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6-18 20:34: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5个新闻标题的错别字,媒体人需要谨记!


作为新闻工作者,语文功底是必不可缺的专业素养。而其中,发现和避免错别字则是基础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别字现象,要更加细心并引以为戒。

下面45个新闻标题里,有不少是常见的错别字,你能找出来吗?


■头版头条第一字就错了,不应该!卯足应为铆足


■戮力应为勠力


■脉博应为脉搏


■惟有应为唯有,奋辑应为奋楫。


■青萍写作青苹也不对,pin应为草字头下加频


■当属应为当数


■就序应为就绪


■直升飞机应为直升机


■碳烤应为炭烤


■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


■不依不挠应为不依不饶


■渡汛应为度汛


■雪中送的什么“碳”,一氧化碳吗?


■防范于未然应为防患于未然


■有失偏颇应为失之偏颇


■亲睐、亲赖都不对,应为青睐


■锥心泣血应为椎心泣血


■金钢钻应为金刚钻


■综合症应为综合征


■蛰伤应为蜇伤。另外,海蜇不能写成海蛰


■秸杆应为秸秆


■成型应为成形


■抓现形应为抓现行,做案应为作案。这个题目的问题好像还有不少,大家看出来了吗?


■作客应为做客


■名至实归应为实至名归


■通讯应为通信


■唇枪舌战应为唇枪舌剑


■懵了应为蒙了


■换档应为换挡


■台帐应为台账


■枉顾应为罔顾


■年愈古稀应为年逾古稀


■绣花确实需要花工夫,但是更得下功夫。


■鱼目混杂是个杂糅词


■一言不和应为一言不合


■收关感觉像闭关修炼刚结束一样,收关应为收官


■布署应为部署


■刮蹭应为剐蹭


■粘性应为黏性


■怪不得恒大那么厉害,都请老道了!


■无极是不是很无敌?!应为无级


■作文章应为做文章


■严正以待应为严阵以待


■趟出应为蹚出


■擎画应为擘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X6mp0fvYk9sLAlUkJPONA
编辑:尹芳芳

542#
发表于 2018-7-9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1UnyOQOXZyAj0H-3Onn8
引号内外、括号内外、破折号前后、省略号前后和分隔号前后的标点如何处理?[url=]木铎书声[/url] 2017-09-22

书生小帮手
进全国出版交流群


1.引号内外

(1)行文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应如何处理?

答:判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如何使用有三个参考标准:是否完整;是否独立;是否位于句子停顿处。

据此,理论上会产生以下八种情况:
1
第一,引文不完整,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引号外有点号。 如:

①他提醒美国说,“别忘了美国只是在1941年才参战的,而在这之前,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在苏联的腹地便已出现毛病”。

2
第二,引文完整,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有点号,引号外无点号。如:

②俗话说:“墙头一根草,风吹两边倒。”用这句话来形容此辈,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3
第三,引文不完整,独立,非位于停顿处。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存在,因为既然是独立使用,则一定处于句子停顿处。

4
第四,引文完整,独立,非位于停顿处。这种情况实际上也不存在。

5
第五,引文不完整,不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引号外有点号。如:

③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6
第六,引文完整,不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问号、叹号保留),引号外有点号。如:

④他们忘记了或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为自己总是比别人高明。

7
第七,引文不完整,不独立,非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外均无点号。如:

⑤李白的诗中有“白发三千丈”这样精辟的句子。 ,以为自己总是比别人高明。

8
第八,引文完整,不独立,非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问号、叹号保留),引号外无点号。如:

⑥“小波,别闹啦!”是个命令句。

⑦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是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法宝。


(2)为何当引文完整时,不论是否独立使用,都要保留句末的问号和叹号?

答:由于句末点号中的问号和叹号往往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果去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意的表达,因而当引文完整时,不论是否独立使用,都应当保留句末的问号和叹号。

2.括号内外
(1)行文中括号内的点号应如何处理?

答:括号内点号的用法可以分为句内括号内点号和句外括号内点号两种。

1
第一,句内括号中的文句末尾通常不使用句号。如:

①科技协作合同(包括科研、试制、成果推广、技术转让等)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的计划签订。

有时句内括号中不止一个句子,行文中间已经用到了句号,其末尾仍可不用任何点号。如:

②可是,“可持续”(顺便提一句,“可持续”中的“可”似乎可以去掉,去掉了,更顺口。把“sustainable develop- ment”译为“可持续发展”是直译不是意译)终究只是回答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根据表达的需要,句内括号的文句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如:

③如果不采取(但应如何采取呢?)十分具体的控制措施,中国大量出口商品就可能引起敏感的反应。

④接着,这位作者指出在热带殖民地内,年利润往往和总资本相等(真可谓一本万利了!),而黑人的生命总是被残酷地牺牲了。

2
第二,句外括号中的文句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是否使用句号,应根据括号内文句的结构来决定:如果括号中的内容较复杂,文句较长,则末尾应使用句号;如果括号里的内容是词语,不是句子,末尾不用句号。如:

⑤他们带着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们对产的全部了,不是因为锅里等着米去煮饭,他们未必就肯送进当铺,永远不能再见面。(他们当了以后永远不能取赎,这也许就是当下当铺营业没有利益的一个原因吧?)

⑥同年,他还完成了几首独唱曲、十一首卡农、一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三重奏。(一年之内创作这么多乐曲,这种艺术创造力是令我们啧啧赞叹的!)

⑦不能把夏朝看做奴隶国家已经完全成立,只能看做原始公社正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在过渡期中,国家也就不知不觉地发达起来了。(龙山文化遗址里,也有俯身葬,俯身者很可能就是奴隶。)

⑧问:你对你不喜欢的领导是什么态度?答:感情上疏远,组织上服从。(笑)

(2)行文中括号外的点号应如何处理?

答:括号外点号的用法可以分为句内括号外点号和句外括号外点号两种。

1
第一,句内括号外的点号是否使用取决于句内括号所处的位置。如果句内括号处于句子停顿处,其后应当使用点号,反之则不使用。如:

①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对于我来说,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吸引力。

②由于这种推断尚未经过实践的考验,我们只能把它作为假设(或假说)提出来。

2
第二,句外括号外通常不再使用点号。如:

③人际交往的过程主要地就是使用语词来传达语词意义的过程。(严格来说,这里的“语词”应为语词指号。)

(3)当句内括号内已经保留了点号,而括号还处于句子停顿处时,括号外是否仍应使用点号?

答:应当使用。句内括号中行文末尾的点号,不表示括号外的文句的语气或停顿。因此,括号外是否使用点号,并不受括号内行文标点的影响,应该按照括号外的文句的语气或停顿使用点号。如:

创作《废都》前就已经成名的贾平凹,是浩浩荡荡东征的“陕军”两大帅之一(另一位是《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在大陆也算得上是一个“重量级”作家了。

3.破折号前后
(1)破折号之前需不需要用标点?

答:一般来说,破折号的前面是不用标点的,因为破折号本身有语音停顿的作用。

《语法修辞讲话》也说过,破折号的作用是“断”。当我们读到破折号时,语音上自然停顿,所以省略它前面的点号不会影响意义的理解。

但是破折号在标示话题转换或者是在总结上文时,前面可以加上句内点号或句末点号,其中以句末点号更常见。

因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破折号前面大多是完整的句子,加上句末点号,更能显示出前面句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

①“今天好热啊!——你作业做完了吗?”小王回过头来说。

②让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彻底摆脱饥饿和贫困。——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2)破折号之后需不需要用标点?

答:破折号之后通常也不加任何标点符号,但由于表达意义的需要,可以在破折号之后加问号或者叹号。其中又分两种情况:

1
第一,在疑问句中,当破折号用在最后一个词后面表示声音的停顿或延长时,破折号后面必须加上问号,来同一般陈述句相区别。如:

①“怎么是你——?”她瞪大眼睛说。

2
第二,在感叹句中,破折号用在最后一个词后面表示声音的延长,同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在破折号之后加叹号。如:

②“我要回家啦——!”弟弟兴奋地喊。

4.省略号前后
(1)省略号前可以用点号吗?

答:省略号前一般不使用点号,但有两种情况除外。

1
第一,省略号之前不用点号就无法表明结构关系或会引起歧义时。如:

①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但是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现在在我们党内还是教条主义更为严重。”

②《齐民要术》中说:“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屈挠。”

2
第二,省略号之前的句子表示强烈语气,句末使用问号或叹号时,应保留句末点号。如:

③想起这些,我就觉得一辈子都对不起你。你对俺梁家的好处,我感激不尽!……

④“这好极!他,——怎样?……”

(2)省略号后可以用点号吗?

答:省略号之后一般也不使用点号。但以下情况除外:

1
第一,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或感情,省略号之后可以使用叹号或问号。如:

①你这样干,未免太……!

2
第二,省略号后有停顿,为了清楚地标明上下文的结构关系,应当在省略号后面使用点号。如:

②动物界的规矩简直比人类还多,野骆驼、野猪、狼、黄羊……,直至塔里木兔、跳鼠,都是各行其路,决不混淆。

3
第三,在特定的格式下表示特定虚缺时,省略号之后可以使用点号。如:

③既然……,就……

④即使……,也……

5.分隔号前后
分隔号前后的标点应如何处理?

答:根据需要,紧贴着分隔号的前后可以用标号,通常不用点号。 如: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特殊情况下,为不影响意义的准确表达,可以使用问号、叹号、冒号等点号。如:

②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欢唱在歌唱!/欢唱在欢唱!

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编辑:高慧萍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23:25: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编辑发现选题的10大诀窍

编前会  传媒茶话会  


新闻选题策划是各媒体出好内容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媒体人凝心聚力、深度锤炼的精神产物。

以下摘自《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媒体编撰的《采访手册》,希望为媒体做出好选题提供借鉴!


1 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

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是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 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媒体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证明,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 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

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 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5 多交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方向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6 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地予以利用。

7 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 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孕育一则大新闻。

9 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记者,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看哪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 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朋友;在一起采访也的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压力,挖掘出更多消息。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朋友间的配合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朋友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体采访时应注意的。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7iqQwO4bIxF1UDnK_OPNA

编辑:臧博
54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1:53: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媒体时代:报纸标题怎么取才能更接地气?


袁爱芳   




新媒体时代,千姿百态的海量资讯不断稀释和摊薄人们的注意力,而日益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使得见缝插针的碎片化阅读,成了大家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

如何在愈来愈短暂的浏览时间里,聚焦人们被不断转移的眼球,迫使传媒的标题必须愈来愈亮眼和抢眼。

新媒体认为流量的70%取决于标题,另有统计称,一个相对较好的标题,点击率大概能提升10%左右。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在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传播焦虑中,为了追求打开率和转发率,在聚焦读者注意力上进行了很多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对传统媒体而言,除了言过其实的“标题党”现象不能效仿外,毕竟还有很多可取之处。毕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也是一个避短扬长、相互融合的竞合过程。


标题应是“会说话”的眼睛

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媒介,既无传统继承也无专业套路,在题文的写作上更多地将自己当作受众自身。从这一角度和兴奋点来制作,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信马由缰,这种自由发挥的形式反倒更契合了网络一代听说读写上的率性和随意。

为了更接地气和与时俱进,报纸也在针对传播受众的阅读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力图通过标题的语感,贴近读者的感受,使之产生共鸣。



从最贴近读者的语言中寻找最鲜活的标题

好的新闻标题除了本身的新闻价值外,编辑能否用最准确的词句把新闻要点勾画出来是编辑的功力,而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标题则更多地来源于生动的日常。

疑问句式

从入冬到春节过后,北京一直纠结在无雪之中,《雪啊雪,你好意思让北京人一次次白白仰望星空吗?》,北京晚报表达的盼雪之情十分直接。

华商报的《为何昨日一城寒冬半城雪 难道我们不在一个西安?》第一句以“雪姑娘真的真的真的走了!”开篇,让我们真实感受到雪姑娘很淘气,同时也再次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深受读者的喜爱。

方言民谚式

与北京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盼来雪不同,新文化报的标题则透出一股东北人的冷幽默:《今儿腊七-35℃ 明儿腊八-34℃》用了肩题《“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真的吗?》。用这样的标题引发读者互动式体验,文中还提到“告诉你用东北方言关于冷的N种说法:老冷了、嗷嗷冷、嘎儿嘎儿冷、钢钢冷、贼拉冷……你还知道哪些更有意思的说法,一起来说说吧。”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既让当地人喜爱,也让其他地方的读者感到新鲜有趣。

引语式

《主席同志,请您检阅!》是人民日报2017年获奖好标题中最短的一条。八个字,掷地有声,喊出了军威,展现了我军昂扬自信的风貌。

新文化报的标题《姚主席 这次看你的了!》如果只看标题,很多人都想不到,正文其实来自新华社通稿《姚明当选篮协主席》。可见标题可以改变一篇文章的“气质”。

语词的形象化为标题主要的表现手法

经济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标题《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原题是《重复建设拖垮了易拉罐产业》,作者最后删去“产业”二字,改“拖垮”为“压瘪”。一个口语中常用的“瘪”字,扣住了重复建设“吃瘪”与易拉罐“压瘪”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令原本过平过正的标题平添一份动感和质感,令人阅读中仿佛听到易拉罐不堪重负的变形声,感受到整个行业的不能承受之轻。

一个形象化的好标题,应当是听得见也看得见的,人民日报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把文章里墨西哥学者的观点“修建一座桥,远比砌一堵墙要好”用在标题中,用“桥”和“墙”分别代表“合作”与“隔离”,两字其中的巧用,使人类社会价值观上的对错不言自明。

这样有动感的标题,同样体现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国新闻网两会晨报《听中国外长讲大国外交那些事儿》、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触摸两会划动精彩》《在两会聆听“中国合奏”》、中国青年报的《让两会成为官员学习面对公众的课堂》……等都是很好的案例。


网络流行词进入标题的精雕细琢

网络时代因缘巧合产生的网络热词,新颖、形象、有趣味。

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能让人迅速联想到相关事物和意犹未尽的复杂情绪,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其浅显的幽默性,在调侃中又往往带有一丝无奈,表达了社会转型期草根一族在生活压力下的自我排解和减压。其新颖性和流行性,很容易调动交流者之间的交际情绪,达到很好的交际意图,这些效果在传播中不断发酵且自我强化,以其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热词不仅代表了潮流风向,同时也是最受关注事件的集中反应。报纸标题对这种时尚化、大众化的新词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一改惯用老词的陈旧古板,可以迅速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准确运用网络流行语增加亲和度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在巨大数量的网民面前,在纸媒的转型中,适当借用网络流行语也是势在必行。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章标题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文中用“屌丝心态”来形容当下社会中的一种集体心态引发广泛共鸣。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物心态,而这样的词语登上人民日报代表了一种社会心态和社会身份的变迁。另外,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报头版《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如今,网言网语在报纸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人民日报两会专题的头条标题《别再让孩子们“压力山大”》也是这样一个例子。“压力山大”谐音人名亚历山大,用诙谐方法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人民日报的头条标题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两会代表、委员针对学生减负的建议,一下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再如人民日报的《中国经济“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用“颜值”和“气质”这两个网络流行词来形容这两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恰如其分。



使用网络用语必须把握正确的导向

“你知道的事情别人也许不知道,而你却恰恰忘了这一点。因此当你准备和他人分享答案的时候,就可能陷入把听众当成是自己的困境。”《黏住》的著者希思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知识的诅咒”。

网络流行词的使用必须考虑不同读者对象的需求,因为版面细分设置的定向窄众不同,必然存在着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代沟”和“群沟”,切忌将一些定向流传的网络流行词“广谱化”。比如老年版的读者,就很难理解即时传播的流行词的“梗儿”,用得太新。而面向高知或科技人士的版面,定向读者对一些流行词恐怕也是不知所谓。

大多数读者虽然会很容易接受像“吐槽”“买买买”这样和生活贴近的网络热词,但像“老司机带带我”“一言不合就飙车”用在标题里也容易产生歧义。

使用网络热词还要有所取舍。因为有些网络热词本身就存有严重的偏见和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如“葛优瘫”牵扯到名誉权,“撩妹”有一定的“骚扰”之嫌。“我反正信了”在传播的特定语境中,被赋予一定的揶揄政府公信力的意味。公共媒体使用这样的热词就相当不合适。

标题文学性和人文性应高度统一

在一个信息从裂变到聚变犹如核爆的喧嚣时代,却有很多真正的大事件是需要人们冷静深思来对待的。比如作家陈忠实和杨绛的离去,是具有中国社会转型期向一个时代致敬意义的大事件。《白鹿原》堪称中国版的诺奖作品《百年孤独》,而杨绛的作品更具有巴金《随想录》的精神气质。

在这样的时刻,追悼他们的标题既要有文学性,更要有人文性;有文采,更要有情怀。用什么样的标题才能提炼他们人生的闪光点,是考究一份报纸真正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使命感的即时命题。

点睛式的评价标题带给读者深思

作家陈忠实病逝,多家报纸的标题都各有千秋。北京晚报以《文坛“老农”陈忠实走了》为题,向这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巨匠表达敬意;光明日报在标题中用了《一颗大星陨落》的提法与时下的各种明星相区别;中国青年报头版用《“一等君子”陈忠实走了》显现与众不同。

作为“家乡人”,三秦都市报采用对仗标题《世上仍存白鹿原人间再无陈忠实》来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相比之下,华商报头版头条的大标题《中国少了个文坛巨匠 陕西少了个好老汉》更直白也更有亲和力。

同样的杨绛先生去世,北京晚报用钱钟书先生对夫人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走了》为题,以温暖的笔触叙写文学大师;人民日报的标题《永不相失“我们仨”》很感性,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则以时代感、历史感对其人生进行了概括《杨绛:旧时代的新人新时代的旧人》;新闻晨报的标题很特别《一个女人的“自由魂”》《从此“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

深圳晚报头版大标题别具一格《最后的女先生》,主题特刊《出城记》与钱钟书的《围城》相对应,意味深长。其他几个版的标题《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为爱甘做“灶下婢”》《从仙童到先生 另一个杨绛的笔下华彩》,显现出杨绛先生的聪慧幽默,提升了报纸的文化气质。

抒情式的标题打动读者致敬逝者

以《时间简史》闻名于世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各家媒体在选择不同角度写稿的同时选择了不同的标题。英国卫报标题《科学苍穹上一颗最闪耀的明星陨落了》;新华社《世界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霍金:方寸轮椅 无垠宇宙》《他回到了宇宙诞生的地方》最受关注;广州日报《他是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我与霍金当邻居》这两个标题既站得很高,也与读者贴得最近;新华国际头条《六年前,霍金是这样评价自己和牛顿的》、南方都市报《不懂物理学的人为何也喜欢谈论霍金》,让我们感受霍金科学探索精神的伟大;齐鲁晚报《这是你不知道的霍金:最爱用轮椅轧讨厌人的脚指头》表现了霍金的乐观幽默。

著作等身的台湾作家李敖去世,国台办主任唁电评价其“先生民族情怀深厚,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交流并身体力行,令人感佩。”台湾媒体以《他已骑着白马远去》《李敖大师,谢谢你留下的一切》为标题悼念李敖;环球时报以《去世前,李敖曾写下一封亲笔信》的悬念为题,广州日报以《再见了,李敖》为题与李敖道别,新民晚报以《老顽童灵魂在高处》来纪念这位大家,北京青年报引《李敖自传》中的第一句话《英雄割据虽已矣 文采风流今尚存》为题也很精巧。



总之,标题是报纸之魂,题好一半文。做好标题的前提,一个是要背后下功夫,一个是要多动脑子。这就需要编辑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字水平乃至背后的文化水平,还要培养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要谙熟受众心理,不能自说自话。

新媒体时代的纸媒标题,必须是“会说话”的标题,而且要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说的有情,让人耳目一新。如何更好地和受众平等对话,设置什么样受众关心的疑问,都影响到报纸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乃至生命力。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_dismgeJQyw6i6bbQCAMQ

编辑:臧博
545#
发表于 2018-8-7 16:37: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人必读: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最新修订版)

新华社  传媒茶话会  2017-07-19

新华社发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在2015年11月发布的《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45条禁用词、规范用语基础上,这版新增57条内容(新增内容用红色标出)。供大家参考。

一、时政和社会生活类

           1、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 ”“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或“智障者”等词汇。

            2、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最先进”等具有极端评价色彩的词汇。

            3、医药产品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治愈率”等词汇,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最新技术” “最高技术” “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汇。

            4、通稿报道中,不使用“影帝”“影后”“巨星”“天王”“男神”“女神”等词汇,可使用“著名演员”“著名艺术家”等。

            5、对各级领导同志的各种活动报道,慎用“亲自”等词。除了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重要会议外,一般性会议不用“隆重召开”字眼。

        6、对国内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使用“老板”。

        7、报道中一般不有意突出某一类型群体或某一种身份。如灾祸报道中,不使用“死难者中有一名北大学生,其余为普通群众”的类似提法。

        8、不使用“践行‘八荣八耻’”的提法,应使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9、报道中禁止使用“哇噻”“妈的”等脏话、黑话等。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PK”“TMD”等(新媒体可用“PK”一词),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近年来“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玉米”“纲丝”“凉粉”等特殊词汇,我社报道中只能使用其本义,不能使用为表示“某明星的追崇者”的引申义。如果报道中因引用需要,无法回避这类词汇时,均应使用引号,并以括号加注,表明其实际内涵。

        10、新闻媒体和网站应当禁用的38个不文明用语:装逼、草泥马、特么的、撕逼、玛拉戈壁、爆菊、JB、呆逼、本屌、齐B短裙、法克鱿、丢你老母、达菲鸡、装13、逼格、蛋疼、傻逼、绿茶婊、你妈的、表砸、屌爆了、买了个婊、已撸、吉跋猫、妈蛋、逗比、我靠、碧莲、碧池、然并卵、日了狗、屁民、吃翔、XX狗、淫家、你妹、浮尸国、滚粗。

二、法律法规类

        11、在新闻稿件中涉及如下对象时不宜公开报道其真实姓名:犯罪嫌疑人家属;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产妇;严重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被暴力胁迫卖淫的妇女;艾滋病患者;有吸毒史或被强制戒毒的人员。涉及这些人时,稿件可使用其真实姓氏加“某”字的指代,如“张某”“李某”。不宜使用化名。

        12、对刑事案件当事人,在法院宣判有罪之前,不使用“罪犯”,而应使用“犯罪嫌疑人”。

        13、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原告和被告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原告可以起诉,被告也可以反诉。不要使用原告“将某某推上被告席”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句子。

        14、不得使用“某某党委决定给某政府干部行政上撤职、开除等处分”,可使用“某某党委建议给予某某撤职、开除等处分”。

        15、不要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称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不要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称作“省人大副主任”。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不要称作“人大常委”。

        16、囯务院所属研究机构、直属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称谓要写全,不得简称为“国务院”。

        17、“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不得称“村长”。大学生村干部可称作“大学生村官”,除此之外不要把村干部称作“村官”。

        18、在案件报道中指称“小偷”“强奸犯”等时,不要使用其社会身份或者籍贯作标签式前缀。如:一个曾经是工人的小偷,不要写成“工人小偷”;一名教授作了案,不要写成“教授罪犯”;不要使用“河南小偷”“安徽农民歹徒”一类的写法。
     
        19、国务院机构中的审计署的正副行政首长称“审计长”“副审计长”,不要称作“署长”“副署长”。
        
        20、各级检察院的“检察长”不要写成“检察院院长”。

        21、不宜称“中共XX省省委书记”“XX市市委书记”,应称“中共XX省委书记”“XX市委书记”。

        22、一般不再公开使用“非党人士”的提法。在特定场合,如需强调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可使用“非中共人士”。“党外人士”主要强调中共党内与党外的区别,已经约定俗成,可继续使用。

        23、除对过去特定历史时期的表述外,不再继续使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称谓。

三、民族宗教类

        24、对各民族,不得使用旧社会流传的带有污辱性的称呼。不能使用“回回”“蛮子”等,而应使用“回族”等。不能随意简称,如“蒙古族”不能简称为“蒙族”,“维吾尔族”不能简称为“维族”,“朝鲜族”不能简称为“鲜族”等。

        25、禁用口头语言或专业用语中含有民族名称的污辱性说法,不得使用“蒙古大夫”来指代“庸医”。不得使用“蒙古人”来指代“先天愚型”等。

        26、少数民族支系、部落不能称为民族,只能称为“XX人”,如“摩梭人”“撒尼人”“穿(川)青人”,不能称为“摩梭族”“撒尼族”“穿(川)青族”等。

        27、不要把古代民族名称与后世民族名称混淆,如不能将“高句丽”称为“高丽”,不能将“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泛称为“突厥族”或“突厥人”。

        28、“穆罕默德”通常是指伊斯兰教先知。有一些穆斯林的名字叫“穆罕默德”。为了区别和避免误解,对这些穆斯林应加上其姓,即使用两节姓名。

        29、“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信徒的通称,不能把宗教和民族混为一谈。不能说“回族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就是回族”。稿件中遇到“阿拉伯人”等提法,不要改称“穆斯林”。

        30、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报道,不得提及与猪相关内容。

        31、穆斯林宰牛羊及家禽,只说“宰”,不能写作“杀”。

四、港澳台和领土、主权类

        32、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任何文字、地图、图表中都要避免让人误以为香港、澳门是“国家”。尤其是与其他国家名称连用时,应注意以“国家和地区”来限定。

        33、不得将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港”“中澳”等。不宜将内地与香港、澳门简称为“内港”“内澳”,可以使用“内地与香港(澳门)”,或者“京港(澳)”“沪港(澳)”等。

        34、“台湾”与“祖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不得弄混。

        35、不得将港澳台居民来内地(大陆)称为来“中国”或“国内”。不得说“港澳台游客来华(国内)旅游”,应称为“港澳台游客来内地(大陆)旅游”。

        36、中央领导同志到访香港、澳门应称为“视察",不得称为“出访”。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访香港、澳门应称为“考察”或“访问”。

        37、称呼包含香港、澳门的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时,应统称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世界气象组织成员”等,不得称为“成员国”。

        38、在囯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其他体育事务中,原则上按相应章程的要求或约定称呼。如“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可简称为“中国奥委会”,“中国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可简称为“中国香港奥委会”,“中国国家队”可简称为“国家队”,“中国香港队”可简称为“香港队”。

        39、区分“香港(澳门)居民(市民)”和“香港(澳门)同胞”概念,前者指居住在港(澳)的全体人员,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也包括中国籍居民和外国籍居民,后者则指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

        40、区分国境与关境概念。国境是指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领土范围,从国境的角度讲,港澳属“境内”;关境是指适用同一海关法或实行同一关税制度的区域,从关境的角度讲,港澳属单独关税区,相对于内地属于“境外”。内地人员赴港澳不属出国但属出境,故内地人员赴港澳纳入出国(境)管理。

        41、将港澳台业务单列为国内业务的特殊类别加以规范管理,将往来内地及港澳台之间的交通线路称为“港澳台航线”或“国际/港澳台航线”;将手机“港澳台漫游”业务单独表示,或称为“国际/港澳台漫游”,也可称为“跨境漫游”或“区域漫游”。

        42、不得将港资、澳资企业划入外国企业,在表述时少用“视同外资”,多用“参照外资”。

        43、内地与港澳在交流合作中签订的协议文本等不得称为“条约”,可称为“安排”“协议”等;不得将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专属名词用于内地与港澳。

        44、涉及内地与港澳在司法联系与司法协助方面,不得套用国际法上的术语,如内地依照涉外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与港澳开展司法协助,不得使用“中外司法协助”“国际司法协助”“中港(澳)司法协助”等提法,应表述为“区际司法协助”或“内地与香港(澳门)司法协助”等;对两地管辖权或法律规范冲突,应使用“管辖权冲突”“法律冲突”等规范提法,不得使用“侵犯司法主权”等不规范提法;不得使用“引渡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表述,应称为“移交或遣返犯罪嫌疑人或罪犯”。

        45、不得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称为“主权移交”“收回主权”应表述为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政权交接”。不得将回归前的香港、澳门称为“殖民地”,可说“受殖民统治”。不得将香港、澳门视为或称为“次主权”地区。

        46、不得使用内地与港澳“融合”“一体化”或深港、珠澳“同城化”等词语,避免被解读为模糊“两制”界限、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47、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官方机构和制度安排,应按照基本法表述。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不得说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不得说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会”;香港、澳门实行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不得说成“三权分立”。

        48、对港澳反对派自我褒扬的用语和提法要谨慎引用。如不使用“雨伞运动”的说法,应称为“非法‘占中’”或“违法‘占中’”;不称“占中三子”,应称为“非法‘占中’发起人”,开展舆论斗争时可视情称为“占中三丑”;不称天主教香港教区退休主教陈日君等为“荣休主教”,应称为“前主教”。

        49、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应称之为“台湾当局”或“台湾方面”,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及旗、徽、歌。严禁用“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称呼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可称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副领导人)”“台湾地区领导人(副领导人)”。 对台湾“总统选举”,可称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简称为“台湾大选”。

        50、不使用“台湾政府” 一词。不直接使用台湾当局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官方机构名称,对台湾方面“一府”(“总统府”)、“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及其下属机构,如“内政部”“文化部”等,可变通处理。如对“总统府”,可称其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对“立法院”可称其为“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对“行政院”可称其为“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对“台湾当局行政院各部会”可称其为“台湾某某事务主管部门”“台湾某某事务主管机关”,如“文化部”可称其为“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中央银行”可称其为“台湾地区货币政策主管机关”,“金管会”可称其为“台湾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特殊情况下不得不直接称呼上述机构时,必须加引号,我广播电视媒体口播时则需加“所谓”一词。陆委会现可以直接使用,一般称其为“台湾方面陆委会”或“台湾陆委会”。

        51、不直接使用台湾当局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官方机构中官员的职务名称,可称其为“台湾知名人士”“台湾政界人士”或“xx先生(女士)”。对“总统府秘书长”,可称其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长”“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负责人”;对“行政院长”,可称其为“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对“台湾各部会首长”,可称其为“台湾当局某某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对“立法委员”,可称其为“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台湾省、市级及以下(包括台北市、高雄市等“行政院直辖市”)的政府机构名称及官员职务,如省长、市长、县长、议长、议员、乡镇长、局长、处长等,可以直接称呼。

        52、“总统府”“行政院”“国父纪念馆”等作为地名,在行文中使用时,可变通处理,可改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场所”“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场所”“台北中山纪念馆”等。

        53、“政府”一词可使用于省、市、县以下行政机构,如“台湾省政府”“台北市政府”,不用加引号,但台湾当局所设“福建省”“连江县”除外。对台湾地区省、市、县行政、立法等机构,应避免使用“地方政府”“地方议会”的提法。

        54、涉及“台独”政党“台湾团结联盟”时,不得简称为“台联”,可简称“台联党”。“时代力量”因主张“台独”,需加引号处理。“福摩萨”“福尔摩莎”因具有殖民色彩,不得使用,如确需使用时,须加引号。

        55、对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等党派机构和人员的职务,一般不加引号。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并列时可简称“国共两党”。对于国共两党交流,不使用“国共合作”、“第三次国共合作”等说法。对亲民党、新党不冠以“台湾”字眼。

        56、对台湾民间团体,一般不加引号,但对以民间名义出现而实有官方背景的团体,如台湾当局境外设置的所谓“经济文化代表处(办事处)”等应加引号;对具有反共性质的机构、组织(如“反共爱国同盟”“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以及冠有“中华民国”字样的名称须回避,或采取变通的方式处理。

        57、对岛内带有“中国”“中华”字眼的民间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如台湾“中华航空”“中华电信”“中国美术学会”“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可以在前面冠以“台湾”直接称呼,不用加引号。

        58、对以民间身份来访的台湾官方人士,一律称其民间身份。因执行某项两岸协议而来访的台湾官方人士,可称其为“两岸XX协议台湾方面召集人”“台湾XX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

        59、对台湾与我名称相同的大学和文化事业机构,如“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应在前面加上台湾、台北或所在地域,如“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般不使用“台北故宫”的说法。

        60、对台湾冠有“国立”字样的学校和机构,使用时均须去掉“国立”二字。如“国立台湾大学”,应称“台湾大学”;“XX国小”“XX囯中”,应称“XX小学”“XX初中”。

        61、金门、马祖行政区划隶属福建省管理,因此不得称为台湾金门县、台湾连江县(马祖地区),可直接称金门、马祖。从地理上讲,金门、马祖属于福建离岛,不得称为“台湾离岛”,可使用“外岛”的说法。

        62、对台湾当局及其所属机构的法规性文件与各式官方文书等,应加引号或变通处理。对台湾当局或其所属机构的“白皮书”,可用“小册子”“文件”一类的用语称之。

        63、不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自称为“大陆法律”。对台湾所谓“宪法”,应改为“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修宪”“宪改”“新宪”等一律加引号。对台湾地区施行的“法律”改称为“台湾地区有关规定”。如果必须引用台湾当局颁布的“法律”时,应加引号并冠之“所谓”两字。不得使用“两岸法律”等具有对等含义的词语,可就涉及的有关内容和问题进行具体表述,如“海峡两岸律师事务”“两岸婚姻、继承问题”“两岸投资保护问题”等。

        64、两岸关系事务是中国内部事务,在处理涉台法律事务及有关报道中,一律不使用国际法上专门用语。如“护照”“文书认证、验证”“司法协助”“引渡”“偷渡”等,可采用“旅行证件”“两岸公证书使用”“文书查证”“司法合作” “司法互助”“遣返”“私渡”等用语。涉及台湾海峡海域时不得使用“海峡中线”一词,确需引用时应加引号。

        65、国际场合涉及我国时应称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自称“大陆”;涉及台湾时应称“中国台湾”,且不能把台湾和其他国家并列,确需并列时应标注“国家和地区”。

        66、对不属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和民间性的囯际经贸、文化、体育组织中的台湾团组机构,不能以“台湾”或“台北”称之,而应称其为“中国台北”“中囯台湾”。若特殊情况下使用“中华台北”,需事先请示外交部和国台办。

        67、台湾地区在WTO中的名称为“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单独关税区”)。2008年以来经我安排允许台湾参与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公约大会,可根据双方约定称台湾代表团为“中华台北” 。

        68、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应称“海峡两岸XX活动”。台湾与港澳并列时应称“港澳台地区”或“台港澳地区”。对海峡两岸和港澳共同举办的交流活动,不得出现“中、港、台”“中、澳、台”“中、港、澳、台”之类的表述,应称为“海峡两岸暨香港”“海峡两岸暨澳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不使用“两岸三(四)地”的提法。

        69、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不得称“中外合资”“中台合资”,可称“沪台合资”“桂台合资”等。对来投资的台商可称“台方”,不能称“外方”;与此相对应,我有关省、区、市,不能称“中方”,可称“闽方”“沪方”等。

        70、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但考虑到台湾同胞的心理感受,现在一般不称“台湾省”,多用“台湾地区”或“台湾”。

        71、具有“台独”性质的政治术语应加引号,如“台独”“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台湾住民自决”“台湾主权独立”“去中国化”“法理台独”“太阳花学运”等。

        72、对台湾教育文化领域“去中国化”的政治术语,应结合上下文意思及语境区别处理。如“本土”“主体意识”等,如语意上指与祖国分离、对立的含义应加引号。

        73、荷兰、日本对台湾的侵占和殖民统治不得简称为“荷治”“日治”。不得将我中央历代政府对台湾的治理与荷兰、日本对台湾的侵占和殖民统治等同。

        74、涉及到台湾同胞不能称“全民”“公民”,可称“台湾民众”“台湾人民”“台湾同胞”。

        75、不涉及台湾时我不得自称中国为“大陆”,也不使用“中国大陆”的提法,只有相对于台湾方面时方可使用。如不得使用“大陆改革开放”“大陆流行歌曲排行榜”之类的提法,而应使用“我国(或中国)改革开放”“我国(或中囯)流行歌曲排行榜”等提法。

        76、不得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大陆政府”,也不得在中央政府所属机构前冠以“大陆”,如“大陆国家文物局”,不要把全国统计数字称为“大陆统计数字”。涉及全国重要统计数字时,如未包括台湾统计数字,应在全国统计数字之后加括号注明“未包括台湾省”。

        77、一般不用“解放前(后)”或“新中囯成立前(后)”提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或“一九四九年前(后)”提法。

        78、中央领导同志涉台活动,要根据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如在政党交流中,多只使用党职。

        79、中台办的全称为“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台办的全称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可简称“中央台办(中台办)”“国务院台办(国台办)”,要注意其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称谓和使用,如在两岸政党交流中,多用“中央台办(中台办)”。

        80、“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为“海协会”,不加“大陆”;“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可简称为“海基会”或“台湾海基会”。海协会领导人称“会长”,海基会领导人称“董事长”。两个机构可合并简称为“两会”或“两岸两会”。不称两会为“白手套”。

        81、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对话平台,不得称为“官方接触”。这一机制,也不扩及两岸其他业务主管部门。

        82、对“九二共识”,不使用台湾方面“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说法。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政策、一个中国框架不加引号,“一国两制”加引号。

        83、台胞经日本、美国等国家往返大陆和台湾,不能称“经第三国回大陆”或“经第三国回台湾”,应称“经其他国家”或“经XX国家回大陆(或台湾)”。

        84、不得将台湾民众日常使用的汉语方言闽南话称为“台语”,各类出版物、各类场所不得使用或出现“台语”字样,如对台湾歌星不能简单称为“台语”歌星,可称为“台湾闽南语”歌星,确实无法回避时应加引号。涉及台湾所谓“国语”无法回避时应加引号,涉及两岸语言交流时应使用“两岸汉语”,不称“两岸华语”。

        85、对台湾少数民族不称“原住民”,可统称为台湾少数民族或称具体的名称,如“阿美人”“泰雅人”。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仍称高山族。

        86、对台湾方面所谓“小三通”一词,使用时须加引号,或称“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

        87、对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88、钓鱼岛不得称为“尖阁群岛”。

        89、严禁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在涉及新疆分裂势力时,不使用“疆独”“维独”。

五、国际关系类

        90、有的囯际组织的成员中,既包括一些国家也包括一些地区。在涉及此类国际组织时,不得使用“成员囯”,而应使用“成员”或“成员方”,如不能使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而应使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members)”“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member economies)”。应使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不应使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台方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英文称谓为 Chinese Taipei,中文译法要慎用,我称“中国台北”,台方称“中华台北”,不得称“中国台湾”或“台湾”。

        91、不得使用“北朝鲜(英文North Korea)”来称呼“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可直接使用简称“朝鲜”。英文应使用“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或使用缩写“DPRK" 。

        92、不使用“穆斯林国家”或“穆斯林世界”,可用“伊斯兰国家”或“伊斯兰世界”。但充分尊重有关国家自己的界定,如印尼不将自己称为“伊斯兰国家”。

        93、在达尔富尔报道中不使用“阿拉伯民兵”,而应使用“民兵武装”或“部族武装”。

        94、在报道社会犯罪和武装冲突时,一般不要刻意突出犯罪嫌疑人和冲突参与者的肤色、种族和性别特征。比如,在报道中应回避“黑人歹徒”的提法,可直接使用“歹徒”。

        95、不要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称为“黑非洲”,而应称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96、公开报道不要使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等说法,可用“宗教激进主义(激进派、激进组织)”替代。如回避不了而必须使用时,可使用“伊斯兰激进组织(成员)”,但不要用“激进伊斯兰组织(成员)”。

        97、在涉及阿拉伯和中东等的报道中,不要使用“十字军(东征)”等说法。

        98、对国际战争中双方战斗人员死亡的报道,不使用“击毙”“被击毙”等词汇,也不使用“牺牲”等词汇,可使用“打死”等词汇。

        99、不要将哈马斯称为恐怖组织或极端组织。

        100、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前苏联",而使用“苏联”。

        101、应使用“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不使用“乌克兰亲俄武装”“乌克兰民兵武装”“乌克兰分裂分子”等。

        102、不使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而使用“一带一路”倡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m4FKgz_fwPD5vZCENG35w
546#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12:0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108例新闻标题,100例有差错,你能看出来吗?
1.农业部:“互联网+农业”呈良好态势 (本文刊于201873日某报)
2.暴雨天,车辆涉水趴窝该怎么办?积水熄火 切忌不要二次启动
3.172条整改措施落实中央环保督查要求
4.我市打造免费无线Wifi一条街
5.国家环保部来石普查污染源
6.三名偷油贼物流园作案被抓现形
7.二〇一八年全区机关公开承诺事项汇总表
8.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9.Jatigede水力发电站
10.XX怒怼XX  网友拍手叫好
11.美德法英合伙挤兑俄罗斯
12.国家教育部调研高考综合改革
13.9平米门面到手“只剩”两平米
14.一阙钗头凤  千古沈园情
15.热心的老俩口 携手走过60年岁月
16.吴江检查:维护公共利益 惟有“奋辑笃行”
17.今晚20时 洪峰过境磁器口 应急响应已启动
18.共享单车免押金带来的“鲶鱼效应”
19.令人匪夷所思的结伙诈骗
20.怀念儿时鲜美河鲜 希望能为环保尽一分力
21.教育部长:应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
22.“战略配售”成热门词汇
23.“围剿”与“反围剿”
24.“凭良心干好份内事”
25.选购太阳镜因人而宜不可马虎
26.电光火石间认出你,不难
27.二零一八年的乡愁
28.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29.上海:为垃圾分类下达“军令状”
30.窃贼为逃抓捕 持钢管殴打民警
31.“旱改水”,农机服务“四两拨千斤”
32.市地税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为困难企业雪中送炭
33.契而不舍抓好政风行风建设
34.去逝老人无密码存单 想取出来闹心了
35.让两个绝对根植于心的付诸于行
36.搽“肤毒净”止痒 不曾想痒上加痒
37.儿童家具国家标准执行情况不尽人意
38.业界巨擎缘何抢滩上海精耕无人技术
39.“小天鹅”洗衣机鱼目混杂,如何才能买正品?
40.极寒天气来袭:黄山之巅云海雾凇美翻了游客
41.国家水利部到我市调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42.“店小二”式服务培育“栓心留人”沃土
43.国家民政部调研组到XX市调研
44.XX县获国家财政部2500万奖励
45.铁路公司调动特别组严正以待
46.这47名醉驾司机难捱啰
47.冲破户籍壁垒,回归应有功能
4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9.“变更登记”与“事故赔偿”不能划等号
50.和“神州十号”返回舱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51.尴尬!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竟有一副对联贴反了
52.一张一弛过暑假
53.痴心一片终不悔 只为桃李竟相开
54.一份耕耘才能一分收获
55.“八·一”建军节前夕省军粮办来xx慰问驻军部队
56.发展“全域旅游”如何跳出同质化桎梏?
57.我那个期间福建特刊《广阔的天地》
58.北京:对奇葩证明釜底抽薪
59.白罗斯美食街缤纷亮相
60.初中生辍学外出打工,为何没人管
61.撅嘴吐气能强肺
62.如此嚣张的老赖 拘留三天就怂了
63.豆鼓蒸鲳鱼
64.各地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
65.家长干嘛非得给孩子报培训班
66.情深意长 锥心泣血——读文学新人龙君昊散文《掉入回忆的梦里》
67.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
68.新航站楼“攻略”在手 出港接机不发蒙
69.一选手在赛道上没了脉搏
70.整改实施方案初步成型
71.村民剪断光缆致4乡镇通讯中断
72.加快转型升级 擎画产业发展蓝图
73.凝心聚力谋作为 卯足干劲再出发
74.戮力同心谋发展 同心同德铸辉煌
75.惊蛰踏青 谨防毒虫叮咬蛰伤
76.科普画廊受市民亲睐
77.著名高校辩手唇枪舌剑“崇阳论剑”
78.FAA制定新规促进超声速飞机发展
79.多举并措实现个贷历史性突破
80.我有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
81.蛙儿子不在家?来“斗蛙”找它!
   碳烤牛蛙14种口味 下载ZAKER有折扣
82. “青蛙旅行”走红 佛系标签有失偏颇
83. 印江偏岩水库加快筑坝确保安全渡汛
84. 消防知识进校园 安全防范与未然
85. 共享单车不可再枉顾监管要求
86. 拿到题目学生懵了:奥数居然没有
87. 趟出一条美丽乡村发展新路
88. 超级杯全新赛制考验两队主帅排兵布阵
   恒大老道 斩获三连冠
89. 把社会风险化解在“青萍之末”
   市政协“超大型城市社会风险特点和防控”课题大调研启动
90. 她年逾古稀,为充实自己加入“自考大军”
91. 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收关
92. 垃圾扔错地方后已捡起并道歉 公交司机却不依不饶 态度恶劣
93. 再带你回顾下2017“科学”留言 最扯的当属“霍金警告月球背后有外星人”
94. 三名熊孩子不知所踪 警民全城搜寻终找回
95. XXX县XXX乡: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
96. 高粘度用户促移动网络广告收入增长
97. 一言不合就斗图 这样的初雪你满意吗?
98. 两车刮蹭仨人送医
99. 2017中国.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马拉松赛事准备就序
100. 治愈节后职场综合征
101. 沁园春.2018戊戌元宵抒杯
102. 钓鱼岛度假村 暑假休闲胜地
103.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三批 开展2018年脱贫攻坚督察巡查
104. 挺你,无时无刻—麦当劳FIFA世界杯主题菜单燃情登场
105. 灭防白蚁请拨打2252838
106. 一炷香的感动
107. 内河网箱养鱼将划上“句号”
108. 记录严格规范 问题一目了然 鞭策安全生产
    从一本台账看地铁2号线试运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lWX-Qpf-BwQeUpSGLiqNw
编辑:杨琦钜
547#
发表于 2018-9-28 13:2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Website Revs Up, With New York Magazine’s Help, to Cover More Local NewsImage
[size=0.9375]Jere Hester, a former city editor at The Daily News, will lead the new nonprofit website The City. “We’re really hoping to not only do some good here, but also to kind of reconnect people to civil activity,” he said.[size=0.8125]CreditCreditAriana McLaughli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size=0.9375]By Jaclyn Peiser


  • Sept. 26, 2018







[size=1.1875]With the once robust metropolitan news coverage in New York dwindling, a new nonprofit website called The City is teaming up with New York magazine in hopes of replacing some of that lost local accountability an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ize=1.1875]The City will be led by Jere Hester, a lifelong Brooklynite and former city editor at The Daily News, where he spent almost 15 years. Mr. Hester expects to hire 15 journalists to focus on beats like transportation, politics, affordable housing, health care, edu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e plans to start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anuary.
[size=1.1875]“We’re really hoping to not only do some good here, but also to kind of reconnect people to civil activity,” said Mr. Hester, 52, who since 2006 has been the director of the NYCity News Service at the Craig Newmark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at CUNY. “To me, the best stories are the ones that bubble up from communities.”
[size=1.1875]The partnership will allow The City to immediately reach New York magazine’s large audience, an unusual starting point for a news operation, said Kai Falkenberg,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ity and a former first deputy commissioner of the New York mayor’s office of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size=0.5625]
ADVERTISEMENT





[size=1.1875]The City will be accessible through the magazine’s website, and some of its articles will be posted there. The magazine will also provide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office space, at least for the time being. But there will be no financ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organizations.
[size=1.1875]“It was hard to see a downside,” Adam Moss, the editor of New York, said.
[size=1.1875]“Our name is New York,” he added. “We can’t possibly do enough local coverage, and so this will offer us an opportunity to bring local coverage to our readers.”


[size=1.1875]Local news in New York has been battered recently. In July, The Daily News cut half of its already reduced staff. The Village Voice shut down for good last month. The news sites Gothamist and DNAInfo were shut down by their owner last year. (Gothamist was revived this year by a new owner, New York’s public radio station, WNYC.)
[size=1.1875]It’s this coverage void that The City is hoping to fill.
[size=1.1875]The site has raised nearly $8.5 million in funding — including $2.5 million each from the Leon Levy Foundation, the Charles H. Revson Foundation and Craig Newmark, the founder of Craigslist.
[size=1.1875]“I love the idea of trustworthy journalism coming from the neighborhood level,” said Mr. Newmark, who has made several sizable donations to journalistic institutions recently, including $20 million to the investigative start-up The Markup this week.

EDITORS’ PICKS
The Adopted Black Baby, and the White One Who Replaced Her

What Happens to #MeToo When a Feminist Is the Accused?

Dorm Living for Professionals Comes to San Francisco


[size=0.5625]
ADVERTISEMENT





[size=1.1875]“There’s a lot of great national world coverage, The Times included,” he added, “but sometimes what matters is: What’s the deal with the local dog park? How do you get a pothole fixed? And I’ve spent more than half my life in customer services, and the journalism equivalent of customer service is grass-roots journalism.”
[size=1.1875]Philanthropy has become a more common means of funding journalism in recent years, with outlets like The Texas Tribune, ProPublica and Chalkbeat, a nonprofit news website that covers education in seven cities, all benefiting from the practice. And some of those outlets have made local journalism a priority.
[size=1.1875]In August, ProPublica announced that it was expanding its local reporting network, looking to fund projects on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Civil Media, a blockchain technology company that aims to help start 100 journalism outlet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has provided grants to newsrooms in Chicago, Denver and the Hudson Valley.
[size=1.1875]The 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 and the Lenfest Institute for Journalism recently announced a $20 million local media transformation fund, expanding the Table Stakes project, which helps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metro newsrooms around the country.
[size=1.1875]The Knight Foundation and the Democracy Fund are contributing funding to the American Journalism Project, which aims to act as a venture philanthropy firm by providing grants and consulting to local news outle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venture,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is run by John Thornton, founder of The Texas Tribune and a successful venture capitalist who also donated to The City and will sit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lizabeth Green, the founder of Chalkbeat.
[size=1.1875]“We want to mobilize a movement to support the local news our democracy deserves,” Ms. Green, who is on the advisory board for The City, said. “If we’re really going to give democracy the news it needs, many more local newsrooms need to be able to look like newsrooms.”
[size=1.1875]Ms. Green said she was excited to see a renewed interest in investing in local journalism. But rather than a return to the days when beat reporters competed for daily scoops, she expects to see more collaborative projects between nonprofit news organizations, she said.


[size=0.5625]
ADVERTISEMENT





[size=1.1875]Ben Smith, the editor of BuzzFeed News, will be the chairman of The City’s board of directors. Other members include Sarah Bartlett, the dean of the CUNY journalism school; Richard Ravitch, a former lieutenant governor of New York; and S. Mitra Kalita, the senior vice president for news, opinion and programming for CNN Digital.
[size=1.1875]The advisory board will provide Mr. Hester with advice, contacts and recruiting. It includes the WNYC host Brian Lehrer; Jim Dwyer and Sam Roberts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bby Krenek, the publisher of the Newsday Media Group; and Richard Tofel, the president of ProPublica.
[size=1.1875]“Journalism is a utility like water in a city — the place will fall apart without it,” Mr. Smith said in explaining why sites like The City were important. “I don’t think anyone imagines that The Village Voice fell apart because they ran out of bad landlords for them to cover.”



Follow Jaclyn Peiser on Twitter: @jackiepeiser.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26/business/media/the-city-new-york-magazine.html?rref=collection%2Fsectioncollection%2Fbusiness-media&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media&region=stream&module=stream_unit&version=latest&contentPlacement=7&pgtype=sectionfront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21:0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错可能毁了一切,媒体这些差错要避免!
一篇不足1500字的稿件里,错别字及错误标点超过了15个,甚至连标题都出错。达到了1%的差错率,这比新闻出版署规定的出版物的2‱的差错率高出50倍。

尽管这样,但它一定不可能是自媒体编校质量里最差的一篇。

媒体究竟该如何提升编校质量?

本篇文章,《南方周末》资深校对将手把手教你如何挑错字,找病句。


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报纸要准确、准确、再准确!按照中国新闻出版机构的要求,纸媒的差错率必须小于万分之二。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载体和传递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报纸已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方式,信息传播进入了电子稿时代,微博、微信、App成为自媒体的沃土。任何人都能有平台、有渠道生产和发布信息,但不是每个发布者都能严格遵循“旧时代”信息生产者严谨的操作规程。与之相伴的则是各种错字、别字、病句、常识错误、逻辑混乱扑面而来,观之如鲠在喉难以卒读。


而智能手机强大便捷的功能,会令一个错误以“截图”方式在网络上疯传,使发布者沦为笑柄,甚至引发封号乃至媒体的人事地震。所以,无论从对用户负责的角度,还是从自媒体人本身的角度,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移动互联时代的编校质量。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在纸媒时代,信息生产的方式是协作制。采、编、审、校各司其职,合作生产内容。进入流阅读时代后,在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的众声喧哗中,在“只有第一名才被记住”的快马轻裘中,信息生产发布者越来越将“首发”放在第一位。为求“快”,相当多的互联网媒体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必要的审稿与纠错工序,于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自媒体更是自写自编自校自审“四合一”,相当于无校无审。信息的最重要传递介质——文字的质量被全面忽视。

其次,电子文本的写作和传播大量依赖复制粘贴。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成品就可以拿来使用,引用文本、转发文本的检查与核实被忽视,导致以讹传讹,错谬流布。

那么,如何发现与解决不良机制导致的问题呢?放下报纸,面对屏幕,变化的是信息载体;不变的是读者(用户)仍旧在阅读,而且对优质内容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本质未变,传统时期的经验和手段就可借鉴转化,为新形式服务。新的校对形式,就是网络校对。网络校对脱胎于纸稿校对,与传统校对工作相比,互联网读屏时代,原稿即电子稿而非纸稿,校对工作发生了多方面变化。

其一,没有原稿了,直接校对电子文本。于是,传统的只需耐心细致即可的 “校异同”转变为需要广博知识的“校是非”;传统的长则以季、短则以日计的新闻生产周期已几成历史,互联网抢首发抢的是分甚至是秒,不具备强大的快速反应能力无法胜任。广博知识+快速反应,对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其二,校对人员“扩权扩责”了。传统的“校异同”只需标注小样与原稿的差异,既不关心如何改正,也无须承担对错责任。而在“校是非”模式下,校对人员既要能知其“非”,也要进一步确定其“是”,修改权限扩大了。除了现场情况须核实、重大问题须请示外,一般性的文字、病句、常识错误、逻辑错误以及版式错误等问题可直接改正。因此,读屏时代校对人员的责任加重,编辑职能明显增强。

常见编校错误详解

(一)When,发现时间的错误

1. 利用公开信息发现时间点的错误

例1 某媒体《“越开放,越要保密”——修法内幕:保密和公开的角力》报道了国家保密法的修订历程。在其中“越开放,越要保密”部分,“保密和公开两种价值的角力,贯穿修法13年。1997年修法启动……”

后经查询公开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于1988年9月5日通过。1996年4月,国家保密局启动保密法修订工作,而非原文中的1997年。

例2 某媒体发表文章探讨“死刑复核结果可否直接通知律师”,开篇即道“从1997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迄今已20年”,“20年来……死刑复核程序在不断完善”。

事实上,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是2007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的,而不是1997年。

2. 根据上下文互证发现时间错误

例3 某媒体《战事之败败在军,军队之败败在国》一文说道,“188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朝野大惊,李鸿章上了一道《筹议海防折》”。

根据下文提及的《筹议海防折》,即可知1884年份有误。李鸿章上《筹议海 防折》,时间是1874年12月10日。

3. 发现时间表述方式不统一的问题

例4 某媒体《大巴上的迈克尔·杰克逊》一文中,贾樟柯回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对自己从事艺术事业的影响。其第一段原文为:"6月 25日,迈克尔·杰克逊死讯传出的时候,贾樟柯正在上海忙着拍纪录片《上海传奇》。他既不上网,也没看报,并不知道杰克逊死了,直到看到高晓松发来的短信:‘迈克尔·杰克逊已于2009年6月26日在洛杉矶去世。这个人的去世让我感觉到,或许我们都老了。’”

25日收到死讯,26日迈克尔·杰克逊逝去——原稿的表述形成了得知死讯在先,迈克尔·杰克逊过世在后的颠倒。查询公开消息即知,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于洛杉矶时间2009年6月25日的14:26,北京时间为2009年6月26日5:26。原文中,北京时间与洛杉矶时间杂用,形成表述混乱。调整后为:“6月26日,迈克尔·杰克逊死讯传出的时候,贾樟柯正在上海忙着拍纪录片《上海传奇》。他既不上网,也没看报,并不知道杰克逊死了,直到看到高晓松发来的短信: ‘迈克尔·杰克逊已于2009年6月26日在洛杉矶去世。这个人的去世让我感觉到,或许我们都老了。’”这样处理时间关系就理顺了。

(二)Who,关于报道对象姓名、身份信息的错误或不当使用

报道对象的身份错误,既包括自然人的姓名、职业身份信息,也包括机构名称;既包括中国名称,也包括外国名称;既包括当下的人物、机构,也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主体称谓。非常见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要用汉译全称(最好也提供外文全称),以便校对以此为基准,确认译名的准确性并统一、核对全文。

1. 关于事件主体的身份及其相关信息

例5 某媒体《中国:主流听众渐成主流人群》一文的配图是汶川地震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记者王亮第一个进入映秀镇,用海事卫星电话传回现场报道,军长许勇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向外界报告灾情。原图片说明为“总书记(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下令给救灾官兵每人发一台收音机”。事实是,发放收音机的命令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则此处胡锦涛身份应使用“军委主席”而不宜用“总书记”。于是见报图说改为“军委主席下令,为17万前线救灾官兵每人配备一台收音机”。

例6  2017年秋季世界知名钢铁企业日本神户制钢曝出造假丑闻,10月8日神户制钢副社长梅原尚人在记者会上坦承,造假行为是有组织性的。多家媒体均将其名字误写为“梅园尚人”。这类问题只要登录企业官网一查便知。

2. 关于历史事件主体的身份

例7 某媒体《〈解放战争〉作者王树增访谈》一文中在谈到孟良崮战役时,原稿为:“孟良崮战役打到最后的时候,满山都是伤员。老百姓就是拿着门板,拿着自己的棉被,就往下抬共产党八路军的伤员。近在咫尺,国民党伤员没人抬,在地上呼号不止。由此可见民心向背。”

其中,“共产党八路军”均应为“共产党解放军”。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共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9月,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依据史实对原文表述进行修正,可使这段文字符合事件主体的历史身份。

例8 某媒体在谈重读传统、接续文化这个命题时称,“轴心时代都有哪些人?耶稣、释迦牟尼、孔子、柏拉图、笛卡儿、亚里士多德……”“轴心时代”是由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提出的。书中论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同时出现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雅斯贝尔斯第一次将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而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的“笛卡儿”,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勒内·笛卡儿,生于1596年,逝于1650年,晚于“轴心时代”两千多年。


[color=rgba(89, 96, 101, 0.933)]勒内·[color=rgba(89, 96, 101, 0.933)]笛卡尔[color=rgba(89, 96, 101, 0.933)](1596年3月31日—[color=rgba(89, 96, 101, 0.933)]—1650年2月11日),世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color=rgba(89, 96, 101, 0.933)]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3. 关于机构名称

例9 某媒体《渺茫的日本“回归”》一文原稿提到“美国上议院20名女议员、下议院78名女议员”,对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体略有了解即可知,“上议院”“下议院”的提法不准确。美国“上议院”一般译为“参议院”(UnitedStatesSenate),美国“下议院”一般译为“众议院”(United StatesHouseofRepresentatives),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组成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美国国会。

例10 2017年1月14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某媒体刊发了周先生生前的访谈实录。他回忆了在日本“九洲大学”的帮助下出版《苏州评弹记言记谱》一书的过程。该“九洲大学”实为录者笔误,应为“九州大学”。郭沫若曾就读于此学医,其时校名为“九州帝国大学”,二战后为消除帝国主义影响改用今名。

4. 关于外文名称的准确性

例11 某媒体《美军监测船的公害》一文,谈论当时热点新闻美军“无瑕号”“胜利号”等舰艇违反国际法,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使用高强度声呐导致中国渔业资源受损的事件。作者全文使用了“无暇号”字样。虽然中美文化差异不小,但给一艘工作舰船命名为“我很忙、我没空”还是有点难以理解的。这是当时的热点新闻,关于此舰的报道散见于各大媒体,查证一番后发现中文媒体使用“瑕”“暇”不一。查到外媒的英文报道才确认,这条船名为“Impeccable”, 形容词,“没有缺点的、不会做坏事的”,意译的话就应该是“美玉无瑕”的“无瑕”,而不是“忙碌、没空”的这个“无暇”。于是就此统一全文为“无瑕号”。

5. 关于外国人名的准确译法

一般来说,外国领导人的姓名翻译工作由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译名单位——新 华社译名室——来完成。报道涉及外国领导人时,校对一般会对照新华社报道来核实准确译名。除领导人以外的普通外国译名,新华社译名室有一整套规范而细致的西文拼写与汉字对应系统,并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为标准。新老媒体在发稿时,亦应以此为依据来规范译名。

例12  某媒体《天下一周》栏目报道,在哈马斯占领了加沙地带后,巴基斯坦领导人阿巴斯的处境尤为微妙,他与以色列总理“默尔克”的会晤成为世人瞩 目的焦点。报道中使用的人名是不规范的,经查新华社文章,以色列总理通用全名为埃胡德·奥尔默特,所以改以“奥尔默特”见报。
常见的、重要的外国人名,可以依据新华社及各种工具书来确定用字,有些情况是原稿本身对人名交代语焉不详,甚或作者本身处于信息盲区,就需要根据文中所提及的人物经历,多方搜索求证,先确定人是哪个人,再确定译名是否准确。

另外,中文媒体在报道外国人时往往只记其姓,如顶级名人特朗普、普京等耳熟能详的知名人物,读者自可心领神会。在报道见报率不太高的人物时,建议使用其全名,至多省略其中间名,以尽量凸显其唯一的指向,避免与其他同姓氏者混淆。

再加个小花絮:还要特别注意使用第三人称时的性别区别,特别是遇到不常见的人物时。某知名媒体国际版面在提到格鲁吉亚前总统萨卡什维利时,短短千余字,忽而是“他”,忽而是“她”。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Mikhail Saakashvili),1967年12月21日生于第比利斯市,曾于2004—2013年出任格鲁吉亚总统,玫瑰革命领导者。这是位如假包换的男性,文中的“她”都是误用。

例13 在一篇讲述民国文人对创设哈佛燕京图书馆贡献的文章中,提到了图书馆前身汉和文库在图书分类上采用“美国卡特和杜威”的图书分类理论和方法。文章中卡特与杜威都仅仅使用姓氏,而且这是美国较为常见的姓氏,这两姓的名人不少,如果只用姓氏的话很难实现其准确与唯一指向。于是多方查证以求全名。奇怪的是,当时在中文、外文搜索引擎中,能查到的只有“卡特,C.A.”,这样的信息几无价值。直到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官方网站,才找到了这两位图书馆学开创者的全名,及时为报道提供了英文注释Charles Ammi Cutter、Melvil Dewey,使报道主体具备唯一性、准确性,提升阅读感受,避免引发读者的不解。

与中国人名特别是汉族人名“姓+名”方式不同,外国人名有很大一部分是 “名+间隔号+姓”的组合方式,圆点间隔号的使用,最好是查到其外文原名,以之为基础做判断。

640.jpg(118.0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3 分钟前 上传




[color=rgba(89, 96, 101, 0.933)]图为香港报章上面的体坛明星名称,非粤语区的读者看这几个名字可能会有些糊涂。实际上,香港的人名音译,是基于粤语发音来翻译的:碧咸(内地翻译为“贝克汉姆”)、朗拿度(内地翻译为“罗纳尔多”)、施丹(内地翻译为“齐达内”)。

在外国人名的翻译使用上,特别要留意的一个问题是,港澳台地区对于外稿的汉字翻译与内地有很大差别,特别是香港的人名音译,是基于粤语发音来译的,同为汉译,与内地普通话的音译差别极大。在使用外稿时要特别留意普、粤、英的对照关系,在引用外稿原文时对不同译名应做出标准译名注解,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手段。

如政要译名:前任美国总统Barack Hussein Obama,内地、香港译名奥巴马,台湾译名欧巴马。Margaret Thatcher,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内地译名撒切尔夫人,台湾译名佘契尔夫人,香港译名戴卓尔夫人。阿根廷的革命家、文青偶像切·格瓦拉,港文用的是“哲·古华拉”。知名球星迈克尔·乔丹、C.罗纳尔多,港译米高·佐敦、C.朗拿度。

而与外国人名汉译问题相反的是,旧时及现时港澳台地区使用威妥玛拼音或 粤语拼音翻译华人人名,与内地使用的汉语拼音拼写不一致,若学养不足或掉以轻心,势必导致“常凯申”类见报错误,贻笑大方。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增加,国民英语水平提高,港澳名人多以英文名见于外媒,在翻译使用外媒消息时就要特别注意。某媒体曾出现过“满篇尽是米切尔·杨,读者不识杨紫琼”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英文名与中文名的对应 关系。

(三)Where,关于地名的误用(含地图)

地名信息主要有国家和地区名、省级行政区名、县市级行政区名、村镇名、 自然地理名称。一般而言,国家名称、省级行政区划仅可能发生输入法错误,只要细心些就能避免。需要留意的是:

(1)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不宜简化掉民族。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可以简称宁 夏,但不宜简称为宁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可以简称内蒙古,不宜简称内蒙。

(2)全国近两千个县级行政区,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不太为采编校人员熟悉, 数万个乡镇以及更多的村级地名绝大多数不为人知,要确保见报信息的准确,就要求一线采访人员或者现场笔记地名,或者拍摄当地官方地名信息,从信息的源头把关。稿件进入制作环节后,一来流程紧张,二来鉴于地方文化、传统各异,小地名各有特色千奇百怪,发现问题殊为不易,就只能依赖编校人员根据一般地名命名规律来判断了。

例14 某媒体《金沙横断》图片说明是“昭通金阳县对坪镇移民新居”,金阳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而非云南昭通。这类知名度不高的小县的隶属关系,如在采写源头上搞错,后期制作过程中是极不容易被发现和改正的。

(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地名出现在报道中。对于外国地名的使用,比较便宜行事的,就是参照新华社译名室发布的译名。另外,亦可参照较有权威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英华大词典》、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地图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世界地名录》《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北京知识出版社《世界地名译名手册》。

例15 某媒体梳理核电事业发展历程时有这样的表述:“1979年3月美国宾州三里岛核电站出现严重事故后,在与GE的对抗中落于下风的西屋事实上已很难在本土拓展市场。”

“三里岛”,英文名为Three Mile Island,应译为“三英里岛”。即使在没有英文原文配合验证的情况下,校对时也应想到,美国使用的是公制、英制计量单位,在民间交往并不算多的20世纪70年代,几无可能使用“里”(别称“华里”)这个中国特有的距离单位作为地名。

(4)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大部分外国地名的汉译是用音译法,但有些外国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汉译名字,在使用时尤须注意。

例16  某媒体《垃圾场上太阳升——太阳马戏发迹史》一文,报道全球最具有品牌价值的马戏团太阳马戏团早期发展阶段,创始人拉里贝特视去“圣佛朗西斯科”巡演为重要目标之一。原稿就使用了该地名的英文音译。而这个地名恰恰有一个中文传统译名“旧金山”。

由此,可引申至另一地名译名差异问题,就是港台译名与内地译名的偏差。 内地与台湾地区有长达三十多年的“完全敌对”状态,相同的文化根基有了各自 发展;香港则因其一百多年的殖民史造就了独特的文化面貌,内地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地名翻译上,虽然都以音译为主,但因用字及音节的取舍不同,往往译法存在诸多差异。媒体在转引外稿或港台信息源时,就要格外留意外国地名的港台译法的转换。

例17 以下为港台译法的转换:沙乌地阿拉伯—沙特阿拉伯,赖比瑞亚—利比里亚,查德—乍得,义大利—意大利,雪梨—悉尼,星加坡—新加坡,象牙海岸—科特迪瓦,新西兰—纽西兰,叶门—也门。

例18 外国地名在内地的译法,除了传统约定俗成以外,是严格音译,而香港则半音译半意译,如法国名城Cannes,“戛纳”是一丝不苟的内地式音译, “康城”则是典型的港式,音译+类属,最符合语源。

无论人名还是地名,内地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差异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即使官方机构能达成一致,要想消弭民间语文的译名差异也是难以想象的。 我服务的媒体外稿资源丰富,自家采编人员也屡屡出国采访或转引外媒信息,怎样避免版面上出现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奇怪名称?唯编校环节多花心思,多做核查功夫,做深做细, 别无捷径。

(5)报道中的地名往往勾连着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一种情况是地名没问题,但勾连的信息过时了或者彻底错了。

例19 某媒体《不能让恐惧掌握一切》一文,原文是“在从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飞往深圳的航班上”,拉各斯曾经是尼日利亚首都,但1991年12月阿布贾成为该国的新首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勾连信息错误。

例20 某媒体在报道伊拉克现状时回望漫长的历史,“上千年来流着奶与蜜的两河流域,养育了一代代伊拉克人……”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但“流着奶与蜜之地”之说出自基督教文明的《圣经·旧约》,“流着奶与蜜之地”特指“迦南地(Canaan)”——地中海与约旦河谷之间,而非两河流域。

(6)在地图制图方面,近年来媒体使用地图比较多,地图是一大雷区,点位、地名、区域分界线、区域面,点线面都有可能埋雷。

一般而言,知名地点放错位置,如把香港放珠海位置或者上海搁南京了,相对容易发现;如果制图时把某县市级小城移位,正文中又没提及具体位置,或者图、文分别上版无法形成互证关系的,就不太容易审核出来。

例21 某媒体《灰霾“巡视组”潜入京津冀》,配图“12个督查地点2013年1月—2014年1月涉及大气污染民众举报案件数量”中,邢台位置稍有误差,应在邯郸以北的河北省境内。

地区分界线、省界或国界,分界线画得偏出去或偏进来,这是线的问题。 把某一国家的离岛标成了别国颜色,如把锡金仍然以主权国家用色来标注,这是面的问题。传统纸媒编辑过程中多是出灰样,无法形成明显的色差,如果有问题也不容易发现。特别是绝大多数编校人员对于文字的熟悉和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地 图,地图的点线面这类基础的事实一旦有错,后期基本上是修正无望。如果出现国境线失准的问题,则事涉政治与外交,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要避免制图失误,除了编辑校对注重核查之外,原始制图一定要好好把关。特别是要注意使用权威发布的地图模板来制图,不要轻易使用网络上不明来源的地图。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工作,但网络资源发布的随意性也很容易造成难以估量的恶果。另外,随着中国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媒体越来越多地报道中国地缘政治及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参考和引用外媒报道,这时就要特别留意地名的翻译和使用。某些时候,地名就是政治。


640XW7C2WQ1.jpg(30.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color=rgba(89, 96, 101, 0.933)]某卫视2016年10月9日播出某档综艺节目时,有细心网友发现,大屏幕上出现的中国地图出错,动画素材将中国地图版图标红处理,却未对台湾地区做标红处理(绿圈内所示)。节目播出后,遭到不少网友批评。[color=rgba(89, 96, 101, 0.933)](视频截图)

例22 某媒体报道中国安全局势,初拟配图说明为“中印边境线上,印度军方人员在阿鲁纳恰尔邦的邦拉山口站岗”,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实为中国西藏的藏南地区,我国政府从未放弃藏南主权,也未承认印度对其的主权、控制权,中印双方正在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改为“印度军方人员在中印争议地区站岗”后顺利出刊。

(四)用常识、用发散思维去发现专业的问题、现场的问题

专业语汇与日常信息交集较少,新闻报道中专业语汇的准确性几乎完全依赖采写者提供的第一手信息。新闻现场也是后方校对目力难及之处。要想在专业与现场这两个陌生的领域里发现错误,除了抱有强烈的质疑态度外,还要依赖常识。

例23 某媒体《暗瘤——被忽视的儿童癌症》一文中,“孩子淋巴也有了结结,后来发展到肚子疼”中的“结结”应作“结节”。结节,指生物体表面或内部组织中圆形的小突起。此处能够引发质疑继而发现错误,就是起因于,尽管各专业学科中熟悉的专业名词不算多,但以叠字出现的,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个“第一次”值得认真核查一下。果然,“结结”应是“结节”。

例24 某媒体《来自结构的战斗力》,以信息图方式对比了不同时期中国军队与美军的各军种结构比例。这类型信息图以大量的原始数据为依据,即使是军迷也未必了解透彻。核查这类制图时是不可能纠缠于数据的,只能依据统计图的普遍制图规则来入手。如该文使用了环形比例图来表达,环形比例图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图原则是,环形各个组成部分需要各自标注百分比,各百分数的和应为100%。以此入手就发现,1958年、2013年两年的数据均有错误,导致合计均非100%。另外,2013年的比例图还遗漏了图例。所幸在校对过程中发现,及时核实修正了数据并补入图例,使得相关内容完美刊出(见下图)。







以上示例,也许在学有专长的理科生、金融生、掌握原始资料的作者看来, 文科生的质疑思路和求证方向很没科学道理,有违自然、人文学科逻辑。可是, 所有的表达都是文字的表达,文字自有其关联性——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越深,思维越发散,从文字中发掘的信息就越丰富,就越能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校对在查阅资料以助判断文本准确性时,对匿名网友编写的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信息应审慎识别。在发稿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查阅这些条目的来源网页,或者求证于更专业的权威网站、官方网站。
读屏时代 “对”与“快”如何得兼


(一)严格执行发稿流程,避免无谓错误

信息生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采、编、校、审任何一个环节的控制都必须准确到位,任一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发稿错误。在这个维度上,互联网信息生产也不能例外。

1. 环节控制:采

自媒体作者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新闻事件的5W1H完整准确。重要信息在第一次出现时要用全称,以便校对以此为标准,统一、核对全文。

2. 环节控制:编

编辑过程中,对于流程的执行,普遍偏重“按时”甚至抢发原则,对校对意见的理解和执行及沟通则仍有提高的空间,对送审送校文稿的“齐、清、定”三字原则还需要给予更多重视。

(1)齐:要求文稿、图稿和附件(导读、大小标题、链接、图说等)都齐全无缺。

(2)清:要求文稿或图稿等缮写、描绘清晰,符合排版的需要。

(3)定:要求内容确定,发稿后不再改动。或者说,送审送校的应是准刊发件。

3. 环节控制:校

传统的图书出版机构都会严格执行三校三审制度。传统的报刊出版一般最少执行二校二审制度,即走两个校次。互联网读屏时代唯快至上的工作风格,决定了留给校对环节的时间是非常少的,那么至少也要保证做好一个校次,可能的话分两人做两个校次。

具体执行则要注意,首先不能因为有二校保底就跳过一校。在校对技术上, 一二校工作各有侧重,一般一校粗筛错别字和病句,二校重点是筛查常识、事实及逻辑。跳过一校则必定影响二校进度。其次是对校样的跟进要到位。对于校对意见要做到应改尽改,对校对意见有不同看法时,不要置之不理,而应了解校对为何对相关文本提出疑问或异议,即“充分沟通,知因知果;亦步亦趋,求证落实”。




[color=rgba(89, 96, 101, 0.933)]图为2014年12月4日,郑州,河南日报校对室的校对人员在认真校对版面。(资料图)新闻从普通场景的发生到记者的记录再由编辑部的编辑加工变成文化产品,然后借助报纸版面有效传播,这一个个文图新闻通过编前会各部负责人报稿、编辑精心编稿、组版、校对、签付印,最后由印刷厂印成报纸,前后要经历20个小时左右。

(二)提升校对水准

保障文本的文字质量,校对人员责无旁贷且肩负重任,在无原稿的互联网读 屏校对模式下,校对的工作范围大大扩展了,既要直接判断文字、语句、语法、 标点、版面常识等方面的差错,也自然地被赋予检查、审读及部分传统编辑工作的职能,即检查文本的事实、常识、逻辑错误。
一篇合格的报道,无非是5W1H的有机有效结合,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错误,大则可能对报道的可信性、权威性形成威胁,小则影响用户阅读感受继而影响对媒体的评价。When、Who、Where这三个要素相对属于静态信息,可以从多种渠道核实其准确与否;而What、Why和How属于动态信息,往往只有现场采写者掌握核心内容。无论是静态信息还是动态信息,要想不出错或少出错,除了作者要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以外,编审校等制作环节在后方也可作充分助益。那么,校对人员该如何应对互联网读屏时代的技术考验呢?

1.以日常积累为基础,结合文本进行常识判断、逻辑关系判断,以发现错误、避免错误
“校异同”模式下,仅仅具备耐心与细心是无法应对电子时代的校对需求的。解决之道:广博知识,快速反应。除此无他。除了对汉字、语法的精确掌握以外,文史地理知识、时事新闻、生活常识等等庞杂信息的大量积累和迅速调取、准确运用,成为校对岗位必须具备的素养与能力。研习和质疑这两项弥足珍贵的品质,开始成为优秀的校对人员的标配。校对人员最需要养成质疑的能力,形成有效直接的质疑思路。越是知识面广阔、积累丰厚、质疑心强的校对,其纠错勘误作用、编辑作用就越能充分体现。

具体而言,一位优秀的校对须具备以下业务能力:

(1)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高度责任意识,了解新闻出版行业规范用语、禁用语,杜绝违法、违背新闻伦理的观点和表述。就新时期媒体涉猎内容之广、报道专业水平之高而言,责任校对应具备全面的学习能力、杂家的素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细腻的语感,能从容应对稿件涉及的古今中外、国际国内、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的质量要求,以及领先时代、同业的新颖的表达方式。

(2)具备读图时代校对信息图的技术能力。对版面普通制图、信息图制图规范有充分了解,能发现数据错误与制图错误。如信息图逻辑关系及与正文的对应关系、柱状图高度、饼图比例、政区图地形图细节等。

(3)具备提供编辑意见的能力。校对人员除了精耕细作版面,还应与编辑人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在编辑需要时随时尽力回答编辑的各种求证问题,并提供相关意见,如稿件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大小标题建议、头条文章及导读推荐等。

(4)能够发现英文错误,包括拼写错误及折行等排版错误。

(5)能够发现版式规范制作错误,要在校对文字的同时核对每一层级标示是否正确,相应层级内字体、字号、字色是否统一。

2. 日常工作中校对的校次分工情况

一校:负责稿件一校,以校错别字、校病句为主,权限为直接修改错别字、 语法、标点。确保一校完成后稿件语句通顺,无明显妨碍阅读的硬伤。

二校:清理文字、语句、语法、标点、版式常识等差错,在此基础上校是非,可直接修改一般性的事实误差,确保二校完成后稿件文从字顺,阅读顺畅,无明显版式错误。重点为校是非、校逻辑,以及主配稿口径统一。除没有把握和重大问题须与编辑沟通外,其他问题可直接改正。该校次校对完成的文本应达到准发稿标准。

终校:负责协调统筹校对团队完成全部校对工作,负责全部重点文本的终校,实现对编辑工作的全面拾遗补阙和延伸。该校次完成的文本即可签发。该岗位人员必须确保个人专业业务能力领先,同时有能力有权力处理用户反馈意见,维护编读关系,积累读者及高知类型读者资源。

鉴于互联网读屏时代发稿特点,一般稿件可以合并一、二校次,重点稿件或必要时可进行终校即第三个校次,以求万无一失。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JUqjRvE73GybB1pE77YWg
编辑:杨琦钜
5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18:06: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华盛顿邮报》上的“版面留白”:我们如何纪念殉职的新闻工作者

当新闻工作者因公殉职时,我们会如何纪念?
10月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评论版刊登“A missing voice”一文,以“版面留白”的形式纪念疑似丧生的沙特阿拉伯记者、《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卡舒吉(Jamal Khashoggi)。


据路透社报道,沙特知名记者贾迈勒·卡舒吉10月2日到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领取文件时失踪,至今杳无音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顾问亚辛·阿克泰表示,“土耳其当局认为,卡舒吉很可能已经在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被杀身亡。” 


沙特方面7日表示,指控该国谋杀卡舒吉“毫无根据”,并怀疑土耳其官员是受命做出这些评论。

此事发生后,《华盛顿邮报》不仅以“版面留白”的形式纪念他,更刊出多位专栏作家、记者的纪念文章。



当平面媒体以特别的方式去纪念殉职的新闻工作者时,也在阐明着对新闻的坚持。
今年6月28日,美国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38岁的贾罗德•拉莫斯持枪袭击了《首府新闻报》(Capital Gazette)大楼,五名采编人员遇害。29日,报纸正常出刊,并在头版刊载5名遇难者照片,配以标题“《首府新闻报》5人遭枪杀身亡”。该报记者丹妮尔·奥尔(Danielle Ohl)面对这种境况说:“我们还在哀悼,我们需要帮助,但我们仍在坚守。”


除去这两种方式外,媒体也曾设立奖项、主持纪念展览以悼念殉职记者。
2012年11月2号,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吉斯兰·杜邦(Ghislaine Dupont)与技术员克劳德·维尔隆(Claude Verlon)在马里北部进行参访时遭到暗杀。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悼念殉职的两位媒体人,自2014年起,设立“吉斯兰·杜邦和克洛德·维尔隆奖”,对非洲的年轻记者和技术员进行奖励。2016年,法国新闻工作者协会(LaMaison des Journalistes)举行漫画展览,漫画家们用绘画反对遗忘真相和正义的行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吉斯兰·杜邦(Ghislaine Dupont)与技术员克劳德·维尔隆(Claude  Verlon)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则选择纪念匾这一方式来缅怀殉职记者。

2014年8月,该社摄影记者安德烈·斯捷宁(Andrei Stenin)在顿涅茨克州执行编辑任务时殉职。后在该记者34周岁诞辰日,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为他树立纪念匾。该社总经理德米特里·基谢廖夫(Дмитрий Киселёв)致辞:“我们设立纪念匾以纪念他的贡献。他为了真理、为了使自己的观众、听众、读者能感知到他自己的亲眼所见而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此外,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以该记者的名字命名一项国际新闻摄影赛事,至今已举办4年。


美国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中,有一面纪念墙,用以悼念殉职的新闻工作者。

每年,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根据资料,将前一年在报道中殉职的媒体人的姓名记录在大型玻璃建筑上。


据博物馆官方网站资料,截止今年10月,该纪念馆玻璃幕墙上刻着来自世界各地2,323名新闻工作者的姓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37年。



新闻博物馆研究所首席运营官盖因·科林斯基(GenePolicinski)说:“这个纪念碑上所记录的记者们,为了服务公众而献出生命。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受到袭击或收到死亡威胁后,仍继续工作。”
2011年,视频网站YouTube曾推出一个名为“纪念记者(journalistsmemorial)”的频道,该频道将专注于那些在全球新闻报道过程中殉职的记者的工作与生活。


时任YouTube新闻与政治主管史蒂夫·格罗夫(Steve Grove)表示:“这些记者为了给我们提供准确的信息所冒的风险和做出的牺牲值得我们怀念。他们的报道难以置信,手无寸铁,只身背着摄像机进入街道巷战。”

我国也有对因公殉职记者的纪念。

据新华社报道,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用导弹野蛮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正在使馆中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牺牲,同时炸伤数十人,使馆馆舍严重损毁。2009年5月7日,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在使馆旧址前竖立纪念碑,缅怀在北约轰炸中牺牲的中国烈士,感谢中国在塞尔维亚最困难时期给予的宝贵支持。



纪念碑上用中文、塞尔维亚文和英文三种文字刻着:

缅怀烈士 珍爱和平

谨以此纪念在北约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6月17日立

编辑:付莎莎
https://mp.weixin.qq.com/s/bNzv_DIzbm76mQHVzs8qfg



5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23:22: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为悼念疑被杀沙特异见记者 华邮评论版“开天窗”

 5日,华盛顿邮报评论版刊登题为“听不到的声音”一文,但正文却出现大面积留白,以悼念疑似被杀的沙特记者Jamal Khashoggi。
  Jamal是一名沙特记者,也是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因对沙特王储的批评态度而闻名。2日,他进入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馆后失踪,土耳其未婚妻在领馆外等候12小时未见Jamal出来。土耳其警方初步调查称,Jamal疑已被杀害。
  土耳其警方称,15名沙特人士,包括沙特官员在内,在6日乘坐两辆包机抵达土耳其后,直接进入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馆。土耳其警方称,这15名人士肯定与Jamal失踪一案有关。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自己将直接负责此案的调查。
  但沙特方面竭力否认与此案有联系。沙特官员称Jamal已经离开了领馆,但并未公开相关的监控录像作为证据。
  Jamal于2017年加入华盛顿邮报,因其与本拉登的一段专访而著名。他在专栏中毫不掩饰对于沙特王储萨勒曼的质疑态度,尤其是对萨勒曼巩固权力一事多有批评。
  在上周五的评论版中,华邮在本属于Jamal专栏的位置,留出了一块空白。
  (文/中东故事)
  编辑:付莎莎
      http://global.sina.cn/szzx/article/20181008/03bbf3489ec51000.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