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51#
 楼主| 发表于 2022-8-29 11:20: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552#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21:2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新闻了
现在很多热搜上的新闻,仿佛离开标签就活不了。

比如最近有个事#大学生点海底捞外卖被炸伤眼睛#。
                              
又是大学生,又是海底捞,又是外卖,标签贴满,要素奇全。
所以,这个标题就是个很有话题性的标题,点进来前让人以为某品牌火锅危险,点进去后又引导大家以为大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但说真的,这明明就是“一个人煮火锅不当被炸伤”的事情,却要说成“大学生点海底捞外卖被炸伤”,明明就是一个操作不当的事情,却要引导去群嘲大学生群体。
仿佛这个热搜就在等着一条条又酸又坏,充满刻板印象与偏见的评论。
而现在不少新闻标题,好像对女性和小孩有种特别的执着,只要他们出现,就一定要贴个标签放在新闻的最前面。


比如醉酒流氓骚扰少女,被写成了“少女深夜酒吧遭陌生男子搭讪”。
食物中毒,如果是个大学生,就要说“00后大学生喝奶茶进ICU”。
钱财诈骗,如果被骗的是刚生完二胎的女性,那便是“二胎妈妈惨遭网络诈骗”。
我一直也想不明白,生个二胎和被骗钱有个什么关系,难不成生的是散财童子?
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新闻里,大家的关注点从来不是凶手,而是受害人。因为所有的受害人都放在了最前面。
这跟受害人是不是女性,是不是孩子,是不是弱势群体都没有什么关系,不信的话我随手写几个新闻标题:
《某男子露宿公园遭猥亵》《男子出差后回家被砍伤》《两男青年返乡小路上被抢劫》
这三个标题把主语换成别的一样能用,但都隐去了加害人,这就暗示了读者从已有信息里找到他们受害的原因。
比如第一个男子遭到猥亵,你就会想是不是他不自爱,露宿公园;
第二个男子在出差期间,可能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才会遭到报应;
第三个两个男青年走小路才被抢劫,走大路就没事了,又或者是不是长得太年轻了,诱使别人犯罪了。
所以,这就会导致所有看到的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TA为什么会被这样对待?这就会让大家天然地苛责受害人,天然地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最后鸡贼地塑造了一种铁证如山的“受害人有罪论”。
你以为那些起标题的不懂吗?正是因为懂他们才这么写的。
因为同样的一件事,讲述的方式不同,所表达的观点也就不同。
我要是说“富二代爱上表妹后,十七岁与表姐初尝禁果”这就是个社会伦理新闻,人们更关注的是豪门的荒淫无度,与富二代的亲属海天盛筵。
但我要说这是120回的章回体古典名著,你可能就回过味来了,这不是《红楼梦》吗?
同理,《西游记》就是“国家保护动物被富二代走私至国外”,《三国演义》就是“人妻爱好者建立的帝国被下属篡夺”,《水浒传》就是“杀妻杀嫂之后,一些男人聚在了一起”。
这种把女人、小孩、富人、学生或者凶杀、偷情、午夜、凌晨等关键词放在前面的方式,你说他是为了阐述事实,连狗都不信,偏偏他们字里行间又自诩为社会的良心、公理的守护者。
所以,久而久之,当一个人一群人变成刻板印象的标签后,看到这些标签的人就会失去共情能力。
不是大学生的骂大学生蠢,不是女性的骂女性蠢,不是老人的骂老人坏,外地的骂当地的,上网的骂不上网的,群体多的骂群体少的,声音大的骂声音小的。
于是,大家越来越不包容,越来越对立,越来越网暴。
毕竟,有标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争议,有争议就有流量。现在的很多标题,都是这种这样地贴上几个标签,搞起两个对立,造了个话题,最后挣了一波流量。
所以说到底,我很讨厌这种鸡贼,讨厌这种使坏。
讨厌这种嘴上说的是正能量,心里想的是挣流量。
来源:王左中右(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553#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4:24: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5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6 23:08: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555#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2 14:56: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靠造新词和虚报他国数据替代科学防控现象值得注意


我国传染病防控和政策的发布,大量出现用造新词忽悠上层和人民;用他国虚报数据恐吓不了解实情的受众,滥用口号和使用非科学术语替代科学现象应加强防范和引起注意。
目前,《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配套文件就疫情信息披露、预警信息发布,以及主体授权,存在概念不清、互不协调、授权混乱的隐患[1]
从积极应对和权威角度出发,建议统一授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发布主体。
无论是个人、自媒体还是其他公开媒体,信口开河的采用间隙性排毒,社会隐匿性传播、压茬推进、时空伴随……等等一堆新词儿,不但没有整体解决传染病的防控问题,而且还制造了混乱,有碍传染病的有效控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与我国传染病防治研究不科学、不严谨、不踏实、不求真,对上不对下的官本位思想与研究肤浅密切相关。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尤其是传染病防控政策研究存在三大问题。
1. 利用国外虚报的死亡数据恐吓受众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但不能套用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防治历史与我国的防治现状进行比对。
2022年5月15日,美国8420万确诊,人口3.29亿,26%感染,死亡103万人,病死率1.2%。我国的传染病防控研究人员把美国的死亡结果套用到中国,向广大的地方官员和大众传递的信息和我国未来也必然出现的趋势是:如果我国不采用目前的政策,我国将会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大约是442万。以美国因新冠死亡的历史脉络论证我国传染病发展的必然性。
美国政府对因新冠死亡的医疗机构实施补偿机制,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将所有因其他基础病死亡的病例,只要能检测出新冠阳性,均归因到新冠死亡病例中。更有甚者,死亡前未检测到阳性,死亡后再做一次检测,只要是阳性,也会将该死亡病例算到新冠死亡病例中。
采用恐吓受众让其听从传染病防治指挥的人没有清醒的意识到:信任和对生存与发展的信心如果“死亡”,不仅仅只是给新冠防治带来次生灾害,更有可能造成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信任。
2. 滥用口号和使用非科学术语替代科学
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结合全国各地传染病防治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地域的传染病防治口号对传染病的防治进程能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也是传染病防治工作“接地气”的展现形式。
比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新冠、你我共参与;群防群控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具有117年的历史的双一流某旦大学的党委书记在召开全校新冠肺炎防治大会时采用“从严从紧从细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某旦大学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常态化防护性核酸检测、疫情防控工作”这样的标题,显然和双一流及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染病防治学术地位不匹配。
更有甚者,抗原检测本来是为了让有症状的人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但却将准确度较低的抗原检测作为初筛,甚至替代核酸检测,显得非常荒谬。
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放着具有生命科学背景的校长和一堆闻名世界的流行病学专家不用,缺乏专业判断和独立科研的态度与作风,以不专业的决策方式,加上失去人情味和对人的温情底线,未将我党统一战线制胜的法宝与市场经济组织与协同的作用相结合,是此次拥有117年历史双一流某旦大学和某海防疫攻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3.造新词忽悠上层和人民群众
不承认经典、不传承经典,靠翻阅教科书和各类参考资料,从中找到一些名词进行重新组装和造词,以显得自己和自己的研究团队深奥。用人民大众或领导过去没有听说过的“词儿”以表现自己的研究深刻、学问渊博,但“整完词儿”就有整体的传染病防治解决方案?然后用造词去概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去替代整体行动方案。
此次中国的新冠肺炎防治战役是伍连德博士一生留下的科学精神财富的再次实践。但我很少能看到和他一样具有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以及可贵的实干精神的传染病防治的科研人员……
其实,我们只要严格的按照传染病防治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五早措施和群防群控的策略去做、去实施,我们的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就不会让非专业人士不知所措,云里雾里。
希望我们传染病防治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政策的研究人员尽快从上述三个问题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晓翔:传染病疫情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浅议

本文作者:何国忠,男,云南凤庆县人。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协同创新访问学者,昆明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商学院校外博士导师、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临床基础方向博士合作导师。中国信息协会体医融合健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一等资助、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20项,出版著作17部,发表中英文论文88篇。二十余年来,长期致力于管理学与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治、社会治理与智慧科技促进人群健康等公共卫生管理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大健康产业研究。


来源:今日头条
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4716146082513449/?app=news_article×tamp=1668208633&use_new_style=1&req_id=2022111207171201013206523521361C19&group_id=7164716146082513449&wxshare_count=19&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e6c7a07b-783d-4495-b12f-2d54c58bcebc&source=m_redirect&wid=1668235943854


编辑:邓秋雨



55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5 21:4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个记者三年读了800多本书,你呢?

不久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传媒中心记者庄向娟,参加台州市“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以《我和你,相互塑造》为题,讲述她与采访对象的故事,获第一名。

庄向娟,1984年出生于衢州常山。2007年,从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在了台州。

15年间,她把路桥十里长街翻了个底朝天,写下16万字的《水一边 街一边》。她采访过收养了上百位孤寡老人的一位老人,路边烧烤店的老板,急诊室护士,来自非洲的外教,拍下无数星空图的小老板,自费组建车队远赴新疆参加环塔拉力赛的赛车手……她对话死刑犯、艾滋病毒携带者、同性恋者,贴身采访过掏粪工人,也和成功的企业家们谈笑风生。

15年间,她从初出茅庐的外地小女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闻老兵。“胸中有丘壑,笔下走惊雷。”这是伍文杰对她的评价。他曾是她的大学老师,后来一直是她的领导。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人无数助人不休,她是行者、读者、记者,她是5岁女童的母亲,她当过10年路桥区政协委员、现在是市人大代表……

她像火炭上的一滴糖,滋滋作响、翻腾不息。

“当你看过1000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

“当你审过1000个案子,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离奇的案子。”

这是2019年上映的电影《误杀》中的经典台词。

当你读完1000本书,会有怎样的发现?

三年前,庄向娟立下读1000本书的目标,开启急行军式的阅读。如今,任务已过八成。按古人的计量单位“卷”来衡量,何止万卷。

这是碎片化阅读大背景下,一位记者的自我修养。

“女儿3周岁多的时候给小朋友们普及‘斐波那契螺旋线’的概念,是不是很酷?”

斐波那契螺旋线是什么线?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它被称为最完美的黄金分割螺旋线,庄向娟说:“我是从吴军的《数学之美》里看到的。自然界很多地方存在这种线。比如一些楼梯的设计,比如飞蛾飞过的曲线。”

庄向娟的阅读范围很宽广,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数理化,都读。

三年前定下阅读目标,是怎样的一个契机?“那时孩子很小,每天鸡飞狗跳,甚至有陷入抑郁的倾向。便想到挑战一下读1000本书,等孩子幼儿园毕业时,做她身边的小型图书馆。”

一开始,读的是《伟大的思想》,48本,企鹅出版社的,国内2016年引入。这套书号称要带领读者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思想,这些人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文明样子。我想说,这套书做到了这一点。看完后,也就放下了。直到不久前,在得到APP上听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40讲》,又想到它。说实话,如果没有之前《伟大的思想》的驯化,我不能像现在这般,能很大程度上领略到刘擎40节课的魅力。”

我想,庄向娟想表达的是,放下了的书会暗自沉潜化作养分,提升你的能力。

这几年,庄向娟说自己看了很多成套的书,比如《权力的游戏》,很多人知道它是因为这个系列的电视剧,但她看的是书——因为是熊逸推荐。最近还看了他写的《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也让庄向娟深受启发:生活分三个立场,情绪立场、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情绪立场是最糟糕的,一点小事就产生情绪,特别消耗人;物理立场,是说能够形成习惯的事,就不要消耗意志力去做。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得把自己训练成机器,很自然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把意志力拿来完成重要的事;最厉害的是设计立场,是指确定目标后,让生活朝着目标前行。“读完这本书,感觉生活舒适度高了一些。”

看庄向娟的朋友圈,经常晒出正在读的书。《项塔兰》《走出荒野》《从前有幅画》《相约萨马拉》《吉檀迦利》《光年》《暮色将尽》《波特诺伊的怨诉》《建筑师》《五号屠场》《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资治通鉴(熊逸版)》《心灵的科尼岛》……这些是她最近的部分阅读书单。

全读还是跳读?

庄向娟说:一本书,只要打开了,就会从头读到尾。“当看完500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写稿速度变得飞快,一晚上写8000字都没问题。”她说得飞快。

冯唐说过类似的话:我写小说,好像老天握着我的手在写。

看书的时间从哪里来?

她举了个例子,有一次跟随省记协同行去四川做一个扶贫采访,恰好《时间的力量》这本书快递到了,带上。路桥到杭州的动车上,杭州到四川广元的飞机上,青川到成都的动车上,刚好看完这本300页的书。“时间就藏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的中间缝隙里,只要你抓得牢,就会属于你。”

《习惯的力量》有个观点,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紧紧抓住一件事去做,让这件事统领你的生活。比如你喜欢读书,你对时间最大的慷慨就放到读书这件事上。类似于设计立场。庄向娟说:“我衡量时间的方式就是又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稿子。”

“有些书读起来很艰涩。但读到最后,你能感受到那种流动的微妙的沉重的诗意。比如《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还有,读普鲁塔克的《慰妻书》、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等,都让我感动于我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庄向娟提到《人类简史》。在尤瓦尔·赫拉利的叙述中,未来全世界人类的生活,或将变成这个样子:少数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人们,将成为“神人”,控制地球的主宰。而大多数人的生活看似衣食无忧,但却是被操控、摆弄的傀儡,并且浑然不知。“看看我们的周边,人们何尝喜欢‘无所事事的基本满足’?就算你给他们安排好了一切,他们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自由、平等、鲜活、炽热的。”

在人类文明的接续史上,因为读书,我们成为了接续的一部分。

庄向娟说:“通过阅读,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对文字的敏感,让我更善于倾听更擅长理解他人。书里的故事、采访对象的经历,最终都成为我的故事和经历。”

是的,我们终将浑然不分。

她说:“之前,一位朋友送了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当时有点不以为然。但是,读完后发现这本书不只是好看。高尔泰用这本书咀嚼了自己的一生,给我弥补了日本鬼子扫荡中国、‘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这是祖国离我们最近的沧桑……”

那时庄向娟正在做一个系列稿,关注隐秘在路桥街头巷尾和工厂农田里的老匠人、老艺人等,构建路桥“百匠地图”。高尔泰经历的一切,其实就是这些一辈子做一件事的匠人经历过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大时代的熟悉,从而让我们更能理解“匠人”这一群体中的具体个体在历史中的存在。

“我刻意节制表达,用缓缓流动的文字。因为我看了日本人写匠人的书。这套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特别朴实。我们都说要学习日本工匠精神,那就先学他们怎么写工匠吧。”庄向娟说,这是阅读带给她的叙事方式的转变。

还有个转变,容颜。庄向娟越来越帅气——看她多年来的几段视频,脸部线条和身材变得紧致,看上去通透、轻盈,如她的文字。我想,这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阅读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的健身。

她说自己死过一回:大一时在学校草地上,脚后跟被腹蛇咬了一口,整条腿肿成大象腿,被送回衢州老家。爸妈丢下养猪场,寸步不离守着,不停用针戳伤腿放掉坏血。后来很幸运,一位蛇医用自家后院种的草治好了她。

曾经离死亡很近,让她对生死和命运有着深入思考之后的疏离感,这样更能看清自己。

“人们常说生命只有一次。我经常想反驳,因为你可以体验很多次啊。比如看《渺小一生》,我在裘德的人生里窒息;看米歇尔·奥巴马的《成为》,发现就算做了美国第一夫人,也会在带孩子的最初几年累到崩溃大哭;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体会到成功和幸福可以没有任何关系……”

她曾有机会去新华社或凤凰卫视,但她说路桥挺好,爱人孩子在身边,有伍文杰老师——他给予她足够的鼓励和自由。还有很多朋友,有帮遛娃的、有做好饭菜会叫她的、有免费为她量身定制服装的……

“日常生活里喝咖啡深夜小酒馆喝一杯精酿啤酒,我都喜欢,这些慢下来的时间是人生美滋滋的部分。想得到这些我觉得要学会提高做事效率,学会从时间那里索要时间。”至于在朋友圈晒书,她说是记录也是阅读推广,希望更多人爱阅读爱工作爱生活。

常去的一家理发店,托尼在聊天中了解到庄向娟爱读书,便让她荐书。后来每次去,托尼就和庄聊书,完了不忘狠狠打折。

读书,读很多书,很喜欢读书,到底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庄向娟明确地说:会自由。

自由就是脑中无障碍。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55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00:4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件新闻作品200多人获奖,是要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吗?

一条寻常可见的新闻,作者加上它的编辑,可以是多少人?

没有谁会关注这样生冷的问题。以我的经验,1~6人,而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一般都在网上公示,扫描作者(编辑)一栏,只觉眼前一“黑”,密密麻麻的,全是名字,第一次见到,可能也是第一次点击关注这一盛大奖项——

网络类,某个新闻专题:44人;

广播类,某档现场直播:79人;

电视类,某个新闻专题,作者(编辑)人数达到 221人。

厉害了,我们的电视台,一条新闻,200多人参与。仔细研究了一下,分工是具体明确的:总导演、总撰稿、助理总导演、撰稿、编导、编导助理、副导演、剪辑、剪辑助理、摄像师、摄像助理、录音师、资料总监、资料监制、资料统筹、资料编辑、技术总监、视觉指导、视觉导演、平面设计、特效合成、片头拍摄、网络管理、音频监制、音乐编辑、音效制作、旁白录音、混音合成 、解说、作曲演奏、节目协调、制片主任、制片。——若有遗漏,请多包涵 ( 信息来源   http://www.pingjiang.zgjx.cn)。

如此壮观的作者阵容,有人直言:可笑;共襄盛举,一大幸事,共襄盛“奖”有辱斯文。本人虽然少见多怪,但是第一感觉还是可喜的:

一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不过新闻奖参评的作者阵容,依然壮大,而且呈现出顽强的生长态势;

二是,媒体进入大投入、大制作时代,同时又跳出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魔咒,数十上百人同做一条新闻,而且可以冲刺最高新闻奖,足以彰显当下传统媒体的专业力量、体制创新水平;

三是,过去,获奖人数限制严格,往往只是关键少数“金字塔尖的游戏”,抹杀了核心创作人员之外“边缘角色”的贡献度和积极性,而媒体尤其电视,是多部门多平台合作的系统工程,现在的评奖与时俱进,体现了对每一份劳动的尊重。

不过,可喜之事,也有可疑之处。

其一,一件新闻作品,居然有200多人同时获奖,这是要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节奏吗?最好奇的是,这样的获奖证书怎么填写?要接转下页,再转下页吗?而奖项是新闻奖,应该更多考察作品的主题选择、采访编辑的水准,是否需要同时兼顾剪辑、摄像、录音、技术、视觉、平面设计、特效合成、音乐编辑、旁白录音、混音合成 、解说、作曲演奏等等工种的质量或水平?显然,技术支撑、制作包装、播音主持各自有着更为专业的评判标准,杂糅一体评选,怎么取舍平衡?如何公正科学?

其二,新闻奖的评选,不同体裁都有不同的时间长度规定,譬如,短消息:1分30秒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连续(系列)报道:单件作品不少于三集,每集8分钟以内;评论:一般性评论节目15分钟以内,新闻评论性专稿20分钟以内。这个限制有道理,可能是从审看的时间成本考虑的,也没道理,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不能被时长严格控制的。作品时长受限制,报送篇数也有限制,而获奖者的人数,可以“领导带头,群众跟上”吗?可以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吗?看看那些名单,总有一种“兑水”“蹭奖”的不祥预感。此外,文字类作品,是不是也要把组版、摄影、美编、照排、校对等等纳入获奖名单之中?

其三,不必讳言,作品获奖有着“溢出价值”,获奖者晋升晋级时可以“加分”,而一件作品,数十上百人获奖,具体到职称评审,怎么准确核定作者在获奖作品中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本地有关部门出台过一种通行多年的“算法”,譬如,电视类奖,消息类:排名第一、第二者各计算为1件;排名第三、第四者各计算为0.5件。系列报道、大型直播、大型纪录片、电视专题、评论:署名为6人的,每人均可计算为1件;作品超过3集以上,以集数乘以2加2计算人数,每人均可计算为1件;大型直播节目6—10人范围内,每人计算为1件。问题来了,那些上百人获奖的作品怎么“瓜分”呢?每人计算为1件?0.5件?怎么也都难以抑制群体“蹭奖”的冲动,或许,获奖者队伍就是在某种“算法”的诱惑下,一步步扩张起来的。

眼前一“黑”的获奖作者名单,呼应着另一种同样“壮观”的文化现象:电视剧演职人员字幕的“加长版”。总监制、总策划、监制、主演、联合主演、特别主演、领衔主演,好多人数都是二位数。领衔主演,本义是“第一主角”或曰“主演中的主演”,可是现在一些电视剧常常会出现一溜排的N个,到底是解放思想,是平衡技巧,还是文字游戏?

广播电视节目现在提出“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原则,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中国新闻奖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业务导向,新闻奖的评选应当尊重现实,同时也要面向未来,给“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作品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相关阅读: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至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关于署名的有关规定
来源:中国记协网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关于署名的有关规定

中国新闻奖设35个评选项目,参评作品的作者(主创人员)和编辑人数按各项目规定申报,姓名和排序以刊播时署名为准(刊播时署笔名、网名的,申报时可在笔名、网名后括号内填报本名;刊播时未署名的,按“集体”申报)。申报作者(主创人员)、编辑为“集体”的,需附作者(主创人员)、编辑名单。

编辑报送要求:每件作品必须报1-3名编辑,不能空缺,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作者(主创人员)、编辑人员可以重复。以下有关项目的编辑均按照此要求报送。

1.文字类作品参评项目

(1)消息类: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2)评论类:对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等进行事实分析和说理的新闻作品。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等,不包括杂文。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3)通讯与深度报道类:用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闻特写、新闻综述等表现手法对新闻人物、事件等进行深入和详细报道的新闻作品(含分期刊发的通讯)。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4)系列(连续、组合)报道类:系列报道是指围绕某一主题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等所做的多角度、多侧面报道。作品整体性强,单件作品之间关联性强。连续报道是指围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连续刊发的“跟踪式”报道。组合报道是指围绕同一主题、现象、人物、事件在同期同一专题内刊发的不同体裁的报道。本评选项目不包括系列评论和系列理论文章,不含将分散发表的、主题或内容相关的报道集纳在一起的作品。

    参评该项目的作品,其单件作品不得少于3篇。刊播时间跨年度的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按作品结束时的刊播年度申报。

    参评的系列、连续报道要求报送开头、中间、结尾部分各1件代表作,组合报道选择3件代表作。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按“集体”申报。

    (5)新闻版面:要闻版等新闻版面(不包括预拼版和摄影、漫画等专副刊版面以及成组的版面)。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6)副刊作品:包括杂文、文艺评论、特写和报告文学。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2.广播、电视作品参评项目

    (1)消息类:定义同文字类。广播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4人按“集体”申报;电视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5人按“集体”申报。

    (2)评论类:定义同文字类。包括以评论为主的述评性节目。作者(主创人员)要求同上。

    (3)新闻专题类:从不同角度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现象的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包括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闻特写、新闻综述(含电视新闻纪录片和分期刊发的新闻作品)等。广播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6人按“集体”申报;电视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按“集体”申报。时长超过30分钟的电视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4)系列(连续、组合)报道类:定义同文字类。包括同一天内在不同时段对同一事件进行的追踪或连续报道。广播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电视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5)新闻访谈节目类:主持人与嘉宾就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谈话作品和新闻人物访谈作品,要求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谈话占整个作品时长不少于2/3。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按“集体”申报。

    (6)新闻现场直播类:与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步采集现场信号并播出,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作品。要求以新闻现场音像信号为直播主体,采用的音像资料时长不超过整个作品时长的1/3。同等条件下,现场信号为本台自采的占优。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间断性直播选取其中1个完整直播段参评。跨年直播的节目,首次播出时间在上一年度,节目主体部分在上一年度完成的计入上一年度。本评选项目不包括纪念会、报告会、文艺演出、工程庆典、剪彩仪式、活动开幕式和以演播室直播谈话等为主体的作品。广播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9人、电视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10人,按“集体”申报。

    (7)新闻节目编排类:常设的以动态消息为主的集纳式新闻栏目的编排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3.网络作品参评项目

    (1)新闻评论类:新闻网站的原创评论。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2)新闻专题类:用图片、文字、音视频、Flash等多媒体手段和多种新闻体裁,从不同角度全面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同一新闻主题的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按“集体”申报。

    (3)新闻访谈类: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在线访谈作品,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谈话内容不少于作品的2/3。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按“集体”申报。

    (4)网页设计:网站首页、新闻频道首页或新闻专题首页。作者(主创人员)超过4人按“集体”申报。

    4.综合项目

    (1)新闻摄影:报纸、通讯社和新闻网站刊发的新闻摄影作品。单幅作品只能申报1名作者(主创人员);组照作者(主创人员)超过2人按“集体”申报。航拍作品作者(主创人员)参照组照申报。

    (2)新闻漫画:报纸、通讯社和新闻网站发表的新闻漫画作品。作者(主创人员)署名申报要求同上。

    (3)新闻名专栏: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刊播有共同特征(同类主题、同类题材、同类体裁)的新闻报道的板块(单元)。要求已连续刊播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年度内刊播不少于48周,每周不少于一次。

    报纸专栏应有固定的名称,位置相对固定和独立,不含专刊和专版。广播、电视专栏应有固定名称、标识。网络专栏应在固定页面有固定名称和链接位置。作者(主创人员)超过7人按“集体”申报。

    (4)新闻论文:以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理念、新闻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章。作者(主创人员)超过3人按“集体”申报。

    (5)国际传播奖项: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以及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的新闻作品,包括以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新闻论文。参评作品类别不超出中国新闻奖其他34个项目的规定范围。作者(主创人员)按类别参照上述34个项目要求。

    5.媒体融合奖项

    (1)短视频新闻:在移动端发布的短视频类新闻作品(含纪录片)。作者(主创人员)超过6人按“集体”申报。

    (2)移动直播:与新闻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步采集现场信号并发布,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作品。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间断性直播选取其中1个完整直播段参评。跨年直播的作品,首次播出时间在上一年度,作品主体部分在上一年度完成的,计入上一年度。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3)新媒体创意互动:以用户交互为主要特征,发布方与用户方形成完整新闻传播链条的新媒体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4)新媒体品牌栏目:新闻媒体持续发布且有固定名称的新闻板块(单元)。要求已持续发布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年度内发布不少于52次。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5)新媒体报道界面:在移动端发布的新闻作品界面。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6)融合创新:在媒体融合报道方面有重大创新的新闻作品。作者(主创人员)超过8人按“集体”申报。

    以上所有按照“集体”申报的作品,作者(主创人员)、编辑报送数量上限为规定作者(主创人员)、编辑数量的2倍以内。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关于署名的有关规定

  作者(主创人员)、编辑必须据实申报。超出名额的(详见附件1),按“集体”申报,须附对作品做出核心贡献、主要贡献的人员名单。

  (一)作者的申报

  1.姓名和排序,以刊播时为准。
  2.刊播时署名为笔名的,申报时可在刊播名后加括号填报本名。
  3.刊播时未署名的,按“集体”申报。

  (二)主创人员的申报

  1.必须是对作品的策划、采访、编辑等有核心贡献、主要贡献的人员。申报时必须按贡献度从大到小排序。
  2.除文字类作品外,申报主创人员可包括如下人员:
  (1)广播作品包括制作等人员。
  (2)视频作品包括摄像和制作等人员。
  (3)网络作品和媒体融合奖项参评作品包括技术等人员。

(三)编辑的申报

  (1)编辑原则上不得空缺。
  (2)申报时必须按照对作品的贡献度排序。
  (3)不超过3名,超过3名的按“集体”申报。
  (4)编辑可同作者(主创人员)重复。


来源: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5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2 17:53: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怼上了!韩媒记者穿拖鞋高声质问尹锡悦,执政党:记者不应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付嘉骏】综合韩国《朝鲜日报》、《世界日报》等媒体20日报道,当地时间18日,韩国MBC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穿着拖鞋参加在龙山总统府召开的记者会,并对当时回应禁止MBC记者搭乘总统专机随行出访一事的尹锡悦提出抗议。报道称,这位记者当时的着装和言行此后在韩国国内引发争议。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紧急对策委员金钟赫于19日对此表示,相关记者的着装和行为在总统面前显得非常无礼,并称“记者不应成流氓”。
据上述韩媒报道,18日上午,尹锡悦在龙山总统府举行的“每日简约记者会”上就禁止韩国MBC电视台记者搭乘总统专机随行出访一事表示,“MBC用与事实不符的假新闻离间了“国家安全的支柱”——韩美同盟关系,行为非常恶劣。”
这时,一位脚踩拖鞋的MBC电视台记者高声向尹锡悦质问道:“MBC恶意歪曲什么了?”但尹锡悦并没有回应这位记者的提问,而是立即转身向办公室走去。该记者见状,向背对着自己的尹锡悦继续高声抗议。随后,韩总统府一位官员当场向该记者表示,这么和总统说话是不礼貌的。
报道称,上述记者当时脚踩拖鞋、高声质问尹锡悦和总统府官员的样子随后在韩国国内引发舆论争议。
对此,国民力量党紧急对策委员金钟赫于19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应称,“这名MBC记者当天在记者会上冲着总统的后脑勺大喊大叫,还和总统秘书高声争吵”,“总统说话时,他还是一幅双臂抱胸,脚踩拖鞋的样子。”金钟赫接着表示,“对于他穿着拖鞋来(参加记者会),我该说什么好呢?”,“这幅着装也太无礼了吧”。他最后写道,“在履行媒体和记者责任前,先想想作为人最基本的礼仪吧”,“记者不应成流氓”。此后,韩国执政党内也有人在社交媒体发文,批评这位MBC记者在当日记者会上的着装和言行“没有礼貌”。
据此前报道,尹锡悦于本月11日至16日先后访问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出席东盟(ASEAN)系列峰会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尹锡悦出发前,韩国总统府曾在9日通报称,不准MBC电视台记者搭乘总统专机随总统出访,不向MBC电视台记者提供采访便利。此后,韩国五大传媒团体发表紧急声明对韩国政府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和抗议。
MBC电视台此前于今年9月末,在尹锡悦访美期间,报道过其在美国“爆粗口”的一则新闻。报道称,尹锡悦于当地时间9月21日在纽约出席活动时,与美国总统拜登进行简短交谈。在活动结束后,尹锡悦离场时被拍摄到对身边的韩国官员说出一句疑似带有粗话的发言。这段话很快被传到社交网络平台,韩国媒体则相继对此进行报道,引发巨大争议。MBC曾表示,尹锡悦的相关言论针对的是美国国会和拜登。然而韩国总统府却就此解释称,尹锡悦相关表述针对的是韩国国会,也未提拜登,说的是其他词汇。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屈妍君

55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6 21:27: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氏垂心

56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7 23:1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联合国向马斯克发出警告:封禁记者账号是危险先例

推特总部大楼(资料图)
海外网1217日电 据英国《卫报》报道,当地时间16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斯特凡·杜加里克(Stéphane Dujarric)表示,联合国对于推特封禁记者账号非常不安,并警告此举是“危险先例”。
杜加里克表示,多家美国媒体的科技记者账号也被封禁,让人感到“十分不安”,这些媒体都曾对马斯克及其科技公司进行报道。他还称,推特不应在自称是“言论自由”的平台上压制媒体的声音。
当地时间15日,推特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突然封禁多家媒体记者账号。马斯克没有立即做出回复。欧盟对此发出警告。欧盟一名官员发推表示,推特任意封禁记者账号的消息令人担忧。欧盟《数字服务法案》要求尊重媒体自由和权利,“埃隆·马斯克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红线是存在的。制裁也是。很快。”(海外网 李萌)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海外网
编辑:吴氏垂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