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40#
发表于 2019-10-17 16:3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浪阅读裁员90% 有员工称:还有其它部门 。官方暂未回应

近日,有脉脉网友爆料称,新浪阅读业务线裁员90%,下午两点通知,五点拿到离职证明。赔偿N+1,年假翻倍,现场结账,原地解散。
有微博员工称,被裁的不止新浪阅读,还有其它部门。
目前新浪官方暂未回应。






原文链接:http://news.sohu.com/a/347636560_100099734



编辑:董莉


739#
发表于 2019-10-5 22:45: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数字劳动”:永不间断的工作
2019年3月开始,中国IT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996”运动。


“996”并不是一个新词。这种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工作模式,起源于 2000 年左右。那时的无薪加班,帮助国内一些科技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但如今,“996工作制”变得日益普遍。几乎加入创业公司,就等于接受“996工作制”。
“996”不仅成为年轻人在职场上求职的默认规矩,为了让员工接受它,甚至还发展出了一整套话语体系,比如“年轻人不接受‘996’就是吃不了苦”,而互联网大佬马云和刘强东等对“996”的回应,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工作时间越长=工作越努力=回报越多”。
中国《劳动法》规定,中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而这显然远远低于“996工作制”中,一些人可能实际工作的72小时。
那么,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会形成“996常态”?这一常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中国独有的还是全球普遍现象?

互联网企业形成“996常态”,首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大都采取了崭新的平台组织模式。如同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所揭示的那样,现在商业的转型是从流水线、资源集中型、生产主导型的产业模式,转型到需求主导型、多边的产业模式。在旧模式中,规模是投资和发展企业内部资源的结果,但在网络世界中,规模来自培养建立在业务之上的外部网络。也因此,企业内部的工作更形复杂,要求也更高。
如果说工业革命是围绕工厂来组织的,那么,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今天的商业变化则是围绕数字平台来展开的。事实上,我们的经济正在发生一场重组,在其中,平台主似乎发展出远较工业革命时代的工厂主更为强大的力量。反映在劳动上,其正经历从传统的基于雇佣劳动的工厂制向基于隐性劳动的平台经济模式过渡。
什么是隐性劳动?女性主义学者阿琳·卡普兰·丹尼尔斯(Arlene KaplanDaniels)于1987年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工作”(invisible work)一词,用以描述那些“无论其地位如何,都是艰难而又不得不做的工作”(意味着艰苦、无聊、棘手、麻烦、紧张)。通常这样的工作落在谁手呢?女性。
所以,隐形劳动特指那些在文化和经济上被贬值的女性无偿劳动,特别是家务和志愿工作。后来,这一概念被扩展到描述各类女性化的再生产劳动,如家政工作、情绪劳动和照护工作;也涉及到更广泛的非再生产劳动,如“脏活”(dirty work)、性工作、残疾人的工作、数字劳动、后台工作等。
说到996,需要特别讨论作为隐性劳动的数字劳动。“数字劳动”(digital labor)是一个复杂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说。如蒂齐亚纳·特拉诺瓦(Tiziana Terranova)以互联网用户无偿、自愿的网络行为所提供的“免费劳动”来界定“数字劳动”(2000)。特勒贝·朔尔茨(Trebor Scholz)总结出“玩乐劳动”(playbor)的概念,指的是互联网上的休闲、娱乐和创造性的无偿活动,正在模糊劳动与玩乐的界限(2012)。克里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Fox)所认为的数字劳动则包括信息通信技术行业整个价值链上所涉及的各种劳动。
  
和996相关的数字劳动,更近于福克斯的定义。福克斯2014年出版《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Digital Labour and Karl Marx)一书,认为数字劳动是以对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异化为基础的。他区分了数字工作(digital work)与数字劳动,指出数字工作意味着借助人类大脑、数字媒体与表达对人类的体验加以组织,其方式是创造新产品,而数字劳动是数字工作的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加来维持的。就数字媒体而言,福克斯将其意识形态描述为两种形式:1)社交媒体被呈现为一种参与文化和新民主形式;2)剥削被玩乐的外表所隐藏了。
严格地来说,“996”不属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劳动,它是可见的工作,为什么我们又说它同样属于一种隐性劳动呢?这是因为,“996”所基于的是一种新的隐性劳动模式。

常见的数字劳动,根本就没有特定的工作场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由一系列互联网活动构成的数字劳动,包括在线众包平台(例如亚马逊的Mechanical Turk和维基百科)使用的有偿和无偿劳动力,以及有商业目的的无偿在线活动(如游戏、产品评论、博客和个人数据的录入)。数字劳动在空间上分散,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包括私人住宅、公共咖啡馆等等;在时间上也是分散的,比如在传统朝九晚五工作的间隙,以及周末和假日,马里安·克莱恩(Marion G. Crain)等人在《看不见的劳动:当代世界的隐身工作》(2016)将其称为“离身”劳动(disembodied labour)。
但“996”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形的数字劳动,它可能是有工作场所的,比如在相关的采访中,京东的员工表示“上、下班打卡也更加严格,连KPI都比之前重了很多”;但也可能是没有工作场所的,比如允许带工作回家。它可能时间上是集中的,比如“996”本身就是一个工作时长概念;也可能是时间分散的,比如允许晚上班,早下班,但工作任务却不能因此稍歇。
这种劳动模式的变化,既与工作定义和劳动力变化的大趋势相关(比如,传统的工作与闲暇、劳动与玩乐、生产与消费的边界不断被消解;又如,伴随着网络数字平台的勃兴,劳动世界产生了新形式的关系,越来越多地由传统雇佣关系向纯粹市场交易关系转向。这虽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但也使得大量劳动者的就业身份变得不明确,其权利保障日渐式微),也与互联网企业试图以最小的成本挖掘出员工的最大价值,从而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运营策略相关。
这其中不乏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宽带设施的发展导致了工作地点的重新安置,在这一过程中重塑了工作的特性。这方面出现的四个重要变化是:在家远程工作的上升;移动工作的增加;知识工作在城市中心及其高科技“集群地”的汇聚;国际性劳动分工的形成。对这些变化,有的人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在以写作《虚拟社区》而知名的霍华德·莱因戈德(Howard Rheingold)的笔下,到处都是田园般的“电子小屋”,远程工作的专业人士充分享受高科技的好处,摆脱了每天上下班的烦恼,保持了和家人的接触,在工作中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事情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可以拿到传统工作地点以外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两类:一是重复性的、低技术的数据输入和文案工作,二是高度复杂的“符号分析”工作如撰写报告等等。从事前一种工作的人收入不高,没有福利,也很少受法律保护,不会享受到传统工作场所提供的社会关系、培训、个人晋升。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生活在惬意的“电子小屋”中,不如说是在高科技的“血汗工厂”里挥汗如雨。
与之相对照,从事后一类的专业人士往往受过完备的教育、能够自我做主,在远程工作中享有相当程度的创造性,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归根结底,这些人和前一类人也不能被完全区分开来,两者都面临着工作/生活的平衡问题。在家工作加重了劳动负担,因为“在家”,所以需要同时承担工作与家务的双重负担;同时,原本可以全身心放松的下班时间,也因为工作进入了家庭而延长了实际工作的时数,使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虽然信息技术一直被指可以促进知识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间达成平衡,但现实情况却是,远程工作者所感受到的压力与挫折感与日俱增。这源于通信和信息技术所导致的不间断的生产,人们现在拥有了“24/7”的时间观。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Crary)的精彩著作《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分析了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系统无休止的需求。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清醒和睡眠的界限正在被侵蚀,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其他重要界限的消失,比如白天与黑夜、公共与私人、活动与休息、工作与休闲。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娱乐和网上购物的流行、无处不在的视频对注意力的吸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进入了一种无眠状态,从而令人类生活进入一种普遍性的无间断之中,受持续运作的原则支配。不限时间地点的网上工作本来被看作是一种自由,现在却被发现只是一种新的奴役机制。
作者:胡泳
编辑:宋婷

738#
发表于 2019-10-5 18:3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737#
发表于 2019-10-4 21:2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帝大总统发视频连遭推特删除

     白宫主人虽然在某些地方很牛逼,但在美国的社交媒体非常弱势,他和他的家人不仅要顶着删帖风险传播自己的理念,还要被各种人身攻击且无权拉黑别人。虽然早已是如履薄冰,但,今天这个删帖太令人震惊了:
为了怼国会那群泯主党议员
美帝总统亲自发了视频来加以揶揄
然而他刚发出来不久
就被推特平台给删除了
而一些网络名嘴大V们帮他转发的
也前后被推特删除
推特空间还出现了屠楼奇景



英国卫报原始链接



以上为美帝总统推特截图
视频栏因为被删除而显示为
因媒体内容遭遇版权争议而禁止播放
推特反复删除挺川视频
——————————————
     2019102日,美国政坛出现最狗血剧情!一直自称客观中立言论自由的推特……惊现删帖狂潮,引得无数网友吐槽。故事的开头是美帝大统领亲自发的视频,在点赞量接近40万的时候,突然被推特平台删除了!

美帝总统发布的视频片段根据2005年尼克尔贝克单张照片的音乐MV编辑的,将全部歌词削减到一个流行乐句。在原始的视频中,歌手查德·克罗格拿着一张照片对着摄影机,唱着:




     白宫主人这段剪辑巧妙地把歌词变成控诉,把歌手拿着的照片变成了拜登父子以及………………的合影,然后就被推特给删了!
不仅如此,大群网络名嘴把总统那个视频下载了重新转发后,也被删除了,那么这就不是一件小事情了,胆敢公然删除国家领导人亲自发出的图文视频,而且反复删除支持该视频的言论……简直是史无前例啊!
     为了抓屎糊脸给自己的删帖行为找个借口,推特显示在删除页面上的英语提示是:This media has been disabled in response to a report by the copyright owner



     翻译过来就是:此媒体内容已被禁止以响应版权所有者的投诉!
     这个说辞十分荒谬,为什么呢?因为一段支持总统的视频,无论谁制作的,无论是总统的粉丝还是白宫的工作人员,在总统把视频发出来后都不可能去投诉总统侵犯版权……
     一般出现了这样的窘境,推特会借口临时工或者马上要辞职的员工搞破坏什么的,调查一番就不了了之,然而,今天却不一样,在诸多网络大V开始帮总统转发视频之后,推特平台开始全网封禁该视频……
     以下截图来自美国自由学生运動主席柯尔克



     他下载了白宫主人发布的视频,然后发现原贴被删了,就重新上传后发了出来……结果在得到了一万多点赞后被推特官方察觉,导致被删
     他的贴文是这么说的:推特公然删除了总统发的视频,让我重新把它发出来给全世界看一看吧……
     这样的情况在推特持续了大半天。谁敢转总统的视频谁就被删……
     以下是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的推特截屏,他很巧妙地把那段视频中的一点镜头截下来发了推特,没有被删……他是个大律师,也许推特特殊照顾?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我在推特视频唯一能够找到的,还没被删的大v发布的那组视频的片段。
     然而内容却不能细说,因为各大国媒体平台都不让讲……
     总统支持率不降反升
     ——————————————
     美国网友的自由主义倾向是非常严重的,大面积删帖只可能起到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今晚国会山传媒的评论说明,推特和Facebook疯狂的删帖行为会导致什么……


     原文链接https://thehill.com/hilltv/rising/464072-trumps-approval-ticks-to-up-to-highest-level-since-december
     美国国会山传媒盘点了白宫主人在2019年支持率的变迁,发现102号之后的支持率竟然爬到了最高,这可是在泯主党人发起了弹劾调查之后,且社交媒体广泛封禁支持他的言论之后发生的情况。
     当日美帝的民意调查显示,哪怕遭遇了各种媒体和政治围剿,这一届白宫主人依然有一半美国人民的支持,在历届美帝总统中都算是很高的了!


     在泯主党人公然发起弹劾调查以阻止总统反腐后,总统发了个推特,内容                                
为:"The Do Nothing Democrats should be focused on building up our Country, not wasting everyone’s time and energy on BULLSHIT,"
     无所作为的泯主党人啊,本该集中精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啊,而不是浪费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胡说上……
     这条推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量美国网友赞同总统的看法。而且,美帝总统似乎认为国际友人们会配合他反腐,于是展开了一圈外交翰旋,这导致希望看到调查结果的网友越来越多……
     随着美帝两党斗争的剧烈化,推特与Facebook的删帖封号会更加频繁。也许还会出现更多奇葩事件,但白宫主人始终不处理推特让人匪夷所思,越想越觉得哪儿出了问题……
2020大选预备工作已进入白热化,美国的两个主要政治力量都希望给对方致命一击,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既然牵涉了外国官府……很多调查就显得非常麻烦了


作者:雨墨姑娘
来源:星系花园郑好


编辑:宋婷

736#
发表于 2019-10-2 22:18: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Facebook绝密会议曝光 | 反拆分、抗抖音、推Libra
北京时间102日上午消息,101日,The Verge发布了Facebook近期内部会议的文本和音频。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会上回答了关心公司未来的员工所提出的尖锐问题。在这份两个小时的音频材料中,CEO扎克伯格回答了他的员工们的许多问题,包括公司为什么不能分拆、他本人为什么拒绝其它政府的听证会、加密货币Libra,为什么他希望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员工应该对Facebook的唱衰者说些什么等。此外,扎克伯格讨论了关于如何击败抖音的计划,扎克伯格还称,Facebook推出的类似抖音的应用LassoTiktok尚未进入的墨西哥市场进行验证,此后才会去其它Tiktok已经流行的市场竞争。下面的每个问题都是由Facebook员工提出的。
关于Facebook可能的分拆
问:最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公司做出罚款,而参议员沃伦正越来越受关注。我想知道,你个人有多担心监管机构介入,要求Facebook分拆?
扎克伯格:我认为需要把几件事分开来看。当然,我会比你们更担心有人试图分拆我们的公司。现在,还有个单独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法治。尽管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感到担忧,但作为一家跨国公司的经营者,我必须说,我最喜欢和欣赏美国的一点在于,我们有着稳定的法治,这与全球许多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
所以,可能会发生政治运动,公众对科技公司感到愤怒,或担心过度集中,以及其他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处理。然而,尽管有这样的愤怒,有类似伊丽莎白·沃伦这样的人认为,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分拆这些公司……我的意思是,如果她当选为总统,那我敢打赌我们将面临法律层面的挑战,但我也敢打赌,我们将会获胜。所以,这对我们来说还是那么糟糕吗?是的。我的意思是,我不想对我们自己的政府发起大规模诉讼,这不是你想处在的位置。或者说,我们关心我们的国家,希望与政府合作去做好事。但是最终,如果有人想要威胁一些已经存在的东西,那么你就要站出来去战斗。
我只是认为,对这件事的观点并不是那么有力。只是分拆这些公司,不管是Facebook、谷歌还是亚马逊,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且你也知道,这并不会降低大选受干扰的可能性,反而导致这样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如果这样做,那这些公司就无法协调和合作。这也不会降低出现仇恨言论或类似问题的可能性,反而导致可能性更大。这将影响我们正在实施和投资的所有流程,因为我们将变得更加分散。
这也是Twitter无法像我们一样很好地完成工作的原因。我的意思是,从性质上来说,他们面临着同类问题。然而,他们无法做出投资。我们在安全性方面的投资超过他们公司的总营收。是的,我们的经营规模更大,但从性质上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没有不同。他们和我们遇到了同样类型的问题。
所以是的,我认为讨论的方向令人关切。至少我相信,确实存在问题。我并不认为,反垄断的补救措施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也能理解,如果我们不协助解决这些问题,协助建立监管框架,让人们感觉到我们在承担责任,那么政府就会出面来治理我们的行业。然后,人们就会越来越愤怒,并且要求采取极端措施。最终,人们只会说,“砸烂了它”。这时法治的力量就会出现,我也非常感激我们拥有法治的精神,
关于推出Libra的计划
扎克伯格:本周还有一大堆其他监管方面的消息。在华盛顿特区,我们几个人参加了多场听证会。Facebook消息产品副总裁大卫·马库斯(David Marcus)讨论了Libra和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关于Libra,我们的基本设想是通过我们的网络,通过WhatsAppMessenger让人们有汇款的能力,让全球范围内的汇款就像发送照片和其他内容一样容易。不过,我们也希望与传统货币合作。因此我们在印度开展了一项测试。此外,我们还在墨西哥和其他一系列国家推进相关工作,希望能更大规模地推广。我们的期望是到今年底之前,在许多地方与现有货币合作,推出这项计划。
围绕Libra,我们还有规模更大,或者至少可以说更新颖的一个项目,那就是尝试建立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运作的新型数字货币,并且这种数字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这是个宏大的概念,是一种新型的系统,尤其是将会由大公司来实施。我们不是唯一这么做的公司。但到目前为止,我们领导了这方面的思考和发展。最终,这会作为一个独立协会来运作,我们已经与大约27家其他公司共同宣布成立这个协会。到这个数字货币发布时,我们预计将会有100家,甚至更多公司参与其中。
不过,我们目前的尝试涉及到社会的重要方面,即社会问题需要向各方更多地咨询。情况并不是简单地说,“我们已经发布了这款产品,你的应用已经更新,现在你可以购买Libra并且转账”。我们希望确认各方面问题。我们知道,这确实会带来问题。金融是个强监管领域。在防止洗钱,防止向恐怖分子和政府制裁对象提供资金方面,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处理。你需要知道你客户的身份,有很多要求。我们已经非常关注真实身份,尤其是在Facebook,但为了提供这样的产品,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我们致力于做好这件事,而做好这件事所需的不仅仅开发内部工具,随后站出来说,“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提前与监管机构会面和讨论,听取他们的关切,听取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确保我们团体内的其他参与者以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将会是公开的,就像大卫·马库斯过去几天参加的听证会一样。我认为,涉及到公众的事务往往更有戏剧性。但其中更大的一部分将会是与全球各国监管机构进行非公开的接触,而这些活动往往更关注实质,而不会那么戏剧化。这些会议不会被放到镜头前面,但我们将会讨论很多的细节问题。因此,这将是条漫长的道路,我们有点期待。
实际上,如果最终我们在其他重要社会话题上有着类似的参与,我也不会感到惊讶。比如,我们正大力推动在消息应用中部署更多加密技术。在产品接近发布时,这将会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显然,司法部门并不会对此感到兴奋,但我们认为,更多地保护人们的隐私是正确做法。因此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去捍卫这点。但我认为,我们将会遇到更多这样的事,而这些事情都会公开。我们要尝试将我们的观点公开,并参与到更多地协商之中。
关于正在崛起的竞争对手
问:我们是否担心抖音在青少年和Z世代”中日益增长的文化影响力?我们的进攻计划是什么?
扎克伯格:是的。我的意思是,抖音做得很好。关于抖音,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有段时间,互联网行业的情况有些像是,一大群互联网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随后出现了由中国公司组成的平行宇宙,几乎只在中国提供它们的服务。我们看到了腾讯,他们将一些服务推广到东南亚。阿里巴巴已经将他们的支付服务拓展到东南亚。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就全球扩张而言,这些工作还相当有限。然而,由北京字节跳动开发的抖音实际上已经成为由中国科技巨头开发的第一款在全球各地表现强劲的消费级互联网产品。抖音在美国做得很好,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抖音在印度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我认为就规模而言,抖音在印度已经超过了Instagram。所以是的,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样看待抖音:它结合了沉浸式短视频和浏览工具。因此,这基本类似于我们在Instagram上提供的“探索”标签。目前,这个功能主要关于消息流内容,以及高亮显示不同的消息流内容。我会认为,抖音就像是针对Stories的探索标签,而这就是抖音的全部。随后,你会找到擅长制作这些内容的创作者。所以,我们在这个方向有很多方法。我们有一款名为Lasso的产品,这是我们开发的一款独立应用。我们会尝试在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去根据市场去打磨产品,我认为这是我们第一批关注的市场之一。在抖音规模更大的市场与其展开竞争之前,我们首先要看看,我们是否能在抖音规模不大的市场起到效果。
我们也对Instagram进行了很多尝试,包括让“探索”标签更加专注于Stories。后者正逐渐成为用户在Instagram消费内容的主要方式。但确实,我认为抖音不仅仅是个更有趣的新现象,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产品。就他们正在做的工作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而言,我认为非常有趣。我认为,我们有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并且走在趋势的前面。抖音正在增长,但他们花了大笔资金去做推广。我们发现,在他们停止投放广告之后,用户留存实际上并不是很强。所以,这个领域仍然是相当新的,我们有时间来弄清楚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实事,做得很棒。
关于拒绝向其他政府部门作证
问:看起来,关于Facebook的很多争议并非关于Facebook正在做什么,而是围绕你的个人生活,例如你购买房地产或者不愿参加听证会,甚至最近有68%的外部股东企图罢免你的董事长职位。那么你个人会怎么做?
扎克伯格:我认为,很多人担心的是,外界认为我们公司过于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掌握公司的投票控制权这个事实确实吸引了大量关注,即公司的集中程度。这是公司内部的集中,个人内部的集中。我认为,从历史上来看,这是很有价值的。2006年,雅虎想要收购我们公司,我原本有可能被解雇掉,我们就这样卖掉公司。如果我没有掌握控制权,那么我们就无法走到这里。随后,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可以专注于从长期来看正确的事,无论是我们完成IPO(首次公开招股),还是专注于开发正确的移动端产品,而不是变现和大量投放广告。当时我们的股价曾经腰斩。我们有能力在多年时间里专注于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像许多上市公司一样,满足股东对每个季度财务状况的要求。
“我不会去参与全球的每一场听证会”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就相当于是极大的专注力。我想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也同样是他们的批判点。我的意思是,在听证会的问题上,我不会去参加全球的每一场听证会。很多人会想这么做。去年Cambridge Analytica事情发生之后,舆论哗然,我参加了美国进行的听证会,参加了欧洲进行的听证会。事实上,我去参加这些听证会毫无意义。这些国家都希望我能出席,但坦白来说,他们都没有管辖权来要求我做这件事。外界会利用我们公司的地位还有我的职位来批判Facebook。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这像是我们需要去处理的一项常规问题。
当然,我想说的是,我非常严肃地考虑过自己的个人行为及其对公司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我们所设置的架构与公司和社区非常适配。但我们还是屡受批判。不管是因为公司架构还是因为科技公司整体的集中化,我想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如果不是因为此,那也可能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人们有权对此存有担心:“这五大科技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五家公司,企业管理是否合理呢?”社会上对此有很多讨论,这种讨论也非常有价值。我们也需要心怀谦逊,参与到其中。
员工该向不喜欢Facebook的朋友说些什么?
我们该如何改善Facebook的形象,让那些可能对Facebook存有消极看法的同龄人和朋友对此改观呢?
扎克伯格:嗯,我认为人性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直都在更多的关注实际事物,而不那么在意感觉。我想我们并不需要这种。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十年里,我们获得了很多正面的新闻报道,超出了我所想象的。但Facebook不是个例,整个科技行业都是如此。过去这些年来,事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2016年的大选后。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感觉在摇摆不定,逐渐倾向于问题。
“很难打破这些认知并且建立信任”
但我觉得,最尖刻的批判并不是基于公司的业务内容,而是围绕动机。人们觉得,我们对此不关心的理由要么是因为我们作为企业,只在意盈利,要么是因为我们存在歧视或根本不在意。我想,我们确实很难打破这些认知并且建立信任,除非我们能让人们明白我们把他们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作为宣传大使,这是大家需要适应去做的事情。如果你选择这样做,在此事情上投入了时间,即便你不清楚单个的技术项目,但你能明白我们关心在意的事情,明白公众的考量,了解对话的内容。在我所进行的对话中,即便是与最严苛的批判人士,我也发现双方坐下来进行交流,让其明白你关心问题的处理,承认问题存在,表明你正在努力解决。。。这将带来很大不同。
关于《The Verge》报道的内容审查事件
众所周知,Facebook每个小时都会收到很多内容,数百万条帖子。正因为此,Facebook最近开始将内容控制功能外包给一些公司。外媒《The Verge》在今年夏天早些时候曾发布一篇文章,揭露了这些外包商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情绪伤害。我在思考,Facebook该如何保护这些外包商,让他们不受互联网上糟糕内容的伤害呢?
扎克伯格: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与不同的外界公司进行合作。基于此,我们能够快速并灵活地开展工作,扩大或缩小业务规模。这也是我们在全球不同地区、让不同语言文化的员工一起合作的主要原因。但确实存在你所说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确保这些隶属于公司的员工以及企业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对待,拥有和Facebook员工一样在处理难题时得到的相同支持。
“我想,一些报道有些过于戏剧化“
我想,一些报道有些过于戏剧化。从挖掘事件到明白事实情况,大多数人并不会整天只关注负面信息。但是人们确实需要去处理一些负面事件。确保大家都获得合适的建议,拥有一些空间,休息一下,得到需要的心理健康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此的事情,我们也在一直进行探索,试图弄明白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在内容审核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拥有3万多名员工。这要付诸很大的心血。如果你仔细看过Facebook服务平台上人们分享的不同内容类型,包括信息,这相当于一天内有1000亿条内容。数量之大意味着负责内容审查的人员非常重要。在这3万名员工中,人们会经历不同的体验。我们会竭尽全力去支持他们,特别是那些经历最糟糕内容的员工也能获得相应的支持。这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事情。
Facebook的首席技术官迈克·斯科罗普夫(Mike Schroepfer):我想要补充一点。这也是那些负责开发解决此问题相关工具和技术的产品及工程团队的关注重心。比如说优化近似重复内容检测技术。如果有人将某种内容标记为极度恶劣的内容,我们会自动识别所有类似内容,这样员工就不必去审核类似内容了。工具方面也进行了优化,比如说模糊图像的部分内容,用黑白颜色显示或是模糊图片中的人脸内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探讨如何能在不给审核人员带来负面情绪影响的前提下作出准确的审查决策。在这30秒时间内,我无法全面阐述我们作出的一些努力,但这是所有工具团队的关注重心,大家都在竭力消除审阅负面内容带来的影响。
扎克伯格:尽可能减少,但我们无法将其完全消除。确保审核员工获得应有的支持,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糟糕体验的人,这是一件需要持续发力的事情。这不是什么最新举措,而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去做的。
关于为什么扎克伯格要全权掌控Facebook
提问:你如何平衡自己作为Facebook股东所肩负的财务责任以及你在社会中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呢?
扎克伯格:嗯,这没有那么困难(笑)。。。在建立Facebook这家公司的过程中,我很幸运的一点是,我拥有公司的控制权,这是我在早期就关注的一点。这一点很重要,没有控制权的话,我可能有好几次就被解雇了。。。
回顾2006年,那时候我们还只是一个面向大学的服务,所有人都可以注册。我们当时还计划推出News Feed。雅虎提出要以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我们公司,当时的感觉就是,这完全符合大家建立公司最初的财务目标。我的感觉是,“我真的觉得我们不应该接受”。所有人都一脸震惊:“你说什么?”当时,已经有1000万人使用Facebook了,Myspace的用户也达到了1亿,且用户群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你相信所有关于网络效应的争议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没机会具备竞争力。
“在建立Facebook这家公司的过程中,我很幸运的一点是,我拥有公司的控制权”
所以,关键在于你所做的事情质量如何,而非规模。我们试图将Facebook从大学延伸到高中,结果当然是很不妙。我的意思是,高中一直都不是Facebook的最大用户群,即便是在建立之初。我们的很多投资者以及团队都表示,“我不知道这个公开注册的服务能否继续运行。我不知道News Feed是什么鬼东西。10亿美元可是很大一笔钱啊。”
我拒绝了雅虎的收购,董事会非常失望。整个管理层基本上都选择退出。一旦你经历过此——就像是你在21还是22岁的年纪,身边所有有资历的人都表示余生你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他们选择离开,你几乎相当于没有团队支持了——当你经历过此,你就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自信,你能够从长远角度作出决策,且一段时间之后也得到了验证。
我的意思是,我想我的幸运恰恰在于我们所拥有的架构。一些人没有足够的自由去专注自己认为从长远角度来说最为正确的选择,毕竟短期发展限制也是确实存在的。
我非常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便是要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促进用户的身心健康。我们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联系互动与被动消化内容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当你只是被动消化内容,比如说你浏览YouTube的推荐视频或是浏览信息流,但你不与其他人产生互动,即便不是消极性质的,这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你在此花了很多时间,而不是去联系他人,那这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这样一来,互联网就成为了一个消极事物。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也从社区处获得了大量反馈,人们表示:“我们希望从Facebook那里获得联系。我们想要了解朋友和家人的状态。”但是公共内容的数量是无限制的。人们可以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正面公共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是这样的,公众内容、视频以及新闻所占的比例正在快速增加,而朋友发布的内容比例却在减少。你去观看一个长达几分钟的视频,而你原本可以在此期间与朋友进行好几次互动。因此,我们决定重新平衡一下这个问题,更多关注与朋友和家人的互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一个调整减少了每天热门视频5000万小时的播放量。
基于此以及一些其它原因,在公布季度财报的时候,我们的市值在一天内蒸发了1000亿美元。这是美国有史以来企业市值单日跌幅最大的一次,或许在全球范围内也能排得上号。这么来说吧,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黑色星期二)时,市场受到重创,而我们在一天之内损失的市值相当于黑色星期二市值损失总额的三分之二。这确实是一件大事。因此,如果我对公司没有控制权的话,我还能这么做吗?我不知道,也许我早被解雇了吧。但就长远而言,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关于脑机接口
一家名叫Neuralink的公司正在开发脑机接口,他们计划明年进行人体试验。首先,Facebook是否已经有计划去整合此类技术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产品了呢?你怎么看待直接利用大脑信号来捕捉购买意图以及推送广告背后的隐私问题呢?
扎克伯格:脑机接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点子。这一领域迅速划分为两种方式: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需要手术和植入,但是优势在于它切实存在于大脑之中,因此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信号。而非侵入式则像是你戴着一个腕带或眼镜,它无法捕捉到更多的信号。
“我可不想再因此而参加国会听证会了”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我想完全关注于非侵入式。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会努力推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产品。我想,Libra已经很难推出了。“Facebook想要施行大脑手术”,我可不想再因此而参加国会听证会了。
我觉得很好的一点在于,这方面确实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我很期待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我们希望的是能够提取到即便很少一些信号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当你在增强现实中看着某个事物时,你就可以用大脑进行点击。这想想就很酷…或是在一段对话发起时,你不需要用双手打字,就可以直接表示是或者否。这就是信息输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信号,那你就可以控制菜单,浏览菜单并且进行点击。再多一点的话,你就可以用大脑来输入信息,而不需要用手和眼睛。我想这确实是一项让人感到激动的技术。作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将取消手动界面,可能会采取声音界面,或是连接大脑。。。但我们选择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事实上,我们非常期待在此方向上的进展。(部分内容转载自新浪科技)
来源:网络法前哨

735#
发表于 2019-9-23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环球时报召开表彰会,记者付国豪获10万元最高奖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今天(922日)晚间,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通过个人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今天环球时报召开香港报道表彰会,付国豪和其他在香港报道中表现突出的同志受到了奖励。其中付国豪获得了10万元人民币的最高奖。
据胡锡进介绍,付国豪就职于环球网,收入一直不高,租房住,属于典型北漂大家在会上开玩笑说,希望这10万元奖金给他带来好运气,最终他能在北京买上房,娶上媳妇。
公开资料显示,付国豪1991年出生,天津市河东区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现为环球时报旗下环球网记者。
2019813日晚,付国豪在香港采访期间遭暴徒非法拘禁与殴打。814日凌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锐评文章《付国豪,真汉子!》。付国豪出院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很幸运没受致命伤,依然爱香港!
编辑:高杰

734#
发表于 2019-9-20 14:54: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马化腾不再任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林海峰接任

原文来源:新浪财经APP

  新浪财经讯 9月19日消息,天眼查数据显示,马化腾日前不再担任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时卸任执行董事。现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腾讯副总裁林海峰,郑浩剑任总经理。

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大股东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5%,最终受益人为马化腾。经营范围包括:为机构用户提供信用信息支持、企业征信及相关业务等。目前,腾讯征信有限公司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的九大股东之一。


编辑:吴悠

733#
发表于 2019-9-7 22:26: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慧敏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其名作被总书记多次引用

据人民日报社“领导介绍”显示: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王慧敏已出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正中已不再兼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
附:王慧敏简历
王慧敏, 男,汉族,1965年12月生,河南洛阳人,1988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高级编辑。
现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
  • 1984.07—1988.08
    兰州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学生
  • 1988.08—1991.09
    江苏常州日报干部
  • 1991.09—1994.08
    武汉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 1994.08—1998.05
    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主任记者(其间:1997.03-1999.03在河南省虞城县扶贫,担任该县副县长)
  • 1999.05—2002.10
    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副组长
  • 2002.10—2003.04
    人民日报驻新疆记者站主任记者
  • 2003.04—2005.09
    人民日报驻新疆记者站副站长(正处级)
  • 2005.09—2008.09
    人民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副局级)
  • 2008.09—2009.06
    人民日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副局级)
  • 2009.06—2009.07
    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四级职员)
  • 2009.07--2018.07
    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三级职员)
  • 2018.07—2019.08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
  • 2019.08-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

王慧敏其人
2002年秋,在《人民日报》历练8个年头后,王慧敏把人生坐标从京城搬到西部大漠。
驻站5年来,他走遍了新疆。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03年春节刚过,新疆巴楚县发生了6.8级地震。王慧敏在抗震棚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为了赶发稿件,他常常是一手打着手电,一手写稿,先后在《人民日报》及人民网上发表相关文章60多篇,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的感人场景。
昭苏地震时,正值隆冬,灾区积雪厚达三四十厘米,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王慧敏是第一个抵达灾区的新闻记者。
2004年除夕之夜,八一水库溃坝。当时他正在北京家中过年,他在英国工作的爱人刚从国外回来——这是他们离别5年后的第一次重逢。王慧敏二话不说,初一一大早,便登上了返回新疆的客机。
为报道克州军民卫国戍边的动人事迹,他在边境线上奔波了半个多月,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同巡逻,仅采访笔记就记了3大本,随后又六易其稿,写就长篇通讯《热血铸雄关》。
从事农村报道10余年,王慧敏依然坚持深入一线采访调研。2003年12月,民工任文华等到人民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反映工钱被包工头拖欠。为替民工讨回公道,王慧敏决定展开追踪报道。
王慧敏多次深入塔河一线采访,先后6次发表内参,客观真实地反映塔河治理进程及面临的问题。
农业结构不合理、“卖难”等问题影响着农民增收,王慧敏深入调研后,采写了《新疆西红柿缘何“烂市”》《新疆畜牧:须解“肠梗阻”》《新疆奶业:做大才能做强》等文章。个中许多观点,被自治区有关部门采纳。
王慧敏抓住时机采写了《油气开发给南疆少数民族送来福气》一稿,用铁的事实告诉读者:新疆油气开发是新疆百姓的“幸福源”。王慧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力筑大漠生态屏障》中旗帜鲜明地提出:5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既是国土的卫士,又是生态的卫士。
2006年5月26日,王慧敏跟踪采访3个多月后撰写的《阿布力孜家的“月亮泉”》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2007年8月底,他采写的关于新疆乡村医生刘玉莲的报道,寥寥数笔,气韵顿生。
在《人民日报》编辑组,王慧敏被评为“免检记者”,大家都乐意编他的稿子。
他曾经风雨无阻地每天下班后跑到图书馆系统摘抄《人民日报》相关文章,然后反复诵读。
2003年,王慧敏创下了人民日报社驻站记者年报道得分6000分的新纪录,相当于报社规定任务的近20倍,即一年完成了20年的工作量;2004年,他再创年报道得分7000多分的新高,相当于一年完成了25年的工作量。
王慧敏先后发表了《书记考书记》《太行七贤》《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等一系列引起强烈反响的好作品,其中,有近百篇稿子获中国新闻奖或省部级好新闻奖,《硕士村支书》《山这边,山那边》还被收进大学教材。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慧敏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各奔前程》《巴音布鲁克》《德政》《没有尾巴的故事》《榆钱儿》《屏前杂咀》《传播与耗散》《雍正自白》《历史现实》《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等一大批文学创作和学术专著从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
王慧敏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民族团结模范个人、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人民日报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微信公号“融媒天下”以《王慧敏:从名记者到副部级“新闻官”》(稿件署名为“爱咖啡的叔叔”)还介绍了王慧敏的一些往事王慧敏写新疆的名作《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被总书记多次引用。
1984年王慧敏考大学时,第一、第二志愿报的都是新闻系,不期却被录到了兰州大学历史系。
新生开学不久,他从学校的阅报栏里看到人民日报社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正在招生,欣喜若狂,便报了名。记得学费是73元——这在当时可算个大数目。这大概是王慧敏第一次与人民日报“结缘”,也许无意中注定,他将在人民日报社这个大平台上,奋斗一辈子。
1988年夏,王慧敏以4年选修课程最多、总平均分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后来,又到武汉大学新闻系读了3年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了人民日报经济部。终于见到了以前只有在函授教材中才能见到的前辈们。
王慧敏的记者生涯,深受其授业导师范敬宜的影响,当时在经济日报担任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在武大新闻学院和樊凡教授联合带研究生,王慧敏就是其门下高足。
第一次与范敬宜见面,王慧敏便挨了当头一棒。
范敬宜问:“看过梁厚甫的哪些书?”王慧敏一下子懵了。
接下来,范敬宜问的几个民国时期知名报人的作品情况,王慧敏也回答得磕磕绊绊。
“会背清人吴伟业的《圆圆曲》吗?”背了几句便卡了壳……
范敬宜严肃地说:“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要想当个好记者,文化底蕴非常重要。一个人文笔的高低赖于文化的深浅厚薄。
自幼喜欢舞文弄墨的王慧敏,从范敬宜的房间出来,汗湿脊背。这让他暗暗下起功夫来。
王慧敏另一篇写新疆的名作《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
在浙江,王慧敏还与马云“不打不成交”。
2015年8月,上面安排分社报道浙江一个“著名企业家”。通过各种关系,好不容易才约定了采访时间,好不容易等到了活动结束,可人家说,有首长接见,转身走了……
王慧敏很愤怒,发了一段大意如下的短信:“ XX先生,别人不把你当回事时,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但当别人都把你当回事时,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无论营商还是做人,遵约守信是基本。命运对你格外垂青时,一定要学会惜福,知道敬畏,懂得退让,为人切莫轻狂,做事切莫任性。古语说得好:‘人不自尊天作谴,福祸起因皆自选。’如果不知餍足,纵性胡为,最终,你会摔得很惨。
两天后,他接受了浙江分社的采访。王慧敏虽然没有指出浙江这位“著名企业家”的名字,但综合分析,又翻阅2015年8月人民日报版面,得出结论,就是马云!
从业这些年,王慧敏曾有很多次 “高就” 的机会,也碰到过许许多多的诱惑,但他仍谢绝了。有一年冬天,适逢杭州大雪,王慧敏信手在手机上写下了一段感怀,可以作为他人生追求的写照吧:
艳阳初露头,沿湖信步游,心怀苍生方觉湖山秀;灵峰寒梅香,孤山茶花稠,晨昏伏案无视嬗节候;奔走城乡间,满脚沾泥土,叩问渔樵民瘼尽吃透;一件老头衫,从春穿到秋,沙发一蜷揉眼又一宿;不嗜烟与酒,诗书置前后,韦编屡绝仍然不撒手;定位孺子牛,伐恶效狮吼,荣华富贵与咱全无由;残阳已夕照,晨诵夜句读,扪心自问工夫可下够?仰止司马迁,秉笔重操守,不改初衷至今心依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ISZuhqj6tENPp5i5szj8A


编辑:董莉



732#
发表于 2019-9-3 21:31: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的三个和尚,是怎么被改革折腾死的?

为什么一些媒体越改革越糟糕?大家认真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就整明白了!
图文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常改革随时折腾,三个和尚终于累死了!

这就是很多媒体越来越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线部门越来越全,行政人员越来越多,采编和广告一线人员越来越少、越来越忙碌,单位运行成本越来越高,广大受众越来越不买账,广告赞助商越来越逃离。大家想一想,这样的媒体你不完蛋谁完蛋!





编辑:董莉

731#
发表于 2019-8-31 23:2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65人到83人,新京报、千龙网融合改革有啥秘诀?
媒体融合改革在2018年开启了新的变局。20188月,新京报、北京晨报、千龙网三家媒体整合方案获批;201812月,新京报与北京晨报的整合完成;2019725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整体统筹和全程指导下,在媒体改革大背景下,新京报社主导推动了千龙网改革;201981日,千龙网正式“上新了”!
新京报社与千龙网融合改革的整体框架是怎样的?改什么?怎么改?人员如何分流安置?千龙网改革后又将实现怎样的发展愿景?
619日,一条召开千龙网改革发展员工动员会的信息弹出手机窗口,让正在采访的千龙网员工秦胜南心里顿起波澜,“这一天终于来了”。早在2018年,新京报、北京晨报、千龙网3家媒体整合的消息就已在京城媒体人中悄悄地传播开来。改革,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既让人期待,也不免让人忐忑。“改革后怎么办”,这个问题虽然在秦胜南心里酝酿已久,但直到接到信息的那一刻,她心里还是咯噔一下,既有丝丝的兴奋,也有些许的焦虑。她已经成家并育有一子,有房贷、车贷的经济压力,改革会让她原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突然发生变化,从心理角度,她需要调整,更需要和家人做好沟通。同时,对于秦胜南来讲,改革也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开始,一切都是未知,这种契机又让她感到兴奋和活力。
像秦胜南一样涉及千龙网改革的员工有265人,在变革中他们是相互探讨激励、相互出谋划策的同路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热心和从容,成为了他们相互化解内心焦虑的关键。这群年轻人,面对改革,更多地表现出了拥抱变化、寻求进取的朝气。从千龙网公司员工的年龄构成看,90后占大部分,这群年轻人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对于改革看的明白、想的开。“让狂风暴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甘于平静的向浩这样表达心境,他希望借改革这一契机,督促自己重燃激情,寻求新的突破。像向浩一样,许多人也希望将这次改革当作新的起点。
正视未来,不懈怠,周到安排,是千龙网改革方案的主基调。在了解到改革方案草案内容后,265位千龙网员工把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一摆出。其中,改革方案主要内容的具体实施,岗位分流的补偿金测算,岗位竞聘失利或者竞聘成功后再次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都受到了普遍关注。
一边是报纸平台,一边是网络平台,两家不同形态的媒体机构为何要融合改革?这一问题不难理解。千龙网创立近20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迭代。即将进入的5G时代,千龙网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整体运营能力,确保2020年扭亏为盈,这既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也是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
“身边的朋友跳槽是件平常的事情,改革后如果选择分流,可以再找工作,还可以刚好停下来想想下一步要选择的职业方向。”在90后张华(化名)看来,改革不是件难以接受的事,重新出发可以更好地积蓄战斗力。改革必有阵痛,但势在必行,先减负再减亏,瘦身健体、调整机制、协同发展、充分解放生产力、向改革要效益,才能让“千龙网”这块金字招牌在市场竞争中焕发生机。
新京报和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改革时间节点,稳中求变,变中求进,统筹协调,稳妥推进,确保网站业务正常开展,确保队伍稳定,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据介绍,新京报社与千龙网此次融合,依据“确保导向正确、确保优势互补、确保平稳运行”的总体原则进行,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千龙网高管和各部门中层、员工一一谈话,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就大家反映的核心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以改革为契机,千龙网改革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变”原则。两个“不变”怎么理解?一是千龙网作为首都新闻门户的属性不变,继续做好市委市政府的权威新闻发布平台,将千龙网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级党委新闻门户网站;二是千龙网的独立法人地位不变,持续打造千龙网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改革后,人员重新上岗、内容重新整合、成本节约化,让千龙网真正走进市场,具有机构媒体融合改革的示范意义。
新京报和千龙网在多层面实现深度融合,将来即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市级融媒体平台。千龙网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北京新闻门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围绕北京核心工作展开网络宣传,讲好北京故事,做好北京文章。新京报社则充分发挥内容采编、经营管理、行政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彼此形成合力,融合发展。
//
统筹考虑融合设计
三个“一体化”破解发展难题
//
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密集调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采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改革融合的突破口,多次开会讨论研究方案。新京报社总编辑、千龙网公司董事长李海指出:“根据市委宣传部统筹安排,新京报社控股千龙网,关于千龙网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在改革之初,工作组就形成共识,必须‘统筹考虑,融合设计’,千龙网与新京报以改革促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贯彻三个‘一体化’思路,即采编内容一体化、经营工作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依托传统媒体中生产优质内容的主体力量,赋予千龙网新要求、新元素,全力打造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级党委新闻门户网站。”
方向定了,行动就有了目标。李海指出:“融合改革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你就是我’才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两支队伍一体化打天下’,在保持千龙网基本定位和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三个‘一体化’,彼此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实施过程中统筹协调,协同推进。”
改革后,千龙网取消了大中心制,推行部门制,实现扁平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部门内部设业务小组;裁撤了经营部门,千龙网经营工作由新京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筹划、运营,新京传媒公司设千龙网经营部门;缩减了内容生产部门,聚焦核心功能,与新京报采编团队协同运行。三个“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彼此高质量发展。千龙网专心聚焦主责主业,其采访业务、经营业务、行政业务均由新京报社承担,逐步向一体化运营过度,实现资源共享、渠道共享、后台共享,削减无效和低效产能,与新京报共建市场体系。
截至725日,新京报采编团队、经营团队和行政后勤团队已经完成了与千龙网相关部门的有序对接。后续,千龙智库和新京智库也将实现对接。调整后,千龙网设置总编辑一名,副总编辑两名;原业务框架10个中心39个部门调整为5个业务部门:编辑中心、政务服务发展部、千龙智库、技术部、综合行政部,架构更加精简,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更加高效。
//
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解决“人心”凝聚问题
//
改革不误工作,是千龙网改革进程中最为暖心的一幕。628日,千龙网改革方案正式实施,距离原定方案截止日期725日不到一个月。而在这期间,员工正常上班打卡,网站页面、频道更新正常运行。从改革方案看,对于原有的原创部门,比如采访部、评论部等实施裁撤,而在改革实施启动到正式结束前,被裁撤的部门始终正常运行,员工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一如往常,似乎完全未受改革影响,“站好最后一班岗”“谢谢,辛苦了”成为你我相互激励、坚守工作的常用暖心语。
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人的整合,就是要让主力军进入主阵地,“人”的问题成为每次改革关注的焦点。那么此次改革如何实行人员分流安置?20196月中旬,新京报社正式启动千龙网改革工作,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复方案,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改革专班,包含采编、人力、财务等核心部门人员。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专题会,反复推敲改革方案,工作做在前端,做在细处,做在人心,从前期摸底到政策设计、上报方案,再到一线宣讲、个别谈话,直至分流人员签约完毕,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切按照既定方案和时间表,高效、平稳、有序、依法、合规地完成了改革所有流程。
按照新的机构设置,千龙网265名员工“全卧倒,再上岗”,所有员工全部参与竞聘,按照能力、经验、敬业程度和个人诉求进行重新选择,择优上岗,从高管到普通员工无一例外,按照倒金字塔结构,从副总编辑开始,逐层完成竞聘。同时,新京报社也面向千龙网员工提供了23个工作岗位,包括采编、行政、经营、政务、视频等,千龙网员工自愿申报,经新京报面谈评议,符合岗位要求者,与新京报或其下属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自愿选择离职的员工或未取得新岗位匹配的员工,经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改革之后,千龙网团队共83人。从265人到83人,“减”的不仅仅是人数,“改”的也不仅仅是流程,关键是“革”出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改革在平稳有序中推进。对于千龙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千龙网员工来说,千龙网平台依旧,只是已不再是那个找不到目标的“千龙网”。千龙网并未另建团队,而是老团队的新使命,更是“新团队”的新打法、新模式、新愿景。“留下来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在熟悉的环境下心情舒畅,我对改革后的千龙网充满期望。”选择竞聘留下来的员工,既有对千龙网的眷念,更多的则是一份期许和盼望。
//
向改革要效益
在“破”与“立”中擦亮新招牌
//
短短一个月,千龙网改革顺利完成。在改革实施的这段时间内,大部分员工开始利用招聘平台、好友推荐等方式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多数90后更容易收到面试邀请。求职期间,同事间也会相互推荐,相互探讨,氛围融洽。在725日阶段性完成改革的前一周,同事们之间探讨最多的话题是关切彼此未来的工作去向。交谈中,大家对于改革的初衷、改革的目的很是认同。在他们看来,媒体变革的浪潮中,创新不足,新闻作品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产品呈现形式不能与时俱进等等,必然会阻碍媒体向上向好高效发展。唯有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无论是媒体,还是媒体人,都要时刻保有危机意识,这样才会在奔跑中不被甩下。”
“改革不是目的,进才是目的。晚改不如早改,被动不如主动。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短期改革与长期改革之间的关系,注意各项改革任务和措施的协同性。千龙网改革工作虽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构建深层次融合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是今后发展的关键。三个‘一体化’改革,可以重新擦亮千龙网的招牌,重新找回首善之区市委新闻门户网站的定位。”新京报社社长、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宋甘澍如是说。
726日,千龙网正式开始新的运行模式。页面呈现、栏目更新一切正常,30多人的编辑团队负责十多个频道的运营维护,员工明显感受到了责任感与紧迫感,“一天下来,工作紧凑,但动力很足,感觉很有奔头。”选择留下来的一位员工已经没有时间和朋友分享工作心得,因为他们对千龙网充满了无限期许,而千龙网的未来更需要他们的倾心付出。千龙网改革工作虽然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大家深切感受到,改革不是简单的裁员、简单的合并,而是一个机制再造的系统工程;改革也不是简单的“破”,更需要科学的“立”;改革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围绕核心定位,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改革不是完成了,而是刚刚开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Ak6ZZXnQRHj2NJF-Jl6kA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