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61#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0:21: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18)
作者:周俊生
浓墨重彩 nóngmò-zhòngcǎi

2019年7月24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文章《对教育的有效思考,在这部影片里是缺失的》,其中写道:“《银河补习班》概念先行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二:一是浓墨重彩素质教育给马飞带来的提升,二是大力渲染片面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句中“浓墨重彩”一语使用有误。
“浓墨重彩”本指绘画中对某个局部或细节使用较多的墨水或颜料加以描绘,在文字作品中可指使用较丰富的文字来记叙事件和人物或抒发感情。句中的“浓墨重彩”说的是“《银河补习班》”(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是一部电影作品)中对有关内容在情节推进和演员表演等各方面进行深度刻画,这也是可以的。但“浓墨重彩”作为一个成语,它的内部结构是两个名词“浓墨”和“重彩”的叠加,因此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中要接受对名词的规范。句中的“浓墨重彩”,带上了宾语“素质教育给马飞带来的提升”,这是把“浓墨重彩”当作动词性结构的成语来使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在“浓墨重彩素质教育给马飞带来的提升”这个结构中,“浓墨重彩”被不适当地当作一个动词对下文“素质教育给马飞带来的提升”产生支配作用,但“浓墨重彩”不能这样用,这样一来,在“浓墨重彩”与下文之间就缺了一个合适的动词来作为两者之间的纽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下一分句“大力渲染片面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的分析看得很清楚。在这句话中,“大力”相当于“浓墨重彩”,但是它没有对下文“片面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危害”产生支配作用,而是用动词“渲染”作为两者之间的纽带,整句话在表意上是完整的,而上一分句的问题就在于缺了这个动词,使“浓墨重彩”担当了它不能担当的功能。
因此,修改这个句子,就要把这个缺失的动词补出。这个缺失的动词要求能够对“素质教育给马飞带来的提升”产生支配作用,可选择的合适的词还是比较多的,这里提供一个可用的词“铺叙”,即把“浓墨重彩”改为“以浓墨重彩铺叙”或“浓墨重彩地铺叙”之类的话语。


编辑:董莉

562#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9:03: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董莉

56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9:3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19)
作者:周俊生
抖擞 dǒusǒu

2019年7月24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文章《上海谣》,其中有段文字写道:“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到这里居住,或者游玩,因为看上去真的太荒僻了。到了夜里,湖边甚至泛起让人抖擞的凉意,四周漆黑无物。”文中“抖擞”一词使用有误。
“抖擞”的意思是振作,即精神旺盛,情绪高涨。文中说的是“人”在“凉意”袭来的时候身体因不能适应而不由自主地颤动,“抖擞”的词义与此不合。
应把“抖擞”改为“颤抖”“抖颤”之类的词,改为“发抖”也可以。
当然,人假如长时间处在难以忍受的高温环境下会显得神思恍惚,这个时候忽然有“凉意”袭来,人的精神也会振作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抖擞”就不能说错。但在这段文字中不存在这种情况,作者认为“这里”“看上去真的太荒僻”,“四周漆黑无物”,这种情景描写给人的感觉都是消沉的,而说“凉意”袭来时让人发抖与这种情景描写则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肯定“抖擞”这个词是用错了。



编辑:董莉

564#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1:5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0)
作者:周俊生
庐山真面目 Lúshān zhēn-miànmù

2019年7月25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揭开‘明星村’庐山真面目:老情怀、新生活一个不少”。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在近期由市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探营活动中,记者见识了这些‘明星村’的庐山真面目。”这个标题和文中这句话中的“庐山真面目”都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庐山真面目”语出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人通常用“庐山真面目”来形容事物的真相和人的本来面目。但在长期的使用中,这个词语的使用对象逐渐倾向于在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性的人和事物,上引两个句子中“庐山真面目”的使用对象都是“明星村”,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文中的“明星村”在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作者对此也没有特别表现出与社会评价不一样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庐山真面目”的使用扭曲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是不合适的。
“庐山真面目”出现的这种情感倾向,与我国在上个世纪下半叶频繁展开的政治运动有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汉语文写作的批判文章,“庐山真面目”经常被用来指受到作者批判的人或事物原来被隐藏起来难以见人的真实面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社会生活回归正常,这些文章的批判有不少被证明为不实之词,这类政治运动也不再为继,但由此带来的词义上的变化却难以回到原来的位置了。对于这些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不承认并给予批驳,但对于词语运用中出现的这种变化,我们却只能承认并接受。无视这种变化并硬要按变化前的语意来写作,就会引起读者的不适,影响文意的表达。
上引标题和文中句子中的两处“庐山真面目”,可以有不同的改法。标题需要简约,因此可以把“揭开‘明星村’的庐山真面目”改为“走进’明星村’”之类的话语。文中的“庐山真面目”一般可以改为“真实状况”“真实面貌”之类的话语,如果考虑到引语所出全文对“明星村”抱有肯定的态度,把“庐山真面目”改为“积极变化”“喜人变化”之类的话语,是一种更可以考虑的选择。



编辑:董莉

56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20:1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易凉凉,这种事,也能配图配错人!!同名同姓,不同人啊!!!



编辑:董莉

56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2:5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1)
作者:周俊生
尊重 zūnzhòng

2019年7月26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为“尊重中老年人的烦闷”。这个题目中的“尊重”使用有误。
“尊重”的词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敬,敬重,如“尊重老人”;二是重视并严肃对待,如“尊重事实”。这两方面的词义要求它们有各自不一样的指向对象,前一个意思只能用于人,后一个意思可用于事物,但要求这个事物具有可以让人接受的客观性。句中的“尊重”,其指向对象“烦闷”从社会常理来说具有负面性,人们通常不会愿意接受“烦闷”,因此“尊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作者之所以会使用“尊重”,可能是受了句中出现的“中老年人”的影响。“中老年人”自然可以接受“尊重”的支配,但在这个句子中,“中老年人”只是“烦闷”的定语,在结构上与“尊重”不存在语法搭配关系。
怎么改正这个错误,要看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从词语搭配的要求来说,这里把“尊重”改为“重视”“理解”“体谅”之类的词都是可以的,可以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愿意选择使用。



编辑:董莉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19:11: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2)
作者:周俊生
更改 gēnggǎi

2019年7月28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日照的野海》一文,其中写道:“夏天,季风从太平洋上升起,沿东南方向切入日照城,裹挟着潮声、船歌、种子、海怪的传说和果实的香气,千百年来不曾更改。”句中“更改”一词使用有误。
“更改”意为改换,改动,即取消原有的,换上另外的。“更改”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由人制作产生并可由人力操控的事物,如“更改行程”“更改密码”,其中的“行程”和“密码”都是由人设置并可受人操控的事物。句中“更改”的使用对象是“季风”,作者描写了“季风”的运行线路和它的特点,但“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是由人制作产生,在一般情况下人力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操控,因此“更改”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更改”改为“改变”。“改变”在使用对象上比起“更改”要广泛得多,它既可包括由人制作产生并受人力操控的事物,也包括非人力可操控的自然现象,因此适合于句中的语境。



编辑:董莉

568#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21:3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3
作者:周俊生
   
悖论 bèilùn
2019414日《经济日报》第6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悖论‘全集’阅读”。这个题目中的“悖论”一词使用有误。
“悖论”的本义是逻辑学专科词,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论题或理论体系,引申后也可指两种说法之间存在的矛盾或冲突。“悖论”一词无论是其本义还是引申义,都是一个名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悖论”带上了宾语“‘全集’阅读”,这不合使用要求。
应该把“悖论‘全集’阅读”改为“‘全集’阅读悖论”,同时宜在“‘全集’阅读”和“悖论”之间加上结构助词“的”。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悖论”的释义只给出了它逻辑学上的专科义而未给出其一般的词汇意义,但实际上,“悖论”的一般词义使用已经较为广泛和普遍,这种使用不同于逻辑学上的专科义,因此应该补出这个一般的词汇意义。
还要指出的是,《现汉》为“悖论”给出的逻辑学释文也存在语用上的失当之处,《现汉》的释文是:“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命题或理论体系。”这条释文用到了两个“命题”,但它们的所指内容不一,这在语言运用上是应该避免的。
编辑:王豪
569#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2:27:07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24
作者:周俊生
   
置若罔闻 zhìruòwǎngwén
2019729日第27版刊登《严文井的家宴》一文。说的是作家严文井上世纪80年代初在家设宴招待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友人的事情。其中有节文字记录了严文井回忆60年代访问日本时和日本友人交往的情景,严文井说道:“记得到你家做客时,还有两名日本便衣警察跟随,说是保护,其实也是监视。但我们置若罔闻,谈文学、谈友谊、谈艺术、谈人生,谈得热火朝天,尽兴而归。”这段话中的“置若罔闻”使用有误。
“置若罔闻”,意为放在一边不理睬,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对言说对象不重视,不关心,使用“置若罔闻”有一个条件,要求其言说对象必须是能够用人或某些高等动物的听觉器官感知的。句中“置若罔闻”的使用对象是“两名日本便衣警察”,但这是两个人,如果他们不说话,不发出声音,就不能由人的耳朵来感知他们的存在,因此“置若罔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置若罔闻”改为“视若无睹”。“视若无睹”的意思是看见了只当没看见,它和“置若罔闻”一样,也可表示对言说对象不重视、不关心的态度,区别只在于“视若无睹”的言说对象要用视觉器官眼睛感知,而“置若罔闻”的言说对象要用听觉器官耳朵来感知。文中的“两名日本便衣警察”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人用眼睛来看到的,因此适用“视若无睹”、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物既可用“置若罔闻”,也可用“视若无睹”,比如“他对有关规定视若无睹”“他对有关规定置若罔闻”,这表明行为主体对言说对象不同的感知角度,但这要求相关对象既能用眼睛感知(看到),也能用耳朵感知(听到),而上述引文中“两名日本便衣警察”不是这样的对象。
编辑:王豪
570#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21:5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5
作者:周俊生
   
汇合 huìhé
2019731日《广州日报》第21版刊登报道《在“智慧门店”AR全景“看车”》,其中有段文字写道:“用户可以通过接待机了解该店所有销售员的性格、优点等资料,来为自己匹配一个适合的人。选择其中一位,接待机背后的系统会通过‘呼叫’的方式,第一时间通知该销售员,并将你的信息发送到他的apple watch上。换言之,当你们汇合时,双方已经大致了解对方情况,最大程度减少初次见面的尴尬感。”这段文字中的“汇合”一词使用有误。
“汇合”,本指水流聚集,引申后也可指各种力量集中在一起。“汇合”的本义,其行为主体限于水流,其引申义则扩大至一些具有抽象色彩的事物,如意见、力量等。但句中“汇合”的行为主体“你们”是两个原来不在一处的人,“汇合”不能适用。
可以把“汇合”改为“会合”。“会合”与“汇合”意思差不多,但前者的行为主体多为人而后者多为物,因此在这段文章中适用“会合”。“会合”原来专指军事人员为响应军务而聚集到一起,现在也可用于一般人。
编辑:王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