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01#
发表于 2025-10-31 20:21: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半岛晨报》刊期将由周七刊变更为周五刊


10月30日出版的《半岛晨报》在头版发表《公告》,全文如下:

公 告
经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半岛晨报》从2026年1月1日起,刊期由周七刊变更为周五刊。
特此公告。
本报编辑部

公开资料显示,《半岛晨报》由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主管主办,1998年1月1日创刊于大连,是一份立足于大连、影响力辐射辽东半岛的省级综合类都市日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702#
发表于 2025-11-13 21:0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都说纸媒不行了,这份报纸却要在2026年元旦创刊

传媒见闻注意到,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正式批复,同意《扬子体育报》(CN32-0054)更名为《新华少年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 CN32-0137,出版单位同步变更为《新华少年报》编辑部。据悉,该报预计于 2026年1月1日正式创刊
从定位来看,《新华少年报》是一份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新闻类时事科普报。官方介绍称,新报将“紧扣新闻热点,用孩子视角和语言解读新闻时事”,并延伸至青少年的人文历史、科技创新、体育艺术、劳动实践等领域,旨在培养核心素养与社会观察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纸媒整体式微的背景下,“少年报系”的扩张已成为近年一个显著趋势。仅过去数月,全国多地已有都市类报纸相继完成“教育化转型”。
一个月前,全国广电系统唯一的综合类都市报《东方今报》获批更名为《阳光大少年》;《贵州都市报》转型为《贵州教育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阳光少年报》年发行量突破 150万份。
一位在省级报业集团工作十余年的媒体人对传媒见闻分析指出,当前不少传统媒体新闻主业增长乏力,而教育市场依然是“刚需赛道”。
他表示,“在青少年教育场景中,纸媒比短视频更容易进入校园体系。以报纸为入口,媒体还能通过教育产品、研学活动实现变现。对孩子来说,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或者成为‘小记者’,还能带来荣誉感。”
随着媒体版图的重构,“少年报”正逐渐成为纸媒转型的新出口之一,也折
出传统媒体试图在“报纸+教育”的交叉领域重寻价值。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何璇祺

703#
发表于 2025-11-20 09:13: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报纸直接变成废纸

一、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链
    在某省直机关大院,每日清晨收发室堆积如山的《XX日报》成为独特景观——这些油墨未干的报纸在完成"投递仪式"后,当天下午便被装入废品回收袋。这种荒诞场景折射出纸媒生态的深层危机:每吨新闻纸需消耗3.5吨木材和300吨水,我国年耗400万吨报刊用纸相当于砍伐1400万棵成年乔木。更讽刺的是,这些承载"重要信息"的纸张,最终80%沦为再生纸浆,其碳足迹是数字阅读的50倍。
    某些权力部门通过摊派订阅维持纸媒生存,形成黑色产业链:某地级市曾曝出"红头文件"强制要求企事业单位订阅12种内部刊物,实际阅读率不足3%。这些刊物印刷成本高达8000/千册,却成为某些部门创收的"合法生意"。当纸张成为权力寻租的载体,环保议题便异化为利益输送的遮羞布。
二、数字时代的生存悖论
    深圳某区委宣传部曾进行过"纸质阅读有效性"测试:向50个科室发放《求是》杂志,两周后回收发现,仅3人完整阅读过封面文章,72%的刊物被直接移交保洁公司。这与全国数据形成镜像——机关单位报刊平均传阅率不足1.2/份,远低于电子网页15/份的共享率。
    反观电子政务的突飞猛进:国务院客户端上线"政策文件库",实现72小时内政策解读全覆盖;最高法推行电子卷宗系统,诉讼材料传输效率提升20倍。这些实践印证:政务信息传播早已突破纸质载体局限,某些部门却仍在用20世纪的工具执行21世纪的任务。
三、破局路径与制度重构
    1. 刚性约束机制
     ◦ 建立"报刊订阅负面清单",将强制摊派类刊物纳入审计监督,违规单位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 推行"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估",将无纸化办公率与部门预算挂钩,达标单位可获5%经费奖励
    2. 技术赋能转型
     ◦ 开发政务阅读APP,集成报纸、杂志、内部文件功能,设置"已阅"电子水印追踪系统
     ◦ 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字存证体系,确保政策文件不可篡改、可追溯
    3. 文化生态重塑
     ◦ 设立"绿色办公日",将减少纸媒浪费纳入文明单位考核指标
     ◦ 建立"政务新媒体创作基金",鼓励用短视频、信息图等新媒体形态传播政策
四、文明进阶的必然选择
    瑞典《地铁报》停刊事件引发全球思考:当数字阅读渗透率达93%时,坚持印刷版更像是环保主义的自我背叛。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这需要勇气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某省停刊12份内部刊物后,不仅年省经费280万元,更释放出23个编制岗位用于数字政务建设。
    纸质报刊的消亡不应成为文化消解的哀歌,而应视为文明跃迁的里程碑。当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形成合力,我们终将见证:那些曾被视为"必要存在"的油墨纸张,终将化作数字洪流中的文明基因,在云端获得永生。

来源:司马当AI 司马草堂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