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创造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7-10 15:3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道欧洲杯,外媒这些创意值得一学 | 媒招儿

2016-07-09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全媒派(id:qq_qmp)
7月11日凌晨,欧洲杯决赛即将打响,法兰西大球场将见证新的欧洲足球王者加冕,球迷们也将迎来狂欢的高潮。



除了球场上的精彩,国外也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用户眼球。本期“媒招儿”栏目就精选了外媒关于欧洲杯那些大开脑洞的新报道形式,包括如何使用VR、动画、创意视频等创新报道方式报道这届欧洲杯。看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技术篇

欧足联:置办VR摄像机全程无死角记录

在今年的欧洲杯开幕式上,很多观众或许注意到全球百大DJ排名第一的David  Guetta身边一只蠢萌的“大圆球”。而这个长满了摄像眼的“大圆球”,是今年欧洲杯主办方购置的诺基亚OZO虚拟现实摄像机。



诺基亚称,OZO是目前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摄影平台,重约2.72千克(6磅),黝黑的球形机身上,搭载了8枚2K x 2K光学传感器、8颗嵌入式麦克风。这些摄像头意味着OZO可以捕捉360度全景音像、图画。



欧足联电视业务主管Bernard Ross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某一天让球迷可以通过沉浸式VR来观看比赛,他们获得的体验将和那些身处体育馆的球迷一样。”

为了让更多用户感受欧洲杯VR视频的震撼,欧足联计划在拍摄完毕后将这些影像在网上发布,用户戴上如Oculus或HTC Vive这样的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感受赛场的疯狂了。

法国M6电视频道:穿越时空的“任意门”直播

在6月20日瑞士对法国的第三轮小组赛中,法国体育频道M6出现了令观众惊喜的一幕:女主播“穿越”了画面!这位主持人越过“任意门”一样的屏幕,实现了从演播室到比赛现场的“空间穿越”,与现场记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对此,M6电视台发言人称,视频中右侧的女记者确实是在真实的球场里,走进屏幕的女主持其实是站在一块绿幕前。节目组在大屏幕的前方制造出一个电视框架,主持人其实是利用我们常见的“抠像”技术,实现与现场记者的面对面交流:也就是说,女主持其实还是在演播室,只不过换了背景。

这个电视台此前还用全息影像技术隔空采访了法国球星帕耶:


帕耶出现


帕耶消失

创意篇

《电讯报》:创意动画短视频 真正“高级黑”

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自欧洲杯开赛以来,就不断在网站上连载一部名为《罗伊·霍奇森和太空猴子的奇妙历险》的动画片。片子以英格兰队主教练罗伊·霍奇森为主人公,每集只有1分钟左右,由《电讯报》的体育记者兼喜剧作家JJ Bull创作。



这部充满英式幽默的动画片现在播出了九集,作为主人公的霍奇森同学几乎集集被“高级黑”。

比如说英格兰在1/8决赛中1:2被冰岛逆转,三狮军团被对手打成“三猫”,没进八强就回家了。赛后,这部动画片就更新了一集:《霍奇森的最后队内讲话》。画风是这样的:

#视频 :霍奇森的最后队内讲话 ,时长:01:44


大家都开始叫“特洛伊·霍奇森”(他的真名Roy和Troy谐音),暗讽他惨败给冰岛。



特洛伊先生还不忘黑自己的队员,说前锋丹尼尔·斯图里奇没大脑...



继续毒舌:鲁小胖啊,你在场上就像一头狮子一样,跑动很活跃、传球很积极,每次都把球传出了界才甘心啊!



鲁小胖:......(内心是崩溃的)



可以说,《电讯报》用生动形象的动画短视频来报道体育赛事,并且融入创意和趣味性,令受众耳目一新。


《太阳报》:户外CSM怒刷存在感

此次欧洲杯期间,《太阳报》在全英国700个户外显示屏上,每隔15分钟以头条新闻形式更新比赛信息。

根据之前媒体的预测,2016年欧洲杯期间,手机端广告的阅读量将至少增加30%, 48%的欧洲人在比赛期间会切换不同的设备进行观看,因此不同客户端的用户会产生分流。

为了让自家的内容能够在更多的读者面前曝光,《太阳报》建立了一套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CMS),能够控制全英国700个电子屏幕的内容投放。



在比赛期间,《太阳报》每15分钟就可以实时更新以此最新赛况和赛果。这无疑让更多的受众将《太阳报》与欧洲杯联系在了一起。当其他家纷纷抢占用户手机端的时候,《太阳报》反其道而行,通过占领户外阵地也怒刷了一把存在感。

Twitter:表情包+直播+短视频组合上阵

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与emoji联合,为2016年法国欧洲杯新增了一些全新的emoji表情。Twitter用户只需输入参赛24个国家三个字母的英语缩写标签(例如#FRA、#ENG或#RUS),就能出现某个国家的专属emoji表情。此外,当输入#EURO2016标签时,还会出现赛事奖杯的emoji表情。



再来看这样一张图——



这是Twitter近期1天24小时的热门标签,法国和冰岛的比赛中,法国和冰岛两个国家的缩写组合#FRAISL被提到了23,655次。

Twitter还联合Google地图推出了“欧洲杯讨论热力图”。



以及将“网红球星”进一步包装成“推特梦之队(Twitter Dream Team)”。



Twitter表示也会在比赛期间使用流媒体软件Periscope和短视频分享应用Vine:“在比赛期间这两款应用将让世界各地的球迷在法国观看到前所未有的欧洲杯。”

为此,Twitter专门推出一个Vine频道@EURO2016,同时欧足联官方账号将通过Periscope现场直播比赛,并向观众展示一些球队的大本营及训练课等。


脑洞篇

BBC:上演欧洲杯“宫廷大戏”

欧洲杯期间,BBC在电视和网络上推出了一部专题宣传片《Liberté, Égalité, Footé自由、平等、足球》。这部宣传片由英国的创意广告公司RKCR/Y&R拍摄制作。

在这部1分04秒长的宣传片中,三位主要演员Gabby Logan, Gary Lineker 和Alan Shearer均来自BBC的欧洲杯报道团队。

伴随着颇具法国特色的背景音乐,故事背景转移到了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BBC的几名团队成员化身为法国的皇室贵族并共同为德劳内杯的得主加冕。

#视频:BBC欧洲杯宣传片,时长1:04


乍看一下还以为法剧《凡尔赛》出了第二季......



一路上,亨利、C罗、伊布、博格巴、拉莫斯、贝尔等球员画像相继出现在宫廷壁画上...你能认出来几个?







这部精心制作的宣传片优雅中蕴含着复古华丽,满满的场面感也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仅在YouTube一个平台上,这部宣传片的点击率就超过了10万次。

ESPN:球星们的“文艺复兴”照

近期,体坛媒体ESPN在网站上发布了一组欧洲杯球星画像,大受欢迎。这组画像由意大利画家Fabrizio Birimbelli创作,他非常绝妙的思路在于把球员画出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效果。

来感受一下他的画风,是不是有种15、16世纪欧洲贵族的感觉呢?



再来感受一下鲁尼cos曼彻斯特伯爵的极高还原度:



看到被蕾丝拉夫领托着的C罗爵士就不禁莞尔了:



虽然是艺术家的脑洞作品,但因为巨星们被生动地还原了强烈的个人标签,让人感到无比熟悉与亲切。端庄的氛围、坚强有力的神情、浓墨重彩的笔触……无不激发着用户的观看与转发率。

ESPN&漫威:当球星化身热血英雄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光有华丽丽的文艺范怎么行?足球场上还需要热血剧情和英雄主义。而漫威+足球,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令球迷热血喷张?

近期,ESPN与漫威联合发布一组欧洲杯图片:感受下球星们的英雄气质,以及这组漫画人设的匹配度之高!


球星联盟


绿巨人——鲁尼

绿巨人的蛮力和愈合力都十分逆天,鲁小胖当年更是有过之而不及。2004年和2012年欧洲杯,担纲锋线杀手的他两次率队打进八强,“大神”一般矗立在复仇者队的锋线。可惜今年撞上冰岛大巴,超级英雄也拯救不了英格兰队。


钢铁侠——C罗

“可能是因为我有钱,长得帅,球又踢得好,那些人嫉妒我,找不到其他解释了。”一席话道出C罗足坛钢铁侠的地位。漫威世界中的钢铁侠是位发明家,也是亿万富翁,曾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在商界也极受尊崇。C罗早年也是阅女无数,桀骜不驯,身上都也有一股甩不掉的土豪气质,足球场上耐力超群、多点开花,和钢铁侠的相似度简直了。


洛基——伊布

洛基是漫威世界中神王奥丁的养子,亦正亦邪。神塔伊布同样来自北欧国家瑞典,他有鬼魅般的技术,却也会头脑发热放起嘴炮来。堪称足坛最优秀中锋的伊布在球场上无所不能,蝎子摆尾、禁区外倒钩这样些匪夷所思的进球都早已成为他的标志。然而,今年欧洲杯上的伊布却跟洛基一样,被绿巨人狂虐得惨不忍睹。

我们看到,体育报道的脑洞边界,也正在因技术的驱动而不断突破。无论是VR视频让球迷身临其境,还是各种让人惊叹的创意周边报道,都令我们大开眼界。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全球媒体摩拳擦掌,创意体育报道依然值得期待!

参考文章:
观察者网:2016法国欧洲杯 法国电视台用特效播报体育新闻
http://www.guancha.cn/sports/2016_06_21_364818_s.shtml
界面:比球赛更精彩 成功的欧洲杯营销给大家上了这四节课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09665.html
BBC: Euro 2016 trail: Liberte, Egalite, Foote
http://www.bbc.com/sport/football/36346338
The Telegraph: Euro 2016 cartoons: Roy's final England team talk
http://www.telegraph.co.uk/footb ... -england-team-talk/
ESPN: Euro 2016 stars re-imagined as Renaissance figures by artist
http://www.espnfc.com/blog/the-toe-poke/65/post/2899554
ESPN: Heroes of Euro 2016 http://espn.go.com/espn/feature/ ... /heroes-euro-marvel
52#
发表于 2016-7-24 12:54: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奇荒
8分钟前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出:在21世纪,新技术将赋予人们前所未有的能力,使得富人和穷人之间有可能产生绝大的鸿沟,人类将进入史上最不平等的世纪。比如世界上最具权势的精英和机构正在研究如何克服死亡和衰老,而塔尖下的人无法负担这项技术。
û收藏
?转发
?评论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3:1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孙平贺
推荐 来自 iPhone 6 Plus
张校长坦言:虽然我自己研究计算机、研究网络,但不得不说,过分依赖网络,会使人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产生严重退化。@共青团中央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学生工作部 @中南大学学生会 @中南大学微吧 2长沙·中南大学(南校区)
k收起
f查看大图
m向左旋转
n向右旋转

û收藏
?转发
?评论
ñ2
54#
发表于 2016-12-8 10:4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变态字】世界十大科学家

2016-12-07
好帅好帅的 王左中右



前晚做了个梦,梦见无数的英文和汉字像千军万马追杀我,似乎跟我有不共戴天之仇。
醒来之后大汗淋漓。我知道,是这些字在托梦给我,觉得我冷落了它们。明明是靠它们起家的,现在却只是把它们当配图。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痛定思痛,决定从今天开始,定期重拾老本行,写些#变态字#,希望你们喜欢。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mvs3hmLpeVswkmT#rd
55#
发表于 2016-12-13 18:46: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徐 贲 :新媒体正在让人失去思考能力?
2016-12-12 徐 贲 共同自由
文     徐 贲

今天,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微博成为一种广为运用交际工具,微博发表意见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公共说理的言论。
文化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早就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可以是朝理性、逻辑说理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正好是背道而驰。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和其他“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中说,在复杂、多有变化的事情面前,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感觉到了把握形势的力量。 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一种罐装的信念是方便的:说起来简单明了,有时还带三分俏皮,引人注意。”可是,我们不应当让这种思维习惯堵塞我们的心灵,不应该倚靠一些口头禅来解除我们思考的劳苦。罐头思维表现为“被一群人采用的一句话”和各种“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的字眼”,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而终于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理性、逻辑的说理是与文字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文字说理的特征是由充分“理由”来支持的合理“主张”,因此又被称作为“成熟的论证”(mature reasoning)。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构成的:主张、理由和保证。“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而已。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主张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在说理陈述中省略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陈述中省略,但不可能在说理中省略。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建立中美外交关系(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偏面”)。
说理是成熟的论证,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说理是一种形成公共群体的力量,它形成的是一个人们虽然意见各不相同,但都认同理性话语伦理的公共群体。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纸、刊物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
微博不同,微博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人们发现,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派说理用处的。
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的作用。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例如,有人这么说:“校长是有气质的流氓,教授是有品味的色狼,学生是有知识的文盲,学校是认钱不认人的银行”。文字的对仗给人一种阅读或听觉的愉悦,听者因此对它有好感,变得容易接受。然而,像这样的断言虽然有文学的感染效果,但并无说理的价值,因为它们显而易见是以偏概全的。说这话的人不是不知道话未必全在理,但由于言辞巧妙,说起来还是觉得很爽。这种话就是为图痛快,为写微博,而不是为说理而说的。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链接:http://mp.weixin.qq.com/s/ip8PEuA8dC1NEZIx8rEmPA
56#
发表于 2016-12-29 00:39: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对比清末字典:《新华字 典》是夺命毒 药
2016-12-28 皇上的新装


来源:中国书画超市


博主老愚近日发表博文,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和1949年之后编撰的《新华字典》做了一个对比研究,赫然发现,原来《新华字典》在对中国文字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将内涵深厚的中华文化阉割成了死知识,“彻底切断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同时也阻断了世界文明的传输”。



老愚说:我是陕西省人,但我一直不明白“陕西”是什么意思,山西在太行之西,山东在太行以东,一目了然。“陕西”二字何意焉?有陕西必有陕东,其分界线何在?看遍陕西地名,无一处有“陕”字。《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陕西”——我国的一省。至于“秦”,前者释义有二:一为姓,一特指陕西;后者则更干脆:陕西省的别称。在权威词典里转了一圈,我还是弄不明白,“陕”“秦”二字的真义。

在我漫长的求学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中文系毕业,从未获知‘陕’‘秦’二字原始信息的机缘。“当胡赳赳拿来泛黄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并告知这是胡适先生的启蒙之书。

翻开,在卷一行政区划与地名部分,一眼便看到了‘陕’‘秦’二字并置的画面,编者释‘陕’曰:‘周成王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盖以陕为分界处,今省称陕西,即召公所治地也。其地自古为帝王之宅,周以龙兴,秦以虎视,自汉以后,皆称关中。诚天府之雄也,而新疆陇蜀尤必以此为咽喉。’”

“胡适们习读的启蒙书这样论‘秦’:‘今陕西省皆秦国地也,宜禾,故字从禾,古称上腴,历代都之长安,繁富甲于天下,今省城西安府即长安也。’秦的本义也出来了,我眼前翻滚起八百里秦川的麦浪。当代学者左民安先生说‘秦’是会意字,本义即‘粮食’,莫非也由此而来?兰州大学数学教授张自强先生认为,‘秦’的本义是把粮食放进容器里,即酿酒。后两说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或许正是个好补充。唯一的遗憾是,‘陕’字的本义尚无着落。求助《说文解字》,得解:陕,隘也。即险要不易通行之地。至此,心里的疑问悉数冰释。‘陕西”一名,源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指的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经由宋的陕西路、元的陕西行省,明的陕西布政司,到清代陕甘分治,陕西省的行政区划大致确定下来。”


民国二十六年“康熙字典”

老愚说:作为一个陕西人,现在总算明白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省籍之根。

于是便寻找《新华字典》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异同,发现却令人大吃一惊。请看胡适的故乡安徽的解释。官方通用字典的解释是:安徽,安徽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别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安徽,安庆府与徽州府之合称也;皖,地名,古皖国在今安徽境,故称该省曰皖。



对“京”“都”二字的解释,就更让人诧异了。

《新华字典》释“京”:“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新华字典》释“都”:“首都,全国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大城市;姓。”《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都”:“天子所宫曰都,大都,都门;总也,美盛也,故以为天子所宫之名。”

若地名难以说明问题,那就不妨看看对几个简单的字的释义。

天,《新华字典》释义有六:地面以上的高空;自然的;日;气候;季节、时节;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居住的地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至高无上曰天”,然后对十一岁以上学生这样解释天空——“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俞远则愈薄。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


布脊精装本《新华字典》1953年10月原版

最有意思的,是对“党”的解释。《新华字典》的首要义项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第二义项为——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第三义项为偏袒,最后一个是——旧时指亲族,如父党、母党、妻党。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十岁以下,对十一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

前者没有知识,自始至终不告诉读者“党”的本义,由近及远,远而无根;后者由知识生发意义,令人信服。

随手举几例,均可现出现行通用字典与清末人文常识的根本区别。

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他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

老愚说: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面前,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文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书四卷(八册),第一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最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本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民教育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一路灿烂光华、自强不息。及至当代,此书却寂寂无闻。

有论者称这套课本“是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八册内列“检字、类字、字课图说”等内容。字课图说分成简说与详说,简说为10岁以下的学生而说,详说为11岁以上的学生而说;注音、释义各有侧重;以常用字为主,生僻者不载;字义分详简二类,识字之序分浅深二级,先浅后深。可见,此书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还是一部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诸多知名人士如胡适、茅盾等都是以此书作为童年启蒙教材。(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请加微信号:wnel1001)



而《新华字典》,对字的释义彻底切断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同时也阻断了世界文明的传输。在释义过程中,他们一一剔除宗教信仰,刈除想象力及其对万物的热情,强行注入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染料,由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几乎都变成了僵尸——你从中很难获得多少文化养分,却极易被其扭曲的阐释所洗脑:知道得越多,你就离真知和真相越远;他们刻意隔断字词的历史文化联系,其注释原则是以今日之义为义,今日之用为用,将知识阉割成为死知识,阻断与历史的联系,并阻止你去发生联系;每一个汉字,都变得那么枯燥、乏味。

人与历史文化生动、天然的联系,就这样活生生断裂了。

《新华字典》是一本“斩断了中华民族智慧之根和文化慧命”的字典。60多年来,一代代的中国人就是靠这样一本完全意识形态化之物进入中国的人文世界的。由此不难明白,60多年来,越是那些学习用功的所谓好学生,受到的摧残越是严重,他们从一开始就丧失了进入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世界的可能性,也日渐与世界主流文明格格不入。

网络上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小约翰在英国读中学,会一些简单的中文。A君是中国一所学校的教师,与小约翰的父亲是同事。农历年期间,小约翰到中国来与他父亲团聚。一天晚上,小约翰到A君家,找A君的孩子一块玩。看见A君书桌上的《新华字典》,小约翰翻阅了起来。突然他冲着A君说:“为什么‘猪’的解释是这样的?太不可思议了!”字典上写的是:“猪: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A君看了看后对小约翰说,这是正确的。

小约翰沉思了片刻又自言自语的说:“这是对‘猪’的解释,那‘牛’字的解释又是怎么样的呢?”他刷刷几下就查到了“牛”字,大声念了起来:“牛: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



小约翰十分惊讶,呆了会,又去查“驴”字,只见上面写着:“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皮可制阿胶!”

小约翰似乎对这本字典失望至极,问A君这本字典是不是给中国学生学习用的,A君说是。小约翰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太令人震惊了,居然这样解释这些动物!”A君纳闷地说:“你觉得字典的解释是错的?”

“当然,而且还是非常错误!”小约翰说,“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爱惜它们,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去利用它们,你看字典中的解释,不是用来吃,就是用来做劳动工具,甚至要把他们杀死后做成产品,这完全不是他们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那些注解会让中国的学生从认字开始就觉得动物并不值得尊重,会觉得动物只是用来杀掉吃的食品或者是用来使唤劳动的工具,甚至是一种产品,这和‘保护动物’的呼吁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这个小故事,至少会引发如下联想:其一,大部分人中国人都会看过字典中对牛、马、驴所作的这种注解,但一直以来,都认为十分正常,没有什么不对头。长期生活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下,将使人的判断力,变得麻木了,失去了警惕性。其二,必须承认,西方的教育是健康的,至少在西方教科书的教育下,那种平等友爱对待动物的意识,在孩子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其三,字典、词典,都是语言工具书。我们的字典、词典,存在的问题很多,不敬畏生命,不爱护动物,不尊重人和动物的价值,……比比皆是。这些,对孩子心灵造成的负作用是巨大的。

看来,努力为孩子编写好的字典和词典,使我们的字典和词典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有关当局不但不醒悟反省,似乎还在变本加厉。比如,日前著名学者傅国涌在新浪微博上转发网贴,称刚出版的2013《新华字典》中“自由”被抹杀,却保留“自慰”。而网友在2004版、2010版《新华字典》中均发现“自由”释义,新版《新华字典》中,却没了自由,而是多了自慰、自得其乐、自欺欺人、自取灭亡。有网民称,显然,通过一本《新华字典》对中华文化所进行的这种切割,证明这些败类才是秦汉以来华夏文明最大的敌人,比蒙古人、满洲人在更高的程度上“非我族类”。也有网民评论,60年来《新华字典》作为一本学习工具书,在数代中国人的成长中扮演了“启蒙老师”的角色,新版《新华字典》删去“自由”,就是要启蒙中国人忘却自由!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3dlAnB7iBeUaDqnEJXKKcQ
57#
发表于 2016-12-30 23:27: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读者稿件 | 自由、责任与创造
2016-12-30
作者:莲生
罗伯特·所罗门在《大问题》中写道,“自由似乎不仅是好的生活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道德和道德责任的逻辑前提。”“一有人喊出‘自由’,我们就脱帽致敬。”的确,如果生命中还有一件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那便就是自由。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寻着自由,并且努力探寻着自由在何种限度上是可能的。而在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以及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理论却认为,我们一直在试图逃避自由,逃避由于自由选择而带来的对于责任承担的痛苦。
两种自由:作为实践的自由与作为意志的自由
显然,在自然状态下的纯粹个体是谈不上自由与责任的,只有个人与他人相遇了,自由作为行动的状态才有了它实践中的意义。人类思想的丰富性正是通过自由的实现才表现为人们行为的多样性。但这还并不足以构成自由作为现代政治的基础。一切人的自由一定会带来一切人的不自由,正如现实所表明的那样,政治因为其独特的目的,一方面,它要承认人是自由的,必定要用一定的方法限制它-责任。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中指出,个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无条件的,它必定要受到其家庭环境、社会地位等的一系列限制。这意味着一个人首先就是对其家庭、社会负有责任的。另一方面,它想表示一个人对某事、某物负有责任,它就得承认人首先是自由的。如果我们不是自由地在行动(对错姑且不论),那么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似乎失去了意义。但不论如何,每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要明白,自由从它生下来开始就必须要与责任相遇,不然它就变成了妨害。当我们坐在教室、在一切可以行动的公众场合,我们并非不能自由行动,而是无法行动。换句话说,不能给自己纯粹个人的行动提供集体性的合法性辩护。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与责任作为互相约束的存在,构成了一个集体中的个人的基本状态。个人表达自己的权利就变成了他表达自己的自由进而是他实现自己的自由,并且任何一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去妨碍这个自由。自古以来,那些否定他人自由的人,以个人名义否定他人表现自己的人,特别是否定一切人自由的人,都将被打上集权主义或霸权主义的标志。而与自由是以个体的口吻说话不同,责任则是一直以集体的语气来发声的。所以责任从来就没有针对作为行为的纯粹个人,而是提醒生活在集体中的个人注意他的选择。
与这种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我们目前可以实践的自由不同,我们意识中的自由(自由意志)一直都在遵循着康德的“理性之光”行动,它总是被笼罩在理性要求的,达到绝对、无条件上不能自拔,又要时刻警惕受到它真正的敌人-各种各样的权威-的威胁。对于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而言,他正应允着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种自由意志对于现实需要的实践自由的追求。而这种处在意识中的自由意志从一种社会制度建立开始就受到同样身为意识形态的权威的刁难。在古希腊,柏拉图等一批又一批先贤论证着奴隶制社会的合理性,以施加对武士、平民的一种顺应自然的权威;而在封建社会,不论是东方或者西方,等级制度披着君权神授的权威时不时降临到人的意识中。在福柯眼中,一切权力又总是用真理的名义说话。与现代政治语境中的自由-责任相辅相成的关系相反,自由是下意识地绕着权威走,努力挣脱着权威的枷锁并且尽量不与它发生碰撞。权威是一种意识中的存在,只有这种意识的权威才会让人有害怕权威的意识。但是不论是绝对权力式的权威,还是真理的权威,它并不是单纯划定了自由的界限,规定自由行为的路径。不同的是,这些权威有它潜在的独特话语权,它规定的是人想象力的路线,绞杀的是人想象力的活性。在这个基础上,它利用恐惧,通过对人想象力实现的扼制泯灭了人的一切个性、多样性才是它罪恶的根源。据此,对于这种正在成长的极权主义,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的解释,极权主义的本质乃是抹平人间世界的所有界线,以及把人之多元性压缩成单调如一的集体同一性,俾能释放非人性的自然或历史之势力。
责任:例如自由言论与自由言论权
自由-责任制保障的是基本的集体利益,它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规定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也由此,法律所规定的不是作为纯粹个人行为的准则,而是划定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的个人的行动范围,在这个意义上,也就限制了我们发言的机会。但这并不表明我想说话还要经过他人的允许。语言是我们表达自我思想以及与他人沟通的基本途径,但一句陈述语句中所涉及的对象,除了说话的主体-我-以外,还包含一个信息的接受者。我们说我们的言论可以保证是对集体负责的,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承担这个行为的后果。那么,我们就必须保证它是公正客观的并且又是附和信息的接受者利益的。当我们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时,就是我与我之间的对话。这种情形下,我能保证我绝对的言论自由,因为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只有我。此时,我们也从不要求我们应该要有自由言论权。只有我们想对集体发声了,我们才会忧虑自己的这个权利是否能正当行驶。但如果我们对着他人或者集体发声时,行为后果涉及的对象却是一个群体。  
人的思想行为总是直接的、经验的,并不具有对行为后果的前瞻性。特别是在偏好的引导下,普通人的日常行为要求的是得到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此外,个体的言论行为又总是带有主体性痕迹的,不论我们说的话在自我意识中有多客观公正,我们必须谨记,我们始终是在用“我”在对话。那么。言论中就一定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和主观意见。所以苏格拉底采用对话的形式探求真理;而美国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则直接表示放弃对大写的真理的追求,转而审视小写的真理,把人对实在与真理的谈论转换成人与人之间信念的一致性。总之,我们只面对自己时,一开始我们是既无法保证我们言行的公正客观性又不能保证我们对我们的言行负责。另外,为了保证我们的言论传播是不具有煽动性的,对于信息的接受者,我们必须认为他是已经具有思考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的,才不至于发生汉娜·阿伦特笔下的“平庸的恶”。所以,我们看到真正的自由言论权行使的正当性是十分严苛的。它必须先假设主体人的言论是能够负责的,又必须假设信息的接受者是能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
从意识的想象力到实践的创造力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直至今天,过去的自由-权威被消解在了现在的自由-责任的契约式的形式中,我们也由此迎来了一个全面怀疑的时代-对权威、真理的全面质疑。但是怀疑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从古希腊的怀疑学派到休谟的绝对怀疑式的思考方式,它只是隐匿在宗教或者封建的权威下,丧失的只是向群众发声的话语权。它像哥白尼一样只是被权威夺去了身体,却从没有丧失它思想的力量。怀疑所做的,消解了意识中的权威,也就击退了包含权威的意识,为思想的自由划出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而自由的思想是想象力迸发的首要条件。而在想象力中,创造力才能得以完整的表现自己。怀疑也不过只是想象力的一种发挥而已。
但仅仅拥有自由的思想还是不够的,当我们回溯从康德到马克思,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的哲学、科学思想发展史。我们自然会发现,由于他们对自己的领域的无限的激情与信念才是他们能打破常规、突破教条的重要原因。这意味着,实现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要在客观上争取自由思想得以实现的条件,与这种一般的、抽象的条件不同,主观的专注、激情与信念才是这个创造力得以发生的具体原因。而让·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表示,“我们拒绝再说普鲁斯特‘有天才’或‘是’天才的意义下把‘天才’理解为创作某些作品的特殊能力,而在创作中,这种能力又并未完全耗尽。普鲁斯特的天才,既不是孤立地被考察的作品,也不是产生作品的主观能力,而是作为人的各种显露之总和的作品。”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他所能表现出来的全部。自由-责任是个人自我行动的表现,创造力是个人对某一领域执着与信念后的表现。所以,创造力并非是某种条件下的特殊的产物,而是每个人在自由-信念的表现之后的另一个未尽的,未展示出来的表现。我们必须又要注意到,我们的一切情感、思想只有我们实践出来才得以表现。意识中的存在只能作为实践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如果它不在实践中表现它自己,它将永远不具备现实的力量。这种自由与信念只有被我们实践出来,进而表现出来,才能更进一步实践为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所罗门(美).《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汉娜·阿伦特(美).《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3】汉娜·阿伦特(美).《责任与判断》.陈联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
【4】让·保罗·萨特(法).《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三联书店 2007年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Ky2QfAbazmuPERLor3bRw
58#
发表于 2017-2-1 14:36: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文小刚:创新就是孩子的游戏
1 什么是创新

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的目的是利用已知的知识,创造社会价值,造福人类。而基础科学的目的是创造新知识,开拓扩展知识的疆界,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所以基础科学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名字。但创新到底意味着什么?创新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对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需要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创新。我们要想创新,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创新。

我们有知道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我们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未解决的难题,还没有证明的猜想,还没有达到的技术水平等等。这属于一种类型的未知。但这还不是全部。我们除了知道的东西,和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还有不知道不知道的东西[1]。科学研究不仅要把“知道的不知道”变为“知道”,还要把“不知道的不知道”变为“知道的不知道”,从而进一步把它们变成“知道”。把“不知道的不知道”,变为“知道”,是最高层次的创新,最重要的创新。连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这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做这种科研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也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描写的无中生有的意境。

把不知道的不知道,变成知道的不知道,就是提出问题。所以,科学更重要的创新就在于提出问题。要开拓新知识就要能够提出新问题。但提出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通常如果你能把问题讲出来的话,这说明你还是在以前知识的范畴内。这种问题也许不是真正的新问题。真正的新问题常常你连讲都讲不出来。因为新问题所针对的东西,从来没人想到过,从来没人见到过。所以这东西连名字都没有,我们连提问题的语言都没有,有问题也讲不出来。我小时候在一本科普书上看到一个原始部落的故事。这个部落只有四个词是用于计数的:一、二、三、很多很多。在这个部落的人想要描写一大群鹿的时候,就会遇到讲不出来的情况。

所以,要提出真正的新问题,我们要让我们的想象自由奔驰,突破语言的束缚,突破数学的牢笼。当你感觉到遇到了这类讲不出来的问题时,也许是一个信号:你碰到"大金矿"了,碰到知识的一个新疆界了。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也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在这种没有语言没有数学的状态下,我们怎么继续往前发展,我们如何做研究,如何进行思考?这就是科学创新所要面对的挑战。

我们看到,真正的科学创新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因为这些目标和方向连名字都没有。给这些目标方向起名字是科学创新的一部分。发明描写新知识的语言和数学也是科学创新的一部分。只有当创新结束以后,我们才能把问题讲出来,把新知识讲出来。所以真正的科学创新无法计划、无法造势,无法成为一个轰轰烈烈的国家重点项目。

但作为一个进行创新的科学家,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这工作如何开展?对个人来说,创新的内涵是制定美的标准。创新之前,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努力。这时每个研究人员都可能有自己对美的认知,都有看问题不同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但慢慢的,会有一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接受,从而成为美的标准,成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创新过程。可以看出,科学创新和艺术创新是非常相通的。当然科学创新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检验。实验不认可的创新是不会被接受的。

人们观察到的天上行星的运动


天上行星的运动和地上苹果的坠落是同一个物理现象

牛顿所发现的物体运动规律就是一个创新的例子。牛顿意识到天上行星的运动和地上苹果的坠落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理现象。可当他想定量描写这些物体的运动时,发现自己什么也讲不出来。因为当时还没有描写非匀速运动的数学语言。所以牛顿又成为了数学家,发明了微积分,使他可以写出他的物体运动定律。这是物理的发现第一次出现在数学的发现之前。

2 创新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教育的目的性都太强、太明确。要么为了多发论文,要么为了考试得高分。科研大多是在针对知道的不知道:我们去攻关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达到别人设定的目标,按照别人制定的好的标准去试图做得更好。这种科学研究的确很重要,但仅是赶超和山寨的心态。悲剧的是,这种研究被很多人当成科学研究的全部。而教育大多也是在学习知道的知识。很多人认为,掌握已知的知识就是教育的全部。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就读于中国顶尖大学的本科生。他告诉我,他这辈子什么都能做到最好,他想在哪一方面做得最好,他就能在哪一方面拔尖,从来没失败过。学校考试第一、奥数金牌、高考进入顶尖大学,这真是众多学生向往和努力想成为的学霸。中国的家长不知道费了多少劲,想要自己的子女成为这样一个学霸。

但我听了以后有些伤心。中国的尖子学生,中国未来的希望,怎么一辈子尽跟着别人的标准跑。别人说什么好,自己就往什么方面努力,像丢了魂儿似的。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洞察、自己的热情、自己的精神在什么地方?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丧失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因为考试好的学生不等于有出息的学生。这种教育,有害于下一代,有害于中国未来领导世界的愿景。

3 创新的心态和价值观
要创新,要做基础科学研究,首先要有一个创新的心态和创新的价值观。这一心态和价值观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这么简单的事情,在中国做起来好像很困难。在中国,大人总是教导孩子去追求大家觉得好的东西和社会觉得重要的东西,而不强调孩子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好奇心。当追求自己的爱好到极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所追求的东西,和社会大众认为的好,认为的重要,并不一致。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要避免枪打出头鸟,避免树大招风,要走中庸之道,这时自己也许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也许会有不自信的慌乱,觉得自己的追求是垃圾,从而放弃对自己爱好的追求。

所以在中国要追求自己的爱好,特别是要追求到极致的程度,需要有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有不怕寂寞的耐心。在做创新研究时,世界上就你一个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你的工作,常常五年六年,八年十年,也不被大家认可。如何能坚持下去?这种创新研究所需要的勇气和耐心只能来源于自己的价值观,来源于对自己美的认知的自信:我认为美的东西就是美。只要自己追求自己认为美的东西,那自己就满足了,工作就可以持续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同,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孤独。如果自己的追求真的是美,或早或晚,都会得到大家的欣赏和认同,大家就会跟着做。这时你自己对美的标准就变成了公众的标准。大家会在你的标准指导下来做研究,来谋发展。这就是创新所开拓的知识新疆界,就是创新导致的世界新潮流。


格罗滕迪克(Grothendieck)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天生就有满足好奇的欲望,但我们的社会却给孩子灌输了相悖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做任何事都要问问这件事能不能赚钱,做任何选择都要问问哪种选择能赚更多的钱。这种聪明的算计并不适用于创新。我们的教育系统还造就了很多"天才",他们通晓天地之道。但这些精湛的知识,可能会扭曲人们对世界的观察,人们只会通过这些知识来间接地观察世界,被束缚在已知知识的牢笼之中。这不利于我们颠覆旧知识,开拓知识的新疆界。反而是人类生来具有的好奇天真才是创新的起点。上面提到,人们希望自己所追求的美是真正的美,是大家可以认同的美。其实由自己的好奇和天真所导致的追求,通常是大家所接受的美。这里让我们欣赏一下格罗滕迪克关于天真的精辟论述[2]:

在我们寻求宇宙真理的过程中,给探索注入活力和生命力的,不多不少,是完全的天真。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在这完全天真的状态下观察万物。虽然我们常常觉得它不上台面,也不好意思承认它,但这种天真总是在我们的心里。这种天真,自己集谦逊和狂放于一身,让我们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让它们能进入到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天才的智慧,不屈不挠的雄心,坚韧不拔的信念,并不能让我们突破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那看不见又难以逾越的边界。只有天真能让我们跨越这一边界。在这过程中,没有知识的位置,只有我们聆听万物,潜心尽兴地沉浸在孩子的游戏中。

科学家在创新时,就是潜心尽兴地沉浸在孩子的游戏中。

4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趣,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应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办法。这里我只是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抛砖引玉。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掌握知识。但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训练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做事情的风格。所以学校要特别珍惜学生自己的好奇心,珍惜学生自己对美的认知,珍惜学生自己的风格。要引导加强这些好奇心和认知,让学生选自己的课(哪怕是非标准课),走自己的路。避免培养强项都一样的标准人才。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努力做得和别人不同。避免统一思想。要鼓励学生用非标准办法解题。对于正确的非标准答案要加分,而不是扣分。这样就有希望培养出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灵魂的创新人才。

我自己有一个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我称其为“零碎学习”,其实就是广泛阅读。阅读很多课外书籍和科普文章(即使读课本也要避免读老师所使用的课本)。这些书籍和文章,因为超出我所学的课程范围,常常读不懂。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凑在一起,脑子里就跟一锅浆糊似的。你总是觉得一锅浆糊不好,就会想着怎么把它捋一捋,顺一顺。可知识还没有学到,于是自己就胡诌一通,硬凑到一起,试图理解那些搞不懂的东西。我一天到晚就在那猜猜想想,使自己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个“拼凑”的过程特别重要。一方面这个拼凑猜想的过程,很像做创新研究的思路。这使我们在学生阶段,就可以得到创新研究的锻炼。另一方面,我后来上的课,都是关于我以前拼凑猜想过的问题。对老师讲的一下就能抓住重点,学得得心应手。所以,在学习课程之前,碰到问题和现象,自己应先去想想猜猜,想法不见得对,但思考所经历的过程特别重要。一旦你脑子里想过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疑惑,你就知道上一门课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听课效率就会很高。

自己拼凑猜想还有一个好处。老师教的正确知识可以看作是一条线。自己拼凑猜想的探索,可以让你看到这条线附近的面。面上的东西不一定对,但它们可能是以后发展新思路的苗头。对线附近的面的了解,还能使你对现有的知识理论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哪些理论很烂很牵强附会,哪些理论很漂亮。以后做研究时,就会希望把烂理论变得漂亮点。对知识、理论的判断和评价,也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

在中国,被认可的好老师、好课本,是把知识包装得好好的,一勺一勺喂给学生吃。这样的老师和课本,把学生猜测和拼凑的机会给剥夺了,不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有一门课讲收音机,老师教学生如何把这个电阻接在这里,如何把那个电容接在那里,如何正确连接三极管等等。你按部就班根据老师的指示,最后做出一个收音机,能收听各种电台。这样教下来,学生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掌握了收音机。但这不是真本事。如果装出的收音机不响,有真本事的学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找出毛病,把不响的收音机搞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会装收音机,而是会修收音机。我们要培养会捣鼓、会拼凑、会猜想的人才。


文革时期的科学课外读物

我是在“文革”中受的中小学教育。那时课堂中只能学到最最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化学讲的是氮磷钾肥料,几何讲丈量土地等等。更多的知识主要靠课外读物。当时科学方面的课外读物非常少。只有《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小实验》、《少年晶体管收音机》、《赤脚医生手册》。这几乎就是所有的科学书。当时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都读过这几本书。那时没有考试做作业的压力,有大量的时间瞎捣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除了能把这几本课外书通读好几遍之外,还装收音机(有人甚至装过电视),做飞机模型,修自行车,砸电池,做火药(一硝二磺三木炭),养鸡,等等。这算是“文革”时当学生的幸福时光。

5 如何做创新研究?

这个问题更大了,而且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大跃进”时期有一个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句话用在生产实践中是荒谬的,但用于现在中国的科研创新,倒是挺合适的。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能力很强,但胆子较小。只敢跟着别人后边做,不敢自己向前闯。所以在中国现阶段开展创新研究,我们要大胆一些,要有充分的自信,要敢于坚持自己对美的追求,敢于做自己的东西,敢于做别人不做的东西。如果自己做的东西没有别人做,这时也不要慌张,也不要觉得自己做的是垃圾。这时要想想自己做的东西,有什么地方在吸引自己,有什么地方让自己放不下舍不得,从而获得继续做下去不怕孤独的信心。在对自己认知的美的追求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就可以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同,使自己一直做下去。所以有自己的自信,有自己的好奇心,有自己对美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我上面的观点是基于如下的判断:我觉得中国已经有了创新的能力和基础。现在最缺乏的只是创新的心态和观念。

另外,中国现在的科研政策是鼓励发文章,提高引用率,把科学研究引导成写文章拼引用的“工程技术”活动。这样的科研氛围适于提高科学活动的量,在历史上起了正面的作用。但它不适于提高科学活动的质,不适于创新研究。如何改进科研政策,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磁性材料的原子带有自旋,其可以用一个箭头来表示。低温下,这些自旋可以自发的排成有规则的阵列,从而得到一个自旋有序态。自旋都指同一方向的自旋有序态叫铁磁态。自旋上下交叉排列的叫反铁磁态。自旋有序态破坏了自旋旋转对称性,是一种对称破缺态。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自己做拓扑序的经历。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凝聚态物理中,大家有一个普遍观念:我们对物质的相和相变(像液相、固相、铁磁相、超导相等等,以及他们的转变)已经有了一个完备的理解,那就是朗道的对称性破缺理论。这一观念主导了我们对物态的研究:我们每碰到一个相,就要问什么对称性破缺了,每碰到一个相变,就要问对称性有什么变化。这种对物质态完备全面的理解,使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看到凝聚态物理的末日。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理论,剩下的仅仅是应用这些理论的工程技术活。


如果低温下,自旋有一个固定的随机指向,这对应一个自旋玻璃态。如果自旋态是各个随机指向的线性叠加,这就对应于一个量子自旋液体(一个有高度量子纠缠的物质态)。不同的线性叠加,可以给出不同的自旋液体相。

1987年我研究生毕业以后,从超弦转向凝聚态物理。当时一个凝聚态物理大家,又同情又怜惜地跟我说:现在转到凝聚态物理,已经没有什么好做的了。那时我懵懵懂懂,也没往心里去。转方向后,我一开始对高温超导中的量子自旋液体很感兴趣,因为觉得它好玩,又因为觉得它数学漂亮,有挑战性,还和标准凝聚态物理的思路非常不同。1989年我意识到,不同的手征自旋液体相可以具有完全相同的对称性。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手征自旋液体相,完全不能用朗道的对称性破缺理论来区分描写。后来我和牛谦又意识到实验中看到的量子霍尔相也完全不能用朗道的对称性破缺理论来描写。这些都是全新的以前没见过的物质相。我把这一类新的物质相叫做拓扑相(又叫拓扑物态)。这就像我上面讲的原始部落的故事,新物态不能用一、二、三来描写。我们必须发明新的名词“四”来命名这一新现象。而“拓扑物态”就是这个新名词。


把一个物质态放到有不同拓扑联通的空间中,可以让我们探测物质态中的拓扑序。

但做科学,不是起个名字就完事。新名字不代表新的科学进展。拓扑物态作为一个新现象,需要新的数学来刻画(因为老的对称性方法完全不适用)。基于超弦里的共形场论那里得来的直觉,我是把物质态放到有不同拓扑连通的空间中,利用物质态的基态简并度和空间拓扑的关系,来描写物质态中的拓扑序。可这一全新的观点全新的刻画,一开始并不被认同。后来的十年中,基本上只有我一个组开展拓扑序方面的工作,可这并不影响我对拓扑序的兴趣。我当时还做一些被认同的但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挣一些基金,养我在拓扑序上的工作。我在拓扑序上的基础工作,没有一篇《科学》、《自然》的文章,只有一篇PRL是关于非阿贝尔拓扑物态。

十年以后,量子信息成为一个非常兴旺的领域,并开始影响到凝聚态物理。这时我们发现拓扑物态中的拓扑序,原来就是量子纠缠的不同构形。我记得在2002年意识到这一点时,我脑子里突然有一种清明升化的感觉(enlightened),虽然我当时对量子纠缠的定义还没搞清楚。对我来说这是从不知道的不知道,到知道的不知道的一次转折,使我对拓扑序的理解,更加升高了一个层次。这以前我虽然起了"拓扑序"这个名字,但我并不真正知道拓扑序是个什么东西。这以后我意识到,拓扑序=多体量子纠缠的构形。后来这一理解导致了拓扑序的高阶范畴学理论。高阶范畴学是一个大多数数学家都不问津的纯数学理论,而且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理论。为了系统地描写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序,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数学中的高阶范畴理论。物理前沿和数学前沿如此密切地接触,是牛顿以来的第一次。


如果空间是一个带有弦网纠缠结构的量子比特海(一个新型的量子以太),这就可以解释所有基本粒子的起源。这也代表了一个信息和物质的统一。

我个人还认为,构成空间的量子比特海,也是一个具有拓扑序的拓扑物态。拓扑序和其对应的量子纠缠,是光子、电子以及其它一切基本粒子的起源。这在数学上已被证明是可能的。这是一个把相互作用和物质,把信息和物质都统一起来的超大统一理论。(标准的大统一理论仅仅统一了三种相互作用。)

目前拓扑物态已成为凝聚态物理最活跃的前沿之一。人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实现各种不同的拓扑序。如果我们找到一种材料,它能实现空间量子比特海中的弦网拓扑序,那么这个材料就能模拟所有的基本粒子。手里攥着这种材料,我们就可以宣称我们掌握了世界。
来源: 赛先生
http://mp.weixin.qq.com/s/hriiwIUotyYwCn8znvBrdw
59#
发表于 2017-2-23 13:1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昨天,有一南方人来呼市出差,下车后,客户就在餐厅请吃饭,席间喝了点河套老窖,然后广州人感觉困倦,就回酒店睡觉了,今天早晨一觉醒来,拉开窗帘一看,窗外漫天飘雪,路上的行人都穿着厚厚的大衣,顿时嚎啕大哭“内蒙人给我喝什么了,怎么一觉睡了大半年啊,来的时候明明是春天,现在咋就变成冬天了,从春天睡到冬天!!!这房费可怎么结啊!!..!……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20: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杨琦钜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