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571#
发表于 2019-7-27 11:16: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观媒
#论标题导向作用# 同一则新闻,三家报纸标题各不相同。我只能笑笑说,编辑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标题~三位编辑都打算买房,生活报编辑想从丈母娘手中搞点,早报编辑是啃老族,晚报编辑买房,只能靠儿子~......via @亚洲新闻周刊杂志












51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572#
发表于 2019-7-27 11: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静芝 于 2015-11-2 18:25 编辑


传媒视线第339期:拒绝“标题党” 好标题是怎样炼成的?

2015年10月30日06: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1030/c120837-27756063.html
+35.gif (8.18 KB, 下载次数: 7)


+38.gif (15.43 KB, 下载次数: 4)



573#
发表于 2019-7-27 11:17:46 | 只看该作者
#看图# 国足再败,报纸新闻:”标题?呵呵,算了“(图来自@中国青年网 ) 同时,2013年6月@中国足球队 的一条微博:”对不起“又被翻出来,网民:“一句话,一辈子"……





















http://weibo.com/1699540307/D4reW6sqa?type=comment#_rnd1447858876764

574#
发表于 2019-7-27 11:18:11 | 只看该作者

575#
发表于 2019-7-27 11:18: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5-12-01 编前会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记协
编者按: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差错,有差错的作品占审核作品总数的37.7%。经过全体审核委员的集体审议,最终决定撤销168件作品的参评资格。为帮助各新闻单位对照检查,现选出差错百例,按文字作品、广播作品、电视作品、网络作品四大类,分别给出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

















































































链接
去年新闻奖被撤销评奖资格作品的常见错误38例
在去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撤销评奖资格的有149件作品,其中广电作品23件,占比15.4%;网络作品19件,占比12.8%;各类文字作品107件,占比71.8%。撤销原因绝大部分是存在语言文字错误和表述不当的错误。带有共性的错误归纳为以下十个大类。
(一)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这一类差错是大量的。审核中发现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该逗不逗,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例1. 【原文摘录】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使企业产品、规模和管理上档次”将成为民企二次创业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申报职称对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职称申报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对这块不够重视。
【审核意见】文中标点使用不准确,一逗到底,导致语义不清,未按照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例2.【原文摘录】灾区现场看似到处都是新闻,现场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从而显得非常焦虑。
【审核意见】在“抓手”和“从而”之间必须有个逗号。

例3.【原文摘录】这一方面说明官话影响之恶劣,人们反感程度之深,另一方面也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热切期盼。
【审核意见】应将“反感程度之深”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二)字、词误用

这类差错的数量仅次于标点符号。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明显的错字、错词
这类错误的产生,尽管记者和编辑要负主要责任,但校对也难辞其咎。因为只要稍微认真一点,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例4.【原文摘录】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婉惜。
【审核意见】“婉惜”应为“惋惜”。

例5.【原文摘录】她裂着嘴笑着说:……
【审核意见】“裂”应为“咧”。

例6.【原文摘录】这是由晚晴著名学者俞樾的旧居楼改建而来的,曾有“西湖第一楼”美誉。
【审核意见】“晚晴”应为“晚清”。

2.同音词的误用
这类错误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现在记者们写稿基本使用电脑,且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词,很容易就随手而出,比如:“侦察”与“侦查”,“按耐”与“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词是因为没有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造成了误用,比如:“截止”与“截至”,“期间”与“其间”等。

例7.【原文摘录】这起案件从公安机关开始立案侦察到法院宣判,一直没有直接人证、物证。
【审核意见】“侦察”应为“侦查”,为同音词误用。

例8.【原文摘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
【审核意见】“暇”系“瑕”之误。“暇”者,空闲也;“瑕”者,玉之斑点也,亦比喻人之缺点。另外,“璞”指未经雕琢过的玉,必然有瑕,因此不存在“无瑕的璞”。

例9.【原文摘录】李富英按耐住情绪,招呼艾尼·库尔班选菜,眼睛却一直盯着孩子。
【审核意见】“按耐”系“按捺”之误。“按捺”指控制、压制,也可用“按纳”,但没有“按耐”这个词。

例10.【原文摘录】据义乌市公安局统计,截止今年11月,在义乌的境外客商达41.1万人,常驻外商1.5万人。
【审核意见】“截止”系“截至”之误。“截止”的意思是:(到一定期限)停止, “截至”的意思是:截止到(某个时间点)。因此,上引例句应改为“截至”或者“截止到”。

例11.【原文摘录】期间,央视网与百度、360网站寻人平台进行合作,打通数据,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寻人信息平台,为寻亲提供更大的数据支持。
【审核意见】“期间”系“其间”之误。“期间”指某个时期里面, “其间”指某一段时间。

3.“的、地、得”的误用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足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例12.【原文摘录】下个月,南瓜就将收获,“如果像去年一样得价的话,每亩可赚4000多元!”答话的是屯长卢德彬。
【审核意见】“得”字误用。应该用“的”。“一样的”作为定语修饰“价”。

例13.【原文摘录】“国家四级财政,给1.2亿名老年农民增加一些养老金,这钱是可以拿的出的。”
【审核意见】“的”字误用。应该用“得”。“得出的”作为动词“拿”的补足语。

例14.【原文摘录】说到这里,这个在老师眼中开朗、能说、爱交朋友的15岁男孩将头埋进臂弯,小声的抽泣着。
【审核意见】“的”字误用。应该用“地”。“小声地”作为状语修饰谓语“抽泣”。

4.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精炼的语句,表达无限丰富的情感与思想。但是,成语往往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其用字和含义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肆意妄为。

例15.【原文摘录】“就这两个月少点,因为兰县长住院动手术。”驾驶员陈邦清眼泪婆娑。
【审核意见】“眼泪婆娑”系“泪眼婆娑”之误。泪眼,含泪的眼睛;婆娑,起舞的样子。“泪眼婆娑”形容的是忽闪忽闪的含泪的眼睛,而不是流出的眼泪。

例16.【原文摘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审核意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让他明白,用感情打动他。反过来说,不合逻辑。

例17.【原文摘录】再看“疏”。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们深谙“堵为治标、疏为治本”之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里治堵限排政策热闹喧嚷,暗里发展公共交通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且异常坚定。
【审核意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从正面迷惑敌人或对手,从侧面进行突然袭击。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5.不当的词语缩略
为了精炼语言,减少字数,新闻报道中常常会使用缩略语,尤其在标题中。但是,缩略语使用不当,往往会给受众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麻烦。

例18.【原文摘录】汉推国际交流不可少
【审核意见】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小标题。什么是“汉推”?从文中得知“汉推”即“汉语国际推广”的缩略语,这在专业人士那儿可能是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却很难猜出其意思来。因此,必须加上双引号,并作出解释。同时,如果“汉推”是“汉语国际推广”的缩略语,那么其后加上的“国际交流”就是赘语。

例19.【原文摘录】在“头七”的时候,根据是否举行国家悼会,进行适度的《七日祭》策划。
【审核意见】不当缩略,意思不明。“悼会”是什么意思?“追悼会”?“哀悼日”?

例20.【原文摘录】盼适降设分所标准。
【审核意见】“适降”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得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盼望适当降低设立分所的标准”,但缩略后让人不知所云。

6.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这一类错误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对语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例21.【原文摘录】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审核意见】“回圜”是什么意思?遍查词典不得。

(三)直接引语使用不当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表达方式,直接引语是作者引用的采访对象所说的话,间接引语是作者复述的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直接引语必须以双引号标示,以表明所引的话是采访对象的原话,而不是作者的概括或整理;间接引语则不用双引号标示,是作者对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的复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完整、准确地引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反对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进行加工和整理。

我们知道,说话都是个体性的,很少有多个人同时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过诸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众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表达。很显然,这是经作者加工过的引语,不能被当作直接引语使用。这个问题在新闻教育界反复说了多年,实践中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类似错误仍然不绝如缕。本次审核时,这样的问题就不在少数。例如:

例22.【原文摘录】当地村民纷纷围上来反映:“邓正加……”

例23.【原文摘录】总队的官兵说:“我们的司令员,哪里有重大任务……”
另一方面,有些作品该用直接引语时却不用。比如下例:

例24.【原文摘录】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审核意见】这一段人称混乱。如要用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他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女孩能支持他。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如要用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四)代词的误用

所谓“代词”,即指代某人、某事、某物的词。通常又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新闻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的反映,代词自然也就少不了。本次审核发现,代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上,常见的有:指代不明,指代错误和指代不统一。

例25.【原文摘录】4月18日是米热古丽·玉素甫的24岁生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的心中一定有个让她魂牵梦萦的“白马王子”,日渐年老的父母,还等着为他披上嫁衣,看着她幸福地生活。
【审核意见】人称代词指代错误。“他”应为“她”。

例26.【原文摘录】王福顺表示,由于当时腿麻得走不动了,我干脆花钱去澡堂子泡了个澡,足足在热水池里泡了一个多小时,这一烫管老了用了。而由于怕媳妇惦记,至今他没有告诉媳妇事情真相,只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
【审核意见】人称代词使用错误。“我”应为“他”。

例27.【原文摘录】文字实录就像空气一样,你可能看不见她,摸不着它,但是你随时需要它。
【审核意见】代词使用不统一,“她”“它”混用。

(五)数字单位缺失

鉴于日常新闻报道中数字的用法比较混乱,本次审核时专门给每一位审核委员复印了一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以便参照执行。但是,审核过程中发现,根本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的话,过不了“数字关”的作品会更多。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规定对一些阿拉伯数字与文字数字混用的表述一律不记为错误。比如,“1.7万”写作“1万7千”,“三万多”写作“3万多”等。但数字单位缺失仍然要记为错误。

例28.【原文摘录】……并于2007回北京创立了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意见】数字后面缺失“年”字。

例29.【原文摘录】至此,武汉晚报与武汉沪春秋旅行社发起的旅游“奖文明”活动,创造了连续发送11个旅游团、共296游客却没有出现一起不文明行为的纪录。
【审核意见】缺数字单位,“296”与“游客”之间应加单位“名”或“位”。

例30.【原文摘录】市场化企业欲贷款1000万。
【审核意见】数字后面缺失单位“元”。

(六)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指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缺乏合理性,即将意义上不能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也有的是一个句子中部分搭配不当。
例31.【原文摘录】……还帮他解决了大棚黄瓜苗白粉病的生产难题。
【审核意见】词语搭配不当。“白粉病”不能与“生产”搭配。应改为“白粉病的防治难题”。

例32.【原文摘录】海监84船对其进行喊话宣誓主权
【审核意见】词语搭配不当。“宣誓”是名词,不能作为动词与“主权”搭配,应改为“宣示”。

(七)词语重复

词语重复是指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没有必要地重复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例33.【原文摘录】检索了所有年份、所有类型的法律法律规范、部门规章,均已找不到有《电、热价格》的存在。
【审核意见】“法律”一词重复,删去一个。

例34.【原文摘录】这次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档案,不论是对历史的追溯还是其文物价值,这都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审核意见】最后一句开头的“这”字多余,导致句子主语重复。

(八)句子成分缺失

句子成分缺失,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缺少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从而导致意思表达不清。

例35.【原文摘录】如此环境,让今年四季度小企业关门、跑路的情况一再出现。
【审核意见】句子成分缺失,“跑路”前应该加主语“老板”。

例36.【原文摘录】对航空公司而言,即便受“诈弹”影响还未起飞,只需要重新对旅客进行安检,并对机舱进行清仓检查,也要因为推迟起飞时间承受运营损失。
【审核意见】句子成分缺失,“还未起飞”前应该加上主语“飞机”。

(九)语句杂糅

语句杂糅,指的是本来应该分成两句或多句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被糅进了一个句子里,结果造成了意思表达不清,语义不明。

例37.【原文摘录】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审核意见】这一段将两个句子合并为一句,是语句杂糅的病句。如果想用一句表达,应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的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或者分成两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她所忙着的这些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十)硬凑句式
硬凑句式,指的是为了使多个句子在字数上相等、在形式上一致,而不顾及其意义和词性,人为地往一起凑。这个错误常见于报纸的小标题。

例38.【原文摘录】他回忆……,他真相……,他执着……,他现状……
【审核意见】为了与“他回忆……”、“他执着……”在句式上保持一致,生造了“他真相……”、“他现状……”,把名词当动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576#
发表于 2019-7-27 11:1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
帮上头条屏蔽取消关注记者王文志举报屏蔽来自iPhone 6s的微博屏蔽关键词记者王文志
报告主席,股市姓刘。这个标题更好!@记者王文志
这副标题用词,唉!..

..ñ25.转发 25评论 14 7.3月16日 08:20
http://weibo.com/1564671237/DmtyJCs4L

577#
发表于 2019-7-27 11:19:22 | 只看该作者
“亟待”“亟须”和“急需”的用法
2016-04-15 秘书工作 新闻与写作



本内容来源于《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


信箱

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写稿和编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亟待”“亟须”“急需”这三个词语。我查阅了一些其他人使用的情况,有人将这三个词语分别写成“急待”“急须”和“亟需”。请问“急待”“急须”“亟需”的写法是否正确呢?谢谢。

清风


回信


清风:

你好!“亟待”是“急迫等待”的意思。其中的“亟”是个文言词语,义为“急迫”“迫切”。例如:

(1) 这件事情亟待解决。

(2) 这片森林里的珍稀鸟类亟待保护。

“亟待”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因此“亟待”一词一般用于书面语中。《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亟待解决”的用例。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中有“急待”(跟“亟待”同义)。可见“急待”在社会语文生活中也有一定流通性,但词典多未收录这个词形。

在人民网上搜索,看到“亟待”的使用率远远大于“急待”。

故而,我们在写公文的时候,特别是写书面语色彩明显的公文时,宜用“亟待”,不宜用“急待”。这样做不仅使该词语的写法跟权威工具书相一致,也跟社会的主流写法相一致。

“亟须”是“急迫须要”或者“迫切要”的意思,也带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亟须纠正”的用例。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国语辞典》中,曾有“急须”(跟“亟须”同义),现在的词典一般不收录“急须”这一词形。在人民网上观察,可以看到,“亟须”是主流用法,而“急须”则用得甚少。另外,在古代,“急须”还是个名词,用来指“煮茶、暖酒的器具”或者“便溺器”。

因此,我们写公文的时候,宜用“亟须”,不宜用“急须”。

“急需”是“紧急需要”或“急迫需要”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上有“急需”的词条,并有“急需处理”“以应急需”的用例。

虽然《新华多功能字典》上有“亟需根本转变”的用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有“亟需血浆”的用例,但跟“急需”比较起来,在社会使用中“亟需”用例较少。例如在人民网上观察,“亟需”的使用数量远逊于“急需”。

而且,在《汉语拼音词汇》《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都只有“急需”而无“亟需”。可见,就词语的流通性而言,“急需”远大于“亟需”。故而,我们在公文写作中,表示“紧急需要”时宜用“急需”而不宜用“亟需”。

坚持写“亟待”“亟须”“急需”,而不写“急待”“急须”“亟需”也有利于避免在公文写作中表示同一意思时词形歧出。

杜永道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5年第1期。作者:杜永道(《光明日报》语文问答台信箱,特约专家)】

578#
发表于 2019-7-27 11:2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真假错别字

雷颐
28分钟前 来自 iPhone 6s
神旺,无错。//@张逸尘的微博:最后一个错别字
@雷颐
时间好快,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了。研究与生活条件之好,当时全国绝无仅有。更难得的是,中心的林紫炳先生、沈宗美先生学识深厚,思想开明,胆略过人。在大小会上多次听到他们直言不讳评论、分析同道学术得失和国家时政利弊,令人神旺。
?6
?5
26
38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û收藏
?3
?3
14
579#
发表于 2019-7-27 11:21: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汹涌舆情下,《邢台日报》这几天是怎样报道洪灾的?
原创 2016-07-24 吴翠翠 记者站

河北邢台可能是今年洪灾中,最纠人心的地方。

从最开始声称的未伤亡,再到群众官员“互跪”、媒体调查质问、以及致歉问责,围绕邢台泄洪的舆情一再发酵。

令人遗憾的,这两天,邢台洪灾中死亡的人数一直在上升。

而作为最接近灾区的主流媒体《邢台日报》,这几天又是如何怎么报道这次洪灾的?

作者 | 吴翠翠   来源 | 蓝媒汇



  
▲受灾群众与当地官员“互跪”

21日,有自媒体开始关注邢台洪灾死亡事件,当天邢台日报头版头条是《全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电视电话会议强调 把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作为中心任务 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该市市委书记张古江在会上强调:“要强化措施,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第一位任务。下一步,总的要求是确保不再出现人员死亡情况,特别是不能出现重大人员死伤情况,这是我们的底线,一定要守住。”

头版二条是《董晓宇在宁晋大曹庄南和指导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时强调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抓紧抢险救灾》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要滚动制作预警信息并及时发布。”

  


22日,头版报道《市统计局驻南寺郭村扶贫工作组——“再苦再累也不能让群众受损失”》以小通讯形式,记录了市统计局驻南寺郭村扶贫工作组朱青云、朱套国、郭家伦三人在19日晚上10点到20日早上5点的抗洪抢险事迹,并以此开栏《不忘初心·抗洪救灾先锋颂》系列报道。

编者按这样写道: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当前,我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正处在关键时刻。越是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越是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彰显先进本色。

22日头版另一篇报道《董晓宇实地检查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时强调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确保抢险人员安全》中,21日董晓宇带队检查防汛抗洪抢险情况。“董晓宇强调,要及时安排安全巡视员,加强河堤巡逻。要及时排查安全隐患,落实安全措施,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


  

23日,邢台日报无洪灾报道,头版为《邢台梅花拳 百代传承 名扬四海》。




24日,头版《姜德果在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时强调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这场硬仗》,其中提到,“据初步统计,截至23日7时,全市受灾人口103.4万人,25人死亡,13人失踪。”

《董晓宇等出席邢台市抗洪救灾新闻发布会 向全社会作出诚恳道歉坚决打赢抢险救灾硬仗》报道中提到,23日晚,市长董晓宇向社会公开道歉,并承认当地政府在指挥抗洪工作中预断不足,应急能力不足,灾情上报不及时、不准确。

  

▲舆情发酵后,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致歉

同时,在该报二版,针对网民以及各界关心的几个问题刊出《七里河洪水非人为泄洪所致》一文。

不过未见其“不过初心”为栏目的系列报道。

仅在第四版,推出半版“不忘初心”公益广告。“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人们子弟兵、志愿者迅速行动,积极投身抗洪抢险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第三版内容,则讲述了多个抢险故事。

  


此外河北日报7月24日头版报道,(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防汛救灾工作,已成立由省防汛办等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赴邢台等地指导帮助灾后重建、群众安置和善后处置等工作,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核实,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开展工作,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此前三天,河北日报头版并未有邢台洪灾的消息。

  


《燕赵都市报》今日头版则为《纪念唐山抗震10周年特刊》,并在11版刊发“众志成城救灾重建”的相关报道。

  


随着邢台洪灾的严重程度逐步公布以及相关问责,舆情进一步发酵。

新华网石家庄24日消息称,截至7月23日18时,河北洪水受灾人口达904万,因灾死亡130人、失踪110人,直接经济损失163.68亿元。
                           
央视24日报道,经河北省委研究决定,对此次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工作不力的邢台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小勇,邢台市经济开发区东汪镇党委书记张国伟,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何占魁,井陉县副县长贾彦廷,作出停职检查决定,进行调查,分清责任,依法追责。

人民日报就“邢台之痛”发表评论称:暴雨来袭,洪水汹涌,无辜群众葬身水底,让人痛心和揪心。痛定思痛,当问:若是天灾,转移避险措施是否到位?若有人祸因素,更当依法依规处理。从防汛责任落实,到监测预报预警,再到避险撤离转移……每一环节都毫不失守,才是真正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以新京报、京华时报、《财经》等多家媒体两天来陆续发布记者实地采访的报道,追问此次事件的原因,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现场。

7月22日,澎湃新闻发表《邢台一水库漫坝溢流 已有9人遇难11人失踪》,同天一段“邢台开发区管委会书记下跪”的视频并配有文字,在邢台微信朋友圈刷屏了。

此后,新京报发表直击灾后河北邢台大贤村等系列报道,并发布一篇评论文章称,涉灾信息发布上的“硬伤”,成了舆情次生灾害衍生的重要因素。本质上,灾情和抗灾救灾信息都不该成为“隐情”。


  
7月24日,京华时报发出“七问邢台洪灾:前后通报的死亡人数为何差别巨大?”。
  




▲澎湃上转发的两篇报道,一个来自于央视新闻客户端,另一个来自央广网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lqi#wechat_redirect
793177499739171317.jpg (41.83 KB, 下载次数: 0)
793177499739171317.jpg
580#
发表于 2019-7-27 11:21: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改稿积功德
2016-07-31 老冠 领导讲话与批示研究

    改稿怎么改?说一百圈,依然晦涩难解。说理容易干巴巴的,即使让人听懂了,也容易眼高手低;示例容易解读受限,激发出的经验,难以简便易行。总之是没有好办法,只能寄望于多一番苦心孤旨、多一分精明上进。

    鲁迅在批改李霁野的文章时,有一段说明:“结末一句说:这喊声里似乎有着双关的意义。我以为这‘双关’二字,将全篇的意义说得太清楚了,所有蕴蓄,有被其打破之虑。我想将它改作‘含着别样’或‘含着几样’,后一个比较的好,但也总不觉得恰好。这一点关系较大些,所以要问问你的意思,以为怎样?”

    不该怎么写?应该怎么写?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却可凭以己推人的经验,找到更为妥帖的表述。把一层意思传递出去,过于武断、意图强硬、导引过度,容易让人反感——从作者换位到读者,从管理者换位到受众,强加于人的文字,等于捏着鼻子敬罚酒,总之效果极差。

    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鲁迅写道:“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文章中还引用了惠列赛耶夫《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鲁迅改自己的文章,也有脉络可循:“……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补拖带也没有。”“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得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鲁迅有个比喻,写作就像“一条暗胡同”。他曾写道:“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算作‘通’。”

    与老先生教写作不一样,鲁迅改学生作文,坚持三条原则:“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三、倘没有,则较好也可以。”他主张“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李霁野在《鲁迅先生和青年》一文中写道:“我拿自己的译作请他改正,他从不虚言恭维,却诚恳的指出缺点所在。”

    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鲁迅提到怎么把口语删改成书面语言的意见:“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

    文章最重要的是传递思想。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指出,好文章在于“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何谓真意?“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等等”。

    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提到,鲁迅对青年的教导:“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他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

    改别人的文字,一项功德,因为这不光是传授一种“精熟的技工”,还将传递“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1911年,鲁迅任绍兴初级师范学校校长,有一次,他在孙伏园的作文本上,下了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批语。这一鼓励性的批语,使得孙伏园数十年不能忘却。

(待续)

【作者简介】第九届新华社十佳编辑,曾任《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室主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