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08:44:03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写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m1rSTRKtZ50-1sOxhuZ_w
第一,一个新闻事件,涉及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权力的滥用,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或财产权利,自然关乎公共利益,具备公共性或公共价值,满足了评论的一个必要条件。我想,大家对此应该是有共识的。
在涉及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之时,有位法学教师多年前提出“恶猜公权,善待私权”,原则上这符合古典自由主义“政府是必要的恶”之设定。不过也应看到,这一说法在舆论场上被极大地滥用了:
一则人性皆恶,权力并不限于公权力,有公权力的加持自然会诱导、放大人性之恶,有舆论与话语权的加持又何尝不会诱导、放大人性之恶?不能因此进而假设与公权力发生冲突的私权利必善必正义;
二则涉及私权利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之时或个人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之时,也就是不牵涉公权力之时,不能据此说因为要“善待私权”,所以我们不应该关注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虚伪、矫情与乡愿。
譬如,姜萍得阿里全球数学大奖,曾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与讨论。就公共关注度而言,其公共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号称全球大赛,参加者众多,规则的严肃性与评判的公正性关乎公共利益,因而有公共性也不应有争议。迄今,大家对姜萍是否是数学天才、有无作弊想必已经没有疑问了。但是,在姜萍的数学天才人设被戳破之后,有人为她辩护的一个理由是此事没有关乎公权力,对“姜萍这样的小姑娘”应该心怀善意,以“善待私权”,否则就是“不善良”,大有“我蠢,但是我善良”之自况。
第二,立法、司法与公共政策,从制度与激励上对全体社会成员皆有良或不良的影响,有公共性或公共价值。
第三,就算涉及私权利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之时或纯个人行为,原则上只要涉及到价值观或道德维度,就有公共性或公共价值。
有人认为,道德分两种,私德(私人道德)与公德(公共道德),前者主要涉及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私人生活,包括自己、家庭、亲友等较小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一般不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评价;后者主要涉及公共生活、社会关系和公共空间,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评价。客观地讲,尽管两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这样的分别是存在的。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如买票是否要排队、婴幼儿在高铁、飞机上哭闹是否应视为一种自然权利,这些问题当然有公共性或公共价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私德就没有公共性了吗?
上述姜萍的例子,规则有漏洞、谈不上有严肃的监考,这就给作弊打开了方便之门,那姜萍取得与自己数学能力不符的好成绩,只是私德或私权利问题,因而没有公共性吗?诚信、不作弊真的只是所谓私德吗?这对凭自己能力做题的人公平吗?这对被作弊者挤下去的人公平吗?

还有,最近爆炒的“最快女护士”,今年就在跑了十几次马拉松,都是使用周末时间,每次跑之前,还要大量时间的赛前训练,这是建立在同事与她调休、牺牲周末休息基础之上的。这种同事的支持是情分而不是本分,一个正常人应该对此应该有感恩之心。不过,她通过镜头公开对单位喊话,要求领导对给自己调休提供便利。这难道不应该跟同事友好协商吗?公开喊话,要求领导强迫同事与自己调休,这不是一个善良的举动。难道这些同事周末不需要陪家人或从事自己的爱好吗?就你的爱好高级,所有人都得为你让步?

62#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10:42:39 | 只看该作者
1
能量是散掉的,不是用掉的

专注、聚焦地做事情并不累。

比如我直播就是在“用”精力,直播的两小时内我非常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脑子虽然也很累,但是睡一觉就补回来了。

假如我一直在决定今天播还是不播,纠结之余刷两个小时短视频,好像很忙,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那么能量就是被“散”掉的。

当你无法向自己解释你到底干了什么的时候,就不愿意承认能量已经没有了,而这种不愿意又是一轮新的抵抗,会让你的能量越来越少。

如何从低能量状态当中调试回来呢?

首先你要判断你是用能过多,还是散能过多。如果是用能过多,就用补体力的方式,比如睡觉、按摩、吃点好吃的;

如果你的能量是散掉的,找回状态最佳方式就是马上开始专注做一件事情,专注到你接下来马上要做的这件事。

哪怕是走路,你都可以做到这10分钟内,感受自己走路的仪态、大腿的发力、周围的风景,不要想不要听其他事儿,就专注地走。



2
只要你不混乱,时间永远够用

很多人觉得很累很辛苦,并不是由于事情太多了,而是由于混乱。

第一,战略混乱,你并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这一周要做什么,永远在变更决策。

变更决策比做事情本身更辛苦。比如计划好了周一写文案,写了1个小时就想着“今天实在没有感觉,要不做点别的琐事”。

在你干其他事情的时候,那件写文案的任务并没有在你心中解除,头脑中有两件事情在同时占用你的内存。

第二,战术混乱,做事情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复盘和SOP。

怎么复盘才会有效果?人在每一周、每个月、每个成长阶段,只能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最近就是要集中提升职业表达力,那么在复盘你所有事情的时候,无论是邮件、方案还是会议发言,就着重复盘这一点。

第三,物理混乱,丢三落四。一打开电脑资料到处飞,没写完的文件都找不到。

这种物理上的混乱会播下一颗种子,让你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时间和事业也是无法掌控的,从而越来越失控。

所以无论是你的包、文件夹,还是手机和桌面,都要非常整洁。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不要让整理、计划和复盘成为你额外的压力。

第四,情绪混乱,或者说人际混乱。

你不知道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影响的是谁的利益和进度、做完之后要对谁汇报;

也不知道在公司里交付这件事情,谁的评价重要,谁的意见无关紧要,所以找不到发力点。

把以上战略、战术、物理和情绪四个维度的混乱逐一击破,你的效率和产出就会提升很多,而且你会觉得越来越轻盈和快活。



3
管理不好精力,是因为协调不好欲望

我几乎每天都要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这十年TMD的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以此来调整我所有的焦虑和动作。

我想要什么,大致我当然是知道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你需要无限细化这个答案,以让出手越来越清晰,并在能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抗衡所有声音。

出手的粘稠,和被环境的反耗,都是因为【自己TMD的到底想要什么】的答案不足以锋利的像刀一样,所以天天要磨。

这是一个不断升级、不断自我探索、不断自我拷问、不断自断臂膀的过程。



4
绝大多数人不是死于懒,而是动作混乱

做加法很容易,无论是商业动作,还是人生的战略动作,只要你心里有恐惧,或者别人引诱一下,你就心痒难耐了。

难的是想清楚你的革命根据地到底在哪里,咬定青山不放松。

比如很多自媒体博主为什么会疲软,就是走上了不符合人设、商业价值和内容模式的变现路径,东搞一下,西搞一下,‬对自己‮做能‬到的事‮嗤情‬之以鼻,执念于做自己做不‮的到‬事情。

最后精力分散导致优势逐渐丧失,被后来者居上而不自知。

第二,事业和幸福最终可以达到平衡,但是你不要试图在这一年半年内平衡好不好?

每一阶段指导自己人生的逻辑要有倾向性。你可以偶尔觉得人间烟火也很好,但90%的时刻还是喜欢名利场;偶尔恋爱脑一下,90%时候还是拎得清没有支点就没有话语权。

你要是50%的时候觉得躺平也很好呀,人终将过上普通的人生呀,50%的时候又觉得要成为人上人。

那你完球了。既做不好普通人,也做不好人上人,在自己毫无态度的人生观里耗死自己。



5
养生的尽头是养「神」

养神,就是只做让你真正嗨的事情。

怎么找到让你最嗨的事情?写日记,和高维版的自己展开对话。

我有时候也会写得上句不接下句,逻辑乱七八糟的,但是没关系,因为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语言,是没有经过认知加工的原始感受。

我曾经在日记里写过:其实我从来没有在友情当中得到过真正的愉悦。

我喜欢的是工作和管理,用我的价值观影响员工,帮助他们成为在业务上、市场上更优秀的人,还可以帮我赚钱;

还有在亲密关系中,看到自己破碎的点,看到我在还没有那么有修养、有认知的时候,那种很“动物性”的一面。

每个人身上的感情开关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恋爱无感,有些人对亲情无感,他们的灵魂沟通和「见自我」的部分,只能和朋友展开。

而对我来说,阅读、和作者对话的兴奋感可以完全替代与朋友的沟通,那么友情这件事情我就不用再去经营了。

人深入了解自己之后,会非常懂得什么样的事滋养自己,什么样的事消耗自己,什么是生命的燃料,什么只是可有可无的。整个人会变得果决很多、淡定很多,能量集中、气血充足。



6
什么是做事情猛?

做事情猛,就是把能够想到的每一个维度全部拉到自己能力的95%以上。

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自怜感和苦情感——“我已经很努力了,很焦虑了,为什么还没有结果”。

就拿找工作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人会跟我说,现在行情太差了,太卷了,都在和牛津剑桥的人一起竞争。

当你去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自乱阵脚了。

你应该做的是,天天盯着简历看,哪几句话还不够体现你的亮点,发给HR的消息,第一段怎么编辑才能抓人眼球、提高回复率。

这才叫进入了“做事情”的状态,你心里想的是:我有十个方案,每个方案跑一遍,看是什么样的结果,再换个方案推,再推、再测试结果,最后的结局无论怎么样我都接受。

但凡还有时间去焦虑、哭诉、担心有的没的,就说明你能量完全过剩,且你的能量没有投入在事情本身,而是在很多无关的因素上。



7
过度兴奋也是一种消耗

越来越发现兴奋与得意的状态下,做不了任何事,反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沮丧,淡淡的疲惫,工作效率奇高。

不要以为只有消极的情绪才耗能,高亢的情绪也很伤神。

在刚来上海的那几年,我经常看了一些东西,见了几个人,就会在家里走来走去,放着《权力的游戏》的主题曲,构想宏伟蓝图,两三点睡不着觉,第二天不迟到就不错了。

特别是当你有着不错的履历和光环,展露些聪明劲儿,去市面上和所有人聊天,大家都会吹吹捧捧,让你觉得自己未来无限可期。

但是当你真正干成过一些事情,就特别懂四个字——“日拱一卒”。

想是一回事,干是一回事。很多理念说起来再牛逼,模式再清晰,真正区分人与人、团队与团队的,还是每一天的工作时长和自我控制,在每一个节点对自己和团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深刻理解。

只要稍微傲慢一点,飘一点,很多本可以做出来的事情就做不出来了。

真正的挑战落在日常的每一天,保持平常心,平稳努力、持续进步,才是王者。



8
黄金4小时工作法

没有什么绝对精力旺盛的人,每个人每一天状态最好、脑子活络、思维缜密、心态稳健的高光时间,只有4个小时。

以前我总觉得高效的一天,应该要做三个以上高强度、高难度的决策,其实不是。

只要在关键的4小时内,完成一件最重要、最事半功倍的事情,然后其他的时间段做一些辅助性的、只需要半个脑子的任务。

能提升自己、提升‮务业‬的事情很多,但80%的结果取决于20%的‮作动‬‎。

当你在市场上做出一些成绩,会有很多机会向你伸出橄榄枝,有很多人想跟你聊、跟你合作,需要你内心非常静,想得非常深,才能找到那关键的20%。



9
独处的时间不够,“搞钱”永远是口嗨

赚钱厉害的人,生活中一定有一个状态,不跟任何人讲话,只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呆着,能想很久,小小的空间蕴含着超大的能量。

独处出效率,独处出战略思考。

直播间里常常问我,什么人是搞事情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你得静下心来成为一个思考者,慢慢琢磨,慢慢研究。

而不是精致的vlog里,早上六点起床,听一期播客,中午聊合作,下午看会书,晚上在高档餐厅social一下;更不是到处加搞钱群,吆喝一声“兄弟姐妹们一起搞钱”。

真正的高手和有效的信息流通都不会在群里。

不仅是赚钱,当你在准备特别难的考试,或者实现特别硬的目标,不要加太多备考群、打卡群。实现艰难的目标,必须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越孤独越好。

过于热络的相互鼓励和陪伴,不是让你变得更坚强,而是让你的战斗力变得更脆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越听不到同伴的声音,才越有求生欲。



10
对抗内耗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张一鸣讲过一句话,“你在每个领域赚到的钱,取决于你的认知深度”。

对所有东西的体验都浮于表面是很痛苦的,比如你从来没有专注地“钻”进过一件事情,对时间的感受很薄;永远在亦步亦趋地工作,不想把这个业务做得更好,想得更深。

当然,追求深度也很辛苦,只要在做事情,一直在往更高、更大的地方推进,不断触达更难的人和项目,就一定会受到理解范围之外的事物的冲击。

我现在也会纠结,也会想不清楚,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哪个点没有做好,以及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

但这是一种思考和琢磨的痛苦, 换回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穿透之后,那种无法被替代的手感,那种天人合一的极致愉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所以嘛,人生本来就都是苦,不吃追求深度的苦,就要吃情绪内耗的苦,分清哪种苦是你能吃的,哪种是你不能的,就ok了。



63#
 楼主| 发表于 2025-9-14 10:55:18 | 只看该作者
读《“倒贴钱” 的实习如何可能?  ———新闻媒体实习生劳动过程中的同意制造与 “理想游戏”》 牛静、赵一菲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劳动越  来越呈现不稳定性 ( precarious) 的特征,劳动力市场弹性机制的形成,引发工资、  雇佣关系、工作制度等弹性化,灵活的工作机制使得劳动者缺乏稳定性和制度性的  保障,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1。这种不稳定性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流动性文化———工  作越不稳定员工越卖力,且员工流动性又给企业带来更好发展前景
  • 正如佩林 ( Ross Perlin)  指出的,“实习生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模糊性”, “实习的花言巧语给实习的话  语增添了色彩”6。由于劳动法只调整因就业而形成的劳动关系,实习生因其组织管  理关系归属学校,难以获得劳动者的身份,且多数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不会签订  劳动合同,因此实习生的弱势尴尬境地更加凸显。(陈红梅: 《对高校实习生法律身份的新认识———兼谈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江淮论坛》2010 年第 2 期。)

  • 布尔迪厄 ( Pierre Bourdieu) 提出了 “不稳定性” 概念, “不稳定性” 是指 “存  在大量的劳动后备军......给予那些工作中的人们可以随时被替代的感觉”
  • Bourdieu,P. ,Acts of Resistance,trans. by Richard Nice,NY: The New Press,1999,p. 82,转引自苏熠慧、姚建华: 《不  稳定无产者” 研究谱系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2019 年第 6 期。
  • 在招考过程之中,媒体机构为自己增加了无形的  价值筹码,同时也给实习生制造了高门槛的印象。
  • 实习是一个在互动中逐渐摸索自身角色定位、融入新环境交际圈的过程。特别  是异地实习中,实习生从原有熟悉的社会关系中 “脱域”,他们对归属新集体的愿望  更强烈。努力建立基于人际交往的归属感往往是实习生们愿意并热忱工作的理由。
  • 泽利泽 ( Viviana A. Zelizer) 将人们建立、维持、协商、转变和终止人际关系所  做的创造性努力称为关系工作(Zelizer,V. A.,“How I Became a Relational Economic Sociologist and What Does That Mean?” Politics & Society,vol. 40, no. 2,2012,pp. 145 - 174.)
  • 在脱离原有人际关系的孤独处境中,实习生更容易形成自我规训,希望 “讨好”  媒体从业者。他们需要在日常互动中通过个人能力展现来消除正式员工对实习生的  偏见,需要更加努力地用行动证明自己。比如他们会主动问老师有没有活需要帮忙,  带些小零食给加班的记者,帮忙干些杂活等。
  • 媒体看似 “自由灵活” 的工作形式,隐形塑造了实习生 “积极主动” 和 “随时  待命” 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转移了实习生的注意力,让实习生自愿努力工作。通  过对媒体工作的理想情怀和象征意义的认同,他们自动屏蔽掉了工作中的辛苦和劳  累。实际上,无所不在的个人品德评价体系让实习生没有拒绝工作的权利。即使实  习生并不认可自身沦为 “免费劳动力” 的合理性,也会基于对权威者地位的服从,  认为无报酬劳动是具有足够正当性的并尽力去遵从。
【启示】
“劳动创造了价值应获得相应报酬” 的马克思经典劳动交换理论相悖,与一个经典理论相悖的现象更值得研究。

6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18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本地化新闻,AI无法抵达的盲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aUnS59MAzi1kzGOrOpMQ
  “门口的公园什么时候能建好?”“我孩子的学区划片今年有哪些变化?”“附近那家新开的网红餐厅味道如何?”“本地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我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构成了普通人生活的核心关切,却恰恰是全国性媒体的报道盲区。这个巨大的内容缺口,正是本地新闻价值得以回归的根基。
  【本地新闻的定位】新一代的本地新闻正在完成一次重要的角色蜕变——从单纯的“新闻报道者”,进化为多元的“社区服务者”。它不再仅仅告诉你昨天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帮助你解决今天和明天的问题。它可以是一份实用的生活指南,为你提供周末的本地活动日历、政府福利的申请流程、应对极端天气的避险指南。这种服务属性,让本地新闻的价值变得具体、可感,也为其赢得了无可替代的忠诚度。
  未来的本地新闻机构将重塑自己的生态位。它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内容的生产者,而是一个社区的“信息枢纽”和“连接中心”。它可以是本地线上社区论坛的管理者,是线下公共议题讨论会的组织者,是本地广播和视频节目的创作者。


AI新闻,用户接受度在每场访谈的互动环节,我们都会向创作团队抛出一个关键问题:用户对AI参与创作的新闻报道接受度究竟如何?若用户接受度偏低、信任危机显现,媒体是否仍需在AI辅助创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当下新闻行业正面临一组鲜明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媒体机构对AI的应用日益深入,不仅大量借助AI辅助内容创作,甚至已有AI新闻作品登上中国新闻奖的舞台;另一方面,用户对AI新闻却普遍存在不适、不信任,甚至反感与抗拒。究竟是社会与用户的认知未能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还是行业发展方向误读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新闻媒体设立AI使用边界、制定AI伦理规范手册,已成为当下迫切且必要的任务。具体而言,可构建“AI做粗活、人类做精活”的分工模式:AI负责数据整理、内容摘要、多语言翻译等基础工作,人类则聚焦事实核查、伦理判断、情感叙事等核心环节;在内容领域划分上,AI可主要承担软新闻创作,如结构化、数据密集型的体育、财经、天气类报道,以及内容推荐工作;而政治、犯罪、敏感议题等硬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类文章的写作,则应由人类主导。制定一套涵盖“不同场景AI应用边界、透明化标注模板、风险防控流程”等内容的AI使用手册,将成为AI时代媒体机构立足的“葵花宝典”。
  论文 牛静《将关怀伦理合理融入新闻事件的思考》  关怀伦理认为同情、怜悯和关心等情感是道德资源,而不是障碍,情感调和有助于我们识别需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关怀】关怀最早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德语“sorge”(操心)这一概念来表示,他认为关怀(操心)不能从意志、愿望、嗜好、冲动这些东西派生出来,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奠基在关怀(操心)之中。([ 德 ] 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 [M]. 陈嘉映等,译 .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6:211)
  【关怀伦理的道德逻辑】关怀伦理与传统的道德逻辑不同,将依赖性和脆弱性视为人类主体的普遍特征,且无须克服。


【移情】按照斯洛特的说法,移情就是“看到他人痛苦的时候,使得我们似乎能感觉到这种痛苦也侵入了自身” 。
【利他性】利他性要求关怀者理解他人,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被关怀者所面临的问题。这种利他性关怀具有可行性,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关怀。这种关怀无须从伦理道德层面努力,是由人本能的直接感受而发。二是基于自然关怀提出的伦理关怀具有可操作性。“利他”的关怀要求双方无须承担完全对等的责任,更多的是对被关怀者的境遇关注,暂时搁置主体角色以被关怀者视角看待当前的情境,同时密切关注对方的需求、情绪和行为。
【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关怀】新闻工作者在遵循客观性新闻原则和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要保有一种被激发、被唤醒的情感反应,需要具有关怀认识,以关爱和道德来考量自己的工作。
论文《数字时代的新闻公共性困境及其反思——基于“结构-再现-互动”视角的探讨》[backcolor=rgba(255,246,122,0.8)]新闻公共性历来是新闻业的价值目标和实践标准,也是其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石。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仅将新闻公共性视为新闻实践中的[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规范理论和理想价值,还强调[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并主张新闻媒体需要在[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国家与社会[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同构[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关系、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下理解我国新闻事业的公共性。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短视频新闻 审核
[backcolor=rgba(183,237,177,0.8)]【核心论点】再如,尽管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为基层报道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基层声音的覆盖广度不足,一些地方报道内容偏向形式化,难以有效回应群众关切。(内容的差异化?)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backcolor=rgba(205,178,250,0.7)]接近性?县级融媒体,还是分层级?专有媒体,是否会造成新的信息茧房
【AI的使用,记者的“在场”】然而,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提升生产速度的同时,也使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在场”变得不那么重要,记者更多转变为“编辑型记者”,专注于内容的加工与整合。
【新闻要素的变化】在数字时代,用户对新闻选择的影响力显著增加,新闻媒体为了适应用户需求需要动态调整新闻内容选择标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选择标准由“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决定,且这一套标准在媒体行业内达成共识并普遍践行。而在数字时代,新闻价值标准受到用户兴趣、平台算法和流量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纳入了“预期接收”(Expected reception) ⑨“欢
乐”(Joy) ⑩等新要素。
(Parks P. Joy Is a News Value [J]. Journalism Studies,2021,22(06),820-838)
【新闻价值要素的“游移性”】
在新闻价值标准更新的同时,新闻价值标准的衡量也呈现出极大的游移性。面对游移的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机构采取了一种“保守”的新闻报道策略,即通过广泛化和平均化的报道策略,尽可能覆盖不同的新闻热点以扩大报道范围。这种“量”优先于“质”的趋势,让新闻媒体频繁地根据
热点迅速转移关注点,忽略了对一些重要社会问题的持续性关注和讨论。
【新闻报道的情感化叙事】情感化叙事有助于吸引公众注意力,引发其情感共鸣,但过度使用也会模糊新闻报道的社会焦点、挤压公共对话的空间,削弱新闻报道的公共性。
例如,新闻报道常通过强化视觉元素、个人化叙事以及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使新闻内容更加情感化,来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这些情感化策略虽然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感染力,但过度依赖情感化的内容则可能偏
离新闻提供准确、全面和公正信息的核心职责。情感化报道容易使新闻议题从结构化的制度分析转变为感性化的个体体验。通过选取情绪化素材和个体故事,新闻议题往往被简化为单一情绪或价值判断,从而忽略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结构性原因的揭示。其次,情感化的报道可能削弱新闻的解释性功能。为了激发公众情感或吸引关注,新闻报道可能会夸大和突出某些情感元素而忽视其他重要信息。这种倾向将新闻从解释性工具转变为情绪消费品,会危害新闻的公共性并降低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再次,情感化倾向还可能进一步挤压公共对话的空间。尽管新闻叙事在迎合公众的情绪偏好和社交分享需求时能够激发情感参与,但这种做法也可能因观点分歧引发情感对立和社会极化,从而破坏新闻报道促进理性讨论和事实共享的基础。
新闻媒体须在追求用户注意与维护公共对话质量之间找到平衡,以履行其在社会信息交流中的公共责任。
例如,媒体组织愈发关注“公众反应”(pubilc response),强调捕捉引起公众意料外的议题。 ⑬这也打破了以专业媒体为中心、基于社会公共责任建构的传统公共性逻辑。(⑬ Fürst S.,Oehmer F.Attention for Attention Hotspots :Exploring the Newsworthiness of Public Response in the Metric Society [J]. JournalismStudies,2021,22(06):799-819)
中国语境下,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实现公共性,强化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功能,以及推动构建良善的公共生活环境。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读论文《数字时代新闻价值研究的审思与展望》赵一菲,牛静
【新闻价值的研究方法 】通过总结新闻实践与新闻业务中的考量要素来呈现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一
种是实证性研究,研究新闻文本进而提炼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人是新闻价值判断的把关人和决定者,新闻价值的判断呈现出以新闻编辑室为主体的特征。在数字时代,新闻用户、数字技术作为重要行动者参与新闻生产、传播、消费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价值判断产生影响。
“注意力经济”“流量指标”成为衡量新闻实践的标准,这暗示着新闻组织所认可的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消费者的观点可
能会不匹配。[backcolor=rgba(255,246,122,0.8)]面对编辑判断与用户兴趣之间的差距,新闻工作者在作出新闻价值判断时,越来越重视用户新闻消费偏好及其对新闻的感知和评价。[backcolor=rgba(255,246,122,0.8)]Schrøder等人曾提出用“感知价值”(perceivedworthwhileness)来解释人们为何使用特定新闻媒体。“公众反应”(pubilc response)也作为新闻价值被提出。此外,用户在新闻消费过程中的社交分享也改变着新闻的可见性。这一用户转向趋势使得“社交性”(sociability)或“可分享性”(shareability)成为数字时代新兴的新闻价值。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读论文《基于空间正义理论的场景传播伦理研究》
【界面互动的空间化】
移动网络技术的演进使作为嵌入式智能终端的移动媒介泛在化,传播变成人与各处响应式界面互动的空间化(Spa-tialization)过程,社会生活体验逐步被交织着数字信息、现实区位的杂合空间介导,这种杂合空间激活了场景(Context)。
【社会正义】
20 世纪 70 年代,领土正义概念与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
辩证法、城市权利等理论接合并摆脱绝对空间观,强调空间应被理解为空间实践(多元主体改造物理空间的社会生产/再生产)、空间表征精英对城市结构的概念设计)、表征空间(日常生活体验及其意象)的辩证统一,所以社会非正义不是在空间衬托下运行,而是靠生产空间来实现持存。
【场景生产和空间正义】在《空 间 生 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 空 间 自 身 的 矛 盾 性 源 于 空 间 表征、表征空间的冲突,即:精英力求用知识、符码、图像、意识形态、交通和 通 信 等 技 术 手 段 建 构 一 个 可 计算、可量化的“抽象空间”,然后借此模塑具象的“生活空间”,以牺牲公民利益为代价确立自身优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