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81#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18:0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砍的这一刀,在中国应该也会很受欢迎......
这个新闻,相信咱们很多每年被摊牌了大量报刊订阅任务的基层部门应该也很有感哈。面临每年摊派的订阅任务,地方基层一方面得从高度紧张的财政资金中挤出费用订阅,使得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很是让人头疼。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创新传播途径后,地方这些报啊刊啊,根本就言之无物,没人看啊。所以报纸每天按时送到,每月或每年大部分都原样当废旧品处理,这种情况可不少见。
所以咱们什么时候也能这样砍一刀,把这个压在地方基层头上的负担给砍掉呢?
以下为相关新闻:
特朗普政府大砍美媒订阅费
对政府部门进行深度改革,成立政府效率部大规模裁员,提升政府部门效率,降低财政负担.......在特朗普支持下,马斯克正在挥刀猛砍。

近期,联邦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订阅媒体的行为,也进入了特朗普与马斯克的法眼,不少媒体沦为箭靶,成为被削减的一个新目标。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当地时间2月5日表示,美国联邦机构将停止订阅“政客新闻网”(Politico),向该媒体支付800多万订阅费的事“不会再发生”。
与此同时,“退订风波”已经蔓延到《纽约时报》、美联社等主流媒体。
一名用户分享了联邦支出数据库USAspending.gov的截图,显示联邦政府机构在过去12个月内向“政客新闻网”支付了820万美元的费用。这让MAGA阵营抓住了把柄。
领导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的马斯克转发了一条帖子,显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37名员工花费51.7万美元订阅了Politico Pro服务。马斯克评论道:“纳税人的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种浪费的开支将被取消。”
特朗普6日在其自创社交媒体“Truth Social”(真实社交)指责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其他机构“窃取”了数十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假新闻媒体”。他特别点名“政客新闻网”,称其“似乎收到了800万美元”。
5日下午的白宫记者会上,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表示:“我可以确认,花美国纳税人800多万美元为订阅‘政客新闻网’提供补贴的事将不再发生。DOGE团队正在努力取消这些付款。”
同一天,美国政府效率部X账号转发了一条质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花费50万美元订阅“政客新闻网”的帖子,评论道:“NASA领导层证实订阅已在今天取消。”
面临失去联邦机构客户的还有《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根据美国政府效率部6日发布的推文,美国国务院领导层当天证实取消订阅美联社,美国财政部也证实取消订阅《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发言人查理·施塔特兰德(Charlie Stadtlander)在声明中表示,该公司收到的唯一联邦资金是订阅费,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购买了订阅服务。
美联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政府与新闻机构就其内容签订合同是很常见的,美国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是美联社的客户——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政府”。
CNN指出,这不是特朗普政府第一次因为取消订阅媒体而引起轰动。2019年,白宫宣布将终止订阅《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特朗普政府同时也敦促所有联邦机构停止订阅这两家媒体。

来源:杭子牙(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Q3QeHGbt5wWJjPcJqc7g
编辑:李佳

782#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22:4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自媒体人的野心:重新定义新闻
昨日发布的《[color=var(--weui-LINK)]新闻不会死,会死的是不生产新闻的媒体》一文,引起了部分朋友的关注。此文,并不是新文,初稿写于2024年,昨日略作了一些修订后再次与大家分享,不想又引起了一些争议。
我在文章里说:新闻不仅仅是指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也指所有具备新闻传播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些被媒体报道出来了,有些没有被报道出来。被报道出来的,是新闻,没有被报道出来而具备新闻传播价值的,也是新闻。
我还在文章里说:新闻生产者也是匠人,但与一般生产物品的生产者和匠人又大不同,新闻生产者只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采访和写作技巧将已经真实发生的事情精准、立体地呈现出来,一般的匠人则是从无到有制造出一个物件。
2024年10月,财新的杨哲宇兄看过《[color=var(--weui-LINK)]新闻不会死,会死的是不生产新闻的媒体》的第一版后曾觉得我混淆了新闻与新闻事件的概念,我则把自己文章中的观点发给了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叫新闻,但在专业的新闻从业者看来,一个事情发生后只要具备传播价值,新闻就已经存在了,后期媒体记者的采访写作刊发都只是把新闻呈现出来了,而不是制造了新闻。
他说,你颠覆了新闻教科书和工具书。我当时回应说,你说对了,我就是想“重新定义新闻”。
其实,这篇小文章去年写出来不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华进就与我简单介绍过学界对于新闻的若干不同定义。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我“重新定义新闻”,但含蓄地表达了我的观点与学界观点有较大差异。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记者写作后经过编辑的成品才叫新闻,我之所以想“重新定义新闻”,就是针对这种传统观点来的。这种传统观点,把新闻的写作局限为记者编辑才能做的事情,而我就是想打破新闻只能由记者写的旧框框。
近几年,经常有各类学术文章和关注新闻业界的文章引用我多年前的一个论断。2017年,当时还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张志安教授统计说,中国当时还幸存调查记者175人。我当时不太认可他的数据和观点:这175人种如果有5个真正的调查记者,那今日舆论的局面都不是如此。试想,一个调查记者一年只写一篇深度调查稿,那一年我们就至少可以看到175篇轰动全国的调查新闻。如果他们一个人一年写两篇,那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重磅的报道。可是,现实中我们没有看到那么多真正的调查新闻。别说每天一篇了,一个月都很难保障有一篇。所以,我认为当时中国真正的调查记者已经不足5个。
我在媒体工作了十七年,至今都不敢自称调查记者,多数自称“一个过气的时政记者”。这几年,媒体没落,自称调查记者的人却越来越多。
不仅调查记者所剩无几,记者都所剩无几了,很多年前我就说过,很多人在媒体机构工作了二三十年,一辈子自称记者和媒体人,但其实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从来没有写过真正的新闻。如今很多拿着记者证的人,也基本没写过真正的新闻。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如果我们还不重新定义新闻固守在传统的概念和逻辑里,那新闻真的是要死了。按照传统的概念,被记者写出来的才是新闻,可如今真正的记者都快灭绝了,那新闻是不是真的要跟着灭绝了?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听闻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亲历很多史无前例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新闻,有没有被记者写出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新闻。
“重新定义新闻”,就是要倡导一种新的观念:新闻不是记者编辑才能写的,新闻一旦发生就客观存在,每个会写作的人都可以去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目睹之怪现状、亲历或旁观到的真实现场写出来,发布到网上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知晓。那样的话,就算将来记者这个职业在我们这个国度消失了,能写新闻、会写新闻的人还有很多。
比如我,现在不是记者已经六年多了,偶尔写一些事情,虽然没有了记者身份,但自认为写的有些事情就是新闻。
比如,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们不公开自己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我作文提出异议后,他们如今已经改正了,补充了各自的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

再比如,春节前湖北省宣恩县部分农村缺水,很多农户无水洗澡、洗衣、做饭,我作文披露后,当日就引起了当地的重视,文章发布数小时后,水通了,县委书记还进村现场督办此事。随后,湖北省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中心专门发文要求全省排查此类问题,切实做好春节期间农村供水保障工作。
这些事情,没有一家机构媒体关注和介入。在记者和机构媒体日益丧失应有的职能时,突破传统的新闻学概念,以适应新的形势,这是一种被动的革新。革新之目的,在于将新闻的写作权从那些已经无力承担写新闻的职责的人手里接过去,将新闻的写作与传播延续下去。
大家这几年应该已经注意到了一种积极的变化:这几年,律师写新闻的越来越多了。过去,很多律师明知自己代理的案件中有新闻,但不去写,也不会写。这几年,记者能写的新闻越来越少,机构媒体能发布的新闻越来越少,随着一些媒体人转型进入律师行业,他们开始自己发现新闻写作新闻并发布新闻,慢慢带动更多律师自己动手写新闻。
2013年左右开始在微信公号上写作,虽然是自媒体写作,仍遵守自己当记者的工作规则:接到线索后,核实调查,然后谨慎地写作。近几年稍有变化:接到线索后,让提供线索的当事人自己写,让他们自己去找新闻点,将书面的文字材料发给我,我再进行核实调查,重新写,最后发布。
等我的文章发布出来,当事的读者肯定会比较他自己写的与我写的有哪些不同,看多了,就能多少看出一些门道,哪怕是毫无写作基础的读者,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训练,将来肯定也能自己写新闻。
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仅记者可以写,也不仅仅律师可以写,医生、教师、厨师、工人、外卖小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等也都可以写,我这种如今没有任何职业身份的闲人也可以写。所不同的是,经过职业训练的人写新闻可能更专业一些,呈现出来的东西更接近事实本身,但这只是技术问题,经过一些训练就能解决。这样的训练,过去必须在机构媒体才能完成,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打破这种垄断,让民间也能完成这种训练,让更多人可以写新闻。
过去,信息发布的门槛被机构媒体垄断,很多人想公开表达但受门槛所限很难有机会公开发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这种垄断被打破,人人都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发布者,这才有今日舆论场之局面,很多普通人有了说话的机会,不再完全依靠机构媒体发声。如果新闻写作也不再被所谓的记者和机构媒体垄断,人人都可以写新闻,那又会是什么局面呢?
看到这里,“重新定义新闻”之苦心大概有些人能懂了。
2024年10月13日初稿,2025年2月8日修订


[color=rgba(0, 0, 0, 0.9)]
来源:衣者朝新(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LvtjeHEfckpvHo-Iap_oA
编辑:李佳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22:51: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批评与道德自律


“没有道德的批判就没有道德的自律”。媒介批评与媒体道德自律,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现在通行的媒介伦理规范中,只有更正与道歉的表述,对于媒介批评与道德自律的相互关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正与道歉是对道德自律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媒介批评的回避,是对媒介批评和道德自律上错误的认知。

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通常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在新闻传播伦理的范畴里,媒介批评是指媒体对于自身和其它媒体,违背职业伦理行为的反思和批评。舆论监督是指媒体通过社会舆论,从议题设置、报道手段、社会效果等方面,对媒体违背职业伦理的行为,以及职业伦理本身进行的反思和批评。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含糊地表达为媒体对于社会上,违背社会公德和违法行为的监督。

这里必须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媒体只是舆论的参与者之一,并非舆论的制造者,也不是天然的操控者和监督者。这是因为没有大众的褒贬,就不会形成舆论,没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舆论共识,也不会形成舆论的力量。把舆论监督等同于对社会问题的监督,显然是偷换概念。

媒体因议题设置能力、舆论动员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而具有社会舆论的强大的干预力和影响力,但这并不是说,“舆论监督”就是唯独媒体才具有的特权,反而是媒体的行为要接受舆论的监督。把“舆论监督”当做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批评和揭露,显然是对于舆论监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乱和模糊的错误认知。

媒介批评是维护新闻传播公益性、正义性的必要的手段。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切认知活动都是对错误认知的否定,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迄今为止的一切学说,和一切结论都建立在可以被怀疑、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之上,同时,一切学说和一切结论也都要面对,被怀疑、被证伪、被否定的可能,这是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化的认知活动,也必然遵从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媒介批评既包含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否定,也含有对新闻伦理范式的否定。离开了反思和批评,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新闻传播和新闻传播伦理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反思、批评始终伴随着新闻传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些反思和批评,既来自新闻传播的从业者,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也来自最广泛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新闻传播伦理的研究和讨论本身就是对新闻传播的反思与批评。

在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阶段。报刊当然地承担起反封建、反专制的舆论工具任务,随之而来的就是,新闻传播的工具属性被过度夸大,新闻传播进入 “政党报刊”时期。在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得最为充分,就报刊和政治的关系而言,也表现得最为充分。恩格斯就此写道:“每一个英国人都有自己的报纸”(1卷568页),“在资产阶级和从现在起,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的无产阶级之间,形成许多带有激进色彩的政治流派和社会主义流派,如果详细考察一下英国......各种期刊,便可对这些流派有详细的了解”(4卷55页)。

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开始了多样化和大众化的发展,特别是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进入了大众化时期,这个时期典型的特点就是“便士报”的兴起与“黄色新闻”的泛滥。当电视进入大众生活的时候,严肃的、负责任的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成为新闻传播的“颜值担当”。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分享式和社交化,成为新闻传播最强力的传播方式。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算法推荐和“热搜”成为新闻传播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由此可见,从政党报刊到大众媒体,再到智能传播,新闻传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对新闻传播技术、理念、方式、方法、渠道、手段、效果、机制的否定之上的。其中当然地和不可缺少地蕴含着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反思和批判。

媒介批评“既是批判的武器也是武器的批判”。它是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它理应成为新闻传播伦理的重要的和基础的内容。

但是,在新闻传播伦理的范式与框架中,媒介批评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摆在应有的位置。而在媒体行为规范中,同业批评往往被列为应该禁止的行为。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的参与者,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拿起批判的武器,对于违背新闻传播伦理的行为和观念,行使“武器批判”的权力。任何拒绝批评和拒绝反思的媒体和从业者,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在互联网智能传播的环境下,大量的没有经过职业训练和伦理熏陶的人,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中的重要力量,媒介批评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紧迫,意义也显得更加重要。麦克风可以有,话语权要慎用,媒介批评就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中,维护话语权严肃性、公益性的最有利的“批判的武器”。


来源:媒地亚晶说(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S-wCIwQCpafu3pwl8VBOw

编辑:李佳



78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9:38: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某局坦诚回应集采药质疑,却连一个真名实姓都没有?

编辑:刘诗扬

785#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9:55: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样的标题,庄重吗?流量思维
编辑:刘诗扬

786#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2:3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三年没写“好新闻”,趁早别干了!
这里的“没写”,指没有独立写,或是为主写。好新闻,也不一定指评到某级某级奖项的优秀作品,是指有一定深度、有一定主见,需要动点脑筋、花点功夫写出来的作品,能得到受众和社会欢迎。如原创性的消息、通讯、评论及融媒文章等。别干了,是指趁早转行,可以是内部转行,这虽有点“不入耳”,可总体上对自己对媒体都有利。
本来,我对时间段的定义是“十年”,经几位同仁碰到一起聊天,说这太过“滞后”,认为这样可能误人子弟、误人前程。原因得与时俱进,早已进入AI时代,再这么让人自我宽容,再这样去指点迷津,太不合适了。有人认为题目上说的三年也有点长,最好是一两年。
确实,有些记者十年八年没独立或为主写过一篇重头报道或评论,却还安躺在体制内的本职上,安躺在“大家有份”的庇护中,照常悠闲地跑新闻,照常拿高收入,照常在得奖的好新闻上署名,甚至早评上了中级、高级职称。不可思议,却并不鲜见。也许这些人自以为“幸运儿”,可是从今往后,这种幸运儿已越来越难复制。这就提醒业内人,要么真枪实刀干,要么压根不要这样混日子。
如果干得很卖力,仍拿不出好作品,说明你不是这个料子。最好别以忙于“赶场子”为借口,“场子”里其实也有好新闻、更有好新闻。过去,不少所谓媒体人就不是冲着自己的初心和志向而来,是为了编制内的一个名额,为了有个好听的职业名声,为了暂时安顿一下去不了别处的自己。岂知,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人媒体的时代,非专业专致,图舒适图过渡,这在如今要求趋高、容易被淘汰的职业里,很难再轻轻松松、三心二意干下去。
媒体因多种因素构成的冗员已不少,有待进一步消化。业内人都知道,正是高昂的人头经费成为拖累媒体高质量发展一大主因。老员工干了多少年,转行舍不得来不及了;假如是新员工,能否有点自知之明,来到里边就得凭真本事,挑大梁、作贡献。如果还像过去有人那样当作找了饭碗端着,我认为这饭碗是端不长久、端不到最后的。
为什么有的人三年了,还没有独立或为主写出一篇好新闻?一如上面所说的“不是此料子”,二如还没有变革过来的制度给容着惯着,三如毫无疑问出于自个不努力。
当下媒体日子普遍不好过,问题不仅仅是大势所趋,也不是受众有什么娇生惯养,自我检点是内容生产远跟不上社会发展所需。大家不难看到,我们花那么多精力财力办的报纸、电视或广播,还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尤其是地方媒体。关键之一是有了更为先进的传媒平台,之二是在上面实在找不到多少符合媒体特征、吸引到大家的独一无二内容。可以说,现在不少媒体的综合质量是停滞不前,少数的是不升反降、每况愈下。
三年没写“好新闻”,别干了!这是对从业者的好心规劝。可要是放任从业者老是这样干着,我们总得办下去的媒体又怎么“办”呢?
媒体确实到了需要系统变革的时候了!
来源:编采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nxElPJtnFhx9-_2j78u4A
编辑:刘诗扬

787#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20:3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马斯克关闭美国之音后,彭博社也开始暴力讨薪
2月3日,马斯克关闭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停掉了其每年 500多亿美元的预算,导致英国BBC每年收到的几千万美元没有了。
随后BBC瞬间大变脸,从反华第一先锋变成了吹华第一先锋,这几天狂吹中国,吹到让人目瞪口呆那种。最近的BBC每天都产出大量新闻,全方位的吹捧中国的一切,从高科技到民生到社会新闻,有啥吹啥,除了普通新闻报道外也不乏精品,比如前几天出的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直接把中国吹上了天。





按正常人的思维,BBC推出的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已经算是吹到顶了,毕竟把中国所有的高科技突破都列出来了,把能夸的几乎全夸了,就连最近刚上映的中国电影都夸了,已经找不到还能继续夸的点了。

BBC特地找的这个文章封面,是成都高新双子塔,蓝天+都市。不仅相当的不BBC,而且你知道成都冬天能看到蓝天是什么含金量吗,那是直接能让成都人发朋友圈的大事,相当罕见,BBC这都能找出来当封面。甚至在其他领域,BBC也已经把能写都给写了,实在想不出BBC还能写啥东西了。


但普通人想象力的极限,远不是BBC的极限。最近的BBC吹中国已经吹的有点疯癫了,到了绞尽脑汁找角度吹中国的地步了,前一段时间特朗普不是说要把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嘛,闹的全球满城风雨。最近BBC发布了一篇惊人的报道,说根据历史学家约翰·斯莱奇的考证,西班牙人1513年首次抵达这个海湾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通往亚洲的路线,这片海域的附近就是中国,自己已经抵达目的地,所以把这个海湾命名为中国海,此事明确记载于史料中。因此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这个海湾,不应该叫美国湾,也不应该叫墨西哥湾,而是应该叫中国海。


这个报道过于惊人,正常人都不会相信,所以肯定要把原始报道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白纸黑字,英文报道,就是写给欧美人看的,介绍这片海湾以前曾经叫中国海的历史来源,并列举证据。吹中归吹中,但BBC这么吹中就有点过分了,就算是中国再红的粉红,如果敢说墨西哥湾最初叫中国海,那压根都不用公知出手,直接就会被其他粉红给狗血喷头的骂。BBC这么干不仅属于是暴力讨薪,而且是相当恶意的暴力讨薪,疯得一批,基本的体面都不要了。不就欠点工资,BBC你至于吗。通过BBC这次暴力讨薪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出BBC干新闻实在是太专业了。你可以质疑BBC的屁股,但不能怀疑人家的业务能力。BBC的跳反,并没有阻挡特朗普和马斯克继续削减美国政府预算的步伐。2月9日,马斯克表示作为美国政府喉舌的“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等媒体浪费大笔纳税人的钱,应该全部关闭。美国之音啊,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美国之音,有资格写入课本的存在,马斯克和特朗普说关就关?


马斯克发文表态,称:
“第一,除了令人窒息的官僚主义之外,欧洲现在是自由的。第二,没人再听它们说话了。第三,这只是一些激进的左翼疯狂人士在自言自语,同时却每年浪费10亿美元美国纳税人的钱。”
对于关闭美国之音这件事,马斯克没有丝毫犹豫。至于特朗普,早就想关闭美国之音了,早在2020年就公开炮轰美国之音,称其花纳税人的钱没有讲好美国故事,还帮中国宣传。

停掉BBC工资的时候,马斯克一并停掉了对6200多位记者和上千家媒体机构的打款,如今连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都要全部取消,整个欧美的新闻媒体机构都开始兔死狐悲,于是开始批量造反,效仿BBC,搞暴力讨薪。美国的重量级媒体彭博社,曾经的反华大将,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亲华派,搞了一个电视节目,把中国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哪吒》给吹上了天。彭博社说,哪吒的制作质量真的是一流的。


中国电影人为了质量有精益求精?彭博社说中国的电影人为了能拍好一个场景花费了整整四个月,直到质量完美无瑕。

彭博社说,哪吒有望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的电影。


而票房高的原因,彭博社说是因为制片人对制作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电影仙人”的标准把哪吒的制片人给吹上天之后,彭博社还给了文化升华。


彭博社说,哪吒为了拯救家人和人民,牺牲了自己,成为了一名悲剧英雄。


这个还好,但彭博社给出的结论,则是哪吒代表了叛逆精神和个人主义意识,符合了中国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幻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共鸣,所以票房大卖。

夭寿啦,彭博社开始鼓吹中国电影产品充满叛逆精神和个人主义意识了。这不是黑和红的问题,这个词和集体主义一样,本身是中性的,但这个标签从来就没有被欧美任何一家媒体贴在中国身上过。但因为欧美的年轻人特别喜欢叛逆精神和个人主义这个词,所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文化产品,用英文向欧美进行宣传的话,那实际效果是在狂吹中国,狂吹中国的电影。最近几天哪吒正在欧美上映,正缺宣发,彭博社这么重量级的媒体一吹,哪吒的海外票房能凭空上一大截。对于那些看不惯哪吒的人,我这里强调一件事。我没说哪吒好,是彭博社说的。我也没说哪吒代表了叛逆精神和个人主义意识,是彭博社说的。要骂,请骂美国彭博社。
进度条,百分之0
[url=]播放[/url]
00:00
/
01:51
01:51
全屏
倍速播放中
[url=]0.5倍 [/url][url=]0.75倍 [/url][url=]1.0倍 [/url][url=]1.5倍 [/url][url=]2.0倍 [/url]
[url=]超清 [/url][url=]流畅 [/url]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继续观看
马斯克关闭美国之音后,彭博社也开始暴力讨薪
观看更多
转载
,
马斯克关闭美国之音后,彭博社也开始暴力讨薪
远方青木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url=]写下你的评论[/url]
[url=]视频详情 [/url]
这个世界上存在讨厌哪吒电影的人,也存在讨厌彭博社的人。但同时讨厌哪吒电影和美国彭博社的人,几乎不存在。美国之音曾经啥都没干,就被特朗普说成是在宣传中国,如今又被直接解散。现在BBC和彭博社是直接明着宣传中国,特朗普反而不提这个事了。以前全欧美的媒体说话口径都高度一致,我们曾经一度认为这是欧美存在共同的价值观。现在看起来资本主义是多么的朴实无华,什么价值观,口径一致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都给钱了。这非常的资本主义。都说刀笔之吏,笔杆子用的好比刀要厉害的多,如今BBC和彭博社带头,欧美的诸多媒体开始暴力讨薪,能成功吗?媒体只是一个放大器,单独的笔杆子是没多大用的。但是,特朗普和马斯克得罪的远远不止是欧美媒体圈,他们把能得罪的几乎都得罪了,如今特朗普已经开始指示马斯克去审查美国国防部的支出,去砍这个地球最大暴力集团的蛋糕。


不是,你们还真的去查啊?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真查出点什么怎么办?


单独的笔,不可怕。单独的刀,其实也不可怕。但如果刀笔合流,那就很可怕了。特朗普和马斯克这么搞,如果未来被扳倒了,那下场一定是被反攻倒算,整个欧美的媒体会集体欢呼,把他们俩批倒批臭,批成千古暴君和超级恶人,从各个角度去全方位的黑。关于这一点,我相信BBC的业务能力,彭博社也会干的很不错,其他欧美媒体也相当可以。
来源: 远方青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LI2GkLnEbsDW6MGPS8sTg
编辑:刘诗扬

788#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21:44: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联播确实是最好的AI应用场景
如果不是被宣扬了一番,恐怕大家都不知道《杭州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被偷偷换成了AI数字人主播。长居杭州2年有余,基本没看过电视,更没听过这档节目。这点上,只能说明浙江经济强劲。一档市台新闻联播,前前后后要养活无数记者、摄像、剪辑和编导,以及闲杂岗位。不少北方省会城市,连省台都已经入不敷出多时,甚至要求节目组自行“觅食”,以解决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果把这些年来,新闻行业遭遇的衰退,归咎于张雪峰的那句 “孩子要报新闻学,我要是他家长,就一定会把他打晕”,恐怕言过其实。媒体寒冬固然是多因一果。可讽刺言论能换来叫好,却能说明问题所在。AI能顺利上位,不是当下技术太好,一日千里,而是仅凭现在的水准,模仿新闻联播主持人绰绰有余。就是当下这种,还处于神情呆板僵化,肢体动作机械,音色保证毫无感情,内容标准正确的数字人,塞进地方新闻联播中反而恰如其分。这些节目对主持人的需求精准垂直,缺点早已被扬长避短——根本不需要更高明的技术。    很多时候,我国新闻的播音主持努力要做的,就是成为冰冷的AI。他们长期接受的训练是“去人格化”: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发型、同样无表情的面容,连浓眉都得画得一模一样。


他们不需要表演自我,不需要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不需要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在一个去个人化的,去中心化的,去自我表达欲的场域里面,只需要安静地、稳定地成为工具人,扮演好程序链条上的内容输出角色。偶尔也会在视频里刷到,有播音主持老师正一板一眼地纠正学生,怎么从鼻腔、胸腔一路发音,控制气息流向,掌握声调变化,校正出标准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以用于新闻朗诵。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好奇,观众需要多么优秀的普通话?普通话好,就代表内容有价值吗?    AI想拟人化,想拟合出人类的语气和瑕疵,甚至情绪都实在太容易了。它们只是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进化。不需要多久,口播或者临场心理素质独立去学习和钻研的价值,就会受到更严重的挑战。这是对专业的冲击,也会是对行业的冲击。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需要拥有对世界认知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临时和随机的应变能力。当你学富五车之后,流畅而准确的表达只是外化输出知识储备的过程。遗憾的是,这种能力,在国内的新闻媒体环境中,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容貌、是音色,是颜值正义和人际裙带,是提前准备好的既定问题和标准回答。除了正确性,其他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前期准备、现场摆拍和后期修正来补正。所以收视率长期低迷都是有原因的。看起来勤能补拙的苦工,很可能最后却没人买单。受众压根不关心领导干了些什么,离生活太远,新闻播报的内容又枯燥无趣,缺少变化。再来俩主持一潭死水地读八股,拿什么和短视频里跳舞的擦边小姐姐斗?连平台上擦边的小姐姐都已经可以AI抖胸了,连农村老大爷都知道短视频好看鲜活了,连电视机都没人打开了,谁还会一本正经、按时按点去看一出样板戏啊?当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毕竟机器还不懂人情世故,也解决不了裙带就业,甚至效率和性价比有点过高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些事,终究还得人类自己亲自来才行。
来源:编采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szykwuUPyUisF90Bii83g
编辑:刘诗扬

789#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16:16:58 | 只看该作者
史记 王兴兴小传史记   王兴兴小传
王兴兴者,越郡宁波人也,九零后人。幼时画蝶,虽未毕肖,然骨法清奇,中有神韵,观之者惊,以为此子通天地草木虫鸟之灵。
王生好观万物,以为走兽飞禽皆能有人之意,只是声喉有异,不得为人言而已。自其观之,万物皆有人之灵意。
然初读书,似不甚敏,王生尝自叹曰:“吾非学霸,诸科之中,或优或劣,不得均善,有时彷徨,以为非才。“
盖栋梁之才,掩于榛莽时,明珠之奇,掩于泥沙时,亦不自信如此。
后登浙江理工大学堂,修机械自控。乃有造机器人之志,亦有小成。
数年,登上海大学堂。始为四足机器人,其价也廉,其展也广,其驱也疾,其势也新,故其成也难。
至于四年亦未成,彼时临毕业,左右问:“君学业将毕,然大业未成,奈何?“
王生淡然曰:“为大业故,吾不惜迟学业。“乃迟学业一载,心智皆在机器人。
乙未岁(2015年),有四足机器人,登上海滩,此物惊艳沪上,遂获赐八万钱。大疆识王生为贤能也,聘之。
大疆虽好,然王生志不在此,曰:“天下大势,在四足仿人也,此吾所长,须独为之。“遂去大疆,至钱塘,于西湖畔立一树,名曰宇树,攻机器人之艺。
辛丑岁(2021),京师春晚,有天王刘公登坛,放歌且舞,忽有异牛随之,角弯目巨,起舞翩跹,或为凌波微步,或为凌燕贴水,其状可人,其氛可悦。
众生惊问之,答曰:犇犇也。再问:何人所为?答曰:王兴兴也。
遂大闻于天下。
其后,杭州亚运,能为健儿荷标枪,运铁饼;至于残亚运,复为人导盲,大善。
无何,马思柯见之,叹曰:“他日疆场所在争,乃机器人之争也。”
乙巳岁(2025),又登春晚,是岁,集于京师大会,时人荣焉。
王生长于理,短于外文,初,本欲修浙江大学堂之硕研,以英文故,不得不入上海大学堂。
后,已闻名,常登万国讲坛,其神思了了,然外文泛泛,然时人不以之为短,谓曰:真才俊也。
太史刘曰:
王兴兴者,可谓才俊也。

来源:刘备我祖(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3P6UbwutLJLvEhwQ-DWZA
编辑:李梦瑶


790#
 楼主| 发表于 2025-3-3 19:5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战火在地平线燃烧,谁还在意西装是否笔挺?白宫那个记者
华盛顿的政要们习惯了红地毯与定制西装的交响曲,却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政治美学——被炮火硝烟浸透的卡其布军装。

当泽连斯基带着基辅防空洞里的尘土走进白宫,有个记者却率先发起了挑衅,质问泽连斯基:你到美国最高级别的办公室,为什么不穿西装?难道你就没有西装吗?很多美国人认为你不穿西装,是对美国的不尊重。

泽连斯基就此回应:等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会穿上的。或许会穿得像你这样,或许会更好些……也可能会便宜些。

实际上,在这个记者挑剔泽连斯基的着装是“对美国的不尊重”之前,特朗普在门口迎接时还指着泽连斯基对媒体开玩笑说:他今天盛装出行,穿着制服。

在这个时刻,历史还正按着应有的轨迹向前推进。

美乌矿产协议的破裂,当然是不同力量共同交织的合力的结果,然而这个记者的节外生枝,却成为双方会谈气氛恶化的导火索、转折点、引爆器。

他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位在亡国边缘坚守了900多个日夜的总统,而是一个"衣冠不整"的异类。这种荒谬的价值错位,暴露了部分西方精英深陷形式主义泥淖的认知困境。

自俄军坦克碾过乌东平原的第一天起,泽连斯基就选择将准作战服焊在身上。这不是时装设计师的灵感迸发,而是一位战时总统最朴素的信仰与宣言:当千万国民在防空洞里瑟缩,当士兵在战壕中流血,总统办公室的沙发不应比前线的沙袋更柔软。

那件褪色的军装早已超越服饰范畴,成为国家命运的具象化图腾,记录着乌克兰民族从废墟中站起的每一个刻度。

白宫记者团本应是洞察时局的瞭望者,和平蓝图的建设者,维护公义的推动者,此刻却沦为了裁缝铺的学徒。

当全球战略格局在俄乌冲突中剧烈震荡,当关键矿产供应链牵动大国博弈,某些媒体人却执着于丈量领导人袖口的长度。

这种对政治符号的病态凝视,恰似在诺曼底登陆时计较艾森豪威尔的领结配色,在柏林墙倒塌时嘲笑戈尔巴乔夫的西装剪裁。

当记者把镜头对准服装的原色而非和平蓝图时,新闻监督的公共价值已在布料摩擦声中支离破碎。

历史总会记住这样的讽刺时刻:当泽连斯基在联合国讲述被炸毁的妇产医院时,有人在意他是否系着爱马仕领带;当他在七国集团峰会展示布查惨案照片时,有人计较他脚上是否穿着牛津鞋。

这种荒谬的认知错位,折射出部分西方精英对苦难的审美化消费——他们渴望一个悲情但不失优雅的战争符号,却拒绝直面真实战争的血腥与破碎。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长河中,真正的尊重永远生长在共同价值的土壤里。

1940年丘吉尔穿着睡衣接见罗斯福特使时,世界看到的是抗击法西斯的急迫;1972年周总理接待尼克松时略显陈旧的中山装,传递的是打破坚冰的诚意。

当战火仍在第聂伯河畔燃烧,国际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对着装规范的顶礼膜拜,而是对生命尊严的集体捍卫。

那些执着于西装革履的批评者或许该明白:在生死存亡的较量面前,挺括的衣领永远不如挺直的脊梁更有力量。


[backcolor=rgba(7, 193, 96, 0.8)]下载图片



[backcolor=rgba(7, 193, 96, 0.8)]下载图片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rJUKoHZV6DZiup-eSaUFQ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