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7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22:40: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77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20:5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金融时报 | BBC被指使用公共资金推广旗下app




News organisations accuse broadcaster of ‘aggressive’ tactics that could harm local and commercial media services.

这家公共广播机构被指在苹果和安卓平台的应用商店强势营销,从商业化经营的新闻、广播和电视品牌挖走受众。


UK news organisations have attacked the BBC for using public money to promote its services above their media apps on smartphones on Apple and Android platforms.

英国新闻机构指责英国广播公司(BBC)使用公共资金在苹果(Apple)和安卓(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上推广其服务,把他们的媒体app排挤到页面下方。
   
Executives accused the BBC of pursuing an aggressive marketing strategy in app stores that has diverted audiences away from commercial news, radio and television brands to its own services.
高管们指责BBC在应用商店大搞营销,从商业化经营的新闻、广播和电视品牌挖走受众。
   
The corporation’s “apparent willingness to compete very aggressively with commercial providers in app stores and other areas, such as local news provision, online risks causing irreparable damage to that ecosystem”, said Owen Meredith, chief executive of the News Media Association, which represents commercial newspapers from the Telegraph to The Times.
代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和《泰晤士报》(The Times)等商业报纸的新闻媒体协会(News Media Association)的行政总裁欧文•梅雷迪思(Owen Meredith)表示,BBC“显然愿意在应用商店和其他在线领域——如本地新闻提供——与商业提供商展开激烈竞争,这可能会对媒体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The NMA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there were questions over whether the BBC was right to use public money via the licence fee to compete with rival commercial activities.
新闻媒体协会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关于BBC应不应该使用公共资金(通过向家家户户收取电视许可费筹得)与商业新闻部门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是很有问题的。
   
In a search for “Sky News” in the Apple App Store and Google Play Store for example, an advert for BBC News appeared top of the search results.
举例来说,在苹果App Store或谷歌(Google) Play Store搜索“Sky News”(天空新闻)时,BBC News app的广告会出现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最上方。
   
Similarly, searches for “Liverpool Echo” or “LBC” have returned results in which BBC apps are promoted above those commercial brands.
同样,搜索“Liverpool Echo”(利物浦回声报)或伦敦商业电台“LBC”时,BBC旗下app在搜索结果页面上被放在这些商业品牌官方app的上方。
   
Meredith said: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BBC immediately ceases this reprehensible competition in app stores, and reviews internal process and practices to ensure such behaviour is never repeated.”
梅雷迪斯表示:“BBC必须立即停止在应用商店进行这种应受谴责的竞争,并重审内部流程和实践,以确保此类行为不再重演。”
Executives at other commercial broadcasters have also expressed concerns over the BBC’s decision to buy advertising, according to people close to the situation.
据知情人士透露,其他商业广播机构的高管也已对BBC购买广告的决定表示担忧。
   
The BBC said: “The BBC, like most media organisations, does targeted marketing to make the public aware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y have paid for through their licence fee, and to meet our charter obligations to reach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and deliver value for all.”
BBC表示:“与大多数媒体组织一样,BBC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让公众了解自己通过电视许可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并履行我们的《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义务,覆盖尽可能广泛的受众,并且为所有人带来价值。”
The NMA argues that competing directly with commercial providers in app stores has powered the growth of the BBC News app, which overtook Apple News as the biggest news app in the UK in October last year.新闻媒体协会提出,在应用商店中与商业提供商直接竞争,推动了BBC News app的增长,后者在去年10月超越Apple News,成为英国最大的新闻app。
   
It said the corporation’s strategy in app stores was “just one example of the BBC aggressively competing against commercial players”.
它表示,BBC在应用商店推行的策略“只是BBC强势地与商业参与者展开竞争的一个事例”。
   
The broadcaster has already come under fire for aggressively chasing audiences in communities with its online services, risk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mercial local news services.
这家广播公司本已受到批评,被指强势地借助其在线服务获取地方受众,危及商业地方新闻服务的可持续性。
   
A review of local media by regulator Ofcom in November found there were growing challenges in sustaining reliable and relevant regional news throughout the UK as audiences become unwilling to pay for it.
监管机构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去年11月对本地媒体的评估发现,随着受众越来越不愿意为本地新闻付费,在英国各地维持可靠且具有相关性的地方新闻日益具有挑战性。
   
The report said increased online BBC news “forms part of the headwinds facing local publishers and that there may be some local areas where BBC viewing is displacing commercial viewing”.
Ofcom的报告称,BBC在线新闻的增加“是地方出版商面临的不利因素之一,在某些地区,BBC的浏览量可能正在取代商业机构的浏览量”。
   
The NMA argues that the Royal Charter, which governs the BBC, should prevent the publicly funded organisation from harming the commercial market.
新闻媒体协会主张,规范BBC的《皇家宪章》应该阻止这家由公共资金资助的组织损害商业市场。

来源:学习园地
编辑:程正元


773#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22:13: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陈枰,你这是挑衅中国深度报道记者[
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纪,陈枰老毛病又犯了。这次她把手伸向了南方都市报的原创深度报道《漂白》。

看来毕飞宇老师真没说错,这真是宛如吃了让人恶心的苍蝇。
2014年9月,北京市二中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陈枰、西苑出版社侵害了毕飞宇《推拿》一书的改编权,应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据媒体报道,毕飞宇回忆称,《推拿》的纠纷正是吸取了之前同样是陈枰改编为电视剧、同样署名陈枰出版的“长篇小说”《青衣》的教训。当时他同意陈枰出版剧本,没想到对方出的是长篇小说,“这让我觉得吃了一只苍蝇”。
没消停几年。
2021年,冯小刚执导、陈枰编剧的网剧《北辙南辕》被沪上知名公众号作者“格十三”在微博、公众号里均贴出长文,批评剧中台词、《北辙南辕》的同名小说,有多处与自己的作品《了不起的中年妇女》雷同。
陈枰还是那副架势:不服,来告我啊。
打着法律的旗帜看起来很有道理。这类人太精致利己了,毕竟漫长的诉讼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
就连毕飞宇这样的大作家,贵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为了《推拿》的版权,官司也打了一年多,期间还经历一审和二审。遑论一般小作者呢?
不过,这次不要得意,你们的脏手是伸进了南方报社大院里。
这类人,特别会钻法律空子,于是疯狂的试探。

瞧这语气,多么嚣张。
但我告诉你:南方都市报的《漂白》,不仅仅是新闻,而是一部调查性文本,是非虚构作品,是耗费大量心血的创作。创作需要对事实进行艰苦的搜集、加工和打磨,包括作者独特的观察事实的方式——“漂白”就是这个方式的题眼,是对事实的理解——最终才能编织成一个有结构和有肌理的文本。事实如果没有经过这个过程,没有经过作者和编者的独具慧眼,故事就不存在。所谓的《漂白》小说和《漂白》这部剧也就不存在。所以,陈枰洗稿洗的不仅仅是时事新闻,而是洗了南方都市报的原创作品,剽窃了文本细节,以及编织细节和理解细节的方式。
美国有个作家叫卡波特,1959年看到媒体报道堪萨斯州一宗灭门案后,跟踪采访了数年,1966年出了一本书,名叫《冷血》,然后改编成影视。这也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典范。
电影《亲爱的》中的原型故事采用了包括南方都市报在内的广东媒体的报道,但他们主创团队沟通了授权,并在片尾做了标识。
为啥就不能做个好人,非得一而再再而三到处盯到处嗅,屡屡被钉在抄袭的耻辱柱上很风光吗?
你说“漂白”是一个警界惯用术语,所以你就用作标题了。
看看南方都市报《漂白》的编辑吴倩的解释:
关于标题,我们用《漂白》,是因为报道的落点和重点在“系列恶性命案嫌犯何以遁形十年”,我没看过陈枰的小说和剧,但听说重点在关注罪案本身,甚至有些美化犯罪?那她用“漂白”就明显有些货不对版了……
而且当年做深度周刊起标题,我还要考虑到封面制作的问题,经常只有一些像素很低的小图,只能往电影海报方向想创意,之所以叫《漂白》,还有一定因素是这两个字和制图结合起来比较出彩……反正这么“量身定做”的标题,巧合重名的可能性太低了
这才叫专业。这才是有过真实思考的沉淀。
无论是所谓的同名小说,还是改后电视剧中,对于四名凶犯为何得以消失十年,根本没有展开。反而,重心放在那些漏洞百出的凶杀和追凶上。
这根本都不是一个主旨为“漂白“的故事,还强用《漂白》,脑子秀逗了?

我已经离开南方都市报,而且《漂白》属于职务作品,版权归于报社。 我个人之所以气愤,有两点。第一,当年我们团队投入了好几个月心血做这个报道,报社也顶住压力发了,但如今却被陈枰和爱奇艺《漂白》轻易剽走了。第二,当前媒体行业比较艰难,特别是调查报道更是式微,他们还明目张胆侵权,那以后更没有人愿意付出去做调查报道。
陈枰,你知道为了做深度报道,特别是犯罪类型的调查,记者个人要承受多大的风险压力吗? 他们要克服重重艰难,去突破,去拿料,甚至不得不面对最危险的人,屡屡被拒绝,乃至被围殴。
陈枰,你知道为了让深度报道证据链扎实,不引起纠纷,编辑要付出巨大辛苦吗?他们死抠每个字眼,为了让报道传播面更广,费尽心血想标题、做版面。
陈枰,你知道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一丢丢,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刊发一篇深度调查调查报道,报社要顶住多大的压力吗?
陈枰,你知道媒体行业现在不景气,深度报道记者在凋零,但有新闻理想的人依旧在坚持,你这种行为是刺向中国深度报道记者的利刃吗?这意味可以零成本夺取他们的工作成果。
你全都知道,但完全无视,手指一动,就拿走了,还大言不惭地说:属于公有领域概念,不构成抄袭事实。
公有领域是各方力量共建,守护守法公民,不是为小偷谋利!
不要张狂。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等着吧。

来源:人民路56号
编辑:程正元

774#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21:23: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尬操作」,正变相提升张雪峰的含金量[color=rgba(0, 0, 0, 0.9)]



假若要让我来评选抖音版的「年度百大UP主」,那我的榜单里排前三的大概就是:李蠕蠕,papi酱,李宗恒。无他,惟好玩耳。看着他们那没有创作瓶颈期的内容,我时常在想:同九义,他们何秀?

但这两天,我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有媒体把李蠕蠕的经典之作《销冠回家过年》当新闻来报道——「暖心!销冠返乡时遇大妈橘子滞销 用专业推销技巧帮其销售一空」?

这不是杞人之忧,毕竟,真有媒体把短视频博主标注了「虚构演绎,仅供娱乐」的剧情演绎当新闻来报,还上了热搜。

事件起因是:前些天,博主@寻光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视频,以浮夸逗趣神态演绎了极具戏剧性的「大学生返乡记」:他自称放寒假后要从佳木斯回喀什,母亲给了3000元让他买机票,他却选择坐101小时硬座回家,「怒赚2300」,结果坐到屁股失去知觉,刚回到家就病了,做痔疮手术花了5000多。

正常人看到这情节,第一反应也许是:这年头,还有单程运行101小时的火车?一看其IP属地、标注位置、行程途径地点的不一致,加上「虚构演绎」的作者声明,立马就明白了,这不是真的,是演的。

但偏偏有家机构媒体,直接将其当真实事件来报道了,还引发多家媒体转载。结果#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的词条,就这么水灵灵地上了热搜。

不出所料,「大反转」会紧随而至:之后,有媒体发现这只是演绎。次日,#男生花7百坐101小时硬座回家系虚构#的消息引发媒体再度传播。

梳理完来龙去脉,我只觉得啼笑皆非。与其将其概括为「一条假新闻的荒诞出炉」,不如将其总结为「一堆媒体的惯性翻车」。

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看,这很不正常;可置于新闻从业者「业务能力退化」已不是新闻的现实背景下看,这又很寻常。



01
毋庸讳言,这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不久引发舆论哗然的「5元卖座」事件——2024年12月下旬,男子周某某在某社交平台发帖,自称开价5元出让早高峰上海16号线地铁座位,还称已成功转让2次,激起不小的争议。此后上海轨交警方通报,该事件系男子自导自演。

都是自导自演,都引起了媒体报道,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二者的关键区别就在于:「5元占座」事件中,周某某明显存在诱导网民往真实事件方向解读的主观意图,故意向外地媒体提供自制的虚假交易记录,即为佐证。博主@寻光则是从一开始就声明,他那是虚构演绎。


这就决定了,同样是编故事,性质却大不一样:周某某是在虚构、导演、摆拍的前提下营造新闻事实幻觉,诱导大众将假的当真的,@寻光则更多的是乐子人的玩梗搞笑。

如果说,媒体被周某某牵着鼻子走尚有辩解的空间——「谁让他不标注呢」,那某媒体错把博主@寻光的自我加戏当新闻,已没有甩锅的余地——人家该标注的都已经标注了,相当于做了提前告知:这是戏,别当真。

只能说,这错误犯得太低级了。但凡尊重下新闻操作规范,或是多看下「错题本」,都不至于这样自己把自己绊倒。

错不在博主@寻光,他演绎「奇葩回家遭遇」,是为了制造笑果、博人一笑,本无伤大雅、无可厚非;也不在平台,他该尽的标注声明义务已经尽了,属于正常内容创作,没理由伸出「剪刀手」。


错在于拉低了新闻事实认定标准的媒体:既无视标注,也没有查证,就将剧情演绎当成新闻事实,这是职业道德的失守,还是新闻伦理的沦丧?

5W新闻基本要素,没有;信息溯源核实,没有;多方信源交叉印证,没有……如果这都可以叫新闻,那张雪峰的含金量又得指数级上升了。



02  
这波把段子当新闻的迷惑操作,将媒体如何远离「新黄色新闻」的议题带入公众视线。

何为「新黄色新闻」?简单来讲,就是披着「新闻」外衣的摆拍造假。

从「女骑手深夜送餐被盗电动车崩溃大哭」,到「被妻子抛弃的丈夫带娃在街边摆摊还债」,再到「秦朗作业丢在巴黎」,都在其列。

猫一杯翻车后,新闻学界业界曾掀起对「新黄色新闻」的广泛讨论,其根由也总被归结为自媒体为博流量胡编滥造。

这并非无的放矢:有的网红确实会将故意模糊摆拍与事实边界,作为撬动流量井喷的杠杆。舆论场中对「头上长着摄像头」现象的调侃,传播学者对「真实、好玩、正好拍下来了」新闻不可能三角的分析,箭头所指正是它的以假乱真。

在此背景下,清朗行动将箭头对准自媒体自导自演式造假、制造新黄色新闻,抖音要求虚构演绎内容须标注、对自导自演造假强化打击,都是在强调基本的传播伦理:当「故事会达人」没问题,但不能把虚假演绎的情形当真实场景。

自媒体给摆拍情节套上「新闻」的外壳需要治理,媒体将自媒体已经标明是虚构演绎的内容当新闻来写更值得反思。


媒体该成为虚假信息的揭露者,而不是「假新闻」的传播者,否则贻害更深、危害更大、误导性更甚。

《叙事经济学》作者罗伯特·弗尔福德说:零零碎碎的谣言会仅仅附着于叙事,一知半解的轶事和漫不经心的话语也是如此,它们都可能膨胀到事实的水平。那些恶作剧式假消息也一样,在芜杂的传播环境下可能「膨胀」。

当此之时,媒体该起到「过滤器」作用,将那些假消息从事实容器中及时筛出。

可现实却是,很多时候,对「新黄色新闻」猛烈批判的是媒体,为「新黄色新闻」制造提供便利、传播推波助澜的也是媒体。

它们有一百个理由去溯源核实猫一杯「爆料」的真假,而没有一个理由把@寻光声明系「虚构演绎」的戏谑剧情当新闻事实。

可总有人在自己或别人吃了一堑又一堑时却不肯长一智。



03
这不是孤例。在当下,部分所谓新媒体或融媒体动辄成为「假新闻」的炮制者或接力传播者。

很多乌龙事件,背后都有媒体「抛开事实不谈」加入流量盛宴的身影。

比如,百万粉丝网红小英陷入的舆论风波。因记录「云南农村生活」而走红的小英,去年9月突然被质疑立卖惨人设,她因此深陷舆论漩涡,可媒体实地调查后,事件出现所谓反转,网帖所说的基本都不成立。

小英因不实「指控」频上热搜,就离不开一众媒体片面采信的「助推」。

现实中,有的地方融媒最擅长的,就是将那些网传的「正能量故事」视频或图片配上个煽情BGM、加上个「感人!」「动人!」「爱了!」「慕了!」之类的标题。

你问他们5W、溯源核实在哪里?他们掏出了一张流量KPI考核表。

知名评论员曹林曾总结过时下常见的几种现象,包括——

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通篇像段子、像广告、像故事会、像公文材料,就是不像新闻;

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报道根本不出门,不用脚采访,不去现场一线,全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编、狂加情绪鸡精,网传素材+官方回应+评论区截屏+表情包集锦+浮夸标题;

选题「黄色新闻化」,鸡毛蒜皮,平民隐私,家长里短,直播屁事,缺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他将这称为新闻业务能力退化的几种典型症状。


▲很多「新黄色新闻」,都是部分媒体的新媒体账号发出的。

媒体失去议题设置引导能力反而被网红演绎「倒灌」,就是业务能力退化的表征。

媒体将清晰标明是虚构的情节当新闻来报道,更是业务素养退步的反映。

很多东西可以有弹性,但新闻事实认定标准不能有——它不能在流量诱惑面前随意调低。

那些摆拍情形跟新闻事实往往不是一步之遥,而是隔着100步,不去核实真伪甚至忽略「虚构演绎」提示,就直接将其混同,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踩踏。

「事实为王」是媒体公信力的护城河。把博主虚构演绎的「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故事「加工」成新闻,无异于自己拆自己的堤坝。



04  
前些年,曾有网友玩起「万物皆可知音体」的梗:《西游记》标题被「转译」成了《浪子回头,善良的师父指引我重返西天求学之路》,《红楼梦》成了《包办婚姻,一场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封神演义》成了《为前妻登上神仙宝座,八旬教授不畏牛鬼蛇神》……

这类恶搞的「反差性」,就在于它将那些古早虚构故事嫁接到了当代表达情境中。

而将已声明是虚构演绎的「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戏谑桥段挪移到新闻版块,违和感与之相当。它同样架空了原有语境,让人直呼离谱。

照这么下去,李蠕蠕们离成为「销冠帮乡亲卖农货」正能量新闻里的主角,还远吗?

《射雕英雄传》里的华山论剑被「报道」成《震惊!5A级景区竟出现多人约架事件》,也不奇怪。

只不过,作为一位前媒体人,我仍想「爹味」地跟有些媒体同仁们叨上一句:请记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

罗伯特·弗尔福德说:新闻永远是一种近似、一种副本、一种拟像。但他绝不会说:新闻可以是一种瞎编。



来源:数字力场
编辑:程正元

77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21:56: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776#
 楼主| 发表于 2025-1-26 20:48: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作为媒介的xx”绝对是新传学界最伟大的发明
“作为媒介的xx”(or“以x为媒”)绝对是新传学界最伟大的发明。
甭管你是人还是动物,不管你在地球上还是月球上,
只要“新传大王”搬出他那“万物皆媒”葫芦,他说你“为媒”,你就得“作为媒介”。

只能说,这句话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
未来,传播学可以靠这句话继续攻城略地,成为学科之王,然后一统人文与社会科学
首先进攻考古学,把文物纳入媒介史。然后考虑占领艺术学,让画笔和颜料作为媒介。最后再来攻克财经和政法两大巨头,把律师、法院和货币视为媒介,再把治理也变成媒介化治理......
为了让大家更具象地感受这句话的魅力,感受什么才叫“传播学的想象力”,我们专门收集了数十篇相关论文,让大家一睹为快!

一、从人出发这一部分选题“把人作为一种媒介”发挥到极致,关注到我们人本身的各个面向。

二、人的延伸这一部分的选题凸显了什么叫做“媒介即人的延伸”。嘴里吃的盐是一种媒介、脸上戴的口罩、眼镜、助听器是一种媒介、身上穿的汉服也是一种媒介,范畴。
三、继续加强延伸让我们把脑洞再打开一点,作为“慢媒介”的“手账”可以对抗“加速社会”作为媒介的“监控”建构出一个“安全乌托邦”作为媒介的“验证码”折射出一个“他者”陷阱作为媒介的“军用无人机”则显示了新的“人-图像-世界”关系。在媒介学研究里“一切皆可为媒”!


四、跨个物种试试“媒介即人的延伸”已经无法满足新传研究的边界拓展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蘑菇到猫咪,跨物种的研究成了学界最新潮流。




五、进军星辰大海......新传学界每年都会召开的媒介物质性论坛的选题更是让大家大开眼界:“行星感知:光与电的基础设施”、“自然、天气与元素媒介”、“湿件与生物媒介”……新传你是不是真要“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了……六、开始搞抽象!最后一个类型虽然不是正经的学术研究,但其奇葩和讽刺程度都会让学习新传的同学们会心一笑并激情转发。屎尿屁这种事物在学术语言包装下都能写成看似高大上的媒介学研究,这也意味着媒介学的意义基底和合法性已然面临被破坏的危机。
吐槽归吐槽,作为一个专业的新传知识分享账号,最后还是想和大家聊点正经严肃的话题有时候,学界的人身处庐山中,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外人的质疑和解构反而是一种助推学界进行自我反思的强大力量(正如最近高热度传播的《作为媒介的屎》)。但一味地解构媒介研究的意义也并非好事。说实话,我是比较喜欢媒介学的,因为这是相较于其他学科,传播学最具独特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了解传播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不管是早期还是当下的传播学理论大多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比如之前的四大奠基人和各种学派,还有今天流行的什么仪式互动链、可供性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等)。而媒介学的思想就是从传播学中长出来的,同时也反哺了传播学,并打开了传播学研究的想象力。当你学会用媒介学的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物件时,你会产生一些非常有趣的认知和想法。例如把烟和酒视为一种媒介,你就会发现它们不再是一些空洞简单的物件,而是潜移默化地形塑着这个复杂的社会,包括人们的关系网络、社交文化、礼仪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甚至会影响一个销售的业绩、一个工程的中标......如果再借鉴媒介物质性的思想,你又会发现卷烟和电子烟因为物质属性的不同(例如一个可以散烟,一个只能自己抽),就会形塑出截然不同的社交文化。因此,媒介学的研究如何才能获得合法性和更多的社会承认?我有3个不一定正确的小建议:1.不能套理论。例如理论不变,你可以换任何一种媒介,这就会导致媒介研究的重复循环。典型的就是媒介可供性,谈完时间管理APP的可供性,又谈短视频的可供性。媒介变来变去,但没有任何研究增长点。2.不能泛化媒介。换言之,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研究,你的研究对象需要找到它的合法性和支撑点。例如公路一直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电报出现之前,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公路。有了这些铺垫,再引入媒介学,你就可以为一个本身就很重要的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切入点。那将公路视为一种媒介就有了支撑点和合法性。3.不能就媒介谈媒介。媒介研究要做出深度,一定要和既有的学术流派接壤。假如你要研究亚文化体系中的媒介物(例如手办),你就得让媒介学去和文化研究学派对话。同样是研究手办,文化研究学派会讲宅男如何通过手办去进行仪式抵抗,又如何被消费主义收编。那么媒介学在这里能提供哪些新的思考,提出哪些新的问题?例如作为媒介的手办如何转译虚拟动漫中的意义,如何构建流通市场,又如何连接同好群体等等。只有通过对话和对比,我们才能找到媒介学的研究增长点到底在哪里?

来源:新传喵星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C2MU1ZgosS9WMhXjDwwxA


编辑:程正元



777#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20:33: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Deepseek无法做到的
本文为本公号新年首发,今天刚好也是正月初五,在此佳节之际,笔者在浙南山城给各位读者朋友拜年,感谢你们的支持,祝你们新年快乐,蛇年大吉。
在这个春节,Deepseek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但是,笔者下面却要说,人工智能的作用不能被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确实方便人们获得知识,但是主要限于明晰知识与客观知识,而不是隐含知识与主观知识(实践知识)。人工智能帮助人们部分地“知道了什么”,但是在“知道”与“行动”之间是存在鸿沟的。
知识可以分为明晰知识与隐含知识,人工智能所能收集的数据是明晰知识,即存在于互联网上的知识,而大量的隐含知识是分散在人们头脑中的,是不能被人工智能收集的,这是人工智能具有局限性的一个原因。
另外,知识还可以分为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客观知识是事先给定的,虽然它以不同方式存在,但是它可以部分地被人工智能收集,而主观知识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才会产生的,所以也称为“实践知识”,在实践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会产生这种知识。这种在行动中产生的知识,并不事先存在于人工智能中,因此,也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使用,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
实践知识之所以是实践知识,是因为它不能被模型化,即产生这种知识的“机制”不能“被人所知”,因此不能被他人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化,即人工智能化,实践知识的独特性正是在于此。它不是根据给定模型和数据生产知识,而是根据未知的模型和数据生产知识,这是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脑的原因,也是“人的行动”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正是由于不遵循给定的“模型”,这种知识的生产才是“创新性的”。这种创新性的存在,我们也可以把实践知识称为企业家知识。
人工智能确实可以提供信息,但不能替人决策。因为人的决策是一个“行动”问题,是实践知识或企业家知识问题,它涉及对信息的理解,以及对重要性的判断,而人工智能不能替人理解与判断。人工智能根据给定的模型(虽然在不断升级)所确定的参数筛选信息,进行计算,但是不能像企业家一样进行“经济计算”,因为企业家有他独特的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的模型(程序),这一模型与人工智能的模型并不相同,它不能为人所知,所以也不能被模型化。
“人的行动”与“人工智能”的区分是极为关键的。人的行动是根据他在不同的目的之间进行的选择(价值排序)做出的,人工智能不能替人进行价值排序,因为人在每一个时刻都在进行新的价值排序,他在某一时刻突然产生某个目的,并把它放入价值排序中,这是人工智能完全不可能掌握的。另外,即便人工智能能产生的“目的”,也不能进入到你的价值排序中,成为你的目的,因为这变成了一种“干预”。这都意味着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替人进行选择的。
我们可以认为自然科学是一个数学计算的问题,它所面对的问题是客观的、给定的,而对社会问题来说,是一个理解问题,一个道德科学问题,它涉及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次要的”的判断或评价,这种重要性的判断或评价,也都与人的目的或选择有关。如上所述,由于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进行选择,因此也不能对事物赋予意义或价值。
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心(包括对制度的信心)或预期,但是人工智能不解决人的信心和预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信心或预期的问题先于技术的问题,制度问题先于技术问题。当制度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家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利润预期,并决定进行投资时,某种技术(如人工智能)才会被利用,造福社会。人工智能本身不能变出面包,牛奶,汽车等等,只有当它被企业家利用时,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所以,“生产”主要是一个“人的行动”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也就是说,仅仅有技术本身,并不意味着造福社会,只有当它被企业家利用时,才能造福社会,而企业家是否利用该种技术,却不是由技术本身所决定,而是由他的利润预期决定,而利润预期又与制度环境相关。
我们担心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超过对善恶,正邪的关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有观点,有善恶与正邪的判断等等,这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也正是人的这些特征构成了社会。人们也无法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比如人工智能),来寻找到有关善与正义的答案。一个人也不可能因为使用了人工智能,就变得“善”了,因为它也是实践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的问题,优先于自然科学问题,或者说,追求善与正义(一个与对社会规律的发现与认识有关的问题)的问题,优先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如忽视了这一前提,那么即便技术有再大的进步,人类也难以走上持久繁荣之路,这也是前苏联留给人们的教训。人工智能本身不能使人们具有正确的观念,特别是有关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观念。假如这种观念缺失,那么就可能发生集体主义下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使国家之间的冲突加剧,从而阻碍普遍的分工合作与福利的改善。

来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公众号)
编辑:李佳


778#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20:3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选题好,只是成功的三分之一
陈力丹

大过年的谈学术论文的选题似乎太过严肃了,其实学术论文的选题归根到底来自生活。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我是大年初一那天在南京宁海路家里出生的,那时生孩子大多在家里接生。但就在一两年内发生了变化,至少在大城市,生孩子都到医院生了,因为开始讲科学了,要降低孩子出生的死亡率。所以两年后,我妹妹就出生在南京鼓楼医院,她长大后出差南京,特意到鼓楼医院门口拍了张照。如果是社会学的研究者,这就是一个关于社会变迁的很有意义的选题。
昨天我终于完成了一篇持续一年半的论文,关于1941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和毛泽东的按语。这个选题在我脑子里深藏了40多年。1980年9月因为看到中宣部内刊推荐这篇作品和毛泽东的按语,当时我给通讯员讲课时就把它作为经典新闻的例子了。可是因为忙于马克思的研究,一直没有机会做这个具体话题。两年前招到一位家在延安的博士生,燃起了我研究这篇作品的热情,于是与她多次讨论这个话题,在没有课题和经费的情况下,她两次重走鲁忠才长征路,我才得以和她共同完成眼下的论文。
现在我90%以上的精力放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方面,特别是编译《新莱茵报》,平常没有时间关注本学科发表了什么文章。但到年底了,必须要从2024年发表的数千篇文章中挑选可以说一说的“新鲜话题”,才发现这年的论文选题存在明显的问题。其中竟有2000多篇论文的选题集中到AI。AI影响社会各个方面,这些文章也把手伸到各个领域或学科,特别是AI直接影响的自然科学;理工科的人奇怪地看着新闻传播学的大咖们研究起理应是他们的研究话题,他们当然不以为然。而谁在读新闻传播学界的AI论文呢?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是不会看的。我看了后,感到自己的知识底子太薄了,很多看不懂,这是真的。我估计本学科的很多人也看不懂,莫名其妙的名词概念太多了。既然文章都发表了,编辑应该看懂了。但若真看懂了,怎么文中明显的逻辑、语法问题都没有看出来?可能大家都在“糊弄”。
显然,论文的选题很重要。我们常说选题好,成功一半。我想还是谨慎一些,可以说选题好,只是成功的三分之一。选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论证逻辑或方法的适当,这三者统一起来了,论文才可能成功。而现在最重要的是,扭转没有积累赶选题时髦的倾向。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不同的,在写什么的问题上,不要跟潮流。如果潮流里有自己熟悉的方面,那就只做自己熟悉的部分,不要贸然扩张自己的领域。潮流里没有自己熟悉的,不要硬做。早年一位西方美学史专家赶写的哲学史书获得了一项社会上的图书大奖,他拿着这本书参评研究员,结果被哲学评委们发现几处硬伤,职称没通过。第二年他拿西方美学方面的论著再参评,这是他最拿手的选题,结果全票通过。
还有一种情况,想到的选题确实不错,但积累不够,现学现卖来得及的,一定要下苦功夫集中精力积累材料,也可能成功。我和闫艳意识到《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几个关键词的中译文遮蔽了马克思的重要传播思想,知道这个选题很好,但积累不够,于是现学现卖。这方面的资料积累持续了整整一年,德、英、法、中各种文字的原始资料整理了十几种表格、几十万字。完成的论文4万字,发表时压缩到2万字出头。写作时段颇为顺畅,因为手里有粮(大量资料的积累),心里不慌。
不要在积累不够的情况下匆忙写文章。2024年新鲜话题的最后一个是“汉代西域刻石”,选题可以,因为以往本学科没有人做过。但作者没有提供汉代大量刻石文字的留存,唯一例举的刻石不处于西域,导致得出的结论有的地方不够严谨。
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要根据选题可能的结论性质考虑采用适当的论证逻辑或研究方法。现在量化研究泛滥了,要适度克制一下,多考虑传统的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有传统的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那时为了鼓励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我管《新闻学刊》(1985-1989,当时唯一的全国性新闻传播学刊物)编务时,很简单的量化分析文章就可以发表,因为稀缺。现在的情况走到另一极端了,似乎只有量化的文章才是科学的。其实这是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借鉴过来的方法,它原本研究的是自然和机器,研究人和人的各类活动和表现,仅用数据和关联程度来分析是机械的。多或少,关联强或弱能说明什么、算得了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很多文章的选题适用于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就没有必要采用形式主义的量化分析,用大白话得出的结论有时反而很有说服力。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方法就是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辅之于其他方法。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没有现在的量化分析就不是学术研究了吗?
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量化分析的泛滥造成作者们对样本科学性的忽略,着眼于通过各种表格、关联图示、字符阵来“分析”对十几个人的访谈或从网上收回的几百份问卷,形式上很规范,但起点本身的问题却无人质疑。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似乎从不考虑。我被人要求填过几次问卷,在有限的事先设计的答复中每次都无可选择,问卷的作者误以为自己知道或这样认为,别人也自然知道、也应该这样认为,问卷水平太低。现在我拒绝任何问卷,因为没有遇到过一次有水平的。还有问卷的发放,现在有专门的公司在网上撒放问卷,收钱做这个事情,他们关于科学性的“保证”都不要相信。可以肯定地说,所有这样得来的数据是不可靠的,不可能代表整体,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我们的论文中有多少是这样取得的,请作者们扪心自问。
新闻传播学是应用科学,除了少量的理论和历史选题外,要能够在中观以上层面为本学科研究者、与本学科相关的从业人员和社会提供启示性意见,得到理性的忠告或警告。但现在很多论文看了大标题,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给谁看。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很快,不要“研究”各种传播形态的极其微小的场景,也许你写出了文章,这种传播形态消失了。还有一些选题似乎很正统,例如医患沟通,这类论文养活了本学科的很多人,问题是有哪位医生或病人是根据论文提供的意见治病或看病的?健康传播应该在社会中观以上层面提出可能普及到全民的某些科学的观念、认识、方法,而现在这方面的健康传播论文很少。
还有一些文章的研究对象是虚幻的概念、比喻,建议不要追逐这样的选题,耗尽精力而不会结出果实。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不要变成 “民科”。历史上英文没看懂,望文生义出“媒介是条鱼”的选题和批量论文的事情要避免重现。
每个人自身的学术和经验积累不同,考虑选题时首先要掂量自己的积淀,不要霸王硬上弓。选题的好坏在于对选择的人是否适合。为了保障选题真正成功,必须下苦功夫积累材料和经验,不可以匆忙上马。为了选题能够让社会看懂并理解,要采用适合选题的逻辑论证和方法,不要追求方法上的花哨。
选题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讲课,来自研读的众多论著,更来自新闻实践和生活中与传播紧密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心,勤于观察和记录,永远保持好奇心。
(作者为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李佳


779#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22:4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780#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11:5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又把段子当成新闻,背后是失守失职
又见段子成“新闻”。
近日,一则“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的词条冲上了热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该事件原本是一名博主拍的“大学生回村”系列视频段子之一,调侃过年期间被父母逼相亲现象。但有媒体账号未经采访核实,就直接把段子作为新闻发布,将其带上热搜。此后,博主将该视频标注为“虚拟演绎,仅供娱乐”。多家媒体随后发布话题#女生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系摆拍#,再次冲上热搜。

▲网络截图(目前首发媒体已删除此前发文)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又有多家媒体转发文章《大反转!热搜视频是假的,确认系摆拍》,其中不仅错将两个类似事件混写,还声称对“当事人”进行所谓的“采访”。细看则知,文章内容系拼贴混写,就连配图也明显不是同一人。


▲网络截图(多家媒体转发文章,其中将一则2024年2月的相亲事件拼贴混写)  
这一事件持续发酵后,引发了不少人对媒体专业性的讨论。面对摆拍段子类视频内容,该如何尽到应尽的把关人责任,显然也值得媒体人认真思考。
01
段子成“新闻”已不是新闻说起来,段子成“新闻”现象已屡见不鲜。前不久也曾因上热搜引发关注的“男大学生花700元坐101小时硬座回家”,就是典型——博主@寻光 演绎了“放寒假坐101小时硬座回家,怎料坐到屁股失去知觉,做痔疮手术花了5000多”的戏剧化情节,结果被媒体当新闻来报道。            
▲网络截图         
这类事件的传播路径通常是:
  • 博主剧情化演绎
“男大学生花700元坐101小时硬座回家”就是剧情类段子。博主@寻光 在视频中极尽浮夸逗趣姿态,视频上也不止一处标注了“虚构演绎,仅供娱乐”字样。“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同样也是段子。翻看博主账号,其日常视频也多为搞笑段子。
  • 媒体当新闻来报
诸如此类的事件中,总有媒体账号将段子搬运至各平台,作为新闻来发布。
  • 更多媒体转载
一家媒体“报道”过后,经常会有多家媒体账号转载,为其热度“火上浇油”,将其推上热搜。超离谱相亲的“假新闻”,就得到了逾70家主流媒体或地方融媒账号的转载。
  • 出现所谓反转
在引发舆论热议、网友质疑后,或是有媒体出来核实真伪,或是当事人出来加以澄清,随后有媒体爆出事件出现“反转”,实为“假新闻”。
  • 反转消息扩散
更多媒体跟进,“反转”消息随之大面积传播,让事件持续发酵。通常会有媒体出来发表评论,批评摆拍现象。          在这样的“传讹-反转”之间,公众的注意力资源被消耗,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一切显得既荒诞又令人唏嘘,怪不得网友时常调侃面对热点新闻时不要急于发声,应该先“让新闻飞一会”。 02
背后是媒体失守失职         
段子是段子,新闻是新闻,二者本该有着清晰边界,为什么总有媒体把摆拍情节当新闻事实来报道?原因不外乎几点:         
  • 媒体操作规范问题
很多专业媒体为了跟自媒体“竞速”,会压缩编审校流程,最终为了在短平快的节奏里完成新闻生产而牺牲操作规范的缜密性、完整性;有些新媒体运营部门与网络编辑队伍缺乏职业规范培训,习惯了“有闻必录”追热点,却缺少应有的“欲录必核”意识,习惯了素材简单整合,却缺少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若是严格遵守该有的审校流程,像“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这种摆拍演绎很难被当新闻来发布。            
  • 媒体职业操守问题
无论是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还是女生“超离谱相亲”,从常识角度看都漏洞百出。稍微查证,都很容易识别,发现它只是恶搞。可总有些采编人员出于争独家、抢时效、追热点、博关注等动机,在那些故事化情节虚构演绎迹象明显的情况下,既不讲新闻5W基本要素,也没有信息溯源核实,更别提多方信源交叉印证,一键搬运成报道。         
  • 媒体选题娱乐化问题
女生“超离谱相亲”并没有多少公共价值,满足的更多的是猎奇心态与窥私心理。但不少媒体总是轻易回避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民生话题,过多地将精力用在炮制“新黄色新闻”上,这本质上也是角色失守——对媒体来说,关注那些值得关注的内容,是职责所系、价值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教授曹林曾总结过新闻业务能力退化的几种典型症状,包括——         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通篇像段子、像广告、像故事会、像公文材料,就是不像新闻;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报道根本不出门,不用脚采访,不去现场一线,全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编;选题“黄色新闻化”,鸡毛蒜皮,平民隐私,家长里短,缺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等。          这些问题,不可不虑,值得新闻业界反思。      
03
媒体该怎么避免下一起            
约80年前,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首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最终进入传播渠道。          在社会期许中,承担着信息“把关人”角色的最重要主体正是媒体。这就要求,媒体应该尽到把关人责任、怀有信息真实性敏感,成为虚假信息的揭露者,而不是假新闻炮制者、谣言扩大器。        如今,很多网友调侃某些网红“头上长着摄像头”,还有传播学者总结出“真实、好玩、正好拍下来了”的新闻不可能三角,就是说有些网红“拍”出的情况不符合常情常理常识。在此情形下,媒体更应对那些涉嫌摆拍的情况多留些心,而非盲目采信、片面采用。         结合“男大学生花700元坐101小时硬座回家”等案例看,摆拍之所以成为问题,核心也是因为媒体把它当作新闻事实,引入公共舆论。如果不是媒体,段子永远是段子,不会变成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就认为,“摆拍新闻”的治理关键在于事实核查,其中应以新闻媒体为中心,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事实核查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业、假新闻与误导信息》手册也指出,记者不能将核实消息来源所说的可疑言论的工作,交给社会上的事实核查机构。         对应的要求是,媒体必须做好几点:        1.强化职业规范和新闻伦理要提升新媒体运营部门与网络编辑队伍的职业素养,强化职业规范与新闻伦理,加强编辑部的内部管理。这里面,提升媒体的自主性和专业性,坚持新闻生产的专业化流程,避免被自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牵着鼻子走,尤为重要。不能因为是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就“网漏吞舟”。缺少采访、审校环节,直接挪用用户生产内容,或缺少谨慎核验流程,直接转发和聚合已有信息,只会导致新闻真实性存疑、质量低下。        ‍2.建立跨界合作机制可以与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和事实核查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和联合行动,提高对虚假摆拍事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眼下,主流互联网平台已普遍跟进落实网信部门规定,建立起预警、分析、验真、标记、辟谣、拦截、提示的全链条治理机制。对媒体而言,在报道前的信息真伪查验环节,就该结合标注、辟谣等情况去评估,并通过多方合作鉴别机制去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3.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媒体追求的不能只是点击率、播放量、关注数,更应是以传递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为目标;不能只是追腥逐臭猎奇,更应是提供公共价值、展现人文关怀。在不加核实就将段子作为新闻事实来报后,有的媒体总是悄然删稿了事、假装无事发生,许多媒体也常常“为同行讳”,将反思箭头只对准摆拍者。这显然不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媒体要推动的是“良币驱逐劣币”的信息传播生态,而不能“劣币化”。就此看,对于把段子当新闻传播的问题,媒体也该建立应有的问责机制和追责措施。说到底,整治虚假摆拍问题,需要作者提升创作素养、平台加强内容治理,更需要媒体守土尽责。把段子当新闻报的“荒诞剧”,不该再有了。(本文转自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e-yB_PxFmSea36_mCZnSQ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