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0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09:21: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俞敏洪虚惊一场
这两天,有一篇文章让大家很是为“新东方”及其创始人俞敏洪捏了一把汗。
文章标题是《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大意是说,在退租1500个教学点并将8万套座椅捐给农村学校后,俞敏洪带着几百老师转行直播带货,带的还是农货,这是不合适的;新东方不应该学习李佳琦,不应该去赚“快钱”,而更应去做“农民主播”培训,更应转行研学……
文章本身,并不是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刊发这篇文章的是副部级央媒《经济日报》。这不能不让人担心:新东方刚刚因为政策调整而急速掉头转行,如今是不是又释放出新的政策信号了?俞敏洪带着新东方的老师们直播带货是不是违反了中央政策?这可与新东方全国几万员工直接相关呢。于是,各路媒体纷纷报道:“《经济日报》刊文: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央媒刊文点名新东方:赚快钱不是最佳示范”,云云。
俞敏洪自己也深夜回应,谦恭地表示感谢再感谢……
我也认真补课,阅读了这篇文章。看后,不禁感叹:还好,大家的担忧,恐怕是虚惊一场。
首先,这篇文章刊发在1113日第5版“时评”版,所以这是一个时评,发布在右下角,就版面语言来说,这个位置的文章与“社论”的量级是完全不同的。社论才意味着清晰的政策指向意义。其次,虽然《经济日报》公众号中说这是一篇“报道”,但它并非基于采访调研。
我说这篇文章缺乏调研,它缺乏到什么程度呢?文章里对新东方最大的指导(也花了最大篇幅)是建议新东方可以转行去做“研学”,其实,只要花一分钟时间打开新东方官网,就可以在首页很容易地注意到,新东方的研学业务早就开展得很深入了。他们的研学项目覆盖各个年龄段,有国内、国际、定制、亲子、线下、线上、短途、酷玩、沙漠、博物、热带、探索、领袖、人工智能、工具箱……,相比之下,那篇文章里的研学建议部分,就研学这个领域来说很初级,对新东方的基本业务进展也缺乏了解。
中央的经济政策是严肃的、反复斟酌的、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之上的,《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这样的文章,恐怕很难说是“代表中央经济政策方向”。
当然,所有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感觉到,作者和报社对新东方其实都没有恶意,是善意的提醒,希望在新东方的关键时刻给他们一点帮助,试图点醒他们。 文章让读者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不难理解——俞敏洪是第十一、十二、十三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但副部级“央媒”在他面前有足够的心理优势。
我以前也在“央媒”工作过挺长时间。记得刚入行的时候,在某省接到一位老师的名片,上书“记者(副厅级)”,因为我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是学法学的),所以当时第一个感觉是新奇且仰视:原来报道是分级别的,写作者的行政级别越高,文章就越深刻,越动人,越有文采、自带光芒……当然,很快地,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种推理了。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实事求是,没有深刻洞察,没有文通字顺,作者级别再高,又能如何呢?读者不看,看不下去,你硬塞到他眼睛上也进不了他的心里,不是么?既然这样,它能对国家和社会有多大的实际助益?
现实中,许多报道“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读者数量反反复复掰着指头算也就那么几个人。这类文章的“影响力”,往往只能靠着消费那个上级给予的级别。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来,许多媒体无法靠所传播的内容本身去打动人感染人,便有意无意、欲拒还迎地把自己从“新闻背后的人”折腾成“新闻当事人”,以此获得存在感。
后来,涉世越深,我对企业经营的敬意越高。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我越来越清晰地知道,一个创业者要在竞争中活下来,是千难万难的事,影响因素多如牛毛,任何一个处理不好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那可真是每天都像在打仗。如果看看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许多企业都是在千疮百孔下玩命奔跑。那篇文章说不应该去“赚快钱”,其实,哪有什么快钱呢?每一分钱都是非常难赚的,背后都有无数的付出。天上哪能掉馅饼呢?即便退一万步说有快钱慢钱吧,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新东方这个阶段的企业,几万员工要吃饭,每个员工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现在就必须以最快速度转型,让他们去赚慢钱,每个月工资谁来发呢?市场竞争真刀真枪,可不提供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企业选择走什么路,是直播带货,还是养花种草,是宠物饲养,还是工业设计……从根本上说,都是人家自己的事。他们用自己的钱去承担经营风险,有什么问题呢?只要不违法违纪,尽管让人家去探索好了。请相信,对一件事的风险最上心的人一定是那个花自己钱的人。只有花别人的钱去冒险的人才会胡干乱上。比如贵州独山县那个县委书记,不管不顾,一下烧掉400亿造各种世界级大楼,将整个县老百姓和县政府财政几十年都坑了进去,但他自己并不需要对这些钱承担还债责任。这样的人,才尤其需要提前监督。
记得以前,许多办公室里的人总习惯于指导农民——这亩地种什么,那亩地种什么,今年该种这个,明年该种那个,还不允许人家农民不听。事实证明,这类命令往往都是瞎忙活,放开让农民自己种,立即就增产增收。道理也很简单:最关心田地收成的,永远是农民自己。
对于企业经营,我们外人真正应干的事是:当出现违法行为、当公众利益尤其是消费者利益遭到侵犯之时,坚决出手。比如,之前我曾经写过学霸君暴雷、自如公司“甲醛房”、京东亏待“京东帮”等等这些,虽然企业纷纷不高兴,但我想,只要是有常识的人,应该不至于认为这是越界。
至于人家内部如何管理,经营方向如何调整,确实不适合别人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请相信,创业者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一己命运与团队前途牵涉其间,比我们旁观者明白得多、投入得多、聪明得多。尤其是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所积累下来的一些真正的企业家,他们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社会进步,响应中央政策,经历的事太多了,我们最好就不要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舞大刀了。
相信他们,不去折腾他们,让人家安心创业,少些惊吓。他们成功了,我们举杯相庆,为他们高兴;万一他们失败了,我们鼓励他们屡败屡战,为他们加油。
来源:呦呦鹿鸣
编辑:马皖雪

50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8 19:07: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50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21:0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扎心了,扎克伯格被美国刊物评为“年度恶人”

【环球网报道 实习记者 王艺璇】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社交平台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日前被《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刊物评为“年度恶人”,理由是他创建了“世界上最糟糕、最具破坏性的网站”。

《新共和》杂志是美国一家自由主义刊物,1914年创刊,以政治、当代文化和艺术评论见长。值得一提的是,该刊物出版人、执行主席克里斯·休斯同时也是脸书的联合创始人。

据报道,曾在《新共和》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的纽约作家、美国体育媒体Defector Media的联合创始人大卫·罗斯23日送给扎克伯格这一不光彩的“荣誉”,指责后者愚蠢,还抨击脸书“以许多明显和不可避免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无比愚蠢、丑陋和糟糕”,是一个“差劲”的网站。

罗斯在评论词中写道:“脸书与扎克伯格的最大共同点是,它糟透了。”文中指责脸书网站存在“反人类罪行”,向用户推荐“各种病毒式的愚蠢言论和广告”等等;还坚称扎克伯格“从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网站上不合理地赚了大钱”,并嘲讽扎克伯格计划用“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将脸书定义为“虚拟现实世界的领导者”。

《新闻周刊》称,今年早些时候,脸书因涉嫌为牟利而传播虚假信息及在社交媒体上推送其他“愚蠢言论”而受到批评。而在1月6日美国国会骚乱事件发生之际,脸书也被抨击传播了虚假信息和煽动暴乱。不过事件发生后,出于对出现后续暴力的担忧,脸书很快终止了特朗普的账号使用权限。

来源:环球网
编辑:蒋可心

50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21:27: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田田事件为什么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

李田田事件,官媒集体失语,只有财新发了一篇报道!于是刷屏了,很多人感概胡舒立团队才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高光!

失语, 注视的缺席与身份的在场。

“集体失语”是指不愿谈、不能谈、不敢谈,心里有声音却无法表达的一种话语状态。民众明知道自己与公共权力有不相统一的意见,想尽一切办法与之“对话”,而最终还是被剥夺话语权,媒体也没有提供沟通和透明公布更多细节内情的空间。

草根阶级的声音或者被湮没或者被压制,即使被倾听,也是权力阶层把其原汁原味榨干后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产物,最终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

传媒业难以建立建立内容的“容错机制”,所以没活力。

内容产业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产业,对内容产业提出意识形态的要求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内容产业是智慧产业,也是公众舆论场。尊重个性、尊重规律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内容产业的管理是最来不得“一刀切”式的刚性管理的。

我们要倡导“合唱”而非“齐唱”。对于媒体和内容生产而言,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存价值。要对于内容产业建立制度性的“容错空间”。

邓小平倡导的中国改革开放就是在这种“容错”中发展起来的,如果动辄得咎就没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传统媒体最大的危机是——在社会关注高的热点事件中自我阉割,放弃话语权!

今天的传统媒体怎么了?怎么搞成这样了呢?不再勇敢,不再勇于冲到一线做采访了,不再关心真知真相了吗?

为什么鲜有报道?由于“习惯性沉默”——“自觉将其列为不予报道之列,认为一旦发声,就可能越界、挨批,与其冒险受罚,不如假装看不见”,不如故意推宕,让人有时间去琢磨出什么“说法”以后再说。或者上面有指令——遇到新闻事件,什么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如何报道,乃至字数、时长、版面、画面等,都要等上面的书面或口头“报道口径”。这是“新闻纪律”,必须执行,很好,眼不见心不烦,接着假寐,继续睡觉。

2、封堵媒体,有些地方官员天天琢磨怎么用一些舆情公关下三滥技巧和官场厚黑术去遮掩丑闻、欺骗舆论……

传统媒体最大的危机是自我受限,主动放弃阵地,在社会公共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危机中,为了不出事,少被官方问责,选择性发声,甚至不发声,这样就主动放弃了话语权,放弃了传播阵地,放弃了舆论引导,很多重大舆情中,由于地方控负和意识形态责任制,官方媒体为了不给地方长官添麻烦,选择不发声,自我阉割话语权。

甚至很多体制内媒体舆论监督这一项功能彻底丧失,官媒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不做舆论监督,不做调查性报道,不给领导添麻烦,不给自己找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习惯性报喜藏忧,只做歌功颂德的正面宣传报道,不做任何舆论监督,这样地方领导满意了,媒体圈内的头头脑脑们,以后也会获得升迁提拔的机会,但是媒体的道义呢,良知呢,社会责任呢?说好了维护社会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呢?早就被这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和官场掮客抛到九霄云外了。

你不发声,有人发声——报纸电视台不说,网络会说;官媒不说,社交媒体说,自媒体说,本地媒体沉默,异地媒体会“炒”;国内媒体无语,境外媒体会大肆渲染。若以为屏蔽或沉默就安全、就稳妥,其实则蕴藏着更大的、更难以收拾的危机。不仅如此,官媒在重大公共热点新闻中的不发声,还会导致民间对官方舆论场的不信任,加剧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如今很多社会热点事件引爆舆论不再是传统官媒,而是由社交媒体首发,通过网络的力量引起舆论的关注,之后传统媒体蜂拥而上,形成热点新闻。

再经过有关部门的核实确有其事后,展开深入调查。



最后再由传统媒体公布事件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自媒体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正是由于自媒体的公开化、透明化,才能督促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公众的监督下及时回应,快速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3、民间舆论场社交媒体的做大,打破了以往政府和组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相关信息的垄断和控制状态,使整个事件的进展过程透明化,能够帮助公众获得更多知情权,增加对事件真相的追索。

昔日的主流媒体在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将话语权和主导权拱手相让了,官媒舆论场不发声,民间舆论场并没有缺席,在老百姓看来,谁给他们发声说话,他们就信任支持谁,传统官媒逐渐失去话语权影响和信任度。

公共危机事件中,公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获得话语权,其主动性逐渐提升,参与度不断增高,民间舆论场的力量日渐壮大起来。民间舆论场属于草根舆论场,代表普通公众的态度和立场,通常是朴素的正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针砭时弊。

过去,我们常常称传统媒体为“舆论监督之王”,因为传统媒体拥有它们的专业化新闻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奔赴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线,履行新闻报道作为舆论监督工具的重要使命。在当今新媒体的社会大环境下,网络社交化的发达,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普通老百姓都有条件,随时成为新闻的播报者和传播者,也让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常态。

受体制内管控政策、人才结构、薪资体系、传播效率等相关因素,传统媒体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已是不容乐观,再加上大量优秀记者的出走,使得传统媒体的反应速度也逐渐变慢。而自媒体拥有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

4、媒体人白岩松曾说:“网络监督本身就是监督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形成监督的一种合力。”

我们也会发现,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下,自媒体舆论监督,正在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王者。

传统媒体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拥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拥有采访权,但是传统媒体最近几年舆论监督功能蜕化,自废武功。

近几年来,重大舆论监督事件,独家引爆的都不是传统媒体,很多重大公共事件的追索和问责,也鲜有传统媒体独家挖掘。

自媒体动辄有上百万粉丝,影响力不逊于报业黄金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信息传播革命,结束了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局面。

5、自媒体大号在各自垂直领域,担负起意见领袖角色,逐渐形成一个个新的权力中心

自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疏散者,其所采取的删帖、禁言、封号等强制性措施只能作为暂时性处理手段,无法解决根本矛盾。比如公众一旦发现微博上存在着“撤热搜”的现象,这会进一步激发了公众的不满,舆论纷纷倒向对官方机构的声讨中,指责官方的不处理、不负责任以及官方舆论对公众舆论的压制行为。

有时候地方政府越是压制民间舆论场,反而激发了民间舆论场的斗争欲望,激发更大的愤怒和抵抗力!更加不满地方护短、遮丑、袒护的递罪逻辑!一旦群众投诉引发舆论关注,当地官方害怕曝光影响地方形象甚至“乌纱帽”,就派出各路人马来“游说”受害者。

这些地方官员接访时,先表示同情和理解,再以“大局意识”进行说教,最终提出赔钱了事,一旦“说不通”,就回“放狠话”“玩拖延”,甚至威胁,打击报复。

6、我们需要警惕——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商袒护相互打招呼,利益勾兑的情况发生。我们还要需警惕,某些地方官员不认真展开调查,不依法依规处理,反而四处删帖平息舆论, 充当“和事佬”,陷入利益关、遮丑关、人情关。

地方保护主义、小圈子利益是递罪发生的根本动因,他们漠视大众利益,蔑视公平正义,践踏道德规范,突破社会底线,彼此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要祛除圈子文化,反对江湖文化,需要继续深入调查,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反腐、网络监督的作用, 要畅通群众监督和举报渠道,让这些官员不敢越红线!

欲消除危机,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公布真实的信息和具体的处理结果,对事件予以澄清和解释。否则,删帖等方式只会让公众感到话语权被侵犯,从而激化他们的反感情绪,甚至令他们否定官方对事件的处理能力,乃至怀疑他们背后隐藏着更多不可告人的黑幕和腐败。

7、实际上,为违法乱纪行为捂盖子,属于本末倒置,比违法乱纪行为本身的影响更恶劣,势必让群众寒心,给党和政府形象抹黑。无论是谁,对犯罪分子的纵容,天理不容,法律不容,党和人民不容!

有人说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主编其实已经死了,这里我们要说是“传统主编死了”,而不是“主编死了”。对于新闻理想,复旦大学新闻教授童兵认为 ,传统媒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从业宗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需求为新闻使命,以客观、真实、公正为职业规范,挑好党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两副重担”。

新闻的价值在于真,一是真知,一是真相。

8、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杜骏飞说:“什么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不能报道真正的新闻,就都是假媒体。”不报道真相,无异于自我阉割,自我放弃舆论阵地。

一个巨大的隐忧是,在与民间舆论场的对决中,重大社会公共热点事件中,传统媒体在真相真知方面的调查和发声或不够,或缺席,正在温水煮青蛙中逐渐丧失公信力和影响力!

坚守担当,履行好职责。在新闻职业的价值追求上,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事实,担负着官方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家国责任、民本情怀、人文情怀,具有担当能力的传统媒体人,依然是中流砥柱,不可或缺。

公共事件中,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不少民众将怀疑作为常态,对于官方表态经常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政府话语体系与舆论表达诉求出现了断裂,官民之间的互信陷入冰点。在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日益增强情境下,官媒要重构权力话语体系,重拾话语权,思考变革,改变话语姿态,重塑新闻专业主义,以期走出正在面临的塔西佗陷阱。

9、还有一大危机是媒体塑造的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观点,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

今天的新闻媒体比15年、20年、30年之前差远了。许多媒体主观偏见特别严重,受众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片面之词。接触媒体越久,越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很多报道都是以偏概全,大多数人看到了偏颇的报道,也变得充满偏见。

人们在谈一些公共性热点事件时,其实说的都不是事实,只是他们各自的观点。每个人的判断分析和预测都是自己的猜想,谁都不是先知,谁敢说自己的猜想必然发生,不是无知、自大,就是心怀不轨,糊弄别人。反对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事实,特别尊重事实本身。置身于今天越来越偏激的环境中,我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事实。有些明明是假的,却被当成真的。有些明明是真的,却被当成假的。

有时候, 比沉默不语更可怕的,是混淆真相,混淆真知。混淆结论,偷换概念,篡改事实,拼接事实,断章取义,造数据挖坑设陷阱,如今大家对媒体的信息不是一味都信的,实际上已经从“新闻如何为真”到“新闻何以为假”的问题转向去习惯性质疑了!

新闻核心要素不齐全,时间要素严重缺位,信源不可靠,模糊化、匿名化、单一化,过于离谱,颠覆常识性和经验推理式逻辑证伪,都是鉴别的好办法!


10、 今天的媒体从业人士貌似无所不知,本来只是预测性的观点,在他们嘴里说出来,却言之凿凿。人们只是喜欢听媒体中与他们的意见一致的声音,不喜欢听与他们意见相左的声音。关注媒体中专家单方面发表的意见,如果不打破信息茧房,实现信息对称,是一种无助于理智进益的偏见性信息接收。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舆论,呈现独特的六大社会怪相 :

一是对单一方面属性的单极性追求,造就 “ 我对你错 ” 的偏私性思维习惯;

二是只能了解是非的大概方面,而看不清是非的真正症结,处理是非问题,就能够一扫一大片;

三是所有事物被看成 “ 好坏参半 ”,导致事物的程度差别被抹消,让绝对平均主义泛滥;

四是相互矛盾抵消了理性思辨的意义,导致窝里斗盛行和族群自戕;

五是卑微互制、让平庸和奴性成为普遍常态;

六是以误解的 “ 自然而然 ”,消除了人们理性的心理动力,由此放逐人生、把生命变成无意义的过程。

11、传统媒体怎么办?要真实报道,客观报道,把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体的立身之本,新闻专业主义这面大旗,报道立场坚持人民性和党性的统一。

因为一些官方部门和官员自利性的自保心态,有些官员“习惯性隐瞒”、“习惯性推诿”、“习惯性说谎”,民众中也产生了“习惯性怀疑”“习惯性疑官”,不管是真,是假,什么都要怀疑,这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追根溯源,民众的这个“习惯性”,其实是被一些部门官员的失信,说话不靠谱“培养”出来的。公信力的打造,需要漫长时间,而公信力大厦的倾覆塌陷,往往在顷刻间。一旦出现“官谣”,则会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消解官媒话语权。

1).端正民本思想,接纳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建议,不把网络意见当恶意,广纳建议,有过改之,无过加勉。

2)、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做三观正的新闻,官媒是执政党的喉舌,也要做人民的传声筒,社会的公器。

记者帮我们接近真相。

记者,其职务颇繁,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输灌智识,提倡道德,振兴实业是也。此六者之中,以供给新闻为最要,能全尽六种职务而无愧者,固为极完备之新闻纸。但能供给新闻,虽未兼备其他职务者,仍不失为新闻纸也。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将不为人知的秘密揭发,将人间的真情传递,将社会的舆论推向顶峰……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在炮火连天,他们勇往直前,记者总是以特有的方式,记录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唤醒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不管是在对抗自然灾难,还是揭露丑闻时的冲锋陷阵,记者总是以最真实的报道给人们带来慰籍……

这个社会还有记者,他们可以帮我们揭开盖子,接近真相,至少还有人冒着危险,去了现场,总比无知无畏的键盘侠坐在家里,对着键盘胡写一气,在舆论场相互撕咬相互谩骂,好很多吧!他们,可以帮我们变得冷静。相比键盘侠,真正的记者们很苦,很累,甚至很危险,因为他们要对事实负责,要对自己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句引语负责,要对白字黑纸的内容放上一年半载甚至十年,直至永远负责。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才有品质保障,才叫新闻报道!

历史从不孤单,很多故事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等待我们挖掘探索,很多真相被官方遮蔽,讳莫如深,但,捂得再紧,也免不了要见光,因为我们还有记者。这里的记者,不是狗仔不是演员,不是喇叭或者录音机,而是真真正正的时代记录者历史记录者。

12、如今的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普遍肌无力,大不如前。可以说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自我阉割、自废武功,忙着搞创收,写软文,就是忘记了——自己其实还有舆论监督的本能职责。

如今的传统媒体还剩下了多少血性和英气,还有多少媒体保持一点舆论杀伤力,令人敬畏?恐怕屈指可数。

相较于传统纸媒和电视台,自媒体依凭自由性、交互性、平民化天然属性,逐步演进为舆论监督权新王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控公权力腐败 ,担当舆论先锋,彰显公民权利和新媒体威力。

传统媒体的记者亟需回归本位,手里攥着一本记者证,你就真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了?写过几篇绝世好题,有那些调查报道和舆论监督硬货吗?

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发出警告。

最后,想起周星驰的那句话,如果没有梦想,我们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13、 醒醒吧,传统媒体的头头们 !很多时候,是你们自己忙着升官发财,缺钙,缺骨头!手中的长剑成了烧火棍,所以没人再敬畏你们了!

记者权利是民众权利的延伸,也是测验民众权利的晴雨表。曾几何时,在中国大地上曾经有一群人坚持为民说话,这个群体的名字叫中国调查记者。

不为权贵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民国名记者邵飘萍生前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一生似乎是为新闻而生,为新闻而活的。

曾经风光无限的都市报,如今经历了繁华枯荣。

众多精英媒体人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告别曾经视若生命的新闻业。

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卷走理想与情怀。

14、我们不是惋惜纸媒的倒下,而是忧虑:下一代新闻人能否心有情怀,以家国为己任,为平民写喜悲?

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

如何驯服公权力,如何尊重公民知情权,如何给新闻从业人员以充分的从业保障,让每个记者都能够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

来源:学者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ivcK2Y7V0CPW8uuOm5BIg

编辑:蒋可心


50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17:30: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50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22:31: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一次,我们的媒体又被网友抓到现行了

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说我们的媒体好了,专业性不必谈了,严谨客观这些东西也不能强求了,但是现在他们连起码的细节功夫都不愿意做好,这就让网友们看不下去了。

在网友看来,媒体们就算糊弄,也得有个糊弄的样子,至少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才好。

但是这一次我们的媒体,在糊弄这件事上,又捅了大篓子,还让网友们抓了个现行。

这次媒体想打造一个典型人物,于是他们把马雪娥给捧出来了,她一会是药店的店员。
一会又是水果店老板。
一会又是卫生院院长,可谓是身兼多职。
而且这几个画面都是媒体报道出来的。

陕西发布也报道了这个新闻。

有网友很机灵,瞬间就发现了画面的不对劲,还给出了这样一个外号:百变小娥。

网友忍不住在底下这样评论。
很快有网友找到了媒体对马雪娥之前的报道。
还列出了她的履历,以及所获的荣誉。

因为这样的介绍,网友忍不住说她是最敬业的群众演员。

在网友的调侃之下,媒体终于道歉了。
不难看出,现在的媒体真的越来越让人担忧了,专业素质抛开一边不说,连做个新闻都能露出这么多的破绽,怎么也补不过来的那种,这不免让人要叹气了。

我们的媒体真实一点不行吗?实事求是一点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弄出这样的糊弄人事情,而且还很不用心,让网友们直接就抓了一个现实,难道我们的媒体真的不尴尬吗?

如果我们媒体的报道不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是有意识地加以美化和改编,那么网友们也很难相信媒体的报道,到头来就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媒体们得不到大众的信任,每报道一件事都要引来无尽质疑,其生存价值受到严重的拷问;而对于大众来说,如果没有了媒体的报道,那我们能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少眼界和见识也越来越闭塞,距离现代化文明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说到底,关键还是我们的媒体现在已经没有耐心去好好做一个新闻了,这次马雪娥的事情,最起码也是一个报道失误事件,如果有意识的让她去扮演不同角度,那问题就更严重了,我已经不敢去多想了。

我们的媒体啊,你们不能好好报道一个新闻,给大众报道一个经得起质疑和观察的新闻,只有这样,大众才能对媒体重建信任,否则抛弃媒体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不知到那时,除了人日环球这样的媒体外,其他的媒体又要何以自处,又要如何接受大家怀疑的目光。

人的名声,不是一天之内败坏下去的,而是一点点的败坏下去,现在媒体的声誉,也是通过一件件的事在逐渐败坏,这一次的马雪娥事件只不过是让更多的人开始对媒体产生怀疑,算是加快了这个进程。



来源:自由的空气

编辑:古凤



5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22:5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真敢问,一个真敢答

西安的防疫,搞成了一场鸡飞狗跳的笑话,好不容易,他们好像也意识到大伙不满意,所以假模假式地要搞记者提问会,一副要倾听民意、寻求改进的样子。

结果,这个记者提问会变成了更大的笑话:
唉,废都就是废都,可是,他们不这样还能怎样呢?

就算记者提了很重要很到位或者很犀利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像样的回答,反而给他们提供了花言巧语掩耳盗铃的机会,他们总是有本事把过错解释成功劳,他们也总是好意思把别人渴望的自我批评转换成自我赞美。

问了该问的问题又能怎样呢?如果他们真的会把你们的问题当回事,也不至于昏招百出地把事情搞得天怒人怨了——其实他们也不怕大伙抱怨,你们抱不抱怨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考虑和在意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懂的。

所以,这些坐台上的人很会把握分寸和力度,他们只从自己的官位前程去仔细衡量两类人的满意度之间的天平是否还能保持一个相对平衡——只要大部分市民的不满意还不足以刺激到一小部分人对他们改变期待,他们就可以厚着脸皮继续演出这样看似无聊却很有必要的“自问自答”。

把时间拖过去,把市民们的牢骚拖成绝望、拖成又一次无助与无奈之后的深深沉默,正是他们早就盘算好的剧情。

所以,只要西安人够怂,只要西安人们的抱怨和吐槽一直被有效地控制在抱怨和吐槽的低压地带,只要他们的拖字决总是能战胜人们质疑的强度,他们就会安之若素。

如果用黑色文学的笔法来描述这么一幕,可以这样写:

这位勇敢的记者以一个能巧妙避开所有雷区的看似岁月静好的提问撕开了一群无能的城市管理者虚伪而冷漠的面纱,给世人展示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华丽外表之下空洞而悲哀的正在失去生命力的灵魂。



来源:头脑王国
编辑:古凤


508#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22:24: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学州去世了,新京报为何不敢报道?
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走了,他带着遗憾和绝望离开了这个世界。

1月24日00:02,刘学州在微博发布一条长文,以“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为标题,讲述自己从出生至今的遭遇,文末写道“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坐标显示在三亚,疑似有轻生的举动。





今天凌晨2点过,刘学州的舅妈柴俊燕说:“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吃了药,被好心人发现后,正在医院紧急抢救。”之后,柴俊燕称,凌晨4点过,刘学州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一个让人无比悲痛的消息,又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才找到亲生父母的刘学州,原本应该是无比幸福的,但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从刘学州的遗书中,我们看见了他这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也看到了他坚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们还看到,刘学州在去世之前遭受了恐怖的网络暴力,这或许是他选择离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学州的去世,引起了全网的关注,多个话题上了热搜。网民对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表达了无比的悲痛,也对网暴者表达了无比的愤怒。



但是,令人无比惊讶的,一直热衷于报道热点事件的新京报,在这次网络热点中居然缺位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绝对不是新京报的风格。妖从何处来?我们在刘学州的微博看到了一个东西。


1月19日,刘学州在其微博发了一条帖子,暗指他的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颠倒黑白。而这个媒体正是新京报。



1月19日上午9:25,新京报在其今日头条账号发了一条帖子,称“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使两家生活受到影响。”

不管新京报的报道是不是造成刘学州被网暴的一个原因,但刘学州显然是对这个报道极度反感的,所以才在自己微博挂了新京报的采访报道。


所以,在刘学州去世后,网上的矛头集中指向新京报。有网民申请了话题#新京报带头网暴#,并要求新京报道歉。

新京报在舆论风暴中继续升温,罕见地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gif
没过多久,话题#新京报# 超越 #刘学刚#,冲到了热搜榜第一,并且停留了很长时间,在我写此文时,#新京报# 依然在热搜第一位。



本文不敢对新京报作任何评价,更不敢有丝毫批评,以上所有信息均来自刘学州和网民的帖子,以及微博的排行榜。但公道自在人心,不说你们并不代表我心中没有评判。不评论是担心被贵报举报攻击媒体,为了保住黔线这个小破号,只能如此了。

刘学州一路走好,那边没有网暴。你把生命还给这个世界,但这世界欠你一个公道。


最后,衷心祝福那些网暴的人和记者,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也能被别人网暴。

来源:黔线
编辑:何晓琴

微信图片_20220125221914.png (715.52 KB, 下载次数: 31)

微信图片_20220125221914.png

微信图片_20220125221902.png (1.53 MB, 下载次数: 29)

微信图片_20220125221902.png
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1:4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应届生怒怼“表彰过度加班”情况,高管回应:尽快整改
IT之家 1 月 26 日消息,今日一则“腾讯 WXG 应届生怒怼领导”的消息正在网上发酵。1 月 25 日晚间,一位领导在企业微信产品部的群里发的“业务突破奖”表彰文字。一位叫做“folezhang(张义飞)”的员工实名表示了不满。
IT之家了解到,社交网站上流传的关于事件后续的文档显示,当事员工的直属领导、企业微信高管等也在群里进行了回复,表示将“想办法去正常化”。
据新浪科技报道,企业微信负责人黄铁鸣也在腾讯内部论坛上,对此事做出了回应。他表示,持续高强度的急行军是不持久的。他还提出了三点优化方案:1、及时做好规划;2、健康合理工作时间 3、明确评价导向。

以下为黄铁鸣的回复全文:
大家好,我是 WXG 企业微信产品部的负责人 ted。
上文中的截图是昨晚我们在部门大群里发的部门即时激励表彰文档,这个表彰是对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项目和个人的一次即时激励。其中的一些表彰内容引发了咱们一位同学对部门高强度工作问题、影响健康问题的反馈,对于这位同学敢于直言问题的态度,我是认可的。昨晚我们也和这位同学通了电话,认真详细地了解了同学的情况和反馈,我们了解到这位同学刚加入部门 2 个月,刚来压力较大,与周边同学交流下来发现大家普遍工作高强度,加上近期身边好友不幸去世产生较大内心冲击,因此情绪迸发在部门群内表达了自己对高强度工作的意见。
关于上文中所提及的项目,是去年底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的联合版本公司内测项目,这个项目是 21 年企业微信团队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项目牵涉到 3 个 BG、3 个产品的联合开发,上线的时间节奏也是基于三个团队之前的共同商定而确定的,时间紧、任务重,这确实令到我们很多同学连续高强度工作才得以保证了最终按时按质交付。而后的 4.0 版本,又因为要赶企业微信 4.0 版年度发布会,再次令到大家强急行军。以上的这些,作为部门负责人,同学们的辛苦我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我很感谢大家为了项目为了产品而拼搏,也很惭愧因为项目因为产品而让大家如此辛劳。
今天的事情也再次提醒了我们,持续高强度的急行军是不持久的,也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健康。之前 BG 层面还做了一个关于同学们工作状态的调研,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业务的价值感、工作强度、因为绩效考核“比加班、比谁走得晚”,从部门的管理者的角度,我的态度是,绝不会仅仅是根据大家的工作时长就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好坏或者绩效排名,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其实基于之前 BG 层面的这个调研,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同学匿名反馈的中肯建议和方案,我们也已经在思考优化方案,这位同学的敢于表达再次给我们做了对于快速优化的提醒。接下来,部门管理团队会尽快商议出一整套解决此类问题的具体方案,我的大体思路如下,先同步大家:
1、及时做好规划。同步优化产品迭代开发的规划与节奏,以及其它相关的流程、机制,尽量避免让大家在短期内高强度的工作。
2、健康合理工作时间。团队内部、跨团队合作,结合协同的必要性,共同商议健康合理的作息时间。
3、明确评价导向。不会让大家因为顾虑到考核排序而“比加班、比谁走得晚”,各团队负责人也要在团队内明确沟通考核的标准和依据,引导健康、可持续的工作方式。
后续具体的方案成型后我会在部门层面进行全员沟通,充分征集部门同事的意见。
后,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直言反馈,督促了我们尽快优化调整。感谢企业微信所有同学们一直以来的辛劳付出。期待未来我们用更健康、更持久的方式一起做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来源:IT之家
编辑:何晓琴


2.jpg (32.03 KB, 下载次数: 29)

2.jpg
5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2:28: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再议刘某州事件:连续报道纠纷事件是否应注意单篇完整性?

1月24日,河北寻亲男孩刘某州(未成年人)自杀身亡的消息引起全网激愤。网友认为是新京报的报道导致了刘某州的极端行为,因此新京报作为众矢之的被骂上了热搜。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纠纷事件中媒体应该怎样报道?需要秉持怎样的操作规范?

1月26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某省级党报副总编辑,某都市报时政部主任,媒体人无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韩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

新京报关于刘某州寻亲一事报道观察
《传媒茶话会》注意到,关于刘某州寻亲一事,从2021年12月13日至2022年1月19日,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新京报,根据事件进展,一共刊发了5篇视频、文字报道,包括对刘某州本人、刘某州生父母、刘某州舅妈以及相关公安部门的采访。


第一篇稿:2021年12月13日,刘某州在网络寻亲引发关注,新京报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采访了刘某州本人,并于当天联系采访刘某州养父母(均已去世)方面的舅妈柴女士(刘某州常年居住在她家里),当晚21时刊发视频报道《男生自曝3个月大被买回家发寻亲视频 舅妈:像亲儿子一样照顾他》。
第二篇稿:2021年12月15日,刘某州寻亲成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特别开心,激动得睡不着觉。新京报当天刊发视频报道《3个月大被买回家网上寻亲男生已找到亲人 寻亲者:特别开心 激动得睡不着觉》。


第三篇稿:2022年1月18日,随着刘某州与生父母矛盾冲突的舆情在网络不断发酵,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刘某州生父母,对生母张月娥进行采访,内容涵盖刘某州身世及目前张月娥生活状态,刘某州去三亚旅游的费用,返回山西后团聚等有关情况,重点介绍了为什么没有买房,网暴对其家庭的生活影响等。并于1月18日深夜23时46分,新京报刊发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生母谈“拉黑”隐情:想平静生活 曾借钱让儿子旅游弥补》。


需要注意,当天已有数家媒体在新京报之前发布了题为《再遭遗弃寻亲男孩生父发声#:他希望我们现在就为他买房,实在办不到》《刘某州生母谈拉黑儿子:逼着我们离婚给他买房,不管我们死活!》等文章。目前,新京报报道的视频播放量仅16.3万,相较于新京报随后刊发的采访刘某州舅妈的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将起诉生父母 舅妈:孩子已租房独居 与同父弟弟比心里有落差》2200万+流量,该条视频流量显然要小的多。


第四篇稿:2022年1月19日19时42分,针对网络舆论场上对刘某州的网暴,新京报刊发评论文章《被生母“拉黑”,刘学州“想要有一个家”的愿望并不过分》,表达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强调“对于还是一个未成年人的刘学州来说,想要一个家的愿望并不过分”。
微博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早在1月17日开始网友对刘某州的私信(其中大多为网暴内容)数量骤增,于1月18日达到峰值,此后热度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在新京报相关报道刊发之前,对刘某州个人的网暴就已然产生。
微博官方发布的刘某州接收私信数量图


1月24日,刘某州自杀身亡后,尽管新京报并不是1月18日第一家发起相关报道的媒体,但却因为刘某州在微博中曾经截图新京报的报道,且新京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而被网友骂上热搜。面对网友的谩骂,新京报微博关闭了评论,但并未删除相关报道视频。

第五篇稿:2022年1月19日,同一天,新京报记者联系此前采访过的刘某州舅妈柴女士,介绍了刘某州从山西寻亲回来后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指出刘某州并不是想向亲生父母要房子,并介绍了刘某州此前患有重度抑郁症。1月19日23时55分,新京报刊发视频《寻亲男孩刘学州将起诉生父母 舅妈:孩子已租房独居 与同父弟弟比心里有落差》。此稿距前一篇视频报道发布时间约24小时。
此后,新京报关于刘某州寻亲一事再无发稿。而在1月18日白天、1月19日—1月21日,网络上流传着其他媒体多篇关于刘某州与生父母发生冲突的报道,社交平台更是充斥着对刘某州的攻击和谩骂。


媒体对刘某州的报道存在问题吗?
纵观多家媒体对于刘某州寻亲一事的报道,一波三折。在刘某州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有哪些问题?
媒体人无风认为,导致网友群情激愤的原因在于,多家媒体关于刘某州被生母拉黑的单篇报道,在核心事实上,只呈现了生母单方面信源,这对刘某州的公众形象造成了致命的负面影响,导致其被网暴。尽管报道中交代了“记者多次联系刘某州均未得到回复”,但用这种表述作为平衡报道是有待商榷。

有媒体从业人士指出,“媒体对于刘某州要求生母买房没有遵守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在采访父母时,没有采访到刘某州本人,倾听其心声。对网络传播机制的研究不够,没有预判到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可能对刘某州本人造成的伤害,因此媒体的报道成了网络暴力的源头。”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韩隽表示,从整体上并不能否定媒体在刘某州事件中追踪报道的价值。《新京报》也绝不是最近另一部分网民痛骂的“不良媒体”,如果不是刘某州果决极端的离世,相信后续会有更具公共性的议题引领和更平衡的表达,媒体和社会也会释放出更多善意。但虽然如此,专业媒体确实应该借此报道反思一些问题:如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如何更审慎更客观更平衡,如何第一时间预判网络影响,如何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作业流程促进良性互动等等。


纠纷性报道应该怎么做?
实际上,流量时代,媒体在热点事件面前往往面临着时效性与还原新闻事实的两难选择,刘某州事件引发业内思考,纠纷事件报道中媒体应该怎样做?专家给出几点建议。

一、尊重新闻规律,时效性让渡于新闻事实
在核心事实不清楚的时候,时效性要让渡于事实的真实性,也要让渡于报道的平衡性。”无风认为,在当今这样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媒体追求时效性无可非议,但是理性、客观、公正报道的原则是做新闻的铁律,不可以有变通。
无风进一步表示,在纠纷类报道中,涉及核心事实的报道上,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必须杜绝孤证。要找到至少三方面以上相互印证的信源才可以,避免给新闻事实和纠纷定性,以免造成舆论的误导。
二、谨慎介入纠纷事件,预判舆情走向
某都市报时政部主任认为,媒体在跟踪报道有纠纷的热点新闻事件时,既要多方核实所采访对象话语的真实性,也要提前预判稿件内容是否会对事件中的另一方造成道德上的谴责、产生不利的舆论影响,特别是在还没有掌握到比较扎实的证据和重要的真相时;预判稿件发出后是否会给网友一个网暴的动机,如果预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建议换一个选题角度操作或者不做。
韩隽认为,热点和纠纷不同,媒体追逐热点,但媒体要谨慎介入纠纷。刘某州事件是典型的有复杂纠纷的热点,涉及到多方隐私权名誉权保护,需要观察各方当事人的内外特点,宁慢不快,把握节奏,思维周全,减少伤害。
前期追踪,让公众看出是在追踪,突出纵向动态,中期不断确定新的有价值的主题方向,纵横结合,后期突出议题提升,更多横向纵深思考。”韩隽表示。

三、单篇报道尽量完整,后文纠正前文的做法要因报道而异
马克思在1843年提出“报刊的有机运动”,马克思根据报刊的工作特点,论证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报刊的有机运动。每篇报道由于报道的侧重面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渐清晰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有机运动”理论对当下互联网传播机理有指导意义吗?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将纠纷事件中各方意见分开呈现的方式有待商榷,有些争议性很强的报道,如果媒体割裂报道可能带来不良后果,误导公众。“单篇文章尽量详细提供全景式信息、采用多方信源。如果采用连续报道,后文补充前文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媒体对纠纷事件的第一篇报道非常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引发社会问题,后续通常是很难纠正过来的。“马克思的报刊理论是平面媒体时代的产物,其传播机理和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信息传播机理是两个概念,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至少还需要创新性发展。
四、强化“用网”“治网”水平,防止传播失控现象
在互联网舆论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信息的传递、分享、互动基本是同步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评论者还是生产者,后真相时代的传播特点是情绪往往走在真相的前面。某省级党报副总编辑提出,“面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对于如何‘用网’‘治网’,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他认为,媒体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要防止传播失控的现象。‍‍“主流媒体要做社会心态的压舱石、‍‍偏颇观点的定盘星,在热点事件中媒体要认清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最大增量。‍”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何晓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