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3-30 20:18:25 | 只看该作者
20250324
读《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
存在论转移却是一种发生在我们脚下世界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知识和感觉所植根的整个背景的变化。甚至在我们尚未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之前,各种事物就已经改变了。例如,我们可以将汽车看作是一种有限的工具,人类的一种交通装置。然而,事实却是当我们引入了汽车之后,世界本身就变了。汽车的广泛使用把我们引向了不同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老的地方相连,但在种类和质量上却是有区别的,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在慢慢地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p24
(思考: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伴随性的、连续性的变化,人工智能一种新技术的引入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隐秘的,比如认知方式、感知真实的方式)
20250325读《自我完善也是一种自由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7qf3n1oG-yC-kL8HgwWeg自我完善的自由:理解和明白行动的正确理由,并按照正确理由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读《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
“语言技术比任何其他工具都更加基本。当一种技术触到我们的语言,他便触到了我们的居所。”p7
营销一种商品?思维方式的革命?
“在60年代,当恩格尔巴特在智能扩充研究中心将第一台文本处理的软硬件拼凑在一起的时候,他写了“通过机器扩充人的智力”一文。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同计算机合作来操纵符号的话,我们就能帮助增强思想的过程,至少能像手写物帮助增强尚无文字的古人的力量那样。”p7
【信息与知识】“信息是知识的单元,而知识本身仅有少许的意义。信息预先假定一种有意义的境域,但却不传达或保证一种境域。由于境域与信息是层皮的关系,所以信息才可以被人们按计算机的速度进行处理和操纵,存储和传送。但我们还是人,对于我们来说,有意义的语言总是依赖于我们自己那有限经验所营造的可以感觉到的境域。”p8注:
第二章 逻辑与直觉
  • “在计算机面前思考与用笔和纸或打字机思考有什么不同?计算机并不仅仅是你指尖上的另一种工具。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一种让思维嗅到不同气息的信息环境。”p11
  • 思考:一种技术的出现并不仅仅改变了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改变是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改变,往往这些改变更加重要且影响更为深远。
  • “今天我们通过计算机界面对世界提问,在计算机的界面上许多问题始于布尔逻辑项。[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布尔查询随即便又引导我们藉以典型塑造世界的潜意识过程。一旦我们注意到计算机如何构造我们的精神环境时,我们就能够想到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潜意识诸因素,届时我们便可以既抓住潜在的力量又看到危险之所在。”
  • “计算机界面可以像人工镜头那样帮助我们坚持偏见。”p24
  •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图书馆维系着人类的声音和思想非系统化的、未加过滤的联系。”p25
第三章 超文本的天堂“超文本这个术语,指的是有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或附加的维度。在棋类游戏和数学物理学中,超指“另一个维度”。p28
“超文本帮助我们在信息的激流中航行。在超文本的跳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的加速”p39

第五章 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作为伙伴的计算机“我们并非要与一个潜在对手竞争,而是发现我们正在化入计算机的界面之中。计算机已被织入日常生活这块布料,而且已经成为西方文明这块织物中的重要丝线。p61
我们不应把计算机当成竞争对手,相反我们应和计算机进行合作才是。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海德格尔称之为‘技术的本质’的东西,要比人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都更为亲密地渗透到人的实存。技术的危险在于它能改变人类,它能使人类行为和希望彻底扭曲。不是机器能发狂,而是我们错误地与机器进行比较之后吧我们给自己给误解了。技术则相反,它进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改变着我们的知、思、欲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人类实存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计算机成为一大文化现象之前,我们是不可能察觉到它的精神渗透作用的。”p62
“今天,手写的信函使快速阅读减慢,因此被认为是老派的和不合时宜的。机械式写作在书面文字的领域剥夺了手的尊严,将文字的价值贬低为不过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p64
“计算机技术不仅灵活,而且容易适应我们的思想过程,所以我们很快就不再把它当成一种外部工具,而是更倾向于把它视为第二皮肤或精神假体”p65
第六章 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不管是好是歹,现在我们和机器成婚了。婚后的头一阶段是器物阶段。不论是在厨房还是在高速公路,我们许多时间都花在了指导、伺候、等待机器上了。我们与这些装置离得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很少理会它们--直到有天它们垮了机器再也不仅仅是机器了,而是成了机电器具了。应用技术充斥着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日常事物则根据支配我们生活节奏和协调我们去处的钟表来完成。我们总是被提醒,我们住在一个社会时空的格栅之中。计时器束缚了我们的手腕子,就像信鸽腿上的标志环。”p74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界面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交汇之处”p78[backcolor=rgba(255,246,122,0.8)]“界面所带来的最大危险,在于我们有可能与内心世界失去联系。”p82
“我们把脸贴到近前,但界面却难以见到。由于信息技术适合我们的心灵,所以是最不可思议的。没有什么能更贴近我们了。我们会因没有它而感到不自在,就像我们鼻梁上的眼镜或角膜上的隐形眼镜。”p80-81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如果只是由于污损的感官材料把我们对自己的习惯判断扭曲了,那么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越复杂,结局应当越是灾难性的。外部工具的复杂性每增加一度,似乎就离毁灭近了一步。“——杜威3
第七章 网络空间的情欲存在论网络空间是一种检验我们实在之真正意义的工具
“计算机对于我们,是情欲多于感官的,精神多于功利的。”p87
“计算机的引诱,比起美学和功利的引诱可要大得多;它是情欲的。与浅尝辄止不同,像玩玩具或娱乐活动,我们与信息机器的恋情昭示着一种共生关系,而最终是我们与技术的精神联姻。网络空间的气氛携带着一股曾环绕着智慧的清香,这一点倒没有搞错。将世界扮成纯信息的,不仅迷住了我们的双眼和头脑,也俘获了我们的心。我们觉得强大了而且有力量了。我们的心在机器里跳动。这便是厄洛斯。”p87
第八章 虚拟实在的本质“机器人式出场或在场,为虚拟实在增加了另外一个方面。以远程方式于某处出场,谓之虚拟出场。”p117
20250326《自我与自由意志的顽固幻觉》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6lMVKyW51zbnNPhS6huQ
大脑的每个半球都能独立处理信息,每个半球都能做出决定,并控制自身的行v
“心灵”和“自我”在物理上并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不存在,它们是大脑构建出的虚拟概念,类似于“爱”“正义”或“自由”这些概念。
【讲座】
香港浸会大学——钟布
algorithm——中老年人相信虚假信息,重新的认知建构,赛博空间,影响信息术语及决策。
In-group identification
ai被一部分科技公司掌握(意见领袖左右),ai成为一个新的空间。
20250327做ppt
《思考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https://mp.weixin.qq.com/s/8gcqqDH_SLHnwPbJmbTR6Q
memento mori(拉丁语,意为“记住你终将死去”)
在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 de Muertos, 亡者之日),人们认为逝去亲人的灵魂会在这一天回到人间。因此,家人会相聚在墓地,清扫并装饰祖先的墓地。在家中,许多家庭还会搭建祭坛(ofrendas),摆放已故亲人的照片、蜡烛、檀香、万寿菊、糖骷髅,以及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食物、饮品和其他喜好之物。
这种对逝者的纪念活动并非墨西哥独有。在日本,お盆(Obon,盂兰盆节)是迎接逝去亲人灵魂归来的节日。人们会清理家族墓地,并点亮灯笼,为祖先的灵魂指引回家的道路。
看《模仿律》[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20250328修改ppt,整理素材。去电影院看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
这一次我擦掉口红,
是要告诉你我的勇敢、
我的不服从”
"
我教女儿做贤妻良母时,
突然发现我在教她成为第二个我"


20250329兼职、完善部分讲稿
20250330上午搜索了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新闻奖相关资料,重新学习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24:44 | 只看该作者
20250331新闻评论作业是做电视节目和版面,一期理论评论10min,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评论需要至少三个小标题,一、(一)123
第一章 《伦理学中人的镜像》【伦理和道德】
道德:“道德就是人际相处的行为规范,换言之,所谓道德关涉到人们应当如何行动”p2
伦理学:由于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间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以人为载体的道德规范,因而从根本上讲伦理学是研究和探索人的,是以人为考察和把握的对象的“
【康德哲学思想】
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各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P2-3
【人的意向性】
“而人的意向性、自由自主的选择,则是其大脑的生物活动所无法解释的,这就如同你看一幅画,是感悟其寓意,而非是解构其颜料中的盐、硫化物和脂类化合物;你听一支曲,是体验其美妙,而非测量其和弦的频率与波长。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作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的自由选择是某种超验的东西,它是直接的经验过程与现象所无法解释的,而超验性的事物的形成,取决于人类所特有的强大的抽象能力”p3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理性、语言、道德等方面有着非常的深度与复杂性。而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形成,取决于人能够使用语言,并且进而将语言凝结为文字,通过文字这一表意符号,人们就可以把握到那种与我们直截当下的感知体验保持距离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既包括对过去与未来这种无法预见的事物的认知,业涵盖对完全无法直观言说的抽象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总之,正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使用,人类才形成了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并以这样的态势来观察自己与外部环境,超越感知的直接性,伸达至超验性的想象空间,从而能够相互交流思想,创造文化、发明技术、建构科学,形成自由自主的行为选择”p4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使用语言和文字,而形成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因而人是一种自然生物与文化精神的二元存在。”p18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人因自由之能力而享有独特的尊严”p5
“康德在历史上以非同寻常的坚定性与明晰性之处了人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其自我决定的能力”p8
【道德:人的精神性的第二种体现】

【契约主义‘】
“霍布斯致力于通过国家性权力的垄断而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该权利垄断的基础是人们的契约,该社会秩序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平以及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人的生命。“p9
“卢梭有关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己的生存”p18
第二章 何为伦理学“道德不论是作为调节群体行为的外在习俗,还是作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品格,均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p23
“所谓道德,是指某一族群或文化共同体自然生成的、通过传统流传下来的行为规范系统,其合法性与约束力来自于人们的相互认可,其作用在于规范和调节族群或文化共同体内部的行为模式与利益需求。”p31
【元伦理学】基于语言分析对道德词汇和道德陈述的意义作出解释,从而探究道德的可知性、真值性。p45
【应用伦理学】为相关方面的立法和法律修订提供理据。




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14:53:57 | 只看该作者
20250331第一章 《伦理学中人的镜像》【伦理和道德】
道德:“道德就是人际相处的行为规范,换言之,所谓道德关涉到人们应当如何行动”p2
伦理学:由于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间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伦理学所探究的是以人为载体的道德规范,因而从根本上讲伦理学是研究和探索人的,是以人为考察和把握的对象的“
【康德哲学思想】
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各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P2-3
【人的意向性】
“而人的意向性、自由自主的选择,则是其大脑的生物活动所无法解释的,这就如同你看一幅画,是感悟其寓意,而非是解构其颜料中的盐、硫化物和脂类化合物;你听一支曲,是体验其美妙,而非测量其和弦的频率与波长。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作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的自由选择是某种超验的东西,它是直接的经验过程与现象所无法解释的,而超验性的事物的形成,取决于人类所特有的强大的抽象能力”p3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理性、语言、道德等方面有着非常的深度与复杂性。而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形成,取决于人能够使用语言,并且进而将语言凝结为文字,通过文字这一表意符号,人们就可以把握到那种与我们直截当下的感知体验保持距离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既包括对过去与未来这种无法预见的事物的认知,也涵盖对完全无法直观言说的抽象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总之,正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使用,人类才形成了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并以这样的态势来观察自己与外部环境,超越感知的直接性,伸达至超验性的想象空间,从而能够相互交流思想,创造文化、发明技术、建构科学,形成自由自主的行为选择”p4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使用语言和文字,而形成一种与感性世界拉开距离的强大的抽象能力。因而人是一种自然生物与文化精神的二元存在。”p18
【自由:人的精神性的第一种体现】
“人因自由之能力而享有独特的尊严”p5
“康德在历史上以非同寻常的坚定性与明晰性之处了人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其自我决定的能力”p8
【道德:人的精神性的第二种体现】

【契约主义‘】
“霍布斯致力于通过国家性权力的垄断而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该权利垄断的基础是人们的契约,该社会秩序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平以及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人的生命。“p9
“卢梭有关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己的生存”p18
第二章 何为伦理学“道德不论是作为调节群体行为的外在习俗,还是作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品格,均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p23
“所谓道德,是指某一族群或文化共同体自然生成的、通过传统流传下来的行为规范系统,其合法性与约束力来自于人们的相互认可,其作用在于规范和调节族群或文化共同体内部的行为模式与利益需求。”p31
【元伦理学】基于语言分析对道德词汇和道德陈述的意义作出解释,从而探究道德的可知性、真值性。p45
【应用伦理学】为相关方面的立法和法律修订提供理据。

20250401集中处理了《媒体道德原理》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习题板块,继续看《伦理学的当代建构》,看推文《换上意义焦虑症,不是我们的错》
【为什么需要道德】
“道德规范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存的基本的、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它们的存在赋予了人们的行为以确定性和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整合,因此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维持与运作,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有益处的。”p52
【道德与契约】
“尽管将道德视为人们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愿设定的契约的观点产生于近代,但大部分近代伦理学仍不可能也不愿意摆脱古典伦理学的立场。连一些契约论者本身都不例外。这就造成了在他们身上出现的一种矛盾状态:“即便是霍布斯阐发了认定正义的原则是我们自己建构的'法律与契约’的契约论,……但同时他也坚守自然权利的观点”p57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在人为何要道德这一问题上,现代伦理学家的回答清晰而又果断:因为这是所有的人的利益的需要。这一回答体现了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故契约主义伦理学使现代伦理学指标性的学派。”p59
“一定情况下只要大家旁观,罪恶就能得逞”
《患上意义焦虑症,不是我们的错》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wtKk54v9Rns4MIpCLhHYg哲学一以贯之的命题: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从犬儒主义到狗智主义》

20250404【契约主义伦理学中的道德】
契约主义伦理学将道德理解为人类为了利益的保障和需求的满足所做出的一种理性的设计或明智的契约,这种契约体现了对行为主体平等地位的顾及和对其自主意志的尊重这样的道德意蕴。[《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78]
契约主义将道德视为行为主体之间为了利益的相互保障而做出的合作行为,它使社会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正。
【契约主义的诘难】
1、【契约主义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只是利己的道德,无法对利他主义做出有效论证】
抨击来源:十八世纪,英国神学家、哲学家巴特勒和休谟揭示了契约主义伦理学这一弱点,明确指出他人的痛苦与需求也是激发人类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因。
20240405看《伦理学的当代建构》,整理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发展部分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发展

一、基本思路阐述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与诘难,进而梳理休谟、哥梯尔在改进契约主义上的积极作为,在此基础上描绘了由罗尔斯和斯坎伦发动的从理性一个体主义的契约论到普遍主义的契约论的历史嬗变,从而回顾契约主义伦理学从初始状态达致成熟完备的历史进程。
二、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
  •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关键词:利益、理性、平等、自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78]
  • 契约主义伦理学将道德理解为人类为了利益的保障和需求的满足所做出的一种理性的设计或明智的契约,这种契约体现了对行为主体平等地位的顾及和对其自主意志的尊重这样的道德意蕴。[《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78] 契约主义将道德视为行为主体之间为了利益的相互保障而做出的合作行为,它使社会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正。[《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78]
  • 契约签订的前提:这样一种对道德的理解显然必须以行为主体的势均力敌的状况为前提,契约的签订仅是在拥有互相伤害的能力、因而也拥有签约之能力的理性自利者之间才会发生(他们站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只会认同对自身有利的行为规则。)[《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78]
三、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批判
  • 抨击要点:契约主义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只是利己的道德,无法对利他主义做出有效论证
  • 时间:十八世纪
  • 代表人物:巴特勒(Joseph Butler)、大卫·休谟(David Hume)
  • 理由:明确指出他人的痛苦与需求也是激发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从而突显了利他主义立场在道德中的应有地位。
  • 巴特勒:“我们的自我最大的满足就是我们存在合理的仁爱,仁爱是我们产生正确社会行为的主要保障之一”[Joseph Butler. Fifteen Sermons Preached at the Rolls Chapel to which isadded Six Sermons Preached on Publick Occasions, London: Forgotten Books,2012:9.]
  • 大卫·休谟:“人性中任何性质在它的本身和它的结果两方面都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同情别人的那种倾向”[[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352页。]
  •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一方面无法将纯利他排除在道德的视阈之外,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法对纯利他的立场与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于是契约主义者很容易就背上“缺乏对他人,特别是脆弱者、需援助者应有的道德镦感性”的罪名。
  • 如今的批判:因此直到今天人们(特别是女性主义者)仍然批评契约主义理性自利的立场和对等性的思维方式,认为“契约主义忽视了如移情、关怀的现象和对处于特殊状态的特殊的人的体认”。[Herlinde Pauer -Studer: Einfuehrung in die Ethik, Wien 2003, S.103.]
  • “契约主义无法对代际义务做出论证。契约主义者对代际契约的概念持怀疑或拒斥的态度。”[Konrad Ott: Moralbegruendungen, Hamburg 2001, S.130.]
四、休谟、罗尔斯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充实
  • 人物:休谟
    • 解决方法:一方面承认自利是人类行为的本质性要素,从而维护了契约主义立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认可利他心、同情感在人类道德意识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契约主义的自利着眼点的片面性得以消除。[《伦理学的当代建构》P181][梦李1]
    • 区分两种德行:人工德行与自然德行。人工德行:人工的德性,是指在理性的个体利益的保障所达致的合作的规则,即契约道德,其价值在于限制人的自然本性,特别是限制仅为自己和近亲占有财富的自然偏好,从而使共同的社会生活得以维系,使理性个体持续的长远利益得到维护
    • “自利是建立法律秩序的原始动机,而对公益的同情则是这种德性之所以得到道德认可的源泉”[David Hume; Ein Traktat ueber die menschliche Natur, herausgegeben von Reinhard Brandt, Ham-burg 1978, S.243-244.]
  • 人物:罗尔斯
    • 其“反思的平衡”理论发扬光大了休谟所认为的道德机制不能仅靠自利本身的论证,还要借助其他道德要素才能得到完满的说明。
    • 罗尔斯的正义论称为“契约论”
    • 正义论目标:将理论上得到论证的原则与基本的直觉(罗尔斯称之为临时确定的点)总是重新置于一种反思的平衡考量之中。
  • 两人共同的尝试:在不放弃契约主义基本立场的前提之下,将早期契约主义遗忘或抛弃掉的人类固有的利他动机、公正的直觉重新拾找回来,肯定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将其视为日常道德思维前理解的基本要素。
  • 两人的尝试对契约论的影响:影响深远,人们意识到契约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并非是万能的。认为“契约主义只是一种强者的道德”。契约的达致不仅要靠自利的动机,而且也要以某些客观存在的道德公理、道德直觉的协同作用为前提。(人们对于契约论的批评构成了哥梯尔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改进)
  • 人物:哥梯尔
    • 解决方法:将契约主义的适用性限定在一定范围,
    • 观点原句:“在我看来荒谬绝伦的是,人们会认同一种人际所有的关系都具有契约主义性质的社会。没有人愿意在这样一种社会中生活。问题在于,契约主义的论据适用于宏观层面,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层面,也就是一个社会对某种人际关系予以支撑达成一致这个层面。”[David Cauthier: Selbstinteresse, rationale Uebereinkunft und Moral, in: Herlinde Pauer -Studer(Hg. ): Konstruktionen praktischer Vernunft. Philosophie im Gespraech, Frankfurt a. M.2000, S.112.]
    • 评价:哥梯尔对于契约主义形象的捍卫,同时也是一种限制,将契约主义伦理学仅仅限制在道德层面的分析,无法对微观的具体人机关系的道德源泉提供合理性。那么就意味着,契约主义伦理学并不是能够为人类道德系统提供稳定论据支撑的全备性的理论。
    • 结果:很难说达到了改进契约主义整体形象的目的。

五、从理性个体主义到普遍主义
  • 代表人物: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和斯坎伦
    • 斯坎伦将契约主义的论证基础“不偏不倚”定义为“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
    • 结果:实现了个体—自利的理性视角,向普遍主义的理性视角转换。
  • 个体—自利的理性视角:理性就是有利,是个体利益最大化和个体目标得到实现。
  • 普遍主义的出发点:为了个体们基于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程序所达成的每一种基本原则、规则和规定都是可以得到辩护的。[Herlinde Pauer -Studer: Einfuehrung in die Ethik, Wien 2003, S.106.]所有基于不偏不倚的视角,得到共同接受的道德基本原则都视为是正当的。
  • 普遍主义的根本特征:不偏不倚
  • 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可以结合《正义论》的梳理):
    • 第一的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对尽可能最大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
    • 第二个正义原则:差异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
      • 差异原则: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最少受惠者获得明显益处的前提下才是允许的。使处于社会劣势地位者获得最大的好处。结果是
        • 1、满足了人们追求平等的心理,正义的概念已经将平等的寓意吸纳进来并使得平等原则得到了实现
        • 2、满足了人们防范风险的心理,每个人最大可能的损害降至最少。
      • 机会均等原则:职位与地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

  • 罗尔斯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贡献
    • 不在于具体的正义原则的提出,而是通过无知之幕的设置,将契约主义与道德原则的普遍必然性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契约主义的框架内实现了对道德原则的普遍性本质的令人信服的论证,从而排除了传统的理性—个体主义的契约论无法摆脱的契约签订者自身偶然性因素对契约结果的消极影响,这样反过来又为契约主义伦理学本身的完善打牢了根基,最终确立了普遍主义契约论的地位。[《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甘绍平 p187]
    • 罗尔斯的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另一优势在于,由于无知之幕的设置,人类道德的许多基本要素都可以经过理性的不偏不倚立场的严格审视,而被纳入到契约主义伦理学的体系中来,这不仅包括自由、公正的原则,也包括仁爱、利他的立场。这样也就从根本上克服了理性一个体主义的契约论排斥非自利的道德要素的弊端,从而推动了使契约主义成为一种完备的道德理论的进程。[《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甘绍平 p188]

六、补充:功利主义与普遍主义契约论功利主义的着眼点是多数人的幸福,而为多数人福祉不得不做出牺牲的少数人却无法认同这样的原则。即便是一些人愿意承受这种牺牲并且认同功利主义,也并不意味着功利主义作为一项原则可以顺利通过“理性的拒斥”的关卡。同时,作为一项标准的“理性的拒斥”,也使得普遍主义的契约论可以敞开怀抱接纳在理性一个体主义的契约论那里遇到麻烦的道德要素,如利他主义、道德公理与道德直觉。尽管这些道德要素有可能与利己的需求无涉,但因“无法遭到理性的拒绝”,所以在普遍主义契约论的体系中仍然能够得到有力的辩护。这样反过来,又使普遍主义的契约论有可能克服传统理性一个体主义契约论排斥“利他主义”的缺陷,成为一种相对完备的道德理论。



4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3 20:16:12 | 只看该作者
4月7日——4月13日改论文
45#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19:08:37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4月21日 周一 Alexander Goldenweiser,.history, psychology, and culture.the baker & taylor co.,1968
在文化中,无论何时何地,新酒都被倒入旧瓶中,新瓶被提供给旧酒。【p.18】【文化形式的新颖与内容的传统】
2025年4月24日 周四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一个假设,即“我们正成为一个没人能理解的巨大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微小芯片”
【场景地域】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这本书的核心是“场景论”,亦即“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他。他认为,电子媒介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场景的传统关系。场景通常是以“谁在哪儿” 定 义 ,它 隐 含 的 现 实 问 题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 ,其 行 为 类 型 是 不 同 的 。然而电子媒介的发展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使得人类的交往行为具有了新的中介,人们能够在不改变所处“地方”的情况下进行多种社会交往行为, 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 梅罗维茨提出,电子媒介“使得曾经各不相同的社会场景相互交叉”。 以前我们会有阶级、权力、等级等的划分,是因为不同群体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现在,“场景 相 互 交 叉 ”了 ,这势必引起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的重组,产生三大社会现象,即“儿童与成人概念的模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融合,政治英雄与普通市民的等同”。(《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985年])
(虚拟主播是什么的交叉?虚拟与现实场景的交叉,势必会引起原有认知真实的重组。)

2025年4月25日 周五《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1]胡泳.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J].新闻记者,2018,(10):43-46.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8.10.009.]
  • 是人性让我们区别于机器,而机器最难以取代的就是“人情味”。
  • 数字化是经济威胁,智能化是产业威胁,而自动化是个人威胁。
  • 借用《圣经》的说法“尘归尘,土归土”,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人的归人,计算机的归计算机。所以,我们需要分析人的什么东西是计算机不可替代的。
  •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乃是因为其具有人性。人性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而计算机正好相反,计算机要求一切东西都精准化、标准化。人性可能是人类面对机器人的最后一道保障,防止你被机器人贬为多余的人。
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生成的决定因素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人是决定新闻真假的主体。
思考新闻评论:人工智能对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意味着什么?
  • 促进新闻真实的人工智能——认知论中的“符合论”是一种关于“真理本质”的核心理论,其核心主张是:真理的本质在于命题(或信念、陈述)与客观实在(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命题为真的条件是它如实地反映或“符合“被理解为命题的内容与事实的结构或状态之间的匹配。
  • 从真理的视角看,新闻真实问题的实质就是“符合”关系中的“新闻”与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也就是“认识”(新闻)与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的符合。二者符合,新闻就是真实的,不符合新闻就是不真实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真实”维度比以往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符合程度更高;反之,如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虚假新闻,那么虚假新闻也就越“真”越容易迷惑接受者。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化人们对新闻真实的感知能力
先知、随知、深知一直是新闻人追求新闻至真的梦想。人工智能比人工更先知、随知、深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起始点是数据集,庞大的数据呈现出客观世界的原貌、全貌,亦即符合论所假设的原子。2021年4月27日,新华网“蓝星球”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开展遥感信息采集与侦测,开始对指定区域的异动进行识别,辅助突发事件或特定环境的多角度报道和溯源分析、真相挖掘。新闻工作者可以从网络抓取、情绪、卫星及多传感器数据等这个多源异构数据体系的源数据中估计和判断,以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提高可靠性,降低不确定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程深化新闻真实
  • 在新闻传播中,接受者对新闻的接受和验证本质上是对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接受者判断新闻是否与事实相贴合的能力。多渠道、多符号地呈现和阐释,使反映的新闻真实以几乎与事实立体重合的方式呈现在接受者面前,仿佛将接受者送到了事实面前,让接受者几乎处于临场状态,从而使新闻真实的传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得以最终实现。在整体真实、具体真实、细节真实、事件真实等方面更为全面、微观,在接收环节提高了接受者的接收广度、微度、清晰度,提升了接受者的准确理解度。


干扰新闻真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极大提高新闻稿件的生产效率,使时效性得以快速提升,极大地促进新闻真实性提高的同时,也极为矛盾地为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手段,创造了条件。
  • 概率模型驱动的语言模仿优先于事实验证,核心目标是生成符合语言模式的文本或多媒体内容,而非确保与事实的一致性。与模型相关,生成的虚假新闻可能成为下次虚假新闻产生的原材料。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极大提高新闻稿件的生产效率,使时效性得以快速提升,极大地促进新闻真实性提高的同时,也极为矛盾地为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手段,创造了条件。
  • 深度伪造对符合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的影响
    • 多模态内容生产:可以造成感官欺骗,其采用的深度伪造技术可生成以假乱真的虚假图像、视频或音频(如伪造政治人物演讲视频),直接冲击符合论依赖的感官验证渠道,造成“眼见为实”的假象
    • 工具无对错,它没有造假的自主意识与主观意图,造不造假是由背后使用它的人决定的。



新闻生产者主观意愿追求新闻真实,要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那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真实新闻产品;新闻生产者主观意愿追求不可告人的私利,而非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成为制造逼真度非常高的虚假新闻的工具。
  •    素材是影响AICG生产内容的关键之一,AIGC的“输出”需要预先“输入”大量的图文数据,因此AIGC无法创造出它所不了解的、从未接触过的、不存在的东西。它生成的内容都需要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即对数据源的大量收录和学习,它的输出是基于用户的输入以及数据源的还原和重组,不会凭空创作。
  • 逻辑推理错误:可能缺乏对逻辑结构和推理过程的理解,导致文章中出现不合理的推断或矛盾之处,从而误导公众的判断,对舆论产生混淆。
  • 对于新闻信源而言,人的参与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信息提供者、新闻从业者、用户的参与。
  • 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并不是媒介中呈现的具象内容,而是这一媒介本身为时代开创的可能性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08:30:2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考虑论文,暂不放入学术日志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5-26 20:35: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主要完成了媒介经营与管理文献综述的撰写
48#
 楼主| 发表于 2025-6-9 07:57:04 | 只看该作者
20250603 读《邓晓芒:西方文化的深层次秘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6w-WXueckPDbJLwgVRQ
“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在古希腊,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惊异是一种超功利的兴趣,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它所激发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追求。什么是“爱”?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冲动,是生命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上的追求。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爱”,缺乏对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只关心肉体(或与肉体不分的精神),而不关心纯粹精神。所以鲁迅曾把中国社会形容为一个“无爱的人间”。
人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人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奇迹”,人就是一个“小神”。所以人是不能当成工具来使用的,否则就成为了“非人”。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有某种一以贯之的要素,这就是“逻各斯”(Logos 万物的法则、规律,普遍的规范性、清晰的可表达性、可言说性)和“努斯”(Nous,灵魂,特指超越性的理性灵魂)的辩证结构。
中国历来都推崇“气”的哲学。气的哲学与火的哲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其一,气没有自己的形状,你把它装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其二,气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性,虽然它无孔不入,但那也不是它要入的。
《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创新?盲目追求求新求变是好事吗?》
  • 真正创新是解决问题的“神器”,不是为了“新”而“新”的花架子。
  • 到二十世纪之后,一般谈到的创新研究有几个特点,
    • 一个特点是,创新是规范性的,认为创新总是好的,结果很少有人质疑究竟什么是创新。
    •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是施事性的(performative)。我说一个东西是创新,你马上要做出来,创新是以政治政策为导向的。
    •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的乌托邦的,大家一说有什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创新成为解决每一个社会问题的万灵药,通过创新就可以实现一个完美社会。
    • 第四个特点是,[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创新以产业市场为中心,也就是说创新是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如果不投入市场,发明就不是创新。所以创新是由社会需求驱动的,而不是由科学驱动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有魔力的词,追求创新成为一句口号。也许我们恰恰应该反思,今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倡创新。
        20250604  读《角色展演、私域凝视、社会生存:  三重勾连交织中家务劳动博主的  可见性探讨》 荣 婷 卫成杰 孙佳倩
        “影像社会” 中媒介技术扮演着形塑人类 “看” 与 “被看” 关系的关键角色,把控着传播  可见的时空范畴。「易前良、唐芳云: 《镜与台: 数字时代的 “传播可见性”———两种范式的辨析和应用》,《新闻与写作》2023 年第 4 期。」
        《在小红书上旅游:透视旅游攻略的网络传播》
        gap: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这一典型网络传播现象进行剖  析,更少关注旅游攻略网络传播背后所反映的  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
        研究问题:
    • 旅游攻略何以成为现代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旅游攻略有着怎样的文本内容与视觉表现形式?
    • 采用了哪些说服策略?
    • 这种内嵌于特定语境中的旅游攻略传播对当下的旅游实践造成了哪些影响?
    • 显示出何种社会文化内涵?
    • 旅游体验强调旅游者的主体性与主体差异性,游系统互动而建构起的个人记忆与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
        身处地方的旅游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最终评判者。?【有泛化传播之嫌】
        结论:对 游 客 进 行 着 “反 向 驯 化 ”。旅游攻略培养了游客对其的工具依赖,让游客  习惯了从社交平台中获取旅游信息,遵循攻略  上的日程安排,甚至让游客从旅游的体验者逐  步沦为纯粹的攻略执行者。更重要的是,攻略  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游客对其的精神依赖。旅游  攻略从吃喝住行等方面为游客的出行设置了种  种量化考核的指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向游客灌  输着绩效至上的思想。这使得游客不断用攻略  完成度来丈量自己的旅游体验,并且,当越来越  多的游客都在使用攻略,其所蕴含的绩效崇拜  逻辑也是对游客的一种裹挟,会在休闲领域引  发无意义的竞争与“内卷”。
        读《快慢之间:  拍立得作为媒介物的记忆实践》 刘杰 姚子艺
        拍立得既有数码照片的即时可见功能,将复杂繁琐的洗印照片程序压缩至片  刻,在速度与技术层面表现为 “快”,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按下快门得到实体照片的 “慢”。[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这  一 “快与慢” 的矛盾,映射的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的矛盾性: 人们一边渴望 “速度”,崇拜效  率,同时又对加速的生活节奏感到倦怠,急切地寻找寄托以安顿自身的情感世界。
        【拍立得的使用场景】其使用场景通常集中于极具个  体性甚至私密性的日常生活,并未被赋予崇高而神圣的意义,继而其对记忆的召唤与激活往往  处在个体化的情感社群层面。
        特殊时刻本就蕴含着情感的珍贵属性,承载着这样时刻的物质载体会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  的触媒,形成 “中介化记忆”。在类似事件发生或重新接触照片时,更加强烈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20250605  选题容易踩坑的地方: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选题的学科归属
        读学术期刊,视听类的要慎重选择,对生产端的分析是更有价值的,开题末位淘汰百分之十,答辩末位淘汰百分之十。认真对待论文的几个部分 ,封面
        来源:《国际新闻界》
        题目:《人工智能的社会技术想象与话语封闭—基于中美欧媒介协同治理体制的话语网络分析》
        概括:研究采取话语网络分析法,以中美欧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  从协同治理体制的结构和权能配置两个方面分别提炼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想象内容、  主体关系及建构逻辑。
        【媒介治理】学者肖恩·奥·修克鲁(Sean O Siochru)和布鲁斯·吉拉德(Bruce  Girard)提出“媒介治理”的概念,认为媒介治理是对媒介进行系统化管理、监  督和控制的过程,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利益、促进媒介发展,也是适应数  字化时代的必要举措(Siochru,Girard & Mahan,2002),需要政府、企业、社  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Birkstedt et al.,2023)。
        【社会技术想象】社会想象是人们想象社会存在的方式,涵盖与他人的相处模式、社会运行机  制、发展预期,及其背后深层的规范和意象(Taylor,2003)
        「政策是社会技术想象的具象化呈现」
        【结论】关于人工智能的社会技术想象,美欧依然存在不同的话语封闭问题。因此,我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治理路径时,不应直接照搬美欧的治理模式;而  是应该立足国内发展需求、自身国情及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借鉴他国的人工智能社  会技术想象,以期丰富想象内容和想象主体。
    • 来源:《国际新闻界》
    • 题目:以情动人: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以莱克维茨为主线的考察
    • gap:莱克维茨在构建诊断当代社会的理论时,将互联网称为情感机器,但并未详细论证。本文以莱克  维茨的实践理论和独异性理论为主线,试图分析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
        【生产功能性产品—生产文化性产品】晚期现代社会经济扩张的重心从生产功能性产品转向了生产文化性产品(即被  赋予价值因而具有独异性的产品),如身负动物保护伦理价值的素食餐厅和象征着  高雅生活方式的交响音乐会等。
        【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
        互联网并不外在于人,而是深深嵌入或融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我们如此依赖于它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被破坏之后才会成为注  意力焦点一样。正是在此意义上,互联网正成为当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林格尔,  2021/2023:86),

      “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的整体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  状态”(孙玮,2020a)
【我发故我在】美国作家Peggy Orenstein在《我发推,故而我存在》中的困惑表达,“到底是  我在塑造我的推特信息流,还是我的推特信息流决定了我是谁?”(Orenstein,  2010)。
当现实似乎只有被媒介化之后才能获得“存在  感”和“现实性”时,或者说当存在成为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存在时(孙玮,  2020b)
【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任何涉及强烈正向或负向情感的知觉都会成为感官关注的中心,而情感意义较弱或中立的事物则会像白噪音一样停留在感官的边  缘”(Reckwitz,2017:120)。
【互联网情感倾向】互联网并没有成为能够通过理性的公  共商议而达至共识的公共领域,展现出无偏倚的判断。与此相反,互联网空间反而  越来越多地上演政治极化、舆论极化、情感极化等极化剧目(潘霁,刘晖,2014;  汤景泰,徐铭亮,星辰,2023;杨洸,邹艳雪,2023)。
【社交媒体】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认为,这与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一些事情”有关,而社交媒体的可供  性恰恰能够帮助人类做到:展演自我,监测回应,修正自我,从而获得一种“妄想  的自我价值感”(贝尔,2021/2024:13-14,88-89)。
【感受性】“在当代  社会中,比起对价值的狭义理性估量,起先决作用的应该是感受性的、情感上的那  些因素”(马费索利,王赟,2024;马费索利,1988/2022:16)。
组会模式允许创新的有限可能性
  • “内卷化”并不造成原始个体的萎靡不振,“有些人领导,有些人创造,有些人引领,有些人模仿”,艺术的基本形式已经达到了定型,结构特征固定不变,没有变化,有新意的独特性已经耗尽,但发展仍在继续。量之增长和质的停滞,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先使用了“involution(内卷话)”,内卷化发展只是低水平重复内卷是因循守旧的无意识状态,新媒体-原始社会,借助过滤器屏蔽内卷化感知。
《论作为伦理责任主体的团体》 甘绍平
  • 标题不要使用冒号把一句话分成两句
  • 中国社会科学发论文要求在论文中有原创性的理论
  • 关键词需要4-6个
  • 这项人际互动就是一种对话。“责任” 一词不论是英语 (Responsibility) 还是德  语 (Verantwortung),都有 “对问题 的 回 应” 之 意。责 任 的 本 质 就 是 一 种 对 问 题 的  回应、对要求的作答。
  • 伦理学有关团体道德责任的讨论,从描述伦理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历史罪  行的集体追责、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机制在气候问题上对未来人类的保护责任等问题上。
  • 一致同意模式、寻求共识模式、简单多数模式
  • 乡村社区伦理,看德文,网站,德国新闻传播的网站,伦理学教授简介,论文,看题目里面在做什么样的研究,替换词语,想到新闻媒体里
  • 伦理困境,很少出现这个词
  • 电视节目到公众号 ,电视剧到短视频?(营销,广告?传播实践,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025年6月6日【论文】媒体中的拟人化
第七章 义务论及其遗产
【康德伦理学】康德的伦理思想以“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和“自由原则”为核心
【义务论】人若出自义务行动,其行为准则便拥有一种道德价值。的这种行为法则是由作为行动主体的他自己自我设定的,并非取决于外在的规定。P142
【人自身构成目的】既然人自身构成了目的,就说明人拥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或绝对的价值。康德称这种内在价值为“尊严”,而把人作为人来尊重的理念就是从这里推导出来的。p145
【康德的伦理学任务】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需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
2025年6月7日康德:自由、上帝和灵魂不死



49#
 楼主| 发表于 2025-6-9 07:57:04 | 只看该作者
20250603 读《邓晓芒:西方文化的深层次秘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6w-WXueckPDbJLwgVRQ
“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在古希腊,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惊异是一种超功利的兴趣,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它所激发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追求。什么是“爱”?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冲动,是生命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上的追求。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爱”,缺乏对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只关心肉体(或与肉体不分的精神),而不关心纯粹精神。所以鲁迅曾把中国社会形容为一个“无爱的人间”。
人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人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奇迹”,人就是一个“小神”。所以人是不能当成工具来使用的,否则就成为了“非人”。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有某种一以贯之的要素,这就是“逻各斯”(Logos 万物的法则、规律,普遍的规范性、清晰的可表达性、可言说性)和“努斯”(Nous,灵魂,特指超越性的理性灵魂)的辩证结构。
中国历来都推崇“气”的哲学。气的哲学与火的哲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其一,气没有自己的形状,你把它装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其二,气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性,虽然它无孔不入,但那也不是它要入的。
《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创新?盲目追求求新求变是好事吗?》
  • 真正创新是解决问题的“神器”,不是为了“新”而“新”的花架子。
  • 到二十世纪之后,一般谈到的创新研究有几个特点,
    • 一个特点是,创新是规范性的,认为创新总是好的,结果很少有人质疑究竟什么是创新。
    •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是施事性的(performative)。我说一个东西是创新,你马上要做出来,创新是以政治政策为导向的。
    •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的乌托邦的,大家一说有什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创新成为解决每一个社会问题的万灵药,通过创新就可以实现一个完美社会。
    • 第四个特点是,[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创新以产业市场为中心,也就是说创新是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如果不投入市场,发明就不是创新。所以创新是由社会需求驱动的,而不是由科学驱动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有魔力的词,追求创新成为一句口号。也许我们恰恰应该反思,今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倡创新。
        20250604  读《角色展演、私域凝视、社会生存:  三重勾连交织中家务劳动博主的  可见性探讨》 荣 婷 卫成杰 孙佳倩
        “影像社会” 中媒介技术扮演着形塑人类 “看” 与 “被看” 关系的关键角色,把控着传播  可见的时空范畴。「易前良、唐芳云: 《镜与台: 数字时代的 “传播可见性”———两种范式的辨析和应用》,《新闻与写作》2023 年第 4 期。」
        《在小红书上旅游:透视旅游攻略的网络传播》
        gap: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这一典型网络传播现象进行剖  析,更少关注旅游攻略网络传播背后所反映的  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
        研究问题:
    • 旅游攻略何以成为现代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旅游攻略有着怎样的文本内容与视觉表现形式?
    • 采用了哪些说服策略?
    • 这种内嵌于特定语境中的旅游攻略传播对当下的旅游实践造成了哪些影响?
    • 显示出何种社会文化内涵?
    • 旅游体验强调旅游者的主体性与主体差异性,游系统互动而建构起的个人记忆与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
        身处地方的旅游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最终评判者。?【有泛化传播之嫌】
        结论:对 游 客 进 行 着 “反 向 驯 化 ”。旅游攻略培养了游客对其的工具依赖,让游客  习惯了从社交平台中获取旅游信息,遵循攻略  上的日程安排,甚至让游客从旅游的体验者逐  步沦为纯粹的攻略执行者。更重要的是,攻略  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游客对其的精神依赖。旅游  攻略从吃喝住行等方面为游客的出行设置了种  种量化考核的指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向游客灌  输着绩效至上的思想。这使得游客不断用攻略  完成度来丈量自己的旅游体验,并且,当越来越  多的游客都在使用攻略,其所蕴含的绩效崇拜  逻辑也是对游客的一种裹挟,会在休闲领域引  发无意义的竞争与“内卷”。
        读《快慢之间:  拍立得作为媒介物的记忆实践》 刘杰 姚子艺
        拍立得既有数码照片的即时可见功能,将复杂繁琐的洗印照片程序压缩至片  刻,在速度与技术层面表现为 “快”,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按下快门得到实体照片的 “慢”。[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这  一 “快与慢” 的矛盾,映射的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的矛盾性: 人们一边渴望 “速度”,崇拜效  率,同时又对加速的生活节奏感到倦怠,急切地寻找寄托以安顿自身的情感世界。
        【拍立得的使用场景】其使用场景通常集中于极具个  体性甚至私密性的日常生活,并未被赋予崇高而神圣的意义,继而其对记忆的召唤与激活往往  处在个体化的情感社群层面。
        特殊时刻本就蕴含着情感的珍贵属性,承载着这样时刻的物质载体会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  的触媒,形成 “中介化记忆”。在类似事件发生或重新接触照片时,更加强烈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20250605  选题容易踩坑的地方: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选题的学科归属
        读学术期刊,视听类的要慎重选择,对生产端的分析是更有价值的,开题末位淘汰百分之十,答辩末位淘汰百分之十。认真对待论文的几个部分 ,封面
        来源:《国际新闻界》
        题目:《人工智能的社会技术想象与话语封闭—基于中美欧媒介协同治理体制的话语网络分析》
        概括:研究采取话语网络分析法,以中美欧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  从协同治理体制的结构和权能配置两个方面分别提炼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想象内容、  主体关系及建构逻辑。
        【媒介治理】学者肖恩·奥·修克鲁(Sean O Siochru)和布鲁斯·吉拉德(Bruce  Girard)提出“媒介治理”的概念,认为媒介治理是对媒介进行系统化管理、监  督和控制的过程,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利益、促进媒介发展,也是适应数  字化时代的必要举措(Siochru,Girard & Mahan,2002),需要政府、企业、社  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Birkstedt et al.,2023)。
        【社会技术想象】社会想象是人们想象社会存在的方式,涵盖与他人的相处模式、社会运行机  制、发展预期,及其背后深层的规范和意象(Taylor,2003)
        「政策是社会技术想象的具象化呈现」
        【结论】关于人工智能的社会技术想象,美欧依然存在不同的话语封闭问题。因此,我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治理路径时,不应直接照搬美欧的治理模式;而  是应该立足国内发展需求、自身国情及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借鉴他国的人工智能社  会技术想象,以期丰富想象内容和想象主体。
    • 来源:《国际新闻界》
    • 题目:以情动人: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以莱克维茨为主线的考察
    • gap:莱克维茨在构建诊断当代社会的理论时,将互联网称为情感机器,但并未详细论证。本文以莱克  维茨的实践理论和独异性理论为主线,试图分析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
        【生产功能性产品—生产文化性产品】晚期现代社会经济扩张的重心从生产功能性产品转向了生产文化性产品(即被  赋予价值因而具有独异性的产品),如身负动物保护伦理价值的素食餐厅和象征着  高雅生活方式的交响音乐会等。
        【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
        互联网并不外在于人,而是深深嵌入或融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我们如此依赖于它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被破坏之后才会成为注  意力焦点一样。正是在此意义上,互联网正成为当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林格尔,  2021/2023:86),

      “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的整体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  状态”(孙玮,2020a)
【我发故我在】美国作家Peggy Orenstein在《我发推,故而我存在》中的困惑表达,“到底是  我在塑造我的推特信息流,还是我的推特信息流决定了我是谁?”(Orenstein,  2010)。
当现实似乎只有被媒介化之后才能获得“存在  感”和“现实性”时,或者说当存在成为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存在时(孙玮,  2020b)
【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任何涉及强烈正向或负向情感的知觉都会成为感官关注的中心,而情感意义较弱或中立的事物则会像白噪音一样停留在感官的边  缘”(Reckwitz,2017:120)。
【互联网情感倾向】互联网并没有成为能够通过理性的公  共商议而达至共识的公共领域,展现出无偏倚的判断。与此相反,互联网空间反而  越来越多地上演政治极化、舆论极化、情感极化等极化剧目(潘霁,刘晖,2014;  汤景泰,徐铭亮,星辰,2023;杨洸,邹艳雪,2023)。
【社交媒体】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认为,这与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一些事情”有关,而社交媒体的可供  性恰恰能够帮助人类做到:展演自我,监测回应,修正自我,从而获得一种“妄想  的自我价值感”(贝尔,2021/2024:13-14,88-89)。
【感受性】“在当代  社会中,比起对价值的狭义理性估量,起先决作用的应该是感受性的、情感上的那  些因素”(马费索利,王赟,2024;马费索利,1988/2022:16)。
组会模式允许创新的有限可能性
  • “内卷化”并不造成原始个体的萎靡不振,“有些人领导,有些人创造,有些人引领,有些人模仿”,艺术的基本形式已经达到了定型,结构特征固定不变,没有变化,有新意的独特性已经耗尽,但发展仍在继续。量之增长和质的停滞,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先使用了“involution(内卷话)”,内卷化发展只是低水平重复内卷是因循守旧的无意识状态,新媒体-原始社会,借助过滤器屏蔽内卷化感知。
《论作为伦理责任主体的团体》 甘绍平
  • 标题不要使用冒号把一句话分成两句
  • 中国社会科学发论文要求在论文中有原创性的理论
  • 关键词需要4-6个
  • 这项人际互动就是一种对话。“责任” 一词不论是英语 (Responsibility) 还是德  语 (Verantwortung),都有 “对问题 的 回 应” 之 意。责 任 的 本 质 就 是 一 种 对 问 题 的  回应、对要求的作答。
  • 伦理学有关团体道德责任的讨论,从描述伦理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历史罪  行的集体追责、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机制在气候问题上对未来人类的保护责任等问题上。
  • 一致同意模式、寻求共识模式、简单多数模式
  • 乡村社区伦理,看德文,网站,德国新闻传播的网站,伦理学教授简介,论文,看题目里面在做什么样的研究,替换词语,想到新闻媒体里
  • 伦理困境,很少出现这个词
  • 电视节目到公众号 ,电视剧到短视频?(营销,广告?传播实践,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025年6月6日【论文】媒体中的拟人化
第七章 义务论及其遗产
【康德伦理学】康德的伦理思想以“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和“自由原则”为核心
【义务论】人若出自义务行动,其行为准则便拥有一种道德价值。的这种行为法则是由作为行动主体的他自己自我设定的,并非取决于外在的规定。P142
【人自身构成目的】既然人自身构成了目的,就说明人拥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或绝对的价值。康德称这种内在价值为“尊严”,而把人作为人来尊重的理念就是从这里推导出来的。p145
【康德的伦理学任务】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需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
2025年6月7日康德:自由、上帝和灵魂不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