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41#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19:21: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东报纸之耻:无一家报道“苟晶案”



苟晶顶替案,说如今已是满城风雨,国人尽知,毫不夸张吧?我想消息再闭塞的人,也知道有个叫苟晶的农家女生,22年前高考被顶替了两次名额。而随着“苟晶顶替案”、“陈春秀顶替案”、“山东242人冒名顶替入学”等新闻的曝出,再一次把山东推到了全国人民的眼前。

印象中记得,山东这么火爆,一次是2015年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一次是去年的“山大留学生异性学伴事件”,没想到,今年又因为高考顶替案上了全国人民的热搜。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这些事情,在网络上已经发酵的不要不要的,而作为当地权威的新闻纸媒,又是如何报道此事的呢?显然很让人失望:他们都在顾左右而言他。

苟晶是济宁人,当年的顶替事件也发生在济宁,按说济宁是最应该发声的。但看昨天,也就是6月28日的《济宁日报》,一共四个版面,并无一丝与“高考顶替案”或“苟晶顶替案”相关的消息。

6月28日的《济宁晚报》共出版8个版面,也没有与“苟晶顶替案”相关的消息。

这两家报纸,是济宁当地最权威的新闻纸媒,而他们却完美的回避了“苟晶”,这说明了什么呢?不仅如此,苟晶还对记者透露,当地不仅不报道,还想办法逼着她删帖呢。

哎,来自故乡的伤害,总是让人格外心痛。

济宁回避此事也就罢了,让我们放长击远,将目光放到整个山东,看看有没有对此事的评论。首先是山东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机关报《大众日报》,可谓是山东纸媒界的“一哥”,它总应该站出来说句话吧。

很可惜,并没有。6月28日,《大众日报》共出版8个版,并无跟“苟晶”有关的任何信息。

再来看看《齐鲁晚报》,它是山东唯一的省级晚报,一直是山东省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其使命宣传是“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我想这样的一份报纸,怎么着也得为苟晶说两句吧?

还是很可惜,6月28日的《齐鲁晚报》,依然没有苟晶的影子。


在这些传统、权威的纸质媒体上,你完全读不到“苟晶顶替案”或是“高考顶替案”的任何信息,仿佛这些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一样。任凭网上闹得巨浪滔天,这里依旧是岁月静好,满满的正能量,也真是神奇了。

是看不到,还是觉得“苟晶们”不值得占用一个版面,哪怕不值得占用一个小小的豆腐块?

想入一下诸位的法眼,可真难,得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啊。

近些年有种说法,叫“纸媒已死”,我一直觉得这种提法太极端、太片面……直到今天看到“苟晶们”在纸媒上的集体缺席,我想说一句:不死你死谁?

哪怕我刷一遍朋友圈,都比看你几十个版面获得的信息更多、更真实,请问你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只为了传输“正能量”吗?

别搞错了,真正的正能量,是将“苟晶顶替案”中的舞弊者曝光于天下,让他们接受道德的谴责;是把“山东242人冒名顶替入学”背后的产业链揪出来,让他们饱尝世人的唾骂!是用媒体的武器锄强扶弱,是用舆论的力量除暴安良……

也许,有的纸媒也这样想过,但终究,他们也只能苦笑一声:“认真你就输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夜察


编辑:贾梦琪


442#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5:0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邱亚婷

44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2 09:2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喻国明:主流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

  主流媒体要考虑到国家社会领域发展的痛点问题,你的全部努力要对这些痛点问题有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你连一点布局都没有,那你还有未来吗?
  近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接受了广电独家的专访,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喻国明教授的观点历来前瞻、尖锐,此次也不例外。
  他认为,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上投入了很多资源,但与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相比,依然可以说是“效果不彰”,离新型主流媒体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这主要是因为主流媒体对自己的发展逻辑缺少想象力。
  这是思想高度不够的问题。他认为,做好内容没错,但是还不够高级。“在前排直接为社会生产只是未来媒体很小的功能,大量的功能是提供某种数据服务、平台服务、规则服务、算法服务。”
  他认为,传统媒体永远是关起门来说我自己的资源如何整合,如何矩阵化配置来提高效率。的确,每家主流媒体跟自己3年、5年以前相比,效率是提高了,影响力也在扩大,但跟互联网的大势相比,影响力可能反而在衰退,技术效能反而显现不出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巨大的能量资源和内容视为自己的资源,没有跟今天的互联网发展逻辑之间产生那种巨大的、生态级以上的关联和化学变化。
  他还认为,技术是现阶段发展的一个基调,媒体人必须保持对于技术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对于技术的发展要保持高度关注,这是任何一个内容操作者、市场操作者、行业操作者必须保持的高度。”
  以下为专访全文:
  做好内容没错,但还不够高级
  问:当下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您在许多场合对此都有鲜明的观点,请您谈一谈。
  喻国明: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上投入了很多资源,但与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相比,依然可以说是“效果不彰”,离新型主流媒体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投入的资源少,其实我们现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不比那些头部互联网企业差,甚至办公条件比它还要强。那是为什么?是对自己的发展逻辑缺少想象力。
  请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改变了什么?连接造就了社交网络的崛起,人人都是传播者。


  一是内容生产者的多元化。过去只有专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唯一主体,现在不仅有PGC,也有OGC、UGC,而且不一定比专业媒体差,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经实现了多元主体的话语权力赋能。
  二是渠道跟内容之间的二元分离。内容生产过去是掌握渠道的,今日不比往昔,现在主流媒介最大的一个痛苦就是渠道越来越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流量越来越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用户在哪儿都已经不知道了,这就是二元分离了。
  全时在线和万物互联造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能做的有很多。它能产生大量的内容,你把这些数据采集来,通过算法进行机器新闻生成,我们叫作“传感器资讯”。比如邢台地震速报就不是人写的,而是机器生成的,地震刚发生30秒钟,这个新闻已经发出去了,任何人都到不了这个速度。
  现在新华社每年大概有几千条新闻都是机器人写作,有固定的信息来源形成它自动的传感器资讯、传感器新闻。到了5G时代,有这么多传感器,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规模巨大、品类众多的传感器资讯,我们把它叫作MGC。而当机器能够生产内容的时候,它就会进一步加剧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这会产生什么结果?专业媒体生产比率进一步降低。
  海量内容当中,可能你只占5%。可能你很重要,但从比例角度来说就很小了。这时,专业媒体就需要考虑,你的专业价值实现是通过给社会直接生产内容,还是通过其他形式?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虽然看起来好像目前还没有到来,电视机构也好,通讯社、报业机构也好,还在大量产生内容,它们的内容虽然量少,但还相当主流,而且在没有数据的地方、需要挖掘的地方,需要做深度统合的新闻还存在,但是那种新闻毕竟少之又少,可能只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大量的新闻都是靠机器或者社会性生产完成的。
  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个专业媒体如何起到社会导引者、舆论引领者的作用?
  如果你能看到现代技术逻辑和互联网的发展的话,你就会明确,在前排直接为社会生产只是未来媒体很小的功能,大量的功能是提供某种数据服务、平台服务、规则服务、算法服务。
  它并不直接自己生产内容,而是退回一步,把资源、大众、社会、MGC这些东西视为自己的资源,透过我的算法、平台、数据驱动来形成在我的价值观之下对于全社会的一种内容资源的配置。
  这实际上就是未来媒体人应该追逐的高度。
  它什么时候到来?也许3年、5年,这是有可能的,当然也许10年、15年才能到来,需要看算法实现自动化的程度,但这无疑是一个确定的方向。我正在写一篇文章,就叫《算法即媒介》。
  做好内容没错,但是不够高级。主流媒体要考虑到国家社会领域发展的痛点问题,你的全部努力要对这些痛点问题有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连一点布局都没有,那你还有未来吗?
  我国主流媒体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封闭,把眼光放在自己关起门来这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有限资源里面,对于互联网这种新生产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传播资源、传播能量、传播内容,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视为噪声,视为竞争者,从来没有把它看作自己的资源。
  “央视频”做了一件事情,我觉得是有标志意义的,就是它宣称自己是一个以视频为特点的社交平台。什么叫社交平台?就是它在内容制作、运作、传播的过程当中,已经把UGC和OGC的内容作为自己平台的一个必要动作。换句话说,它已经把这扇门打开了。


  过去,我们的主流内容在传播过程当中,加工制作过程是没有的,互联网却不这样做事情。
  以喜马拉雅为例,它为每个人都开设一个自己的账号,你做得好,有人气,它会给你寄一些专业材料,提升你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和专业性,让你自己琢磨一下能不能把形式改得更好一点,内容播出的习惯更符合传播规律一点。
  如果你的用户量进一步提升,它会邀请你来进行专业人士面对面的培训,都是免费的。如果你能脱颖而出,那你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传播节点了,喜马拉雅就会有一整套培育计划,让你更加自觉地去做这个东西。
  如果你组成商业团队有困难的话,喜马拉雅还可以给你提建议,甚至给你一些投资,让你做一个小公司——它有从足部、腰部一直做到头部的一整套提升计划。这就是它利用互联网的巨大可能性,把资源通过自己的一整套规定,逐渐培育成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传播能量。
  我们的主流媒体有哪一个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不去尝试?
  为什么我说传统媒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互联网影响社会、形成功能、形成价值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是通过开放,连接再连接,激活一些资源,然后再加以整合,形成功能,形成价值,这就是互联网影响社会的基本逻辑。
  而我们永远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关起门来说我自己的资源如何整合,如何矩阵化配置来提高效率。的确,每家主流媒体跟自己3年、5年以前相比,效率是提高了,影响力也在扩大,但跟互联网的大势相比,你的影响力可能反而在衰退,你的技术效能反而显现不出你的作用。
  究其原因,就在于你没有把巨大的能量资源和内容视为自己的资源,没有跟今天的互联网发展逻辑之间产生那种巨大的、生态级以上的关联和化学变化。
  问:如果以数据、算法的眼光看,是否可以理解为目前行业针对用户的玩法还稍显幼稚?


  喻国明:当然。现在的数据使用比较行为化,或者说比较单一化。一个人的购买行为也好,阅读行为也好,需求也好,一定是多样化因素在起作用,但现在数据有限,因此很大程度上只能根据已获取的数据来进行比较简单的初级判断。只不过这种初级判断也有效,既可以说对你一点都不了解,也可以说是有所了解的。
  有些产品正在有意弥补这种缺陷。比如,今日头条现在不是完全根据算法来精准投放内容,其中20%的内容叫随机投放,也就是说,我知道算法描述的需求未必是你的全部需求,那怎么办呢?根据其他一些指标来随机投放20%的内容,探测你在某些方面的需求有没有,看你点了还是没点,看的时间长还是短,大致判断这个方面的信息对你是否有吸引力。
  现在还有一种算法延伸、算法迭代的新路径,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之下,《华尔街日报》就是对比性的:如果你是一个很积极的人,你点的全是积极的观点、变革性的观点、愿景的观点,同时它会把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内容呈现给你。比如说你要看一个保守派的观点,它同时在旁边给你预备一个自由派的观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你的视野范围。
  有很多人说算法是一种信息茧房,其实是不对的。任何一个数据公司,从其原动力角度来说就像一个商店。一个商店不可能希望你到他那里只买一个东西,它希望开拓你的认识,你买得越多越好。所以它会不断拓宽你认知的边界,这对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不会你买了一瓶啤酒以后就天天给你推送啤酒福利的信息,这完全不符合它的商业逻辑。
  如何看待今日传媒所处的市场
  问:您认为视频行业应该如何看待5G?
  喻国明:现在还是4G时代,即使5G已在部分地区落地,但它建立起来的生活场景,垂直的、专业的、可用的场景,基本上还没有。
  从视频行业看,我们对中长视频新的崛起形式,或者说VR作为一个爆品的出现,其对视频在场感和清晰度的提升等,所有的这些东西其实还是逻辑层面的定义,并没有真正到来。
  到2020年底,5G基础线路的铺设将达到70%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说能够用手机的、能够上网的人群绝大部分都可以覆盖到5G信号之下,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只有在这个基础性条件完成之后,各种各样商业的、政治的和媒介的新模式才会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崛起。
  中长视频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其实是明年、后年的事情,还真不是2020年的事情。并且,5G信号落地还伴随着某种市场培育的过程,而这类过程在中国已经算很短了。
  问:最近有视频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的消费与长视频密切相关,其实也是变相否认了长视频受到的短视频冲击,对此您怎么看?
  喻国明:短视频作为一种大众化、社会化的传播类别,始终会比中长视频更活跃。
  短视频拥有社会普及性的告知和到达功能,具备社会议题设置能力。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的目标、任务的指向,效果的反馈,其实是由老百姓决定的,短视频在议程设置和表达民意方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承载物。这就像一个厨师不能自夸我的菜色香味俱全,而要食客来说。
但另一方面,社会的操作过程却是精英化过程。这就好比虽然很多国家的总统是民选的,但其文官制度却注重专业能力、专业操守和专业规则,他们是专业人士,也叫精英阶层,他们决定、选择、操作着社会运行。
  中长视频主要作用的不是普罗大众,所以经常有人说,短视频崛起之后不会有这么多人看中长视频。对,的确从到达率、接触率的角度来说,中长视频一定不会像短视频那样具有那么广泛的到达和人气,但是它对整个社会运作来说是关键的,因为它影响的是精英群体。
  它们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分工协同,两者不能在一个指标形态上来作简单比较。
  问:如今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广告普遍下滑,广电与短视频合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传媒所处的市场?
  喻国明:市场有个“最省力法则”——在一个市场上,一个强势竞争者进入时,首先不是去打攻坚战,而是把最软的柿子都捏在自己手里,把它消灭掉。所有比较难进的、需要成本代价比较高的市场可能就会放缓,除非是在已经决定我的霸主地位,或者在升级换代时需要攻克难点时才会突然高举高打。
  像拼多多,它为什么先要从三四五线城市做起呢?还有趣头条,为什么先从五六线城市做起?因为在那个地方,它进行市场培育的成本最低。一旦具有了相当人气,它就拥有了相当的规模,这种规模能够让它拥有一种造血机能。
  所以,这只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可行性问题,哪个市场的成本最低、进入的便捷性最好,它就会开发哪个;而当成本都差不多的时候,当然会倾向于对高端市场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行开发,这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问:您对2020年的媒体发展趋势有何见解?
  喻国明:第一,对广电业或视频业而言,最明显的趋势就是技术是现阶段发展的一个基调,我们应该保持对于技术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它可能带来哪些改变?它寓意着哪些可能性?它带来怎样的机会或风险?
  过去讲政府规制、市场产业和技术革新是中国传媒的3个基本变量,而现在看来,前两个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技术是最活跃、最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且现在正处在一个技术革命的爆发期,5G、VR、人工智能都正处在爆发的门槛上。这种改变不是线性的改变,很可能是一种拐点式的转变。所以,对于技术的发展要保持高度关注,这是任何一个内容操作者、市场操作者、行业操作者必须保持的高度。
  平台要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现在的“网红”、过去的“大V”都是平台的技术赋能下创造的奇迹,李佳琦的带货能力比一个大型商店的带货能力都强,这都是极致化的东西。
  还有一类产品可能会成为未来热点,比如“微剪”。有些人可能长得不漂亮,当“网红”不行,表达也未必行,文字技巧也不够,但是他的创意好,比如把不同的影视片段给剪在一起,合成一种创意,叫“微剪一族”。
  如果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技术模板,当然微版权还能够落地的话,那就能形成巨大的对于现有视频资源的利用,它能创造出很多,比如植入式广告、主流价值观传播、知识传播,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可能通过这种“微剪”来实现新创意。在这上面,我相信能够形成像李佳琦这样体量的创意个人或者小组,这就是技术赋能的一种方式。
  现在要想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就要提供这样一种技术性支持,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则的设定、模板的建立、新空间的开拓和释放,来形成对于社会能量的引导和利用。
  第二,对于人工智能的采用,成为内容制作和传播过程当中的一个风口或亮点。现在数据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人工智能对于用户洞察、场景重建以及渠道驱动、初级内容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成熟度,虽然它不能做特别复杂的高、精、尖视频,但是已能替代一般性的人工视频,这会能极大地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目前,视频的剪辑、加工、合成、标签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当然,除了做内容之外,还有用户洞察、渠道洞察、市场洞察等,也会随着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的到来,相对成熟和高频度地进入媒介当中,再往后发展就是人工智能处理下的数据会成为未来内容产品的标配。


  人工智能这些年讲了很多,是因为数据来源的保障性和算法本身的成熟性已经到了可应用的门槛上。科大讯飞做了很多事情,百度也做了很多事情,还有人工智能合成主播、虚拟偶像等等。
  第三,视频平台可能会面临主流化的巨大压力。主流化对于视频平台来说是件好事,是它登堂入室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契机,但是越主流化,要承担的舆论宣传的功能就会越多。如何来处理这样一种在主流化过程当中自我的变形、自我的成长,是视频平台在发展过程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
  过去,视频平台很少考虑这件事,因为那时它们更大程度上提供一种娱乐、放松、文化的浸润,现在快手要“记录世界记录你”,抖音要“记录美好生活”,一旦进入真实生活,那它就跟主流之间日益发生着密切联系,这就对它产生了影响。
  所以,这对于过去以娱乐为基调、以互联网技术逻辑为根本的公司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能通过这关,你就能成为一个主流的公司;过不了这一关,要么就会被打回原形,回到原来边缘化的状态当中,苟且于这种角色,要么也可能会翻车。因为影响力越大,受到社会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商业风险程度会越高。 这都是未来发展当中需要关注的一些东西。
文中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
作者:林沛
编辑:邱亚婷

44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2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没心没肺的“正能量”


冷血的“仙境”

按常识理解,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重点要关注的就是灾难造成的损害,和在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管作为专业媒体,还是自媒体作者。关注前者,可以让民众了解灾难的状况;关注后者,可以及时提醒救灾中的不足。


我们看官媒引用的外媒报道,他们对自己国家灾难的报道可以详细到每个受灾人的感受,让每个没有在现场的,甚至我们这样的外国人都能了解的非常详细,比如,纽约疫情中他们怎么领救济食品,我们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可我们的媒体或写手,很少会去关注这些问题,习惯于写一些所谓正面的东西,竭力要写所谓的正能量内容,如果实在写不出来了呢?那就干脆描绘一下景色,在这些人眼里,灾难中的城市依然犹如仙境。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怕被别人骂负能量,怕被说成递刀子,就再不敢说灾难中有任何负面的问题。


这样的案例活生生还在,一本日记,都能让那些正能量自居的人看了狂躁不已。


这些人的思维确实不正常,但这种不正常的思维还是影响到了现实中的人。


于是,对灾难没心没肺的描述就出现了,这样的内容肯定成不了敌对势力的子弹,却让自己成为灾难中冷漠的看客。


南方水患,是继新冠以后的又一灾难。


水患不只是毁坏了财物还夺取了不少人的生命,对于这样的灾难,照道理我们要关注的就是水患对民众带来的伤害,可居然有人从这水患中看出美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把一颗脓疮看成含苞欲放的寒梅,给人美不可收的感觉。


江西九江市永修县的永吴公路大湖池段由于鄱阳湖水位上涨已经淹没公路路面,这样的水灾,照道理我们应该关注水患对公路安全的担忧,应该告诉大家公路被淹后怎样重新规划出行路线。


南铁南昌车辆段微博通过链接新华视频,居然将这条被水漫过的公路称为“最美水上公路”,称其为“惊艳亮相”,还引用网友的说法“自带仙气”。


这应该是对水患报道中最没心没肺的说法。

荒谬的“自带仙气”

中工网对武汉水患的报道更是简洁明了,配了一张浩淼的武汉长江图片,居然把沉浸在水里的武汉形容为“云海蒸腾如仙境”。


把人间泽国说成犹如仙境,这到底是正能量的表达,还是最没人性的冷漠。


我们的舆论导向往往喜欢报道灾难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喜欢去关注灾难中家毁人亡的惨状。


其实,这两个方面,正是灾难本身的一体两面,没有后者,何来前者?


如果这样的观念不能扭转,把泽国说成仙境,把丧事当作喜事的荒谬还是会继续出现。


人的同理心和恻隐之心,只有感同身受、只有切肤之痛才能真正唤醒,而这才是人们有勇气面对灾难的精神动力。


当灾难出现,还要呈现给人莺歌燕舞美好场景的时候,大多和灾难没有直接关系的人都成了看客。


有些的人心冷漠,正是被正能量误导。


来源:公众号——行走中的生命
作者:梦里绍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stOGD6-f3hh1u2VM3-IQA

编辑:刘佳莹

44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1:4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315点名趣头条广告乱象 趣头条回应:高度重视,诚挚道歉
凤凰网科技讯7月16日消息今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趣头条平台广告乱象,指出赌博广告堂而皇之登上其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趣头条上市前夕,有媒体报道,趣头条上的广告涉嫌“黑五类”广告。
对于央视3·15晚会的点名,趣头条回应称:
针对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报道的关于趣头条平台广告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并充分意识到在平台广告生态管理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对于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和影响,趣头条表示诚挚的道歉。
针对央视指出的问题,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迅速成立广告生态治理专项工作组,正在对平台涉及的广告进行全平台彻查,一旦发现相关问题,坚决严厉清查和封禁。
我们高度重视平台的广告内容生态管理,非常感谢央视等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批评,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会负责到底,同时也欢迎广大媒体给趣头条提出建议和意见,我们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继续为广大用户做好内容服务。
趣头条app于2016年6月上线,以现金补贴的方式激励用户活跃与拉新,令产品数据获得了飞速增长。趣头条成立之初面向下沉市场用户,成立初期,常与“拼多多”、“快手”并称为“下沉三巨头”。
2018年8月18日,趣头条提交美国IPO申请,距离它的第一个版本上线才过了两年零三个月,这个速度打破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最快上市纪录。当年9月,趣头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QTT”,发行价为每股7美元。
趣头条目前主要营收来自于广告。根据趣头条发布的财报,趣头条在2020年一季度广告营收达到13.64亿元,而第一季度总营收为14.12亿元。趣头条此前披露,截至2020年3月,趣头条日活用户突破4560万,月活用户突破1.38亿。截止发稿,趣头条盘前股价跌幅超过18%。


文章来源:凤凰网新闻
作者:凤凰网科技
原文链接: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49s4R--C-_gtncI9ciDiuDDXsqCy4XmCmY6ih-_4mfaQozo6S2nmCdHRrSrbBA2OZ4IP--tMKbdLyJQrN--oM1vbOWew____?spss=np&aman=ecr46czee8fee7r263Cf8aPc64K2ea2db501f6vb98&gud=7176653416&from=groupmessage

编辑:刘佳莹

44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9:18: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人最大的悲哀,是一本正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作为一个在湖北水乡长大的人,对于跟水有关的话题,我似乎格外敏感。

人进水退,水进人退,千年拉锯,反复博弈。未见得天定胜人,也未见得人定胜天。

对于水,我有的只是敬畏。如果有谁笃定地说,由于人类无所不能的力量,我们已经迈入“人进水退”的年代,那一般是在吹。

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将之送往眼下的湖北、江西抗洪前线,披星戴月、餐风露宿地锻炼一周,不累到吐血不许下火线。

用湖北人说法是,让其知道,锅是铁打的,不是泥巴糊的。

换言之,知道水是可能要命的,不只是当人间仙境看的。

今年无疑又是一个水灾之年,长江中下游一些省份抗洪正酣。

这段时间,每天心都提到嗓子眼。身在严重缺水的北方安然无虞,却时时揪心于社交平台上比比皆是的南方洪涝场景。

有关近期媒体“洪水美学”的问题,我隐忍未发。面对肆虐的洪水,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是需要一些的。

直到昨天有人喊出“洪涝是错觉”,就不能不吓一跳,进而拍案。

昨天,山东日照市岚山区电视台主持人姜腾,在荧屏上发了一番宏论。

其核心观点是:“因为网络变好了,互联网让洪灾信息源源不断传递到你手机里,造成了洪涝越发严重的错觉”。

一开始以为是有人在恶搞。这个视频在网上越来越火,方知她的认知确乎为:洪涝严重就是网络造成的错觉。且语气之坚定,不容置疑。

姜主持人还轻描淡写地称:实际上,今年受灾人数同比下降百分之四十六。
说到末尾,洪涝在她嘴里,竟有了些诗情画意。

是的,她分明是说,就这么点小水灾,根本不值得你们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的。

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他人。姜主持人要表达的意思,主旨是否为,如今互联网发达迅捷,包括洪涝在内的自然灾害,跟过去比是被放大了?

可问题是,因为有了发达的互联网,对于自然灾害,我们何曾有过这样的视野,可以即时看到一个全景全息的受灾现场。

至少截至7月13日,公众得到了来自官方和官媒一系列公开的灾情信息——

洪涝灾害已经造成全国27个省区市3873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9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1.6亿元。

经过连续83个小时的奋战,江西鄱阳问桂道圩决口才得以合龙。

东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400多名官兵闻令而动,驰援江西九江庐山市。同日舟桥旅官兵在湖北武穴市,连续奋战8小时后才吃上一口饭。

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10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共99个县市区607.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58.9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9.6万人。

上述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575.4千公顷,绝收104.6千公顷,倒塌房屋654户1475间,严重损坏房屋1255户2719间,一般损坏房屋4314户7791间,直接经济损失111.7亿元。

来自自媒体的一段视频也令人唏嘘:安徽一个茶厂今年收购的3000吨茶叶,被入室大水浸泡,损失9000余万元,老板悲伤欲绝……

灾害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倘若说没达到1998年的程度,房屋倒塌、良田被淹、人民财产受损,也触目惊心,令人不安。

按姜主持人的意思,长沙的橘子洲被淹,只是出于安全考虑,闭园了一两天而已?

江西九江3000游子紧急集结、回乡抗洪,是在拍场面壮观的电视剧?

一些省份整体进入防汛模式,体力严重透支的防洪大军,是去江边游玩的,要感谢这次洪灾带来的泽国盛景?

以姜主持人的逻辑,之所以有洪涝严重的虚幻印象,是因为网络太好的缘故。

那么是否能说,只要电源一拔,疫情和洪灾马上就可消失?

进而言之,只要关闭电脑和手机,小学生许可馨被逼跳楼、农民被逼上楼、高考冒名顶替、公交坠湖,都可消弭于无形?

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口吐莲花,无论多么严峻、悲情的人和事,都能整出水墨画般的恬淡,甚至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欢快。

姜主持人,你的“天下本无事,庸众自扰之”的淡定,究竟从何而来?你恨不能拍胸保证的“诚心诚意”,到底诚在何处?

“洪涝严重是网络造成的错觉”,再度凸显了一些媒体人在话语和思维方面,与公众的落差甚至是迥异。

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话语体系,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如果像姜主持人这样的“语惊四座”只是个别,就毋需过度解读。但如果这个体系中不少人总是如此,说明这些话语有了一定的代表性。

比如,这几天公众置喙的“洪水仙境”。或许在某些媒体人看来,被舆论解读得难以接受,于他们而言却是很正常的表达,因而无法理解为何会引发如此之多的批评。

前几天我在一篇小文中说到,一些所谓的精英人士,早已丧失对于现实的痛感,丧失与底层群体的共情能力。

这话很不中听,不受很多人待见,却是实情。

“洪涝严重是网络造成的错觉”,这个伪命题既扯淡,也很生动。一些媒体人不仅经年累月地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还善于将严肃的公共话题甚至灾难,置换成一种私人体验,从而实现对现实问题的选择性无视。

把脑袋埋进沙土里,还嫌别人没埋头。

闭上眼睛,塞住耳朵,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与其说“洪涝严重是网络造成的错觉”,莫如说某些生态的浸润,令一些媒体人不论对于何事,都形成了安然祥和、怡然自得的错觉。

而媒体人最大的悲哀,是一本正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每说及此,都会有媒体人表现出“不得已”的矫情,似有一脸的无奈。

不吃“虾扯淡”的饭,真的会饿死人?能不能双脚落地,活得像个正常人?

这饭吃得吧唧吧唧、满嘴油光,有人乐此不疲,公众却往往像是在看滑稽剧。他们当经典讲,众人当笑话看。

比如这次,明明是“网洪”,却搞出“网红”的效果。一个媒体人,居然可以如此成名。走出自我感觉奇好的一亩三分地,在大街上怕是会招一身唾沫的。

作者:秃笔的老萧
来源:老萧杂说

编辑:刘佳莹

447#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19:2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Facebook发布公开声明批判中国




在参加美国国会的反垄断听证会前,Facebook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奇怪的是,这份本该介绍自家企业经营情况的声明,却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参加听证会的四家美国企业高管,图源:美联社
据美媒此前报道,美国国会将在当地时间29日,举行针对苹果、Facebook、亚马逊及Alphabet四家科技企业的反垄断听证会。按照议程,四家科技巨头的CEO将在听证会上介绍本公司是否存在垄断行为。
但匪夷所思的是,Facebook针对本次听证会发布的公开声明里,却把相当大的篇幅,用在了“批判中国”上。
在公开信的“价值观和市场竞争情况”一节里,Facebook自称是“一家骄傲的美国公司”,并称该公司信奉民主、包容、自由表达和市场竞争的原则。
作为美国的代表性企业,表达对本国“主旋律”的拥护也无可厚非。可公开信的下文却话锋一转,突然为“美国主旋律”的前景感到忧心忡忡:“尽管全球很多科技公司都信奉上述价值观,但难以保证的是,这些价值观是否能最终胜出。”
到底是谁在威胁美国引以为豪、满世界推销的“美式价值观”呢?Facebook的答案是:中国的科技企业。
图片截取自美国“政客”新闻网报道
公开信称,中国在打造一个“基于自身视角、且价值观(和美国)截然不同的互联网”,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是,Facebook的公开信还表示,中国的科技企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输出这种价值观。
然而,这份公开信没有说清楚的是,所谓的“中国式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又是怎么个“输出”法?
如果说这个指控已经很滑稽了,那更有意思的,就是Facebook给美国国会的“献策”了。Facebook建议,要维护互联网行业的市场公平,美国国会有必要“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维护开放、公平的价值观”。
显然,这个本该披露自家企业维护市场竞争情况的声明,就这样被Facebook写成了“讨伐中国”的宣战书。
可稍微关注科技新闻的读者都知道,相比花大篇幅陈述“中国科技企业”、“中国价值观”,美国民众和投资者恐怕更想了解Facebook的经营情况和数据安全。
2019年以来,美国国会及其他官方机构一直在研究Facebook的垄断问题。据多家外媒报道,作为全球最大型的综合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涉及垄断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其掌握广大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等领域。
图源:英国《卫报》报道
而据《纽约时报》一篇评论分析文章指出,相比传统行业,Facebook掌握的海量数据,除了商业价值外,还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力。确保Facebook不滥用手上的数据资源,已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纽约时报》关于“拆分Facebook”的评论文章
除了Facebook外,美国著名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在公开信里提到中国。信中,亚马逊表示不会把工作岗位外包到中国,会确保“美国人用的商品,由美国工人生产”。
看完这两家企业的公开信后,笔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为以包容著称、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的科技行业巨头,在遇到针对自身经营情况的调查时,居然在效仿特朗普和某些政客,拿中国同行来转移矛盾。
对一个身处前沿领域的企业来说,沾上这种“特朗普化”的习惯,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这点,美国许多网友也看得很透彻。其中一条留言认为,这次听证会的主题,除了把顶尖科技人才拦在门外、遏制企业创新,就是在拿中国等其他国家当靶子,要中国等国“为美国沦为二流国家负责”。


来源:环球时报评论

编辑:贾梦琪


448#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20:4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新闻传播学人的媒介批评实践——《媒介批评文集》自序
董天策教授 2020-08-10 11:43:26
1995年,《现代传播》刊发关于媒介批评的文章,明确提出媒介批评的概念,拉开国内媒介批评研究的序幕。研究肇始,有学者把英文的media criticism表述为传媒评论传媒批评,但普遍的表述还是媒介批评。研讨兴起不久,就有学者提出宏大的学术目标:建立媒介批评学传媒评论学。经过数年努力,刘建明著《媒介批评通论》、王君超著《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在2001年先后出版,成为国内媒介批评研究的概论性著作,努力揭示媒介批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基本样貌。

媒介批评研究兴起之前,媒介批评实践已在国内展开,只不过不叫媒介批评,而叫报刊审读新闻阅评。大约从1989年开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开展报刊审读工作,到1996年前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纷纷成立专门的新闻阅评机构。这就是说,当学界开展媒介批评研究之时,报刊审读新闻阅评已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实践而普遍开展起来,主要目的是加强传媒管理,加强舆论导向。除了这种作为管理手段的报刊审读新闻阅评,学界独立的媒介批评实践也陆续展开。譬如李希光、刘康等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1996年)、《妖魔化与媒体轰炸》(1999年),张锦力著《解密中国电视》(1999年),李幸著《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2000年)等著作的出版,都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关注。[1]

因此,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作为话语实践的媒介批评(即媒介批评实践)与作为学术研究的媒介批评(即媒介批评研究)已在国内先后登场,成为新闻传播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在我看来,这时的媒介批评已走向自觉。只有对媒介的批评成为一个独立言说系统,对媒介批评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又在媒介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媒介批评实践,让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媒介批评才真正走向自觉。相对于自觉的媒介批评,则是自发的媒介批评,这是一种事实上形成了媒介批评实践而尚未形成媒介批评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媒介批评自觉的必要基础与必经阶段。中国自发的媒介批评实践,早在清末民初已经形成。对此,我指导的博士生胡丹的学位论文《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已做过专门研究,阐明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几个历史时段。[2]

那么,究竟什么是媒介批评呢?这自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我曾说过:在学术的意义上,批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指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作出的分析、判断、评论。因此,所谓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作出的分析、判断、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判,一种评价意见。这种分析判断或价值评判,可能是对媒介现实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加以抨击,乃至否定;也可能是对媒介现实的某些做法总结经验,加以肯定,倡导推广。换言之,媒介批评既可以是否定性的批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评价。当然,对于缺乏媒介批评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适当强调媒介批评的否定性指向,加强对媒介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分析、评论、批判,对于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媒介批评究竟要批评什么?或者说媒介批评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在哪些层面展开?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媒介不仅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意味着信息传播的产品,还意味着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唯其如此,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媒介批评,主要在五个层面展开:一是文本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新闻与广告等媒介产品展开;二是行为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媒介活动中传播主体的传播伦理展开;三是现象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媒介现象展开;四是体制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媒介体制问题展开;五是文化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媒介文化问题展开。[4]

媒介批评的这五个层面,构成了媒介批评的主要领域,展现了媒介批评的巨大空间。大体上,媒介文本/产品批评、媒介行为/伦理批评、媒介现象批评,是媒介批评的基本领域或核心领域,国内的媒介批评主要在这几个领域展开。媒介体制批评,是媒介批评的特色领域,因为媒介是体制化存在,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所以,媒介体制批评是对媒介的深层次批评,欧美批判学派的批判对象主要就是媒介体制。至于媒介文化批评,则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影视批评等类型的批评存在着较大的关联。面对媒介所传承的大众文化,如果分别从文学、艺术、影视的角度,就其美学特质、文艺规律、艺术成就等内涵展开批评,仍旧分别属于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影视批评的范畴;如果侧重从媒介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及其社会影响来展开批评,则成为媒介文化批评,或者说成为文化研究。这样,媒介批评的媒介体制批评、媒介文化批评两个层面,就与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具有某种交融的性质。

我对媒介批评的关注,缘起于媒介批评实践。19995月,《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办法(试行)》出台。当时我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任教,成都一家报纸前来采访,我谈了自己的看法。等报道出来,觉得不够充分,就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小文《为珠海出台舆论监督〈办法〉叫好》投给《新闻知识》,该刊1999年第9期作为卷首语刊出。本来,自己的学术定位是做理论研究,这篇小文刊出后忽然醒悟,这不就是媒介批评吗?2000年春,应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广播电视学会邀请,参加当年四川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负责人要我代表学界在评选会结束时做个总结,仓促间拟个提纲就讲了一通,然后整理成一篇小文《强化新闻特性 提高宣传水平——1999年四川年度电视新闻奖评审观感》发表在《新闻界》,让我对媒介批评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还有一件事加深了我对媒介批评的认识。也是1999年,《华西都市报》首任总编辑席文举先生找到我,希望我组织川大研究生为其每日出刊的内部《业务交流》撰写报评,就当天《华西都市报》的优缺点展开批评,或者就该报与其他报纸的得失进行比较。我觉得这是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好机会,就爽快应承下来。那时,川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尚未开设媒介批评研究之类的课程,我就在新闻理论研究课布置了平时作业:每个研究生必须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发表在《业务交流》上的数篇报评文章,并附上数百字的个人总结,作为平时成绩。1999级和2000级两个年级的研究生试验下来,我发觉效果很好。根据学生的自我总结,2001年我写了一篇教研文章,把研究生写作报评的成效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改变了学生认为理论无用的偏见,使其体会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培养了学生审视媒介的专业眼光,使其深化了对新闻业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第三,促进了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提高了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激发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特别是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的自觉性。[5]

从此以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一直比较注重让研究生撰写媒介批评文章,作为培养其批判意识、分析问题、研究学术的一个入门路径。作为教师,自然不能光说不练,自己也时不时撰写或与研究生合写一些媒介批评文章。转眼之间,就到了2019年,屈指一算,距离我撰写第一篇媒介批评文章恰好20周年。2019年暑假,对过往撰写的媒介批评文章略加盘点,且不算为《同舟共进》杂志撰写的八九十篇刊物点评,也不算为广州市委宣传部撰写的七八十篇《广州日报》阅评报告,单是在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就有好几十篇。忽然动了一个念头,何不把这些媒介批评文章结集出版?于是乎,来回翻拣,挑选出50篇文章,分成九个专题,即新闻真实与专业操守,言论空间与评论特色,公共言论与价值理性,媒介事件与新闻炒作,公共事件与舆论监督,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媒体发展与业务创新,媒介伦理与传播法规,新闻评奖与作品得失,编成这本《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书稿编成,一个问题涌上心头。媒介批评文章结集出版,意义或价值何在?众所周知,媒介批评文章总是针对某种现象、某个问题而作,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过了一段时间,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呢?详加审视,自以为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富有理论性的问题而写,具有较强的学理性,或许有助于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我说过,媒介批评是一种往返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学术活动。一方面,媒介批评是对鲜活的媒介现实进行学理审视,剖析、判断、评价其利弊得失,为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帮助业界弘扬优势,正视问题,修正错误,从而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媒介批评所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所阐明的学理,所提出的对策,又可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添砖加瓦,或储备素材,或增添新说,或完善旧说,或更新观念,从而推进新闻传播学的不断深化乃至重构。在此意义上,媒介批评可以深化新闻传播学术研究。[6]这也许是本文集可以出版的一个主要理由。

这本文集的写作时间历经二十年:从大的方面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从19992019年新闻传播业发展历程中某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科学认识或把握这段传媒历史提供了某些具体的思考片断;从小的方面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人撰写媒介批评文章的历史轨迹与致思路径。此外,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比较重视,新的专著和教材不断出现;而对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似乎热情不够,专门的文集尚不多见,对于越来越重视媒介批评教学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媒介批评文集还不如媒介批评研究著作好找。于是乎,弊帚自珍,仿佛又增加了本文集可以出版的某些理由。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文集的有些篇章是跟研究生(写稿时在读)合作撰写的,已在文末分别标出研究生姓名。合写的文章,不论是先由我提出写作任务与框架,还是先由研究生提出写作任务、共同讨论写作框架,大都数易其稿,由我最后删定。因此,文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由我负责。这次编辑成书,对文章的某些词句作了必要的修改与适当的润色,特别是按照201261日实施的新版《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统一了某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力求行文更加自然流畅而规范,庶几使文章的事(现象、问题)、理(道理、学理)、文(辞章、文采)达到有机的统一。当然,至于是否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留给读者批评指正了。
我对媒介批评的基本观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今传媒》杂志记者2011年对我做的专访[7]中,因此我把这篇专访作为代跋放在文集最后,以便读者对媒介批评的基本理念有一个大致了解。十分抱歉的是,这篇专访提到我在暨南大学工作期间曾组织过两届全国媒介批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过两辑《中外媒介批评》,当时本来打算将两方面的工作,以及本人对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奈何2012年底调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就任院长,随工作变动带来工作重心的调整,加上传媒业本身的历史性变革,曾经的媒介批评学术计划基本上付诸东流!最近这几年在媒介批评领域继续开展的工作,只是收入本文集的若干篇媒介批评文章。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发行
董天策  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1] 董天策、胡丹:《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 期。
[2] 董天策:《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学研究成果——评〈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新闻界》2015年第19期。
[3] 董天策:《媒介批评的空间》,《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卷首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4] 董天策:《媒介批评的空间》,《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卷首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董天策:《媒介批评:新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新闻界》2001年第4期。
[6] 唐金凤:《加强媒介批评,促进传媒发展,深化新闻学术——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今传媒》2011年第3期。
[7] 唐金凤:《加强媒介批评,促进传媒发展,深化新闻学术——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今传媒》2011年第3期。

原文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董天策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859192705407255051/?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97040388&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8101419480101941000183802F44F&group_id=6859192705407255051

编辑:刘佳莹

449#
 楼主| 发表于 2020-8-11 21:1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被封:
致康辉及其他
康辉又发豪言壮语了—-“疫情、汛情,2020我们经历了不少意外。但是,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以14亿,也足以战胜一切困难。
康辉呀,疫情汛情中罹难者的命,除上十四亿就微不足道了?如果不是除以十四亿,而是全砸你家头上呢?
康辉呀,同属十四亿,温哥华豪宅中的八旗子弟和西北大山中的留守儿童如何共同战胜困难?
康辉呀,那是一位被强征强拆了家园的八十老翁,不劳十四亿了,你能否屈尊和他分担分担困难?
一直以来,央视一些主持人为了不负央视的地位,为了争取混上央视大牌,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他们只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却从来不在文化底蕴、思想内涵、道德操守、人文关怀上下功夫,因此整天琢磨的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吸引眼球,至于民生之艰辛,世道之险恶,特权之横行,豪强之跋扈,忠直之被祸,百姓之可怜,从来不曾在他们的脑子里过一过。
因此有了白岩松的漂亮的输也是一种赢;
因此有了董卿的美国产子深情款款颂祖国;
因此有了小芮的代表亚洲;
因此有了康辉的乘法和除法。
因此有了下面的逻辑:
白岩松:自己总是赢却让别人把输当成赢
张维为:自己没规矩却要给别人立规矩
于丹:自己制造黑暗却让别人适应黑暗
郑强:自己往祖坟上撒尿却骂别人忘祖宗
成龙:自己不好好管教自己和儿子,却要管教中国人。
陈平:自己拿着两万元却让别人满足于两千元
各位不妨留意一下,从朱军到康辉,从胡锡进到金灿荣,从张维为到陈平,从周小平到孔庆东,从于丹到陈果,为自由民主法治讲过一句话吗?为被欺凌者鸣过一次不平吗?抨击过一次腐败吗?批评过一次特权吗?揭露过一次渎职吗?呼吁过一次改革吗?没有!从来没有!一次没有!他们热衷的,就是使用着强奸犯宋山木创造的词儿,挥舞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打着顾全大局、维护稳定的幌子,将百姓的权益作为祭品,莺歌燕舞,粉饰太平。在他们的丝竹聒耳、锦绣盈眸中,强征强拆进行中,城管打砸抢真忙。在他们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中,弱者被揭走了最后一片瓦,被抢走了最后一件衣,被夺走了最后一口粮,被灭掉了最后一点希望。在他们的嘻皮笑脸、幸福陶醉中,八十岁拾垃圾的老妪在寒风中瑟瑟。在他们的胁肩谄媚、温声软语中,绝望的访民被捆绑着拖走.....
不服者PC!抗争者XX......
文痞们则在众生的呼号中啃着剩骨头使劲吧唧,试图体验主子的饕餮感。
然而,纵然你荣华富贵,登堂入室,纵然你花天酒地,纸醉金迷,那浮华的光鲜,恶俗的炫耀,又怎能掩饰你猪一样的下作,蛆一样的龌龊,蛇一样的贪婪,狼一样的凶残...
编辑:刘佳莹

450#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2:58: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