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91#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假装上班”,这篇文章有温度 | 时评研究室

原作
去“假装上班公司”
是在花钱买什么?
【作者:林岩  光明日报   2025年8月11日】

最近,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哈尔滨等地,“假装上班公司”悄然兴起。媒体记者发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不但空调、网络、打印机、饮水机、会议室等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实惠,租金甚至低至每日9.9元。价格贵一些的一天40元,包午饭、零食随便吃。
来“假装上班”的人都是没班可上的吗?那倒未必。从多篇相关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这里的用户有暂时失业的,有自媒体运营人员、微商、设计师等自由职业者,也有不少创业者。这些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付费“上班”,不仅仅是购买一个基础工位,更是在购买一种上班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来自一个相对来说时间规律、行为规范、衣着得体的空间,也来自与真实人群共处的体验。不妨揣测一下,虽然是“假装上班”,但在这里,很少会有人纯摆烂。若是如此,躺在家里岂不是更自在?
他们付钱买工位,也是在买一种无形的生活节奏,买一种共处中温和的他律。在家闲过的人,或许能体会到那种自由却散漫的空虚,人的自制力很容易被消耗,也容易作息混乱。对一些人来说,在家工作,则经常没有效率。人们常常需要特定的场景来激发自我约束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正切中了这种需求。
也有人将“假装上班公司”形容为“共享办公室”或“共享自习室”,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与之相比,“假装上班公司”还多了一些社群感。比如,有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周开头脑风暴会议,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当下的状态和困惑;有人在“公司”找到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下班”后大家可以聚餐,平时也会在群里聊天。
因此,如果把“假装上班公司”理解为一个大型表演现场,可能未必准确,它更像是一个为职业空窗期、自由职业者、个体创业者等不同群体提供的过渡空间。这个空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扮演”的趣味性,而在于它能够给人们提供的秩序与支持。所以,比起对“花钱上班”冷嘲热讽,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社会层面为人们构建更多样的就业服务、社群联结以及心理调适等支持,为人们减少过渡期的迷茫,也满足日益多元的工作形态带来的需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有部分“假装上班公司”宣称可以提供“代缴社保”“伪造实习证明”“制造工资流水”等服务。对此,已有律师指出,此类行为涉嫌伪造劳动关系、骗保及提供虚假证明,违反社会保险法和劳动合同法。律师提醒,作为“假装上班公司”,也应考虑如何有效进行人员管理,避免非法经营或者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总之,合理创新值得探索,但不能滑向灰色地带,无论是升级现有共享办公空间,还是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支持,回应“假装上班”背后的真实需求才是根本。

点评:
一篇让人感到暖心的评论
(点评人:马立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篇好评论必定是有温度的评论,是有人文关怀的,是有包容心的。《光明日报》的这篇《去“假装上班公司”,是在花钱买什么?》就体现了这种温度。“去公司假装上班”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但背后有复杂的现实。作者也从理解的口吻,讲述了很多“假装上班者”的不易。他们或许是有故事的人,这可能有职场的无奈,也有社会的心酸。此文也提到,“假装上班公司”也提供了一种仪式感或社群感,这都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的本质。作为一篇阐释型评论,写到这里已经点题了。
当然,如果此文更深一层地论证,可以从正面的角度进行发挥:在这种“假装上班”的背后,还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努力和坚持。每一个在“假装上班公司”的人依然坚持学习和前进的节奏。这种“假装上班公司”,不就是大学图书馆的社会化延伸吗?“假装上班”的调侃背后,实际上是千万个充满上进心的灵魂。如果作者将这一点写到,评论就能更加动人。
这当然,作者在文章末尾也讲到,所谓的“代缴社保”“伪造实习证明”等服务并不可靠,这属于必要的提醒了。这种延伸性的内容一般放在评论的末尾,也是非常成熟的操作。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492#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没有无名之辈,只有敢于表达的勇者

距离2025年第一期青椒训练营的开启,不到两天了。有些彷徨,自然也有一些期待。
我们从评论业界邀请的几位导师,也经过了充分考量。他们要么是知名评论员,要么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评论编辑,在业界都颇有影响。他们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就评论写作与同学们对话,在实战中指导同学们评论写作,我想这对同学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举办这次青椒训练营,是一个新尝试,我们酝酿过许多种方式和可能。最后到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希望以最高效、最实在、最合理的方式,为参与者提升评论写作水平,打造一个良性互动的对话空间。在这里,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期待看到同学们的成长,结束后大家都有所收获,如关于评论写作的理念、技能,以及以评论为媒,结交一批有志于评论写作的同道中人。我们不敢说,参与这个训练营,能让同学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自然是取决于所有人的心向往之。
在非理性如荆棘般蔓延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远非旁观者,更是剧中人。
无论是面对无端的网暴,还是无底线的炒作,抑或是不同群体的价值观纷争,我们都应该持存一份清醒与理性。我们不是仅仅为了争一个高低输赢,或者辨明是非曲直,更是要认真倾听那些不同意见,避免给人贴上情绪化的标签,且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一切迷雾之中的真实和人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哪怕是观点对立者,但只要人家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论证健全而有效,也不妨站在对立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者说,认真的倾听,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更多营养,以完善自己的认知。而这,也正能体现出评论这一种“生活方式”对个体的重要价值。正所谓“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


被古腊人认为是地球中心的德尔菲神庙里的石碑上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ΓΝΩΘΙ ΣΑΥΤΟΝ)。这强调的,是自我反思并告诫人类避免过于傲慢。是的,评论写作在表达你的观点的同时,也在认识你自己,在形塑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曾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抛开他说这句话的其他解读,在这里我只想说的是,“知不知”或许是一个论者应有的谦逊。
认识你自己,才能发展你自己。在情绪化的汪洋之中,个体往往是渺小的,而易受群体极化所影响的,控制好你自己的情绪,这需节制于你的理性,而什么又是理性?理性源自于你的知识,源自于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之上拥有基本的判断力。
我们也看到,还有许多人开始不屑于公共辩论,整日沉浸于短剧爽文的感官体验之中,没有了理性思辨的能力,却也宣泄非理性的情绪,逼迫他人退出公共辩论。于此,青椒训练营的目的之一,也便是一种回应,或者播下一颗理性的种子。
罗曼·罗兰也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残酷真相后,依旧怀揣热爱,勇往直前”。真正的评论作者也或是如此,看尽了一切假丑恶,却始终以一颗文字心灵,向往着真善美。评论写作上,没有无名之辈,只有敢于表达的勇者。
这些是我从个体层面说的一些关于评论的浅显认识。用一句话概括之,那便是:评论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见真相也见人性,实现自我成长,也为了维系一份社会公义。而评论远非这些意涵,不展开说了,就此打住。


最后分享一段话。那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段关于梦想中的巴黎的描写,我想这也稍有些契合此时此心境:
在巴黎,谁都是自由的,并且巴黎人个个聪明,所以大家都运用自由而不滥用自由……那儿,决没人干预旁人的信仰,刺探旁人的心事,或是管人家的思想……那儿,决没有什么社团来操纵人家的声名和成功,决没有受人收买的新闻记者,文人也不相轻,也不互相标榜。那儿,批评界决不压制无名的天才,决不一味捧成名的作家。那儿,成功不能成为不择手段的理由,一帆风顺也不一定就能博得群众的拥戴。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493#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要不要拒绝机器写作?——九问“AI参与评论写作” | 时评研究室

编者按:为了促进评论写作和传播创新,除了点评评论文章,时评研究室还将陆续刊发关于评论写作的研究性文章。是为第一篇。敬请关注。
一种新的技术一旦闯入社会生活领域,没有哪个专业领域可以完全把这样的技术拒之门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这样的颇具穿透力的新兴技术。
写作,原本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在中国历史上,写作实践曾经被曹丕喻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正因为写作实践凝聚着作者的创造性,历来被视作人类专属的最高贵的劳动方式。
在AI的浪潮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了推理和写作的功能。当机器写作成为一项“自动化”的劳动,就没有这种技术渗透不到的地方。从地震消息写作到证券消息和体育竞技消息,机器写作已经成为这些快讯写作的主体。如今,随着AI技术的进步,就连评论实践这样的观点生产活动,改进版的“机器写作”未经“敲门”,也已经“闯入”。
我们无法拒绝生成式AI参与评论实践。作为评论界的从业者,排斥、畏惧机器写作没有意义,理性的做法是积极反思机器写作对评论实践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接入评论实践,带来的问题主要是伦理和法律层面的。法律层面问题的解决相对滞后,伦理反思成了预警机器写作的“前哨战”。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评论实践应用,本文从三个维度、九个层面对生成式AI参与评论实践进行伦理追问,是为“九问”。
第一个维度,机器写作对评论作者智慧应用的伦理追问。
个人智慧是一个人最珍贵的财产,智慧带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智力产品。评论作品中独到的见解,就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那么。当AI代劳评论实践,评论作者的智慧价值又将何在?这样的追问,可以扩展到以下三个具体的问题:
一,通过AI应用,是否促进评论作者智慧的应用?如果评论作者养成智能机器依赖心理,不屑于思考,评论作者的智慧“生锈”则难以避免。
二,在AI应用中,是否造成评论作者智慧的闲置?智慧属于人类的“动产”,只有不断应用才能愈发聪明。如果评论作者依赖于智能程序这个“拐杖”,势必造成个人智慧的闲置。
三,在AI应用中,是否降低了评论作者的智慧水平?如果智慧“生锈”,思维不够活跃,则与评论同行相比,自然显得落伍了。
第二个维度,是对评论作者人际关系的伦理追问。
评论的价值在于启迪公众,AI评论实践应用冲击着三重的人际关系:
一是作者和自己的关系:降低自己的人格不?天下文章,需要作者对自己的荣誉负责,这是文责自负的要求。但是,智能程序代劳思考甚至行文,署名却是评论作者的,扪心自问,这样的人机协作如果使得作者名利双收,自己的人格是否不受到损害吗?
二是作者和编辑的关系:编辑在替谁做嫁裳?尊重自己的编辑不?编辑为人作嫁裳,传统的评论编辑知道自己是在修改何人的稿件,其和作者的默契是评论更加完善的前提。当AI暗中替作者“加持”,编辑心理是否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尊重自己的读者不?有见地的评论总是受人欢迎,如果读者知道自己阅读的评论不全是某个作者的智慧结晶,他们还会由衷敬佩评论作者乃至这个群体不?
第三个维度,是对评论作者所有权的伦理追问。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业享有著作权保护的文体,其法律权利是几代评论作者的集体贡献争取来的。AI评论实践应用,带来新的所有权的伦理争议:
一是AI生成的评论,究竟是谁的观点?观点是评论的灵魂,也是评论作品的核心价值。如果评论的观点不是作者独立思考的产物,或者评论观点存在权利归属争议,界定这样的智慧所有权将纠缠着未来的评论实践。
二是AI生成的评论,到底是谁执的笔?AI不仅可以生成观点,还可以自动写作,这是机器写作的升级版。假如有的评论作者既“不著一字”又想“尽得风流”,谁写的评论恐怕将成为历史学家的考证累赘。
三是AI生成的评论,最终要冠谁的名?一款智能程序可以同时为数以万计的用户使用,有勇气承认使用机器写作的作者又有几人?假如你自己知道是机器写作,唯独编辑和读者不知晓,那么评论界的智能乱象又该如何化解?
面对以上九个伦理问题,希望评论作者群体带着道德上的戒备心去拥抱新技术,让技术成为刺激评论实践者思维的酵母,让自己在技术的助力下生产出更具思想性的评论作品。这是时代赋予每个评论实践者的使命。
本文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在2025“好评中国・苏州行”暨第20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494#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多名95后任浙大哲学博导引关注,不妨用行动赢得更多信赖


博导资格不是论资排辈的产物,改变人们对此的认知固然重要,但年轻博导群体如何用自身行动赢得更多人的信赖,仍任重道远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该院2025年新进教师风采。其中,新晋“95后”博士生导师郭敬、江佳凤、洪峥怡等人受到关注。公开资料显示,三人专业方向分别为宗教学、中国哲学、逻辑学,且均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江佳凤。图据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如此年轻的教师当上博导,不少人感到惊讶。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判断一个对象的优劣。对于不在合理心理落差范围内的事物,难免感到惊诧,从而打破网络舆论场的平衡。舆论关注、热议“95后”博导,也源于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未知。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浙江大学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试行教师长聘制,设立并实施“百人计划”。其任职条件显示,年龄一般为35周岁左右,具有国际知名高校博士学位;列入的教师聘任为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另据红星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老师需要培训之后才能开始教学工作,其具备招生资格,但新博导不一定第一年就能成功招生。
实际上,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类似“百人计划”头衔+博导资格,算是一些985高校的“传统”。博士生导师,只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资质。只要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经验和造诣,经过高校的资格认定,就可以获得指导博士生的资格。
这样的资格,如果是学富五车的资深教授获得,自然不算新鲜事。而刚进校门的年轻教师,无论是年龄还是教龄,可能都与部分网友心中的博导资格有一定差距,因而对此产生疑问,甚至有人质疑其在文科领域的成果贡献等,亦属情理之中。
对此不必急于下结论,近年来,一批优秀的“9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续涌现,为高校注入新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就指导研究生而言,更多看重的是指导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从新闻提供的信息来看,前述几位新晋博导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的成绩,属于同龄人中学术领域的佼佼者。博导资格不是论资排辈的产物,而是根据科研水平和科研业绩评判的。
人们需要改变固有认知,同时年轻博导群体也需用自身行动赢得更多人的信赖。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学生学术上的“向导”或者“师傅”,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指导学生认识人性、认识事业、认识社会。让学生在学术和心理方面同时成熟起来,考验着年轻博导群体的集体贡献。
对于高校来说,引进人才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年轻教师提供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体现了对年轻教师的尊重。而在信息社会,加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了解高校的用人标准,让象牙塔不再神秘,让研究生导师制度不跟社会隔着一道墙,同样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体现。高校越是透明,质疑自然越少。向公众科普“95后”博导,或许也是高校透明化的一个切入点。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来源:红星评论(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495#
发表于 前天 2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七人点一碗面”,如何坑了许多评论作者


一早起来,看到“七人点一碗面”事件发生了反转。
而此前一天,“女子带5孩点一碗面多次续面”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舆论是纷纷谴责女子来钻空子。看看国内一些媒体怎么报道的:
“她利用商家推出的‘免费续面’服务,先后要求续了两次面,商家予以拒绝”。
老板称三名成年女子带着四名儿童,事实上共7人进入其店内消费,“他们点了一碗饸饹面13元、一份涮毛肚18元、两个凉菜以及一份团购的15.8元羊肉串,总计消费70多元。在用餐过程中,几个大人分别为同行的孩子免费续面了两次” 。
再看看新发布的信息,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尤其是人家消费了140元,而不是70元,小孩子中还有三岁的小孩。商家公开发布到网上的视频,暴露了孩子却也没打码,一句道歉也没有,还声称这是暂时撤下。


昨天新闻上热搜后,国内许多媒体评论员被带偏了,“消费者走极端不是权利”,“免费续面”的善意经不起“七人一碗”的算计,一碗面成本再低也架不住“无限续面”般薅羊毛……诸如此类的观点,集中批评消费者。
新闻被那位老板带偏了节奏,评论又被媒体报道给坑了。为何新闻报道如此不靠谱?从这一新闻事件看,稍有些采访常识的人,都不太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事实却发生了,而且纵观现在的网络生态,这种反转时而出现,人们总想制造一个“暴点”来获取流量。
所以,说到底,在原本新闻基本常识被淡忘的情况下,又被“流量至上”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公共的底线。这是值得反思的。
很多人都说,评论的力量在于揭露真相。只不过,了解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这种“流量至上”主导一切,还有其他一些干扰因素。如技术层面的,AI生成的图片、视频无限逼真,令人真假难分。还有,每个人都不曾了解自己。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不要急着判断,或者多一些理智去多方求证。评论写作中的这条常识,也需要不时重申。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吕氏春秋》所载的,一则颜回偷食的故事。大致是,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两国,七天未能进食。弟子颜回想办法讨来了一些大米下锅,饭快要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饭吃,且吃相难看。
孔子装作没看见,当颜回来请他吃饭时,他起来说,“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意思是,我梦见祖先了,这锅米饭未动之前,得要供奉一下先人。颜回回道:“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意思是刚煮饭时,有煤灰掉进锅里,弄脏的饭丢掉也不太好,于是我抓着吃了。
听到这些,孔子恍然大悟。他反省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概括起来,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在看待周围的事物时,人总是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固念,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另一个故事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所提到的“洞穴隐喻”:一群从小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脖子和腿都被锁链束缚,只能直视前方的洞壁。洞口外燃烧的火堆,将外界的活动投射成影子映在墙上。由于无法回头或移动,囚徒们一生只能看到这些影子,并将它们误认为是唯一真实的现实。
而破解之道就是接受教育,与他人对话交流,通过别人的知识、经验来验证自己所了解的世界是否真实。在“洞穴隐喻”里,柏拉图试图告诉我们,没有经过验证的经验是靠不住的,也指出了知识与现实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了解你自己的不知,知晓你所认知的局限,这应是事实判断的第一前提。问题是怎么落实在具体的判断上,如何更加理智审视,以确保在这个“大到不可知的世界”里,能清醒而公允地对待当下。
正如古希腊有句格言说的,“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性之中”。单凭所谓的理性,也未必能得出合理的结论。理性,仅仅是一种理念,注重的是通过思考来获得知识,但这又取决于许多前提,取决于所使用的方法,取决了所遵循的逻辑。
而且,在我们思维或者描述世界的过程中,语言是通过逻辑来呈现世界的。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早就提出“语言图像论”,他所指的图像并非照片或电脑图像之类,而是一种“语言和世界对应的关系”。以此而论,我们之所以能描述现实世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模型,即语言。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和现实世界能实现对应,就在于两者共享一个东西——逻辑。“永远不要不加批判的接受别人所说的,尤其是如果他们没有受过精确的思维训练的话”。同样,这里也在说明,人类的理性也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当我们面对类似“七人点一碗面”的事件时,要么等一等真相,要么跳出流量主义所营造的“洞穴”。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