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 读《邓晓芒:西方文化的深层次秘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6w-WXueckPDbJLwgVRQ、
“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在古希腊,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惊异是一种超功利的兴趣,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它所激发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追求。什么是“爱”?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冲动,是生命对精神生活的一种向上的追求。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爱”,缺乏对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只关心肉体(或与肉体不分的精神),而不关心纯粹精神。所以鲁迅曾把中国社会形容为一个“无爱的人间”。
人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人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奇迹”,人就是一个“小神”。所以人是不能当成工具来使用的,否则就成为了“非人”。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有某种一以贯之的要素,这就是“逻各斯”(Logos 万物的法则、规律,普遍的规范性、清晰的可表达性、可言说性)和“努斯”(Nous,灵魂,特指超越性的理性灵魂)的辩证结构。
中国历来都推崇“气”的哲学。气的哲学与火的哲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其一,气没有自己的形状,你把它装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其二,气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主动性,虽然它无孔不入,但那也不是它要入的。
《为什么古人不喜欢创新?盲目追求求新求变是好事吗?》
- 真正创新是解决问题的“神器”,不是为了“新”而“新”的花架子。
- 到二十世纪之后,一般谈到的创新研究有几个特点,
- 一个特点是,创新是规范性的,认为创新总是好的,结果很少有人质疑究竟什么是创新。
-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是施事性的(performative)。我说一个东西是创新,你马上要做出来,创新是以政治政策为导向的。
-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的乌托邦的,大家一说有什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创新成为解决每一个社会问题的万灵药,通过创新就可以实现一个完美社会。
- 第四个特点是,[backcolor=rgba(255,246,122,0.8)]创新以产业市场为中心,也就是说创新是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如果不投入市场,发明就不是创新。所以创新是由社会需求驱动的,而不是由科学驱动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有魔力的词,追求创新成为一句口号。也许我们恰恰应该反思,今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倡创新。
20250604 读《角色展演、私域凝视、社会生存: 三重勾连交织中家务劳动博主的 可见性探讨》 荣 婷 卫成杰 孙佳倩
“影像社会” 中媒介技术扮演着形塑人类 “看” 与 “被看” 关系的关键角色,把控着传播 可见的时空范畴。「易前良、唐芳云: 《镜与台: 数字时代的 “传播可见性”———两种范式的辨析和应用》,《新闻与写作》2023 年第 4 期。」
《在小红书上旅游:透视旅游攻略的网络传播》
gap: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这一典型网络传播现象进行剖 析,更少关注旅游攻略网络传播背后所反映的 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
研究问题: - 旅游攻略何以成为现代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旅游攻略有着怎样的文本内容与视觉表现形式?
- 采用了哪些说服策略?
- 这种内嵌于特定语境中的旅游攻略传播对当下的旅游实践造成了哪些影响?
- 显示出何种社会文化内涵?
- 旅游体验强调旅游者的主体性与主体差异性,游系统互动而建构起的个人记忆与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
身处地方的旅游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最终评判者。?【有泛化传播之嫌】
结论:对 游 客 进 行 着 “反 向 驯 化 ”。旅游攻略培养了游客对其的工具依赖,让游客 习惯了从社交平台中获取旅游信息,遵循攻略 上的日程安排,甚至让游客从旅游的体验者逐 步沦为纯粹的攻略执行者。更重要的是,攻略 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游客对其的精神依赖。旅游 攻略从吃喝住行等方面为游客的出行设置了种 种量化考核的指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向游客灌 输着绩效至上的思想。这使得游客不断用攻略 完成度来丈量自己的旅游体验,并且,当越来越 多的游客都在使用攻略,其所蕴含的绩效崇拜 逻辑也是对游客的一种裹挟,会在休闲领域引 发无意义的竞争与“内卷”。
读《快慢之间: 拍立得作为媒介物的记忆实践》 刘杰 姚子艺
拍立得既有数码照片的即时可见功能,将复杂繁琐的洗印照片程序压缩至片 刻,在速度与技术层面表现为 “快”,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按下快门得到实体照片的 “慢”。[backcolor=rgba(255,246,122,0.8)]这 一 “快与慢” 的矛盾,映射的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的矛盾性: 人们一边渴望 “速度”,崇拜效 率,同时又对加速的生活节奏感到倦怠,急切地寻找寄托以安顿自身的情感世界。
【拍立得的使用场景】其使用场景通常集中于极具个 体性甚至私密性的日常生活,并未被赋予崇高而神圣的意义,继而其对记忆的召唤与激活往往 处在个体化的情感社群层面。
特殊时刻本就蕴含着情感的珍贵属性,承载着这样时刻的物质载体会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 的触媒,形成 “中介化记忆”。在类似事件发生或重新接触照片时,更加强烈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20250605 选题容易踩坑的地方: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选题的学科归属
读学术期刊,视听类的要慎重选择,对生产端的分析是更有价值的,开题末位淘汰百分之十,答辩末位淘汰百分之十。认真对待论文的几个部分 ,封面
来源:《国际新闻界》
题目:《人工智能的社会技术想象与话语封闭—基于中美欧媒介协同治理体制的话语网络分析》
概括:研究采取话语网络分析法,以中美欧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 从协同治理体制的结构和权能配置两个方面分别提炼人工智能社会技术想象的想象内容、 主体关系及建构逻辑。
【媒介治理】学者肖恩·奥·修克鲁(Sean O Siochru)和布鲁斯·吉拉德(Bruce Girard)提出“媒介治理”的概念,认为媒介治理是对媒介进行系统化管理、监 督和控制的过程,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利益、促进媒介发展,也是适应数 字化时代的必要举措(Siochru,Girard & Mahan,2002),需要政府、企业、社 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Birkstedt et al.,2023)。
【社会技术想象】社会想象是人们想象社会存在的方式,涵盖与他人的相处模式、社会运行机 制、发展预期,及其背后深层的规范和意象(Taylor,2003)
「政策是社会技术想象的具象化呈现」
【结论】关于人工智能的社会技术想象,美欧依然存在不同的话语封闭问题。因此,我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治理路径时,不应直接照搬美欧的治理模式;而 是应该立足国内发展需求、自身国情及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借鉴他国的人工智能社 会技术想象,以期丰富想象内容和想象主体。 - 来源:《国际新闻界》
- 题目:以情动人: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以莱克维茨为主线的考察
- gap:莱克维茨在构建诊断当代社会的理论时,将互联网称为情感机器,但并未详细论证。本文以莱克 维茨的实践理论和独异性理论为主线,试图分析互联网何以成为情感机器。
【生产功能性产品—生产文化性产品】晚期现代社会经济扩张的重心从生产功能性产品转向了生产文化性产品(即被 赋予价值因而具有独异性的产品),如身负动物保护伦理价值的素食餐厅和象征着 高雅生活方式的交响音乐会等。
【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
互联网并不外在于人,而是深深嵌入或融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我们如此依赖于它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被破坏之后才会成为注 意力焦点一样。正是在此意义上,互联网正成为当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林格尔, 2021/2023:86),
“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的整体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 状态”(孙玮,2020a)
【我发故我在】美国作家Peggy Orenstein在《我发推,故而我存在》中的困惑表达,“到底是 我在塑造我的推特信息流,还是我的推特信息流决定了我是谁?”(Orenstein, 2010)。
当现实似乎只有被媒介化之后才能获得“存在 感”和“现实性”时,或者说当存在成为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存在时(孙玮, 2020b)
【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感官的注意力是充满情感的......任何涉及强烈正向或负向情感的知觉都会成为感官关注的中心,而情感意义较弱或中立的事物则会像白噪音一样停留在感官的边 缘”(Reckwitz,2017:120)。
【互联网情感倾向】互联网并没有成为能够通过理性的公 共商议而达至共识的公共领域,展现出无偏倚的判断。与此相反,互联网空间反而 越来越多地上演政治极化、舆论极化、情感极化等极化剧目(潘霁,刘晖,2014; 汤景泰,徐铭亮,星辰,2023;杨洸,邹艳雪,2023)。
【社交媒体】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认为,这与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一些事情”有关,而社交媒体的可供 性恰恰能够帮助人类做到:展演自我,监测回应,修正自我,从而获得一种“妄想 的自我价值感”(贝尔,2021/2024:13-14,88-89)。
【感受性】“在当代 社会中,比起对价值的狭义理性估量,起先决作用的应该是感受性的、情感上的那 些因素”(马费索利,王赟,2024;马费索利,1988/2022:16)。
组会模式允许创新的有限可能性
- “内卷化”并不造成原始个体的萎靡不振,“有些人领导,有些人创造,有些人引领,有些人模仿”,艺术的基本形式已经达到了定型,结构特征固定不变,没有变化,有新意的独特性已经耗尽,但发展仍在继续。量之增长和质的停滞,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先使用了“involution(内卷话)”,内卷化发展只是低水平重复内卷是因循守旧的无意识状态,新媒体-原始社会,借助过滤器屏蔽内卷化感知。
《论作为伦理责任主体的团体》 甘绍平
- 标题不要使用冒号把一句话分成两句
- 中国社会科学发论文要求在论文中有原创性的理论
- 关键词需要4-6个
- 这项人际互动就是一种对话。“责任” 一词不论是英语 (Responsibility) 还是德 语 (Verantwortung),都有 “对问题 的 回 应” 之 意。责 任 的 本 质 就 是 一 种 对 问 题 的 回应、对要求的作答。
- 伦理学有关团体道德责任的讨论,从描述伦理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历史罪 行的集体追责、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机制在气候问题上对未来人类的保护责任等问题上。
- 一致同意模式、寻求共识模式、简单多数模式
- 乡村社区伦理,看德文,网站,德国新闻传播的网站,伦理学教授简介,论文,看题目里面在做什么样的研究,替换词语,想到新闻媒体里
- 伦理困境,很少出现这个词
- 电视节目到公众号 ,电视剧到短视频?(营销,广告?传播实践,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025年6月6日【论文】媒体中的拟人化
第七章 义务论及其遗产
【康德伦理学】康德的伦理思想以“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和“自由原则”为核心
【义务论】人若出自义务行动,其行为准则便拥有一种道德价值。的这种行为法则是由作为行动主体的他自己自我设定的,并非取决于外在的规定。P142
【人自身构成目的】既然人自身构成了目的,就说明人拥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或绝对的价值。康德称这种内在价值为“尊严”,而把人作为人来尊重的理念就是从这里推导出来的。p145
【康德的伦理学任务】康德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有一种绝对的、无需任何动机而独立地下命令的实践法则,以及服从这个法则就是义务。”
2025年6月7日康德:自由、上帝和灵魂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