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7:4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89)

探寻 tànxún

2019年6月25日《光明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孙悟空”再会“阿童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开幕式活动上,中日动漫名家围绕中日两国动漫艺术与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等角度展开讨论,共同探寻中日两国动漫行业目前处境、未来突破的路径等话题。”句中“探寻”一词使用有误。

“探寻”的意思是探求,寻找。“探寻”的指向对象较为广泛,可以是具象的道路、矿藏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真理、理想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指向明确并且是行为主体期盼得到的事物。句中“探寻”的指向对象是“话题”,但这两者不能搭配,这是因为,“话题”的指向有多种可能性,按常理来说也不是句中的行为主体“中日动漫名家”所盼望得到的事物,因此不接受“探寻”的支配。

这个错误之所以会发生,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句中出现了“未来突破的路径”,这可能影响了作者的思维,因为“路径”是可以接受“探寻”的支配的。但是在这个句子中,“未来突破的路径”是和“目前处境”并列在一起,共同作“话题”的定语的,从这个句子的结构上看,它处在低一层次的地位,不能和“探寻”构成搭配。

可把“探寻”改为“探讨”。“探讨”意为研究讨论,可以支配“话题”,适合这个句子的需要。(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53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90)大概  恐怕根本

2019年6月26日《语言文字周报》第3版刊登《新四军和老百姓“鱼米情深”?》一文,其中写道:“鱼和米有什么关系呢?大概除了鱼被烹饪成美味,生米被做成熟饭,二者在餐桌上会聚之外,活鱼、生米恐怕根本不会聚集在一起。”文中使用的“大概”“恐怕”和“根本”三个词存在使用不妥之处。

“大概”“恐怕”和“根本”,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作为副词使用,“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如“今天大概要下雨”;“恐怕”表示有可能性的估计,如“今天恐怕要下雨”;“根本”表示一种很明确的估计,如“今天根本不可能下雨”。由此可见,在这三个词中,“大概”和“恐怕”表示的意思基本相同,这两个词和“根本”所表示的意思在程度上又是有差异的,因此它们不能用于同一个场合,指同一件事情。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说的是“鱼”(“活鱼”)和“米”(“生米”)有关系,即“除了……在餐桌上会聚之外”,它们不会“聚集在一起”,但对于这同一件事情,作者分别用了“大概”“恐怕”“根本”这三个副词,导致的结果是:既出现了“大概”和“恐怕”的表意重复,又出现了“大概”“恐怕”和“根本”在表意上的扞格。

修改这个句子,要看作者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如果作者对“鱼”和“米”关系的上述判断十分肯定,那就应删去“大概”和“恐怕”,保留“根本”即可。如果作者对这个判断的态度不是很肯定,那就应删去“恐怕”和“根本”,保留“大概”,但把“大概”移至“恐怕根本”原来的位置,效果更好。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53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22:54:57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不忘初心,忘记使命”
编辑:吴悠

534#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3:1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92)直言 zhíyán

2019年6月28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报道《这部谍战剧故事新颖节奏明快》,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黄志忠直言,挑选演员时他首先考虑的是适合角色,然后也要求演员具备很强的能力。对于此次搭配的演员班底,他也直言这次强大的演员阵列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角色加了分’。”这段话中两处用到的“直言”一词都存在问题。

“直言”,意为毫无顾忌地说话。“直言”一般是用在批评他人、指出他人不足的场合,因为批评有可能引起他人不愉快,通常需要有所顾忌,所以才把毫无顾忌地说话称为“直言”。在这段文字中用到的两个“直言”,从其内容来看,第一个“直言”的行为主体“黄志忠”是对自己在“挑选演员时”的“考虑”和“要求”的肯定,第二个“直言”的行为主体“他”(指代对象也是“黄志忠”)是对“演员阵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肯定,都没有对他人批评的内容,因此这两个“直言”的使用都是不合适的。

可把这两个“直言”都改为“坦言”。“坦言”意为坦率地说话,与“直言”只能用于指他人不足不一样的是,“坦言”的指向对象广泛得多,既可以指他人和自己的不足,也可指他人和自己的优长。如果认为连用两个“坦言”在用词上过于单一,也可把第二个“坦言”改为“称赞”之类的词。(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53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9:44: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93)一贯 yīguàn

2019年6月29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争当“最多跑一次”改革排头兵》一文,其中写道:“为了推动改革一贯到底,我把办公桌搬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每天往返于各窗口之间,与工作人员、办事群众直接面对面打交道,在现场抓协调、抓落实,了解改革推进落地的第一手资料。”句中“一贯”一词使用有误。

“一贯”的意思是向来如此,从未改变。在现代汉语中,“一贯”是个兼类词,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用法,作形容词用时通常用以说明人或事物的属性,如“为人民服务是他一贯的信念”;作副词用时通常用以说明行为或状态的恒常性,如“他一贯好吃懒做”。句中的“一贯”,是当动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规范。作者说的意思是让“改革”彻底实现,“一贯”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把“一贯”改为“贯彻”或“贯穿”。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贯”条存在义项遗漏。《现汉》的释文是:“形容词。属性词。(思想、作风等)一向如此,从无改变的:谦虚、朴素是他~的作风。”这只是给出了“一贯”可作为名词的形容语的一个特点,但在“一贯”的实际语用中,还存在大量的将“一贯”置于动词之前的情况,如上面所举的“他一贯好吃懒做”。因此,《现汉》对“一贯的词义诠释是不全面的,应该补上遗漏的义项。(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536#
 楼主| 发表于 2019-6-30 20:5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94)第三者 dìsānzhě

2019年6月30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金冲及:恪尽史心,立范史德》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作为浩荡历史里的个体,他既见证参与了中国从贫困危难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以历史学家的第三者视角去记叙、考察这段曲折的民族复兴之路;……”句中“第三者”一词使用有误。

“第三者”指的是当事双方以外的人或团体,又可特指插足于他人家庭与其夫妻中的一方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人。句中用的是“第三者”的一般意义,但使用这个意义的“第三者”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所述对象必须是由或合作或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主导,而“第三者”虽不参与其事,但通常能够对于事件的演进发挥影响和作用(这个要求从“第三者”的特指义可以看得更清楚)。

句中说的是“历史学家”对历史所从事的研究(在句中即“记叙、考察这段曲折的民族复兴之路”),问题在于,虽然有相当多历史事件确实是由两个方面所主导,但从总体上说,历史的构成并不全是由两个方面所推进,因此“第三者”的使用是没有依据的。另外,“历史学家”所做的研究,都是事后的,不可能对历史本身产生影响(这里不考虑历史学家篡改历史记录影响后人对历史认识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第三者”也是不妥的。

作者在这个句子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客观地、不同于历史参与者的一种历史研究(在句中与前面的“见证参与”有所区别),但“第三者”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意思。可以把“第三者”改为“旁观者”。当然,也可改为“他者”,这个词有较强的书面色彩,而引语所出全文是一篇对历史学家的报道,选用这个词也是合适的。

编辑:吴悠

53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20:5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95
作者:周俊生
身负 shēnfù
201971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初心如炬》一文,其中有一句话写道:“身负功勋的张富清,仍随部队一路进军。”句中的“身负”一词使用不妥。
“身负”意为身上背着,身上承担着。这个词的指向对象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社会一般价值观具有负面评价,为行为主体所不愿意具有的,如“身负重伤”“身负骂名”;二是虽然不具有负面评价甚至可以有正面评价,但会给行为主体带来压力的,如“身负重担”“身负重任”。句中“身负”的指向对象是“功勋”,但从社会的一般价值观来看,这一事物具有正面评价,也不会给行为主体带来压力,因此“身负”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身负”改为“身载”之类的词。“身载”中的“载”,可以和荣誉之类的正面性事物搭配,如“载誉而归”,因此“身载”符合这个句子的需要。
编辑:高杰

538#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16:2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99
作者:周俊生
牵引 qiānyĭn
201975日《人民日报》第15版刊登《用诗路串起乡愁和远方》一文,其中有段文字写道:“四条诗路原本就是真实的存在,今人所做的不过是归纳整理工作,如何让这四条诗路串珠成链、牵引人们在乡愁记忆中走向远方,则需要有关各方拿出更多智慧、做实更多工作。”句中“牵引”一词的使用不合适。
“牵引”指的是机器或牲畜拉动车辆、牲畜拉动农具往前走,也包括人力乃至车辆等用绳索、链条之类的工具拉动人或牲畜前行的情况。这个词还可作医学上的专科词,专指用特定的设备对人体的某个部位(如颈椎、腰椎)进行牵拉来治疗伤病。不管是一般意义的“牵引”,还是医学上的专科意义,“牵引”指的动作都是具象化的,但句中说的“人们在乡愁记忆中走向远方”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并不是具象化的一个行动,因此“牵引”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牵引”改为“导引”或者“引导”。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作者之所以会用“牵引”这样一个词,可能是受了前面“串珠成链”的影响。在“串珠成链”这句话中,出现了“珠”和“链”两个意象,它们都是形象化的事物,既然已有“链”(即链条),那么用它来“牵引人们……”也可算是一种形象化的叙述。但是,用链条“牵引人们……”,这个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是不美好的甚至是可怕的,这与引语所出全文所表现的意境是相背的。因此,这个“牵引”必须改掉,而在把它改成“导引”或“引导”之后,“串珠成链”这个说法仍可保留。
另外,“串珠成链”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编辑:高杰

539#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20:55: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0
作者:周俊生
胁迫 xiépò
201976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一头鲸的生死救援》,其中写道:“对体型较大的鲸豚动物而言,失去了海水的浮力,自身体重会对内脏器官造成极大胁迫。”句中的“胁迫”一词使用有误。
“胁迫”的意思是用武力、恫吓等手段强迫人做某种不愿意做的事。句中说的是“体型较大的鲸豚动物”的“内脏器官”受到重量压力,“胁迫”的词义与此不合。
应把“胁迫”改为“压迫”。“压迫”有一个意思是对机体的整体或某个部分产生压力,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的表达需要。除了这个物理上的词义外,“压迫”还有一个意思指的是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这个词义与“胁迫”有相同的地方,但“胁迫”只有一个词义,不像“压迫”那样还有物理上的词义。
编辑:高杰

540#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6:25: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1)
作者:周俊生
著作 zhùzuò
2019年7月7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他仿佛回到做编辑时的精神状态》一文,其中有一句话写道:我读过罗达成几乎所有的报告文学作品,从《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十连霸的悔恨》《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少男少女的隐秘世界》,到著作《中国的旋风》《杭州市001号》。句中的著作一词使用有误。
著作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表示用文字书写文章、创作作品等,作名词用时表示著作的成品,如写好的文章、出版的图书等。句中把《中国的旋风》《杭州市001号》称为著作固然没错,但是著作在句中是与《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等对举的事物而出现的,而它们又共同作为报告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下延概念,这等于是在说,报告文学作品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像《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这样的类别(作者没有给出它们的类别名称,但应该不是著作),另一类就是著作,但这显然不符合常识。
句中之所以把《中国的旋风》《杭州市001号》称为著作,与《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等对举,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作者认为只有以图书的形状呈现的才能称为著作《中国的旋风》《杭州市001号》是图书,因此称为著作,而《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等只是单篇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在报刊上,因此不是著作。但这种认知不符合著作这个概念的定义,事实上,图书并不是著作的必要充分条件,单篇的文章,也能称为著作。因此,句中把《中国的旋风》《杭州市001号》称为著作,与《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等对举,是不合适的,其中出现了对著作词义的错误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把著作删去即可。但如果《中国的旋风》《杭州市001号》确实是图书(比如是辑合了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印成的集子),而《你好,李谷一》”“《中国足球队,我为你写诗》等确实是发表于报刊的单篇作品,作者基于这种事实而对两者作出了分别,那较合适的修改应该是在《你好,李谷一》的前面加上单篇的这样的限制语,再把著作改为合集”“文集”“作品集之类的词语。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著作动词义的解释存在失之偏颇的问题。《现汉》的释文是: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这个释文用列举法给出了著作的一些内容,就应该把主要内容列出。但是,其中的意见概念过于笼统,实际生活中的意见除了口头表达外,用文字表达通常见于议案、报告、书信等应用文体,但应用文一般不是著作(支配它的合适的动词是写作),知识”“思想都是科学类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而作为著作的一个大类,文学创作在这种列举中基本阙如,这是不合适的(其中的感情可以视为文学表达,但通常由诗歌完成,而文学创作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和虚构,在这个释文中未能出现)。因此,建议把著作动词义的释文改为用文字书写文章,创作作品。修改后的释文不再用列举法,而是对这个动词义作出了归纳,更符合词语释义的要求。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