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541#
发表于 2016-7-28 22:48: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乐视收购美国本土 最大电视机制造商
2016年07月28日 07: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0人参与 0评论
原标题:乐视收购美国本土 最大电视机制造商

深圳特区报讯 乐视控股旗下子公司乐视全球27日在美国洛杉矶召开发布会宣布,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本土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Vizio。

Vizio是美国本土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目前在北美电视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仅次于三星。据介绍,本次收购完成后,乐视将拥有Vizio100%股权以及旗下关联公司Inscape49%的股权。收购后,作为乐视的全资子公司,Vizio的品牌将继续存在,其经营管理团队也维持不变。

乐视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贾跃亭说:“收购Vizio将为乐视全球化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整合完成后,乐视北美互联网大屏用户将超过2000万。这将推动乐视未来在北美的全面落地,以及公司的全球化,也将把Vizio带向全球”。

Vizio创办于2002年,去年前9个月销售额约22亿美元,利润达4430万美元。
http://news.ifeng.com/a/20160728/49676907_0.shtml
542#
发表于 2016-7-31 22:49: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乐视20亿美金收购美国最大智能电视厂商
2016-07-31 15:10 南方网 叶丹 字号减小字号增大
南方日报讯(记者/叶丹)日前,乐视旗下的LeEco Global(乐视全球)在美国洛杉矶宣布,耗资2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最大电视厂商Vizio。据悉,这笔收购被业内认为是目前全球电视产业史上最大的收购计划,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向世界的又一次重大的举措。

据介绍,本次LeEco计划收购对象为Vizio及其关联公司Inscape。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Vizio品牌触达北美8000家渠道商的15万个货架,分发渠道渗透率高达83%;累计售出超出2200万台智能电视,每日生产1000亿电视观看大数据,用户累计观看时间超过50亿小时。Vizio拥有一支强大而高效的管理团队,过去五年间净利润稳步增长。Inscape则是Vizio旗下公司,在智能电视大数据方面拥有领先优势。收购完成后,LeEco将拥有Vizio 100%股权以及Insacape 49%股权。

据乐视创始人贾跃亭表示,Vizio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继续在位于加州尔湾的总部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运营。同时为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和增长,乐视已与其管理层确认了未来三年的业绩激励计划;另外,Vizio在北美的客服体系保持不变,“我们计划以相同的投入继续进行业务运营,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程度支持”;Vizio的供应商伙伴保持不变,此前Vizio与各方签订的协议所牵涉的主旨和条款也将保持不变。

编辑: 傅鹏
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6-07/31/content_152725480.htm
543#
发表于 2016-8-1 18:4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为何付费阅读如此成功?《泰晤士报》总编:优质内容价值不会被埋没

2016-08-01 邵琦 百度新闻实验室

在免费新闻大行其道的数字时代,《泰晤士报》却锲而不舍地坚持付费模式不动摇。数字内容收费,是传统媒体别出心裁的蹊径,还是逆时代大潮的危举?


六年前,在BBC第4台,《卫报》主编艾伦·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与《星期日泰晤士报》主编约翰·威瑟罗(John Witherow)展开了一场辩论,前者形容后者《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新建立的数字收费模型“钱景黑暗”,并预测仅会带来大约60000名订户。

拉斯布里杰有自己的理由看衰《泰晤士报》的模式,因为当时“免费”的《卫报》网站的月访问量为3200万。如今,《卫报》网站的月访问量达到了1.55亿,每日超过1000万。但根据卫报媒体集团前几天发布的最新财年财报,该报本年度的亏损额为6870万英镑,而去年亏损额只有1470万英镑。

相比之下,《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周公布的订户总量只有413600——包括纸质和数字版。这个数量与《卫报》差之千里,但是最新财报宣布《泰晤士报》税前利润为1090万英镑。而在应用这个付费模式前,《泰晤士报》的年度亏损额超7000万英镑。

免费VS付费

威瑟罗在2013年成为了《泰晤士报》的总编,在提到当年拉斯布里杰的预测时,他表示《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现在有超过182000名数字专属订户,而且挣了好多好多钱!

威瑟罗称对于那场关于付费内容的辩论非常自信,并表明卫报可以建立自己独特的付费模式。“我认为卫报可以轻松地建立付费墙。它有一个非常忠实的读者群,而且是唯一的严肃左派全国性报纸。”


他认为《卫报》之前49英镑一年的会员制度正是成熟订阅模式的敲门砖。“但49英镑远远不够,除非有100万人肯成为会员来帮助《卫报》烧钱维持优质却代价高昂的新闻工作。他们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订阅模式。”

威瑟罗表示《泰晤士报》的读者每年为这些内容和服务花费大约350英镑。“虽然《卫报》会员制度目前的收费比较低,但朝着付费模式前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认为数字内容的盈利最终会像报纸那样,由广告和付费内容组成。”

付费制度也带来了一个良性循环:将产生的盈利继续投入新闻。“我们试图雇佣最优秀的记者,因为人们只会为那些高品质的新闻内容付费。”威瑟罗还表示保持公司盈利也是保持团队高昂士气的重要方法。“我来到《泰晤士报》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盈利以确保其未来,因为没有报纸可以无休止地从母公司获得资源。”

即便如此,威瑟罗仍认为《泰晤士报》还不能“过于自负”。“我们意识到了现在的环境有多么艰难,已经建立的这种模式不一定永远适用。如果纸质版的广告主一直离开的话,我们还要一直寻求扩展领域的方法。”


《泰晤士报》的国际推广
威瑟罗计划从英格兰和威尔士想外扩张。泰晤士报已推出了爱尔兰版,在苏格兰也开始了常规发行。


在英伦三岛之外的地方,威瑟罗也认为“伦敦泰晤士报”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接下来的一件大事就是国际扩张:以伦敦泰晤士报的角色定位,告诉读者‘你想知道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伦敦发生了什么吗?’我觉得这会从国际方面扩大我们的数字发行量。”

不过,他不想像《卫报》那样推出“美国版”或“澳大利亚版”。“如果你想知道伦敦观察世界的视角,我们是读者的不错选择,但我们才不会去美国跟强大的本地报纸作吃力不讨好的竞争。”

威瑟罗也承认,躲在付费墙之后使《泰晤士报》的国际形象和曝光度有所下降。但他相信,尽管“少数”新闻媒体将会坚持免费模式,内容收费“对所有报纸而言都有意义”。因为“新闻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人们在花钱之后才会更加尊重它。”


曾经有种观点认为只有特定受众的新闻媒体才能使读者为内容付费,如财经新闻等。但是威瑟罗认为如今的新闻环境有助于人们为高品质的调查报告和新闻分析付费,因为对于新闻解释的需求会一直存在。

从即时新闻中抽身而出

在对读者进行了调查和交流后,《泰晤士报》的编辑策略也有所变化:放弃在拥挤的即时新闻市场的竞争,退回刚加精心的新闻报道、分析和评论领域。“人们觉得自己被滚动新闻淹没了,那些信息都是免费的,”《泰晤士报》市场销售主管凯瑟琳·纽曼Catherine Newman说,“但其实读者想要的是有人来帮助他们找到重要信息,来更深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泰晤士报》的读者表示,他们更倾向于在BBC或推特上去获取即时新闻。《泰晤士报》数字主管艾伦·亨特(Alan Hunter)承认泰晤士报在这方面无法与之竞争。“我们清楚永远不会有BBC拥有的资源,而Twitter在全球有3.5亿的读者。”

泰晤士报的数字内容每日更新三次,分别是上午9点、中午12点和下午5点,来迎合读者的一般阅读时段,这种方法使单个读者的日访问量提高了20%。下午5点的那次更新尤其受欢迎,上班族们一般会在归途中阅读新闻,把这些内容当作晚报的替代品。

此外,相对于一些无门槛网站评论区的狼藉,《泰晤士报》的评论区非常整洁。亨特表示:“读者可以使用昵称,但他们清楚网站知道自己的详细资料,这有助于他们以合理的形式发表评论。”这有助于建立报纸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联系,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订阅读者的忠诚度。

不过,不是所有报纸都有《泰晤士报》的品牌和收费的“底气”。在这个纸媒不断叫衰的年代,《泰晤士报》的纸质版销量已经连续九个月保持上升。它的内容付费模式可以借鉴,但或许并不适合成为模版。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PFO#wechat_redirect
544#
发表于 2016-8-1 21:34: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岛一国企斥资4.98亿港元收购香港《明报周刊》
2016年08月01日13:25 新浪港股0微博微信空间分享添加喜爱






  新浪港股讯 8月1日消息,世界华文媒体(1.38, 0.17, 14.05%)(00685-HK)公告,悉售持有的万华媒体(1.4, 0.00, 0.00%)(00426-HK)2.927亿股国企青岛西海岸控股(国际),出售的媒体业务包括在香港出版的《明报周刊》及其相关数码业务。交易金额为4.98亿元(港元,约4.27亿人民币),相当于每股1.7016元,较停牌前有溢价21.54%。世界华文媒体申请下午复牌。上述股份占已发行股份73.01%,故需向其他股东提出收购建议。如无不可逆料之情况,预期建议出售事项将于今年第四季完成。
  世界华文媒体指,出售所得款项将用于偿还银行及其他借款、一般营运资金及投资用途,以及建议出售事项涉及之估计开支,预期出售收益3.633亿元。预期在偿还为数约2.5亿元之银行及其他借贷后,按实际年利率4.58厘计算,每年可节省利息约114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明报》不是万华传媒的资产,不在此次的出售范围之内。由查良镛(笔名金庸)和陈宝新于1959年创立的《明报》目前由世界华文媒体直接出版发行,与万华传媒同为世界华文媒体的附属公司。
  世界华文媒体下午复牌后一度大涨106%,现涨14%,报1.38港元。万华媒体则继续停牌。
  资料显示,明报周刊由《明报》于1968年11月17日创刊,读者群以较年长的中产阶级人士为主。明报周刊内容包括娱乐新闻、电影、旅游、时装潮流及文化趋势等,是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明报》是现今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959年查良镛(即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共同创办《明报》。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西海岸控股(国际)有限公司是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准,为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而成立的市直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00亿人民币。
  此前有传闻称阿里巴巴集团将收购《明报》。2015年12月17日,《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自从7月以来就已经开始洽谈收购香港《明报》,洽谈目前还在进行中。
  但这一消息随即被阿里巴巴否认。阿里巴巴新闻发言人Rico Ngai表示,未就收购《明报》进行商洽。
  近两年,大陆企业对香港媒体收购动作不断。2015年12月11日,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已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最终的协议,将收购南华早报集团旗下报纸《南华早报》及其他媒体资产,包括《南华早报》的纸质和网络版,杂志和户外媒体等业务。



责任编辑:自然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16-08-01/doc-ifxunyxy6188742.shtml



545#
发表于 2016-8-4 20:32: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疯了 有完没完?报纸整版广告成媒体营销新宠
2016年08月04日 09:41    来源:大河网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今早小编朋友圈被一条广告刷爆,整版晶报广告只有六!个!字!没有来源、没有出处、也不知道谁打的,不得不说任性无底线,视钱财如儿戏!

  微博网友还玩起了造句。。。

  据报纸行业价格评估,这种报纸整版广告需要70000多元RMB!,没错,是七万!折合每个字要一万元,算标点。这六个字要小编一年的工资,足够回家成个亲,够在深圳买一套一平方米的房子,还够……太刺激,不敢想了。

  以往也有报纸整版广告事件发生,共同特点就是都刷!爆!朋友圈 。

  还有实体版...

  甚至出现在线生成器!

  先后掀起模仿热潮,公司、机构、个人纷纷效仿,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不知道这次会不会被玩坏,毕竟,下面大版面是空!白!的!

  深圳晶报广告A08版,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责任编辑:欧云海)http://cz.ce.cn/xwzx/201608/04/t20160804_4132329.shtml


546#
发表于 2016-8-5 21:14: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阿里巨头进场淘汰加速 微信动作吓坏独立直播
2016年08月05日07:37  来源:新闻晨报
分享到:

原标题:巨头都进来了 直播淘汰加速
经历1年多的野蛮生长,直播平台开始从癫狂进入收割状态。随着巨头纷纷撒网布局,直播平台接下来进入加速淘汰的阶段。

微信动作吓坏独立直播

整个直播行业,恐怕都盯着“微信之父”张小龙,看他到底会不会推出直播功能。

一旦微信推出直播功能,这将是腾讯体系内的第六个关于直播的嫡系产品,其它的包括腾讯直播、企鹅直播、NOW直播、花样直播、QQ空间直播等。如果再算上龙珠、斗鱼、呱呱直播等投资的公司,腾讯在直播的撒网面积就更大了。

微信直播是否推出,尽管目前没有确定的消息,但不少直播业内人士都默认微信会推出这一功能。甚至有消息称,7月30日中午微信突然发生故障,就被揣测是在内测直播。

关于微信是否推直播的话题,在社区“知乎”上也讨论得很热闹,熊猫TV副总裁庄明浩表示:“微信相关直播的功能都已经开发好了,但这功能最后到底上不上,估计还是张小龙自己要做些取舍和内部博弈。”

微信的动作,也着实让一些独立的直播APP战战兢兢。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微信推直播,映客之类可能就比较悬了。目前在映客上直播,可以一键分享给微信朋友或微信朋友圈里;微信推出直播功能,就可能切断这个转发接口。

淘宝直播野心勃勃

当微信还在犹豫是不是推出直播的时候,淘宝直播已经野心勃勃地上场了。

“淘宝直播是今年5月推出的,接下来你们看着,今年‘双11’,直播和网红将成为这次‘双11’的狂欢。”一个做电商网红的业内人士表示。他公司总部在北京,今年将很大一块业务搬到了杭州,就是为了网红电商化变现。

该人士说,“早在2014年‘双11’期间,销量排名前十的女装店铺中有七席是红人店铺,今年的‘双11’玩法,就是直播和红人了。”

目前淘宝直播的审核比较严,要想成为大V,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粉丝数量超过100、发布内容超过5条,内容质量分超过20分。“从淘宝头条到淘宝直播,阿里巴巴在内容层面的布局是一步比一步深,而且很多都与流量变现直接相关。”业内人士说,阿里巴巴为什么一定要做淘宝直播,一方面淘宝平台的流量成本很高,对商家而言负担挺重的,这造成的是流出效应;但是,直播,尤其是红人直播,它是个入口,是给淘宝和阿里平台带入流量的。

据记者了解,整个阿里体系,包括蚂蚁金服集团,直播也正在成为很重要的业务,比如支付宝口碑也在极力推直播功能。(记者 苗夏丽)

(责编:宋心蕊、燕帅)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05/c40606-28612596.html
547#
发表于 2016-8-19 09:2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媒体女王赫芬顿辞职

高伊琛 南方人物周刊
2016-08-19


●借助互联网,这家媒体掀起一场革命,赫芬顿说,超过50%以上的流量都来自于互联。40%以上的流量来自于美国以外。《赫芬顿邮报》横跨了6个国家14个新市场,每天在新闻平台上用10种语言发布1500页内容。

"
无论为了Thrive Global离开11年的心血是否值得,至少「新媒体女王」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
8月11日,66岁的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宣布辞去《赫芬顿邮报》主编职务,全力投入到自己的新公司Thrive Global。

早在今年6月,她已经宣布启动创业计划,当时表示会兼顾双方,“但当Thrive Global逐渐从想法变成现实,投资者、员工和办公室全部到位,很显然我无法平衡两个公司。”

Thrive Global是一个致力于解决员工健康等方面问题的平台,提供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效率、运动和睡眠”方面的网上课程训练和研讨会,整体运作方式与《赫芬顿邮报》类似。目前已经获得了近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著名投资人肖恩·帕克、NBA球星安德烈·伊戈达拉等人均有投资。   

2014年,赫芬顿曾写书强调实现工作与休息平衡的需要,今年4月,她又出版了《睡眠革命》一书,并在多种场合发表演讲,告诉人们“保持睡眠充足”的重要性。

赫芬顿被称为“新媒体女王”,她在2005年与3位合伙人创立了《赫芬顿邮报》。这家在成立之初只具有博客性质的新闻网站,到2012年获得了新闻界至高奖普利策奖的国内报道奖,从5名员工发展成拥有186名正式雇员、3000名免费博主、12000名公民记者、每个月200万条投稿量的美国最受欢迎的五大新闻网站之一。

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时期,“互联网第一大报”《赫芬顿邮报》如何能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究其原因,拥有优质网络博客写手和提供新闻聚合服务是关键,低成本UGC模式让这家在线新闻网站的运营得心应手,曾获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著名记者诺曼·梅勒等人均在网站开博。

创始人之一的肯尼斯·莱勒说,“当我们刚建立网站的时候,没有Facebook,没有社交网络,但阿里安娜看到了这些可能性,没有她的市场天赋、编辑和协议能力,就不会有以后的一切。”

赫芬顿确有过人之处,她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为媒体写专栏,是知名评论家、畅销书作家。在与石油亿万富翁迈克尔·赫芬顿的婚姻结束后成为政治活动家,2003年她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与加州州长的罢免选举,成为施瓦辛格的竞争对手。

美国新媒体学者艾米丽·贝尔认为,赫芬顿是那个“把传统媒体从睡梦中惊醒的人”。2011年,成立了6年的《赫芬顿邮报》网站流量超过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网站,《赫芬顿邮报》的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震惊与压力,同时也为媒体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同年,《赫芬顿邮报》以3.15亿美元的价格被AOL(美国在线)收购,2015年,AOL又以44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国移动网络运营商Verizon收购,赫芬顿在变动中仍然保持了她在《赫芬顿邮报》的职位。

今年7月,Verizon收购雅虎核心互联网资产,这些资产与《赫芬顿邮报》的业务大面积交叉,这一事件被认为推动了赫芬顿的离职。

雅虎的加入会降低《赫芬顿邮报》的地位,业务分工和权力架构也会发生变化,《纽约时报》报道称,赫芬顿在一个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的媒体机构中,比重越来越小,分量越来越轻。同时,《赫芬顿邮报》本身也面临着潜在危机,互联网流量统计机构Comscore的数据显示,《赫芬顿邮报》今年6月的独立访问者为7500万,比前一年下降18%。

现在,《赫芬顿邮报》变为没有赫芬顿的网站,Thrive Global成了新媒体女王的新起点。无论为了Thrive Global离开11年的心血是否值得,至少赫芬顿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文丨高伊琛
编辑丨孙凌宇 rwzkzx@126.com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mp;ADPUBNO=26602#rd
548#
发表于 2016-8-21 00:21: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浙报集团与上报集团,谁才能通过资本让纸媒翻盘?

2016-08-19 17:19 | 来源 解救纸媒 | 作者 蓝灯灯 | 责编:胡谢

利用资本走出纸媒深渊?



纸媒哀鸿遍野已经是既成的事实。但要说目前最有可能走出困境的媒体集团无非两家: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报纸出版出现全方位下滑。报纸出版总印数、总印张分别降低7.3%和19.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0.3%和53.2%。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6.9%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4年增加14家。



但报告中的其中有一项“总体经济规模”的排名中,浙报与上报分列前两名。




浙报通过多样的资本运作,去年利润高达6亿元,这个数字让一众纸媒集团望尘莫及。上报则有澎湃、界面、上海观察三大标杆型媒体项目加持,另外还有20亿的八二五新媒体产业基金蓄势待发。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起传统的广告、营销、新媒体作为转型方向,浙报和上报将资本作为传媒转型的驱动力,这可以说在源头上对媒体进行改造,而这两家也是对引入市场化资本路径层面执行最为彻底的两家媒体集团。



那么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利用资本走出纸媒深渊这个尝试中,浙报和上报谁做得更优秀?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根据浙报传媒披露的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5,755万元,同比增长12.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030万元,同比增长17.98%。其中,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达到40%,利润占比超过50%。



这个财报意味着浙报的互联网业务已经在集团营收中比例接近半壁江山,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互联网业务反哺传统媒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浙报传媒的发展逻辑经常盛传这样一句话:“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



浙报把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之这些年积极实施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战略,构建新闻传媒、数字娱乐、智慧服务和文化产业投资的“3+1平台”。



但这可能只是官方说辞,实际上,不知道是浙报领导层有着过人的敏锐嗅觉,还是对资本本身有着偏好,在2013年资本开始疯狂之前,浙报就已经做了许多抄底的工作。



第一个节点是上市。



浙报传媒是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于2011年9月29日在上海证交所借壳白猫股份上市。上市后,浙报借力资本市场的“第一单”:通过定向增发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用近32亿元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游戏平台。




32亿收购边锋和浩方在当时影响轰动,许多人对于一家报业集团以如此高的价格收购游戏公司感到不解,但事实证明,这一项投资基本奠定了浙报未来发展的底气。而从2013年资本疯狂,项目估值偏高之后,许多人都再次认定浙报的这笔投资是真的赚到了。



因为到了2015年,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顺利完成了三年承诺利润,完成利润40,244万元,占公司利润比例达45%。



实际上,浙报通过资本抄底赚钱已经不是第一笔了。2004年12月,当时的浙报集团(2009年6月更名为浙报控股)投资2300多万元,成为大立科技第二大股东。但大立科技主营红外热像仪和硬盘录像机,与媒体业务没有任何关系。



2008年,大立科技上市。浙报控股持有1053.5万股,市值2.68亿元,三年多时间即增值10多倍,让浙报控股净赚2亿多元。而传统媒体要完成2亿元利润,通常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




现在来看,浙报旗下已经拥有了三大投资平台:新干线、东方星空、传媒梦工场。



新干线专注新经济领域的投资。2001年11月,浙报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新干线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先后管理亿诚创投、亿都创投、亿品创投、浙江舟洋创投等四只民营基金,进入PE投资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大立科技外,新干线已实施股权投资项目20余个,亚厦股份、聚光科技、天壕节能灯项目均已成功上市并退出。



东方星空则专注大型的文化产业投资。东方星空已完成30余个项目的投资,其中宋城演艺、华数传媒顺利A股上市;随视传媒、铁血科技、缔安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另有多家被投资企业已申报上市或拟挂牌新三板。公司投资项目综合年化收益率达96.7%,股权类项目平均收益率335%,影视类项目平均收益率15%。



最后是目前创投圈大众比较熟知的传媒梦工场创投基金,它的定位则是关注早期创业项目。传媒梦工场起源于2011年10月31日,浙报集团启动的5年的全媒体战略行动。基金是由传媒梦工场联合阿里资本及创新工场共同发起的。至今,传媒梦工场已经完成对创新工场、虎嗅网(2015年12月1日在新三板上市)、知微、点触科技(12306验证码专利方)、微拍、优微等十几个项目的投资。





浙报在此基础上也衍生了传媒新媒体孵化基地,在原“传媒梦工场新媒体孵化基地”基础上打造的新媒体孵化品牌,围绕浙报集团新闻传媒、数字娱乐、智慧服务和文化产业投资的“3+1”战略,目标是形成具有标杆意义的新媒体内容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孵化基地。除此之外,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创投董事长蒋纯也启动了2016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



上海报业集团



对比起浙江报业,上海报业切入投资的时机应该算比较慢了,但总的来说,上海报业通过挑起全国报业转型的大旗,给资本方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虽然上海报业在经营数据上还没有像浙报这么亮眼,但上海报业的转型更体现在未来的可能性。



上海报业集团在2014年设立了八二五新媒体产业基金,由上海报业集团联合国家级母基金元禾母基金以及管理团队华映资本共同发起,一期规模12亿元。而在同一年,上海报业也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包括界面、澎湃、上海观察正是诞生在那个节点。




“八二五”基金名称源于上海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新华传媒的股票代码。在八二五基金一期里,上报集团及其上市公司新华传媒合计出资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出资约9亿元。



截至2016年3月31日,一期累计投出项目59个,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投资项目包括微盟、恒顿传媒、界面、唔哩、开始众筹、钱咖、金柚网等一批项目,多个项目已经或者正在有序退出。在同类型的由国有传媒集团主导发起的文化产业基金中起步较早,预计年化收益率将不低于30%。



以八二五基金入股的界面为例,在今年7月份,界面完成了3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中石油旗下昆仑信托领投和一家跟投,界面估值较此前大幅增长。




基于一期的运作,上报集团拟继续联合各方基石投资人及管理团队,发起八二五基金二期,管理规模20-25亿元。投资方包括国创元禾母基金、歌斐资产和华映资本,管理规模20亿元人民币,将主要围绕“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开展投资,投资阶段以A轮主投为主,兼顾过往被投企业的后续轮整合、并购。



上报集团掌门人裘新在资本项目的收益机制上也提出,扎扎实实地看项目、投项目,通过持续投资,构筑集团经济三五年后的收入支柱。既要善“买”,更要善“卖”。提高项目多渠道退出的概率,在合适的市场时点加快退出,尽早为股东实现回报。


从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上海报业用资本让媒体翻盘多少有些模仿浙报模式,但不同点在于,浙报已经抓住了时间节点,在项目估值变得疯狂之前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也扭转了报业集团的营收结构。但上海报业作为大型媒体集团领航者的背书,会拥有更大规模资金亲睐。因此相比而言,市场资本可能会更倾向于善于讲故事的项目。



另一方面,浙报的体制上可能也会比上报更加灵活。因为浙报传媒董事长高海浩曾经说,当时浙报进行资产剥离上市。有300多个人要实现身份转换,其中有36个是处级以上干部。当时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300多个人身份的彻底转换,并实行了比较好的保障措施和补偿措施。



高海浩也称,互联网的竞争没有好的体制机制是不行的,真正要用互联网搞市场化竞争,比拼的就是体制,体制的优化只是开始转型升级,或者说媒体融合的正式开始。



拓展阅读:



国内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三种实践



来源:新媒体观察



目前,国内的报业全媒体布局模式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模式布局就形成了不同的全媒体战略布局。就目前的实践状况来看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延伸改良式”,不改变原有的整体框架,不破坏报业的内容生产体制,在原有流程和内容体系外延伸新媒体业务,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但是这种保守的改良方式不能使新媒体有效的融合到传统媒体中,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基于原有体系建立7大报业平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流程改造中延伸原有内容的传播终端。



第二种是“整体转换式”,放弃原有的报业运作体系,构建全新的全媒体运作模式,在运营理念上大胆创新,融入全媒体的思维框架,触及到了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把各个部门打乱后注入新媒体的血液重新洗牌。这是变革最激烈,难度风险较高的一种模式,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和南方都市报社正在进行的全媒体布局,这是这个模式的大胆尝试。



第三种是“新媒体带动式”,这种模式把新媒体至于全媒体战略的先导部分,放大新媒体的带动优势,驱动传统报业体系的转变,以新媒体的思维来掌控全媒体的发展。比如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来带动全媒体的发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一报一网”运作模式,以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以网络媒体为核心搭建起的三大平台等。在这些全媒体典型模式之外,在转型实践中还会出现更多丰富而复杂的模式。



目前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发展呈现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的全媒体,就是重视传播手段的丰富和发展;二是“融合式”的全媒体,即把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到传统媒体中,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有机融合。“融合式”的报业全媒体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全媒体的价值,符合全媒体转型的初衷。


建立报业的全媒体系统,是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必备选择,我国报业在实施全媒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报业转型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困扰了报业的全媒体进程,有些报业集团甚至是望而却步。



纸媒要进行全媒体建设,必须让纸媒完全暴露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中,打破并改造之前纸媒运营的传统模式。从单媒体到多媒体,绝不是物理性的合并,单纯扩大平台,也不是把单个独立的媒体相加那么容易,需要不同介质之间的深度融合。



目前的全媒体运营大多数报业集团都是采取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简单的增设新媒体业务,而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模式却没有打造好,全媒体转型的成败体现在新旧媒体的融合上。报纸的电子化生存不是做一个电子版,而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台,突破政策的不对称管制,至少可以与门户网站选取一样的头条风格与价值取向来获取平等的新闻权力。
http://www.wixiang.com/news/26252.html
549#
发表于 2016-8-22 13:4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将关闭旗下NYT Now,“年轻人的第一个新闻App”为何夭折?

邵琦 百度新闻实验室
2016-08-22

NYT Now,这个《纽约时报》为付费2.0时代推出的新产品,就要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个意料之中的变化也告诉我们《纽约时报》——以及新闻市场在过去短暂的28个月里经历了怎么样的波动。


2014年初,《纽约时报》推出了一个名为“NYT Now”的应用程序,提供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这个应用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那些“沉迷”移动设备的年轻人,因此订阅费用比全数字订阅(即时报主应用NYT)低了不少。时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吉尔·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在德克萨斯州西南偏南大会(South by Southwest conference,美国著名音乐盛典)上向媒体发布了这款应用。

而本月18号,《纽约时报》正式宣布关闭NYT Now应用,8月29日之后该应用将不再提供下载。



“始于青年,终于青年”的NYT Now


为了吸引年轻人而发布的NYT Now关闭的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都开始用社交媒体来阅读新闻了。



作为《纽约时报》为吸引智能手机用户最早作的尝试之一,NYT Now推出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订阅数量,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以抵挡印刷广告和发行量的下降。通过提供读者一些策划的每日新闻报道,以适应移动端体验的页面、更加优惠的价格,增强在年轻读者群中的竞争力。NYT Now的订阅价格是每月8美元,几乎只有之前最便宜的数字订阅产品的一半。

但是这个被《纽约时报》寄予厚望的应用却一直没能起飞。所以在去年,它改变了付费订阅的模式,供用户免费使用,以期获得更大受众。

《纽约时报》技术和产品执行副总裁金赛·威尔逊(Kinsey Wilson)表示,关闭NYT Now的决定部分是因为公司扩大受众的策略和思考发生了变化。在时报的受众拓展团队的努力下,它目前更多地运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第三方平台来扩大对年轻读者的到达率。

“(这些平台)给了我们接触年轻受众的新方式,并让我们能够出现在更大的年轻读者群的面前。”威尔逊说。



付费移动应用的“三驾马车”


《纽约时报》专门针对移动用户推出的数字产品不止NYT Now这一个,还有其他应用如美食应用NYT Cooking和新闻应用The Scoop(独家新闻)和NYT Opinion。当时新任《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的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正在积极推动下一波付费产品的发布,他把Now,Cooking和Opinion视为进军下一代订阅产品的三驾马车。



如今,NYT Cooking颇为火爆,月独立访问量达800万;而NYT Opinion早已“寿终正寝”:在2014年10月,《纽约时报》就关闭了该新闻评论应用,因为其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付费用户和读者。

作为一款廉价的、为吸引千禧一代移动设备使用者的新闻产品,NYT Now巅峰时期有334000独立用户,但最近吸引的新用户数量每况愈下。

在如今,几乎所有数字媒体都要追求千禧一代的受众,因为他们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世代群体,本身属性也在一直变化。一成不变的策略终将行不通,从文化或心理上接近他们或许要比从产品上有效地多。



失败作品?时报仍肯定其价值


与外界普遍言论不同,《纽约时报》的高管似乎仍坚持认为被年轻读者逐渐抛弃的NYT Now项目是个成功的作品。与其说是个“失败产物”,他们更愿称之为“产品创新之路的不寻常经历”。如威尔逊所说:“它是个迅速衰落的产品,但更是我们迅速改变的机会。”



而且,NYT Now作为一个“实验项目”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功。《纽约时报》首席营收官梅雷迪思•科皮特•莱维恩(Meredith Kopit Levien)表示:“我们意识到了核心应用的用户有着保持高速增长的潜力,而这些价格更高的订阅服务是时报发展的真正动力。(NYT Now等项目)只是试图去用某个单独产品去满足一个不同的需求曲线。”事实上,纽约时报总体的数字订阅业务在最近几个季度里都保持着一定增长。

此外,关闭NYT Now这个吸引每日流量的一大渠道,《纽约时报》心里似乎并没有芥蒂。一大原因是超过90%的NYT Now用户同时也使用纽约时报主应用NYT;超过70%的NYT Now用户也会以超过每周一次的频率定期阅读主应用的新闻内容。而且,主应用的核心用户基本也都是NYT Now的深度用户——这导致之前经常会有一条新闻被两个应用连续推送的情况出现。总而言之,NYT Now与核心应用NYT的用户重合度太高,已经成为一个略显“鸡肋”的产品。



《纽约时报》在阅读体验上的不断改进是读者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其中的很多创举第一次都出现在NYT Now上。换句话说,NYT Now的许多功能也已经整合进了《纽约时报》包括主应用在内的其他新闻产品。比如早晚推送的新闻简报,为读者提供当天热点新闻的概览;主屏幕动画、大幅图片以带来更大视觉冲击;新闻重点摘要让读者不必阅读原文就可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NYT Now充分利用了每天发布的250篇报道,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完美展示了不断进步的新闻报道能力。感性化的语气和对话式风格,也已经深深扎根于纽约时报的传统和价值观。这些都是这个“试验品”带来的宝贵财富。

简而言之,《纽约时报》此次关闭NYT Now只是对其数字订阅产品策略的微调,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有类似的动作。毕竟,源源不断年轻读者的订阅要比每周2美元的收费帐号有价值得多。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id:baidunewslab)独家编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译:邵琦
编辑:金雯思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UAVQSIhSTPmhjPJ#rd
550#
发表于 2016-8-28 00:13: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深圳报业广电改革方案获批,每年各获1亿扶持资金百衲传媒mp                                         2016-08-27 08:50:48                                                                                  [url=]阅读(93)[/url]                                                                                  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据深圳特区报8月22日报道,根据深圳市委常委会议近日审议通过的报业、广电集团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两大集团下定决心,通过瘦身、转型、融合、优化,盯准发展中的“短板”和“痛点”,创新机制体制,开辟发展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对媒体集团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空前,将连续6年给予两大集团每年各1亿的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目前,2015年度各1亿元、2016年上半年各5000万元资金已完成划拨。
  报道说,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多次深入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调研,听取改革进展、解决发展难题。
  不改没有出路,改了没有退路。7月6日,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学习上海报业集团改革经验暨媒体融合专题学习会在深圳报业大厦会堂举行;8月初,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率领报业、广电考察团赴人民日报社学习媒体融合发展经验并洽谈合作事宜……
  目前,深圳宣传文化系统正全面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五大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构建以媒体融合为标志的文化传播体系。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
  8月22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开幕。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做了主旨演讲,介绍改革思路,以下是全文:
  各位领导、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刚刚闭幕的里约奥运会诞生了一批红人,其中最红的非傅园慧莫属!据统计,这位中国游泳运动员接受采访的视频,在网络上半天之内播放3100万次,微博粉丝量两天内增长50倍,目前已超过650万,上千万人在线观看她的直播首秀。她用个性的话语和魔性的表情,创造了这个时代稀缺的内容,这个时代不吝赋予其巨大影响力。
  作为立足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人,我注意到,近一年来,内容产业的发展出现三个重要趋势。
  一是内容创业如火如荼。截至去年底,微信公号数量超过1000万,微博垂直领域专业作者达到230万;近九成公号500强属于个人和公司创业者,他们全年推送图文量、所获阅读量和点赞量,均远远超过专业媒体;风投参与的内容创业项目显著增多。
  二是过剩与不足矛盾加剧。一方面,低端内容产能产量过剩,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众多内容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分众化、深层次、高价值内容严重稀缺,内容生产质量与水平急需提升。
  三是新兴媒体扩大优势。在网络冲击下,传统媒体由于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等原因,内容生产差强人意,而新兴媒体凭借资金、技术和用户优势,实力不断增强,在诸多领域将传统媒体拉开得更远了。
  面对新形势,深圳报业集团进一步加大了融合发展的力度和深度。
  我们完善了治理结构与管理体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获深圳市委市政府肯定,市里决定连续六年每年给予报业集团1亿元财政资助,用于集团主业转型和媒体融合。
  我们按照省、市领导的要求,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社长一号工程”来抓。
  一是我们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两端一网一中心”建设。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的科技财经类客户端即将上线,同时构建全集团媒体融合中心,将以“中国一流、世界水平”为目标,实行员工持股等新机制,目前已以百万年薪引入技术带头人。
  二是依托深圳特区报打造的时政类客户端“读特”,主要面向本地主流人群,已经上线接近5个月,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是深圳新闻网本月底完成改版,开始全面兼容移动互联网,年内有望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四是将原技术部门整体转企改制,组建作为支撑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科技传媒公司,对标国内业界先进。
  习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是根本的。作为担负重要职责和使命的党报集团,一定要聚焦根本,注重内容,占领舆论制高点。
  为此,要聚焦新闻内容。华为公司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一个“城墙口”密集炮火,饱和攻击。传统媒体的这个“城墙口”就是新闻内容。有人断言,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要聚焦稀缺价值。新技术大幅降低了大路货内容的生产门槛,加入者如过江之鲫,传统媒体参与其中永无希望。传统媒体的希望在无人区,在高门槛、高技术区,在网络巨头及自媒体难以进入区,比如原创深度调查、舆论监督、大数据新闻等。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于做传声筒、信息中介,而要做精神航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发挥无可替代的专业价值。
  要聚焦垂直领域。网络传播以人际化、分众化为特征,大众化成了传统媒体致命的弱点。立足垂直,突出特色,强调个性,在如今的内容创业者看来是最重要的。
  的确,网络引发剧变,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尊重传承,固本强基,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提。
  特别是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落实新闻工作规范与原则。比如真实、准确、客观、理性、公正、全面等等。无论什么时候,这些都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创新的前提。
  要继承和发扬前辈朴素生动的文风、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坚决抵制网络内容生产中粗制滥造、浮夸恶俗等不良习气;大力弘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乃至古人在内容创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们要珍惜公信力如生命。传统媒体依靠长期严谨的工作作风、采编流程、把关制度等,树立了公信力品牌。在社交媒体异常活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守正,将公信力要素牢牢扎根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事实证明,越遇危机,越要加大投入,尤其要在核心竞争力上加大投入。唯此,媒体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质量是内容用户的最大痛点。调查表明,无论来源、形式如何改变,新闻客户端用户对内容的主要关注点都是质量问题,尤其是真实性、可靠性和深度。
  但遗憾的是,传统媒体整体上采编费用投入不足,甚至有萎缩现象。而网络公司则在大幅增加投入,有的数亿元扶持优质原创内容,有的巨资请来顶点高手直播热点新闻,有的花上亿元购买重大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权。
  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上成绩不小,但与用户需求和期待的差距依然很大,亟待增强融合发展的实效性。
  首先要推进精准化。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精准化,实质就是“三贴近”,就是走群众路线。要通过搜集和分析大数据,为用户准确画像,准确匹配内容,让报道更及时、全面地反映用户诉求,让故事更真切、生动,并把质量评价权交给用户。
  其次要激发活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大多社交性、互动性等网络特性不充分。据统计,地方媒体客户端的内容,总评论数过百的不足4%。
  第三要创造新体验。进一步提高多媒体嵌入式报道的份量和水平,生产更多、更高价值的大数据新闻,加强无人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AR、视频直播等新技术运用,创造用户新体验,开拓内容新空间。
  总之,按照习总书记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内容、渠道、技术、平台、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深融合,在从“相加”到“相融”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全力以赴、爬坡过坎,向着相融一体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
  谢谢大家!
http://mt.sohu.com/20160827/n466282072.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