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7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2:46: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商业周刊中文版
//@肖隆平: 牛文啊,就是有点太长了。再好的媒体都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官僚化制度的巩固,媒体就是一个需要活力和创新净胜,需要平等的地方。这些都没有了,想好就是虚妄之谈。

@商业周刊中文版
【央视的窘境:既要打鸣,又要下蛋】13年后,泱泱大国的国家电视台再次面临新的危机——曾经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王的地位被动摇了。地方台小伙伴抢尽了风头,央视也放低身段,几次挖角主持人孟非都没有成功。“既要打鸣又要下蛋”,这是个世界级的难题。http://t.cn/zRbSDtl @吴大妈哦 @康夏Eric




(37)| 轉發(1317) | 評論(175)
10月11日14 : 35來自新浪微博



收藏於10月12日15:47
保存 取消
经营  +加標籤


(3)| 轉發(64)| 取消收藏| 評論(9)
10月12日15 : 26來自新浪微博






572#
发表于 2013-10-15 13:12: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刘春离职搜狐视频:两年三调岗 并未受重用


网易科技讯 10月15日消息 昨日消息,搜狐视频总裁刘春在几轮传言之后宣布离职,称将投身电影行业自行创业。据了解,在这背后,是刘春并未在搜狐视频受到重用,疲于应对内斗,才华未得到施展。

从刘春加入搜狐视频的职业发展历程来看,刘春自2011年5月加盟搜狐视频以来,历经三次职位变动:刘春于2011年5月空降到搜狐视频COO,主要工作是辅佐邓晔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而短短半年后,搜狐就宣布刘春在任搜狐视频的COO同时兼任搜狐网总编辑。今年7月,刘春从原来的搜狐视频COO升任了总裁,但与此同时,张朝阳亲自挂帅担任了搜狐视频的CEO。

刘春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在中央电视台期间,任《新闻调查》执行制片人。2000年加盟凤凰卫视,历任助理总策划、助理台长、副台长、执行台长等职,他完全有实力担任搜狐视频CEO职务。

但据相关人士透露,刘春在刚刚加盟搜狐视频之初就陷入与当时CEO邓晔的内斗之中,坊间盛传两人意见严重不和,矛盾较深,刘春的才华和想法并未得到实施,半年之后刘春索性不再过问搜狐视频,被调往搜狐集团担任总编辑,同时兼任搜狐视频COO。在此后的一年多里,刘春几乎没有以搜狐视频COO的身份出现在搜狐视频的发布会上,在每一次的媒体访问环节也只有张朝阳和邓晔两人。

直到今年7月,搜狐集团宣布刘春升任总裁,这对刘春来说,本应该是一次得到重任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搜狐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又亲自出任了搜狐视频,并把搜狐视频当做整个大搜狐翻身的机会,所以事必躬亲,刘春再次失去对搜狐视频的独立决策权和控制权。

据搜狐内部人士透露,此前刘春在搜狐视频并没有得到重用,新闻制作人出身的刘春,虽然对外宣称负责内容和媒体业务,实际上在搜狐视频只做出了几档纪录片栏目。

在宣布离职的前几天,刘春在个人微博上发表感慨“一事业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反之,虽千万亿元,吾也不之。”这次离职,应该算是刘春对长达两年应对人事斗争,才华被浪费的抗议。(木子)

http://tech.163.com/13/1015/06/9B773AIK000915BF.html


573#
发表于 2013-10-31 10:3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批捕

http://v.163.com/swf/video/NetEaseFlvPlayerV3.swf?topicid=0085&vid=V9BHBN2N0&sid=V8KGPS8FU

http://v.163.com/swf/video/NetEaseFlvPlayerV3.swf?topicid=0001&vid=V9B5OB7JM&sid=V99BAMD9T

视频截图

新华网长沙10月30日电 30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对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批准逮捕。

据了解,2013年9月9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向长沙市公安局报案称,2012年以来,新快报连续发表多篇署名为记者陈永洲的文章,捏造事实对中联重科进行诬蔑诋毁,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商业信誉并造成重大损失。

经前期调查,长沙警方于9月16日正式立案侦查。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10月18日,在广州警方协助下,长沙警方在广州将陈永洲抓获。10月19日,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新闻回顾: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刑拘 曾连续撰文批中联重科[url=http://news.163.com/13/1022/20/9BQMO41E00011229.html]http://news.163.com/13/1022/20/9BQMO41E00011229.html[/url]

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今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新快报》记者陈某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已于10月19日被长沙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中。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央视出镜 承认收钱发失实报道[url=http://news.163.com/13/1026/06/9C3H1HVL0001124J.html]http://news.163.com/13/1026/06/9C3H1HVL0001124J.html[/url]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刑拘,自称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陈永洲向民警坦承,为显示自己有能耐,获取更多的名利,他受人指使, 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致其声誉严重受损。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供认并深刻悔罪。

http://news.163.com/13/1030/17/9CEUNS0L0001124J.html


57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8:36: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3年11月01日 07:50 AM
企业如何激发创造力?
英国《金融时报》 摩根•威策尔


创造是人类大脑最为神秘的活动之一。尽管从哲学家到神经学家的各类学者一直都在研究,但我们仍然远未明白创造力是什么,或者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企业总是希望聘用具有创造力的人,这不仅仅是为了研发和创新等活动,而且还要他们作为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来解决复杂的日常管理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创造力的理解,企业很难对这些人进行有效管理。他们的精力和产出大多被浪费了。

按照大卫•伯克斯(David Burkus)在其著作《创造力神话》(The Myths of Creativity)中的说法,围绕创造力的课题出现了一种神话色彩。他发现这种神话化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人。古希腊人相信,创造力源于神灵,只有神青睐的少数几个人才能获得。这些被神眷顾的人成为社会的“创造者”,是其他人仰慕的英雄。

伯克斯表示,现在我们仍相信这些神话。我们仍然相信天赐灵感,当某人有了一个极好的想法时,就是“灵感闪现的时刻”。

我们也相信,具有创造力的人是孤独的、真正的天才,他们最好的创意都是在孤独状态下想出的。我们还相信,伟大的想法始终会得到认可。

伯克斯是位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的奥罗罗伯特大学(Oral Roberts University)的管理学助理教授。他指出,这些想法全都是错误的。在对创造力天赐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之后,他用结构紧凑的10个章节驳斥了关于创造力的主要神话传说。

从来没有灵感闪现的时刻;真正的创造是一种反复的过程,通常是在现有想法基础上的缓慢渐变和发展。具有创造力的人很少能在孤独状态下实现旺盛的创造;实际上,团体比个人更擅长创新。伟大的想法并不总是能在最初得到认可;许多想法需要多年以后才能获得重视,还有些想法则湮灭无闻。

伯克斯还指出了企业为创造力提供激励的无效,他说,没有证据表明此类努力导致了更多的创新。具有创造力的人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他们发现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外部激励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相对较小的角色。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为他们提供他们想要做、能够获得满足感的工作即可。

他还认为,快乐的工作场所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普遍被认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但实际上它们可能会成为抑制因素。他写道:“过分强调团结……实际上会损害一个团队的创造力。它可能降低创意的多样性,使得那些拥有独特视野的人进行自我反省,而不敢冒不被当作团队一份子的风险。”

具有创造力的人也普遍认为,创造力需要自由,伯克斯同样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写道,相反,需要给具有创造力的人一些障碍去突破。如果给他们完全的自由,他们往往就会漫无目的,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给他们设置障碍,他们就会努力征服障碍。

这本书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人入胜。许多人可能不同意伯克斯的某些结论,但他至少迫使我们去质疑某些普遍接受的观点。

然而,他引用的绝大多数的创造性例子都是美国的,比如Post-it、PayPal和Gore-Tex。

这一点令人失望。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已经证明自己富有创造力,有时创新方式不同于美国企业。没有承认这些差别是这本书的主要不足,否则它会更令人感兴趣。

译者/邹策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 ... utm_medium=campaign
57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2:3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制日报社记者任东杰
//@ICO刘开明: //@笨笨an: //@喷嚏网铂程://@谷瑀v:邓亚萍:互联网太危险,我还是玩蛋去吧//@中殷:大笑话!

@大鹏看天下
《人民日报》创办的人民搜索(改名“即刻搜索”),已投入数十亿元,就这么悄然关张了。邓亚萍是一个打乒乓球的,让她来当一个IT公司的领军人,纯属瞎胡闹,她自我感觉比乔布斯还牛逼,发誓要取代百度,打败谷歌,为全人类做出贡献,更是沦为笑谈。这一切,都是哪个SB领导的主意???






(251)|
轉發(3576)
|
評論(1204)

今天 08:18來自搜狗高速浏览器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搜狗高速浏览器
|
檢舉

57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8:53: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洪波:电视媒婆与屏幕夜总会
2010-7-3 20:15 |


媒介或者媒婆
  电视是一种媒介,因为相亲节目的火热,现在更像是一个媒婆。
  媒婆是私人在进行社会性活动,媒婆是一个个体,而“做媒”意在完成婚配,婚配是私人性的,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而婚配是家庭的前提。
  电视相亲则是一种由公共机构进行的私人性活动。电视是公共机构,相亲是私人行为。相亲以婚配为目的,有一定的社会性,但终究而言,仍是个人事务。电视的介入,使相亲这种私人事务变成公共事务,从而制造了一种奇特的“相亲明星”。
  媒介与媒婆,共有一个媒字,这显示了媒介这个词在语源学上的来历。世界上先有媒婆,后有媒体。准确地说,人们先认识了媒婆,然后才认识了媒体。
  保媒拉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而把信息交流的中介视为媒体、大众媒介,则是观念革命的产物,源自于传播学的兴起。
  字面上说,媒可以理解一种以匹配男女为目的的行为,而且匹配对象具有不确定(某)性。“做媒”是在不认识的男女之间架设婚配的桥梁。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也以不特定对象为目标,但其目的在于信息交流。
  因此,从媒婆到媒介,是中介性的扩大;而从媒介做回媒婆,不是媒介对其功能的窄化,而是媒介否定自我的一种纯粹语源学的返祖。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媒介与媒婆其实并不搭界。因此,电视热衷于成为媒婆,就连“认祖归宗”都谈不上,只能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玩乐。
  大众媒介投身于媒婆行业,不代表“接近性”、“服务性”的增强,不预示媒婆这样一个传统行业在当代社会具有复兴的趋势,而只意味着媒介对自身的否定。
  毫无疑问,这种否定类似于“安乐死”。安乐的一个表现,是电视媒婆的极度娱乐化样式;安乐的另一个表现,是电视成为媒婆后拥有的收视率和由此而来的广告收益。但大众媒介成为媒婆,表示它作为媒介的终结,作为媒婆的开始,从而使得媒介不成为媒介,媒介性死亡,媒婆性诞生。

婚配的极简主义
  以全盘热情投入媒婆行当,意味着媒介的死亡。这种内在的否定性,并不取决于媒介变身媒婆时是否恶俗,而取决于媒介与媒婆判然而立的不同属性。
  然而,电视媒婆最令人厌烦的,还是变成拜金女与炫富男的舞台。
  其实,作为媒婆,电视媒婆也是不真诚的。媒介变成媒婆,本身就很怪异,而变成不真诚的媒婆、伪媒婆、以利用媒介的大众性而装媒婆,就更加令人不耻。
  相亲貌一种“功能性”节目,要完成婚配的目的,但实际上是一种恶搞的娱乐秀。相亲节目不是相亲的地方,而是假装相亲。没有相亲是可以保证成功的,相亲的这一特性,为伪装的相亲留下了空间,唯其如此,相亲就可以不断地相下去。
  拜金女或炫富男,只是相亲节目中的一种人物类型而已。节目中其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清纯的、柔美的、干练的、创业的、不着调的等等,这些只是型号而已,以使任何一种类型的观众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嘉宾不仅在型号上受到控制,而且语言被细密设计。这些型号的人物,与拜金女与炫富男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可欲对象的组合,并以即时配对的舞台样式,给收看者“轻许终身”的承诺想象。
  一定程度上,相亲节目可以说是极简主义或者本质主义的实践者。
  在这里,一切从简,一切被删繁就简,一切被去弯取直,径奔主题。从相互陌生到交配认可之间的距离不是长跑,也不是短跑,而是30米冲刺。爱的问题或者说感情问题被简化为配对,婚配被简化为交媾权的确认。要言不烦的陈述和出台亮相的印象,通过轻松的灭灯游戏给予配对随兴而为的寓意,而温馨、浪漫、庄重等等情感或者仪式的必需,则由灯光、音乐与喝彩的声音、现场祝福来完成。
  过程是高度浓缩的,几分钟可以完成一个婚配的全部细节,镜头后面一头是陌生的人海,一头是洞房,从人海中来,到洞房中去,中间的一切就在电视镜头前的几分钟里。所有修饰性、仪式性的内容,枝枝蔓蔓的牵扯,都是不必要的,都是多余的,意思是说“婚配就这么回事”。而现场的声光组合,电视舞台,以及屏幕前面无数人的目光,则起到类乎仪式的作用,赋予儿戏式的配对以庄重严肃之感,并修饰配对成功的浪漫。

屏幕夜总会
  相亲节目中,匹配型号是通过人物设计而提供的。这就是说,每一种型号的人物,其实都是对生活中相应型号梦想的抽取。可以看到,在这些型号中,不会出现真实的普通人,而是被修饰或装扮的可欲者。这个是正在创业的小成功者,那个是每天收到8封情书的绝对娇娃,甚至百变妖姬被修饰成清纯玉女。
  拜金女与炫富男之所以引人注目,实在是当代生活经过极简主义提纯后在电视上的再现。生活中不会有人表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节目中会有。但这种极端的提炼,也未必不是“本质的真实”。生活已经被简化成为“有钱”与“无钱”两种状态,在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点投缘或者不投缘的区别,然而,这似乎也只是一个“能够再投入多少钱”的问题,投缘是可以与投资进行换算的。
  这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然而体现了这种真实的人,那些站在面前的一个个可欲对象,却是不真实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在于金钱确实已经成为一种通配符号;而镜头前的可欲对象,则是化妆而来的“欲望天使”,一方面作为金钱欲望的奴隶,一方面作为娇美可人的天使。绝对的诱惑,绝对的堕落,绝对的美好,绝对的恶俗,有机锋的无脑语言,可量度的秀色阵列,纠结在一起。ABCDEFG……角色丰富而且可即时置换,一种类似于夜总会“金鱼缸”式的形式,一种稍加收敛的异度情色空间,一种添加了巧问妙答的上钟游戏。
  这不是相亲,而是以相亲为表形、以公开许可为尺度的挑逗表演。嘉宾不是为相亲而来,而是为展现自我或者为使自己“明星化”而来。这是一种关于婚配的观念传达活动,而本身不以婚配为目的。它之所以成为关于婚配的观念传达活动,是因为婚配被用作节目的标榜,人们在此谈论关于婚配的各种话题,而节目不可能以婚配为目的,很少人可以在几分钟时间里通过一种戏剧化的场景决定自己的婚配对象。
  当你设想嘉宾在寻找自己的婚姻时,会倾向于认为嘉宾关于婚姻的发言是深思熟虑的,是严肃认真的。然而,如果那不过是一个不以婚姻为及身考虑的人,对婚姻所说的一通无所用心甚至异取为高的话,那么那些话不过是传达了一种婚姻的娱乐性设想,而不是涉及己身的生活认知。哪怕当代婚姻确实变得如“闪电”一般来去无踪,闪婚闪离越来越多见,婚姻已失去“终身”意义,人们谈论婚姻时是否涉及己身仍然有着态度上的差异,假面的谈论与真实的谈论并不相同。

人气与禁止
  相亲节目成为一种特殊的“造星运动”,显示了高热的人气。
  一个嘉宾能够从汲汲无名之辈,通过相亲而成为明星,既有类似于“超级女声”的草根成功因素(嘉宾以普通人身份、相亲这种普通人的行为,获得普通人的关注),也有相亲行为作为婚配许诺与交媾认可的标准使人们产生兴趣的因素,还有电视舞台在相亲节目中变成类似于夜总会“金鱼缸”式的肉体展陈场所的因素。相亲节目的人气中,混杂着好奇与窥私、欲望与猎艳、审美与审丑。
  相亲节目假借普通人的身份,对普通人进行价值上的贬斥。这不仅在于嘉宾虽然以普通人的身份出场,但大多会以逃离普通人身份为追求,而且在于无论从仪容作态到言语表述都显示了对普通人身份的厌弃和拒绝。固然,所有人都有追求自己认为合适的生活的权利,但大众媒介通过相亲节目而直率地表达对普通人生活的不屑,高调地唱响拜金主义、权贵主义的赞美诗,这恐怕是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朋辈的。世界上哪怕最炫富再贵族的媒体,至少还会表现一点对普通人的同情,以示仁厚。
  在这个传播禁忌很多的地方,对普通人的贬斥被认为道出了实情,也传达了真实心声,从而获得了一种“自由言说”的赋值。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真实与否并非电视媒婆的想法,价值也不在节目的考虑之中,节目只在乎收视率。
  虽然电视相亲中出现的许多观念,作为现象可以说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实况,然而生活的实况与生活的应然不同,真实与否与合理与否是两回事。
  人们面对一个拜金时代,但未必认为拜金就合理。一个人甚至一方面拜金,一方面又感叹无奈。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拜金主义实际上意味着对其生命意义的否定,因此他既需要直面金钱的力量又否定这种力量,就像人们既羡慕豪宅拥有者又批判房价过高,既艳羡高收入者又痛斥分配不公。而相亲节目不是这样,它以欣然得色的态度,为拜金炫富者宣言,并直接嘲弄普通人的境况。收视率与价值观的冲突是存在的。
  广电管理部门终于对相亲节目忍无可忍,先是点名批评,后是出台规定要规范节目。
  基于对大众传播的理解,我并不觉得有一个行政机构对电视台直接发布各种号令是正常的,或者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电视相亲节目全无传播伦理约束,必得行政机构直接出马,则制造了一种媒体自律无效、社会无法约束媒体、传播伦理无用的假相,使得管理机构的存在及号令行为看上去十分必要。
  中国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鸡生蛋,蛋生鸡,纠缠不已,使人很容易模糊是非,不知道到底是过于依靠号令产生了问题,还是国情有别,国人异秉,非得严加号令而不能产生一种过得去的秩序。而我始终相信,有责任的媒介,存在于能够自我负责的环境之中。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104408
57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0:19: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剿匪中队
即刻搜索失败的教训:1、先叫人民搜索,搜了一遍,发现中国根本没人民,用户为零。2、国家每年投入1亿,公务员干活,运动员做CEO,这不叫公司,叫有司。3、最致命的是人民日报控股,输入“亩产多少”,结果是“一万斤”。这样的搜索谁敢用。4、谁烧人民的钱,人民为谁烧纸钱。


  • (2)

(11)| 转发(333) | 评论(7)
今天 18:35来自新浪微博

| 转发| 收藏| 评论
6分鐘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  举报





57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9:5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袁方博士
这倒是个好办法

@卫视保洁师
估计以后央视会把非新闻类的节目和综艺节目发包给制作公司,安心搞新闻。

| 轉發(2) | 評論(2)
20分鐘前來自小米手机


| 轉發| 收藏| 評論(2)
17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  檢舉



57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09:20: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开封少年狂
出色的领导深谙激励之术。

@经典管理短语
【管理定律】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出色的领导深谙激励之术。越是有能力的员工越不好管理,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占有欲,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会跳槽、捣乱。要想让他们安心、卖力地工作,就一定要有能激励他的东西。这种激励因素就是“马蝇”@黄靖源胜利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11)
|
評論

11月18日14 : 36來自vivo_Xplay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58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0:58: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杨建国
【德国谚语管理学】1、一人努力是加法,团队努力是乘法。2、脑袋之所以是圆的,是要用来不断转换思路。3、找解决方案比纠结原因更优先。4、自己脚上没磨出老茧,不要驱使别人。5、会太多是糟糕组织的标志。6、想看清,其实只要换个视角。7、总有这种爱斯基摩人,拼命教非洲人如何生活。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9)
|
評論(3)

35分鐘前來自iPad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