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71#
发表于 2025-11-5 19:1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篇学生习作何以引领帝王蟹舆论?

当《新京报》抛出“高校食堂该不该卖999元帝王蟹”的议题时,一场舆论风波已然酝酿。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为这场讨论定调的,并非专业媒体,而是南京大学“新潮”平台上一篇学生习作——《高校食堂改革不会止于一只帝王蟹》。
这篇习作不仅在发布一小时后获《新华日报》转载,更创下“新潮”首个十万加阅读,实现了真正的破圈传播。
为何一篇校园习作,能成为阐释母校立场的最有力声音?其传播效果甚至超越了发起议题和转载的专业媒体?
校园媒体,通常是新闻传播学院为学生提供“采写编评”训练而设立的实践平台。由于教学属性优先,社会对这类平台所发布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往往并不抱有太高期待。然而,校园媒体的优势恰恰在于其以校友圈层为传播基础,在这起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中,它充分发挥了共情传播的长处,展现出独特而真实的力量。
特别是“新潮”自身积累的传播势能。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持续运营十一年的实践平台,“新潮”不仅是新闻学子的练兵场,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届师生共同记忆的情感仓库。这种由时间与情感编织而成的传播网络,在涉及母校的舆论事件中,释放出不容小觑的圈层影响力。
其次是文本的“事实力量”。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新潮”植入了大量唯有真实生活在南大才能捕捉的细节:校内十多个食堂的规模、每个食堂十多个档口的布局、帝王蟹档口仅是百分之一的存在、学生通过“拼单”消化高价菜品等。这些鲜活事实构成了文章的共情基石,而这恰恰是《新京报》两篇评论所缺失的核心要素——它们提供了观点交锋,却未补充关键事实。
除了共情与事实,此次“新潮”回应中展现出的策略性速度,是其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另一关键。新京报的议题在3日深夜发布,于4日早晨形成广泛认知;而“新潮”在4日午前便迅速推出回应,精准抓住了舆论发酵的“黄金窗口期”。这种快速反应,一方面有效阻止了单一质疑声浪的持续放大,另一方面则通过提供更具深度和温度的事实框架,成功引导公众视线转向更理性的讨论,从而实现了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设置议题的转变。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最响亮的声音,而是最真实、最有温度的声音。校园媒体以其独特的情感纽带、事实基础和时机把握,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传播力量。





来源:新潮
编辑:杨泓艳

572#
发表于 2025-11-8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写作“宽窄”之间,我们至少要摆脱平庸
《圣经》曾提到,“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可见“宽门”通向平庸,“窄门”通向真理。
在评论的一宽一窄间,我们至少要摆脱平庸,摆脱思维局限。如果能到达“窄门”,对评论作者而言,是至高无上的成就。
说到思维的局限性,每个人或多或少存在,只有不断思考、实践和总结,才能让局限性化为更多可能性,像鸟儿一样飞越自己的山。这些就当作对红网“论道训练营”特色人才班同学们的勉励与祝福吧。
11月6日,是训练营开营第二天。
10位同学如期交上“处女作”,很稚嫩,也不完美,但好在有了新的开始。对于评论初学者来说,找到“宽门”已属不易,这就像“从0到1”往往比“从1到100”更难。
参加当日培训的同学,着重撰写地方中心工作的评论。选题涉及近期湖南的时政热点,如“人才巴士”、政务重要部署、湘股战报、“半条被子”新声新事、中法文化交流会议等等。
复盘审稿过程,透过各种繁杂零散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几类脑海中存在的思维误区,它们钳制思想,让文字僵化,可称之为“思维巫术”。
一是“全面看问题”思维。这种全面的思维在评论里,表现为“各打五十大板”,或者说“五个手指头一样长”,容易因贪大求全而失去焦点、失去重心,看上去洋洋洒洒一大篇,实际上什么价值都没有。
比如有位同学就湖南省政府会议围绕医保、外贸、产业等多项工作部署写评论,文章虚而不实,就事论事、就概念说概念,没有干货思考,是典型的缺乏问题导向的全而无用的文章。
二是“闭合式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闭环思维,往往先入为主,屏蔽别人的声音,强行输出自己的观点,也不管是否客观,是否有调查研究,是否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这种思维往往导致教条化、说教化严重。
比如有同学写“半条被子”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变,先不说原标题的论文气质与评论完全不符,行文也是“大而全”的论文写法,同时盲目放大意义,过度解读,这些都是闭合思维的弊端。
事实上,评论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帮助读者打开新的思维境界。这才是评论的迷人之处。
三是“顺从和正向”思维。它总是沿着千人一面的思考次序来看待事物,因而难以有突破。其实,评论思维最可贵的是批判性思维,敢于提问,敢于合理怀疑,这也正是评论的天性。正能量和主旋律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或者说逆向思维,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质疑问题、求证真理的态度,才会让正能量成为“真能量”。
许多同学文章存在这类问题,只从浅层思考,顺着新闻源的方向扩充,读后没有收获,不得要领,不能称之为评论。
其实,当我们不再满足于某个标准答案,脑海里不再揣测别人的心思,以批判性的独立思维,真正释放自己的思想,我们也就能走出平庸的“宽门”,领略“窄门”内的风景和境界。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杨泓艳

573#
发表于 2025-11-8 14:19:2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社交媒体“活人感”越来越少,这篇文章体现了纵深感|时评研究室
原作:
社交媒体的“活人感”为什么越来越少
李勤余 澎湃新闻   2025年11月5日

点评:
好评论源自对社会问题的长期观察与思考
(点评人:翁之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那个曾经寄予厚望的,能够包容理性对话、促进共识、启迪民智的网络舆论场,究竟去哪儿了?这一篇评论,或许问出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今天的互联网充满了各样机遇和可能性,但也因为“遍地是金”的商业属性导致功利主义盛行,让网络空间充斥着浮躁、焦虑的心态。如今,网络信息茧房引发网民认知固化、观点对立,重要信息浓度被低质信息稀释导致大量注意力浪费,虚假信息泛滥……面对种种乱象,可以说,“我们终将毁掉我们所热爱”的隐忧不再是危言耸听。
这篇评论见解之深刻,显然是基于评论作者对网络舆论生态持续观察与思考的“有备而来”,而不是郑智化等少数名人退网的新闻能立时就唤醒的。在这篇评论里,新闻事件只是一个由头,让作者有机会把对特定社会问题的长期思考结果带入公共议题中,这种有历史纵深的深入认识,恰恰是一切都趋向“碎片化”的时代里尤为稀缺的元素。
好的评论员,不止能敏锐捕捉单一新闻事件背后的认识价值,更能锁定一系列关联事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我们也需要更多这样的声音,带领舆论穿过浅滩,驶向价值的深水区。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编辑:杨泓艳

574#
发表于 2025-11-9 14:3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篇评论“废稿”,都是认知的“校准器”

时评稿件被媒体编辑“枪毙”后,也叫“废稿”。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时效滞后,话题热度已过,失去评论价值;二是观点有问题,或偏激、或保守、或平淡;三是论证有缺陷,或逻辑不自洽,或论据不靠谱,或表达不流畅。
对初学者而言,稿件被“枪毙”或许不是问题,甚至是家常便饭,但如何面对“废稿”,却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探讨。
在对待“废稿”方面,常见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归因外部,或觉得编辑水平不够,或认为媒体过于保守;二是自视过高,以为稿件已打磨得“十全十美”,殊不知经不起逻辑或事实推敲;三是自我否定,或沮丧不已,或恨铁不成钢,或怀疑自己能力;四是敷衍了事,不以为然,不屑反思,裹足不前。
令人欣慰的是,参加红网青椒训练营的同学,对“废稿”有可贵而清醒的认识,抱持严谨认真态度,虚心学习,给人深刻印象。这在同学们与老师交流过程时或提交的“评中评”,有突出表现。
例如,某同学拟评论“宝宝巴士开屏是低俗广告”话题时,从拟就思路到撰写稿件,花了长达2天时间,等到上交稿件时发现,网络上有不少涉及此话题的评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稿件“价值已大打折扣”。她在“评中评”谈到时效性时,认识到评论员需在“快”与“深”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在纷繁的信息浪潮中,为舆论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又如,某同学就“流浪猫被抽血有偿供宠物猫使用”评论时,表达过于“情绪化”,“共情”失度、理性不足,类似于控诉“罪行”而不是“以理服人”。这种稿件自然难以修改。该同学在“评中评”反思道:共情表达不能失度,只有理性压倒情绪,评论才能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时评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再如,某同学谈到就“平台向无证驾驶员和车辆派单”话题所撰写稿件不足时,除话题时效性不足外,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稿件所呈现的观点平淡无奇,提不起受众打开阅读的兴趣,遑论引起共情。因此,一篇时评要具备竞争力,不仅需抢占先机,还需抢占“新”机,特别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这些同学面对“废稿”时,不逃避、不抱怨、不气馁,敢于直面不足,积极反思改进,把“废稿”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发见稿件短板、校正认知,使之成为提升写作水平的“垫脚石”,值得点赞。
废稿”绝非废物。对每一位作者而言,每篇“废稿”都可成为认知的“校准器”,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实践表明,“废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者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利用“废稿”来校正自己的认知。
练习时评写作,本质上是一场提升自我认知的“持久战”,而“废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武器”。注重在失败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从“废稿”中淬炼的认知,迟早会转化为写作的“肌肉记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者对待“废稿”的态度,决定着其写作水平进步的速度以及所能抵达的高度。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杨泓艳

575#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献词类评论”究竟怎么写?

一到年底,是评论员任务比较重的时刻。因为媒体大多要写几篇献词。比如刚刚过去的记者节,以及不远的元旦、春节,都需要这类体裁。例行公事也好,自我打气也好,哪怕是修辞游戏,如果不应下景,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几乎从成为职业评论员开始,便开始参与这个活计了。算起来,过去接近十年的时间,也写了十几篇各类献词文章。一边写一边总结,觉得还是有些心得可以分享。今天就谈谈这个话题。
据我的经验,这类文章最难把握的其实是谋篇布局。所谓献词,固然主要是抒发一种情绪,传递一种信念,但如果仅仅是词语的堆砌,那就只是在编织一套花架子,感情上,也只会流于无病呻吟。
献词类评论首先是一种叙事,要有叙事结构,要有一个文章的框架。这其实是最难的。我看到很多不太成熟的献词,结构上大多比较混乱,一会儿谈问题,一会儿谈愿景,又接着谈问题,再去论述建设性。结构上实在太摇摆了,文章显得凌乱不堪。
献词文章必须有一个逻辑上的主干,不能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随风飘摇,进入无物之阵。一般来说,整体的架构,是先谈问题、现状,再谈愿景、未来、建设性。笼统一点地说,文章不妨秉持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逻辑是顺流而下的,不要反复出现扬、抑交织的问题。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第二是表达的节奏。如前述所说,献词要追求文章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来自文字的节奏。这种节奏,我简单总结一下:要有快有慢,有急有缓,要有变向,有律动。要大珠小珠落玉盘,要嘈嘈切切错杂弹。要大刀阔斧,要绣花功夫。要如凿井,要如开河。
理解这句话,不妨看看新京报刊发的元旦献词《以平凡之勇,渡过生活之海》,《穿越大江大河》,以及记者节社论《技术越进步,越需要大显身手》《算法时代,坚信新闻的力量》。这几篇文章是有鼓点的,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形成了文字的脉冲,将人代入一种动态的场景,产生一种力量感。
第三是要有思考的增量,要有对人生的体悟。我一直记得某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开头,“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这两句是不是很带感?我想不只是因为表达精到有力,更是浸透着人生的阅历。仔细想想,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这两个方向之间反复纠缠拉扯吗?故乡与远方,是人类的一大母题。一个人无论混得好或者差,都无所逃于故乡与远方之间。
我此前还看到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的20年致读者的献词,很有水平。不仅是文字好,文字是朴实的,但不是干瘪的,白开水的,而是在巧妙的引用中夹杂着信息增量与思考增量。看得出来有总编辑视角。除了文笔,还能看出一个媒体总编、一个50岁中年人对人性、对行业、对世界的思考。有人说,年轻人越做不了评论员,从这个维度看,是有道理的。
第四,我认为,献词文章要营造画面感。文似看山不喜平。画面感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冲击,一种文字美感,一种情绪感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献词要善于找意象,譬如,山川,土地,种子,河流,庄稼……都算是常用词。当然,这考验作者的文字运用能力。
我记得央视的《天下足球》在足球运动员亨利退役时,做过一期节目,里面有一段解说词: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眼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380场比赛,226个进球,4座英超金靴,2座英超奖杯,49场不败。历史最佳射手,海布里的最后一战,海布里的最后一吻。当烟花升起的时刻,那个曾属于亨利的海布里国王时代不会随年华逝去,而只会在年华的飘零中常常记起。——这就是画面感。
总结一下,我认为好的献词,应该是架构、文字、认知、意象的统一。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框架与表达,雌雄同体,虚实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何璇祺

576#
发表于 前天 23: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学会辨析谬误,“评论思维”无处不在

评论写作中,作者需要运用一种深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此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思考方法有批判性思维,也有辩证思维,有些内核基本都差不多,只是定义的角度或侧重点不一。在这里暂时都归为“评论思维”吧。
在我看来,评论思维中所体现出的这些思考方法,主要有这些内容:一是质疑求证,不轻信各种信息;二是辨析谬误,识别事实或逻辑漏洞;三是化繁为简,“抓主干、舍枝叶”;四是理解多元,摒弃“非黑即白”思维;五是视角转换,避免偏激片面;六是有效沟通,学会以理服人。
评论思维不仅有助作者写出好时评,还有更广泛应用价值。
在此,不妨先说两件小事。前年夏天一个下午,路过某地“算命一条街”时,可见一百多米长的街道有3位“算命先生”坐在小凳子上,在为他人“指点迷津”。一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新同事问我:这条街的“算命先生”算得准不准?我回答说,对这种“算命”现象,不应追问准不准,而应反问:假如“算命先生”真的能帮人“祈福求财”,为何不先为自己“改命”,早日摆脱在街边“算卦”的命运?
还有一件小事,来自一位家长的疑问。她有个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孩,生性好动,在房间写作业或在客厅看电视时,坐不到10分钟就动来动去,根本静不下来,严厉训斥也不奏效。这家长喜欢清静,看到小孩坐无坐姿、晃来晃去,就心情焦躁。对此,我建议她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6、7岁的小孩坐上一小时甚至半天都“纹丝不动”,这小孩的身体发育及智力发展还正常吗?果真如此的话,不是更值得担心吗?
上述新同事和家长,在我反问启发下醒悟过来,原本看似难解的问题,顿时豁然开朗,前者看清了所谓“算命”的本质,后者认识到好动本是孩子的天性。在这里,我就是用评论思维中的“辨析谬误”及“视角转换”等方法,分析问题、切中要害、得出结论。
当然,评论思维的价值远不止于帮助分析以上“小事”。现实中,无论是甄别过载信息、应对职场竞争,还是走出人生困境、进行理财投资,以至提升沟通技巧、考公考编等,均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放光彩。
比如,面对情势变化时,评论思维能让你更快地看清问题本质,做出理性判断,不至于病急乱投医;遇到舆论场情绪对立时,保持应有清醒,不至于被偏颇言论带节奏;挖掘投资机会时,不盲从、不跟风,不至于分不清馅饼和陷阱;起草重要文稿时,主次分明,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犯低级错误;进行沟通协作时,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立场和意图,提高办事效率,不至于浪费宝贵时间。
换言之,培养评论思维,能让你在信息爆炸时代,成为一个不盲从、不偏激、有深度、有主见的现代公民,从根本上提升你面对人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与韧性,进而影响你的人生轨迹和生命质量。
总之,评论思维不是供一劳永逸的现成答案,而是永葆活力的思考工具,适配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场景,而且历久弥新,终身受用。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何璇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