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41#
发表于 2021-4-1 14:26: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新增一家报纸《渝西都市报》创刊并公开发行


图为3月30日,《渝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并公开发行。 袁卿予 摄

中新网重庆3月30日电 (记者 刘相琳)30日,由中共重庆永川区委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的《渝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并公开发行,新媒体平台同步运营。该报将立足渝西、服务成渝两地。
永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历史使命,打造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正当其时。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5报、4刊、16网、4端等共计40多个自有媒体平台的全媒体新型传媒集团,全媒体覆盖数达6.1亿人次,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省级党报前10强。
双方将通过共办《渝西都市报》,在新闻宣传、媒体融合、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合作,讲好川渝故事,凝聚发展力量,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复同意《渝西都市报》创刊,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50-0034。内容以时政、经济、文化、社会新闻为主,定位为立足渝西、服务成渝两地的区域媒体,每周出版5期。
根据协议,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将加强对《渝西都市报》品牌输出、资源共享,打通《渝西都市报》与《重庆日报》、上游新闻、华龙网、重报视觉等集团其它各媒体及平台的采编网络。同时,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还将充分发挥自身平台、资源优势,推送转发《渝西都市报》稿件,并对该报采编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原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2&wfr=spider&for=pc
编辑:刘佳莹

542#
发表于 2021-6-16 20:51: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又一家省级党报推出舆论监督栏目



今天,《海南日报》在3版推出《海报监督》栏目,“开栏的话”如下: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我们的各项工作既需要正面宣传,也需要舆论监督,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啄木鸟”作用,通过舆论监督推动各级各方面不断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自贸港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海南日报今起推出《海报监督》栏目,倾听群众呼声,曝光破坏营商环境、侵害群众利益、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方面问题,敬请关注!

2018年8月11日,时任海南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时表示,“政府和媒体是朋友、是伙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政府工作既需要正面宣传,也需要舆论监督,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省政府将成立舆论监督促进小组,为媒体监督营造良好氛围,让媒体真正成为政府的眼睛和耳朵,发挥出“啄木鸟”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

近年来,一些省级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纷纷发力:2018年8月8日,《浙江日报》在头版推出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2020年8月4日,《南方日报》开设《南方曝光台》栏目,用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推动解决社会问题。




《浙江日报》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




《南方日报》的《南方曝光台》栏目

来源:编前会


编辑:王奕
543#
发表于 2021-6-17 16:51: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纸价格大涨近30%!纸媒怎么办?


新闻纸价格每吨涨了1500元,涨幅近30%。”

近期,受造纸行业大幅涨价、新闻纸供需紧张影响,很多报社面临巨大的发行压力。

“对报社收入影响巨大”“暂时没减印量,但觉得压力很大”,《传媒茶话会》向一些媒体求证新闻纸涨价带来的影响,“压力”成为共同的关键词。

新闻纸涨价,报社该如何应对?

5月26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某市报刊发行局原副局长,经济日报资产部副主任王伟,中国劳动保障报社通联发行部负责人刘文涛,广东南方周末报系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城,北京兴泰荣春纸业公司相关负责人。

新闻纸涨价,报社日子不好过

“新闻纸的价格由之前的4300元/吨,涨到了5800元/吨,涨了近30%。”谈到最近这一波的纸张涨价潮,中国劳动保障报社通联发行部负责人刘文涛倒出了苦水。

新闻纸涨价,发行成本大大增加,报社利润也会压缩,这对发行收入占报社总收入近8成的中国劳动保障报而言压力巨大。

面对新闻纸涨价,某行业报总编辑也很苦恼。

他告诉《传媒茶话会》,“我们本身发行量不大,但如果新闻纸价再涨下去,我们的发行也会有压力,如果亏损发行,报社也受不了”。

行业报是这种情况,同样,年发行量106万份的经济日报也面临新闻纸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经济日报资产部副主任王伟算了一笔账,他讲道,“我们一年的新闻用纸量大约2.6万吨左右,平均每月用纸约2000吨。每吨新闻纸涨价1500元,一个月的发行成本就多300万元。如果今年新闻纸一直维持这样的价格,报社一年的发行成本就多了3600万元”。

今年,新闻纸涨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北京兴泰荣春纸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传媒茶话会》,受森林覆盖率低、环保压力、废纸进口禁令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造纸企业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木浆,极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全球疫情持续,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近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扬,加大了造纸企业的生产成本。这让原本深受报纸发行减少,新闻纸需求日渐萎缩,生产积极性不高的三家新闻纸厂(晨鸣纸业、华泰集团、山鹰国际)迎来了‘涨价潮’,使报刊社出现‘纸荒’”。


如何应对新闻纸涨价?

实际上,新闻纸涨价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2017年,新闻纸从2016年年底的4000元/吨,在2017年一度涨到了5900元/吨;

2018年,受到中国对美国废纸进口管控政策等多方面影响,新闻纸曾涨到过6300元/吨。

2020年,新闻纸价格下跌,让媒体“喘了一口气”。

2021年,涨价潮再度来袭。

既然新闻纸涨价了,报纸也涨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王伟对《传媒茶话会》讲道,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也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报纸,中央大报、行业报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报纸定价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需要报主管部门审批,并向邮局申请办理,程序比较复杂。而且,很多报纸都是年订,临时涨价也缺乏可操作性。

在刘文涛看来,行业报对报纸涨价很谨慎。即使涨价办得到,也存在风险。

“涨价是把双刃剑,虽可弥补报社发行收入因纸价带来的损失,但如今报业发展低迷,报纸的读者本来就少,如果再大幅涨价,读者不一定会买单。也可能带来发行量(印量)下降,覆盖面缩小,这不利于发挥行业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既然涨价解决不了问题,那还有其他办法吗?

提前锁定纸张价格,做好新闻纸储备或许是一条路。

很多行业报深受纸张涨价的影响,但有的报社受其影响有限。

据广东南方周末报系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城介绍,今年的纸张涨价,目前对南方周末影响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报社未雨绸缪,去年就已经提前布局,锁定了今年的全年纸张价格。

实际上,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国报业物资供应年会上,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邓效峰就对新闻纸价问题作出过预警:

2021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整,国内3家新闻纸厂正常生产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原材料得不到保障,国内新闻纸厂将大幅度减少产量,这会给报业的正常出版带来很大的影响,各报社要引起高度重视;2021年进口新闻纸数量、价格也会有很大变数,因此,订购进口新闻纸的报社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这样的预警如果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新闻纸荒”的问题或许能缓解。

当然,正如王伟所言,提前储备新闻纸,前提是能预测到价格,但实际对涨或降的幅度很难估准。由于各个代印点的库存量有限,报社一般都是两三个月的库存量,加大库存,有风险。一旦新闻纸价格走低,储备的纸就会带来损失。
北京兴泰荣春纸业公司相关负责人给报社提供了三条建议:

一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供应。既要用国产的新闻纸,也要积极采购进口的新闻纸,增强应对新闻纸涨价的能力;

二是,一定要选择可靠的新闻纸供货方,签订长期合作关系,不要轻易变动,这样就能保证新闻纸优先供应,并且受到纸价波动的影响也会小;

三是,当下国际局势复杂,使用进口的新闻纸一定要考虑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因素,正确选择新闻纸进口国,避免出现新闻纸被他国“卡脖子”的情况。

“纸价大幅上涨会严重影响行业报的生存发展”刘文涛呼吁主管部门加强行业报的发行现状调研,研究新闻纸价格的正常浮动范围,超出太多的话,建议进行干预或者补贴。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8年新闻纸价格大涨,相关部门就通过补贴造纸厂等行政手段进行了干预,保证作为战略物资的新闻纸价稳定。

另据《传媒茶话会》了解,面对新闻纸价格上涨,联合采购也曾是一些报社的应对之策。2006年,《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与《经济日报》进行了新闻纸的联合采购并影响了北京新闻纸市场的价格,使北京的新闻纸价格有所降低。但今非昔比,2006年距今已十多年了,新闻纸厂由原来的多家减为目前的3家,联合采购是否有效,有待检验。

倒逼报业加快新媒体转型

“这轮新闻纸价格走势: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纸媒将再次迎来关、停、并、转。”

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主任朱长元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

新闻纸价格大涨会引发新一轮的报社关停潮吗?答案还尚未得知。但是,应对新闻纸涨价,报业表现出的脆弱性,更进一步验证转型的紧迫性。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某市报刊发行局原副局长谈道,报社需要转型,不能抱残守缺。通过自身转型,对冲传统发行模式下纸张刚性成本对报社经营的冲击。

一是要走出去,放下以往的行业内的领导地位,立足各地方的服务、培训、展会、推介需求,实现平台化经营。

二是在新媒体、短视频传播时代,报社更应布局构建以品牌传播力、影响力为主要目标的传播矩阵,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而不要再拘泥于报纸印量发行量。

他还建议,行业主管部门也应该改变以印量发行量为主要评价和绩效指标的做法,真正将报社放到市场中,放在传播大潮中,谋求新生。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很多老早就布局新媒体,成功向互联网转型的报社,都实现了收入结构的调整,新媒体收入成为报社营收的大部头。

中国新闻周刊的新媒体营收占比超过60%,利润占比超过70%;封面传媒创办两年就收入过亿并实现盈利,新媒体收入占比已超70%;南方都市报社新媒体和新服务能力收入占比远超传统广告收入,达到总营收的2/3。

李金城告诉《传媒茶话会》,如今的南方周末已不再仅是一份报纸,还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先者,旗下的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和南瓜视业等品牌内容机构,拥有超过6877万的有效用户。报纸发行的收入,在报社目前的整体收入结构中,占比已是较小的一部分。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王奕
544#
发表于 2021-6-17 20:0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历史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系统性、规模化新闻事业的先河。正是有了这种新型体制强有力的保障,中央苏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中,在凝聚人心、调动力量、募集物资、提振精神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意识
当时,苏区广大工农群众与红军战士文化水平偏低,基本上没有能力独立阅读报纸,为此,中央报刊制定了直接组织或者引导组织读报活动的计划。《红色中华》第49特别通知中,给通讯员规定了五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五项任务是建立读报小组,争取广大的读者。《红色中华》办报100期的时候,李富春撰写文章对百期后的报纸提出了希望,其中有一点就是每乡每村的识字班和夜校及俱乐部,应有读报组的组织。其他报刊也有类似的计划。其中《青年实话》还在第3卷第8号中开辟文盲的学校栏目,专门刊登一些扫盲读物,以发挥报纸在知识与文化传授方面的教师功能。
对当时苏区群众阅读报纸的效果,我们只能从当时的资料中寻找线索。《介绍中央劳动部的红属夜校》是发表在《红色中华》的一篇文章,专门描写了夜校读报课的情形。通过该文可以获知,夜校中的读报课程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其中通过教员与学员的对话,显示了读报课对提高学员的读写能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经过一个月夜校读报课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信件中的一半文字。《红星报》刊发的《一个读报的成绩》,则反映的是读报后直接对红军战士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的影响。
掀起苏区共克时艰的运动浪潮
红色苏区一直是在各种敌对武装势力的围困下生存的,而且经常需要反围剿。在这种严酷的情势下,苏区报刊以特有的方式,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第一,投入扩大红军队伍运动。在扩红运动的宣传上,苏区报刊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形式多样,声势宏大。除了一般的新闻报道外,还有社论、文件、漫画、工作总结、公开信函等,而且往往以整版的形式出现,并加上醒目的通栏标题。这类标题具有标语口号的特点,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推动节省经济、退还公债运动。经年不绝的战争,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而且还必须注入大量物资。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对苏区的财物进行充分调动。从现有的材料看,当时苏区选择的应对方案主要有两项,即开展节省经济和发行公债运动。苏区的报刊投入其中,倾力助推。《红色中华》更是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在58期刊发了《本报号召立刻开始节省一个铜板,退回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其中写道:现在本报特向全体同志们作一最热诚的号召:以革命竞赛的方法立刻开始节省一个铜板,退回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希望同志们迅速地热烈地响应我们的这一号召。于最短期内给予我们一个回答。其他报刊也积极投入到运动的热潮中。1933813日,《红星报》编发了《热烈购买经济建设公债!》,倡导红军战士以连为单位,购买经济建设公债。
积累传媒管理经验
媒体的设置与布局,是媒体管理的基础性环节,能够充分体现媒体管理的制度性特征和整体性理念。中央苏区报刊只经过五六年时间,便从20种猛增到200余种。在面积不广、人口不多的农村地区出版了如此众多的报刊,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也属罕见。需要指出的是,中央苏区报刊的设置有其内在的秩序与逻辑,其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纵横布局,错落配置。从纵向方面来看,当时的苏区根据行政层级进行报刊的系统布局,呈纵向贯通与延伸,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就横向的特定层级而言,各个具体的报刊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系统或机构,拥有各自的办刊办报目标、定位与受众,相互之间的区隔很清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条块结合的媒体布局与中央苏区报刊设置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报刊的具体引导与管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非常重视。他们往往直接发表文章,对新闻业务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针对报刊出现的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引导性的评析与推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毛泽东的《怎样办〈时事简报〉》,张闻天的《关于我们的报纸》《使红中更变为群众的报纸》,杨尚昆的《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瞿秋白的《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邓颖超的《把红中活跃飞舞到全中国》,李富春的《红中的百期的战斗纪念》等。这些文章针对性很强,其中一些意见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形成延续至今的新闻理念
支撑与引导我国新闻实践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其出现与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累积与演化的过程。可以说,苏区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在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方面的探索,对这套理论的定型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第一,新闻应该为中心工作服务。当时苏区一些主要报刊,都有为党和苏维埃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自觉性。李富春在《红色中华》办报百期纪念的时候,特别从这个角度充分肯定该报的成绩:它根据党和苏维埃所提出的中心任务和口号更具体的宣传和号召广大群众为实现这些任务而斗争,得到了千千万万群众的有力回答。《青年实话》在一份改版方案的编辑方法部分特别提到,一切题材,应围绕着当时党与团的政治任务做中心,不要机械的分栏
第二,关于全党办报。全党办报的理念在苏区时期基本形成。张闻天在《怎样完成党报的领导作用?》中反复强调:每一个同志,尤其是党的干部与党的指导者,阅读党报,给党报做文章是他们的实际工作与领导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李卓然在《怎样建立健全的党报》中提出,读党报,替党报做文章,帮助党报的发行,是每个党员实际工作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可以说,要求全党同志都参与党报的工作,是当时比较通行的意见。
第三,关于新闻批评的观念。当时,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在报纸上开展新闻批评对于推动实际工作与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仅在观念上把开展新闻批评视为报刊的责任,而且还充分地将此种观念贯穿到采编业务中。《红色中华》的突击队”“铁棍”“铁锤”“生活批判等栏目,《青年实话》的轻骑队,《红星报》的自我批评,都是专门发表批评性文稿的园地。《斗争》主要刊登的是理论研究文章,但也开设了批评性栏目自我批评
中央苏区新闻事业所展开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笔精神遗产,为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源泉与历史经验。
(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马皖雪

545#
发表于 2021-6-22 14:37: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快讯!港媒:壹传媒董事会决定,将停止运营《苹果日报》及动新闻
【环球网快讯】据香港“东网”消息,壹传媒董事会决定,将停止运营《苹果日报》报纸及动新闻,周五(25日)再商议停刊具体日期。
来源:环球网资讯
链接:
编辑:李佳怿

546#
发表于 2021-6-24 20:3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苹果日报》破纪录印百万份12页特刊告别香港人
香港《苹果日报》于周四最后一次出刊。
香港《苹果日报》于周四最后一次发刊,共印制100万份报纸,写下最终篇章,香港《苹果日报》上下仍秉持本分做好编采工作。
周三香港《苹果》同仁记录报社制版、印刷的工作实况,26年来,一字一句,都在守护香港。周四是香港《苹果日报》最终章,这些年来,我们被责骂过、遭唾弃过,但也曾自豪、亦曾光辉;由“每日一苹果,冇人呃到我(没人骗到我)”到“Truth is Power”(真相就是力量)。我们都初心不变,即使创办人黎智英身陷牢狱,多名高层相继被捕及起诉,我们都紧守岗位,如常编采,出版创报以来破纪录100万份,周三夜印刷厂更将成为全港,甚至全球新闻焦点。一直仍在坚持出版,只因要让读者知道,《苹果日报》不但是一份报章,更代表香港的自由。
最后一天的《苹果日报》将印刷破纪录的100万份,更会出版12页的特刊,以“再会,给香港人的告别书”为题,整份报纸页数较平日略多,但印数是过去平日一般印刷量的至少10倍。不过,编采流程与平日分别不大,各部门主管如常于下午3时召开编采会议,并已决定好在周四、亦是最后一份《苹果》的头版,下午5时港闻版再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各版面的内容。
由于这一天的报纸印量是过去平日印刷量的至少10倍,因此部分版面需提早截稿及制版,包括娱乐版等。至傍晚7时多,香港《苹果日报》执行总编辑林文宗更与各编辑开会讨论各“A叠”、即港闻版面的初稿,周四的《苹果》“A1”初步版面亦已率先出炉。
但今日不同的是,《苹果日报》的印刷将成为全香港、甚至全球的新闻焦点,周三晚间厂房内有不少本地及外媒采访,但位置所限,只能安排约10间传媒于大楼内采访,包括如路透社、美联社等,及部分本地传媒,如立场新闻、众新闻及《明报》等。
大楼2楼的一端是排版的位置,今晚美术部除员工外,更挤满采访的外媒。印刷部提早印刷,预计最快晚上11时半便会有报纸陆续印好。
加入《苹果日报》22年、现职采访主任的蔡元贵是港闻版的主管之一,几乎大部分“A叠”稿件都经他处理。1999年加入《苹果》的他,经历高高低低不同岗位,面对要送别22年的“至亲”,他直言不可能完全不带情绪,“人嘛,做不到啊”,但他今日更要继续如常工作,“就是要忙于完成最后一天的编采,反而可以专注在工作上,没有时间伤春悲秋。”但仍要抽时间向同事交代公司最新决定,“那一刹很揪心,好像对弟妹说爸妈走了一样”。
他形容“《苹果》人好坚定,经历这么多年炮火”,即使今日“死也死得有尊严呀,好过某些报业只剩下躯壳,与朽木同腐”。他形容“《苹果》给我的就是读者给我的,很感激每天看《苹果》的同路人,认同我们的理念,即使是为了马经而买《苹果》,也是因为欣赏马版同事的眼光”。
有份撰写《苹果》最后报导的港闻版记者梁嘉丽则心情沉重,“原本没料到明天会是后一天出纸,这两天一直在赶稿,希望赶得到在最后出报日刊登,而且消息不断,没想到当中不断有不同的消息,其实好难集中写稿”。她形容其间亦有情绪波动之时,但仍决定收拾心情,“写好最后一份稿,一边哭一边写,但最终仍能于截稿前完成”。她形容,没想过做记者会被人中伤、甚至有人身威胁,“但由始至终自己作为记者都只是做正确的事情,没有退后的余地”。
来源:联合日报
链接:https://weareunited.com.my/11627698/
编辑:李佳怿

547#
发表于 2021-6-25 18:15: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条条10+,人民日报公号粉丝有多少?
推文条条10万+的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粉丝有多少?据近日发布的《人民日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度)》: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用户订阅量超过3500万。
以下为《人民日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度)》摘录:
加快推进融媒体矩阵建设 人民日报社已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媒体方阵,综合覆盖总用户数超过9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新浪微博粉丝数达1.23亿,保持“中国媒体第一微博”优势;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用户订阅量超过3500万,传播力影响力在微信平台稳居第一;人民日报抖音账号粉丝数达1.2亿,是抖音平台粉丝数量最多的账号;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海外用户占比达70.5%;“侠客岛”“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稳居头部新媒体行列;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入驻单位达329家。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进平台建设 建立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推进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技术迭代升级。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依托平台模式汇聚全网内容,经审核入驻账号超2.8万个。推出人工智能视频制作平台以及智能编辑工具人民日报“创作大脑”,提升新闻生产力。
有力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推出《疫情阻击战交出“中国答卷”》等本报评论员文章、《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等116篇“钟声”文章,驳斥美西方反华势力对我“污名”“甩锅”的谎言谬论。围绕涉港议题,刊发《“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压舱石”》等12篇本报评论员文章、《制裁成瘾霸道成性》等“钟声”文章,推出3000余件新媒体产品和100余篇“人民锐评”文章,揭批美西方反华势力插手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丑恶行径。
安全刊播情况 人民日报编委会把管住阵地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严格把住政治关、导向关、质量关,主报子报、纸媒网媒、大屏小屏,在导向问题上都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一体推进”。定期组织开展社属报刊导向管理年度评估、网络媒体社会效益年度评价考核等,进一步压实管理责任。
完善刊播制度 人民日报社严格规范新闻采编流程,建立健全稿件刊播审核制度,明确采编刊播流程各环节的审稿职责,坚持“三审三校”,认真核实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
合法经营责任 2020年,人民日报发行量稳中有升,实现连续19年稳定增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量取得国内、海外“双增长”,社会反响良好。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人民日报社严格遵守网信、新闻出版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经营行为合法规范。
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 人民日报及各社属媒体严格贯彻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两分开”,新闻单位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业务,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来源:长江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EdrqEaXioSMQcH_TdGjrQ
编辑:李佳怿

548#
发表于 2021-6-25 18:20: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记独家丨2020-2021世界报业趋势报告解读
导  读
世界报业协会(WAN-IFRA)最新推出的《2020-2021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对媒体组织和专家进行了全球调查,旨在考察全球媒体组织的经营状况,以及它们对数字转型的看法,来自51个国家的90多名媒体组织高管参加了此次调查。
数字转型战略支柱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最新推出的《2020-2021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数字读者收入和数字读者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很快。在2020年,数字读者收入和数字读者数量分别上涨了27%和36%。这是由于人们在疫情期间寻求可靠信息,以及媒体组织专注于数字订阅和受众优先战略的结果。数字化转型是大多数媒体组织的总体战略,但其具体细节更注重受众优先、读者收入,以及数据和产品开发。当被问及2021年的首选投资计划时,大多数媒体组织选择了数字付费内容。紧随其后的是读者收入战略、新闻编辑室技能、新产品开发,以及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所需的技术和数据。
媒体组织的数字发行收入同比增长23%。报告指出,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它仅占媒体组织收入的6%,但它具有“读者收入战略的所有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包括与受众互动、丰富的数据分析、产品开发和跨部门协作,它们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支柱”。
当然,仅凭数字订阅或其他形式的订阅,并不是解决媒体组织或新闻行业商业模式所面临挑战的灵丹妙药。在建立可持续的未来发展模式,以及在调整整个新闻运营方面,媒体组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有这些都要求媒体组织更加专注于受众,为受众提供服务,从受众那儿学习,并最终获得收益。
总的来讲,媒体组织可以在建构读者忠诚度的基础上进军其他业务领域,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爆炸式增长的电子商务,或者提供高端内容服务,举办在线活动,推出新闻电子邮件、播客,与其他媒体组织合作等等,当然,还有广告。
广告依然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目前,广告约占全球媒体组织传统收入的46%。尽管印刷媒体数量持续下降,但仍有26.3%受访的媒体组织高管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一个收入来源,其次是订阅收入(21.2%)、举办活动和零售收入(均为10.4%)。事实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根据媒体组织采取的不同商业模式,广告收入占媒体组织收入的比例甚至高达70%-80%。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广告收入仍来自印刷媒体。因此,许多媒体组织认为广告业务的持续下滑是其迈向成功的最大风险(30.6%),其次是无法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21%)。
虽然数字读者收入在持续增长,但那些在数字订阅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媒体组织不能简单地关闭广告渠道,当然也不会完全忽视印刷媒体带来的广告收入。令人鼓舞的是,在2020年,虽然总的广告收入平均下降11%,数字广告收入却增长了8.8%。调查公司Zenith预计,2021年数字广告将增长10%,到2023年平均每年增长9%,数字广告将会占到58%的广告市场份额。
创新让收入增长的可能性提高7倍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凸显了创新文化的关键本质”。该报告调查的大多数媒体组织高管都对创新在公司成功的重要性方面持乐观态度。培养长期的创新文化会带来更大的回报。一些来自拥有强大创新文化的媒体组织高管指出,由于创新战略的实施,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数字受众和更高利润,而且对未来媒体组织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完全恢复过来也比较乐观。
该调查报告显示,那些通过谨慎、全面和科学路径进行创新的新闻组织,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其受众、收入和抗压能力都在增长,“在过去12个月中,媒体组织越具有创新性,数字受众的增长就越快,整体利润也就越高”。该报告分析还表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与那些在创新领域得分较低的媒体组织相比,更具创新性和盈利能力的媒体组织裁减的工作人员并不多,相反,那些创新性不足的媒体组织出现了大量裁员。
尽管创新并不总是依赖于技术,但媒体组织通常会利用技术来促进创新。我们要记住的一点是,媒体组织需要了解和积极尝试一些前沿技术。
人工智能会对未来新闻业产生最大影响
目前,媒体组织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用于内容生产、自动化、个性化、预测分析和订阅等各个方面。世界报业协会即将发布的一份有关人工智能和读者收入的报告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对他们未来3年的业务成功非常重要。大约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预测报告》也指出,69%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5年对新闻业产生最大影响,要远远超过5G技术(18%)和新设备、新界面(9%)。人工智能可以消除困扰新闻编辑部的一些偏见,提高新闻故事和受众的多样性。
该报告建议媒体组织要了解人工智能在其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它不一定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媒体组织首先需要确定适合其业务发展的应用程序。其次是决定如何实施解决方案——无论是通过购买、合作,还是自己开发。该报告还建议,媒体组织应重新配置从人工智能投资中节省下来的资金,以提高新闻质量,报告的作者指出:“人工智能不会立即改变新闻业的游戏规则,但它有潜力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帮助改善新闻业,这将会带来积极的、长期的结构性影响。”
到2025年,5G网络将覆盖全球45%的地区
5G技术正在全球许多国家稳步推进。该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凸显了互联互通在当下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加快了对5G的需求。”2019年第三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部署5G网络的国家数量增加了62.3%。手机性能测试公司Ookla预测,99个国家将在2021年第三季度末部署5G。GSMA移动智库预计,到2025年,全球45%的地区将被5G覆盖,并将17亿台设备连接起来。
5G技术让用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访问更多内容和服务,让媒体组织以更快的速度和创新方式为用户提供内容和广告,同时也为媒体组织提供了收集新闻的新机会。随着5G技术的普及,用户对多媒体移动内容的期望也随之提高。此外,由于视频加载时间减少和更高的分辨率,媒体组织还可以提供新的广告模式和价格选择。
该报告建议媒体组织应尽快探索这项技术,并确保它们的“网站尽可能得到优化。媒体组织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犹豫,要及时跟上这项技术的发展进度”。
智能音箱逐渐成为主流
5G技术也会促进智能音频和语音设备的增长。考虑到过去几年的显著增长,这是另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领域。从2019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音箱使用率在英国从14%上升到19%,在德国从7%上升到12%,在韩国从9%上升到13%。
与人工智能类似,该报告建议媒体组织要了解自己的服务和报道内容,如何以最佳形式出现在智能音频设备上。一般来讲,智能音箱上的内容信息分为三类:情境化内容(音乐、播客)、服务性内容(新闻简报、天气预报),或吸引人的内容(小测验、儿童故事)。
有很多新闻组织很早就在尝试新闻简报。随着纽约时报的The Daily和卫报的“今日焦点”等新闻播客的成功,每日新闻播客逐渐成为新闻组织和受众关注的主要内容。新闻播客这种形式对媒体组织很有用,因为它有助于培养读者习惯,同时也可以吸引年轻读者。与视频相比,它更容易接近,也更便宜。那些已经提供音频服务的媒体组织,可以为智能音箱这个渠道重新设计内容,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新的信息平台。
现在就开始转型,而不是明天
展望未来,读者收入的重要性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增加。该报告调查发现,订阅 (21%)是媒体组织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广告(27%)。报告中提到的技术在这两个获取收入的领域都有极大的应用空间。无论是利用人工智能来研究用户行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还是利用5G技术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媒体组织都需要探索这些前沿技术,为未来的业务做好准备。
此外,媒体组织的未来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与受众建立更强有力的互动。以受众为中心的数字转型战略可以帮助提高数字订阅和广告收入。一些媒体组织正在“基于受众路径和第一方数据来完善他们的广告策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为新闻媒体组织提供了加强与受众联系的机会。正如世界报业协会的一位主管指出的:“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它加速媒体组织立刻开始业务转型与创新,而不是等到明天,同时积极迎接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他们再没有别的选择了。”
(本文原文为“44%publishers cite accelera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 ‘overwhelmingtop priority’”,译自https://whatsnewinpublishing.com ... y-wan-ifra-reports/。作者费舍尔·卡利姆为独立新闻记者。编译者张建中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1期;原标题为:《加速数字化转型:2020-2021世界报业趋势报告解读》】
来源:青年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fa2cxA-5bhjoAT9aVLDrQ
编辑:李佳怿

549#
发表于 2021-7-30 20:15: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京报》81日起改为周五刊
今天出版的《新京报》在头版发布公告称,从8月1日起改为周五刊。全文如下:
关于《新京报》从8月1日起改为周五刊的公告
尊敬的读者朋友:
为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转型融合,2021年8月1日起,《新京报》(邮发代号1-87)将由日报(每日出版)改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出版,周六、日休刊),逢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刊。调整出版周期后的《新京报》,将坚守融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报道的载体、渠道和形式,不变的是一如既往对优质原创内容的孜孜追求。我们相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京报》报纸将会更精彩,新京报的产品形态将会更丰富,新京报App及全媒体矩阵将向广大用户7×24小时不间断推送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期待您的继续关注与支持!特此公告。
新京报社
来源:编前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gNe4tdDGPe_sO6k2PBb2Q
编辑:李佳怿

550#
发表于 2021-7-30 20:21: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推迟了7个月后:新京报正式“官宣”
在推迟了7个月后,新京报正式宣布改成“周五刊”,今天出版的《新京报》在头版发布公告称,从81日起改为周五刊。
全文如下:
关于《新京报》从81日起改为周五刊的公告
尊敬的读者朋友:
为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转型融合,202181日起,《新京报》(邮发代号1-87)将由日报(每日出版)改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出版,周六、日休刊),逢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刊。调整出版周期后的《新京报》,将坚守融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报道的载体、渠道和形式,不变的是一如既往对优质原创内容的孜孜追求。我们相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京报》报纸将会更精彩,新京报的产品形态将会更丰富,新京报App及全媒体矩阵将向广大用户7×24小时不间断推送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期待您的继续关注与支持!特此公告。
新京报社
实际上,此次调整早在去年底就已确定。
20201218日,“澎湃新闻”称,根据《新京报》1217日发布的订阅广告,2021年起,《新京报》周一至周五出报,逢法定节假日休刊。
不过进入2021年,新京报的“周五刊”并未如期而至。
据《传媒江湖荟》多方获悉,这与新京报年底的“换帅”有关。
去年底,新京报前任“掌门人”宋甘澍就曾表示,为了实现全员转型移动端,新京报再造策、采、编、发、审全流程,全报社包括采编、经营、发行、行政等在内的1100多人团队,围绕新京报中心工作快节奏地开展工作。
按照宋甘澍的想法,新京报甚至可以不用出纸制版。
“什么时候报社可以不出报纸了?媒体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时间表。不出报纸,报社照样生存,新闻照样传播,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宋甘澍彼时表示。
2020年底,宋甘澍话音未落,即调离了新京报。
更年轻的新“掌门人”刘军胜接任。调整后的新京报社,两位主要领导均是70后干部。刘军胜是73年生人,而总编辑李海则出生于1978年。
此次调整,为新京报带了不小的变动,其中调整“周五刊”也因此延迟。
事实上,新京报已经历经多次改版改革,20196月,新京报就曾尝试过改版。
当时,总编辑李海用五个关键词高度总结那次改版特点:内容更趋深度化、策划更趋大专题化、栏目更趋强IP化、报纸为APP导流视频化、呈现更趋杂志化。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海表示,当业界忙于融媒建设的时候,新京报反倒在报纸上又做起了文章,似乎有点“不合时宜”、“逆潮流而动”。
这要从一个基本定位说起,新京报APP客户端去年10月底破茧而出,随后三个月,在“煎熬”中蜕变,完成了以报纸为中心向以APP为中心的改革。但报纸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传统媒体都不能回避的时代之问。
报纸,还能否继续存在,如果存在,是个怎样的存在?
李海彼时说,经过内部讨论,我们形成了一个结论:简单的破与立、存与废,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报纸,应该继续存在,但不再是生产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将作为一个独立产品存在,与APP形成错位运营。在此背景下,新京报适时启动了报纸改版。
来源:传媒江湖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gNe4tdDGPe_sO6k2PBb2Q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