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马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实核查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1-2-22 13:06:39 |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1-2-22 13:07:28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图片出自一个敌对国家的刊物,可信度大大降低了,看看就行了。

63#
发表于 2011-2-22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图片出自一个敌对国家的刊物,可信度大大降低了,看看就行了。

=============
应该看新闻联播,友好国家的可信度比较高

64#
发表于 2011-2-22 13:08:21 | 只看该作者
此前,一名瘦骨嶙峋的20多岁朝鲜女乞丐割三叶草充饥的录像被国外电视台播出,震惊了全世界。

65#
发表于 2011-2-22 13:08:47 | 只看该作者
《临津江》记者拍摄的一名骨瘦如柴的20多岁朝鲜女性在寒冷的冬天寻找食物的录像震惊了全世界。该录像继被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后,在韩国也曾播出
66#
发表于 2011-2-22 13:09:06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家》说:“存有揭露朝鲜真相的报道内容的存储卡既可以越境运送,也可以通过在鸭绿江朝鲜一侧有信号的中国手机传输。”该报还报道称,封闭的朝鲜体制正在受到发达技术的威胁。
67#
发表于 2011-2-26 17:4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否认“用工荒”是睁眼说瞎话

 “用工荒”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杨支柱
  
  随着春节的远去,“用工荒”有所缓解,不承认中国存在“用工荒”的声音也大起来。其中有一些声音来自权威学者或权威媒体。譬如人民日报2011年2月23日发表两篇长文,不但把“用工荒”说成季节性的,而且认为中国的“就业难”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将更难。
  
  “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据专家预测,...... ‘十二五’时期,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出100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新浪网转人民日报2月23日文章《未来5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每年70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组出生人口数据: 1999年11495247人,1998年14010711人,1997年14454335人,1996年15224282人,1995年 16933559人,1994年,16470140人,1993年17914756人,1992年18752106人,1991年20082026人,1990年26210044人。
  
  考虑到我国大约有一半人口初中毕业16岁即可就业,约四分之一的人口高中毕业18-19岁就业,假定平均18岁就业是比较合适的。当然每年还有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要就业,但是18岁年龄的人中也有同样数量暂时不就业,所以这部分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未来五年满18岁的有多少人呢?应该是1993-1997年出生的人,大约8100万人,每年也就是1619.9万人。就算没有一个人退休,每年也只需要不到1619.9万个就业岗位(2000年至今总有些死亡的)。
  
  我们再看2011-2015年满60的人:1955年18612172人,1954年18513434人,1953年16745695人,1952年17236621人,1951年14413123人。平均每年8552. 1万人,平均每年1719.4万人。考虑到2000年以来有一些死亡的,而且年龄大的死亡率较高,这组数据跟“十二五”期间需要就业的人数基本相同。这意味着退休的人与就业的人相当。
  
  尹部长自己说以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的发展速度可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这900万个岗位的员工从何而来?
  
  尹部长说退休的只有300万,他显然认为农民是不占就业岗位的。问题是地还要不要人种?孙子女还要不要人照顾?留守农民跟城市就业人员一样,需要下面的劳动力来接替。也许农民不是60岁而是平均70岁“退休”,这样挖潜的结果每年退休的可以减少300万左右,用工缺口因此可能没有900万人,只有600万人左右。如果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最多也就可以再降低300万人的用工缺口,因为带孩子的效率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如果中国经济发展真的能够每年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的话,中国劳动力就已经进入总量短缺时代,大学生“就业难”才是结构性过剩。
  
  我不知道“未来5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每年700万人”源自何处,估计是对教育部制定的“十二五”教育规划中的招生规划的简约说法。教育部当然愿意适当夸大招生规模,因为这样才能从财政申请更多的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大跃进虽然不是“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但显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蓝领“用工荒”的原因之一。2008年我国高考适龄人口已经达到顶峰,2009年大部分省份已经开始下降,难道国家还要在生源下降的背景下继续搞高等教育大跃进吗?我们不能再人为地加剧“用工荒”了。
  
  《用工真的很“荒”吗?》(人民日报2月23日)一文的标题就把“用工荒”给否定了,但是文章中还是有一部分内容跟标题唱了反调——
  
  “记者检索某中央媒体使用‘用工荒’一词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2010年二三月份,‘用工荒’出现次数最多,共有27次,占全年的近51%。由此也反映出,企业劳动力短缺,在春节前后的一个特定时间段较为明显。”
  
  虽然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用工荒”是节日病,但是这个统计却表明夏、秋、冬三个季节同样存在用工荒,不然如何解释剩下的49%呢?“用工荒”在春节过后特别醒目,当然与我国农民工特有的城乡“两栖动物”生活方式有关,并且随着节日的远去而有所缓解。但近年来国内企业普遍给民工涨工资的行为已经说明“用工荒”不是季节性的。其实“用工荒”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趋势本身也表明它不全是季节性的,只不过发病的时间固定在春节后而已。
  
  普通城里人不相信“用工荒”也就罢了,居然还有农民问题专家也不相信。“三农”问题专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在他的文章《也说民工荒》(2011年2月25日,贺雪峰网易博客)中说,“全国九亿农民,真正外出务工的不超过2亿,至少还有数以亿计可以外出务工的农民却未外出务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口2009年才13.3亿,也就是说现在肯定不超过13.4亿,而城市人口已经6亿多,接近一半了。国家计生委和社会保障部都说“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肯定超过一半,而国家计生委预测的“十二五”末人口也只有13.9亿,农民哪里来的9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2008年就说,“目前40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5212万。”(《我国农村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对话经济学专家蔡昉》,光明日报2008年4月30日)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在财政刺激政策下高速增长,估计现在也就这个数字的一半了。考虑到农村有大量的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也有一些青壮年人自己有病不适合出来打工,实际上农村可以说已经没有劳动力可以向城市转移了。
  
  那么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不能向城市转移呢?还是那个问题:地还要不要人种,孙子女还要不要人带?如果年轻一点的爷爷奶奶出来打工,妈妈又必须回家带孩子。别忘了中国的妇女就业率早就是世界最高的,这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和隔代带孩子的传统。
  
  新快报2011年2月26日

“用工荒”根源在于劳动力储备不足


    杨支柱


    今年春节过后,“用工荒”明显加剧。广州地区企业对应每个求职者有1.36个岗位空缺。深圳企业给的工资待遇普遍增长了20%左右,但仅仅一个宝安区节后用工缺口就达20万人左右。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用工荒蔓延全国殃及劳务输出大省》,北京日报2011年2月18日)种种迹象表明,“用工荒”已经由技术工人蔓延到普工,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尽管我国的劳动力总量尚未开始下降,但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已经十分明显了。


    有人把“用工荒”的原因归结为城市对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包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经济实用房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这些不平等当然是事实,我也坚决支持给农民工以平等待遇。但是不平等待遇或“权利缺失”恐怕不是“用工荒”的真正原因。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农民工何尝享有平等待遇?弄不好还被强制收容遣送回家呢!但那时谁听说过什么“用工荒”?把“用工荒”的原因归结为工资低,也会遇到同样的诘难。那些爹妈收入较高的城市啃老族是无法理解农民工的,他们以为农民工也像自己一样,没有收入高或清闲的工作就宁可呆家里睡觉。


    有人说,“工资涨一倍,来应聘的人会增百倍。”这能证明不存在劳动力短缺吗?这只能改变劳工在不同企业间的分配,不能增加劳工总量。不说工资涨一倍有多少企业破产,就算所有的企业都能工资涨一倍,还是存在同样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假如二十年后有一万个年轻女人想嫁给李嘉诚的孙子,这对解决那时中国适婚男子比适婚女子多出四千万的问题无丝毫帮助。


    有人将城市对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和农村生活压力的降低并列为“用工荒”的共同原因。由于前者总的说来有所改善,这种说法实际上把“用工荒”的原因归结为新一代农民工生活压力的降低。确实,由于抚养比的大幅降低(过去的孩子成劳动力了,现在的年轻人生孩子又少)和农业税的免除及种地补贴,农民的生活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生活水平的提高未必导致生活压力的降低。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在过去三十年里改善幅度比农民大得多,请问生活压力降低了吗?


    讲到生活压力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是,新一代农民工普遍不会种地,这跟老一代农民工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父母又普遍尚未老到不能种地的程度,他们呆在农村干什么?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外出打工的心理压力比父辈更大而不是更小。


    又有人说农民工不回工厂是因为舍不得家里的“留守儿童”,认为给与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就可以解决“用工荒”问题。我当然不认为农民对孩子的亲情不如城里人浓,也坚决支持保障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平等权利,不止是受教育权。但是我不认为新一代农民工对孩子的亲情比他们的父辈更浓了,很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对孩子的亲情比其父辈要淡。政府间的GDP比赛和民间的物质享受攀比之风贯穿于新一代农民工的整个成长过程,加之父母子女分居和离婚现象远比过去普遍,亲情怎么可能反而更浓呢?


    以现在中国城市的房价和房租水平,即使给与农民工子女以平等的受教育权,又有多少农民工有能力举家迁往城市生活?城市是陌生人社会,车辆又多,夫妻双方上班的,孩子需要人接送,农民工有钱雇保姆吗?把老人接来同住又要增加多少开支?


    还有人把“用工荒”的原因归咎于9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大跃进。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这肯定不是主因。毕竟在北京、上海以外的绝大多数地方接受大学教育的只是适龄人口的小部分(初中升高中就排除了约一半),而其中属于不适当扩的又只一部分。何况大学毕业生当普工的也不是没有,以前不是报道过某大学门卫招聘要求硕士学位么?所以高等教育大跃进的危害主要是浪费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质量,对“用工荒”的形成作用不大。何况高等教育大跃进之所以在中国大陆发生,本身也是跟独生子女政策分不开的。


    事实只能是,中国农村能够向城市转移的年轻劳动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了。“用工荒”的真正原因只能是两个,一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这对内地来说也是产业升级)和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一是大约二十年前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的劳动力储备不足。


    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更多年轻劳动力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年轻人对新的东西有更大的兴趣,也更富有创新精神。无论是英国产业革命还是日本经济腾飞,都发生在年轻劳动力高速增长时期。


    奇怪的是有些人承认“用工荒”的原因之一是产业升级,同时又认为可以用产业升级的办法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算产业升级后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这也是错误的,看看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就明白了),但既然劳动力数量已经不够支持产业升级,靠上帝赐你一个产业升级成功么?


    “用工荒”在2011年春天变得异常显眼的另一个原因是大约二十年前生育率的大幅下降。要保持劳动力规模长期不萎缩(产业升级期间光不萎缩还不够),一个国家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应该达到世代更替水平,这在发达国家是2.09,在中国这样一个性别比失衡的半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2.3。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还有2.37,但1991年已经下降到1.8(从急剧下降的时间看应该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相关),1992为1.68,1993为1.57,1994为1.47,1995为1.48,1996为1.36,1997为1.31,1998为1.31,1999为1.23,2000为1.22。这表明“用工荒”在中国将是长期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有人说,如果当初实行“二胎制”计划生育就好了。其实,二胎制计划生育也是荒谬的。即使不谈人权问题和社会多样性,仅仅从“用工荒”的角度评价,80-89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高达2. 4,如严格执行二胎制则80后(现在的青年劳动力)将减少20%,“用工荒”比现在更严重。更准确地说,可能减少近30%,因为必定有一部分人不婚、不育或育前意外死亡。正是被政府罚得倾家荡产的“超生”家庭,使中国经济今天免于崩溃。正是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后“超生”人口的剧烈而长期的减少,注定了中国经济迟早面临崩溃。


    由于中国劳动力总量还在缓慢增长,目前的“用工荒”还只是表现为年轻技工和普工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精简吃财政饭的职位、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改变观念、失业的中老年劳动力再就业、延长退休年龄等办法来缓解。但是二十年之后呢?那时拿退休金的人比现在多得多,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如何支撑?只有正视“用工荒”的真正原因,立即停止强制计划生育并鼓励国人生孩子,才能正确应对将来更加严重的“用工荒”。


    新快报2011年2月19日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6907994
68#
发表于 2011-3-1 21:28: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响水万人大逃亡祸起谣言
                             20110215 新华视点



69#
发表于 2011-3-1 21:29:47 | 只看该作者
  【节目导视】


    一则“谣言”,引得万余村民惊慌逃亡(我家住在路旁边,看到大家都在跑,后来认识一个熟悉的人说,说大和要爆炸,整个响水县要炸掉);

    加强防范,让民众的神经不再脆弱(之所以发生这么大一个恐慌呢,我们感觉跟当地政府没有能够非常有效地把事情真相让更多的民众充分知晓,有一定的关系)。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响水大逃亡”为何发生》。


    【演播室主持人】2月10日凌晨,江苏省响水县因有人传言“附近化工厂将发生爆炸”,从而引发了一起万余名群众连夜冒着风雪离家逃亡事件。尽管“谣言”所指“化工厂爆炸”并未发生,但逃亡中发生的多起车祸却夺去4条人命,并致多人受伤,许多村民们至今惊魂未定。


    【解说】2月10日凌晨2时许,有人传言“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厂将发生爆炸”,闻听传言,周围多个乡镇群众连夜冒着大雪大规模举家逃亡。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陈港镇村民 叶女士:

    我家住在路旁边,看到大家都在跑,后来认识一个熟悉的人说,说大和要爆炸,整个响水县要炸掉。


    【解说】叶女士家就住在化工园附近,白天还在化工园区一家企业上班的她,夜里突然听说爆炸的消息后,来不及多想,就叫醒家人一起往外跑。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陈港镇村民 叶女士:

    全都跑了,我们邻居你叫他他叫你,人命关天嘛,跑就是图个心理平衡嘛。


    【解说】离陈家港化工园区几公里路外的王商村村民蔡凤英说,他是当天凌晨两点多钟听到传言后开始举家逃亡的。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陈港镇王商村村民 蔡凤英:

    说马上就爆炸了,我们就跑到南河,八九口人,小孩都冻感冒了,(你们为什么要跑?)命不当好的嘛,一爆炸,有氯气,人一闻到味就死了。(你当时闻到味了吗?)有一点。我们就跑了。


    【解说】村民们说,当时马路上到处都是逃亡的人,除了小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车,还有大批徒步的人群,黑压压的场面十分混乱。凌晨4点多钟,传言甚至影响到了十几公里外的双港镇塘港村。村民潘东说,他当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说化工园区即将爆炸,提醒赶快逃跑,于是他立即喊醒家人和邻居,共二十几个人挤上了一辆农用车,哪知天黑下雪,车子不幸坠入村边的河沟,包括潘东3岁的孙子在内,有4人当场遇难。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双港镇塘港村村民 潘东:

    车当时底朝上翻了卡在河里面,连驾驶室和斗子里面大概二十几个人吧,他的车不小,是敞篷的,相当大,他车可能性急,我儿子和媳妇还没上车,他车就开跑了,开跑过后就卡在河里面。


    【解说】潘东说,当时的场面相当混乱,很多人边跑边打电话打听消息,可能打电话的人太多了,他发现手机的信号是满的,电话却打不出去。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双港镇塘港村村民 潘东:

    当时120移动的都打不进去了,移动当时用的容量太大,都是占线,家家都在打,固定电话都没人接。


    【解说】等到天亮的时候,多数群众跑出了离家数十公里的地方。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双港镇塘港村村民 张喜:

    我们已经跑到响水高架桥那个地方了,我们步行的,我现在腿还痛呢,真的,痛得不得了。


    【解说】逃亡事件发生后,“你奔了吗?”这句话成为当时响水论坛上的一个热帖,有很多网民描述了他们的逃亡亲历。然而,化工厂并没有爆炸。根据12日响水县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息,当日加入逃亡大军的人涉及陈家港镇、双港镇等4个乡镇的30多个行政村,人数超过1万人。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 周厚良:

    通过我们这个调查证实,整个这个事件应该是一起纯属由谣言传播而引起的一个群众恐慌的事件。


    【解说】响水县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一份情况通报说,事件发生后,响水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集相关镇区和部门进行会办,落实人员,现场调查事件发生原因,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维持交通秩序。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台、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双港镇塘港村村民 张喜:

    我们跑到快到响水(县城)那个地方,天快亮了,那个反正是警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警察,就叫了,没事了,没事了,回去吧,回去吧。


    【解说】江苏响水县政府13日通报,目前已有2名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另有2名违法行为人被行政拘留。然而,很多村民却向记者反映,对于政府公布的“谣言”一说,他们表示怀疑。


    【同期】村民:

    我们起来闻到有味道,我们四点钟起来有味道,闻到味道了。(当时你们起来闻到什么样的味道?)就那种化工味道,辣眼晴,很臭的,鼻子受不了。(当时闻到了气味?)有一点,不然哪个跑啊,四面八方的哪个跑,半夜三更的。


    【解说】记者调查了解到,响水陈家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2002年以来已吸引了40多家各类化工企业入驻,这也成为长期以来附近村民的一块心病。记者11日驱车穿过园区时,在这里也闻到了多种异味,其中酸味和臭味尤其明显。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陈港镇村民 叶女士:

    这个对我们身体肯定都有影响,我们以前说我们陈港人应兵都应不上,肝什么的是化工园区受影响。


    【解说】叶女士介绍,由于化工厂的增加,园区污染事故也在不断发生。2007年11月27日,园区内的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爆炸,官方通报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2010年11月23日,园区内的江苏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氯气泄漏,导致下风向的江苏之江化工有限公司30多名员工中毒。


    【同期】村民:

    陈港那边爆炸过一次,那次爆炸我们这边全听到的。声音这边就听到了。


    【解说】由于事故不断,且造成了一定危害,尽管化工园区挂上了“生态”的牌子,但周边群众还是心存余悸。正是由于村民们心中有着对园区安全隐患的深刻担忧,才使得此次的小“谣言”酿成大逃亡事件。广大群众还反映,在整个大逃亡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没有见到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的工作人员。


    【同期】村民:

    没看见一个干部,没有干部,我们到县城,到县政府门口也没有干部。(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到你们这儿做解释工作?)没有。只有电视上,用字幕解释,(说)是造谣的。


    【同期】江苏省响水县陈港镇王商村村民 王女士:

    我没遇到,我在这里没遇到。我可以这么说,在这里没有什么干部跟我们说什么。



    【解说】在临海临港地区发展大化工和重化工产业,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项。然而专家指出,当地政府发展化工产业的指导方针没错,也相信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离群众的心理期盼,离化工园区附近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同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笪素林:

    之所以发生这么大一个恐慌呢,我们感觉,跟当地政府没有能够非常有效地把事情真相,让更多的民众充分知晓,有一定的关系。


    【演播室主持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响水化工园区真的成了当地群众的一大隐忧。然而,如果从化工园建园初期就开始普及安全知识,让周围居民掌握一些相应的避险措施,如果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控制谣传并加以正确引导,那么,居民或许不会那么恐惧,这次的大逃亡也有可能会避免。减轻群众长期对化工污染的恐惧心理,构筑民众的安全防线,让更多化工园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仍是各地政府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感谢关注本期节目,再见。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2/15/c_121081724.htm
70#
发表于 2011-3-1 21:33:42 | 只看该作者
响水“大逃亡”实录:说炸一百次
我就信一百次!
发布时间: 2011-02-16 10:31:5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正月初七深夜的响水县,被数十万人的惊恐塞满了。
    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形容当晚情景:陈港镇的人往响水县城逃,响水的人往小尖镇逃,小尖的人往滨海县逃,滨海的人往盐城市逃。

    更远的,逃到了连云港,逃到了南京,甚至逃到了苏州。

    204国道堵满了,316省道堵满了,响陈路堵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路也堵满了。

    逃亡

    初七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落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这是一年多来,响水下的第一场雪。

    陈港镇大湾村村民刘洪昌和往常一样,给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一个化工厂拉了几车土方。大约在晚上10点半,他突然发现,厂区内的一个车间冒起了白烟,一股比平时更加刺鼻的气味随即传来。

    这一切足以让他感到恐惧。他所在的大湾村与化工园区仅隔一条马路,村里的大部分青年都肝大脾大,报名参军常被退回来。去年11月,园区里的一个厂子氯气泄漏,30多名工人中毒,隔壁的老王头儿在院子里当场被熏晕,地里的玉米也一夜之间死光了。2007年,化工园区里还发生过一次伤亡达50人的爆炸,爆炸的时候,大湾村像“发生了地震”,邻居家的玻璃被震碎了好几块。

    刘洪昌匆忙给一个要好的朋友挂了个电话,提醒他氯气可能又泄漏了,“快往上风的方向跑”。

    刘洪昌的这个电话事后被县政府认定为关于大爆炸谣言的源头。

    刘洪昌打出第一个电话的时候,响水的大部分村民早已进入梦乡,这里的人们习惯在晚上六七点便熄灯休息。

    双港镇塘港村的张娟娟却怎么也睡不着。初七这天,她带着16个月大的儿子潘一凡上街买了条新棉裤,然后便幸福地看着儿子坐在配有“机关枪”的军绿色电动车里玩耍,看了整整一下午。张娟娟事后也说不清楚那晚为什么会“心神不宁”。

    而隔壁大院的二层小楼里同样有一个房间没有熄灯。17岁的潘贝贝和堂姐潘萌萌3个月没见了,这晚姐俩一起躺在被窝里,一边看热播喜剧《爱情公寓2》,一边聊着潘萌萌在无锡打工的趣事。聊到零点左右,潘萌萌有点口渴,便下楼盛水。

    借着灯光,她向窗外瞟了一眼,大雪纷飞。

   同一时刻,在几公里外的陈港镇,离化工园区最近的村镇,已经有人开始冒雪逃亡。

    据家住陈港镇的刘闯(化名)回忆,大约在初八的零点,他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大和化工厂氯气泄漏,快要爆炸了”。

    “核实?说炸一百次,我就信一百次!还用核实?”

    这个开黑车为生的中年汉子当机立断:“跑!往县城跑!”

    他很快拧了几条湿毛巾,并让媳妇叫醒正在熟睡的父母。

    老母亲一脸不情愿,慢吞吞地装包菜、包香肠。

    刘闯当时就急了,冲进屋里夺下老母亲手里的包裹,急匆匆地把二老推进了车里。

    他是第一批逃亡的村民之一。路上的积雪还没有结冰,车辆也寥寥无几。

    但很快,他便看到灯光从路边的房屋里一片片地亮起来。

    三轮车开出来了。轻卡开出来了。重卡开出来了。电瓶车开出来了。摩托车开出来了。

    全都是人,坐上了4个人的小摩托车和坐进7个人的出租车屡见不鲜,连一辆改装翻斗车的大斗里都站满了慌张的村民。“好多村民挥手让我带他们,”刘闯事后回忆,“那会儿谁还要钱,我就要命!”

    从陈港到响水县城的这一路,刘闯一个活儿都没拉。

    后来刘闯得知,那天夜里随便一辆载客车的起步价都是200元一个人,黑车200,出租车200,连公共汽车也是200。据说,一个司机和一个逃亡者讲价,平时包车只要4元的路程,被讲到了上千元。

    在这个寒冷的逃亡夜,谣言以电话、短信的方式在不同的人际网络中飞快地传递,整个响水县的手机网络一度陷入瘫痪状态,只有小灵通尚能接通。

    胡娟(化名)接到的第一个预警电话居然来自无锡。

   “快逃命吧!化工厂要爆炸啦!我亲戚说陈港镇都跑光啦!”在外打工的好友焦急地说。

    从睡梦中惊醒的胡娟并没有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她的家住在四港村,距离化工园区只有10分钟车程。到现在她仍能清晰地回忆出2007年化工厂爆炸时的情景:当时她读初三,第一声爆炸声传到教室时,好像“有人重重地踹了一脚门”,老师还为此错怪了坐在门边的同学,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胡娟在婚纱店做数码设计师。她笃定地告诉记者,她几乎去过化工园区的“每一家工厂”,“一些设备他们没有,就让我们在网上找图片,再去帮他们做实景合成,好应对检查”。

    拨通家里号码的时候,胡娟特意看了一下闹钟,时间是凌晨3点15分。

    在确定父母已经上了五叔的“长安之星”面包车后,胡娟又先后给5个家住陈港镇的初中同学打了电话。半个多小时后,她收到大姐发来的短信,确认家人“已到双港,正往县城来”。然后,胡娟便把手机放在床头,准备继续睡觉。

    胡娟仍记得,后来迷迷糊糊总听到短信的振动声,她困极了,便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当时,胡娟认为,县城是安全的。事后,她才发现,宿舍大院里只剩下她和另一个姐妹没跑。

    恐慌正如同接力棒般被传递:

   有个老太太拖着装满衣服的蛇皮口袋往外跑,有的孩子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被家长赶上了街,因为仓促间忘记锁门而丢了电视、冰箱的也不鲜见。

    当时的气温接近零下6度,有些积雪的路面已经开始结冰。开着面包车的刘闯好几次差点与前车追尾,堵车的时候,他看到有骑着摩托车跑的人摔得鼻青脸肿,还有的人骑的电瓶车没电了,便把车扔在路边独自往前跑。

    命运

    恐慌的蔓延速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伤亡也在所难免地发生了。

    胡娟父母坐车经过双港镇的时候不到凌晨4点,而双港镇的潘贝贝和潘萌萌此时也刚刚坐上一辆自制农用车。

    车主是潘贝贝的父亲潘子文。38岁的潘子文开车拉砖十几年了,从没出过事。出门时潘子文还特意提醒妻子周贵芳带上现金和一大瓶水。随后载着6口人平稳地开过家门口那座只有2米宽的老石桥,上了大路。

    “别怕,一会儿就到响水了。”在车上,潘萌萌不忘安慰自己的堂妹潘贝贝。

    但就在车子开出几里地后,潘子文突然想起,70岁的老母亲陆严秀还在堂兄潘东家。他马上掉头回到大院,而慌不择路的乡亲们纷纷跳上他的农用车,潘萌萌还记得,叔叔扭着头大喊:“先说好,出事了可不要怪我。”

    在这样的慌乱中,周贵芳特意从张娟娟的手中接过了小侄子潘一凡,并将他抱进了驾驶舱。而张娟娟则回屋取围脖和儿子的奶粉,公公潘东和丈夫潘成双正在里屋拿钱,大约在同一时间,一片惊叫声中,载着20多个乡亲的农用车翻下了石桥。

    张娟娟“啊”地喊出了声。

   潘东和潘成双父子冲到桥边,跳进了河里。

    没有路灯,河水漫到了潘东的脖子,他们看不清人,只能从倒扣在河中的车里摸索着把落水者一个接一个往上拉。

    潘贝贝被救出时,呛了好多口污水,全身湿透,一个乡亲赶忙扶着她回屋披上军大衣。

    出来的时候,她看到自己的爸爸潘子文躺在地上,嘴角流着刚刚呛进的污水。

    一个小孩子被拉了出来,张娟娟以为是儿子,冲过去紧紧抱住,却发现不是潘一凡。

    这个刚刚22岁的年轻母亲一直哭着讲述一切,那个不到一岁就会说“喜洋洋”和“爽歪歪”的聪明男孩是最后一个被外公拖上岸的,被送到双港医院抢救的时候,“已经睡着了”。

    而负责抢救潘一凡的护士给孩子输了一会儿氧气,就赶忙脱下了白大褂,加入了逃亡的队伍。

    所有人都在往西跑,只有住在运河村的康青年想往东跑。

   他是潘一凡的姑老爷。他疼这个孩子。大年初一的时候,做童装生意的他特地给小一凡买了一身大红色的小唐装。

    知道噩耗的时候是凌晨5点。他拼命在公路上拦出租车。

    他拦了四辆车,只有一个司机摇下了车窗。

    “求求你,带我去双港,家里有人没了!”康青年“几乎跪在了车前”。

    “不是我不帮你,现在起码有20万人往外跑,回不去啦!”司机摆摆手,摇上了车窗。

    事实上,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一些主要公路上出现了闪着警灯的警车封路,并用扩音喇叭通知群众“放心回家”,随后,响水县政府短信群发平台向大部分群众发出了辟谣短信,响水电视台的早间新闻也滚动播出了相同的辟谣信息。

    归途

    初八凌晨7点左右,逃亡群众陆续返程。

    刘闯没有放过这一次的赚钱机会,对于那些跑着逃亡的村民来说,50元一位的价格算不得贵了。

    一些跑不动的逃难者就藏在路边种着西瓜和草莓的塑料大棚里,在他们看来,那也许是“氯气进不去的地方”。

    车里的乘客开始议论昨晚的逃亡,作为这段艰难时光的见证,一些逃亡者的故事被当做趣闻口口相传:一个村民带上了自己养的几口猪,却在路途中不慎遗失,为此嚎啕大哭;而另一个村民将所有的现金藏在了一只鞋子里,走在半路上才发现自己拿错了鞋子;还有一对新人刚入洞房,便听闻化工厂要爆炸的消息,还穿着礼服与婚纱的两位新人匆匆披上一件军大衣,就登上了逃难的摩托。

    另一些故事则温暖而让人动容:一辆加长的卡车被塞得满满的,一个老大爷拼命拦住卡车,把自己的老伴“扔”了上去,自己则徒步逃命;还有一个老奶奶临走前将1万块钱塞进了一个方便面袋子,却在逃亡的路上遗失了,儿女为了不让母亲难过,又偷偷找来一个相同的方便面袋,塞进了1万块。

   归程的马路不再拥堵,刘闯不时探出头往外看,“太夸张了”。他说,路边有沾满泥水的被子、衣服,甚至还有翻倒在路边的电瓶车。

    此时,胡娟刚刚睡醒。打开手机,发现十几条未看短信,全部与逃难有关。

    其中,她的两个朋友都遭遇车祸,一个掉进了水里,一个撞在了墙上,所幸人没事。

    到了婚纱影楼后,胡娟发现,3个本该初八一早来化妆的新娘子都没有来,其中一个打电话说公公出车祸了,要延期化妆。

    她随即打开电脑。网页上全是关于大逃亡的新闻。她在自己的QQ空间里分享了一段逃亡现场的视频,并在百度贴吧上看到了几张潘家车祸现场的照片,胡娟觉得心里“咯噔一下”,随即把这些照片存进了电脑。

    康青年终于赶到了医院。医院门口,潘子文、潘母陆严秀、以及他9岁的儿子潘建宝直直地躺着,身上铺着白单。而潘子文的妻子周贵芳与女儿潘贝贝正在接受抢救。潘一凡则安静地躺在一张病床上,旁边的张娟娟已经泣不成声。

    很快,这些生命就变成了4死2伤的数据,被响水县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布,而这一次大逃难,也被定性为“纯属由于谣言传播而引起的群众恐慌事件”。

    在当天的各大门户网站上,响水大逃亡也迅速成了舆论的焦点。

    更多的本地人则把那夜的经历当做一种谈资。外乡人来到响水,司机往往以大逃亡作为聊天的开始。而一些那夜并没有开手机睡觉的居民,则不时在网上炫耀自己的幸运。

   尾声

    2月14日,情人节。此时的响水县城街头已经充满着节日的气氛,出双入对的情侣牵手进入电影院和饭馆。几乎没有人再谈论5天前的大逃亡,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新的轰动性新闻正引发着人们另一轮的大讨论。响水电视台也开始热火朝天地播放着关于响水经济大发展的专题片。

    而关于那场逃亡,留下的细节已琐碎而微小。

    胡娟发现,她曾经点开的百度贴吧上的照片和网上分享的逃亡视频都已经被删除或屏蔽。

    王丽(化名)给关在看守所里的堂哥刘洪昌送去了一件军大衣和一笔钱,她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刘洪昌有可能要被判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响水县人民医院对面的小饭馆里,不时有伤者的家属来买饭。一位店主了解到,由于大逃亡意外身亡的人不止四个,小尖镇的一家三口人在返程的路上与一辆婚车相撞,一死一重伤,很巧,这家也姓潘。

    潘贝贝因为肺部感染正躺在病床上,而母亲周贵芳则仍在重症监护室。17岁的潘贝贝刚刚上完初三,本想在春节后到城里打工。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弟弟和奶奶都已经去世的消息。

    在出车祸的石桥边,潘家的亲友们仍在披麻戴孝地举办丧礼。潘家的门框上还贴着新刷上不久的“万事如意”春联。42岁的潘东则静静地蹲在院里,一遍又一遍地拿湿布擦着那辆潘一凡生前最喜欢的电动汽车。潘东很疼孙子,这辆“好孩子”牌的遥控车是他省出两个月攒下的1600元工资,送给小一凡的生日礼物。邻居说,潘东偷着掉眼泪,他恨自己,救了20多个落水者,却救不了自己的亲孙子。

    然而,除了这些与命运有关的卑微故事,似乎没人可以说得清,这场大逃亡还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

    这天晚上,响水县下起了新春的第二场雪。

http://www.jxga.gov.cn/XWZX/SZYW/2011/02/3880420.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