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81#
发表于 2025-7-11 16:5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国 1732 家报社,每天出约 1.13 亿份报纸,平均每 12 个中国人一份

时代的巨大变化,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不大起眼的事物上,让人意想不到。
今天看到鹤城晚报账号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现在的报纸出版、订阅问题,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看报时代的回忆,想想过去之热,看看现在之冷,变化真是太大了。
报纸的从热到冷,充分反映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当年很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不过,鹤城晚报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点问题,似乎说不通。你来看看这个题目,《如今报纸已无人问津,报社却还在大量印刷,到底是哪些人还在看?》,是不是有问题?
我认为这个题目说得矛盾了,既言“无人问津”,何谈“哪些人还在看”?


这题目可能另有深意吧,且不管它,重要的是文章内容,竟然感慨万千。
文章介绍说: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 1732 家报社依旧在正常运转,每日约 1.13 亿份报纸如雪花般印刷而出,平均每 12 个中国人面前,就会摆放着一份报纸。
我看到这里很受震撼。我知道现在报纸还没消失,但是真没想到,发行量依然这么大,每天1.13亿份,平均每12人一份。可是,生活中我几乎看不到有人看报纸。
想当年,我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单位的报纸一来,就被大家抢着、分着看了,看完了还相互传讲、交流。那时候,还盼着报纸来呢,特别想了解国家、国际大事。新闻联播虽然也报国家国际大事,但没有报纸上具体,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政策,还是报纸上来得全面。
我那时候还有个剪报的习惯,当时把新华日报上的“新华箴言”剪下来集册,现在还收藏着。还有一个同事,拿废报纸练毛笔字,可能因为不要花钱,他练字一点也不进步。


后来,说不清具体从何时开始,反正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实际上看报纸的渐渐少了,到了智能手机兴起后,直接没人看了。但是报纸还是得订,这是政策。
一直以来,报纸来了直接放传达室,门卫也不看,邮递员拿来什么的一沓,就是什么样的一沓,一层一层往上码,根本没人去看,最后全都卖了废纸。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且比报纸传递信息更快、更多,多种角度,再也不是从前的单一视角了,带给人更多思考。不仅如此,还能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观点。
我身边,我所接触到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看报纸了。时代变化如斯,令人不胜感慨。所以当看到鹤城晚报提出的下面这个问题,我也不禁感到好奇:
当大众的目光纷纷聚焦于手机屏幕时,这些报纸究竟流向了何方?又为何能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顽强求生?
是呀,报纸流向何方?报社如何生存?


据鹤城晚报介绍,现在订阅报纸的主力军,是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主要也应该是国有企事业单位。
不过,鹤城晚报下面这句话,我感觉有两个词语用得不恰当:
为了让职工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深入开展政治学习,订阅报纸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
看出来哪两个词语了吗?
“及时”,报纸哪里还能及时呢?报纸至少得之后一天。而手机上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时就传遍了。
“不可或缺”,真的不可或缺吗?有了手机,什么信息获取不到?能上报纸的,就能上网,又不是内参。
上图蓝线才道出了真实原因,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主要是政策,是制度,是使命。不这样不行。
《人民日报》80%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订阅,这都是公款订阅。


除了主力军,还有一少部分,是流向了一些服务性行业,比如酒店大堂的咖啡桌上、机场候机区的座椅旁、高铁站的候车大厅里,也会订有报纸。
鹤城晚报写到这儿时,下面这句话很有意思,似乎大有深意:
报纸以一种安静而又贴心的姿态存在着。
某酒店大堂经理奚敏透露,他们酒店每日会在大堂和餐厅投放 20 份不同类型的报纸,涵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还有财经类、生活类报纸。
类似的这些场合,确实偶尔也会有人看看,打发时间。
此外,还有图书馆与阅览室里,也会为读者准备报纸。
文章最后介绍的一点,令我有点诧异。文章说,现在还有 8% 的农民保持着定期阅读报纸的习惯。说实话,这真是我没想到的,我们这里可能太落后了,我从来没有看到农民读报。
文章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颇具浪漫色彩的农民读报图:
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在农家小院休憩之时,翻开报纸,字里行间蕴含的政策信息,或许就能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指引。
田间地头,劳作之余,看看报纸,多么美妙啊。这简直就是新时代的田园诗,生活就是这么美好。文章作者想象真是丰富。


来源:读鬼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682#
发表于 2025-7-15 22:36: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工人日报》创刊76周年!生日快乐!

海报制作:曲欣悦

今天是2025年7月15日,《工人日报》创刊76周年。
与新中国同龄,76年来,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工人日报》,始终在记录共和国的新生、发展和壮大,与时代同频共振。
同时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始终代表亿万职工群众说话、挖掘报道各级工会改革创新成果。
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少年风华正茂。祝《工人日报》生日快乐!

1949年7月15日创刊号

1949年10月1日《工人日报》

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名
1949年6月,当时的北平有三份报纸——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大众日报。
毛主席觉得,三家报纸大体雷同,有一份人民日报就够了,北平解放报和大众日报可以不出了。
当时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的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向毛主席提出,北平及各大城市只办一份报的这个原则基本上是对的,但有必要“办一份群众报、办一份工人报纸”。它的编辑方法、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发行办法,都应该与大报不同,专门以工人读者为对象,根据工人群众的要求对工人群众进行教育……毛主席听了李立三同志的意见后说:“如果真正能够办成这样,我就同意!”
经过毛主席同意,大众日报被接过来改为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1949年7月15日,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的办给全国职工看的报纸诞生了!毛主席亲笔题写了报名:“工人日报”。


一纸风行76年
穿透新闻现场
抒写道义文章
记录历史脉动
风雨浸润沧桑岁月

1966年1月3日,工人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

1995年5月17日至19日,工人日报刊发《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寻找时传祥》《铁人留下的试题》《面对孟泰的雕像》。

2004年6月19日起,工人日报开设专栏《劳动者的权利与尊严》。

2008年4月28日,工人日报北京奥运会报道。

2025年4月27日至28日,工人日报推出《百年铸辉煌 奋进新征程特刊》庆祝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2025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凝神回望
那一张张泛黄的底片
穿过历史的尘埃
诉说着
一份报纸的担当与情怀
从铅与火
到光与电
再到数与网
关注三工 三工关注
我们从未改变
……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