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541#
发表于 2016-5-31 19:47: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美主流媒体如何对待网络俗语和低俗用语

2016-05-27 中国记协
点击上方“中国记协”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词汇更新速度比过去更快。一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词语开始“入侵”传统媒体报道,国内不少报刊为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并引发社会争议。那么,国外的媒体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呢?

西方社会在如何对待网络俗语的问题上,其实也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应该放开,增强语言发展活力。他们认为用“CU”或“CYA”(see you或see ya的谐音词,均指再见)、“BTW”(by the way的首字母所写,指顺便)等更有效率。另一派则认为,网络俗语会对语言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语言表达“标准降格”。

相对来说,在大众媒体和教育界,反对滥用网络俗语的声音更大。

在中国,各种网站、微信公号等新媒体是网络语言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但国外的情况有些不一样——欧美著名的娱乐八卦网站Gawker早在两年前就宣布,禁止在报道中使用网络俗语,如LOL(laugh out loud,大笑),OMG(oh my god,我的天)等,目的是让其报道更加职业。尽管各界对Gawker的决定褒贬不一,但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共识:新闻用语应该规范,对网络俗语要慎重。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印刷媒体在接纳网络新词方面比较谨慎。

一方面,印刷媒体要用很长的时间来观察一个新词的使用情况——以“normcore”为例,这个词在2014年的Google搜索关键词排行榜上早已榜上有名,但直到现在才被接纳;

另一方面,他们接纳新词时的总体原则是,可以接受新词,但不会认可低俗用语。

不一味迎合,遣词造句要严谨
关于如何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文专家认为,虽然美国各大媒体对于网络用语没有明确规定,但一般对网络俗语的使用很谨慎。通常情况下,只会在直接引语中用;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会附加解释。而且与电台、电影、电视等行业不同,纸质印刷媒体在遣词造句方面更严谨。

在美国电影中,确实有一些底层人物出口粗俗,脏词乱喷(实际上,台词中特定的低俗用语也有数量限制)。但在严肃报刊中,这些现象基本看不见。这是因为,媒体从业人员在文字和文化传承、传播上有一些基本规范,不会轻易迎合网络俗词。

在美国历史上,“黄色新闻”和低俗报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繁荣”一时,其手法是滥用图片和粗俗语言,登载滑稽连环画和肤浅文章。那段时期被许多新闻学者认为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思潮,因为后来人们发现,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很大。最终,《纽约时报》等庄重严肃报纸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主流。

在英国教育体系里,学校对于网络语言一般持谨慎态度,甚至有时候表现出某种“语言洁癖”。经过英国精英学校培养出来的精英人士,通常能说一口“标准英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甚至带有一些“皇家腔调”(Queen’s English),若是突然冒出一两个粗俗的“网络俗语”,肯定会贻笑大方,降低演说者的身份。

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迅速是好事,语言越来越丰富多样也是好事,但对于网络俗语的泛滥要保持警惕。尤其是学校与大众媒体等,不应该一味迎合。在网络语言步子迈得有些过快的时代,我们不妨停下来等一等文明,等一等莎士比亚。


更多阅读

“网语倒灌”绑架传统媒体 我们该怎么办



本文根据新华每日电讯相关报道整理,原标题为《英美主流媒体如何对待低俗网语》(作者吴黎明),转发请注明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HL2nXA7k9Q3wlUKu#rd
542#
发表于 2016-6-4 16:05: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使用与规范
甄婧含 朱爱敏
2016年05月31日14:5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非常普遍。人们在享受新闻中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优势的同时,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弊端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着重介绍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的弊端,并分析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规范,以使网络流行语更合理地在新闻语言中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新闻语言;使用规范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在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1]。网民人数增多,网络流行语随之被广泛使用。申亚妮在《网络流行语探析》一文中指出“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2]而对于网络流行语,笔者更倾向于姜雪在《大众流行文化现象中网络语言的研究》一书中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指在网络上产生并且被使用的、在某个时段内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3]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引申或者隐晦的暗示,让表达者更含蓄地表达个人情绪。网络流行语促使了网友跟进时代步伐的心理。作为网络社区的一员,个体受众的发言是他人可见的,交流时会受他人影响,追求相同以获得群体的认同。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使用,是网友自身产生或者新闻事件产生的,被网民热传甚至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流行语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比如:简洁性,传播迅速,使用目的多样等,符合现代快节奏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受新闻媒体的喜爱。但是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影响到新闻信息的传播甚至是大众日常生活,网络流行语使用时的负面效应,更加值得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对新闻中不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做出梳理和分析,并在规范运用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降低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的采写需要真实性客观性,网络流行语大多是戏谑的、荒诞恶搞的话语,用在新闻中难免会使新闻的客观性有所降低。网民的文化素质多样,甚至会有些不健康的、低俗、媚俗的网络流行语。比如:“日了狗了”、“逗比”、“坑爹”等。这些词语在新闻中使用,会降低新闻的客观准确性。比如:《“女儿坑爹”是对“爹坑女儿”的回应》(新浪新闻 2016-03-19)。互联网的信息繁多,使用网络流行语确实能引人注意,但是有形式意味的和情感煽动性的词语会让公众不知所云,甚至扭曲了信息的内容。情趣低俗的词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畸形病态的心理,使用这些词语会产生歧义,而且使社会风气受到影响,媒体人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也应注意受众的接受程度,避免造成意义消解。比如:2007年12月27日CCTV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节目中,采访一位小学生张殊凡时,她说曾经打开一个网页,内容很黄很暴力,就赶紧关了。事件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性,“很黄很暴力”本不该被人关注,但是媒体人在使用时疏忽使得受众接受信息与传者编码不对称,导致心理上的对抗情绪,使其成为网络流行语,新闻本要净化网络视听,但是反成为公众的谈资。

二、网络流行语不规范、简化的表达方式容易影响沟通

新闻事件是媒体人发布,信息直接被受众接收,错误使用的新闻语言会直接造成负面的影响。有歧义的、错误使用的网络流行语都会误导受众,甚至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首先,网络流行语冲击了普通话的稳定性。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使人们淡化了普通话的使用规范,比如:“886”,这三个简单的数字是英语谐音“Bye-bye 了/ bai bai le/拜拜了/”表示聊天等最后的道别,有“拜拜了”,即为再见的意思。数字就能表达如此丰富的含义,网络流行语对普通话的冲击不容小视。在使用时更要注意公众是否能接受并理解。

其次,网络流行语会造成沟通障碍。比如:“然并卵”,指毫无意义。出自客家话“真系无卵用”,虽然活跃了语言文化,但不是通用的语言在使用时,让人一头雾水,甚至影响沟通,与此相比网络流行语的吸引读者,丰富语义的优点也黯然失色。比如: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指事件让人高兴,值得庆祝。在2014年11月27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网络传播迅速,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扩大,语义更新快。很多网络流行语生僻,使用起来会使公众不理解,甚至造成歧义。

三、容易引发网络暴力

本文所说的网络暴力主要指通过网络传播追查个人的信息,聚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攻击。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广泛,有外来语谐音构成的、有网民自发形成的、有源自于影视作品或者新闻事件等。网络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这些特点会让网友更加肆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产出影响力。针对新闻事件类的网络流行语,原事件以及当事人会被网友人肉搜索,网友在泄愤时不顾及是否伤及他人的人格权。比如“晕机女”,是一个90后的女生,在乘坐飞机时出现晕机现象,并在豆瓣网站上发布一篇《唉!真该买个私人飞机》的文章。被网络热传,并批评她炫富。随着网友的心理不平衡和发泄情绪,当事人也被人肉搜索,被公众进行言语攻击。媒体人在报道新闻事件时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避免透露当事人个人信息以及谨慎使用相关网络流行语,以免引发网络暴力。一些网络流行语容易扩散负面信息。根据CNNIC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以 10~39 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 78.4%。其中,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 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 2014 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1]。所以网络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更要注重规范,以免影响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三观”的塑造。而且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强,对新事物传播好奇心重,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事件会对他们造成影响。比如:“我爸是李刚”,是网友们嘲讽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来源是李启铭的话语。在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某大学校园中开车接女友,在沿路中撞到两名女生,导致一死一伤。发生事故之后,他不但没有停车救人,还继续前行到校门口,被在校学生和保安拦住。事发时李启铭不但没有悔改,还叫自己的朋友帮助。在保安工作人员和学生们的阻拦下,李启铭大喊:“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我爸是李刚”这句话被网友疯传,发泄出心中的愤怒,成为网络流行语。被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影响了不少青年人对相关事件的不平衡讨论。

四、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的策略

网络流行语能够广为流传除了其具有代表性,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现象、审美标准或群众看点典型地反映了群众的喜闻乐见或是观点看法。但是,网络流行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众注意、提升新闻被关注度,但在使用或筛选的过程中还应有一些要求。

(一)引用网络流行语要与新闻传播的内容相符

首先新闻媒体人为了吸引人眼球,用网络流行语夸大新闻事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题党”。网络流行语作为能够体现社会热点的新载体,将它加入新闻中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的读者关注。但是。大众媒体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一定要注意引用的词语要与文章内容相符,切忌做出“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比如:“关于一个女孩的惊天血案”,其实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例子简单,意义广泛。夸张的使用手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心理,不利于媒介发展;其次网络流行语毕竟是流行在网络范围,虽然一些网络流行语会走入大众社会生活中,覆盖率也不完全。大众媒体所要面对的人群可以说是范围甚广,但是对于很少接触、或者说是根本就接触不到网络的人来说,例如那些中老年人群,他们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理解程度绝对是非常有限的。为了避免这些人群在关注、阅读新闻中产生误解、不够理解的现象,大众媒体在引用一些时新的,或者是偏门、冷门的网络流行语时,应在文章后或是文章中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

(二)引用网络流行语避免低俗,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广泛,有出自网友自身、有出自热播影视剧、还有外来语的谐音等,来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网友的素质不一,词语的规范程度或者价值取向性都有待考察。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都是时代主流的积极一面,尤其是有些词语的引申义可能还会带有一定隐晦色彩。这也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写作中一定要广泛搜集素材,对于那些指意不明、艰涩难懂的词语要注意慎用、不用或者是改造后再用。新闻报道引用网络流行语时要把流行语当作是有利武器,而不是拉低文章的价值。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到写出具有正确导向的新闻报道,筛选出符合报道背景、反映具体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加强媒体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自身是良性过滤器,是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的方向标。只有在确保立场坚定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表意积极向上、褒贬明确的网络流行语。

(三)要争取做到规范使用、合理运用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具有周期性。有些网络流行语到后期其流行的热度会慢慢减弱,而大众媒体在进行词语选择时就要注意节制,不可乱用或者过度使用,以致受众的审美疲劳。对于要引用那些不合逻辑、不合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应该慎重处理,避免过分使用,明确词语的适用范围,结合客观实际,推陈出新,创造出更能够代表社会实际的、体现新闻现象的流行语。

五、小 结

事物具有自身的两面性,新闻媒体人应明确网络流行语的利弊,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传播正确价值观,增添新闻生动性,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使网络流行语更好地为媒体发展和公众生活服务,同时让受众有一定情绪宣泄的作用,反馈受众心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1] 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01.

[2] 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8).

[3] 姜雪.大众流行文化现象中网络语言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3.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531/c404395-28398537.html
543#
发表于 2016-7-12 21:54: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警惕网络低俗用语 | 如何看待汉语网络的“中国特色”

2016-07-12 吕 艺 中国记协
点击上方“中国记协”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槑”“囧”“喜大普奔”......你是不是被网言网语包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纸媒等传统媒体渗透,一些市场类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为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近期组织有关专家撰写文章,就网络低俗语言的成因、危害及治理举措等剖析论述,相关文章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发。今天我们为您选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吕艺教授的文章《汉语的网络与网络的汉语》。


在网络连通的地球村里,运用汉语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其符号、方式、内涵之独特新奇、花样翻新乃至怪异低俗,世所仅见。汉语网络的“中国特色”,当然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及其社会应用直接关联。因此,保护我国网络语言中的创新成分,抵制其中的不雅低俗,就须从全面、深入、辩证地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价值内涵和运用环境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网络汉语的来源
人类语言的创造、应用与演变,从来都与载体、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双向的互动关系。据此考察网络汉语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原生于网络空间;二是导源于现实生活,只是借助网络渠道而广泛传播于社会。前者可谓原生性网络汉语,后者可谓孳生性网络汉语。

除去声音和图像,网络汉语的主体,本质上是汉语言在网络媒介上的书面式应用。因此,原生性网络汉语的产生,就既与汉语的书面形式——汉字的某些特征有关,也与网络传播追求迅捷便利的属性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网络上流行甚广的“囧”“槑”诸字,是借用尘封不用的古字形体,赋予全新的情感或意义;

“围脖”“斑竹”“杯具”“酱紫”之类,是汉语古已有之的谐声修辞在当代的翻用;

“走召弓虽”“王求革圭”等等,沿袭的是古称“离合”的传统拆字方法,亦即作者故意将字形部件拆开(“离”),读者则须正确拼合(“合”);

而各种各样的数字谐声、汉语拼音或外来字母缩写、中外文字或多种符号混搭等(如3166、MM、AA制、8错、+U),主要针对汉字书写笔画繁复的特点;

至于“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冷无缺(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感觉很厉害)”之类,则是汉语造词法中常见的缩略模式。

除此之外,当代网络语言许多新的词汇和新的结构,例如“给力”“点赞”“很中国”“被就业”之类,实质也是古代汉语造词模式或词类活用的孑遗。

如何看待网络汉语
对于原生性网络汉语,总体上应取适度宽容的态度。首先,其中的一些虽然不符合当代汉语规范要求,但却契合网络传播便捷、快速及个性化特征,只要网络媒介及其技术条件存在,强令禁止必定徒劳无功;其次,既然具有网络书面语的性质,则网络汉语中的许多独特形态,高度依存于网络语境,只要把住社会语言规范的关口,其向社会语言外溢的可能不大;最后,任何语言的社会应用价值,都受“优胜劣汰”客观规律的制约与检验,所有最终能够行用于社会的网络语言,必定在形式或价值方面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体现着“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因此本质上具有创新性质,是汉语言在新的时代和技术条件下不断发展的体现。所以不仅不应禁止,还应当予以保护和鼓励。

至于孳生性网络汉语,其源头本不在于网络,而在于现实生活。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和政治、社会、生活等全方位进步世所公认,但是,由于处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其他所有国家或社会都难以避免的多种社会矛盾和失衡,更容易聚集和爆发。处在这样的时代,倘若对于现象的成因不能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发展道路不能有正确的判断,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缺少坚定的信仰,某些个人负面的情绪、浮躁的心态、偏激的戾气、迷茫或者扭曲的价值观念,以及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等,就会借助语言的介质和网络传播渠道,向社会层面蔓延。因此,我国网络空间中的不雅低俗语言,绝大部分出自这种类型,而对这类语言的管理和净化,就不能仅仅依靠语言领域的规范手段,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共同发力,坚持不懈。

比如,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和弘扬方面,除了必要的理论阐述,还需要对当代中国的现状和必然的道路选择,进行更具说服力的解析,以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来获得社会大众广泛而自觉的认同。我国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进入到当下的信息社会,只有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也就是说,我国当代社会跨越式发展所形成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工业、后工业等数个不同社会形态的物理性叠加,而不是自然过渡。于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观念、文化、意识以及利益构成、力量关系等的汇合与碰撞,必然因为时间的因素集中呈现。这样的发展模式“前无古人”,不可能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和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之下,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全体人民的共同智慧,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渐进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体人民创造无比美好的未来。当这样的认知成为社会共识,基于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就会成为社会主流,而不雅低俗的网络语言,也就失去了社会传播的土壤。

再如,在对不同语言的介质特点和传播效用的认识方面,我们应当在所有层次的教育阶段,强化对我国历代经典作品的学习和研摩,以期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能认识汉语言文字在文化价值方面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深刻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和魅力,树立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文化自信,以此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合法、规范、文明地使用汉语,从而实现净化网络语言,维护和谐健康语言生态环境的期待。

总而言之,网络空间其实并非“虚拟”,而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网络的汉语并非网络媒介的专属,而是由多种因素诞育。无论认识或者治理,都需持以客观、全面而辩证的态度。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aqthYWPYSfnk0hzL#rd
544#
发表于 2016-7-23 20:36: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半年我国主流报纸10大流行语脱欧papi酱入选

打印 2016/7/22 11:23:58   法制晚报  
近日,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201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本次发布的流行语包括综合类、国内时政类、经济类、文教科技类等7个类目,十三五规划、南海、脱欧、papi酱、暴雨等上榜。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中心主任杨尔弘介绍,这次发布的流行语是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动态流通语料库(DCC),通过计算机提取获得。流行语的语料来源包括国内《人民日报》、《法制晚报》和《北京青年报》等17家报纸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文本。据法制晚报
http://www.xxcmw.com/news/2016/07/221123581101.html
545#
发表于 2016-8-5 13:58: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那些年,误导我们的标题党

今天 09:43 泉姐的贴身绷带

男权的语言艺术。以新闻为例。例子太多,九张图不够。#那些年,误导我们的标题党#




















链接:
http://m.weibo.cn/mblogwx?plg_nl ... sr=1&plg_vkey=1




546#
发表于 2016-8-14 20:48: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史记 王宝强婚姻惊变记

刘黎平 刘备我祖
2016-08-14


王宝强,邢台人,八零后,貌不扬,形容短小,家贫,然有志。习武少林,朝夕不废,虽有高堂,一岁一省,数年乃成。又入伶界。

世人知宝强,以“天下无贼”也。宝强为一懵懂人,岁末返乡,抱金招贼,浑浑然周旋官贼间而不知,世人乐其憨朴。又有“士兵突击”,以羸弱人,磨砺竟成国之壮士,励志也。

数年,宝强富贵。

男子富贵,皆思美妻,于是,美妻至。

宝强既富贵,游长安城,见某学堂群芳,中有一女子,妖冶相好,在大众中,秋波相属,若有意焉?若偶然焉?宝强窃问:“美人属目,意在吾哉?”美人半掩,且笑且语:“然。”宝强不能持,又问:“相好乎?”美人又曰:“然。”

半年,或有见宝强与好女子,招摇暹罗街衢,无所忌。好女子者,马氏也。

数载,宝强始曰:吾有娇妻也。娇妻者,马氏也。

宝强宠妻,未有少衰,其妻孕时,赠以珠宝,曰:“一生恋汝”。马氏答曰:“果得一心人”。又某岁,于嘎纳,夫妇携手,履红毯,宝强忽起,宣于众人曰:“吾爱吾妻。”乃搂马氏,唇舌鼓动,若龙搅深潭,暴入玉质,天地变色,江海摇波,八方皆惊。

马氏居然惶惶,力作欲逃,又恐失夫妇礼,乃受,目视他处,若难为其情。

马氏育子女各一,其女甚似其父,其子美,似妻,或曰:“王公子若宋仲基。”明白人闻此语,汗涔涔,以为非吉也。

丙申秋,巴西奥运,九州泳儿多事,或美男失意,或壮士染恙,或犯禁服神丹,纷纭间,忽有谶语:“一池水,或变绿。”众皆不明所以。

西历8月14,晨,众生酣睡,万籁寂寂,宝强忽以一纸告天下:

自吾娶娇妻,初心何曾失。
怜儿复爱妻,奔波多努力。
父母与岳家,权衡皆如一。
若问此存心,日月可为矢。
忽然有宋喆,暗生不良意。
食我盘中粟,淫我家中妻。
岂不思恩爱,岂不思昔日。
汝既不可顾,我亦绝情义。
挥手自兹去,此事付官吏。
惟怜儿与女,床头尚嬉戏。
问父何以绝,问母何以弃。
我忍不能言,涕泪不能抑。
告之诸君子,吾能自相持。

盖宋喆者,宝强左右,军师也,宝强娶妻时,亦其随宝强任军师时也。

休妻书出,水军踊跃,浊浪排空,一时满屏。

多有惜宝强者,曰:呜呼苍穹,以宝强为刍狗,无情乃至如此乎?

又多有讨宋生马氏者,二人微博,旌旗遍野,石矢如雨,口诛笔伐,朝夕未宁,皆以西门潘氏况之。

宋生有妻,尝留言微博,曰:报应。

宋生有友,曰:何足怪哉,吾尝与宋生、马氏双龙戏凤,快哉。

马氏则曰:彼已亏心,欲盖弥彰。

网友戏曰:今日但等家暴消息。

有好事者曰:去岁吾在长安地铁,见马氏宋生缱绻,吾载于微博,宋生止之。又宝强前日在卫视,曰:吾有今日,不忘父母,不忘吾女。言不及妻。

太史刘闻其事,无语,太息曰:

丑男自难得美妻,此事不关贫与富。

且女子嫁人不能两全,则许其一,许富贵则从富贵,许颜值则从颜值,忍寝陋而谋富贵,从而苟且,则所谓淫也。男子娶妻,亦然。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1LMSvTHM1limY8F8#rd
547#
发表于 2016-8-27 18:59: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络语言莫把粗鄙当个性 媒体不应做低俗用语推手
2016年08月27日06:5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网络语言:莫把粗鄙当个性

【求同存异】

  互联网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近些年,一些网络语言,如“给力”“点赞”“秒杀”等,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被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与此同时,一些网络语言也存在着低俗化、粗鄙化问题,像“屌丝”“尼玛”“撕逼”等,不仅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美感和纯洁,也拉低了使用者的文化品位。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优美语言的坚守与追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二十八个字,就让一幅古典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铿锵的韵律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呼之欲出。就连杀气腾腾的战书,也可写作“今治水军80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透露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委婉。

  可反观如今一些网络语言,到处充斥着种种隐喻身体器官的词汇,导致“脏话”“粗话”“下流话”横行,不断将话语容忍底线提升到新的层次。久而久之,一些文质彬彬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这些网言网语的转发使用中,一些大众媒体为了博眼球,也有意无意地博关注的“彩头”;更有甚者,低俗的网络语言竟开始向一些儿童出版物“倒灌”。当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被全社会认为是“通用语言”而见怪不怪时,实际上已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撼动了社会文化的根基,也让我们跟中华美学精神渐行渐远。

  网络上,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呈现出碎片化式存在、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为何一个网络词汇出现后,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使用?有人说,措辞平淡就无人问津,不能彰显个性。也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你不这么用就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须知,庸俗不是个性。对网络污言秽语的纵容、迎合甚至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把低俗粗鄙当成风趣个性,体现的是一种庸俗流行主义和病态的审美趣味。

  低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彰显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和监管仍存在一定问题。日前,广电管理部门责令使用粗暴低俗网络语言的Papi酱系列视频下线整改,这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和监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理应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自觉抵制网络低俗用语,而不是成为低俗语言的推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化根基的基础教育,要明确禁止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课堂和书本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作为网络世界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网络语言是否干净,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的健康与否。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全体网民共同努力。为了还青少年一个爽朗的网络空间,也为了守护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让我们一起携手扫除网络语言垃圾!(章文)

(责编:宋心蕊、燕帅)

转自:传媒--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27/c40606-28669890.html
548#
发表于 2016-8-28 12:23: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高温部分河滩干旱土地龟裂 场面壮观(组图)

2016年08月28日05:12       
中国新闻网


  8月24日,重庆市云阳县九龙乡与万州区黄柏河一带的长江江岸,在高温干旱极端天气的作用下,到处可见这种大面积龟裂的江滩。


  据悉,三峡正在调节水位腾库防洪,江滩裸露落差较大,这给极度的高温“秋老虎”提供了勾勒自然轮廓的块块“画板”,留给人们珍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家园的思考。


  即将断流的小溪沟两侧,开裂的泥土在呼唤:没有了水,地球会变得很枯燥!



这篇新闻下一些网友的评论:





链接:
http://comment5.news.sina.com.cn ... 9908#J_Comment_Wrap


549#
发表于 2016-8-29 01:0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络语言莫把粗鄙当个性 媒体不应做低俗用语推手
2016年08月27日06:5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网络语言:莫把粗鄙当个性
  【求同存异】

  互联网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近些年,一些网络语言,如“给力”“点赞”“秒杀”等,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被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与此同时,一些网络语言也存在着低俗化、粗鄙化问题,像“屌丝”“尼玛”“撕逼”等,不仅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美感和纯洁,也拉低了使用者的文化品位。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优美语言的坚守与追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二十八个字,就让一幅古典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铿锵的韵律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呼之欲出。就连杀气腾腾的战书,也可写作“今治水军80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透露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委婉。

  可反观如今一些网络语言,到处充斥着种种隐喻身体器官的词汇,导致“脏话”“粗话”“下流话”横行,不断将话语容忍底线提升到新的层次。久而久之,一些文质彬彬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这些网言网语的转发使用中,一些大众媒体为了博眼球,也有意无意地博关注的“彩头”;更有甚者,低俗的网络语言竟开始向一些儿童出版物“倒灌”。当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被全社会认为是“通用语言”而见怪不怪时,实际上已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撼动了社会文化的根基,也让我们跟中华美学精神渐行渐远。

  网络上,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呈现出碎片化式存在、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为何一个网络词汇出现后,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使用?有人说,措辞平淡就无人问津,不能彰显个性。也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你不这么用就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须知,庸俗不是个性。对网络污言秽语的纵容、迎合甚至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把低俗粗鄙当成风趣个性,体现的是一种庸俗流行主义和病态的审美趣味。

  低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彰显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和监管仍存在一定问题。日前,广电管理部门责令使用粗暴低俗网络语言的Papi酱系列视频下线整改,这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和监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理应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自觉抵制网络低俗用语,而不是成为低俗语言的推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化根基的基础教育,要明确禁止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课堂和书本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作为网络世界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网络语言是否干净,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的健康与否。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全体网民共同努力。为了还青少年一个爽朗的网络空间,也为了守护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让我们一起携手扫除网络语言垃圾!(章文)

(责编:宋心蕊、燕帅)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27/c40606-28669890.html
550#
发表于 2016-9-5 13:55: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2016/9/5 9:10:35, 烈华文集 给您发送 的消息!
消息标题:宽衣解带,玉润珠圆,羊贪狼狠,雨骤风狂
9月3日下午,老大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B20峰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用到了“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和“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惜,“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读成了宽衣,这该死的小秘书存心用典拗口,故意把领导往宽衣解带上引,回头打他屁股! 网友们纷纷跟进,继续创作: “轻关易道情方好,峰色空濛语亦奇。果是西湖胜西子,只缘圣上欲宽衣!” “宽衣解带,门当户对。鶑声燕语,依红偎翠。携云握雨,男欢女爱。” “轻关易道,柔情暗通,宽衣通商,合理收费。” “我爱轻关女,易道即通途。既然已宽衣,言商无厘头。” “在商虽言商,宽衣又何妨?既做轻关女,易道亦疯狂!” “宽衣解带,玉润珠圆,羊贪狼狠,雨骤风狂,颠鶯倒凤,香汗淋漓,娇喘吁吁,百年好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