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倒贴钱” 的实习如何可能? ———新闻媒体实习生劳动过程中的同意制造与 “理想游戏”》 牛静、赵一菲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劳动越 来越呈现不稳定性 ( precarious) 的特征,劳动力市场弹性机制的形成,引发工资、 雇佣关系、工作制度等弹性化,灵活的工作机制使得劳动者缺乏稳定性和制度性的 保障,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1。这种不稳定性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流动性文化———工 作越不稳定员工越卖力,且员工流动性又给企业带来更好发展前景
- 正如佩林 ( Ross Perlin) 指出的,“实习生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模糊性”, “实习的花言巧语给实习的话 语增添了色彩”6。由于劳动法只调整因就业而形成的劳动关系,实习生因其组织管 理关系归属学校,难以获得劳动者的身份,且多数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不会签订 劳动合同,因此实习生的弱势尴尬境地更加凸显。(陈红梅: 《对高校实习生法律身份的新认识———兼谈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江淮论坛》2010 年第 2 期。)
- 布尔迪厄 ( Pierre Bourdieu) 提出了 “不稳定性” 概念, “不稳定性” 是指 “存 在大量的劳动后备军......给予那些工作中的人们可以随时被替代的感觉”
- Bourdieu,P. ,Acts of Resistance,trans. by Richard Nice,NY: The New Press,1999,p. 82,转引自苏熠慧、姚建华: 《不 稳定无产者” 研究谱系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2019 年第 6 期。
- 在招考过程之中,媒体机构为自己增加了无形的 价值筹码,同时也给实习生制造了高门槛的印象。
- 实习是一个在互动中逐渐摸索自身角色定位、融入新环境交际圈的过程。特别 是异地实习中,实习生从原有熟悉的社会关系中 “脱域”,他们对归属新集体的愿望 更强烈。努力建立基于人际交往的归属感往往是实习生们愿意并热忱工作的理由。
- 泽利泽 ( Viviana A. Zelizer) 将人们建立、维持、协商、转变和终止人际关系所 做的创造性努力称为关系工作(Zelizer,V. A.,“How I Became a Relational Economic Sociologist and What Does That Mean?” Politics & Society,vol. 40, no. 2,2012,pp. 145 - 174.)
- 在脱离原有人际关系的孤独处境中,实习生更容易形成自我规训,希望 “讨好” 媒体从业者。他们需要在日常互动中通过个人能力展现来消除正式员工对实习生的 偏见,需要更加努力地用行动证明自己。比如他们会主动问老师有没有活需要帮忙, 带些小零食给加班的记者,帮忙干些杂活等。
- 媒体看似 “自由灵活” 的工作形式,隐形塑造了实习生 “积极主动” 和 “随时 待命” 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转移了实习生的注意力,让实习生自愿努力工作。通 过对媒体工作的理想情怀和象征意义的认同,他们自动屏蔽掉了工作中的辛苦和劳 累。实际上,无所不在的个人品德评价体系让实习生没有拒绝工作的权利。即使实 习生并不认可自身沦为 “免费劳动力” 的合理性,也会基于对权威者地位的服从, 认为无报酬劳动是具有足够正当性的并尽力去遵从。
【启示】
“劳动创造了价值应获得相应报酬” 的马克思经典劳动交换理论相悖,与一个经典理论相悖的现象更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