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2:38: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垂死报刊亭

3月28日下午6时,下班高峰期,广州天河
路上一家报刊亭没有营业。Photo by Mr T


一天下来做了37元生意
李月的小孩今年七岁,她的报摊比小孩要大得多,已经开了十多年了。

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几乎每日,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她都待在一个逼仄的小亭子里。除了卖报纸杂志,更多时候她是在和路人聊天。因为生意实在惨淡,为了打发无聊时间,外卖小哥她也会聊上几句。

3月28日这天,到下午5点多,她报摊外面的小凳子上还摆着三份当天的报纸,几本《故事会》和一本《读者》。里面还有《新传奇》《长寿养生报》《书报文摘》等。

“现在每天总共就卖二三十份报纸,那些杂志也很难卖得出去了。”她每天清晨去附近邮局拿报纸,卖不完就退掉。以前报纸红火自办发行的时候,报纸不用自己去拿,天没亮,报社的发行人员就把报纸送到报摊里来了。

这一天,她的报摊的营业额是37元。

李月所在的广州市,在岗职工的平均月薪超过8000元,也就是说,每天大概270元。

37元,差不多就是洋快餐一份套餐的价格。

作为一个经营报刊亭十多年的“老板”,李月的卖报的地点也从室外摆摊到了室内。“十多年前卖得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一百多份。有些日报一天就能卖出二三十份。”李月说,因为“承包”得早,她几乎不用成本,每年就交二三十块钱的税。

“一个月就赚那么几百块钱,成本高的话怎么开得下去?”李月无奈地说,实在想不出除了开报刊亭自己还能做点什么。所以现在每天还是以卖报纸、照看孩子打发时光。


一份报纸赚1毛3分钱
报摊开在白云区的刘香不是“老板”,为此她每个月都要交两三千块钱的租金。收钱的是谁,她也说不上来,“就是每个月都有固定的人来收。”

刘香说,一份1块钱的报纸她赚1毛3分钱,赚得最多的是售价5块钱的《南方周末》,一份能赚8毛钱。“很难卖。”刘香说,卖不完只能退回去。前段时间有一种报纸退不了,后来她就没有再进那种报纸了。

有时商家想夹一些广告传单进报纸里,从而给刘香一点提成。后来她发现行不通:“报社会定期来查,不准夹带的。”

靠卖报纸别说赚钱,就是租金也不可能交得起。刘香不得不靠贩卖饮料、零食、烟等来帮补营生。因为报摊位于人流密集的街道,好歹还有点生意。本号工作人员发现,那天晚上半个小时里,她卖的不是报纸,而是一支水、一包烟、一条口香糖和一瓶饮料。

别说没专门的牌照不能卖烟,报摊卖零食饮料都是不允许的。城管一来,她就得迅速把架子上的饮料藏起来。她说还想卖绿豆沙冰,但是因为报摊摆不了冰柜,只好一直在家里放着。

在刘香眼里,经营报摊似乎也是个“看天吃饭”的活。夏天生意好的时候,加上饮料零食,一天能有两三百块钱的流水。在冬天,扣除租金,她根本赚不到钱。除此之外,她和老公每天还要轮流在这个小亭子里从早上8点待到晚上11点。


五个报刊亭只剩一个在卖报
“有时候进的报纸卖得还行,有时候就卖几张。”一位卖报纸的奶奶说,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卖得好,为什么呢?她也说不上来。

这位奶奶经营的其实是报刊亭对面的那家小士多,士多和报刊亭一样开了十多年。因为报亭主多日前生病住院,她便帮忙照看报摊。

“其实一个月连几百块都赚不了。不过我很喜欢看报纸,什么报纸都看,所以没有啥报酬也没事。”3月28日是周四,好几个路人经过时,左手干净利落地拿起一份报纸,右手掏出钱放下,拿了就走。奶奶说,那天某份已经卖了20份了。

“这条街,以前很多报刊亭的,现在基本都关门了。”奶奶惋惜地说,多好的亭子呀,就这样放着没人要啦。果然,那条街上的四个报刊亭,只有她在照看的还在卖报。而其他的,有的关门了,有的不卖报纸了。

转行,就是出路
在另一条街上,李欣的报刊亭就是一家不卖报纸的店,它的旁边是国际珠宝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在李欣身边来来往往,只有少数商家或者物流商会为她停驻——她的报刊亭,卖的是包装纸箱。

“一年前就不卖报纸了,实在卖不出去了。”李欣说,现在大家都看手机了,手机里啥啥都有,谁还看报纸呢?卖包装纸盒,她才勉强对得起老板给她的每个月两千块的伙食费。

所有还在经营报刊亭里的人,都认同报刊亭已经处在死亡边缘。

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看本号工作人员问报刊亭的情况,第一句话就是“你想做报摊啊,你想做我立马转给你做!”

一位50多岁的报摊经营者,和本号工作人员聊天时一直念叨着去做服务员一个月包吃住还有三四千块钱。平日没事时,他总喜欢看看报摊旁的榕树,“它什么时候落叶,什么时候长新芽,什么时候有虫我都知道。”他自称终日坐在亭子里都要发霉了。


李欣打理的报刊亭一年前已经不卖报纸,
改卖包装纸箱。Photo by Ms M



后记
创刊于1956年5月1日的《成都晚报》,今天——2019年3月30日起休刊。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听说纸媒退出市场。但是,一份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老牌纸媒关闭,还是会让人心生感慨。毕竟,以前休刊的,基本上都是些只有几年、十多年历史的新生纸媒。

我们经常听说纸媒广告收入断崖式下降。其实,比纸媒更惨的,是报刊亭。纸媒毕竟姓“公”,而报刊亭的经营者是个体户,所有的痛苦都得自己扛。

报摊有多惨淡,上面的文章已经告诉你了。

纵有千种不甘,万般不舍,我们都必须意识到,把头一天甚至更久前发生的事情,印在用木头做成的载体——纸张上,是一种非常低效、落后、不环保的产能。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一件大事,5分钟内我们就能在手机看到报道。社会发展到今天,先天不足的纸媒日渐式微、报刊亭逐渐消亡,似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纸媒可能会死。

报摊可能会死。

但报社是可以不死的。

因为,新闻是永远都不会死的。

当然,如你我所见,现在纸媒上刊载的,很多都算不上是合格的新闻。

特别鸣谢本期文章由Ms M负责走访并完成初稿。


编辑:王豪
492#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3:17: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朱学东丨我从不为纸媒时代兄弟姐妹们的流散哀伤



《成都晚报》停刊了。这是最新的宣布停刊的一份报纸。迄今,全国已经有数十家报刊关停并转,《成都晚报》绝不会是最后一家。


我因为曾经做过专业的传媒杂志,跟业内稍微有些名声的报刊多少都有些交往。比如成都晚报,2003年李善友当时负责搜狐内容时,我曾在搜狐客串过媒体频道嘉宾主持人,与当时《成都晚报》的总编搞过在线访谈。


1994年夏天我被借调到新闻出版署报纸司,自此开始了自己广泛意义上的媒体生涯,直到2017年离开职场,我身历管理部门、报纸、杂志、市场研究公司,兼任过管理部门职员、总编、主编、主笔、记者、编辑、美编助理、广告销售、发行推广、印务、品牌管理等媒体业的各种岗位,如今还在给纸媒写零散的专栏。我在媒体业服务时期,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同行朋友,自己也赢得了些许浮名,对纸媒感情不可谓不深。


即使我经历了纸媒从单纯的宣传机构向市场化转型,以及曾经昙花一现的纸媒的黄金时代,但我今天对纸媒的关张,除了两张略感遗憾外(一张《东方早报》,它已转型,另一张是《重庆时报》,因某种个人原因及了解,对这张报纸命运有同情),对于其他的报刊的停刊,我毫无哀伤,甚至,多年前,我就一直刻薄地盼着报刊死得越多越好。因为不死,很多也没什么像样的新闻,连服务民众也做不好,浪费资源,甚至误导公众,当然也会耽误在这些报刊服务的人,尤其年轻人。


与其混吃等死,不如早关早升天,既减少资源浪费,也造福社会,本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纸媒的繁荣,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势而来的。它们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从有计划商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鼓吹者,同时,自身行业也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或官样或草莽的气息,向媒体属性回归,拥有了越来越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造福的,不仅是纸媒,更有从业者。


在纸媒的黄金时代,以《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中国经营报》、《南风窗》、《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财经》及后来的《二十一世纪报道》、《新京报》、《经济观察报》、《财新》等等,曾经以其对社会的关怀,吸引了许多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投身纸媒。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黄金时代的纸媒业者,怀着理想激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从不专业到渐渐走上专业的道路,并用累积的经验教训来训练规范后来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媒体人,让后来者少走了许多弯路。


这个短暂的黄金时代的严肃纸媒,及其从业者,大多像他们的前辈报人一样,不忘忧国忧民之心,无论是在那些突发性的重大灾难性事件中,还是在日常的常规性报道中,无论是在嘉许的眼神下,还是在恶意的污辱干扰下,他们以热血、才情甚至健康奉献于社会,努力向公众提供事件真相,推动社会的点滴变革,也为自己赢得了职业的尊严和荣耀。


这些支撑起黄金时代荣光的纸媒,虽然从业者(包括我)距离真正的专业和职业尚有距离,但是这些纸媒还是给予了从业者这个时代所能给予的接近最好的职业训练,尽管许多依然很粗糙。我曾经喜欢的那些严肃纸媒的同行朋友们,大多不仅有情怀,也有较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我从来都相信,这种情怀,这种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在中国,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稀缺品,不是万金油,在哪儿都会是光源,发出热情的光,不仅照亮自己的前路,也能温暖身边的朋友。


就像我过去的旧同事前同行们,无论是传媒时代,还是《南风窗》《中国周刊》时代,抑或是服务《新京报》时期的,他们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岗位后,在其他行业,无论是在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机构,各种企业,还是创业,大多都依然有着在纸媒服务时期的那种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做得都挺好,哪怕是从头开始,重新来过。


当然,必须知道,正是这些并不算多的属于塔尖的严肃媒体,撑起了黄金时代,也遮掩了这个行业的诸多不堪。而正是这诸多不堪,让我对死去的媒体都毫无物伤其类的感伤。唯有对于曾经为公众的知情权努力过的那些让人怀念的媒体的衰落,我会感到些许的悲哀。


纸媒的衰落,是大势所趋。但是,曾经的黄金时代的纸媒精神的衰落,却比纸媒衰落更让人伤感。技术本是普惠的,纸媒的业者,本也有利用技术迭代更新的能力和机会。但如今,一切如水东流,包括曾经的精神和尊严。这不怪技术,也不全怪从业者。


《庄子·大宗师》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及我的许多朋友,就是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下选择离开媒体业的。


离开,一点也不必遗憾后悔,更不必感伤。我总是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和使命,挣扎了,奋斗了,尽力了,也就可以释怀了,毕竟,世界很大,还有很多有趣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既大可不必像恺撒般“我来,我看,我征服”,也不必伤感,今天这个多样的世界,就算认输了又何妨。


一些朋友所以伤感,怀旧感恩之外,可能还是因为媒体业的特殊性——在讲关系的中国,在媒体业服务,不仅有文章一发世上有谁不识君的诱惑,还有接触面广社会关系复杂的诱惑——这意味着能够解决很多常人未必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曾经的“无冕之王”,其实不过就是职业歧视链高人一等的特权心态的残余而已。


一个职业平等主义者,断不会有这种隐隐的哀伤。


我过去在纸媒服务时,对于优秀员工的离职,尽管内心也有痛苦,但是,我总是理解且欢送。我常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安慰同事:“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就是我们做媒体追求的目标之一么?像这些受过良好训练的年轻人,无论到哪,都会带着在这里受过的价值观和专业职业训练,这叫开枝散叶,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更多人。”是的,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更何况,能够自由选择,这是社会的大进步,也是我们奋斗的结果。要知道,在我年轻的时候,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今天这些从纸媒离散的前同行们,都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完全毋须托庇于一个机构了。还有比这更好的么?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写得多好。


我从不为纸媒时代兄弟姐妹们的流散哀伤,相反,我更为他们高兴。与其如萤火一点孤光,不如散作漫天星辉。




编辑:王豪

493#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21:11: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日本宣布了一件事,引得民众哄抢报纸[size=21.3333px]

文章来源:报业转型


当地时间4月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发布新年号为“令和”。一时间,日本举国上下一片沸腾。并不是十分理解这个所谓的“新年号”对于日本人的价值和意义。只是知道,新年号发布后,日本的商家迅速反应,尤其是印刷企业开始印刷新的年历、手账、笔记本、表格等。



“号外刊”被疯抢,有人被挤得哀嚎


日本各大报社也行动起来,在新年号公布后相继增印刊发印有大大的“令和”二字的号外报纸。这种东西,我们这儿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了,这里我是指纸质的号外,放在客户端上、微信公号、网站上的号外成本低,很多报社都会做。但是纸质号外成本高,价值不大,现在已经很少有报社用了。


在日本距离公布新年号“令和”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号外刊就被工作人员运输到各地分发。看来,日本报社都能更早地知道新年号这个所谓的“绝密”,是不是有特殊渠道?非常好奇,日本政府是如何让全国这么多报纸都知道这个“绝密”信息而不提前发布信息,或者在他们的“微信矩阵”中提前发布,“吸粉无数”。


本来预报的发布时间是4月1日11点30分,但内阁官房长官直到11点40分才在电视、手机直播中正式发布。难道他们领导不担心这些报社泄密吗?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还在后头,“一时间,街头民众聚集,东京新桥站、大阪JR站前人头攒动、被围堵地水泄不通,甚至还惊动了警察。人们你推我挤、奋力争抢,还有人被推倒,场面一片混乱。”他们究竟在干什么?抢报纸,“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报纸被一抢而空。”要获得信息完全可以从“电视或者手机直播”中获得啊?为什么一定要去抢报纸?


“危险,请不要驻足,”赶来维持秩序的警员在大阪JR站前喊道。随着中午12点报纸开始发售,早已等待的人们便开始争先恐后的求购,人群中夹杂着喊叫怒骂,一时间陷入混乱。看来,传言中日本人素质好都是扯淡。为了报纸,他们比我们疯狂多了。


人们为了争抢报纸,有些人甚至将号外刊报纸撕扯成两半。在这样的混乱情况下,一些报社临时取消在大阪站前出售报纸。


“人群十分拥挤,还有人被挤倒了,太可怕了,我能买到报纸很开心,新年号听上去给人印象很好,希望新的时代是一个好的时代。”一位16岁女孩手中握着已经褶皱的报纸说到。与她一起前来的另一名16岁女孩说:“新年号将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是很难忘的一天。”

另一位来自枚方市的38岁的男性说:“拿到报纸的一瞬间被撕破了,只剩下一半了,但是总算是买到了。”


一名来自神奈川县的15岁高中生说,“虽然相互争夺很辛苦,但能拿到号外实在太好了。我希望自己能够活跃在新的时代而更加努力。”另外一名小学2年级的学生从一名成年人手中得报纸,他说,“我希望新时代的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而今日公布新年号的号外报纸也在网上被炒到了高价。在日本雅虎竞拍网站上,一份“产经新闻”当日的纸质号外价格已经涨至2600日元(约合人民币157元,平日一份产经新闻早报150日元、晚报50日元),且竞拍价格仍在不断上涨之中。拍卖该份报纸的网友留言称,“报纸有一些折痕,但它具有非常意义。”看来,抢报纸的人更在意的并不是报纸的信息传播价值,而是它的收藏价值,不同寻常的意义,按照流行的学术话语,报纸的价值就不是信息赋权,而是意义赋权。


看完全文,虽然,我有众多的不理解,但真的非常过瘾;什么时候,我们的报纸也能有这样热卖啊!那一定有事没事弄个号外让大家抢抢。(以上信息来自澎湃新闻,读后感为《报业转型》所加)

编辑:吴悠


494#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22:20: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报社转型内容生产商,《现代快报》快成功了
作者:中报协调研组  
文章来源:报业转型
2015年10月,现代快报并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运营思路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内容生产商的转型方向,目前来看,全国鲜有实施者,但这是报业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从各种数据来看,现代快报快成功了。
现代快报三年三大战略,在连续两年亏损后,2017年实现了扭亏为盈,2018年报社实现利润又比2017年增加了20%,在都市报颓势下滑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显得特别抢眼。
2016年,现代快报喊出“忘掉一张报纸,迎接一场革命”的口号,跳出传统的内容采写分发、报纸广告经营的单一思路,从用户、媒体、新业态三位一体来考量传播,以产品针尖思维通过内容来撬动新业态的发展,实现读者到用户的转变,内容到产品的转变,纸媒到多终端的转变。
2017年,现代快报确定了“科技、创意、服务驱动,做全媒体内容生产商、全媒体产品分发商、全媒体技术服务外包商、全媒体创意营销提供商”的“三轮四商”发展战略。
2018年,现代快报提出“现代快报+”的新理念,通过融合、转型的升级,+产品、+技术、+创意、+服务、+资本、+项目、+客户、+用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现跨界的聚合,打造全新平台,通过更多的传播形式、更新颖的创意服务,更优质的产品形态,为用户呈现一个更好的品牌形象。
现代快报三年三大战略,取得了较好业绩:近年来,全媒体报道多次受到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表扬;经营上,在连续两年亏损后,2017年实现了扭亏为盈,2018年报社实现利润又比2017年增加了20%; 2017年,现代快报先后被评为“江苏十强报纸”、“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政府奖报刊奖”、“江苏报业融合先进单位”;2017年9月,中宣部专门就现代快报的一系列现象级作品推出《新闻阅评》,认为“现代快报在媒体深度融合之路上已经初现成效。”
为适应内容生产商的改革,现代快报在机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现代快报策划推出的“快报夜读”,举行盛大的展演
一、改革体制架构,扁平化运作,报社整体转型为生产机构
传统的组织架构中,内容和运营、生产与技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分为不同的板块,割裂在不同的部门中,沟通、协调成本较大。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现代快报实行扁平化的运作,对组织架构进行重组,成立了融媒体运营中心,统筹整个报社的融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生产、播发、技术支持和推广运营工作。
这个架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内部各自为战、割裂封闭的组织架构,破除了部门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破除了传统采编模式和新媒体采编环节的壁垒,将全部内容生产和经营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纸媒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南京和区域、采编和运营、技术和生产的高效统一和高度协同,报社整体转型为融媒体生产机构。
二、改革考核方案,新媒体考核占总权重的70%
为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媒体融合的步伐。现代快报在生产流程、考核方案上进行大幅改革。
在生产流程上明确提出:记者采写的稿件,必须首先给各新媒体终端播发,如果不发或迟发,将进行相应处罚。在考核权重上,以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权重占比为7:3,改革后,新媒体考核占了总权重的70%。
考核指挥棒的挥动,确保了采编团队在融合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钻研新媒体的受众喜好,以及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省去了以往繁琐且高昂的沟通成本,在多点、多元、多向的融媒体时代,实现了资源的无障碍流动,也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快报融媒体产品的质量和水准。
目前,现代快报的融媒体产品数量占到全部内容产品数量的80%,现代快报已经不再是一张单纯的报纸,而是一个融媒体产品生产机构。
三、 “借船出海”,借其他优质平台分发自己内容
传统媒体转型移动端,一般都是自己打造平台,但成功的不多。这不仅是因为错过时间窗口,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更重要的原因是把互联网当作工具使用,却较少触及思想理念的转变和生产体系的革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张皮”的现象。
现代快报和ZAKER推出的“ZAKER南京”项目,将现代快报的本地化资源、内容生产优势,与ZAKER强大的平台能力、互联网思维相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江苏市场,既契合现代快报转型的需求,也与ZAKER“区域融媒体”项目方向不谋而合,达到共赢的目的。
目前, ZAKER南京已经成为江苏的三大新闻客户端,全省订阅户1550万。对现代快报的这一合作模式,时任省委书记李强评价为“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因为有着和ZAKER成功合作的先例,现代快报还先后与腾讯、梨视频、凤凰、网易、一点资讯等互联网优质平台合作,平台分发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 “现象级产品”成为一种“现象”
报社转型为内容生产商,就应该有优质的内容产品,在这方面,现代快报现象级产品频出,成为转型的重要成果体现,也成为现代快报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8月,“52载守边人魏德友”的事迹占据了全国多家媒体的头条。现代快报制作了一个H5来报道这一典型人物,总阅读量超过亿次。这个H5作品《无人区·52载守边人》,2017年荣获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二等奖。
▲现代快报以H5产品来宣传报道典型,总阅读量超过亿次
此后,现代快报还陆续推出王华、抗洪英模人物、黄大发、塞罕坝等一系列现象级融媒体报道产品,多次获得中宣部及江苏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表扬。
2017年4月,现代快报融媒体产品《大发渠》,向“当代愚公”黄大发致敬。2018年3月,黄大发当选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
2017年,中宣部召开塞罕坝报道分享交流会,现场播放现代快报制作的两部视频短片,获得一致好评。2018年3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感动中国特别致敬”。
2017年,现代快报创新活动的报道方式,推出了“书香江苏·流动的盛宴·8小时不间断直播”全媒体报道。2018年,报道荣获江苏新闻奖。
▲现代快报2019年春节策划的“南京献给中国的5分钟”快闪视频
2019年春节,现代快报制作的“南京献给世界的5分钟”快闪视频,上线很快被300多家央媒和商业网站转载,24小时总曝光量超过1.8亿次,总阅读量超过7200万。
这些是现代快报改革新闻生产方式、创新报道手段后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现象级产品也成为现代快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营收来源。
五、让技术人才挑大梁,不仅服务自身产品生产,还服务外包
现代快报成立了产品技术中心,引进网络工程师、技术研发官、流媒体研发工程师、多媒体集成分析师等专业性人才,形成了新闻产品的坚实技术支撑平台。
为了切实发挥产品技术中心在融媒体产品生产中的引领作用,产品技术中心由总编辑直接领导,所有的融媒体产品生产,从创意、策划开始,产品技术中心就开始介入,而不是到后期去承担执行的任务。
如今,现代快报产品技术中心不但承担了报社融媒体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还开展对外服务,成为全媒体技术服务外包商,为报社拓展了新的经营领域。
六、产品创意是内容生产商的命脉,向创意营销供应商转变
现代快报社以协同为抓手,以创意营销为手段,向创新经营模式要效益。通过项目制,分析用户需求,研讨服务全案,整合内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爆款级营销产品,实现了服务理念、服务形式的质的突破。
“等你请我、请你等我、等我请你……2016年7月,这条封面封底广告引爆了南京的微信朋友圈,大家在网络上将现代快报头版和末版出现的这四个字,玩得不亦乐乎。
▲现代快报的创意封面
其实,这是一则银行广告+徒步活动宣传,因为别出心裁的设计,达到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并得到客户和用户的高度好评。这也开创了现代快报“创意封面”的开端,“我愿意,在一起”、“收获”、“世界在等南京这片光”、“诗词连版广告”、“手绘连版广告”、“共有封面”等创意层出不穷,在江苏传媒界引发“创意封面”现象的同时,也改变着传统广告的经营模式,搭建起新的传播价值链。”
此外,现代快报陆续推出一系列全媒体营销产品:全民阅读新方式、新体验的融媒体产品“夜读”,通过创意与营销的紧密联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融媒体短视频产品“City Talk”,实现传播和价值最大化;全新生活评测类全媒体产品“评果”,则实现传播价值与用户互动的兼顾……
通过牢固树立全媒体服务理念,突出策划,着力打造个性化的创意内容与产品,提升广告宣传的市场影响力;努力探索由全媒体服务构成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和多元化经销赢利模式,不断提升经营效益、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现代快报已逐步摸索出一条全媒体创意营销的新路。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现代快报已逐步摸索出一条全媒体创意营销的新路,现在,报社经营收入的80%都是来自全媒体运营。
七、用版权保护内容生产者的利益,把版权当资产运营
良性发展的内容生产商,如果没有版权的保护,那等于是免费为别人源源不断生产优质内容产品,根本不可能持续。
2018年10月8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现代快报诉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侵害著作权纠纷案,今日头条侵权事实成立,4篇稿件赔偿10万元,另承担1.01万元的合理费用。消息传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从2015年开始,现代快报走上了从版权保护到版权运营的道路。现代快报认为,以维权为主要手段的版权保护的目的,不是禁止使用,而是希望通过维权来进一步提高版权意识,在内容生产方与使用方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对价机制,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版权市场,形成一个传统主流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共融共生、共享共赢”的健康新生态。
2019年1月21日,中国报业协会向最高人民法院呈送《关于将现代快报诉今日头条一案作为指导性案例的建议》,希望能以此引领相关类似的判决,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版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现代快报建立了专门的版权维权运营团队,与技术公司、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的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还与版权局、版权协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法律专家、版权专家保持经常的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使维权工作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2018年,现代快报通过维权与运营,版权收入超过300万,版权的资产价值开始得到发挥。
(稿件来源:传媒融中对,原标题为《全国报业大调研57:融合转型的“现代快报+”》,转载必须注明出处。《报业转型》转载时有适当删改)
编辑:吴悠

495#
发表于 2019-5-12 17:47: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的数字化未来什么样? 看看《卫报》,它已不再亏钱
对于一家似乎永远在亏钱的机构来说,这是一个显著的转变,其他数字出版商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卫报》 ─ (实际上现在已挣钱)
《卫报》(The Guardian)是一份奇怪的报纸。
大多数报纸没有近三分之二的读者来自其所在国家以外。
大多数报纸不会从一个城市开始,然后发展到到另一个城市。
大多数报纸并不是由信托公司所有,信托公司要求他们“在英国和其他地方推广自由主义新闻”。
而且大多数报纸不会年复一年地亏损。当然,有些报纸是由富人经营的,他们对影响力比对利润更感兴趣,有些报业家族选择将公民责任置于赢利底线之上。但总的来说,当一家报纸的收入下降时,成本就会被削减——削减到无论报纸所有者寻求的利润水平如何,都能够达到的程度。而且,大多数持续亏损的报纸都会倒闭。
然而,《卫报》又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外。维基百科(Wikipedia)指出,卫报这一机构“一直在亏损”。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其为“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大多数私营企业不愿、也不能容忍的那种持续不断的巨额亏损已成为文化上的共识。”(或许是那里的国有电视台有点吝啬?)无论是同一集团内的其他媒体控股,还是斯科特信托公司(ScottTrust)的无关投资,《卫报》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别人的利润来实现收支平衡。
直到现在!《卫报》近日宣布,在最近结束的财政年度中,它…赚钱了?“最近历史上的第一次”?
卫报新闻与媒体集团(Guardian News & Media)在2018-19财年录得80万英镑的营业利润,而三年前为亏损5700万英镑。这确保了在经历多年巨额亏损之后,该公司实施了一项扭亏为盈的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或许是《卫报》发了一系列名为《破碎的资本主义》(BrokenCapitalism)的文章才使其财务状况恢复正常?)
《纽约时报》自1998年以来首次营业利润的详细数据如下,这是总编凯瑟琳·维纳当之无愧的胜利之旅:
今天,我们宣布,《卫报》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三年的扭亏为盈战略——我们实现了盈亏平衡的目标,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获得了少量的运营利润。这意味着,我们从广告商那里赚到的钱,加上我们从你们——我们的读者那里得到的慷慨支持,已经在今年支付了制作新闻的成本,这些新闻为全世界数百万人提供了信息,并激励了他们。我们独特的所有权模式意味着,我们不受亿万富翁所有者的控制,也不受一群要求财务回报的股东的控制——我们所获得的任何利润,以及读者的所有财务贡献,都直接投资于我们的新闻事业。
《卫报》获得了微薄的营业利润!这是一个出色的团队努力的结果,这主要归功于卫报的读者——我们脱离了危险处境,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运行。
         凯瑟琳·维纳( KatharineViner (@KathViner) 2019年5月1日
正好赶上英国退欧!(抱歉)。
关于报纸正在(或没有)向数字化转型的艰难过程,我们曾经谈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必须定义报社在转型道路上必须达到的一些重要的财务标志性事件的话,你可以参考肯博士近十年前所发表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三点:
1、让你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数字资源。
2、让你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读者而不是广告。
3、实现了净增长的小小奇迹,数字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报纸收入的下降速度。
《卫报》现在可以说,这三项成就他们都已达到了——而且仅仅在摆脱危机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们连续七年损失了2.27亿英镑,或者说损失了3亿多美元。
靠数字媒体挣钱,而不是靠平面(报刊)。
卫报的数字流量正在上升;自2016年以来,每月的页面浏览量增长了70%,其中一些是特朗普和英国退欧双重冲击的结果。(特朗普当选和英国退欧……助推效应?) 但媒体大佬们都很清楚,受众并不总能转化为收入。
如今,《卫报》55%的收入来自数字媒体,这是转型成功的一大壮举。这一指标很少有哪家主流报纸能够达到; 我能想到的只有《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正在接近这一目标,其40%以上的收入来自数字媒体,明年很可能会超过半数。)卫报获得了数字广告和数字订阅双增长的成绩,这一组合成就是许多报纸望尘莫及的。
也许最惊人的数字是:《卫报》现在只有8%的收入来自印刷广告——而几个世纪以来,印刷广告一直是报纸商业模式的基石。
要成为一家以数字化为主流的媒体就意味着,你必须用最新的、2019年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你的报纸: 报纸已是一种高端产品,仍然吸引着一群非常忠诚的订户,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报纸只是对你已有的数字内容的重塑——而不能是反过来。报纸依然有钱挣,但它不能再成为你的指路明灯了。
从读者身上赚钱,而不是广告商。
说说订阅! 和《卫报》齐名的其他重量级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伦敦时报》——都围绕销售数字订阅制定了自己的收入策略。他们的观点是,他们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而且他们的读者有钱——建立付费墙,看着钱滚滚流进来。
对于这些报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对于规模较小的报纸就不那么好了),但《卫报》一直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想要收费墙。如果你的内容不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那么斯科特信托所制定的将自由主义广泛传播的使命就不那么有效了。《纽约时报》作为一种精英、大众奢侈品,在一定程度上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卫报》没有这么做。(尽管《纽约时报》和《卫报》的读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换的。)
因此,在没有付费墙的情况下,《卫报》将赌注押在了自愿付费上,这是一种会员策略。而且很有效! 这是一个双管齐下的策略:
为你的超级粉丝制作一个数字订阅产品。《卫报》的移动应用程序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但是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功能)升级叫做优选方案(Premium)——没有广告,更好的离线阅读,每日纵横字谜,一些界面差异——每月收6.99美元。实际上,许多订阅《卫报》的人这么做,至少是为了支持《卫报》的总体使命,同时也是为了得到一些填字游戏。《卫报》目前已售出19万份这样的付费订阅。
经常要钱。打开《卫报》网站,页面顶端会显示出“适用于所有人,由读者资助”(Available for everyone, funded byreaders)这一行简短而醒目字眼,然后,会看到两个可以点击的标志:捐助、订阅(contribute→,subscribe→)。
如果你在网上读过《卫报》的一篇文章,你可能会在文章的下方看到这样一个方框:
既然你在这里
我们想请你帮个小忙。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并支持我们独立的调查报道。与许多新闻机构不同的是,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到我们的新闻,不管他们住在哪里,也不管他们能负担什么。
《卫报》在编辑上是独立的,这意味着我们设定了自己的议程。我们的新闻没有商业偏见,不受亿万富翁所有者、政客或股东的影响。没有人编辑我们的总编辑。没有人能左右我们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为那些较少被听到的人提供发声的机会,向有权有势的人发出挑战,并让他们承担责任。这就是我们与其他媒体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这个真实和诚实报道至关重要的时代。
我们从你们这样的读者那里收到的每一份捐款,无论大小,都直接用于资助我们的新闻事业。这种支持使我们能够继续我们所做的工作,但我们必须为今后的每一年保持和建立这种支持。只需区区1美元就能支持《卫报》,而且只需要一分钟。谢谢你!
支持卫报→(各种信用卡的标志)
如果你最终还是忍不住点击了,默认的选项是每月重复捐助。(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意味着每月15美元,一年180美元。你可以花更少的钱订阅《纽约时报》或《华盛顿邮报》的数字版。)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一次性的捐助。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超过30万人一次性捐款,但更重要的是,现在有36.5万人自动重复使用该计划。
对于一个每天都在做新鲜新闻的公司来说,重复性的收入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次性的捐助对于报社所获得的读者收入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好的转折,这是其他大多数报纸还无法做到的。想想看:如果你认为《华盛顿邮报》做得很好,你想支持他们的工作,你怎么可能只给它50美元,而不是订阅它呢?
《纽约时报》是少数其他几家明白这一点的报纸之一。它让你“赞助学生订阅”《纽约时报》,以“激励未来一代的读者”。对于《纽约时报》的某些有钱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说辞,等于是《纽约时报》在面无表情地说,“你现在应该给我们2000美元了”。
当然,这样,对《纽约时报》来说,它向一个孩子提供数字订阅服务的费用就正好是0美元了。(天呀,这可是面向最重要的未来付费群体呀!) 但他们已经成功地让3万名读者赞助了300多万份学生订阅——这为《纽约时报》带来了大约1000万美元的收入。报社所需要的只是随便提出来这一要求,再没别的,真的。
比以前赚更多的钱。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或者直接得可笑的目标,但在过去10年里,对大多数报社来说,这却是不可能做到的。多数报社都是靠节省开支来获得盈利,而不是靠增长获得盈利。(以美国为例:麦克拉奇媒体集团(McClatchy)在2007年创造了22.6亿美元的收入。去年,还是基本上靠相同的这些报纸,这一收入数字降至8.07亿美元。)
但《卫报》的年收入正在增长:同比增长3%,准确地说,达到2.27亿英镑。
《卫报》的整体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削减成本而改善的,过去三年成本下降了20%。不幸的是,这意味着记者和很多其他职员要被解雇。但3%的收入增长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迹象,表明增长可能是前进的道路,而不仅仅是无休止的裁员和收购。
记住:《卫报》是一份奇怪的报纸。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能在其他地方轻易复制。大多数报纸都不会定期在其周边地区以外的地方刊登很多令人感兴趣的新闻,更不用说在全球范围内了。《卫报》作为一个以观点见长的媒体,比起传统的地铁日报,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报纸与自己工作的联系。这可能都归功于它拥有一个10亿美元的信托基金来支持它的发展。
但我认为,有一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其他报社提供有用的策略。
1、  有一个明确的身份。要被人视作是在为某件事而战,即使在你的情况下,这可能是你所在社区的利益,而不是什么议政理念。传统美国纸质报纸的平淡无味对网络来说是唯一的劣势,在网络上,免费内容的泛滥意味着,读者需要对你建立比过去深得多的依恋。
2、 请记住,人们与出版物的财务关系并不纯粹是交易性的。“你写我想读的故事,我给你钱”是看待付费读者与媒体关系的一种方式。但“我喜欢你所代表的东西,我给你钱”、“我希望别人能读你的故事,我给你钱”和“我想成为那种支持你的人,我给你钱”也是一样。“在功能无限的免费新闻供应下,你的读者和你之间的关系必须更像公共广播电台听众和他们所喜爱的电台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是购买媒体的访问权限;他们在支持一项事业。
3、 尽管要钱。对于大多数关心媒体的读者来说,新闻行业的痛苦是令人沮丧的老新闻了,但许多、许多、许多人仍然一无所知。皮尤研究中心3月份的一项研究发现,71%的美国人认为“他们当地的新闻机构在财务上做得很好,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很好”。(与此不无关系的是:在过去一年里,只有14%的人曾为任何形式的本地新闻付费或捐款,包括印刷、数字、公共广播电台等。)你的读者需要知道,他们需要支持你,比起某天早上突然冒出来的付费墙,向读者要钱是一个需要更复杂沟通工作的任务。
编辑:王豪

496#
发表于 2019-5-25 22:5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报业另一里程碑:《波士顿环球报》成为首家数字订户超过报纸的地方报社

文章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
这是另一个预示着报业未来可能性的交叉点。


本月早些时候,随着英国《卫报》显著转向盈利,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 NiemanJournalism Lab)主任JoshuaBenton注意到,它已经通过了三个里程碑,认为这对报纸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它们是:

1、从数字渠道获得的收入比平面(印刷)渠道多。
2、从读者身上获得的收入比从广告上获得的要多。
3、实现了净收入增长,数字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平面(印刷)收入的下降速度。

目前为止,这三大成就还大多局限于一些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大报。例如,《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已达到这三大成就;《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已经达到第二和第三项成就,明年某个时候可能会达到第一项;伦敦的《泰晤士报》已经达到了第三项,也正在逐渐往取得第二、第三项成就的方向发展; 私营的《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不再公布财务数据,但估计也不太远了。《华尔街日报》正在往达成这三项目标的方向努力。

但Joshua Benton认为, 还有第四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当时没有提到它,因为它并不适用于没有付费墙的《卫报》。但它是:

4、拥有比平面(印刷)用户更多的数字用户。

你可能会说,第四种里程碑可能没有前三种重要;  前三种都是和钱有关的,而这个只是和付费客户有关,一般来说,报社从纸质订户那里赚的钱仍然会比从数字订户那里赚的钱多。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和精神里程碑。

它证明,你现在是一个拥有平面(印刷)产品的数字新闻机构,而不是相反。这意味着,你现在的默认受众是在线用户,未来的资源分配可以反映这一点。这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理由。

上面提到的那些全国性报纸都越过了这条线,而且往往以很大的优势超越。(《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大约四分之三的订户是数字用户。)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他们潜在的付费用户总是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体发行网络所能承受的数量,而数字化解决了这个发行的问题。

但我们现在有一个新成员加入了这一里程碑俱乐部,而它没有这样的优势。正如《波士顿商业日报》的唐•塞弗特(Don Seiffert)首先报道的那样,《波士顿环球报》目前的数字付费订户数量超过了纸媒:

《波士顿环球报》上周提交给审计媒体联盟(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文件显示,拐点出现在今年头三个月的某个时候。在此期间,工作日的报纸订户从108719人下降到了98978人,同比下降了11%。这与整个行业的下降速度大致相当。

与此同时,文件显示,截至3月31日,数字订阅人数(以“受限数字访问”类别衡量)从107,902增至112,241。虽然《波士顿环球报》没有具体说明它是如何计算在线订户数量的,但有限制的数字访问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波士顿环球报》的消费者收入总监汤姆·布朗(Tom Brown)本周证实,该报目前的在线订户数量为11.27万。

首先,为《波士顿环球报》默哀,该报在工作日仅售出9.8万份。《纽约时报》公司(New York Times Co.) 1993年收购该报时,其工作日发行量为504,869份。但是时代变了。

但是,目前为止,一家地方报纸拥有的绝大多数订户是数字订户是前所未有的。(当然,除了一些报纸彻底关闭了它们的印刷机之外。) 长期以来,《波士顿环球报》在销售数字订阅方面异常成功; 和《洛杉矶时报》一样,《波士顿邮报》的数字订阅用户在美国的都市报中不是第一,也是第二。

虽然像其他报社一样,《波士顿邮报》也会提供一些优惠来吸引新的订户,但它并不是靠低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一旦超过了最初的折扣,一个订户数字订阅一年的费用是360美元。这比《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要高,而且在全球的数字订阅中也是最高的之一。

《波士顿环球报》很幸运地拥有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读者的教育水平和收入都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 它能够将编辑部人员的削减规模保持在同行的平均水平之下也是明智的。而且,它仍然是一份很好的报纸——这句话对一些已经伤了元气的都市报已经不能这么说了。

但是,如果说《波士顿环球报》已经脱离了险境也是不对的。这些数字用户中的许多人仍在支付低于全价的费用,需要说服他们续签。余下的印刷版报社读者仍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但这些报纸读者同时也在报纸的印刷和发行成本中占了很大比例。随着报纸订户数量的减少,其中一些成本可以从预算中扣除。

如果说《波士顿环球报》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与所有(甚至大多数)面临类似转型的其它报纸相媲美,那也是错误的。许多公司已经萎缩到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卖给读者了。

但在过去10年里,报业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些不祥的消息。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丝光明。

编辑:吴悠

497#
发表于 2019-6-5 13:22: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把报纸办成高端媒介


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工作日从24块版调整为20块版,周末从12块版调整为8块版,节假日仍为8块版。这只是形式的改变,更为深层次的改变在于内容的精品化理念:“求新、求深、求美”。

从改版一个月版面所展现出来的变化以及人民日报社相关负责同志的介绍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样的理念变化:减少工作性报道,政策解读接地气,“要让百姓有感”;新闻版抓深度报道,做出新闻的宽度、厚度和深度;加强图示图表,强化深度报道编排的灵活、生动,图片报道也要精品化,要有收藏级的照片;做精周刊、副刊……

要把《人民日报》办成精品化的报纸,这不仅是中央领导的要求,更是面对新形势,传统媒体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务实转型之举。

作为媒介产品,竞争格局中有高低端之分,这是产品定位使然。从一般的产品竞争角度看,高端产品利润水平高,低端产品薄利多销。媒介产品也是如此,高端媒介应有三层含义:一是用特殊职能满足特殊需求,定位于特殊群体;二是提供独特价值,无法被别的媒介产品替代;三是内容与载体品质高、站位高,精耕细作,而非粗制滥造。报纸及所有的党媒,都应成为这样的高端媒介。

新媒体还没有来的时候,大部分的媒介都是高端媒介,除了一些在北京地铁里喊着“某明星又出事了”“某女演员被抓起来了”的没有刊号的“报纸”,一些半夜三更叫嚣一个疗程包好的无良电台……大部分的媒介产品,从选题策划、搜集线索、采编,到渠道分发,都做到极致,坚持三审三校,每有叫座产品,无不欢呼雀跃;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是精品。低端媒介只是少数。

新媒体的到来,带来新的媒介竞争格局,有的商业新媒体朝着低端定位进发,多、俗、滥、碎,满足了有些人的低级信息需求而受青睐。眼红于新媒体所获得的巨大影响力与赢利能力,个别传统媒体也在全面向新媒体学习,开始走低端路线,奉行“短板理论”,强调“取长补短”,试图把新媒体的优势完全拿过来为我所用。

面对新兴媒体的即时性时效性优势时,一些报纸的应对举措竟然是跟它们“比快”,于是,花大本钱投入迅捷采编系统,对记者编辑实行苛刻的时效考核机制,还有“一报两投”“一报三投”、重大事件的多个版本“号外”等。当面对新兴媒体的海量信息优势时,有的报纸的应对举措竟然是跟它们“比多”,于是,厚报成为常态,裁撤深度报道部门,在版面上增加了大量的从互联网上“扒”来的稿子,二维码、云报纸等以内容丰富作为理念的新产品形态出现。当面对一些新兴媒体的社会新闻、低俗新闻、个性化推荐的强大吸引力时,个别报纸的应对举措竟然是跟它们“比碎”“比俗”“比低级”。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都市报面临消亡危机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一些都市报想方设法与一些以“低端”为荣的新媒体比“低端”,必死无疑。

在竞争中,一味地强调取长补短不一定是一个理性选择。如当年的电影涅槃重生一样,面对电视的冲击,电影高扬“观影体验”的旗帜,做视频的“高端媒介”,坚持走高端路线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报纸是否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认识自身长处,发挥自身优势。报纸就应该发挥理性、权威、深度等新兴媒体没有的或不在意的优势,做互联网时代的高端媒介。

UGC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高端记者;人人都会做饭,但真正的大厨一直稀缺;机构、企业、个人,谁都可以成为媒介,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高端媒介。高端媒介是一些商业新媒体、自媒体等难以企及的空间,是竞争的蓝海。

面对新的竞争格局,传统媒体最应该做的是重新定位,抛弃掉原来的低端思路,立志做高端媒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发表于《军事记者》2019年第3期,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编辑:陈茗

498#
发表于 2019-6-10 17:0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挺过报业寒冬,报社你还差一个财务总监!


导读
“现金成为报社最重要的资源,资本运作是报社必须补上的短板,而财务总监则成为报社最关键的人才。”
在前不久的中国报业财务管理与监督研讨会上,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劲就报业集团财务工作所作的主旨演讲引起较大反响。
财务总监为何应该成为报社最关键的人才?《传媒茶话会》近日对话了周劲。


“生存还是死亡,2019或成为一部分报社的决战之年”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发布停休刊消息的报纸有47家,相较于2017年休停刊的16家,增长了近两倍。
“报业寒冬终至,生存还是死亡,2019或成为一部分报社的决战之年。”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劲告诉《传媒茶话会》。
为什么2019年是转折之年呢?周劲认为有2个原因。
1.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从加强顶层设计到采编发流程再造,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到“四全”媒体的提出,从加强新兴媒体管理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媒体深度融合路线图已经绘就,站在深融的风口,机遇就能迎面而来。
2.头部媒体急于线下落地。以大数据、智能化为特征的头部媒体在拥有天量流量后,2019年急于线下落地变现,各地报业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低频度、高场景、体验型正成为这一时期的‘长尾市场’和‘利基市场’。
“但是,”周劲话锋一转:“2019年,报社的裁员、停刊也会成为常态,流量变现越来越难,竞争更加激烈。对一部分报社而言,如果这两年找不到赚钱的商业模式,经营不能反哺主业,新型主流媒体的蓝图无法实现。如果没有大量的现金储备,2020年一部分报社或将走向不归之路。”
报业发展的“三驾马车”,资本是关键!
“如果说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那么报业转型升级的‘三驾马车’就是内容、技术和资本。”周劲告诉《传媒茶话会》。
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及内容在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同时,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融合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深度学习的算法、大数据和云计算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浪潮的三大技术基础,有了大数据技术,流量的价值才能体现,精准投放更是建立在大数据和算法之上。
比如,全息媒体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媒资平台,全程媒体需要基于算法的采编发平台,全员媒体需要基于AI的用户平台,而全效媒体则是基于技术应用的服务平台。
“但这远远不够,还缺一个催化剂,那就是资本运营。”周劲表示。
资本运营能够以少量的自有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让报业驶上转型的快车道,但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体制机制的制约,资金的有限,资本运营也一直是报业的短板。
周劲对《传媒茶话会》表示,2019年,资本市场迎来寒冬,加上报业的内容属性和政策监管,报业企业IPO的可能性不大,但融资或募集管理基金的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等,报业要善于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融人、融资源、融产业链,实现报业的生存和发展。
“广告已经不能为报业提供经济支撑,其角色已由资本运作、流量变现、多元产业、以及财政扶持代替。”周劲说。

以国内走在前沿的报社为例:
作为国有资本控制的大型互联网平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数文化,2016年11月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9.5亿元,建设“富春云互联网数据中心”,重金打造四位一体大数据产业生态圈;2017年,浙数文化将传统报纸经营业务置出上市公司,将主营业务变成了数字娱乐及大数据相关产业,更是加快了集团资本运作的脚步。
2017年底,上海报业所属界面公司通过换股的方式,完成了对蓝鲸·财联社的整体并购。基于“界面”和“财联社”已打出的市场容量,整合后的上报集团可谓既占据了内容影响力的高地,又实现了影响力的落地和变现。

周劲认为,要想实现上述广义上的资本运作,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基础:
一、战略基础。要制订正确的资本战略规划,其中会涉及大量资产剥离、人员身份转换、专业业务知识,有了顶层设计,才能有专业的团队去运作.
二、制度基础。要改革体制机制,完善传媒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产业基础。需要扎实的产业经营和明晰的商业模式,盈利是社会资本的第一要务,报业没有实现盈利,就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四、政策基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报业集团可以发起成立产业基金,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开放,实现之后几轮的融资。
“在资本运作的步骤上,报社如果具备了这四大基础,下一步就需要一个合格的财务总监了。”周劲说。


“财务战略官+资本操盘手+风险把控官”,你知道的财务总监有多神?
过去对于财务总监的认识,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个会计,有着精准的数据记录、专业的会计知识、管理和把控能力。
但现在的财务总监需要向财务战略、管理会计、资本运作的方向转型。
周劲介绍,报社的财务人员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财务会计:作为“管理者”而存在,算好1+1=2,守好每一分账务收支。主要负责记账、交税、核算、资产管理。
二是总会计师:有着“艺术家”的魅力,能够把1+1=11,主要负责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税务筹划和绩效考核。
三是财务总监:有着“魔术师”的魔法,能把1+1=王,主要负责报社的财务战略、资本运作、风险规避、重大决策、估值融资与并购上市等。
“应该说,财务总监是报社当下最稀缺的资源。从债权融资、募集资金到股权融资、IPO上市,这些都需要财务总监来操盘。”周劲表示,合格的财务总监,是一个财务战略官,一个资本操盘手,一个风险把控官,不但要有专业能力、前瞻能力,还要有战略分析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比如风险把控官,我国的报业集团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媒体体制机制比较复杂,媒体集团可以说是一个兼有机关、事业、企业三者特点的复合体,实际工作中要受到三边的监管。媒体在工作中稍有疏漏,就会存在违规违纪的可能。
这就需要财务总监对内进行风险的把控,在充分掌握集团短板和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规范、监管和防范,保护集团的经营人员不犯错误,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财务总监也应该及时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对企业的未来作出合理的规划,并合理评估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
“在集团的组织架构上,财务总监应该是要进入董事会的,制定内部规章保障运营的安全高效则是董事会的职责,这其中财务总监就要起到领导、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周劲表示。

如何招到称职的财务总监?
1. 选拔标准。
“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要重视。报业和一般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财务总监绝对不能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周劲表示,财务总监应该是一个政治素质高、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是报社很难招到合格的财务总监的原因之一。
同时,我国的党报党刊因其特殊性,报刊运行的会计法则和一般的企业单位不一样,而资本运作则是遵循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存法则。这样,在遵循事业单位会计法则的同时,如何让事业单位出身的财务总监也能融入市场,守好资本运作的规则,这就需要报社加大对财务总监的培训力度。
2. 提高薪酬收入。
对资金短缺的报社来说,要招到合格的财务总监,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支付财务总监与市场等价的薪酬。同时,报社员工也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能因给财务总监发了高薪酬就有意见。对财务总监来说,同样面临抉择,报社若无力支付“市场价”,则可能会将财务总监划归报社集团所属的企业单位,走集团的工资流程,财务总监就需要放弃事业单位的身份,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3、提高政治待遇
“报业集团的财务总监最好能成为党委成员,或进入董事会,从政治上提高其地位和话语权,这是对人才的尊重。”周劲表示,只有薪酬市场化 、组织活性化、职场生态化,才能招到并留下更多的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以及财务总监。

评论
“有些人喜欢看《花花公子》,而我喜欢看公司年报。”这是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的话。事实上,分析财务报表是媒体操盘手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财务总监将会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在财报的资产负债表上,有经验的操盘手首先要看的是报业资产项目下有多少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如果库存现金少或非常短缺,往往意味着报纸经营变得困难,而这恰恰是当下转型中的报纸面临的共同困境。

当困难来临时,现金为王不会错。传媒变革充满机遇与挑战,报社保持再多的现金储备都不为过。

可这也是个有趣的时代,当报纸融合发展为钱少发愁时,也有人在为钱多发愁。那么,如何进行资本运营,为报业发展引入新鲜血液,这是上文指出“报业转型最关键的人才是财务总监”的意义所在。


编辑:董莉



499#
发表于 2019-6-15 22:10: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刊亭,别一拆了之

        近日在某地想到报刊亭买份报纸,可一连转了三条街,也没见到报刊亭的影子。仔细询问,原来是整治街道环境时拆除了。街道环境整治就必须拆掉报刊亭吗?
  报刊亭和街道环境的关系似乎并不是一对矛盾。报刊亭曾是城市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每天出售的报刊都是最新出版的,冒着热乎气儿,又位于百姓家门口,抬脚就能到,所以很受老百姓喜爱。人们路过,也常常会慢下脚步,驻足浏览和购买,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一路边的文化设施,看似简易,却正因为其便利、供给及时、分布广泛,成为了人们家门口的“文化地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报刊亭确实存在着规划不一、破旧老化等问题,占道经营、影响行人通过等情况也屡屡出现。但不能因为一些问题的存在,就索性“把孩子和洗脚水一起泼掉”。社会治理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群众需要,上至交通设计,下至路牌标识,不能因为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就一拆了之。以至于笔者想买一份报纸,都如此之难。其实,有些城市能在硕大的中心广场、富丽堂皇的商场酒店上不惜财力、下足功夫,完全也能够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想得再多一点、再细一点。
  一座城市的现代味儿容易从外观上看得到,但一座城市的文化味儿却需要从各方面去体味。如果说,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是让城市传承好历史文化记忆,那么设计好、保留好报刊亭等群众身边的文化设施,同样是传递文化知识、浸润文化氛围的重要方面。这些年来,保护古城墙、四合院、老胡同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对类似报刊亭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少城市还需要引起重视。
  有一种声音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体蓬勃发展,“读屏”者越来越多,报刊亭的价值已被消减大半。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许多读者早已习惯阅读纸质报刊书籍,而且这样的读者不在少数。如果一刀切地拆掉报刊亭,对“读屏”者或许没啥影响,但会影响纸质媒体读者的选择,这种做法可谓不明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其实已经有一些城市在报刊亭的规划设计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把报刊亭设计成时尚鲜亮的路边特色小屋,统一边长和占地面积,既不占道又成景观,暖心的创意设计给人留下非常温馨的感受。最是细节暖人心。各地在城市治理中精心把文化工程办成群众欢迎的暖心工程,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董莉

500#
发表于 2019-6-16 18:59: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习近平致信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

原标题:习近平致信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强调

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在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报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70年来,光明日报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在政治建设、理论创新、道德引领、教育启迪、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希望光明日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思想文化大报的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不断作出努力,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6日上午,庆祝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会上宣读习近平的贺信并讲话。他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用心建设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奏响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以内容建设和媒体融合的新优势,把光明日报办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思想文化大报。

会上,光明日报社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代表、编辑记者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发言。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现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思想文化大报,面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发行量超过100万份。


原文链接: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6207432?channel=weixinp&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董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