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5:08 | 只看该作者
七、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朱熹集注: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台注: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呵!可惜一般百姓多不能实行这种道理已经很久了。”

国学网: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完美的道德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的。”

在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即,中庸就是德,最高尚的呀!民众早就没得了(民众很少,好久了)

译文,孔子说:德,最高尚了呀!人们早就很少有了哟(能:有、能有)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5:31 | 只看该作者
八、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朱熹集注:知者之知,去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台注: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够行,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显明,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犹之乎人们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

国学网: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够施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头,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过头,不贤能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

真的是不知所云。
.
前文已经解释过了,道,就是守德。明,就是仁,指上对下,指上层不施仁政了。
不行了,就是不守德了。


译文:孔子说:道德沦丧了(德没人守了),我懂的:聪明人走上了极端(隐居),笨人压根就不守。仁道沦丧了(道,不仁了),我懂的:贤明的人走上了极端(避世),不贤的人干脆不施行。人无不吃饭,但很少人能体会其中的味道。(就是不懂道,味道,双关。)
.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5:42 | 只看该作者
九、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朱熹集注:夫,音扶。由不明,故不行。
台注: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行了吧?”

国学网: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实行了啊!”

译文:道德沦丧了呀!  

要么就是孔子晚年,人世仍没有接受他的 道 ,发的感叹。
.
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6:14 | 只看该作者
十、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熹集注: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台注:孔子说:“舜可算得是大智的人吧!他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而且对于那些很浅近的话也喜欢加以仔细的审度。把别人错的和恶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善的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之过与不及的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吧!”

国学网:孔子说:“舜可以算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吧!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审查身边的言论,包涵别人的短处而表扬别人的长处,掌握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方面,取中间的一件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咔咔,真的是,字儿稍微多一点,你们就找不着北了。
.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执其两端:执政公正、执政公平(主持的时候,两边都端正了的。)
中: 适合、满意。
译文:孔子说:舜,大智慧呀!舜,好问且善于深入浅出(察:仔细审。迩言:浅说),抑恶扬善,执政公平,以此让民众满意。

你都瞅见了,他们那是解释么?咔咔。
.
6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6:26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熹集注: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台注: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被别人驱入网内、机槛中或陷坑里却不知道避开;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所经选择的中庸之道连一个月的时间还守不满呢。”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爱说我晓得了,就是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人人都爱说我晓得了,就是即使选择德行也坚持不了一个月。
.
6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6:58 | 只看该作者
十二、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集注: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台注的内容就搜到以上那点儿,没辙,只好乓大陆的了)

国学网: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有益的道理,就牢牢记在心中,一刻也不忘记它。”

这些解释都很霸道。咔咔。
.
孔子自己都说了,中庸就是德、或行德,你朱熹是谁嘛,非要整成 不过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做人呢,选择的是德行,得了(别人的)一点好处,就诚恳地记在胸间、不能忘记。
.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7:24 | 只看该作者
十三、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朱熹集注: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国学网: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公正地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受,雪白利刃可以踩踏而过,但恪守中庸之道却很难做到。”

朱熹,你是啥子人啰。
.
均:平定。在这儿要理解为被动用法,就是被摆平,即灭亡。
译文:天下间的事儿,国家可以灭亡,爵位和俸禄可以辞去,白刀子可以踩踏,就是德不可以灭亡、不可以辞去、不可以践踏。

你瞅我这个,小学生也看得出,我这个才像了嘛。
.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8:05 | 只看该作者
十四、.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朱熹集注: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而,汝也。  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冑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矫,强貌。倚,偏著也。塞,未达也。

国学网:子路问怎样才能称得上强。孔子回答说:“你问得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教育人们宽缓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以刀枪为枕,以铠甲为席为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悍勇武的人就坚守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无偏无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因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道德节操,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朱熹有没搞懂是咋回事哦。
.
诗经《大雅•抑》:无言不讎,无德不報:有话毕答,有德必报。

不报无道,就是 无道不报,即 有德必报。


塞,诚实。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不变塞:忠诚不改。
郑玄更扯:塞,或为“色”。
可以随便改字儿么?

译文:子路问啷个才叫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很强?政策宽柔,有德必报,这是南方的强(文明),所以君子安居。睡觉的时候都保持战斗状态,即使死了都不满足,这是北方的强(野蛮),所以强人占居。因此,君子随和但不随意,暴强啊!刚正不阿,暴强啊!国家兴旺,忠诚不改,暴强啊!国家衰落,至死不屈,暴强啊!
朱熹老是把中立、中啊,解成中间的意思,那是解不出来的。

6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8:33 | 只看该作者
十五、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朱熹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

郑玄注:“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犹乡也。言方乡辟害隐身,而行诡谲以作后世名也。“弗为之矣”,耻之也。

国学网: 孔子说:“世间有人喜欢探索隐蔽的事理,做奇异怪诞的事情,后世虽有所称述,我也不去做那样的事。

朱熹说,这儿的 素 写错了,应是 索。

郑玄说,没错,是傃,即乡旮旯的意思。

他们谁懵对了?咔咔。
.
素,预先。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国语•吴语》
译文:先隐居,然后走出来装怪,让后世记得他,我不屑为之。
.
7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9:07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朱熹集注: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郑玄注:“弗能已矣”,汲汲行道,而为时人之隐行。

国学网: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往往有人半途而废,我却不能够停止。君子依从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隐居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朱熹和郑玄都不知所云。
.
已矣:达到、具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依通“隐”。 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书•无逸》。王引之云:“依,隐也,古音微与殷通,故依、隐同声。”

中庸,中用、才华。或者就理解为:德。

译文: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我们就不能达到目的了哟。君子把才华隐藏起来、避世,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你瞅其它人的解释,根本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怎么可能是对的。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