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7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21:37: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7岁电视台主持人主动辞职,如今送外卖为生,称一点不后悔

此前,转型Media接连发过两篇中年媒体人、市场公关失业后,无奈送外卖为生的稿子,稿子通篇渗透着中年人为生活所迫的无奈感与无力感——
95后的媒体人离职送外卖,心态可是完全不一样。
他在抖音里叫大脸弟弟,今年27岁,原湖南某电视台主持人,2023年从新闻媒体主动离职,20255月开始送外卖。


从媒体离职后,他干过很多工作。当过教育机构课程销售顾问,但总是拉不到人头;当过线上客服,但总被消费者刁难,每天都被人骂;他还干过导游、模特、摄影等等,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他一度不得已又回到电视台继续做主持工作,但工资只有2200,生活都不够,一个月下来还得倒贴至少500块,于是再次辞职。
他尝试考公,结果国考、省考均落败。他说,今年5月,因为在长沙实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最终加入了“外卖大军”,当上了一名外卖小哥。
他用抖音记录了自己的“外卖生涯”。
第一天,还算顺利。一次已经快要超时,他向客户报备,请求不要投诉,结果真的被谅解。之后,他路过一片美丽的草坪,感言“好喜欢和一处风景偶遇的感觉”,“如果不送外卖,我就不会遇到这么一处宝地”。
第二天,但第二天开始就状况百出。
拥挤的电梯已经启动后,他才发现人上来了,餐没拿,还被电梯里的人群嘲。他只好从18楼下电梯,等电梯时焦急打电话解释,希望客户先点一下确认,但这回直接被拒绝。另一次,他匆匆跑上楼放下外卖,联系对方,对方却说没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跑错了小区。
晚上十二点多,五一广场通宵送订单,他抢了三个商户未营业的单子,导致三单白跑。
他还记得,有一次迟到了半小时还没送达,不敢解释,先点了“送达”再去道歉,紧张得出一身汗;还有一次,接了一单超近距离订单,觉得自己很幸运,结果一兴奋,忘了点“送达”,痛失20元配送费。
他的播音腔已经改不了了。接到送餐电话的消费者,一度以为他是电信诈骗犯。
他也终于体会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遇到下雨、被淋雨,他内心狂喜——配送费都是10元往上啦!
抖音评论区,很多网友为“大脸弟弟”离开电视台主持人岗位感到惋惜。但他明确表示:不后悔。他说:“在里面遭遇的一切委屈、不公都是我的来时路。”





他自称:送外卖不是被迫,更不是临时过渡,而是一种“史诗级的升级”,“在电视台干两年,像上战场;送外卖这活儿,虽然身体累,但心不累”,“不用看谁的脸色,只用看导航的颜色”。
说起媒体生涯,他表示:在以前单位的时候,他每天需要对着镜子练“假笑”,而且还要区别“群笑”和“独笑”两种状态,“群笑”是大家都在笑,这时可以敷衍一点;如果是和领导两个人的时候,就要认真一点,需要“独笑”。
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那里。在他看来,年轻人找工作,钱多、时间多、工作氛围好、领导格局高有发展前景,至少四样要占两样,但现实与理想差得太远。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来源:转型Media人(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672#
 楼主| 发表于 2025-6-27 22:0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特朗普试图摧毁美国的“第四权力”


特朗普公开责骂媒体和记者,甚至把整个新闻行业妖魔化为“人民的敌人”或“假新闻”的传播者,这不仅是言辞,而且是一系列行动。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6月25日,在北约峰会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联合举行了记者见面会,见面会期间出现了常见、同时又罕见的一幕:特朗普用了很长时间,抨击自己国家的媒体,声称CNN、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了泄露的情报部门的评估,是在贬低自己打击伊朗核设施的成就。
根据泄露出来的这份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特朗普下令的这次轰炸行动并没有如特朗普所说的那样,“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而是仅仅使伊朗的核计划倒退了几个月。
特朗普愤怒地指责那些报道这份情报评估的美国媒体是“败类”或“人渣”(scum)。
说“常见”,是因为特朗普在其第一总统任期和第二任期经常公开责骂批评他的媒体是“假新闻”,说“罕见”,是因为这次是在北约峰会期间,是在国际场合,一国总统在国际场合发表长篇大论,猛烈抨击自己国家的媒体,毕竟不太常见,而用scum这样粗俗、强烈的骂人词汇,攻击行使正常舆论监督权利的本国媒体,不仅在世界各国领导人中,而且在历届美国总统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scum”这个词在英文中色彩非常强烈,是非常负面和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它通常用来指代社会上的败类、人渣、下流胚,在公开场合使用这个词,不仅非常不正式和粗鲁,而且具有很强的煽动性,旨在激起听众的愤怒或鄙视,并进一步妖魔化被指责的对象,如今,当特朗普在国际场合使用这个词来形容美国媒体时,这不仅仅是对媒体的批评,更是一种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公开贬低,旨在彻底否定这些媒体的价值和信誉,显然,这比仅仅说他们“偏见”或“不准确”要严重得多。
美国大多数的历届总统,不管是民主党总统,还是共和党总统,很少公开对美国媒体进行如此严厉和系统性的抨击,更别说使用诸如scum这样的粗俗词汇了,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媒体的报道总是满意,他们常常会私下抱怨媒体的偏见、不准确或负面报道,白宫幕僚也会与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们进行沟通,甚至施加压力。然而,他们通常会维持一种至少表面上的尊重,承认媒体作为“第四权力”(fourth estate)在民主社会中的监督作用。像克林顿、奥巴马等民主党总统,和里根、老布什、小布什等共和党总统,有的时候也会对某些报道不满,但他们通常会坚持传统,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形式与记者互动,并保持对媒体机构的基本尊重,这种做法反映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以及对媒体在民主制衡中作用的普遍共识。
特朗普却与多数美国总统不同,经常公开责骂媒体和记者,甚至把整个新闻行业妖魔化为“人民的敌人”或“假新闻”的传播者。不过,不要以为这仅仅是特朗普的个人语言风格,也不要以为特朗普对媒体的攻击,仅仅停留在言辞层面。
特朗普早在第一任总统任期内就采取了许多行动,打击批评他的自由派媒体。他在第二任总统任期的前五个月,则采取了更多的行动,限制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些行动包括:
限制白宫新闻记者证和准入:特朗普政府曾多次限制或吊销一些记者(特别是对他持批评态度的媒体记者)的白宫记者证,旨在控制谁能进入白宫新闻发布会和日常采访。
改变新闻发布会形式和频率:特朗普政府减少了传统的新闻发布会,转而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尤其是他自己的平台)和在椭圆形办公室等场合的简短、非正式的问答环节来发布信息,这使得记者更难进行深入提问。
驱逐媒体办公室:在特朗普第二次担任总统后不久,一些主流媒体,如CNN、《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NPR和Politico,被要求撤出他们在五角大楼长期持有的办公室空间。
限制特定媒体的采访机会:特朗普政府曾禁止美联社记者参加椭圆形办公室和空军一号的集体采访活动,理由是他们使用了“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而非特朗普偏好的“美利坚湾”(Gulf of America)。这种做法旨在通过限制访问权来施加压力。
威胁撤销广播执照:特朗普曾多次威胁要审查或撤销他认为“不公平”的电视网络的广播执照。尽管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有独立性,但这种威胁本身就对媒体构成压力。
发起或支持针对媒体的诉讼:特朗普及其盟友曾对媒体机构和个人提起多起诽谤诉讼,或威胁要提起诉讼,以回应他们认为不准确或带有偏见的报道。例如,据报道,他曾起诉CBS的母公司Paramount,指控其对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的“60分钟”采访进行了“偏颇剪辑”。
推动监管机构调查: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卡尔(Brendan Carr)曾要求CBS提供“60分钟”采访的完整录像,这被视为对媒体进行审查的潜在信号。此外,联邦通信委员会还对公共广播电视网(PBS)和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等公共广播机构展开了调查,指控它们“播放广告”,这可能导致对其政府资助的削减。结果,在今年5月1日,特朗普再度签署行政命令,削减了PBS和NPR的资金 。
呼吁修改《通信规范法》第230条:特朗普多次呼吁修改或废除《通信规范法》第230条,该条款为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对其用户发布内容的法律责任豁免。尽管这主要针对社交媒体平台,但如果修改,可能会对新闻机构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传播产生连锁反应。
任命盟友到关键职位:特朗普政府在关键的媒体相关机构(如美国国际媒体署)安插政治盟友,试图改变这些机构的编辑方向。
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传播信息:特朗普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如Twitter/X和Truth Social)来直接与支持者沟通,绕过主流媒体。他还利用白宫的“Rapid Response 47”等社交媒体账户来反击媒体报道。
削减政府对新闻订阅的资助:有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削减政府机构对某些新闻机构订阅的开支,这可能会影响这些媒体的收入来源。
大规模裁撤公共媒体:以“左媒”、“充满自由派偏见”为理由,对公共媒体进行大规模裁员和资金削减。
此外,特朗普和支持他的右翼人物还努力营造特朗普遭受“左媒”围攻、迫害的叙事,把所有正常、客观的报道以及媒体对权力的监督、制衡,都纳入“左媒”阴谋的话语圈套,试图在扩大总统权力、破坏美国三权分立的立国根基的同时,再摧毁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公信力。
在英语世界,尤其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右翼人物和许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常常把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批评归咎于“左派”或“自由派”媒体的偏见和阴谋,他们经常使用“left-wing media”(左派媒体,即“左媒”)、“liberal media”(自由派媒体)甚至“fake news”(假新闻)这样的词汇来指代他们认为对特朗普有偏见的主流媒体,他们似乎成功地打造了一种话语叙事,这种叙事认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MSNBC等)被“左派”或“建制派”所控制,它们的目标是诋毁特朗普,阻止他的政策,甚至最终将他赶下台。他们认为这些媒体报道不客观、充满偏见,并且经常散布“假新闻”。
众所周知,美国的媒体生态是多元的,既有倾向于自由派的左翼媒体,又有倾向于保守派的右翼媒体,也有相对独立的中间派媒体,对特朗普的某些政策和具体行政措施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并不完全限于自由派媒体,有的时候,右翼媒体大亨默多克旗下的《华尔街日报》、福克斯新闻也会批评特朗普的某些举措,更多的时候,批评或质疑特朗普政策的媒体,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中间派媒体,即使是自由派媒体,他们批评特朗普时,也不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或党派立场,多数情况下,是基于媒体对权力的正常监督和健康质疑,但有些“川粉”和右翼人物,却故意把水搞浑,把所有针对特朗普的批评声音都归入“左媒”阴谋,似乎只要用这套话术,就可以像符咒一般,把媒体的正常监督职责,转化为“党争”和左右翼之争,试图让正常的批评因此而“化解于无形”。
根据无国界记者组织(RSF)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美国的排名下跌到第57名,归为“问题显著”类别。
那么,特朗普试图破解新闻监督的言行,和美国右翼的“左媒”叙事相结合,最终能否摧毁或削弱美国的“第四权力”?特朗普2.0还剩下三年半的时间,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FT中文网(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673#
 楼主| 发表于 2025-6-27 22:07: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裁人,原编辑部主任再求职


编辑:张席睿



6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13:54: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里 Joliba电视台遭禁播六个月后恢复播出 且坚持“不作自我审查”


编辑:梅镕缨




675#
 楼主| 发表于 2025-7-9 19:27: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车企怎么连媒体老师车马费都开始拖欠了

在汽车公关届,车马费这三个字,已经从“基本尊重”沦为“神秘奖励”
曾经,媒体老师去车企活动,是被当“座上宾”的。
全程商务舱+五星级酒店,送行李送伴手礼;
拍摄配专职司机,餐饮配香槟,一进场就是CEO握手三连:“老朋友来啦~”
现在呢?
接机:没有
交通:自己打车,留发票报销
住宿:预算里普通那一档还要你垫付
饭:自己买,餐标别超50
你以为你来试驾是为了“专业报道”?
品牌以为你来是为了“热爱发声”。
写了稿、发了图,结果车马费:
一直在“流程中”,从不见到账上来。
问一下:说“财务那边在走流程”;
再问一下:说“领导对稿子反馈不太满意”;
最后你急了,他们就冷冷地回:“这个本来也不是硬性要求。”
媒体人愣住了,我这是来试驾的,怎么还得带KPI来的?
“老师”这个词,只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这个行业,喊一声“老师”,只是出于习惯,不代表尊重。
当年媒体人在车企传播体系里是金字塔顶端的资源,能写稿、能发声、能引导行业风向。
但时代一变,他们成了“可替代项”:
不带货、不涨粉、不直播;
发篇稿还要坚持表达,发票流程还贼复杂;
最致命的是——内容看的人少了。
从传播矩阵主力变成“人情内容备选”,地位掉得比库存车价格还快。
但是车企真的没钱了吗?
有钱,当然有。
只不过都给了抖音、B站、小红书的达人了:
车企眼中的传播优先级如下:
抖音头部主播 > 抖音百万车评号 > 小红书颜值KOL > 快手土味段子手> 微博喷子王 > ……> 你,一个正儿八经写稿的媒体人
那些人,来了就有出场费,发不发内容再商量;
内容没转化也无所谓,只要气质够符合“品牌年轻化”就行;
一句话不满意可以让品牌反复妥协,全程高度配合。
他们是平台宠儿,是预算入口,是品牌的KPI伙伴。
车企现在要的不是专业判断,是“热度指标”。
传播鄙视链的倒挂,是一场话语权转移
车企不是不懂传播,而是他们更懂流量。
媒体想讲道理,达人只要说:“老铁你看带派不”
媒体写三千字试驾稿,完读率不高;
达人拍一个30秒视频,点赞3万。
自己写的“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达人可能只重复一句:
“家人们,你看这个车到底帅不帅?”
品牌不是不要内容,而是专业垂直内容需要的少了。
它们要的是“现象级”,而不是“解释型”;
要的是“种草热帖”,而不是“理性分析”。
品牌部同学要提报预算,他们最后都会问一句:
“这个内容有没有ROI截图?”
拖欠车马费,只是媒体出局的开场哨
你以为你是被“忘记了”,其实是被默认为不重要了。
拖欠车马费,不是财务的问题,是传播决策的问题。
它传递的信息很明确:车企不再依赖垂直媒体了。
甚至很多车企,公关预算已经快被整合到市场里,
预算统投达人、平台、短视频、红人直播,
媒体那一小块,连个专属负责人都找不到。
这不是尊重的减少,是体系的重构。
媒体老师的车马费迟迟不到账,而达人连转场车都是商务的
这一切你不能说错,只能说时代换人了。
媒体写稿没几个人看,达人直播搞不好来了上百个线索。
品牌不是傻,只是现实得令人心寒:
传播,早就不是讲理的地方了,而是看谁能吵得最热闹。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67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突发!记者采访被推搡受伤、多台摄像机被砸!

今天(7月15日)上午11:30,潇湘晨报、湖南都市频道、湖南爱晚频道及长沙政法频道等多家媒体记者来到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进行采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突然发生,在沟通过程中,该公司负责人突然冲出来,将其中电视台记者的一台摄像机高高举起,砸在地上,摄像机瞬间被摔成碎片,另外一台摄像机的遮光罩被强行掰下,还有一名记者的收音麦屏幕被摔碎。湖南都市频道摄像记者在冲突中受伤,眼镜被摔碎,衣服被撕烂,牙龈出血。
以下为潇湘晨报报道原文:
长沙市刘先生向潇湘晨报晨意帮忙记者反馈称,他在长沙联东U谷的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购买了一批2*2.5㎜²及2*1.5㎜²的电缆,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他要求公司寄去一部分电缆至陕西协成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发现电缆不仅低于国家推荐标准,也并未达到该公司提供的企业标准。



7月15日,晨意帮忙记者来到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公司谢姓负责人在接受采访过程中表示,可走法律程序,“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合格的。”
回应中,该负责人突然冲出,将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砸碎,并推搡记者,试图抢夺记者手机。



随后,含浦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事件正在处理中。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677#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胡舒立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刚刚,书店同事发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胡舒立老师的新书重新到货了!(之前卖断货了)坏消息是出版社大概率不会再印了,新书恐怕要变成绝版书。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你懂的。


前一阵发生了一件小事,财新多篇报道被删,胡舒立微博清空(既往三万多条内容被屏蔽,也无法更新了)。



虽是一件小事,却能看出整个中国的传媒生态:各大新闻媒体皆岁月静好,唯有胡舒立的财新实事求是、敢说真话。
难怪有人说,“如果现在还有一个新闻可放心看,那绝对是财新”,“《财新周刊》是新闻报道的良心”。而财新的企业文化,可以说就是“舒立文化”,胡舒立的性格就是财新的性格。胡舒立的学识、胆量、对社会的责任心和求真的态度,展现出了真正有新闻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子,中国新闻界也因此保住了一些脸面。
可惜的是,在一个逆淘汰的环境里,我们很难见到像她这样的人能持续发出声音。她已很久没有新作问世,上一本书出版已是8年前,两个多月前她终于出版了新作《穿越在历史边缘:重走前辈苏门答腊流亡路》,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著作,文字引人入胜,记录了一次跨越80年的历史寻踪之旅。(在此不便过多剧透。)



来源:苍山夜语(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51La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