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591#
发表于 2017-1-13 18:48: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华报业新媒体项目“昆虫记”火爆的背后
转型,单位在转,新闻人也在转。转型并非都是痛苦,虽然一定要超常付出。如何收获快乐,如何成功“创业”、提升所在媒体影响力,并体现个人价值与创新力?本文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政法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昆虫记”主编王晓映的亲历感悟。
      《中国记者》2017年第1期策划了一组聚焦媒体融合进程中,以工作室、项目制等为切入点,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专题,本文是其中一篇,其他文章请关注本刊纸质版。

“昆虫记”:媒体融合中的典型切片
——   一个戏曲新媒体项目的周岁报告
文/王晓映   

-❶-
变形记

一年前,“昆虫记”团队成员均按部就班地做着报纸记者、网站编辑,在运行了很久的轨道上熟练采访、写作。
仅仅一年,我们在不变的记者、编辑身份之外,变成了群主、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导演、制片人,甚至开始介入演出组织,还将向原创剧目制作人发展。这个小团队仅4人,2名核心成员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员工,均为兼职。
如果不是《中国记者》约稿,这个团队忙到没有时间梳理这一年。驻足回想,发现这巨大的转变……竟然不是很难。传说中的转型之痛、能力危机也没有太深的“伤痕”(此处害羞脸)。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做这一切出自于自己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那是被动;爱一行,干一行,那是幸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新的工作之中,我们遇到太多的新技术、新事物,兴趣激发出最大的学习能力,了解、掌握新生事物成为乐趣与享受,比如,出于工作需要,我们团队的两个小伙伴竟然考到了演出经纪人证。
“昆虫记”小伙伴常常用以自嘲的口头禅折射着我们的日常状态。“曾经,我抱怨自己很忙,自从做了新媒体之后,我知道以前我错了”——跨媒体人的忙碌超乎想象;“自从在安逸中结识了戏,安逸和我就再也没有了关系”——因为我们把兴趣变成了工作;“挣着买戏票的钱,操着养戏班子的心”——因为我们充满感情地、深度而专业地关注着戏曲发展……
这一切都是传统媒体业态转型带来的变化。



在传统媒体的固化体制中,记者分工有着固定的条线,技能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也高度单一化。比如作为“昆虫记”创始人的我,是《新华日报》的时政记者,长期从事时政报道。由于人物写作较有特色,报社对我这样的记者多给了一块自留地:个人冠名的人物访谈专栏“晓映名人坊”,这是全国省级党报中很早开设的记者个人冠名专栏。这在传统纸媒中,已经算是创新。但我要是再跨越条线壁垒,去写其他新闻频团队,推出了《新华日报》首个人物纪录短片。当人物访谈通讯在报纸上推出的同时,文末附上二维码,扫描可收看视频。当时,报社对视频制作尚无激励模式,中江网对与《新华日报》合作视频也不知从何考核,这一次个人尝试的跨界融合,虽然诞生了不错的内容,但因两单位之间没有打通的合作、考核通道,难以再续。
2015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建立了融合创新实验区,从考核,会扰乱分工体系、侵犯他人领地。而我和集团旗下其他媒体同事共同写稿,也没有可以打通的激励机制。
事实上,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进行融合试验之前,我个人已经做了尝试,但遇到诸多的制度障碍。我利用自己在报纸上有个人专栏的优势,主动联络集团旗下中国江苏网的视体系上彻底打通了集团内部各家媒体之间的壁垒。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面世的过程中,集团又推出一个全新举措,将客户端分包栏目向集团内部招标,只要在内容定位、维护能力方面符合要求,无条口限制、中标者自主“组阁”,集团给每个栏目并不算高的固定经费。此举实乃解放生产力之举,一时间集团员工脑洞大开。在全新的移动端上拥有一块自主天地,这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说实话,在传统媒体中,我们都已有一定的惰性,积极做事的激情在减退。新天地新机会扑面而来,我从自身兴趣、资源优势、维护能力、受众市场等多角度考虑之后,申报了“昆虫记”专栏,定位为以戏曲文化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生活。
2015年11月17日,“昆虫记”正式运行,原先的工作照旧,新增加的工作量自己消化——“自找罪受”的日子开始了。日均4篇推文其中一篇原创、每月阅读量排名、末位淘汰等系列考核制度倒逼我们寻找到最有效、最合理、也最有意义的内容生产模式。

昆虫记


本文作者王晓映(左)在先锋书店主持昆曲讲座。(艾米/摄)



2
寻找读者
                          
“昆虫记”运营的前三个月,我们始终在寻找,读者在哪儿?找得茫然,找得辛苦。
移动客户端的阅读统计功能太真实也太残酷了,它精准地告诉你,你所制作的内容到底有多少有效阅读。我们似乎早已置身戏迷群中,但怎么把一个一个的戏迷变成读者?强迫他们安装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这是杀鸡取卵。新媒体的第一课,就是社群建立和维护,关键词是“垂直细分人群”。聚合人群,一靠线上内容,二靠线下活动。
当兴趣与机遇相结合,就会迸发出无穷创意。关于戏曲,“昆虫记”的小伙伴们以往仅限于做一个观众,有了平台之后,我们常常被自己脑中“BIUBIU”直冒的火花所激动。做戏曲——是个宽泛的概念,做戏曲的什么?怎么做戏曲?我们经历了思维扩散到聚拢的过程、做加法到做减法的过程、追逐诱惑到回护初心的过程。
“昆虫记”上线之初,我们调查过国内所有同质自媒体,也圈出了竞争对手。有些媒体,人手之多、原创能力之强让我们羡慕;有些媒体,资金实力之雄厚、策划活动之丰富让我们羡慕。羡慕之余,我们在掂量了自身的长短板之后,选择慢慢做、稳步做、踏实做。而一年后回望,惊讶地发现,当初令我们羡慕的不少媒体早已不是当初模样——新媒体时代的淘汰更迭是迅速的,也是令人感慨的。



有一家戏曲自媒体牢牢定位于昆曲。起步时的内容无论从采写角度还是新媒体思维方面,都常常让人击节叫好。但很快,内容的原创度降低,更新率降低。昆曲是极其阳春白雪的,如此狭窄的定位难以拓展受众面,他们的运营模式难以持续,最终写手流失。此时,我们庆幸,“昆虫记”很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定位有多圈层,核心圈层是京昆,次圈层是戏曲,再次圈层是传统文化,非遗、传统、经典、文艺、生活方式等标签,只要调性一致,都在我们的内容框架内。
还有一家戏曲自媒体年初曾公布计划,全年做一百场戏曲名家讲座,这样恢弘的计划何尝不是我们的理想。然而,仅三四场讲座后,此计划就销声匿迹。百场名家讲座耗资巨大,除非政府公益,难以找到资助伙伴。逐渐地,这家媒体的内容中商业活动越来越多,订户开始流失,再后来,他们开始做起话剧——不仅最初的定位变了,连调性也改了。在深深理解自媒体运营之难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定位一旦模糊,就失去了精准读者群。“昆虫记”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目标诱惑。我曾经专门写了一篇《自问自答》,问自己为什么要做“昆虫记”,让自己面对初心,坚定只有从初心出发、做真心想做的事情,才能做得长久。“昆虫记”要做的就是优质原创内容、优质创意活动,这是所长,也将是优势。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年来,和我们一样坚持了初心、坚守了定位,保持水准、良性发展的戏曲新媒体,大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粗浅分析来看,职业操守、专业素质、公信力是我们不大容易随波逐流的立身法宝。
数日前,一位在微信群里捣乱的戏迷被我踢出群。在沟通中,我对他说,“昆虫记”的朋友不是“吃相难看”四处强制拉拽而来,而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用一篇篇稿件、一次次活动一个一个吸引而来,渐渐产生滚雪球效应。发展到如今,在南京,看戏去找“昆虫记”,成为戏迷都知道的一句话,我们容易吗?一番话说完,自己感慨了——“昆虫记”的小伙伴原都有份不错的工作,什么时候如此“经营”过人群、做过这样细致的“群众工作”呢?但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就这样当起了群主,与数千戏迷边工作、边玩边“嗨”。



-3-
“内容供应商”
                          
“昆虫记”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举个“栗子”(例子),说说最近的“一节一会”吧。
2016年是江苏的戏曲大年。从10月开始,先是以江苏省内剧种为主要内容的“江苏文化艺术节”;11月底开始,则是云集国内大团、名角、名剧的“紫金京昆群英会”。上半年发布一节一会的饕餮剧目预告时,观众就直呼“感觉身体和钱包双双被掏空”。内容传播、社群互动、资源对接……“昆虫记”对“一节一会”深度介入,特色全面呈现。
这个时代,资讯早已过剩。人有你有,不过是基础工作。“昆虫记”的资讯,有附加值。
我们在推文中,呼唤戏迷扫码加入“昆虫记观戏团”。观众凭什么要扫你的码?“昆虫记”系列福利之丰厚,堪称独家:为团员提供免费看戏福利票、提供群落一起看戏扎堆吐槽、提供探班机会与剧组见面、提供发布平台刊登戏迷剧评、原创名家讲座提升欣赏水平、原创戏迷论坛分享观戏心得……
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新媒体的这个特点,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但付诸实际,需要专业、精细的操作。



“昆虫记”哪来这么多福利票?“一节一会”本身具有公益性,惠民演出,有很多赠票、低价票。但如果操作粗糙,这些优质演出票很可能流转于无效群体,甚至被黄牛从中渔利。随着“昆虫记”名气渐响,大家都知道我们精准对应戏曲群落,各主办方主动联系“昆虫记”提供了千余张免费票、低价票。“昆虫记”拿到的票在所有传统媒体、新媒体中名列第一。个别演出在开演前票房不佳,都会来联系“昆虫记”帮忙推广。
对于价格较高的商演票,“昆虫记”也因得天独厚的观众资源,能拿到最低的团购价。有些票务公司主动提出给“昆虫记”票务代理提成,“昆虫记”全部将利让给戏迷,免费组织团购、跑腿出票、服务分票。随着戏迷数量滚雪球般增加,不少戏迷主动请缨,成为“昆虫记”志愿者,服务大家,服务自己。
戏曲总的来说比较小众,知音难觅。戏迷看戏聊戏就爱扎个堆,吐个槽。“昆虫记”的2个微信群、一个QQ群,“一节一会”期间无比热闹。每晚好戏上演,数千人的社群里弹幕滚起,不亦乐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昆虫记小编在群里常常发起、引导话题,和戏迷一起“盖楼”。一部大戏演完,群里往往已经盖起数百层大楼。戏迷真知灼见,最具客观性、代表性,鲜活、鲜明、生动。编辑将“大楼”进行精编,总体把握导向、主调,梳理、提炼,剔除过于情绪化、随意性内容,保留精华,保持原汁原味,“剧评大楼”专栏成为“昆虫记”独家产品。传统的演出反响报道生产流程是:演出结束,记者尽己所能,现场采访戏迷临时说几句,对象有限、代表性有限、表达自由度有限。“剧评大楼”需要足够规模的观众基础、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兼具新闻与戏曲双重专业素养的编辑……“昆虫记”这一内容产品,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体、自媒体平台中独占鳌头,且难以复制。
除了提供与看戏相关的福利、服务以外,“昆虫记”还在一节一会期间策划了两类讲座——专业人士主讲的“昆曲名家讲堂”,资深戏迷主讲的“戏迷说戏”,从舞台到讲台,戏迷饱享眼福之后,大脑也得到营养补给。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内容生产的源头。整个“一节一会”期间,除了常规的演出动态新闻,“昆虫记”的内容产品十分丰富。演出呈现方面,有前期预告、美图回顾、剧组探班、主创面对面、名家专访;演出评价方面,除了综合剧评“剧评大楼”,还物色专业人士、资深戏迷撰写深度剧评;活动呈现方面,推出讲座直播、录音整理等等。这些内容,根据平台属性,会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等多平台刊出。
既有新媒体贴近、灵活的新鲜血液,又有传统媒体专业、深度的遗传基因,“昆虫记”影响力日渐增长,内容不断拓展——
2016年,昆虫记发起、302人参与众筹了国内首个京剧演出“王佩瑜京剧清音会”;拍摄制作了《汉风吴韵写新声》系列视频片,介绍江苏20个戏曲剧种;参与主办昆曲《桃花扇》2017全国巡演,目前北京站已经开票;策划讲座、组织看戏、举办活动数不胜数;主导出品原创精品剧目也在物色之中……
鉴于“昆虫记”独具特色的内容、较为成型的社群运作链,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也预备将团队作为创业团队来孵化,为催生更多的新媒体项目探路。(作者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政法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昆虫记”主编)
来源:京原路8号
http://mp.weixin.qq.com/s/3wVjJCNtCDyIBHmc0ZaTkw
592#
发表于 2017-1-20 23:5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重磅!《纽约时报》披露2020战略计划书:数字时代,我们必须改变!
《纽约时报》昨日发布了一份长达35页的内部报告——“做与众不同的新闻”,这份报告,被视为此前广为流传的《纽约时报》“2014创新报告”的后续行动。

“创新报告”是《纽约时报》对自身数字化缺点的一次深刻检讨与反思。而这份新报告,则是大卫·莱恩哈特(David Leonhardt)领导下,七位记者业已奋斗一年的项目“2020集团”的工作成果。

“2020集团”剑指《纽约时报》的既定目标:在2020年实现数字收入翻倍增长。目前总体看来,这一项目已经取得了进展,但是面对时报立下的宏伟目标,仍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较于“2014创新报告”关注于社交媒体传播新闻,以及让报社与商业相互认可,这份2017年的报告,则将焦点集中于如何改善时报每一天的新闻,以及驱动订阅量的增长。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工作方式必须有所改变。”

另一个关键不同是:“创新报告”是被内部泄露出来的,但是这份新报告,则是向公众公开发布的。报告的发布和高级编辑负责人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乔·卡恩(Joe Kahn)的一份备忘录相互配合,备忘录也进一步解释了很多报告中的细节,包括花费500万美元报道特朗普、改革(包括削减)编辑岗位、增加视觉新闻以及推出创新团队。

这份报告究竟有哪些关键之处,其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划出了这些重点,并为您一一解读。





太死板了!

杰作之外太多平庸新闻

报告:

《纽约时报》每天生产200条新闻,其中当然有“发表后被广泛转载的优秀之作”,但是太多的新闻还是“缺乏有力的冲击,甚至无人问津”,它们和其他媒体已经发过的新闻没什么差别,只有点“小小的紧迫感”或者“让年轻读者感到陌生”。就像一位员工在编辑部调查时所说的,“我是个记者,但我几乎从来没做过视频采访”。报告呼吁新闻报道更加直观、采取更多样的形式,比如数字每日简报。

解读:

《纽约时报》长期以来都将自己视为报业标杆,但是现在,他们需要做得更好,才能赢得年轻读者,因为年轻读者才是订阅量增长的关键,也是广告商们热烈追捧的对象。《纽约时报》清楚,读者掌控着局面,而自己必须适应这点。





订阅收入

还需要持续增长

报告:

《纽约时报》强调,它的订阅业务已经和其他媒体组织的相互分开,同时指出,去年时报已经在读者的数字订阅中取得了5亿美元的收入,但是,数字订阅收入必须持续增长,才能继续获得成功。

解读:

《纽约时报》越来越清楚,它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其他老牌报纸,比如《华盛顿邮报》或者《卫报》,而是BuzzFeed,这点也曾醒目地出现在2014年的报告中。





报道生活

但野心是指导生活

报告:

《纽约时报》已经向新闻服务的方向迈出了几步,包括最近买下的商品推荐类网站The Wirecutter,当然,这“距离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还有很大距离”。

解读:

《纽约时报》将自己定位为世界顶级的新闻机构,但是像所有出版商一样,它需要在自己昂贵的编辑部之外获得更多的价值。他们另一主动策略就是Smarter Living,这个网页分区将时报中的相关文章汇集复刊,形成一套生活指南。





人才最贵

为新时代设立新岗位

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员工在培训中获得了很多提高,但时报在数字领域还是需要更多的专门人才,以及更多样的高级职位。“我们现在还没能将新闻编辑部里的那些技巧用于实现我们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两位高级编辑负责人也在备忘录中表示,将任命一位资深编辑来领导人员招聘。

解读:

我们以前没听过相似的话吗?这点听起来很像时报两年前那份报告中,对自己在数字人才上有所欠缺的自我剖析。《纽约时报》必须承认,在这个时代,它已经不总是新闻业明星的目的地了。





设立新标

点击量重要但不绝对

报告:

《纽约时报》正在创制一个取代点击量的新指标,用来准确衡量文章的价值并以此吸引读者。但是,报告也说,“新闻编辑部需要更准确地理解点击量,这是个有意义的衡量标准,但并不完全等于成功。”

解读:

《纽约时报》,像其他许多新闻媒体一样,越来越意识到,对于在线新闻来说,基于规模模式的点击量数值,并不能完全衡量新闻的价值,但是能够衡量和交易的新标准还没有出现。





数印分离

数字部分更加独立

报告:

去年,《纽约时报》创建了印刷中心,以发挥日常印刷生产过程的更大功能。但是新闻编辑部的组织方式,关键环节还是在办公桌之间进行的,这就稀释了印刷中心的影响。这份报告呼吁印刷中心应该变得更加自主,以自己的工作让印品尽善尽美,从而解放编辑部、让数字部分获得进步。

解读:

在将印刷部分和数字部分混搭多年后,很多家新闻机构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他们意识到,印刷与数字,各自有各自的产品需求和技能要求。将资源统筹规划、两者分开对待,已经是下一步的重点。
来源:百度新闻实验室
http://mp.weixin.qq.com/s/r_-c5ZoHtdQcnadO-FKzdA
593#
发表于 2017-1-24 17:51: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华盛顿邮报推出女性产品 “the Lily”
华盛顿邮报将推出一款专为女性打造的产品“the Lily”,这一名字来源于1849年由妇女创办的第一家报纸。“the Lily”关注性别平等、妇女健康等话题,将故事性、娱乐性与醒目的视觉效果相结合,并将内容在Facebook、Instagram和Medium上同时推送。除了分享故事、视频和照片外,“the Lily”每周给订阅者邮箱发送两次新闻信,为读者提供智慧、高度策划的新闻和人物报道。
http://mp.weixin.qq.com/s/-uhW9ZesiulwtWSr0SjIkQ
594#
发表于 2017-1-26 23:5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特写:独立网媒群起 众筹集资是否香港媒体新出路?
香港新闻自由排名连年下跌,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停办消息不绝于耳,香港媒体步入寒冬已成既定事实。不过,近几年也有不少有心的新闻人利用众筹(Crowd-funding)方法建立非牟利、独立的新媒体,誓要力挽狂澜。
香港最新的网络媒体是由十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创办的“众新闻”,创办人包括《明报》前总编辑刘进图、去年4月突然被解雇的《明报》执行总编辑姜国元(笔名安裕)等等。
其中一位创办人、前台湾《苹果日报》网路中心总监李月华说:“触动我们一班资深的新闻界的同业去谈论(做)这件事的,就是刘进图2014年被袭击受伤,当时感到非常震撼。”
“我们是与他同期前后入行的同业,到医院去探望他。探病的时候,大家谈论当时新闻界的情况都感到很忧心,开始谈论有甚么东西可以做。”
言论两极化

图片版权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李月华说,刘进图受袭、姜国元被裁,是”众新闻”创立的原因之一
刘进图被袭震动香港社会,不少人认为这宗案件直接冲击新闻自由。不过,李月华表示,香港传媒环境还有其他让人忧心的迹象。
“现时媒体立场上南辕北辙,但不是越来越多元……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改变、社交媒体的盛行,大家只会听自己喜欢的声音。”
“众新闻”希望能成为一个呈现不同声音、立场的平台。“你可以不喜欢听(某一些声音),但你有机会在这平台听到、看到不同的声音。”
悬红变启动基金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外间认为,刘进图2014年被袭与《明报》的报道有关
刘进图遇袭后,他的大学同学筹款悬红逾60多万缉凶,凶手其后落网并被判刑,这笔款项最后变成“众新闻”的启动资金。
显然这笔款项并不足够。“众新闻”计划将会开展众筹计划,筹款500万元。另外,当运作上轨道后,“众新闻”希望能吸引订户,每月缴费支持运作。
“第一次众筹,支持你的机会大,当你过一会又再众筹,我们判断(市民捐款的)意愿会下降。”
“令人觉得值得付钱”的内容
不过,读者不愿为数码新闻付费是全世界通行的现象。根据英国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去年进行的研究,英语世界平均只有9%读者愿意为网上新闻付钱。
而且,香港免费的网络媒体多的是,“众新闻”凭甚么可以让读者乖乖掏腰包付钞?
李月华说,“众新闻”未来的方向是希望建立“令人觉得值得付钱”的内容。“众新闻”将会资助“公民记者”,让记者进行深入报道;亦将会发展数据新闻,利用大数据疏理社会全貌。
图片版权HKCNEWS
Image caption
“众新闻”网站首页
另外,她亦指“众新闻”对比其他香港网媒有自己的优点。
“(编采团队)组成很单纯,整班人的背景历练都是做新闻。我们十个发起人当中有来自不同媒体,有电台、电视、报纸,亦有学者。”
“我们汇集了这么多经验的人,他们对新闻的判度,其实是准绳的……这班资深的人去提供一些有深度的perspective(视野)。”
专注调查报道的传真社
图片版权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FactWire发起人吴晓东
曾担任电视记者多年的吴晓东是另一位另辟蹊径的传媒人。2015年,他发起众筹计划,向香港人筹款创立专注调查报道的传真社(FactWire),首轮众筹一举筹得400多万,平地一声雷。
吴晓东说:“FactWire不是一个传媒,它是一个新闻机构(News organisation)。”
香港传媒──不论是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已呈饱和状态,而各种媒体各出奇谋,希望透过高点击率吸引广告,维持收入。
图片版权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其他传统媒体也跟随FactWire的报道
传真社则反其道而行。它的定位是新闻通讯社,目标是向媒体提供公正、不偏不倚、准确的调查报道。吴晓东说:“FactWire很集中、专注工作……不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做一些日常新闻。作为一个媒体,媒体需要填满很多广播时间,报纸网站需要不断滚动。”
香港大部份的传媒老板是商人,其中不少在中国大陆亦有生意、业务,这些利益或会影响媒体的立场。吴晓东认为,传真社靠3300位香港人成立,不会受广告利益、老板立场左右。
他自己不在传真社编采人员之列。他希望能透过这样的架构,令传真社真正独立──连他自己亦不能干涉编采方针及日常新闻运作。
做全球第四大的通讯社
只有十名成员的传真社在短短十个月内,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它独家报道多宗本地新闻,包括台山核电厂的安全隐忧、拟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兴建的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师早在项目宣布前已开展设计工作等。
传真社率先报道新加坡退回中国制造的地铁列车、新加坡装甲车在香港被扣查等消息,不少国际媒体亦跟进报道。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FactWire率先报道香港政府扣留新加坡的装甲车
吴晓东说,去年3月第一次与十名传真社记者见面,他对他们说,三个月内要有第一篇报道、半年内建立公信力。
传真社第一篇报道在5月“出街”,吴晓东与传真社的记者紧盯电脑萤幕,观察其他媒体会否转载传真社报道。“见到即时新闻立刻转载,一间两间三间四间,慢慢全香港所有主要媒体的即时新闻都爆出来……我自己很惊讶,原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
“每一次报道出来,捐款就会飙升。”吴晓东对财政状况非常有信心。除了已发起第二次众筹外,今年传真社会向传媒用户收费,他认为传真社未来运作会是可持续的。
吴晓东的眼光很远大,下一个目标希望在欧洲设立分局。他的“终极梦想”是收购香港一两间主流传媒、令它们变成非牟利的媒体。
“传真社当时众筹的时候,已说明它要做第四大通讯社。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之后希望便是传真社。”
英文网媒——自由新闻
图片版权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HKFP在2015年成立
对比中文传媒,香港英文传媒明显较少选择。英文传媒中,最有影响力是《南华早报》,不过一直都有批评指《南华早报》已“染红”,立场越趋保守。自《南华早报》去年易手阿里巴巴后,坊间更加担心《南华早报》的编采自主会受影响。
英文网媒香港自由新闻(Hong Kong Free Press; HKFP)在2015年6月开始运作,是香港首家通过众筹而成立的传媒。HKFP创办人Tom Grundy认为, HKFP的出现有助打破香港英文媒体的闷局。
Tom Grundy说:“英文媒体需要多样性、有一些竞争。《南华早报》现时由中资企业阿里巴巴持有,大家都某些报道、及他们的社论都有疑问,譬如《南华早报》通过神秘渠道访问赵威(709大抓捕中其中一名被捕的律师助理),就如去年我们看见从中国的认罪视频一样。”
“在新闻自由方面,有另一家英文传媒出现是让人欢迎的。”
国际关注及少数族裔
图片版权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HKFP创办人Tom Grundy
Tom Grundy认为,正正因为英文传媒数量不多,HKFP有其独特的生存空间。“自占领(中环)后,我们看到不少新的网上媒体。我们成立后,还有更多网媒出现。不过,英文传媒方面还是没有新的网媒出现。”
“HKFP不只是西方人而设,还有(香港的)少数族裔……尼泊尔人、印度人等。”
Tom Grundy指,不懂中文的市民越来越难以明白香港发生的事情──官员回避、甚至拒绝以英语答复问题、不少政府新闻处发的新闻稿只有中文版本等等。
香港虽然自称国际都会,不过广东话仍是主要语言。Tom Grundy认为,英文传媒都香港这城市还是非常重要。
“我们能接触到全球读者,我们能向全世界讲述香港故事……国际注视(香港)是重要的。”
前景未明
图片版权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香港传媒面对不少困难,包括自我审查、纸媒衰落等等
李月华说:“很难看得透(未来传媒的发展)。再由一间大企业、大机构聘请很多人,这个年代已经很艰难。”
“我会见到很多独立、很专注某一范围的媒介会出现……现在有几百人的机构会否裁员,机会是大的。”
由众筹成立的网媒或许是另一条出路,但香港公民社会再强大,面对不同媒体的众筹可会变得倦怠?假如传统媒体一间一间的倒下,这些小型、独立媒体能否吸纳众多的新闻从业员?
不过,吴晓东认为传统媒体不会完全倒下。香港的传统媒体由大财团持有,而传媒对大财团来说,有其影响力及特有价值。
“直至(媒体)失去影响力,才会关闭。”
科技进步,加上社交媒体盛行,成立传媒机构成本大幅下降──而开创网上媒体的浪潮,看来未会遏止。
来源:BBC
595#
发表于 2017-1-27 22:3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想靠明星记者带来收益?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纽约时报》内部“2020集团”报告的一大亮点是要吸引更多的付费读者。其中的建议包括引进更多的顶尖记者来做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好的新闻报道。



新闻业似乎把知名度视作其雇用员工的天然标准之一——Condé Nast集团这类顶尖的杂志媒体更视其为悠久的传统。但是最近,这一标准又呈现出了新的重要性,尤其是Mashable和BuzzFeed等数字媒体在风投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它们为了快速建立起认知度与可信度而挖走已有名气的新闻记者。社交网络让新闻记者能够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地位。



缺乏广告收入的出版商们为了吸引读者、提高订阅收入而努力着,他们正在思考读者愿意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人们愿意为优秀的新闻报道付费,也愿意为那些强烈的呼声埋单。《纽约时报》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编辑占主导的地方,但是它培养了大批专栏作家和记者,例如DealBook的创始人Andrew Ross Sorkin和他的迷你媒体帝国、可视化技术型记者Jenna Wortham等等。

《纽约时报》正在寻找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Salmon预测这种趋势会成为主流。他表示:“你拥有的明星记者越多,愿意订阅的用户就会越多。当你对世界的认识不再基于网页浏览数时,你雇佣的员工、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以及下放给他们的权利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打破限制,多激发些创造力了!”



随着权力从广告商转移到读者,一些记者积极拉近与核心读者的关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从而赢得声誉也就变得意义非凡了,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Jay Rosen表示。Politico(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作家Jack Shafer指出挖明星记者的确是媒体招兵买马的重要举措,这可以帮助你吸引更多的读者。

然而,这种明星效应也有一定的缺陷。Politico(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成功,是媒体借助明星效应来积累人气的优秀范例(该网的共同创办人Jim VandeHei正在把同样的方法应用到他的新公司Axios)。但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行业巨头,其本身自带明星效应;记者的确可以通过新闻写作来获得声誉,但如果他们供职于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世界知名媒体,那么就很难说清楚这种明星效应是到底是来自他们本人还是其所处的平台,Shafer如是说。

付费订阅的定价和权限授予向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5年,《纽约时报》推出了TimesSelect,只有会员(每年付费50美元)才能访问档案文件和作家专栏,但是两年后订阅收费被取消了。后来,《纽约时报》又推出了Times Premier(高级内容付费服务),年费用达585美元,它给用户一种仿佛置身新闻编辑室的感觉。它的收费策略已经相当成功了;它拥有130万的纯数字用户。

当然,明星记者和优秀新闻报道并不总是相关,观察家们表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David Fahrenthold在其独家揭露特朗普基金会的黑幕前就已经被媒体界所知。基于这些报道,他现在成为了CNN的撰稿人。但去询问普通的新闻受众是否听过他的名字,答案是否定的。



David Fahrenthold的推特,截至9月23日,他向346个慈善机构查证了特朗普基金会的捐赠情况

“那些被视作明星的记者通常并没有广泛的追随者,”Gawker传媒的联合创始人Nick Denton说,“Fahrenthold真的需要为了躲避粉丝搬家了吗?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并不会关注作者署名,除了极少数专栏作家。”

那些拥有发言权和众多追随者的记者可以自主选择他们的表演平台,就像Nate Silver(美国专业数模分析人士,成功预测过08、12年美国大选结果)那样,Rosen说。“你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他们比之前更难控制了。”


Nate Silver
这种造星机制需要大量的付出,Haile说。“难道你是为了打造记者个人品牌,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吗?一旦选择走造星路线,你必须得不断打造新的明星记者。”
来源:百度新闻实验室
http://mp.weixin.qq.com/s/HII1pfbSwGa-xnoM-6oFMg
596#
发表于 2017-2-7 23:5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公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传媒巨头将如何"凤凰涅槃"?

原创 2017-02-06 PDMI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


去年对于美国的纸媒来说,可称得上是戏剧性的转折之年。在业界一片唱衰的大环境下,上半年一直呈颓废态势的美国纸媒,下半年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增长,比如《华盛顿邮报》在大选结束后订阅用户增长300%,2016年全球用户超3000万,流量增加近50%;《纽约时报》报纸和数字版订阅量单周净增突破4万份,创下了2011年实行“付费墙”之后增幅最高纪录,2016年数字领域净利润达5亿美元。这些成绩出乎了包括传统媒体人在内所有人的预料。

不过,在欣喜之余,这些传统媒体人并没有自我膨胀,他们依然保持警惕,认真分析规划未来道路。1月17日,《纽约时报》公布了长达35页的发展报告《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业》,由资深记者对公司内部进行深度采访,调研公司现状,规划了到2020年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其内容涵盖人才战略、技术研发、内容创新等多个领域。以下是报告里面的几个亮点。



     打造“技术型可视化记者”   

其实《纽约时报》在可视化上吃亏已经不是一两次了,由于传统媒体固有的保守思想,使得《纽约时报》直到2014年才进行了网站版面设计更新,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最近一次的更新已是2006年,旧网站设计陈旧混乱,流量下滑严重,版面效果可想而知。更新后的网站的设计以简洁风格为主,并更加重视移动端的显示效果,文字大片留白、使用大尺寸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是其主要特征。





《纽约时报》网站改版前后对比

而此次在《纽约时报》发展报告中,可视化再一次被列入到公司发展首要任务之一,报告中提到:

“由大片的‘套路化’语言写成的报道文章无法精确阐述故事主题,年轻的读者更不会去看。比起一长串的单调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图表更具说服力。大多数没有读者看的报道文章,通常都是那种最“保守”的文章,即只有文本信息,没有可视化元素。”

报告指出,如今公司每天产出200多篇稿件,其中大多数却很少有读者问津。尽管《纽约时报》近几年在可视化内容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实现数字化的新闻编辑部,员工日常工作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一些陈规陋习。

“太多的报道文章仅仅就是一长串文字”,记者和编辑“缺乏在文章段落中嵌入可视化元素的意识与技能,《纽约时报》的CMS(内容管理系统)在功能设置时更是将可视化当成了“马后炮”,没有跟上发展潮流。《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巴奎特在报告中写道:“我们将把更多的记者和编辑培养成为可视化专家,图片、视频的采集和编辑人员将在报道中担任重要角色。”预计到2017年底,数十位技术型可视化记者将在《纽约时报》上岗工作。


《纽约时报》网站移动端可视化新闻界面


     尝试记者跨部门、跨领域协作   

部门间的相互独立,使得《纽约时报》在涉及跨部门报道任务时深受旧体制困扰,报告中写道:

“一些高级优先报道的领域往往需要覆盖多个部门,这样一来,不同部门报道同一题材的记者协作起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关于医疗保健领域的报道就覆盖了5个不同的内容部门,以及多个媒体端口。再比如《纽约时报》对于科技方面的报道以前多集中于商业领域,专注公司和高管动态,而忽视了艺术、时尚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主题报道。”

报告中提到,未来《纽约时报》将尝试组建新型报道主题团队,破除部门之间的限制与隔阂。在报道一些涉及多领域的主题新闻时,不同部门的记者们将不会“各行其是”,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新的报道团队也能为年轻的记者编辑们提供领导与管理的机会,激发新的创意与灵感,打造不同于传统编辑部出身的优秀人才。

这种做法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工作室”模式相似,即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投入设计师、动画师、前端开发、运营推广人员等支持工作室内容创新和孵化,共同策划,协同生产,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截止目前已有19家工作室开始运行,推出各类融媒体作品300余件,综合点击量过千万,转载媒体达数百家。




     定义报道价值,优化采编模式   

“新闻编辑部应认识到,阅读量并不能代表一切,最成功、最有价值的报道文章往往并不是阅读量最高的。对于《纽约时报》而言,新闻报道的价值就是要为读者提供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优质报道与深度见解,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去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文章。《纽约时报》的数据团队将采用比阅读量更为复杂的标准,从内容吸引力、受众参与度等方面来衡量文章的价值。”

报告建议《纽约时报》在未来应优化采编流程,减少所谓“低价值编辑”的规模,这些编辑往往只是在负责调整文章段落顺序以及修改句式辞藻等工作。相反,要着重打造“前期编辑”观念,在报道的采编前期将文章打磨成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些记者写完“半成品”后就把稿子“甩”给编辑不管了。在报告中巴奎特表示,《纽约时报》正在尝试新的编辑模式,使其更加符合“数字优先”战略,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一部分传统纸媒编辑的人数。


《纽约时报》编辑部内景

互联网时代,媒体的阅读形式变成了“文+图+音+影+X”,单靠技术产品开发或内容写作不仅难以吸引到用户,还会给媒体带来人力与资源的浪费。对于如何应对行业的转变,《纽约时报》认为,产品技术团队(包括设计、开发及运营人员等)必须与记者开展广泛合作,相互理解各自职能,挖掘读者所需。报告举例《纽约时报》的网站主页相对滞后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技术团队对于新闻报道的优先次序理解不足所致。重视产品的研发也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之一,《纽约时报》将建立创新团队,旨在创新报道形式,培养编辑部人员的创新思维,在竞争激烈的资讯市场赢得用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AyMzE3Nw==&mid=2650827903&idx=1&sn=82d48535eb9c72c1f1e084954e03b115&chksm=84194e99b36ec78f587119a534aa4ff91f59b1f0ee20d4808bc87189f84136268ede734504e6&mpshare=1&scene=1&srcid=0206KpeOyv96756lVATJYPCg&key=ae0dd2b15a44907bb6ab48dd7076284418f14e60b48851cf66d10c100ff6ec37fe1b09239057a5cfc5bab70dc9bf2bdd3c5ac5504da8e6ca8a745716d2b28d00187ae3099c5321ceccfefa85ddddc360&ascene=1&uin=MjU0ODg1NDMyMw%3D%3D&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5&pass_ticket=EGrfgZsEohooqtB%2BIyFTX%2B45tOhW78gL%2FsV0sq0nTlM1audefXNkG%2BZb3GWXNyDZ
597#
发表于 2017-2-9 23:51: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出大招,用音乐召唤年轻读者
纽约时报宣布它将与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提供联合订阅服务。纽约时报的目标是获得1000万数字订户,目前已经有300万订户;而Spotify有4000万订户。新的“打包计划”将为纽约时报开辟一个新的、更年轻化的用户来源。纽约时报开始更认真地考虑与多少年轻人建立了联系,以及如何深化这种联系。

正如网景公司CEO Jim Barksdale曾说过的,“做生意只有两种赚钱的方式:一个是捆绑销售,另一个是不捆绑”。媒体公司总是徘徊在两者之间,也许现在正在移向捆绑阶段。

美国时间周三,纽约时报走到新闻业以外,宣布它将与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提供联合订阅服务。这两家公司在一定时限内的合作是,纽约时报的新数字订户可以免费享受价值120美元的Spotify付费订阅服务。

这类新订户第一年订阅纽约时报的费用为260美元,以后为325美元/每年。它比基础型的纽约时报数字订阅费略贵些,后者是一年195美元。但是纽约时报正在想办法进一步区分这两种订阅的服务内容。目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收费高的订阅项目包括了“时报内情”(Times Insider)专栏,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纽约时报》新闻、专题报道以及评论的幕后故事。2011年纽约时报建付费墙时,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设备区分价格,如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两者兼用的费用是不同的。



纽约时报的目标是获得1000万订户,目前已经有300万订户;Spotify有4000万订户,新的“打包计划”将为纽约时报创造一个新的、更年轻化的用户来源。纽约时报开始更认真地考虑,与多少年轻人建立了联系,以及如何深化这种联系。

纽约时报并不是第一家与Spotify合作的报业,伦敦的泰晤士报曾设立了一个“数字包”——数字订户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泰晤士报和Spotify,不过这个合作已经结束了。贝佐斯也捆绑运作华盛顿邮报与亚马逊,不过相反的是,亚马逊是向prime会员免费提供6个月华盛顿邮报数字版,6个月以后prime会员仍将享受以很低的折扣价订阅华盛顿邮报的优惠。

此前不久,纽约时报才发表了2020年报告,再次确认了订阅优先的商业策略。报告中写道,“聚焦于订阅使我们显著区别于其他媒体机构,我们不会试图使点击量最大化,不会向用户兜售低俗广告,也不会试图在竞争中赢得综合阅读量。”
来源:新闻记者
http://mp.weixin.qq.com/s/h7B_hsQeTAXFLTBL7GOkcw
598#
发表于 2017-2-13 18:58: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州日报》《晶报》宣布改版:回归新闻本源 重申内容为王
今天,《广州日报》和《晶报》同时在头版宣布改版。在改版宣言中,前者强调回归专业,后者重申内容为王。

《广州日报》在《改版致读者》一文中称:务本守拙,我们坚持回归专业。喧嚣纷繁、讨巧卖萌中,需要有人老老实实、真真正正做新闻。板凳要坐十年冷,现在的我们更要重新回到新闻本源,从基本做起、从专业做起,下苦工夫、下笨工夫,花时间、花脑子,做好策划采访,编好稿件标题,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晶报》在封面宣布:今起版面刷新升级,推《纪念日》《数读》等新版。同时在第二版发表社论《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文章说:坚守内容品质,并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正逐渐穿越如水凉夜赢得转机,慌乱求生牺牲内容的媒体,即使偶获小利,但终将行而不远……今天我们有必要让视线穿越重重迷雾,挣脱利诱与羁绊,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精心打磨我们已经拥有的,重新拾起我们不慎丢弃的。

01
《广州日报》改版致读者


我们永在身边

广州二月,乍暖还寒。虽然又有寒流来袭,但春意已然阻挡不住。在这个孕育着春光和希望的日子里,《广州日报》第19457次向您问好,感谢相依相伴,感恩相知相信。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风凉雪雱更见相依相知的温暖。在报业转型的探索前行中,还有什么比平均每期读者规模577万、稳居全国第一,更让我们这群老报人感到温暖的呢?

我们永在身边。

抱元守一,我们坚信价值永恒。无论报纸,还是手机,价值超越载体。有价值方能生存,有价值就有明天。我们有来自全国名校的数百优秀人才,我们有平均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专业采编队伍,我们有数以千计新闻战役的实战经验,我们有相濡以沫65年的本地根基——我们有足够的资本,无论在报纸上,还是在移动端,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务本守拙,我们坚持回归专业。喧嚣纷繁、讨巧卖萌中,需要有人老老实实、真真正正做新闻。板凳要坐十年冷,现在的我们更要重新回到新闻本源,从基本做起、从专业做起,下苦工夫、下笨工夫,花时间、花脑子,做好策划采访,编好稿件标题,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正心诚意,我们坚守信任基点。拇指刷酸未必刷出价值,双眼看花未必看到真实,信任是最稀缺的财富。广州日报65年为城鼓呼、与人守望、秉承公信、恪守真实,一条条“热闻”、一桩桩“求证”、一碗碗“靓汤”、一缕缕“闲情”,在岁月中积淀的信任,众声鼎沸中更加值得托付。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要做媒体融合领啼的雄雉,报业转型报晓的金鸡。我们将谨记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加快报纸转型,实现此优彼优。

我们将聚力广州宣传。唱响广州声音、讲好广州故事,做好中心工作宣传报道是广州日报使命所在。我们将开辟完善《广州上水平》《广州靓爆镜》《权威发布》《图说广州》,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展现广州的窗口,权威解读政策,顺畅反映民意。

我们将聚力本地新闻。深耕本土、厚植民生,是广州日报力量所在。我们将开辟完善《身边故事》《街坊爆料》《新街坊老街坊》《广爱同行》,讲述家长里短身边小事,描摹街头巷尾街坊脸庞。

我们将聚力文化新闻。传承文化、演绎岭南,是广州日报魂魄所在。我们将开辟完善《广州文化拾遗》《广州档案解密》,寻找散落在我们生活中的岭南传统文化片段,翻检尘封已久的档案故事。

相依彼此,相信你我:明天会更好。

本报编辑部

02
《晶报》社论



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

我们将2017年定位为“晶报内容攻坚年”,用意也正在于此,今天与您见面的全新版式与内容,也是我们校准方向之后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打开今天的《晶报》,您或许会发现从内容到形式都同以往有所不同——这是我们给您也是给自己的新春礼物,带着阳光与诚意。

这是一个社会急遽转型的时代,传统纸媒首当其冲。事实上,许多年前就有纸媒步入寒冬的说法,有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报纸告别了我们,有些还在苦苦挣扎,还有些则迎来曙光。在经历了阵痛与迷茫之后,“内容为王”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意识到,尽管看似老生常谈,尽管媒介生态已然骤变,但唯有优质内容才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全部秘密。

对都市报而言更是如此。在曾经单一的话语体系下,都市报的横空出世如同一股股清泉,让亿万读者倍觉甘甜。说到底,解渴的是相对优质的内容。如今各种新兴的传媒科技层出不穷,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但历经时间的淘洗,内容的价值不减反增,一切又都回到原点。坚守内容品质,并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正逐渐穿越如水凉夜赢得转机,慌乱求生牺牲内容的媒体,即使偶获小利,但终将行而不远。

前不久,《东方早报》彻底告别纸质版,整体转入“澎湃新闻”,并获得数亿国资加持。从经济数据来看,澎湃并不抢眼,但其能走出转型新路,归根结底就四个字——坚守内容。昨天,一则迎接滞留印度的老兵回家的新闻引发举国关注,这是由《新京报》携手腾讯新闻打造的全新融媒体产品,包括直播、图文等等,其核心依然是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决定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既是党和政府对媒体的定位、要求和寄望,也是媒体立足于市场和受众的依据和根本。即使是自媒体,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凡是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尚有生机和发展空间,反之则必将或已经面临残酷的淘汰。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让视线穿越重重迷雾,挣脱利诱与羁绊,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精心打磨我们已经拥有的,重新拾起我们不慎丢弃的。我们将2017年定位为“晶报内容攻坚年”,用意也正在于此,今天与您见面的全新版式与内容,也是我们校准方向之后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从今天起,一批新的栏目和板块将陆续与您见面。我们将在社论版开设“纵论十区”,让“最懂深圳的媒体”更加名副其实;我们将推出《纪念日》,钩沉深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让深圳在历史与现实的变奏中更富韵律;我们将推出《数读》板块,让冷静的数字勾勒火热的生活;我们还打算推出《众人》,更凝神用心地聚焦人情冷暖、爱恨悲欣……

今时今日,我们依然坚持观点纸、深度纸、视觉纸、人文纸的定位,而在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我们也将全力融入奇妙的互联网世界,用优质内容锻造黄金罗盘,探寻自己的位置与坐标。除了一如既往地打造晶报现有的融媒体矩阵,我们还将在年中强势推出自己的App及相关融媒体产品,在借鉴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积极、稳健地交出自己的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锻造更优质的融媒体产品,是时代赋予媒体的使命,世界再纷纭变幻,阳光与温暖不变,非常新闻不变,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但希望就在前方。
来源:编前会
http://mp.weixin.qq.com/s/o3lXzP9BL5NK99REhm6HRw
599#
发表于 2017-3-10 22: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香港有线电视亏损9年卖盘失败 或将于6月初闭台
凤凰网
03.10 11:13
阅读 556


香港有线电视亏损9年卖盘失败

据香港媒体报道,业务包括收费电视“有线电视”的有线宽带通讯有限公司,因连续九年录得亏损共逾十六亿元且卖盘不成,其母公司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昨天宣布向有线停止资助,不再作任何资金承担及撤出有关业务,令有近二十四年历史、兼且是香港首间收费电视台的有线电视,可能会步亚视后尘,于今年六月一日起熄机停播,旗下超过二千名员工及上百万名客户随时受到影响。有学者批评港府的广播政策过时及失败,有议员要求当局介入补救,保障员工及市民利益。

市传九仓早于一年前已计划将其通讯、媒体及娱乐业务出售,今年初更公布就有关业务的检讨已进入最后阶段。不过,峰回路转的一幕却在昨日突然出现,有线在昨午一时停牌,其母公司九仓主席及常务董事吴天海更在四个小时后宣布,与有线宽带潜在买家的商讨已全部终止,没有达成出售协议;同时,九仓决定全面撤出有线宽带,除了一笔于去年底到期的四亿元融资外,不会再给予额外资金。

吴天海表示,他与另外两名有线管理层会组成执行委员会,以及聘请财务顾问,在短时间内探讨市场会否有其他资金继续支持营运;如果找不到新资金,可能要探讨公司须如何改革,才能继续营运。

问及行政会议刚于去年批准有线电视由今年六月起续牌十二年,他坦言要考虑是否接纳:“一张新的牌照说的是12年的承担,我想我们做事,是想在承担之前可以考虑清楚”至于原定须于今年五月三十日或以前开台的新免费电视台“奇妙电视”,会否也受事件影响?吴未有正面回应,仅称要视乎财务顾问的建议。

问及会否作最坏打算,以及向有线的小股东及员工致歉?吴天海笑言“最坏打算是明天香港会塌掉”,并呼吁员工紧守岗位,强调会保障员工及客户利益。

根据有线宽带年报,该公司拥有大约九十万九千个收费电视客户、约十五万六千个宽带上网客户,以及约九万五千个固网电话客户。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回应指,理解九仓及有线宽带的商业决定,当局会密切留意事态发展,又指相关电视牌照持牌机构,有责任紧守所有相关法例及牌照要求,通讯局会按法例及机制监管持牌机构的营运状况。

通讯局指会向有线及奇妙查询及密切关注事件,惟现时没有收到两间公司就其电视广播业务的任何通知。该局强调,有线电视须在牌照期届满前继续履行牌照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若违反《广播条例》或牌照条款规定,当局可施加惩罚包括警告、罚款或暂时吊销其牌照,甚至可向行会作出钉牌建议。
链接: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083710822641092&u=1193610101&m=4083826194247036&cu=1193610101&ru=1992613670&rm=4083708924901239
600#
发表于 2017-3-18 22:26: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电传媒集团:创精品专栏 让更多记者成“网红”
编者按: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强化全媒人才培养,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电力传媒集团首次为上会记者刘泊静量身打造了个人专栏《静观两会》,专栏以及时、深度、全媒体传播的特点赢得好评,刘泊静的专业、敬业也获得代表委员和网友的点赞。


刘泊静在中电传媒“好记者讲好故事——‘走转改’报告会”上分享采访心得

个人专栏有团队
为了创新两会报道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中电传媒集团提前策划,首次以记者刘泊静个人署名开设《静观两会》专栏,通过全国两会这个新闻大平台,培养造就自己的名记者,提升中电传媒的影响力。


出生于1992年的刘泊静,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采写高质量新闻稿件近200篇,参与撰写了多篇重要社论,在一批年轻记者中脱颖而出。

《静观两会》专栏的定位是选题新颖、文风活泼、角度独特,这个专栏既依赖于记者刘泊静个人深厚的采访和文字功底,又凝聚着集团决策层的心血,更得益于后方团队的强力支持。3月6日,《静观两会》推出后就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中电传媒集团决定顺势而为,把该专栏打造为两会报道的精品栏目,调动后方记者编辑力量,全力做好支持与配合。


3月8日深夜,中电传媒全国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顾平安(右)在审看当日《静观两会》专栏和微信文章

“网红记者”靠内功
两会上,刘泊静以良好的沟通技巧、敬业的采访精神,赢得了代表委员和广大读者的赞赏。

刘泊静(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进行

她采访亲和、提问专业,受访的代表、委员对她能够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改变了以往接受专访时只谈成绩的固有模式,而是开放式探讨行业发展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敏感话题;她写作角度新颖、分析透彻,切中电力行业脉搏。一些原来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政协委员,在看过专栏报道后主动约她采访。

3月8日,中核集团邀请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走进企业,围绕行业热点与记者交流。会上,主持人专门给了刘泊静提问机会,中核集团官方微博两次刊发了她的工作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主动联系她,希望就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做进一步沟通。许多读者等着看她的稿件,纷纷打听她的下一个选题是什么。


刘泊静(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寿君

专业报道获点赞
两会开幕以来,刘泊静在《静观两会》中紧扣能源结构改革主线,刊发了多篇重点报道。


为报道电力能源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两会开幕当天,刘泊静专访了电力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推动能源互联网成为行业内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刘泊静(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

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泊静就电力能源行业“三去一降一补”采访了多名代表、委员。推出《在结构性改革中寻找新增长点》《混改瘦身重组:能源央企改革要过三关》《电力补短板:精准做“加法”》《电力“十三五”规划:新常态下的引领路径》等一系列深度分析报道,系统点评能源电力行业的新增长空间,为行业发展凝聚共识、提振信心。首篇稿件《在结构性改革中寻找新增长点》阅读点击量过万,《煤电发展空间有几何》阅读量再创新高。《清洁取暖:各级政府要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家能源局关注。《能源新产业新业态三问》内容新颖,精确抓住受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赢得行业读者纷纷点赞。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集团董事长王炳华说:“中国电力报记者在两会期间深入代表委员中间,了解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倾听声音,传递需求,作为行业观察员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中国电力报,加油干!”
http://mp.weixin.qq.com/s/f5yof1dlPXJDTHdTux1j6A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