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记者的高下之分在哪?如果我的报道连闺蜜都不想看,工作还有啥意义?
[url=]长江朱建华 [/url] 2025年09月08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派 ,作者不断进步的
全媒体时代,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子在沈爱国院长及老师带领下,走出课堂,走近老一辈新闻人,与老新闻人一起重温激荡人心的岁月。本期对话的嘉宾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唐慧卿—— 唐慧卿,1971年10月生,浙江杭州人,高级记者。1994年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现为中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党委书记,宁波都市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起负责集团下属都市报系融合改革,实现全员移动化转型,新媒体用户数超1800万,旗下公司利润8年增长近9倍。新闻作品累计获得浙江省新闻奖近20次、中国新闻奖1次,获评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
原文较长,本文系“新闻派”公众号推文的摘录: 我的从业经历很简单,1994年我从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就到宁波日报工作,我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工作已经快30年了,今年刚好(从业)准30年,我可能还会领到一个由中国记者协会发的入行30年的奖牌。 在报社工作的30年里,前面二十几年在宁波日报,2017年开始,我转岗到宁波都市报系,负责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的编辑和经营。 1.不能让文字夸夸其谈 当记者以后我采写过不少典型人物,他们都是时代的楷模,我也因为这些人物通讯的采写,被同行烙上了一个“唐慧卿写人物通讯写得很好”的烙印,我自己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烙印,在采写人物通讯的时候会更加用心一些。 采访的每一个人,每一段经历都会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要把一篇人物通讯写好,我是一定要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要跟对方建立一个交流的气场,在这么一个气场里面,我能够真正理解对方,对方也能够真正感动我,只有这样,我才能写出好稿子。 现在讲起任何一个人,我都能把当时采访的过程复述出来,很多的场景还会在我眼前浮现。你问我哪一段采访经历印象最深刻,我说不出来,因为每一段采访过程都印象很深刻。 人物故事的真和故事本身的力量,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个人物故事要含有时代意义,有些故事即便很令人感动,但如果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话,我可能也会放弃,记者的写作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地去采访,我是一定要寻找到人物打动我的瞬间,才能下笔写稿子的。 从我个人的写稿经历来说,具体写稿时如果要赋予文字以力量,就不能让文字夸夸其谈,要让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句子都拥有真实的魅力。真实是文字力量的第一来源。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真实性原则,这要求记者首先要相信自己所写的东西,然后才有可能把这些相信传达给读者。 第二个原则是,你写的文字要有真情实感,你要赋予文字以感动人的力量。采访的故事也好,人物也好,首先要能感动你自己,只有自己真正被感动了,你才能把感动传达给读者。我还是那句话,要写从你心里说出来的话,它才是有力量的。 2.写的东西是要给人看的 《春回渡头——宁海规范小微权力的小村故事》写的是宁海的《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简称“36条”)。这是一个工作性非常强的主题。工作性很强的主题报道,只有写得让老百姓能看、喜欢看,才具有报道的“生命力”。 我记得在去宁海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我的闺蜜一起吃饭。她问我明天干什么,我说明天我要去宁海采访“小微权力”。她嘴一撇说,“你这种采访谁看哦!” 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伤,如果我写的报道,连我的闺蜜都不想看,那我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我就跟她吹牛,我说我一定写出一篇好稿子让她看看。她当时还跟我说,什么“36条”,什么“小微权力”,还有农村什么的,她看不懂也不想看,所以我写出来什么她都不会关心。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党报记者的痛点所在。如果读者看不懂我们的报道,也不想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意义。所以当时我是带着这份挑战去采访的。 果然,当我在听宁海县纪委领导向我介绍他们的“36条”是什么、怎么产生、有哪些效果的时候,说实话我听着也很累。我那时就在想,这篇报道怎么办?如果我就按照介绍的这些东西把它写下来,大概率是没人看。 既然是村级的小微权力,我就坚持要求到村里去采访。于是,我走访了两个村。其中有一个叫“渡头”的村,我采访了村干部和村民,了解到了渡头村实施“36条”的前后变化,还有村民实实在在的一些感受。 渡头是小村,故事也不大,还是“小微权力”,这个题材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小的,那么我就要把故事写小、段落写小、语句写小、文字写小。而且,我写稿时要求自己写的都是大白话,要用简短、别人不需要思考就能看懂的话来写这篇文章。 文章见报后,我打电话给我闺蜜,问她有没有看今天宁波日报上我写的稿子,她说看到了,我又问她看懂了没有,她说看懂了,很好看,一口气读完了。 后来这篇稿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认为获奖的原因除了题材本身有突出的新闻价值——“36条”后来被写入了中央文件,对国家和社会都有重大意义,还有就是可能跟稿子切入的角度是有关系的。 我一直都提醒自己写的东西是要给人看的,至少要先让人看得懂,然后再让人喜欢看。 记者同时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想要讲好故事,就不能随便写。如果要写好故事,一定要让它有起伏,让人好奇高潮如何,结果怎么样,中间有什么波折,故事的结构基本是这样。 寻找故事应该也是记者的一个本能。如果一件事情本身没有这种起伏,我可能也就不会急着去写它。 记者的工作基本就是“七分采三分写”的过程。写作之前的工作其实挺累,采访很累,构思也很累,需要你不断地去选择、去确定,还要跟主题去关联,当我确定就写某个角度或这个故事以后,我还需要把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的一些细节都去敲实。 在找到这个点之前是很痛苦、很纠结的。怎么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直到你突然发现这个点可以,那一刻是很幸福的。这时候,你的肾上腺素会被全部调动起来,你就会开动所有的精神去确认、去挖掘,所以当记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3.记者跟记者的高下之分在哪里? 我刚到宁波日报工作的时候,每一篇稿子的导语我都非常认真地写,可等到第二天稿子见报以后,导语都被(编辑)改成了“昨天记者从某某某得知”,几乎都是一样的套路。当时我也非常困惑。 这种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的处理方法是在工作时要区分职业和事业。首先记者的职业是一份工作,一篇稿子被改成那个样子,当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的时候,你要认定它是你的工作(职业)。其次,你要去理解编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你没办法在某一类稿子上做创新的时候,你就让它保持原样,因为它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你自己内心要有所坚持。 比如,我有一篇获奖新闻叫《我可不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篇稿子来自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会议。当时电视台记者、电台记者和日报记者(我)三个人采访一个座谈会,电视台记者和电台记者在领导讲话结束后就走了,交流发言不听了,我坚持到了最后,其中有一个参与座谈的人就讲起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我当天是发了两篇稿子,一篇是常规的会议新闻,用了常规的会议新闻写作模式,但是我另外又发了个二版头条的通讯,就是这篇《我可不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篇小通讯后来获奖了。 记者跟记者的高下之分在哪里?就在这个第二篇,对不对?如果我没有坚持,没有自己的追求,那么我可能也会像其他记者一样,早点撤退,然后回家做饭。一定不要认为自己的稿子被改成那样是受委屈了,从工作角度来说,你不但要有模式化的能力,而且你还要磨练得不会出错;但也一定不要就此认命,觉得自己只能写这样的稿子了,必须坚持自己的想法。你可以比人家辛苦一点,尝试写第二篇稿子。 4.当记者是天底下最好的工作 我一直处于一种不转型就没有前途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感是比较强的。所以我这几年在不断地转型,不断地在追着时代跑。我觉得我没有迷茫,只有不断地行动。不断地去行动,这是我到都市报系以后,一直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的团队的要求。 缓解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你只有去做了,才能从害怕做不好的想法当中解脱出来。因为焦虑就是担心做不好,担心做不好才会焦虑。你只有不断地行动,在不断行动和试错中让自己做对了,把问题解决了,才能不焦虑。当然,也许会不断有新的焦虑产生,这可能就是现代人工作很累却停不下来的一个原因吧。 我非常感谢在杭州大学新闻系接受的4年专业教育,老师们教给了我很多,有一些话至今还在治愈我。 比如那时有老师和我们说:应该怎么看待新闻这个工作?它是你的职业,也是你的事业。当你感到工作很苦、很累的时候,你要想起,这是你的事业,新闻是你热爱的事业,是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你受到委屈或者感到沮丧的时候,你要看淡很多东西,只是把它当成你的职业,这样你就能比较快地从一些世事纷扰中解脱出来。老师讲的这些话,一辈子都在治愈我。 我经常跟新来的记者们说,当记者是天底下最好的工作。 第一,不是所有的文字工作都能让你的作品署上你的名字的,但记者是。 第二,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但记者是。当初我当记者的初心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虽然现在我可能没能完成这个初心,但我觉得我可能做到了记录时代、记录历史,我始终保持跟这个时代同频共振。 第三,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让你接触到那么多人,了解那么多人的人生经历,并且丰富你的人生经历,但记者是。 第四,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接触到这个时代的脉搏的,但记者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周围很多人对AI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我必须去了解。不仅要了解,还要把AI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来。还有比如我对视频的理解,很多人觉得我又不是专业干视频出身的,为什么那么重视视频?我现在是天天看视频,虽然我自己制作视频的能力不强,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知道怎样的视频是好的。 我常常觉得,做新闻工作可能会减缓一个人老化的速度。人到什么时候是老了?我觉得是当你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时候,你就老了。记者这个工作能够让人永远年轻,因为你永远要去熟悉和理解新东西。 “您心中对于记者的定义是怎样的?”面对采访组的提问,唐慧卿回答说,假如你到宁波都市报系来,我希望你是这样的:首先,你应该心里充满热爱,你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够面对这份工作的艰辛。其次,你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要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你对新生事物永远保持求知欲,那么你就有可能永远有创新力。最后,我希望你要有责任意识,是守规矩、讲纪律的,创新和讲规矩是不矛盾的。 阅读+:《春回渡头》原文 年底,红岩山机耕路如期完工。渡头村人放起炮仗。 村里10多年没有项目,今年终于做成了一件大事。人心齐,渡头又能兴旺起来,能不高兴吗?! 一 渡头村,宁海县岔路镇南大门,300多户人家。渡头本是好地方,无奈10多年来发展不起来。 发展不好缘于没章法。渡头村里分成几派,互不信任,干部选不出,选出来也不信。有三四个“刺头”,平日无事,就喜欢上访告状,把村干部骂到哭。 10多年前,有一个农溪造田项目放到渡头。工程没启动,村里乱成团,我说有猫腻,你说不公平。到年底,硬是连开工都开不了。这以后,村里再也没项目。 看看别的村,今年修水利明年铺马路,一年一变样,渡头人干瞪眼,没办法。 二 话说渡头有一能人,章宏林。36岁时当过村干部,后来下海做生意,发了财。但每次回村,就觉得矮人一头。去年63岁了,寻思该为家乡做点事,把产业交给儿子,竞选村主任。 上任后,章宏林心里没底了:村里最大的麻烦,就是村民不信村干部。连抽根烟,村民都怀疑用了公款。人心散,队伍不好带。自己再有能耐,也白搭。 也是天助渡头。今年初,县里规范村级小微权力。章宏林收到“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这个“三十六”可不简单,它把村级权力做了确权,规范了程序,北京的专家说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村级样本”。 章宏林不知道这些,他拿到这本“三十六条”,起先也就翻翻,慢慢眼睛发亮:这个小本本,有漫画、有图表,村干部有多少权、怎么用,连文盲都能看懂! 章宏林挨家挨户送“小本本”,逢人就说:干部多少权,就在这上面。 他还专门把“武器”送给几个“刺头”:你们不相信我,总相信这个。我有越权的,你们就去告! 村民们乐了,原来这是本“小字典”。土地审批、项目招标、出生证明……去哪里办,需要哪些材料,一看就明白。 “刺头”更是暗喜:村干部能办什么事,应该怎么办,都有底了。要挑他们的刺,就按这本“村宪法”! 三 手中有法,办事不怕。章宏林大着胆子向镇里要项目。 镇里胆子更大,把县财政项目———农田综合开发,交给了渡头。镇长张畅芳,一个看似文弱的女人,给章宏林壮胆:按着“三十六条”来,公开、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会支持你! 对村里来说,这可是“重大事项”。村委会一班人,拿着“小本本”按图索骥,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决议、公示群众评议,一步不敢少,一步不敢错。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用这笔钱平整红岩山,修条路,长7公里,宽6米,投资150万元,为来年旅游开发打好底。 章宏林打定主意,啥事都民主决策。为了这个工程,光村民代表大会就开了5个。第一次会上,35个代表吵吵嚷嚷,火药味十足。章宏林气得差点儿砸手机。但他忍住了,吩咐村文书,把大家意见,一条条记下来,一共十多条,每一条都举手表决,一人一票,现场公布。几次会开下来,大家逐渐心平气和,即使针锋相对,也“有话好好说”。 村头的布告栏,这一年也特别有人气。工程招标了,开工了,每一步进展、每一种赔偿、每一笔款项,都及时公布。村民们围着布告栏,能掐会算,个个赛过村会计。 章宏林胸有成竹:自己没私心,村干部“零开支”,每一笔都经得起查。 日子久了,村民们有点服气了:干部抽的烟、喝的茶确实都是自己掏钱的;公开招标来的工程队,确实跟村干部没有啥关系;工程款一笔一笔,门清不含糊。 四 服气归服气,说到利益,不能差分厘。十几年前,就是因为赔偿有分歧,工程才告吹。这回一定要“一碗水端平”。章宏林还是决定用“三十六条”。 除了自留地,渡头部分村民还有“猪留地”。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外人觉得好笑,村里人看得重。这是当年分田到户时,按照养猪村民的人数,分配给村民的。 关于“猪留地”,村里没有统计册,重新丈量,事关赔偿,村民们个个瞪眼看干部。章宏林找来老陈头。这老陈头,平日里最爱挑个刺,告个状。 “丈量猪留地的事,我量,你也不信。干脆,就交给你。” “也行。” “你办这事,也要公开、公平、公正。” “那是当然。” 老陈头办事顶真,天天拿着笔和尺,一家一户量,一家一户核,统计人数、统计面积,造好清册,公布于众。 村民们“基本满意”,老陈头瘦了一圈。他说:“百姓百姓百条心。村干部,也不容易。”但这笔账,是自己做的,他向村民拍胸脯:没有一分水分。 拿赔偿金了。自留山7000元一亩、杨梅树300元一棵、板栗树200元一棵……咦,“猪留地”怎么没有? 有“猪留地”的村民们闹起来了。章宏林大声说: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议好的,“猪留地”只做统计,赔偿要等旅游开发时再作价。 村民们问代表。村代表支支吾吾。 章宏林二话不说,喊文书拿来会议记录。大家围拢来看,果然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村代表的名字一个不少签在纸上。 谁也不说话了。章宏林暗自庆幸:要不是“三十六条”规定要做会议记录、要让群众随时查记录,自己大老粗,怎么会去记这些呢? 最终,赔偿款顺利分发。 五 机耕路如期推进。村子里也悄悄发生变化。 村民们聚在一起,开始讨论渡头的“未来”。红岩山路通了,可以搞旅游。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推进?大家还有分歧。但不再是怀疑一切、相互漫骂,而是讨论,是商量,大家心里有一致目标。章宏林说,人心齐了,就有“奔头”。 挑刺的人依然挑刺,但不敢胡乱告状,得依着“三十六条”,干部没做超范围、越规矩的事,告也没用。章宏林说,他们是“在野党”,有他们监督,村干部不敢胡来。 渡头变化了,渡头有希望!岔路镇领导喜上眉梢。2015年农田提升项目,把渡头列进去了。 张畅芳夸章宏林是个能人,一定能把渡头村治理好。 章宏林不好意思了:“能人治村”恐怕不行了,今后要依法治村。 春归渡头!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