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61#
发表于 前天 2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献词类评论”究竟怎么写?

一到年底,是评论员任务比较重的时刻。因为媒体大多要写几篇献词。比如刚刚过去的记者节,以及不远的元旦、春节,都需要这类体裁。例行公事也好,自我打气也好,哪怕是修辞游戏,如果不应下景,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几乎从成为职业评论员开始,便开始参与这个活计了。算起来,过去接近十年的时间,也写了十几篇各类献词文章。一边写一边总结,觉得还是有些心得可以分享。今天就谈谈这个话题。
据我的经验,这类文章最难把握的其实是谋篇布局。所谓献词,固然主要是抒发一种情绪,传递一种信念,但如果仅仅是词语的堆砌,那就只是在编织一套花架子,感情上,也只会流于无病呻吟。
献词类评论首先是一种叙事,要有叙事结构,要有一个文章的框架。这其实是最难的。我看到很多不太成熟的献词,结构上大多比较混乱,一会儿谈问题,一会儿谈愿景,又接着谈问题,再去论述建设性。结构上实在太摇摆了,文章显得凌乱不堪。
献词文章必须有一个逻辑上的主干,不能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随风飘摇,进入无物之阵。一般来说,整体的架构,是先谈问题、现状,再谈愿景、未来、建设性。笼统一点地说,文章不妨秉持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逻辑是顺流而下的,不要反复出现扬、抑交织的问题。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第二是表达的节奏。如前述所说,献词要追求文章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来自文字的节奏。这种节奏,我简单总结一下:要有快有慢,有急有缓,要有变向,有律动。要大珠小珠落玉盘,要嘈嘈切切错杂弹。要大刀阔斧,要绣花功夫。要如凿井,要如开河。
理解这句话,不妨看看新京报刊发的元旦献词《以平凡之勇,渡过生活之海》,《穿越大江大河》,以及记者节社论《技术越进步,越需要大显身手》《算法时代,坚信新闻的力量》。这几篇文章是有鼓点的,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形成了文字的脉冲,将人代入一种动态的场景,产生一种力量感。
第三是要有思考的增量,要有对人生的体悟。我一直记得某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开头,“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这两句是不是很带感?我想不只是因为表达精到有力,更是浸透着人生的阅历。仔细想想,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这两个方向之间反复纠缠拉扯吗?故乡与远方,是人类的一大母题。一个人无论混得好或者差,都无所逃于故乡与远方之间。
我此前还看到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的20年致读者的献词,很有水平。不仅是文字好,文字是朴实的,但不是干瘪的,白开水的,而是在巧妙的引用中夹杂着信息增量与思考增量。看得出来有总编辑视角。除了文笔,还能看出一个媒体总编、一个50岁中年人对人性、对行业、对世界的思考。有人说,年轻人越做不了评论员,从这个维度看,是有道理的。
第四,我认为,献词文章要营造画面感。文似看山不喜平。画面感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冲击,一种文字美感,一种情绪感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献词要善于找意象,譬如,山川,土地,种子,河流,庄稼……都算是常用词。当然,这考验作者的文字运用能力。
我记得央视的《天下足球》在足球运动员亨利退役时,做过一期节目,里面有一段解说词: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眼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380场比赛,226个进球,4座英超金靴,2座英超奖杯,49场不败。历史最佳射手,海布里的最后一战,海布里的最后一吻。当烟花升起的时刻,那个曾属于亨利的海布里国王时代不会随年华逝去,而只会在年华的飘零中常常记起。——这就是画面感。
总结一下,我认为好的献词,应该是架构、文字、认知、意象的统一。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框架与表达,雌雄同体,虚实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何璇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