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怜的真相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3:33: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团发布“与其造谣引流,不如兑现承诺”


编辑:张席睿



62#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5:2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63#
 楼主| 发表于 2025-6-20 20:2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演唱会取消了,因为他真买了个表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6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万永:挖掘新闻真相的能力不能弱化

原创 刘万永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应该是记者的追求。但是,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人们无时无刻不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公众对真相的期待好像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更多时候,人们是在消遣中获知新闻,而消遣寻找的是情绪价值,真假不重要,好玩儿才重要。
相应的,近年来,机构媒体对新技术的拥抱、融合进步很大,但在挖掘新闻真相方面的能力却在弱化,数量、质量都令人堪忧。如果说,新闻业面临很多挑战,我认为这是其中一个,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媒体会被进一步抛弃。
一些重大新闻,哪家媒体能报道,甚至是哪个记者能挖掘出来,业内其实是有共识的。为什么?因为他/她有这样的能力。
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当然不仅仅是调查的能力和水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应该一直在路上。
20214月,我和几名媒体朋友发起了面向记者的公益培训“传媒特训营”,每月选一个周末,邀请四位老师来给学生们讲课,不讲新闻理论,只讲最实用的东西,怎么采访、写作。因为认识的做调查报道的记者比较多,就先从调查性报道讲起。
运营了一段时间后,“传媒特训营”更名为“新锐内容创作者计划”。我们意识到,做调查报道不需要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改变或升级。培训对象也从机构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扩展为所有的内容创作者。师资配置上,邀请不同领域的人讲课,特别是媒体以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让学员从不同视角看待和学习新闻与内容创作。
我们一直关注着新闻业的行业动态,为大家分享行业的最新情况。
20237月,我们开设了一个公众号,叫“磨稿子”。每周一发布上一周的优秀报道,再由评委(学界老师和业界编辑记者)点评,我们的要求是:业务批评,与人为善,说报道好要说出好在哪里,说问题要指明问题所在、如何改进。
后来,“磨稿子”又开设了一个栏目:温故。每周刊发一篇过去的优秀报道,配上背景介绍,就是要告诉年轻的编辑、记者,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这样的报道被称为优秀报道。
我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界,离不开严肃而活泼的业务批评。你可以有自己评判优秀与否的标准,但至少应当知道曾经的标准,再来决定自己如何学习新闻写作,如何从事新闻工作。
(刘万永,公众号“磨稿子”主理人,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原主任。本文刊于《新闻记者》第6期,是“新闻与公共生活”学术沙龙笔谈之一。)


来源:新闻记者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