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1#
发表于 2013-5-15 13:26: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行政管理
广播电台治愈系
//@红色半月刀: 太不像话了,都不关心民生,药药~切克闹~ //@陈震同学:不卖假药你也敢开电台?查的就是你们这样只放音乐不卖药的………

@广播电台治愈系
【长沙FM104 苹果音乐电台被查处】5月3日,长沙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联合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稽查队和岳麓区文化市场综执局,一举捣毁正在播出的“苹果音乐广播”电台发射机房,现场扣缴5KW调频发射机一台及辅助设备一批。(备注:该电台是目前地下电台中唯一不卖药的纯音乐台,下为配图)by@广播发烧网




| 轉發(247) | 評論(64)
今天 09:4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1)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512#
发表于 2013-5-15 22:0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内部整合三定方案或6月出台

本报记者 姚轩杰  权威人士透露,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内部整合、制定三定方案,有望6月底出台。据了解,三定方案的总体基调是合并职能基本相同的行政部门,比如办公厅、财务司、法规司,而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体业务的司局则基本不变。此外,还将强化版权保护的监管职责,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新媒体全方面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三定方案出台后,总局的职能交叉会进一步减少,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文化传媒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有望迎来发展新契机。
  业务部门被保留
  一位接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人士告诉记者,两个部委合并必定会带来部门整合,哪些司局要砍掉,哪些司局被保留,关乎总局职能定位和今后的产业政策走向。
  “目前,总局正在进行内部司局单位调整,主要特点是合并职能基本相同的行政部门,保留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体业务的部门。”上述人士透露,合并的部门或达8个,包括办公厅、财务司、法规司、保卫司、老干部局、机关服务局等;而原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出版、发行、印刷行业监管的出版产业司、出版管理司、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印刷发行管理司,原广电总局负责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等行业监管的电影管理局、电视剧管理司、网络视听管理司等司局基本上保持不变。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监听监看等职能差异较大,目前不具备合并条件。保留具体的业务部门,有利于保持出版、影视等产业政策的连续性。”上述人士表示。
  事实上,2003年中央启动文化体制改革,10年来出版业、影视业走在了转企改制、参与市场竞争的前列。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图书、报纸品种和总发行量占世界第一位,数字出版产业占世界第二位,印刷业产能占世界第三位;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达1.65万亿元,占核心文化产业的60%;浙报传媒、凤凰传媒、时代出版等49家出版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电影方面,2003年中国电影年票房10亿元,到2012年中国电影年票房17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电影屏幕数从不足1000块猛增到1万多块;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相继登陆A股市场。
  “这说明市场化改革是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未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继续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而这些被保留的司局是政策最直接的制定者。”上述人士说。
  版权保护强化
  在此次三定方案中,除了内部司局整合外,强化版权保护是重要的制度安排。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说到底是内容创意产业,没有对内容强有力的保护,对侵权行为严厉的打击,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
  原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管理的国家版权局只限于出版领域的版权,而今国家版权局监管范围有望扩大到广播影视行业。据上述接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人士透露,加强对各类版权监管,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新媒体全方面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将是未来国家版权局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获取内容资源已经非常便捷,但大部分人没有正版意识,导致盗版内容横行,严重影响了出版、电影、音乐等产业的健康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上市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但因版权保护不够而发展有限。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网络侵权盗版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打击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企业;尽快启动著作权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比如提高法定赔偿额。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会同全国人大加紧修订《著作权法》。
  在电影方面,影院放映盗版拷贝、偷漏瞒报票房屡禁不止,电影版权保护也亟待加强。“电影本来就是个高风险行业,电影公司忙活一两年拍摄一部影片,成本很高,而盗版一经网络传播,票房损失非常巨大。”华谊兄弟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华谊兄弟每年花在防盗版上的费用高达一千万。
  此外,中国每年生产600多部影片,能进影院放映的影片不到200部,其他电影投资的钱基本“打水漂”了。因此,除争取票房收入的更大增长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延伸电影产业链、大力拓展影院之外的市场,从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渠道收取著作权使用费。
  产业融合开启
  陈少峰表示,以前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过细,导致文化产业内部相关行业之间形成壁垒,使产业资源无法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三定方案出台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整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构建全媒体的现代传播体系,而这将开启了文化产业整合潮。
   “中南传媒目前有近70亿元的现金在手,凤凰传媒手里也有约80亿元,这么多钱,他们想做什么?伴随着主管部门的合并,报纸、电视、电影、互联网的整合是大的趋势。它们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加大业务融合,进一步打造全媒体产业链,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陈杭表示。
  陈少峰认为,未来出版集团并购广电资产的积极性会比较高。“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总产值已经到峰值,向新兴业态转型迫在眉睫。数字化浪潮下,出版集团希望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终端上发力,打造全媒体内容业态。而电影、电视的传播效果更强,更吸引用户,是新媒体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浙报传媒董秘李庆表示,并购是浙报传媒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式,在未来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还会加大步伐。在广电业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浙报传媒也会积极参与,可能会选择合适的市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标的。
  陈少峰还认为,已上市的文化企业在并购整合和业务拓展方面更具优势。如果运作得当,加上政策支持,这些公司中间可能诞生大型综合传媒集团。
                       http://tech.sina.com.cn/t/2013-05-15/09268341720.shtml


513#
发表于 2013-5-16 11:2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电总局要求整改抗战雷剧 部分卫视调整剧目

昨天有网络消息称,广电总局即将出台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规范,禁播戏说型抗战剧,目前所有的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

此前荧屏上泛滥的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确实败坏了不少观众的胃口——抗日女神遭鬼子轮奸后小宇宙爆发,徒手将鬼子活活撕成两半,用手榴弹打下飞机,“日本兵专 业户”一天“死”八次……抗战神剧充斥荧屏。无怪乎网友笑称,横店影视城已成新的抗战圣地,据估测,这里年“杀敌”7亿多,可绕地球两圈。

卫视调整——部分剧目改换“年代剧”“励志剧”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已有部分卫视调整了黄金档剧目播出计划。河北卫视原定于5月22日接档的《裂变》也改成以年代情感励志为基调进行宣传;央视马上要播出的《猎杀》的推广语也由“女性丛林抗战”更改为“青春抗战励志剧”。

昨晚四川卫视原计划播出抗日剧《尖刀战士》,到了晚上变成了古装剧《大明嫔妃》,宣传人员告诉记者,“临时接到通知,《尖刀战士》延播,抱歉。”至于为何换剧对方表示不清楚。

记者又联系湖北卫视,该台购买了张涵予、刘烨、黄渤三个影帝主演的抗战剧《火线三兄弟》,此剧在地方台播出时叫好又叫座,收视率居高不下,在卫视播出时是否会受到新规定影响?湖北卫视电视剧宣传负责人告诉记者,确实有收到相关通知,“也不是禁令,应该说是广电总局关于抗战雷剧、囧剧的播出意见的一个通知。有些电视剧,男主角梳着精美的发型,一场仗打下来头发一丝不乱,一集剧换十几套衣服搞得像偶像剧,孤胆英雄一人打死几百人,像这样的一些剧,严重脱离史实,夸张改编戏说的情况太重,这样的剧要整改,但目前我们自己的剧目是没有受到影响的,《火线三兄弟》之前已经送审,而且通过了,目前我们没有得到什么通知,6月14日上星播出的计划不变。”

业内——对电视台和编剧行业冲击最大

网友对抗日“神”剧的吐槽有一箩筐,“今天中午强忍着呕吐看了几分钟的抗战剧,头痛到现在,感觉是对我们革命先烈的侮辱, 电视台还乐此不疲的热播,这是对后代的负责吗?”“现在的抗战剧已经不是武侠剧了,完全是科幻剧了。”得知广电总局将出台相关规定,有网友欢呼“终于不用 看手撕鬼子了”, 但该规定对储备了大量抗战剧的电视台和编剧行业还是冲击甚大。有编剧在微博上伤心的说,“如果广电真的禁播抗战剧,那我这三年写的四部 剧全部白忙活了!”编剧汪海林认为,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那些不知道918和128、813区别的编剧,不知道八路军是几个师,不知道维新政府和南京 汪伪政权以及满洲国政权啥关系的编剧,不知道武工队、正规军区别的,不知道敌、伪、顽分别代表谁的,这样的编剧最好不要写抗战剧。胡编乱造是专业能力和水 平低下的表现,编剧行业应自律。但我不同意限制抗战剧。”

地方台无碍——湖北经视今晚开播《黑玫瑰之铁血女骑兵》

虽然抗日“神”剧引发了不少争议,但收视率高,也是电视台无法拒绝的理由之一。如果被卫视“抛弃”,抗战剧还有地方台这个舞台。湖北经视明晚将播出抗战剧《黑玫瑰之铁血女骑兵》,讲述了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一群少数民族的热血儿女为保卫民族尊严,英勇抗战的故事。该剧由朱泳腾、傅淼、段钧豪等主演,听名字就挺神,但电视台工作人员并不愿将其归入抗战戏说剧的类型,“我看了片花还不错,稍微有一点传奇的色彩,现在的抗战剧确实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没有接到不能播的通知。”
                                                  http://news.qq.com/a/20130516/008708.htm
514#
发表于 2013-5-16 21:59:06 | 只看该作者
美联社:美联社工作人员社交媒体使用守则
(2013年5月修订
廖鲽尔 译  史安斌校
美联社工作人员社交媒体使用守则是基于我们对于新闻价值原则的一贯阐述而提出的。以下的各条守则旨在把这些经久不衰的新闻行业理念应用到新的社交媒体领域,从而提升美联社及其每个员工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品牌效力。本守则鼓励员工积极使用社交网络,并同时恪守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即不应该随意通过社交网络就当下的争议性话题表达自己的意见。
其他任何例外情况都应该征求我社高管的意见。本守则无意对国家劳工关系法所赋予的员工权利造成任何程度的损害。
账号:
我们鼓励所有的美联社记者都能够有社交网络的个人账号。因为它们已经成为美联社记者收集信息、分享链接的必要工具。我们建议您在每个社交网络上注册两个账号,一个私用,一个公用。
许多美联社记者在这个策略的使用上收获了极大的成功。
如果员工在工作上使用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应该明确标示出自己来自美联社的身份信息。您不必在推特网或其他社交网络的用户名中包含“美联社”的字样,而且建议您使用自己个人照片来做头像(不要使用美联社的标志)。但是您应该在个人描述里体现出您是美联社的员工。
上传美联社独家所属或机密材料是被严格禁止的。
员工不应该在他们的社交网站个人描述中包含政治倾向的信息,也不应该发布任何有关政治性阐述的内容。
观点:
美联社的员工必须认识到他们在网上所表达的观点可能会损害美联社作为一家客观公正媒体的声誉。美联社员工应该避免在任何公开论坛上发表有关争议性公共议题的个人观点,而且禁止在网上参与和支持任何有组织的群体性政治行动。
有时,员工会问及他们是否能够自由在社交网络上就体育,娱乐等话题发表个人评论。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仍有以下几条注意事项:
第一,说任何人(包括一个团队,公司或名人)的坏话,都会对员工和美联社造成负面影响。设想一下,如果您的转发被您评论的对象看到了,而这个被您嘲笑的人可能正是您另一同事正需要发展的新闻线索提供者,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第二,如果您或您所在的部门正在采访一个主题(或是您在督促他人在做采访),您在网上发表关于此主题的观点时就尤其更应该做到客观、公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您可以附上美联社官方报道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去表达我社所有的观点。
为了撰写报道收集意见的状态和转发必须明确表达我们在寻找各方观点这一意图。
隐私:
雇员在表达任何与美联社可能相关的个人意见或同事观点时,应该尤其提高警惕。即使您把相关内容只给自己的朋友看也同样要多加小心。
我们建议您在脸谱网上进行隐私设置来确认您的分享内容与分享对象。
然而,鉴于有太多的人对社交媒体使用相当熟稔,所以基本没有什么信息在网络上是绝对隐私的。如果某人想从受限的材料中拷贝出相关信息,并将其放在其他地方给更多的人阅读,这是相当容易做到的。
好友/回复:
如果能够为报道服务,您是可以与线人,政客或新闻当事人在脸谱网上建立好友关系的,同时您也可以在推特网上成为他们的“粉丝”。
然而,如果您与执政候选人或政治性事件在网上保持好友或赞成的关系与态度,可能会使一些不太熟悉社交网络运作机制的民众感觉美联社的员工在为政党做宣传工作。所以,您应该试着与站在争议事件正反双方的重要人物取得联系,来保证立场的公正。
我们应该避免与新闻当事人在他们的公众主页上直接交流,比如评论他们社交网站上的博客内容。
美联社的高层人员不应该向下属发出好友请求。但如果普通员工想向他们的上司或其他高层发出好友申请,是可以接受的。
发布:
美联社鼓励员工以各种形式在社交网站上添加有关美联社报道内容的链接。他们也可以添加来自其他媒体报道内容的链接,除非内容本身散布谣言或言辞不当。无论其他记者或新闻机构做何种报道,美联社的员工都禁止在网上散布谣言、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因为您与美联社的所属关系,您这样做会增加这类虚假消息在公众当中的可信度。
当您添加链接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其他公司的、具有互相竞争性质的信息。虽然我们与其他新闻媒体正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关系中,您仍需要在发布一些对其他新闻媒体不利信息之前三思而后行。因为这可能会影响您思维的公正性。
员工应该添加那些已经在网上获得发布权限的链接内容,而不是随意直接上载或复制任何链接内容。
美联社的记者曾成功对多次新闻事件在社交网站上进行及时的“现场播报”。下面是对社交网站“现场播报”的一些建议:
1. 需要现场直播的新闻事件(如:新闻发布会、运动赛事等):我们非常欢迎员工们能够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这些事件。但是,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员工的首要任务是为美联社的新闻编辑部提供详实的事件细节。在提供完详尽的信息和完成其他美联社即时要求的任务后,员工就可以自由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或转发信息来及时跟进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
2. 独家材料:美联社必须要确保能够首发独家文字,照片及视频材料,而不是在它们都已经出现在社交网络上之后。相关信息一经发布,我们很欢迎员工们在美联社或其他订阅者平台上添加相关内容的链接。
3. 新近报告线索:美联社的员工们严禁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新近出现的信息。因为如果能够密切跟进此类信息,我们很容易得到重大的独家新闻并通过官方发布。
4. 其他内容:您收集的其他一些信息可能已经被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这些信息包括我们通常称作“剪切室的地板”,因为这些信息并不是美联社制作某一具体新闻产品所需要的。
有关美联社员工安全的特别提醒:员工们禁止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任何可能危害美联社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信息----比如美联社记者现场报道所在的具体地点,因为这些记者可能会在当地遭到绑架或袭击。此规定也同样适用于那些有关员工被逮捕或失踪的报道。诚然,在一些情况下,信息公开能够帮助员工避免危险,但只有统筹全局的美联社高层领导才能就类似事宜做出最终定夺。
转发:
在转发他人的信息时,正如您自己发布信息一样,您都不应该就热点问题明显表露出您的个人观点。一条没有任何评论的转发通常会被人当成您默许了此条信息的观点。
可能导致严重问题的一些社交网络转发实例:
1. 转自@琼斯运动: 史密斯的警察将摧毁我们的学校。
2. 转自@今日欧洲: 最终,欧元计划产生了作用。
上述信息不完整,缺乏限定语的转发都应该严格避免。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表示我们只是在简单地报道或引用这些带有观点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审慎而巧妙地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类似信息。介绍性的话语会帮助您达到这个目的。
举例:
1. 琼斯运动正在就教育问题谴责史密斯。转自@琼斯运动:史密斯的政策将摧毁我们的学校。
2. 欧洲大报称赞欧元计划。转自@今日欧洲:最终,欧元计划产生了作用。
即使您在推特网主页的个人描述里说明“转发不代表个人立场”,以上的建议也是同样适用的。因为许多人都只会看您发布或转发的信息,而从来不去关注您的个人描述。
员工们应当自觉远离转发谣言和传闻。然而,只要您能够谨慎避免重复那些悬而未决的报道,您就可以自由去回复并跟进这些信息,以期获取更深入的情况。
当新闻当事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重大信息,看到此条信息的员工应立即将其向美联社的相关采写或编辑部门汇报,并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何相关任务。然后,如果该新闻当事人的账号被证明是真实可信的,员工便可以自由转发或分享那条原始信息。在下文中,我们将对核实社交网络账号真实性的政策和最佳做法进行更详细的梳理。
在个人网站、博客和社交网络上展示在美联社的工作:
美联社的员工可能会想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在个人网站和博客上进行分享。在他们的文本、照片、视频和交流记录已经被美联社官方发布之后,他们就可以把这些工作成果放在网上分享和展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必须明确注明是美联社所属的。
当员工在一些专门以用户分享为主要内容的社交网站上分享工作成果时,他们必须只能给出内容的链接而不能直接上传具体内容。
由美联社员工自己创作的“非美联社所属内容”,如个人相片,视频和文本,是可以在其个人网站、博客和社交网络上分享的。包括那些对社会争议性事件表达意见态度在内的所有信息发布,都应当遵循美联社新闻价值原则及社交媒体守则。那些在敌对或敏感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在决定应该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什么内容时,尤其应该关注安全问题及其分享对美联社获取新闻能力的影响。
信源:
想核实社交网络上信源的真实身份是很难做到的。在社交网络上发现的信源应该与那些通过其他方式发现的信源使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审查。如果您遇到的社交网站声称是某公司、组织或政府的高层官员,您应该打电话给相应单位进行核实。
禁止简单地从社交网络提取引言、照片或视频作为报道的素材,也禁止将这些素材的来源直接使用网站账号的名字或地址来表达。大多数的社交网站会提供用户间直接交流的信息传递服务。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向信源获取更多详尽的信息。
当您发现报道中核心人物的社交网站,特别是无法从他本人那里获取确认信息时,您应该尤其谨慎。在社交网络中,冒充他人身份的虚假账号不计其数。通常,当一条新闻中的新名字出现后短短几分钟,使用该名字的虚假账号就会在社交网络中出现。您应当认真检查主页中的各项细节来分辨账号的真伪。
很多运动员,名人和政客拥有实名认证过的推特网账号。他们的个人页面上有蓝白相间的标志作为明显标示,表示这些账号已经过推特网认证确实是归其所有的真实账号。然而,推特网的实名认证过程常常被人愚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与新闻当事人进行亲自确认。这个程序在谷歌搜索页上也同样适用,虽然上面也有一个表示已核实的标记,但我们仍然需要在报道中亲自再次认证它的可靠性。
除此以外,在您引用新闻当事人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时之前,您需要核实到底是谁在运作这个账号。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助手?还是他们一起在运作?得知信息的来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判定这些信息有多大的新闻价值,更好地表述这些信息的特征。
在把社交网络上的照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的素材作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些材料的所有权在谁手上。只有在获得其所有者的许可之后,我们才能进行使用。任何例外情况都应该与美联社中枢机构的法律部门进行沟通。这些内容的真实性也需要用美联社的标准来检验。
员工在使用社交网络寻求来自那些处于危险境地和损失惨重的对象的基本信息或原创内容时,应该保持足够敏感并做到深思熟虑。他们不应该随意采访民众以至于让他们处于危险之中。事实上,在情急之中,他们更应该提醒民众采取安全措施。当信源本人处于危急之中,员工应该使用他们作为记者的职业敏感来判断是应该直接通过社交网络对其进行采访,还是咨询上级领导的意见后再做决定。您可以阅读给每个美联社员工分发的备忘录获取处理此类情况的更多建议。
与用户互动:
美联社一贯乐意与用户保持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员工可以自由向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们询问关于一些新闻报道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给一些能够为美联社提供信息核实或照片视频的目击者和线人直接打电话交流。美联社也鼓励员工回答他们自己报道领域的相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引导着社交网络中有关美联社报道的舆论走向。当然,前提是他们的回答必须要符合美联社新闻价值原则和社交媒体守则。
我们收到的很多反馈都是富有建设性的,无论对我们报道内容的批评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只要是真实确凿的,我们定会认真考虑反思。
美联社新闻价值原则中有这样的表述:“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是在同事的工作中,员工必须尽快告知监察编辑他们发现的那些错误或潜在错误。”除此以外,给读者的回复往往也是由读者做出的评论本身来决定的。
如果读者或观众提出的出色意见能够帮助改正我们工作中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邮件或社交媒体发布对其的致谢(尽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读者提出的批评本身存在问题,那么我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妨也及时回复他们并澄清事实。
然而,我们最好要避免与那些脾气暴戾的,缺乏建设性意见的人进行长时间的反复交涉。辱骂的,执拗的,猥亵的或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评论都应该标示给美联社中枢机构或美联社国际安全部门代为处理。(联系方式:dspriggs@ap.org
其他需要牢记在心的注意点:
一.我们向任何读者或观众所做出的回应都可能被公开。电子邮件,脸谱网信息与推特网即时通信给人感觉上是私密性的交流,但其实很容易被势力集团,政治施压团体,律师代理人等所利用。如果某个报道或某张图片引发了严重争议,责任编辑可能是反映意见的最佳人选,而不是该内容的作者。标准中心也可以提供相关回复。
二.任何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的来信都应该先由美联社的律师处理,然后再做出相应回复。
与美联社官方社交网络账号互动:
我们欢迎员工转发或分享由美联社官方社交网络账号发布的信息(如:推特网@AP或美联社在脸谱网的主页或美联社在谷歌Plus的主页)。我们要求美联社的员工尽量不要称赞或评论美联社的面谱网和谷歌Plus主页上的内容。这些账号是官方的,面向公众的交流渠道,我们希望把更多空间留给公众来评论和互动,而不是让记者们在一个面向公众的场合互相讨论他们自己的事情。如果一个普通的脸谱网读者点击进入一条博文,结果发现里面全是记者之间的对话或内部人士的互相吹捧,这将会是一件很令人反感的事情。
删帖:
在推特网上,我们可以删除之前发表过的内容。然而,“删除”这一功能只能用来删除推特网上某些内容或几个推特好友。遗憾的是,我们所删除的内容却可能已经在其他人的主页上被转发或重发。那么,公众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内容的。如果您必须要彻底删除一个帖子,可以跟美联社中枢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勘误:
社交网络上的帖子或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如有谬误,则应该迅速并透明地进行勘误,这与纠正美联社提供的其他服务中的错误是一样的。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与美联社相关的,通过个人账号发布的帖子和内容。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相关帖子或博文来说明并解释我们所造成的失误或犯下的错误。
例如:
勘误:美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表示本周可能会在Abuja(之前曾错误表述为Lagos)的豪华酒店里发生爆炸。(apne.ws/uxr9ph
严重的错误则需要告知美联社中枢机构的高层和相应的地区或垂直管理部门来处理。
(译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651ac20101m4w1.html
515#
发表于 2013-5-17 16:27: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越南执行媒体管制 停播CNN在内21个外国频道

    据法新社16日报道,越南国家电视台称,他们已经暂停播出国外电视频道,这些频道包括CNN和BBC。
    越南电视台拥有两个频道,分别为越南语频道和英语频道。报道说,越南政府15日开始执行一项新的媒体管制规定,21个国外电视频道被暂停在越南播出。
                                 http://news.163.com/13/0517/01/8V1PF5RD0001121M.html


516#
发表于 2013-5-21 09:53: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第三只眼
#广电总局规范电视剧播出#:一坚决遏制过度娱乐,复审已播抗战剧,调整过度娱乐剧,取消无法达到要求剧;二确保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播出中的主导地位;三坚持精品路线,建立剧综合评价体系,不唯收视率,把社会效益和美誉度作为重要指标;四逐步提高公益题材剧播出比例;五是坚决服从电视剧播出调控大局。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
收藏|
評論

3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517#
发表于 2013-5-21 10:2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唐润华
“在当今传媒业,你取得成功的最佳办法是认真聆听业内人士的唠叨,然后反其道而行之”——纽约时报CEO 马克·汤普森在谈到该报付费墙时如是说。http://t.cn/zHAoIiB
各位媒体大佬以为如何?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5)|
收藏|
評論(1)

3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New York Times
CEO calls digital pay model “most successful” decision in years
by
Jeff John Roberts



13 HOURS AGO

2 Comments

[size=0.9em]photo: AP Images




SUMMARY:
In a speech to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graduates, the CEO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scribed the company’s role in media disruption.


In a commencement address to business student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Times CEO Mark Thompson hailed the company’s digital subscription strategy and dismissed skeptics who say media outlets can’t reinvent themselves.
“[T]he launch of the pay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successful business decision made by The New York Times in many years. We have around 700,000 paid digital subscribers across the company’s products so far and a new nine-figure revenue stream that is still growing.”
Thompson added that media pundits predicted that the
Times’ subscript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a so-called “metered paywall,” would be a disaster when it launched in 2011. Since then, he noted, it’s become a standard for the rest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In modern media, you could make the case that the best way forward is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the industry has to say and then do the exact opposite.”
Thompson also equated disruptions in the news business to what’s happening in other industries, like high tech and car rental, and said that risk-taking is the secret of America’s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mencement speeches are, by nature, restricted to this sort of soaring stuff. A skeptic, however, might note that the
New York Times‘ digital subscription model has already
begun to plateau
and that the company is still shedding ad dollars and assets. Likewise, Thompson, who arrived from the BBC only months ago, still has to prove he can run an institution that isn’t supported by mandatory contributions from the public.
But the tone of Thompson’s speech is the right one, and it’s welcome to see the
New York Times
waving its banner not just in the safe halls of Columbia’s journalism school but among the MBA crowd as well. If you want to read more of what he said, here’s a longer excerpt:
The American news business is living through revolutionary tim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which I joined six months ago, it means catapulting the Grey Lady into a world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n which she spent her first century and a half: multimedia, multi-platform, multi pretty much  everything.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re not going to take risks with. The quality, authority and accuracy of our journalism. Our values, including the time-honoured but still vital tradition of keeping our journalism independent from the commercial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In the age of so-called ‘native’ advertising in which the boundary between editorial and commercial content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blurred, that tradition of maintaining a clear line between the journalism and the business of The New York Tim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ut we will not secure the future of The Times without the kind of bold innovation – in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business-model – which is intrinsically and necessarily risky. Two years ago The Times launched a new digital pay model, essentially asking users of The Times on digital to do what more than a million print users of the newspaper were already doing, which is to pay a regular subscription in return
for extensive access to our journalism.
The consensus among the experts was that it wouldn’t work, was foolhardy in fact and not needed. People just weren’t prepared to pay for high quality content on the internet and, besides, wasn’t digital advertising enough – wouldn’t it grow until, just as with print advertising in the golden age of physical newspapers, it alone was enough to support America’s newsrooms?
In fact the launch of the pay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successful business decision made by The New York Times in many years. We have around 700,000 paid digital subscribers across the company’s products so far and a new nine-figure revenue-stream which is still growing. Much of the rest of the US newspaper industry is now following suit. And developing this pay model, launching a suite of new subscription products to attract additional new subscribers, is central to our plans for the future
What’s interesting, though, was that initial widespread skepticism. It won’t work. It’s mad. They’r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In many ways, the thing that gets disrupted in a disruptive age i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Wherever you end up, in this country or abroad, starting your own business or joining an established company large or small, you’ll bump into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all the apparently excellent advice that flows from it. But the definition of a disruptive age is one in which the discontinuities outnumber and overwhelm the continuities and in which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past or the smooth projection of current trends into the future frequently prove unsound. Conventional wisdom tries valiantly to keep up, to recalibrate in the ligh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but because it cannot foresee transformational breakthroughs or the kind of behavioral and business-model pivots which digital technology makes possible, it never can.
Take my industry. The movies are finished. TV advertising is dead. Exactly what happened to music will happen to TV. Nobody wants news anymore. No one will ever pay for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Not just said, but said widely and widely believed. And – for the most part and within the time horizon which the prophets themselves were suggesting – just plain wrong.
All of the strategically successful things I’ve been involved in – whether a set of new TV channels or developing the BBC’s digital on-demand service, the i-Player – have had this thing in common: that, at the point of launch, pretty much everyone not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has agreed that it was going to be a total disaster. In modern media, you could make the case that the best way forward is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the industry has to say and then do the exact opposite.

http://paidcontent.org/2013/05/20/new-york-times-ceo-calls-digital-pay-model-most-successful-decision-in-years/
518#
发表于 2013-5-21 12:55: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传总局将调控收视率 责令索福瑞对其公开样本户

网易娱乐5月20日报道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召集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在南昌举行内部会议,会后将出台“22条规定”,治理电视剧市场乱象,内容涉及电视剧播出量及播出时间、古装剧比例、涉案剧定义、收视率统计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将对收视率评价体系进行整顿,要求索福瑞样本户对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开,由政府调控并适度调整结构。
强势调整索福瑞收视率 要求样本户对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开
据了解,广电总局在会议中表示,下半年将大力整顿收视率评价体系。首先,强势调整索福瑞数据,要求样本户对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开,由政府调控并适度调整结构。其次,改善电视剧评价体系,将从思想、创新、艺术、美誉度、专业度等层面进行综合把控,收视率所占比重不超过40%。
控制电视剧播出集数、时间、频道
“22条规定”中还将对电视剧播出总量、范围、题材、时机、时段等做出限定。在播出量上,要求除法定节假日外,卫视电视剧播出时间不得超过播出总量的45%;卫视频道每日播出同一部电视剧总计数(包括重播)不得超过6集,双休日不超过8集。播出时段上,要求卫视综合频道在19点至24点,播出同一部电视剧不得超过3集;卫视综合时段19点至22点,同一部剧不能同时在超过四个频道播出。此外,合拍剧必须按照标注发行时间播出,引进剧则干脆不得播出。
鼓励现实题材 限制古装、抗战、涉案


题材方面,“22条规定”中继续鼓励现实题材,要求其黄金时段比例需要达到50%以上;古装题材从部数和集数都不得超过15%,原则上两部古装剧不能接档播出。涉案剧则根据其内容进行区别划分,例如《征服》这样案件从始至终贯穿的不允许上电视台黄金档;如《重案六组》不是一个案件贯穿的,允许在地面黄金档播出,不允许进入卫视黄金档;至于属于普法类型的电视剧如《任长霞》则不在限制范围内。
此外,总局还严肃批评了部分抗战剧中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例如人物偶像化,敌人脑残化,战争武侠化,抗日游戏化,并表示电视剧的创作应该尊重历史,严肃创作,严格把关。
http://ent.163.com/13/0520/16/8VB3MHG900031GVS.html
519#
发表于 2013-5-21 13:00: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美联社社长:美国司法部窥探记者电话记录违宪

人民网纽约5月20日电 据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联社社长盖瑞·普鲁特近日在电视节目中表示,美国司法部窥探记者通讯记录违法了美国宪法,美联社将保留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普鲁特说,平时在新闻采访中许多官员或者当事人都已经说过不太愿意和记者谈话,因为担心受到监视。在司法部查电话记录的2个月,美联社大约有100名记者都通过这几条线路进行过采访。“司法部说,他们没有通知美联社是因为可能危害调查行动,但没有解释原因。”普鲁特说,“我们对司法部的做法极其不满,奥巴马应控制司法部的调查行为。”
此间有议员要求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辞职,但白宫高级顾问已表示,奥巴马信任霍尔德,并且白宫没有参与此次私自窃取美联社记者电话记录事件。
(原标题:美联社社长对话司法部:窥探记者电话记录属于违宪)

http://news.163.com/13/0521/00/8VC1DR2V00014JB6.html


520#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11:57: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童加涵
《芝加哥太阳时报》刚刚宣布解雇旗下所有28位摄影记者和摄影编辑,包括2次的普利策奖的John H. White。《芝加哥太阳时报》发表声明暗示将来会用自由摄影人的及多用新闻视频。在数码摄影广泛普及,人人可以用手机在事发现场拍摄,和互联网即时传播的现在,报社解散摄影部丝毫不出人意料。




(3)| 轉發(559) | 評論(83)
今天 02:20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