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21#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19:18: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0)
作者:周俊生
内涵 nèihán

2019年6月10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第5版刊登《〈重估俄苏文学〉:考索之功与独断之学》一文,其中有一个句子是:“作者的所有论述都内涵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和紧切的现实关怀,充满着一个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省思和期盼。”句中“内涵”一词使用有误。
“内涵”的词义较为丰富。它首先是一个逻辑学专科词,指的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概念的内容,与“外延”相对;又指语言、作品等包含的内容以及行为主体通过其说话或写作所要表现的观念、主张等,如“内涵丰富”;又指人所具有的内在的涵养,修养,如“内涵深厚”。但不管哪一个意思,“内涵”都是一个名词。句中的“内涵”指的是里边含有的意思,词义不合,同时“内涵”带上了宾语“深刻的问题意识和紧切的现实关怀”,这是把“内涵”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应把“内涵”改为“包含”。“包含”是动词,正合于这个句子的表达需要。要注意的是,不可以改为“包涵”。
另外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内涵”时,其中一条释文是“(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这个释文实际上是把“内涵”等同于“内容”了,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比如说“莎士比亚作品的内容”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内涵”,前者应该是仅仅指莎士比亚作品所讲的故事,而后者除了包括作品故事以外,还应该包括这些作品故事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光辉。《现汉》释文没有把“内涵”包含的意思完整地解释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



编辑:董莉

522#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13:29: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1
作者:周俊生
  
大作  dàzuò
2019617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如花的乡愁》一文,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种植绞股蓝时,这草早已名声大作,从云贵一带到陕南安康,这草入药入茶,被誉为‘草人参’。”句中“大作”一词使用有误。
“大作”的意思是猛烈发作或发生,如“铃声大作”“狂风大作”。“大作”通常用来描写一种行为状态的发生,这种状态只能是瞬时的,而不能是恒久存在的,如“铃声大作”,“铃声”在响过一阵后就会停下来,如果“铃声”一直存在下去,就不宜使用“大作”了。句中的“大作”用于“名声”,但从常理来说,“名声”既已出现,就能保持下去,因此“大作”一般不和“名声”搭配。
而且,句中说到“早已名声大作”,但既然“早已”,“大作”就无从谈起了,这两者是不能一致的。在“大作”这个词中,词素“作”有开始、起始的意思,因此“大作”只能用于描写行为状态刚出现时的一段。而按引语所出全文的说法,“绞股蓝”的“名声”一直恒久存在,因此“大作”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名声大作”改为“名声很大”“名声远播”之类的话语。
编辑:王豪
523#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13:5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2
作者:周俊生
踊跃  yŏngyuè
2019618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为买菜而“触网”的老人》。文中写道:“她刚退休那几年,上海的精品超市在南京西路、淮海路布局,她就踊跃买来这些比菜场里贵上两倍的菜。”句中“踊跃”一词使用有误。
“踊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跳跃,如“欢呼踊跃”,二是指情绪热烈,抢着参加某种活动,如“踊跃报名”。“踊跃”的前一个意思表示的是一种具象化的动作,其行为主体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单个的人,而后一个意思表示的则是一种抽象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必须是一群人,不能是单个的人,因为只有在行为主体是一群人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抢先的状态。
句中的“踊跃”,行为主体“她”是一个人,但“她”在去买菜的一路上,按常理不可能跳跃着去,因此作者所取的只能是“踊跃”的后一个意思,但当“踊跃”这样用的时候,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一个群体,而“她”只是一个人,因此“踊跃”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来说,可把“踊跃”改为“积极”之类的词。但“积极”现在多用于参与社会性事务的场合,对买菜这种纯粹私人性事务的活动,一般不用“积极”。因此,合适的修改是把“踊跃”改为“经常”。虽然“经常”和作者原来要表达的意思有点不一样,但更符合句中所说的买菜这种私人活动场景。
编辑:王豪
524#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20:32: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3
作者:周俊生
奋斗  fèndòu
       2019619日《新京报》C叠第2版刊登《麦当娜新专辑名源自高人指点》一文,其中写道:“时光回溯到1979年,每个人似乎都听过19岁的麦当娜怀揣着35美元来到纽约奋斗‘美国梦’的故事,而寥寥无几的人知道她为什么要去纽约——是为了拜师。”句中“奋斗”一词使用有误。
       “奋斗”的意思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努力干。“奋斗”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一般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奋斗”带上了宾语“美国梦”,这不合“奋斗”的使用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奋斗‘美国梦’”这种说法看上去貌似说得通,但这样一来,“美国梦”就成了“奋斗”的对象而不是目标,与作者原意不合。
    可把“奋斗‘美国梦’”改为“为‘美国梦’而奋斗”。
    另外,“寥寥无几”前宜加上“只有”这样的词,整个句子才顺畅。
编辑:王豪
52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1:47:05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284
作者:周俊生
勃起 bóqĭ
2019620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文章《这部荒岛叙事的开创之作其实是作者的灵魂自传》,其中写道:“这个亚当属于整个大航海时代,属于那个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个人主义悄悄勃起的时代,他应和了殖民扩张的野蛮欲望。”句中的“勃起”一词使用有误。
“勃起”指的是男性或某些雄性哺乳动物的阴茎从绵软下垂状态转为坚挺状态,有时也可用于指女性或某些雌性哺乳动物的阴蒂或乳头变得坚挺。“勃起”基本上是一个生理学专科词,其使用对象仅为人或哺乳动物身上特定的身体器官,这些器官都要求具有具象性,能够为人的肉眼所见。句中将“勃起”用于“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或风尚,具有抽象性,“勃起”不能适用。
应把“勃起”改为“兴起”。“兴起”指的是事物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需要。
编辑:王豪
52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2:5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5
作者:周俊生
造就  zàojiù
2019621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喝水都会胖,罪魁祸首竟是它》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的慢性病一样,其发病一定是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共同造就。”句中的“造就”一词使用有误。
“造就”的意思是培养使有成就。“造就”具有褒义色彩,要求它的指向对象只能是正面的,为世俗所接受的事物,如“造就一代新人”。句中的“造就”,其使用对象是“其”,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个代词所指代的是一种叫“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并且作者认为它“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的慢性病一样”,但既然是病,从社会常理来说就不是一种正面的事物,没有人会乐于接受它,因此“造就”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不合句中所要求的情感色彩。
可把“造就”改为“造成”“导致”之类的词。“造成”和“导致”的指向对象都要求是负面的、不受欢迎的事物,这正符合这个句子在情感色彩上的要求。
编辑:王豪
52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1:09: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6
作者:周俊生
安居 ānjū
2019622日《长沙晚报》第7版刊登《三进王家湾》一文,文中写道:“因为紧挨中南大学校区,又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美术学院很近,此处安居了很多画室、音乐培训班,学生进出多,弥漫着文化气息。”句中“安居”一词使用有误,
“安居”指的是安定地居住、生活。“安居”的使用范围一般限于居住、生活方面,同时它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安居”,它的使用对象是“画室”和“音乐培训班”,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居住、生活方面的内容,“安居”不能适用。同时,句中的“安居”还带上了宾语“很多画室、音乐培训班”,这也不符合“安居”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要求。
可把“安居”改为“开办”之类的词。
编辑:王豪
528#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2:5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87
作者:周俊生
章节 zhāngjié 大都 dàdū
2019623日《南方日报》第7版刊登《伟哉斯名说中国》一文,其中写道:“这一编,洋洋洒洒有21章,虽然这些章节长短不一,但每一章节大都饱满充实,张弛有度。”句中“章节”和“大都”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章节”。“章节”意为文章的组成部分。在一本书或一首长诗中,可以把最初的切分称为章,章下面的再切分称为节,合称“章节”则表示作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先说“有21章”,后面的“这些章节”指的就是这“21章”,“每一章节”指的也是这“21章”中所有的“章”。“章节”和“章”是不一样的,但句中的这两个概念被混为一谈了。这两个“章节”都不合使用。
再看“大都”。“大都”的意思就是“大多”。即大多数,大部分。这个词通常用于对事物进行数量判断,表明作者对所称事物的判断并非全部。在这个句子中,“大都”的使用主体是“每一章节”(其中“章节”的使用不适已在上文指出,这里姑且沿用)是一个全称概念,句中用“每一”来强调全体“章节”中的任何一个“章节”都应符合下面的判断(即“饱满充实,张弛有度”),但“大都”与这一要求产生矛盾,因此使用不合适。
对于这两个词的误用,可以融合在一起进行修改。“这些章节”可以改为“各章”,“每一章节”则可删去,这样“大都”就可保留,不用改了。当然,如果作者认为确实是“每一章节”都达到了“饱满充实,张弛有度”的标准,那就应把“大都”改为“都”。但“每一章节”仍以删去为宜。
编辑:王豪
529#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9:4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88)
淙淙cóngcóng 甚至 shènzhì 休闲 xiūxián

2019年6月24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园林》一文。文中写道:“从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到薄伽丘的《十日谈》,文艺复兴文化除了表达人的重要价值之外,还热情地赞美了山的崇高、海的汹涌、河的浩荡和泉水的淙淙,甚至歌颂花草的自然之美以及休闲恬静的乡村生活;……”句中“淙淙”“甚至”和“休闲”三个词的使用存在问题。

先看“淙淙”。“淙淙”是一个象声词,一般用来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从其词义来看,句中用“淙淙”形容“泉水”并没有错,但在这个句子中,“泉水”是和“山”“海”“河”并列在一起出现的,而句中对“山”“海”“河”的描写,分别是“崇高”“汹涌”和“浩荡”,它们都是抓住了各自对象最为鲜明的表现形态来加以形容,而“泉水”用“淙淙”来形容,则转换了描写角度,显得与前文不协调。因此“淙淙”在这里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甚至”。“甚至”是一个连词,它的作用是强调和突出,其连接的内容,后者相比前者有更进一步的意思,还含有很少见到、出乎意料的意思。句中“甚至”两边连接的内容是“热情地赞美了山的崇高、海的汹涌、河的浩荡和泉水的淙淙”(其中“淙淙”使用不妥,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和“歌颂花草的自然之美以及休闲恬静的乡村生活”(其中“休闲”使用不妥,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但是,在句中所述“文艺复兴文化”中,“甚至”后面的部分相对于前面的部分,只是一种自然延伸,很常见,也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甚至”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休闲”。“休闲”意为休息,过清闲生活。句中说的是闲适自得的样子,“休闲”与此意思有距离。另外,“休闲”是个动词,句中让其与形容词“恬静”并列在一起是不合适的,这是把动词当形容词来用了。

综上,对于“淙淙”出现的问题,修改时需要选择一个最能揭示“泉水”表现形态的词,这里提供一个选项,可把“淙淙”改为“清澈”;“甚至”可以删去或者改为“直至”,“直至”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并列事物的自然延伸,这个意思适合句中需要;“休闲”可改为“悠闲”或“悠然”,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可与句中的“恬静”并列使用。(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530#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7:37: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人民网排版失误
编辑:吴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