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320) 作者:周俊生 庐山真面目 Lúshān zhēn-miànmù
2019年7月25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揭开‘明星村’庐山真面目:老情怀、新生活一个不少”。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在近期由市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探营活动中,记者见识了这些‘明星村’的庐山真面目。”这个标题和文中这句话中的“庐山真面目”都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庐山真面目”语出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人通常用“庐山真面目”来形容事物的真相和人的本来面目。但在长期的使用中,这个词语的使用对象逐渐倾向于在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性的人和事物,上引两个句子中“庐山真面目”的使用对象都是“明星村”,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文中的“明星村”在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作者对此也没有特别表现出与社会评价不一样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庐山真面目”的使用扭曲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是不合适的。 “庐山真面目”出现的这种情感倾向,与我国在上个世纪下半叶频繁展开的政治运动有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汉语文写作的批判文章,“庐山真面目”经常被用来指受到作者批判的人或事物原来被隐藏起来难以见人的真实面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社会生活回归正常,这些文章的批判有不少被证明为不实之词,这类政治运动也不再为继,但由此带来的词义上的变化却难以回到原来的位置了。对于这些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不承认并给予批驳,但对于词语运用中出现的这种变化,我们却只能承认并接受。无视这种变化并硬要按变化前的语意来写作,就会引起读者的不适,影响文意的表达。 上引标题和文中句子中的两处“庐山真面目”,可以有不同的改法。标题需要简约,因此可以把“揭开‘明星村’的庐山真面目”改为“走进’明星村’”之类的话语。文中的“庐山真面目”一般可以改为“真实状况”“真实面貌”之类的话语,如果考虑到引语所出全文对“明星村”抱有肯定的态度,把“庐山真面目”改为“积极变化”“喜人变化”之类的话语,是一种更可以考虑的选择。
编辑:董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