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刘万永:挖掘新闻真相的能力不能弱化
原创 刘万永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应该是记者的追求。但是,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人们无时无刻不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公众对真相的期待好像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更多时候,人们是在消遣中获知新闻,而消遣寻找的是情绪价值,真假不重要,好玩儿才重要。 相应的,近年来,机构媒体对新技术的拥抱、融合进步很大,但在挖掘新闻真相方面的能力却在弱化,数量、质量都令人堪忧。如果说,新闻业面临很多挑战,我认为这是其中一个,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媒体会被进一步抛弃。 一些重大新闻,哪家媒体能报道,甚至是哪个记者能挖掘出来,业内其实是有共识的。为什么?因为他/她有这样的能力。 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当然不仅仅是调查的能力和水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应该一直在路上。 2021年4月,我和几名媒体朋友发起了面向记者的公益培训“传媒特训营”,每月选一个周末,邀请四位老师来给学生们讲课,不讲新闻理论,只讲最实用的东西,怎么采访、写作。因为认识的做调查报道的记者比较多,就先从调查性报道讲起。 运营了一段时间后,“传媒特训营”更名为“新锐内容创作者计划”。我们意识到,做调查报道不需要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改变或升级。培训对象也从机构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扩展为所有的内容创作者。师资配置上,邀请不同领域的人讲课,特别是媒体以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让学员从不同视角看待和学习新闻与内容创作。 我们一直关注着新闻业的行业动态,为大家分享行业的最新情况。 2023年7月,我们开设了一个公众号,叫“磨稿子”。每周一发布上一周的优秀报道,再由评委(学界老师和业界编辑记者)点评,我们的要求是:业务批评,与人为善,说报道好要说出好在哪里,说问题要指明问题所在、如何改进。 后来,“磨稿子”又开设了一个栏目:温故。每周刊发一篇过去的优秀报道,配上背景介绍,就是要告诉年轻的编辑、记者,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这样的报道被称为优秀报道。 我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界,离不开严肃而活泼的业务批评。你可以有自己评判优秀与否的标准,但至少应当知道曾经的标准,再来决定自己如何学习新闻写作,如何从事新闻工作。 (刘万永,公众号“磨稿子”主理人,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原主任。本文刊于《新闻记者》第6期,是“新闻与公共生活”学术沙龙笔谈之一。)
来源:新闻记者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