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01#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22:36: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1942年指导“创作”出1939年经典


编辑:吴悠

502#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54: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9)

倚靠  yĭkào

2019年5月26日《深圳晚报》第2版刊登报道《虎门渡口“服役”28年昨停运》,其中写道:“与往常一样,排队等在栏杆外的乘客依然很多,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一些乘客倚靠在江边,支起了‘长枪短炮’,对准从南沙方向缓缓驶来的渡轮。”句中“倚靠”一词使用有误。

“倚靠”有两个意思,一是依赖,依靠;二是指身体靠在物体上。前一个意思的“倚靠”表示的是一种抽象意义,现在已经比较少用;后一个意思的“倚靠”表示的是人的一种身体动作,有具像色彩,句中用的正是这一个意思。但是“倚靠”在这样使用的时候,必须同时给出其对象。句中“倚靠”后的“在江边”只是给出了“倚靠”的处所,但“江边”这个概念太过宽泛,不能成为“倚靠”的对象,从生活常识来说,“倚靠”和“江边”是不能搭配的。

对于“倚靠”所出现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修改,具体来说可考虑两种修改。

第一,如果“江边”有栏杆,那就可以把“倚靠在江边”改为“倚靠在江边的栏杆上”之类的话语,如果这个加上去的“栏杆”与前面“排队等在栏杆外”中的“栏杆”是同一所指,那还可以把“排队等在栏杆外”改为“排队等候”,也就是删去一个“栏杆”,以免话语过于拖沓。

第二,如果“江边”没有栏杆等可供人“倚靠”的物体,那么“倚靠”就无从体现,可以把它改为“聚集”之类的词。(周俊生)

编辑:吴悠

50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4:40: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0)
作者:周俊生
生活  shēnghuó

    2019年5月26日第12版《光明日报》刊登《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须回归历史本真》一文,其中有句话是:“作为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工作生活13年的圣地延安,是红色文化遗存的集中地。”句中“生活”一词使用有误。
    “生活”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日常生活”“政治生活”;可以指进行各种活动,如“老人和儿孙生活在一起”;可以指生存,如“生活艰难”;可以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如“生活水平”;等等。但不管“生活”取什么样的词义,它的行为主体都只能是人或某些生物(主要是高等动物)。
    句中的“生活”和“工作”并列在一起,它们的行为主体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中“毛泽东”是人,可以和“工作”“生活”这两个词搭配,但“中共中央”是个机构,它可以和“工作”搭配,却不能和“生活”搭配。可见“生活”在这个句子中不适合使用。
    一般地说,把“生活”一词删去即可。但这样的修改,减去了作者要表达的部分意思,不算好的修改。可以考虑的是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分开来说,比如把“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工作生活13年”改为“毛泽东工作生活和中共中央驻扎13年”,就比较合适。“中共中央”后当然也可以用“工作”,但与“毛泽东”后的“工作”重复使用,会给读者产生用语平淡的感觉,因此选用另一个词“驻扎”。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释文中,有一条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衣、食、住、行”应该改为“衣食住行”,这是因为“衣食住行”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已经固化为一个习用短语,其中的顿号没有必要使用,事实上《现汉》自身也已经把“衣食住行”作为词目收录。

编辑:马晓晴

504#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0:5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大学同学的文笔:刚参加工作时我是干外事的,那时的外事纪律特别严,尤其不能和外国异性眉来眼去,要是有个一腿两腿的,基本仅次于叛国罪。
我们系统有一女翻译爱上了一个法国人,一石激起千层浪,革命群众诛之、砭之、很气愤,后果很严重。但什么时代都有善良、智慧的人。我们老局长不动声色地放出话来,要请他们二人去家里谈话,还要留他们吃个便饭。局长家特别小,楼道里塞满了自行车,没法走路。他们要去谈话的那天,派了十几个人去搬自行车,终于搬出一条像样的路可以接待外宾了。其实,老局长就是要造声势,吃完那顿饭,再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我的一位女同事,利用工作之便跑法国工作去了。局里的几位领导要我给法国工业部写封信,告诉对方这人不是我们派的,是自己跑的。我总觉得写信这事不太仗义,这就是调个工作,我不也是外单位调来的吗?只不过她调得远点,跨国了。可领导给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扛不住了,我利用一次陪老局长去巴黎的机会和他说了这事,刚一开口老头就火了:“自己同志,没饭吃咱是不是还得给一口?人家有碗饭,咱去砸人家饭碗,良心哪去了?!你立即给他们两口子打电话,说我要请吃饭”。当时的出国经费真是捉襟见肘,我硬是从伙食费里挤出400法郎来请他们吃饭。席间局长对他们说“:好好在国外呆着,多向人家学习,有机会别忘了报效祖国”.......我静静地听着,挺感动,挺受教育的。
回到北京,我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讲了我在巴黎“挨骂”的事儿:“老头把桌子都拍翻了,说我良心被狗吃了......没把老子吓死”!这之后再没人逼我写信了,他们被我吓死了。
后来我们单位调来一女孩。她看我人厚道,就向我讲述了她的苦难经历,并告诉我她来这个单位只有一个目的:嫁老外。但她英文不好,要我帮她写情书。那时的中国,要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嫁老外。既然我已经被认为厚道了,只好坚持厚道下去。从此,一上班我们就攒情书。其实主要是她写,我负责改或者我翻译。说实在的,写情书我真不在行,一会儿苍天一会儿大地,高一句底一声的,还得用英文表达,真不好把控。但我写东西喜欢直来直去,直捣主题。我跟她说,别扯那么多,照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整,人心都是肉长的,见效快,果真搞定了一单。
一天,她递给我一块丝巾,说是她写给老外的。我打开一看,晕了!丝巾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首英文诗:If I were a bird, ld fly to your side(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就飞到你身边),每句都以“如果我是一只鸟”开始。“我靠!你耍我呢?我说,“你都会写诗了你还每天折腾我?!”她说:“我哪会写那个,这是一首流行歌的歌词,我学着林黛玉把它抄在丝巾上了”。“哇,老外看了我敢肯定他靠着墙自己掐人中你信不信?在你把他搞死前我先把这首诗抄下来”。
后来那姑娘成功地远嫁国外了,应该挺幸福的吧!几十年没联系了。
前些年我们公司来了一新西兰人,母语是英语,公然不知道什么是“虚拟语气”。“兄弟在新西兰尽忙着放羊了吧”?我说,“我这有一速成教材”,我把那首小诗背给他听:”if I were bird....., 特别是这句:“如果我是只鸟,我会每天飞到你窗前唤醒你”........你们家住那么高,我要不是鸟我咋敢站你家窗台上?所以你得自己上闹钟,别等我,没翅膀我来不了。老外说:“这个我懂,谈恋爱尽说这没用的话。我是不懂你说的那个subjunctive(虚拟语气)。
的确,这是谈恋爱的经典句型:“如果我是国王,我会用黄金为你做一辆马车,如果我是龙王,我的金箍棒随便你使........接着造句。
如今社会开放了,想嫁谁嫁谁,没人拦着。再说国家比以前好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小菜一碟。为一碟小菜远嫁他乡也就没必要了。


来源:周旭东

505#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11:32: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2
作梗  zuògěng
作者:周俊生
2019529日《钱江晚报》第24版刊登《孙小果案,警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文。文中写道:“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的,必然有人从中作梗,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也必然涉及多个部门。”句中“作梗”一词使用有误。
“作梗”,意为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者中断。“作梗”的使用对象是某件事,这个事应该是“作梗”的行为主体不希望成功的。但在这个句子中,前面所讲的事是“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但这正是“作梗”的行为主体所希望实现的事,行为主体为了做成这件事,就不可能有“作梗”这样的行为。“作梗”的使用却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反了过来,可见其不合使用。
一般地说,可把“作梗”改为“舞弊”或把“从中作梗”改为“徇私舞弊”。如果一定要使用“作梗”,就必须割断它和“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的语意联系,在“作梗”前另行补出其对象,比如把“必然有人从中作梗”改为“必然有人在案件办理中作梗”之类的话,这样“作梗”的使用对象就是“案件办理”。
编辑:马晓晴

506#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12:50: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3)

水平 shuĭpíng

2019年5月30日《杭州日报》第19版刊登报道《一场艺术嘉年华正在杭城上演》。文中写道:“当晚,整个象山艺术公社的外墙正如一场水平的烟花秀——这是一次村庄级尺度的建筑投影表演,借助象山艺术公社建筑的独特外立面,在白墙之上进行描绘。”其中“水平”一词使用有误。
“水平”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跟水平面平行的,一般作属性词用,如“水平方向”,现在用得不多;二是指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现在用的“水平”通常是这个意思。句中的“水平”做了“烟花秀”的形容语,但由于“水平”是一个名词,它自身不足以表示“烟花秀”的状态,它表现的状态如何,读者无从了解。因此,“水平”的使用不能完整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修改这个句子,需要给“水平”加上适当的形容语,如果作者认为“烟花秀”的“水平”是高的,那就可把“水平”改为“高水平”“水平不凡”“水平不俗”之类的话语;如果作者认为“烟花秀”的“水平”是低的,那就可把“水平”改为“低水平”“水平低劣”之类的话语。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作者对“烟花秀”是充分肯定的,因此自然应该选择前者的修改。
另外,也可以把“水平”改为“有水平”,这种说法虽然未表示“水平”的高低,但一般即表示对“水平”的肯定,只是相对于“高水平”“水平不凡”“水平不俗”之类的说法,在文采上差了一点,至少在这个句子的修改中不必选用。

编辑:尹芳芳


507#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14:55: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3)
水平shuĭpíng
作者:周俊生
2019年5月30日《杭州日报》第19版刊登报道《一场艺术嘉年华正在杭城上演》。文中写道:“当晚,整个象山艺术公社的外墙正如一场水平的烟花秀——这是一次村庄级尺度的建筑投影表演,借助象山艺术公社建筑的独特外立面,在白墙之上进行描绘。”其中“水平”一词使用有误。
“水平”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跟水平面平行的,一般作属性词用,如“水平方向”,现在用得不多;二是指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现在用的“水平”通常是这个意思。句中的“水平”做了“烟花秀”的形容语,但由于“水平”是一个名词,它自身不足以表示“烟花秀”的状态,它表现的状态如何,读者无从了解。因此,“水平”的使用不能完整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修改这个句子,需要给“水平”加上适当的形容语,如果作者认为“烟花秀”的“水平”是高的,那就可把“水平”改为“高水平”“水平不凡”“水平不俗”之类的话语;如果作者认为“烟花秀”的“水平”是低的,那就可把“水平”改为“低水平”“水平低劣”之类的话语。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作者对“烟花秀”是充分肯定的,因此自然应该选择前者的修改。
另外,也可以把“水平”改为“有水平”,这种说法虽然未表示“水平”的高低,但一般即表示对“水平”的肯定,只是相对于“高水平”“水平不凡”“水平不俗”之类的说法,在文采上差了一点,至少在这个句子的修改中不必选用。
编辑:马晓晴

508#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0:1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64

秉承  bĭngchéng
2019531日《新华日报》第17版刊登《欧阳修为何以“六一”为名号》一文,其中写道:“在扬州,欧阳修秉承他一贯的施政纲领——‘宽简’,戒绝苛政,去除繁琐,顺应自然而又讲求实效,把扬州城治理得井然有序。”句中“秉承”一词使用有误。

“秉承”的意思是承受,接受。“秉承”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这个词的指向对象一般应是来自前人或上级的理念、主张、旨意、指示等。句中“秉承”的指向对象“他一贯的施政纲领”属于“秉承”的行为主体“欧阳修”自己的东西(人称代词“他”指代的是“欧阳修”),“秉承”不能适用。

可把“秉承”改为“秉持”。“秉持”与“秉承”的指向对象都可以是某种理念、纲领,其区别在于“秉持”的理念可以是行为主体自己的,但“秉承”必须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他人的。
编辑:吴悠

509#
 楼主| 发表于 2019-6-1 18:5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5)

作者:周俊生

长相 zhǎngxiàng


2019年5月31日《广州日报》第13版刊登《电子烟能戒烟?证据不足》一文,其中写道:“无论是外形和感觉都类似传统烟、模拟香烟的第一代电子烟,还是更大且长相不像烟的第二代电子烟,抑或是可自行调节雾化器的电阻力控制烟雾大小的第三代电子烟,它们的工作原理一直没变。”句中“长相”一词使用有误。

“长相”的意思是相貌,即人的面部样子。这个词一般只能用于人,句中将其用于“电子烟”,但“电子烟”是一种物品,“长相”不能适用。

一般可把“长相”改为“外形”或“外观”之类的词。在这个句子中,原来的“长相不像烟”(已改为“外形不像烟”或“外观不像烟”)与“更大”并列,一起作为“第二代电子烟”的修饰语,但“更大”也是该物在外形或外观上的一个特点,由此可见原句中的“长相”还有位置不当的问题。

因此,这个句子仅仅把“长相”改为“外形”或“外观”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改过后的“外形”或“外观”移至“更大”之前。


编辑:马晓晴


510#
 楼主| 发表于 2019-6-2 13:24: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6)

作者:周俊生

摩擦  mócā


2019年6月1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报道《两军关系要成为中美关系稳定器》。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中美军事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波折有所下滑,而随着经贸关系这一‘压舱石’出现摩擦,中美军事关系为两国关系保底的作用就更加突出。”句中“摩擦”一词使用有误。

“摩擦”的本义是指物体与物体紧密接触,来回移动,引申后指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摩擦”在使用中一般要求其行为主体自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这样才能产生“摩擦”。句中的“摩擦”,其使用对象是“经贸关系”,这个使用主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因此它和“摩擦”能够搭配。但是,句中把“经贸关系”比喻成“压舱石”,这就使“摩擦”除了和“经贸关系”搭配以外,还要和“压舱石”搭配。但“压舱石”作为一块石头,只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发生冲突的两个方面,因此是不能搭配的。“摩擦”虽然适用于和“经贸关系”的搭配却不能适用于和“压舱石”的搭配,那么它也就不能适用于整个句子。

可以把“摩擦”改为“不稳定”。“不稳定”既能和“经贸关系”搭配,又能和“压舱石”搭配,适用于这个句子。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摩擦”的释义,在解释“摩擦”的引申义时写道:“(个人或党派团体间)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编者用括注形式作出了对“摩擦”引申铁使用主体的限制,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在最近几十年现代汉语的语用中,“摩擦”引申义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已经很多,随着这种使用的泛化,它已经出现成为国际关系学专科词的趋向,而用于个人之间的反而越来越少。因此,《现汉》为“摩擦”引申义加上的这个括注不符合语用实际,以删去为宜。


编辑:马晓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