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20:5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6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20:1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节有感而发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李佳
6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5:37: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学报》将停刊

   20241111日,上海报业集团宣布正式启动新一轮媒体融合改革,优化媒体布局,淘汰落后产能,以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评价体系。
  本轮改革中,上海报业集团进一步调整优化旗下系列媒体架构,《文学报》并入《文汇报》,在《文汇报》上推出《文学》周刊。




  《文学报》于19814月正式创刊,是我国第一张综合性文学艺术类报纸。而定位为人文大报的《文汇报》于19381月创刊,历史底蕴更为深厚,且旗下有文艺评论、文汇理论、笔会等多个专业IP栏目,更加凸显了人文大报的内涵。上报集团旗下的三大报均有悠久的文学副刊办报传统优势,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

  此次《文学报》停出纸质版,但转换阵地并入《文汇报》,改出互联网多种形态的产品,也是对目前文学类媒体生存现状的调整。


来源:佳作 JIAZUO(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6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5:4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余清楚已任贵州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今天,《传媒》杂志官方微信刊发题为《用爆款产品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贵州“村超”现象分析》的文章,作者为贵州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人民网原总编辑余清楚。
    8月17日举行的2024传媒年会“县级融媒发展论坛”上,余清楚就以贵州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出席会议,并作题为《用爆款产品激发乡村振兴创新活力——榕江村超现象分析》的主题演讲。
   公开资料显示,余清楚1959年4月出生,江西新建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89年,余清楚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人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报刊管理部主任、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2015年4月,余清楚出任人民网副总裁、总编辑。2018年4月,余清楚受聘出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2024年2月,厦门大学召开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干部会议,会上宣布:林升栋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不再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6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17: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著名调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合新铁路”追访被袭击受伤,手机被抢夺


刚刚,有知情人士爆料,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著名调查记者,经参调查室主任王文志和同事——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被袭击,除了记者手机被抢夺外,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








101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重磅调查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一文,揭露了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这些仿冒品性能远低于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报道刊发后引发巨大轰动。






随后,涉事的皖赣铁路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作为代建单位,对媒体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赴现场,就施工单位使用弹性垫层情况展开全面核查。


经初步核实,合新铁路建设所用材料弹性垫层系施工单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标企业自行采购物资,使用前所有产品均履行了招标程序、出具了产品出厂合格证及第三方检测报告。调查组已委托权威检测机构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详细核查正在进行中。


该公司表示,一旦核查发现材料质量问题,将依法合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


一位当地的消息人士表示,随后王文志与程子龙再赴当地跟踪调查。


然而,就在采访过程中,遭到多名人员的围攻,除记者手机被抢外,著名调查记者王文志被打伤。



视频显示,面对追问,一位负责人气焰嚣张的表示,记者手机是他扣的,殴打记者也是他的下属干的。


其甚至表示不允许记者离开。

面对记者我们可以走吗的质问,这位负责人嚣张地说:

我逮到人(记者)了,我逮到现场了,我能让你走吗?


目前,两位记者是否脱险,尚不明确,我们试图联系两位记者,截止发文还未联系上。






资料显示,合新高速铁路即合青高速铁路合新段,简称合新高铁,又名合新客运专线,是连接安徽省合肥市与江苏省徐州新沂市的高速铁路,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合新高速铁路全长323.775km,设9个车站,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


20172月,合肥至新沂高速铁路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同年512日,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就合肥至新沂铁路项目进行勘察设计一次性总体招标。


1227日,合肥至新沂铁路勘察设计中标候选人公示,候选人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3月2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合肥至新沂高铁预可研审查会,4月13日至15日,铁路总公司在合肥组织召开合新高铁安徽段可研报告审查会。会前,与会专家进行了全线踏勘。


20191228日,合新高铁安徽段正式举行开工仪式。






来源:媒派(公众号)
链接:徐思凡




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5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就作为记者挨打吧,忘掉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安徽采访高铁建筑材料造假问题,被人殴打、扣留,当然很让人气愤。


他们的工作是可敬的,正在调查的也是关乎很多人生命安全的大新闻。在今天,这样的“硬调查”已经不多了。


很多媒体在报道、声援他们时,都在强调他们是“新华社记者”。这不算错误,因为《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旗下的报纸。


但是这种强调仍然有点可悲。它的潜台词是,新华社记者你们都敢打?——搜一下,微博上这样发问的人很多。


人们似乎默认,要是普通记者你们打一下就算了,新华社可是……。


如果是新京报、澎湃新闻记者被打,会有一些人欢呼——你们南方系没有什么好心,跑去捣乱呀,活该啊。


如果是BBC的记者,欢呼的人会更多——在河南,外媒记者采访洪水也遭遇了围攻。


合肥高铁施工现场的人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其实是两回事。因为新华社记者不会跑到这里来调查,他们出现,大概率会有领导陪同。


所以,他们也就放心打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很准确,有媒体联系经济参考报,报社回应是“记者被打属实,已经把此事上报”。如果是新华社,会硬气很多。


有几年,新华社和央视也亲近市场,做一些调查新闻,它们下属的机构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这都是很遥远的事,现在新华社就是新华社,央视就是央视,都已经回到它们应有的位子了。


现在,就连工地上的打手都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最前面的三个字,就像是失效的前缀,只有媒体还在家中自己有富贵亲戚。


这种称呼的含混,其实反映“新闻界”(如果还存在的话)的委屈和挣扎。他们知道,顶着“新华社”的帽子,就像有一个小小的保护伞一样,希望借此吓唬一下“对手”。


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称呼自己为“记者”。就作为记者的身份挨打吧,忘掉新华社。这样,即使被打,挨得也很踏实。让疼痛更真实一些,让它真正全部、降临在自己身上。


这样,真正的新闻也就诞生了。


来源: 成都客(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6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22:1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周好稿 | 传统媒体式微,但总有真正的记者在路上
来源于:磨稿子
上周,发生了两件和记者相关的消息。一是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两名记者在调查采访时遭遇袭击,二是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强制性国标,将于明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大家都说传统媒体式微、调查记者凋零,但总有真正的记者在路上,采访遇袭的记者王文志、程子龙,油罐车混装报道的首发记者韩福涛,等等,都是真正的记者。他们的报道不是讨喜的,但是报道过后,这个社会的向善向好,便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
国家要想发展,社会要想进步,公众要想放心,媒体不能缺位,记者不可取代——因为媒体是公器,公众需要真相。
祛痘遮斑可以使用药膏脂粉,切瘤接骨必须采取手术治疗,重大问题还需专业记者的深入调查和报道。
标题: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
作者:王文志 程子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期:2024年11月12日
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
王文志和程子龙提着小刀,割开了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中铁的工作人员,二话不说,都不管铁轨是不是安全,而是直接抡起“铁拳”砸向记者。网民看傻了。
万幸这是王文志和程子龙的作品,稿件过硬;也万幸他俩是国社记者,身份过硬。要不,这个事情的走向都可能有另外的版本,“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在社会矛盾处于严重承压的周期,这种扎扎实实的调查报道,是能让人们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希望多一点,绝望就会少一点,一些极端个案和重大事故就有可能避免发生,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
向王文志和程子龙致敬!向他们背后有担当的编辑部致敬!(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珠海体育场凶案翌日
作者:一只蝴蝶
来源:水瓶纪元
日期:2024-11-13
上一次看到水瓶纪元的文章是日籍少年遇袭身亡事件,操作手法上跟这次的珠海体育场凶案如出一辙,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去记录当地人的情感状况。
这篇文章最令人感动的一点在于珠海市民的高觉悟,因为凶案发生在珠海航展前夕,市民选择了“不转发就是对珠海最大的支持”。其中有一个细节很吸引人,遇难者家属在现场烧纸祭奠后,自觉的把灰烬整理干净。
日籍少年遇袭身亡和珠海体育场凶案两篇稿件,其实都是在告诉世界,类似这样的悲剧的出现,只是极端份子的个案,中国社会仍然是由和善、温暖、讲道理、明是非的人民百姓组成。(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标题:夕阳红公寓爆雷:一场疯狂的庞氏骗局走向崩塌
作者:谭君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期:2024-11-13
夕阳红公寓爆雷:一场疯狂的庞氏骗局走向崩塌
非法集资案件(通常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两类)高发于几年前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之时。本文所写的这起案件的典型之处在于,这家养老院几乎成立不久就开启了非法集资模式,并且很快就被官方留意到,并下发了停止向社会融资的书面通知,但是距离本案主犯们最终被刑事立案,非法集资行动已经持续了12年之久!
这期间,养老院的非法集资问题,还多次收到来自衡阳市打非办的书面函询。然而,庞氏骗局的弥天锅盖始终未被揭开,个中原委,不得不令人深思。
面对这一疯狂骗局,本文的叙事节奏整体是比较克制的。观点性的结论,也借由专家之口表达。从逻辑线上说,记者从缠绕繁复的案情中捋出了清晰的脉络,足见记者扎实的法律功底。我印象中看到过记者的专访,貌似已成功通过了司法考试。从本文清晰的逻辑性也能够看出,第二专业对法治记者来说,是进阶的重要工具。(法制文萃报总编助理彭飞)
标题:“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一群北大师生的教育实验
作者:苏有鹏 何新月(实习生)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24-11-14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一群北大师生的教育实验
这是一篇有着重要社会意义的选题,不仅是因为该报道与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教育公平、贫困与阶层跃升等具有较高社会敏感度的议题相关,还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涉及人数多的社会实验。
一般来说,一些大型的社会实验,其结果应该是会以特定的成果形式进行公布或出版,但这个实验却悄无声息,我想如果不是这篇报道,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该报道起到了社会告知的功能,同时也将高考、教育公平等议题再次推进公共话语论坛当中。
当然,报道本身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对于该社会实验的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的报道并不充分,对实验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没有进一步的追问,对项目发起人情怀的报道大于事件本身。以及,尽管说数据要结合故事,才能使社会实验的报道更具可读性,可本文故事过重,讲故事方式过于“新新闻”,不仅拉扯了报道逻辑,还稀释了对该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的关注和反思。(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东晓)
标题:双十一,我在马驹桥做了一夜分拣工
作者:田进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日期:2024-11-14
双十一,我在马驹桥做了一夜分拣工
这篇稿子看得有点透不过气来。压迫感首先来自分拣零工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和微薄的收入,可接着读下去,我发现更大的压迫感其实悄无声息。快递分拣在零工市场能提供的各项零活中几乎是“最差的”,而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稀缺了。
这是一篇真正关心人的报道。技术进步,时代前行,总会有人跟不上,报道选择了一个上佳的切口来展现这些“落伍者”的境遇。一边是饱和的就业市场,一边是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夹缝中被“迭代”“优化”掉的劳动力,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姜昕)
来源:法度law
链接地址:https://c.m.163.com/news/a/JHA0CQIG05534Y04.html?spss=newsapp&spsnuid=RVIDhy1rsr4h7lnEGAx8VYK6zaMPhSYoB81ym5ICBqc%3D&spsdevid=860C8684-E6D5-4AE6-BCE2-9083AB0E8CF6&spsvid=&spsshare=default&spsts=1731926375195&spstoken=rdndgBJXZL8BSppyzkCtrISAvCGv4hScHwuRC1LEU%2Fk3M4QE5TJokoePZnTb1RHY4EHmgwcbIXf2rV1v6oPNaA%3D%3D&from=backflowShare&spssid=545489264c7e0c641c3e5378d6fdc30f&spsw=5&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刘诗扬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3 22:09: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深圳报业集团退休老人维权





编辑:刘诗扬


6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14:56: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知名媒体人陈洪涛揭露南阳丑闻,难道要被“以刑事化舆论监督”?

近日‬,知名‬媒体人‬陈洪涛‬仅仅因为‬转发了一封南阳群众写给南阳市委书记王智慧的举报材料,揭露了这个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政府骗取国家立项、乱搞形象工程、造成上千万政府债务,最后妄图“以骗化债” 的荒唐事件,没想到‬被南阳淅川的一帮贪官污吏恨之入骨!
陈洪涛称,“在一段40多分钟的录音,录音中这货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人大主席凌三,主要有2分钟是说陈洪涛被南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盯着的人”。按这个凌三、凌主席的说法,就是淅川县委书记张志强把这事交给淅川县的副县长、公安局长袁祖闯,袁祖闯又安排给淅川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李占魁,李占魁一查查出来陈洪涛——原来是个市里刑警支队盯着的人!
陈洪涛‬也说了‬,我‬就是‬是习惯把一切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既然有人‬这么敏感、一触即跳。动不动就想以刑事手段对付舆论监督,那就说明你们心里有鬼嘛!

来源:记录刘杰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JHQ4LBIP055319R5.html?spss=newsapp&spsnuid=02L0NVV%2B71EPi6bV00E%2FhSJNOFoSqvO6ye%2F2f8ced3Y%3D&spsdevid=7F3D632E-4B83-4A6B-AAE2-B7E489829F28&spsvid=&spsshare=wx&spsts=1732488683338&spstoken=89ZhqOUy7D%2F5UiUZ5C%2Br9rYxasZkXLBTjcM2kW2GjaYoOCrpOoGDemmHbMzmxGGT&spssid=000a31aa47f41084be1ab56e17139063&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程正元


6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22:2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