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3:01: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邢海波

4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3:1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制晚报》明年起休刊 全面进军新媒体

   12月1日,《法制晚报》发布休刊公告,称将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


   法晚网报道称,为落实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深化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型,《法制晚报》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整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法制晚报》现有采编团队将与上级单位北京青年报社的采编团队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精力打造北京青年报社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

    据了解,“北京头条”客户端是北京青年报社整合多方资源、集全社之力打造的一款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户端,在主打新闻资讯的同时,开发视频(短视频)、自媒体、网上商城等多种功能,将于近期正式上线,目前已开始试运行。

   资料显示,《法制晚报》前身是《北京法制报》,创刊于2003年底,归属于北京青年报社。2004年5月18日,《法制晚报》正式创刊。


编辑:邢海波


4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21:0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农村商报》疑元旦将宣布倒闭


新农村商报》是为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1号文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下,商务部创办的在流通领域内服务“三农”的中央级大报。新农村商报作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几个对农村工作的大型工程之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肩负着重要使命。有消息称,《新农村商报》将于今年元旦宣布倒闭。

编辑:王豪
4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1:20: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时报转型自救坎坷路:放网贷后社长总编被批捕,明年停刊
辽沈晚报记者栾俊学:当都市报的大船一艘艘的在新媒体浪潮中消失时,那些怀揣理想从船上逃生的人,却没有唱出悲壮而高亢的歌去迎接明天的重生,而是在无奈中撕开那些掌舵人黑幕,令人痛惜。我不认识这位同行,但我相信他悲愤的笔述是真实的。

今日,《重庆时报》前记者署名KKKers在网络上以散文化笔法,满怀情感,披露重庆时报在新媒体崛起时代,为了自救,领导人推出“爱达财富”的互金平台,运营3年,揽到50多亿投资,可是通过放高利贷、触犯国家法律,而被批捕,重庆时报也将在明年1月1日停刊。小编对其进行删繁就简,特引于下:

重庆时报前社长总编辑柳祖源
我22岁参加工作,37岁离职单干。从30岁到37岁,我把这辈子可能是最华丽的7年,留给了重庆时报,一张神奇的报纸。
今天是12月14号。如果没有意外,再过十几天,到12月31号,这张报纸将会出版最后一期,结束它大约14年零4个月的生命。
一 2008年开始的转型
其实源头还不在2014年。因为转型从2008年就开始了。重庆时报创刊于2004年8月,华商集团累计投资1.8亿左右,在重庆惨烈的报业竞争环境里拼杀了4年多,到2008年才实现了扭亏,正是大干快上奔盈利的时候。你不能不佩服重庆时报掌舵人柳祖源(社长、总编)的眼光。他在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媒体要往互联网转型。
恰好,杭州《都市快报》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本。这家报纸孵化出了一个本地生活类的网站,叫做“十九楼”。那时候,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公众号,没有APP,没有什么头部不头部,垄断不垄断。中国传统纸媒要转型,那是最好的时机。于是重庆时报在2008年做了一个“橙网”,想复制十九楼的奇迹。前后做了四五年,烧掉不止五六百万,橙网莫名其妙消失了,就像它莫名其妙的来。而杭州十九楼,至今还活着呢。
二 屡屡失败的转型
从2008到2014,重庆时报的纸媒业务一路到达了巅峰——2014年营收3个多亿,利润差不多六七千万。掌舵人多次说:我们是中国最后一张成功的省级都市报。他的自信心因此到达了巅峰。与此同时,他的危机感也日益加剧,总觉得报纸吃枣药丸,必须在它完掉以前,培育至少一个新的核心业务出来,牢牢攥在手里。
偏偏时报就采用了一种疯狂的试错方式,来执行正确的战略方向。
2008年以后的重庆时报,大概干过这么些与转型有关的事:做橙网。结果你们都知道了。做用户中心。这是一个始于2012年的新板块,融合了客服呼叫、品牌策划、活动执行、技术支持等部门,整合了大量线下服务供应商,在报纸上推出各种便民服务产品,例如洗空调、通下水道、家政服务什么的;同时针对中老年和少儿群体,策划组织各种兴趣主题活动,逐渐形成忠实用户群体;有了一老一小两大忠粉资源,就可以嫁接各种商业元素,从而打开两个几乎永不枯竭的市场。这真是一个好点子。你看今天的大V大号们各种标题党各种煲鸡汤各种线下活动满场飞,辛苦得叫人心疼,不都是为了这样的愿景么?记住那是2012年的上半年。这么前瞻、这么符合商业逻辑与互联网精神的好点子,重庆时报做了多久呢?不到一年。砍掉用户中心的理由很直接:养这么多人,快一年了都不赚钱,要你有什么用?在砍掉用户中心前后,试错频率明显加快:做物流配送。利用发行队伍“黄马甲”的资源,开始进攻水果生鲜行业,据说业务好的时候,报社底楼米满仓、果满筐,全员上阵发货,过得好充实。然后大伙散了吧,水果不好玩。做外卖。这又是一个超前的好点子。那会儿美团还很嫩,饿了么的创始人也还在玩票呢。报社餐厅的大厨们闲着也是闲着,报纸的版面空着也是空着,这不是现成的么。于是送餐之旅悄悄地开始,眨眼又悄悄地结束。做装修建材。699元/平米的整装价格,意不意外?惊不惊喜?鼎盛时期,据说时报的线下大平台里聚集了几十上百家装修企业,俨然复制了一个迷你版的红星美凯龙。结果这么有前途的一份事业,还是没能做多久。做旅行社。你看各大小区门外那些五六平米的小门脸房,隔三岔五推出针对夕阳红群体的各种超低价线路,就能脑补出时报旅游的商业模式了。问题是你跟小门脸房们抢业务,能打得过人家不?做社区便民超市。用版面去置换开发商的闲置小门面,卖报,卖日用品,收发快递,解决“最后一公里”。想法很美好,开头还能争取到政府补贴。可是说到底,一群做报纸的人究竟会不会经营小超市?利润能否支撑巨大的投入?员工斗志拼不拼得过小区里那些真正靠个小店谋生的夫妻档?最后还是一死而已。
三 折戟P2P网贷
就在掌舵人不顾一切试错的同时,他的朋友、重庆老乡,原上海《东方早报》老总邱兵,用一篇情怀喷射出了天际的《我心澎湃如昨》,拉开了从报纸向新闻客户端的转型序幕。几年过去,澎湃新闻用专业的新闻态度和方法,获得了投资和江湖地位。转型成功的邱兵再次转型,做出了一个今天很多人都在看的“梨视频”。邱兵还没有做梨视频的2014年,重庆时报掌舵人终于找到了他认为最好的一条转型之路。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互联网金融,P2P,放网贷。做这件事的逻辑是这样:重庆时报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最优质资产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品牌,媒体公信力。那做P2P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当然,公信力。这就对了。用报纸品牌背书,就能比其他平台更容易获得社会投资。这么简单粗暴,那我们之前干那么多事、烧那么多钱,都是在干嘛呢?
接下来发生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重庆时报推出了一个叫做“爱达财富”的互金平台,承诺8-10%的年化收益,在它运营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揽到了50多个亿的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民间不特定对象群体。有攒了一辈子辛苦钱的老头老太太,有为孩子存了许多年学费的中年家庭;有把双方家人亲友的钱全拿出来了的年轻夫妻,也有大批梦想着成为报社主人翁的内部员工。爱达财富用时报的强大品牌,加上8-10个点这种既诱人又不太离谱的回报率,收钱收到手软;而要兑现这么高的回报,它就必须用至少24%以上的高利息,不间断地把钱投出去,借出去。那么投给谁,借给谁,他们的偿还能力和意愿,他们的征信记录,以及风险防范预案措施等等,就非常重要了。直到2017年上半年,这个平台都还能正常运行,没有大问题。到下半年就不行了,放出去的钱越来越难收回来。那为什么就收不回来了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今年的8-10月,重庆时报的掌舵人,重庆时报的副掌舵人,爱达财富的总经理,三个人都被批捕了。
逮捕他们的理由,据说有两条:一是涉及3800多位投资者的7.33亿资金,被分散打到了全国各地多达19个自然人的账户上,其中最多的一个账户就接收了1个多亿;然后就没有还款这一说了。那么这些自然人账户与那三位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值得深究。这应该叫做涉嫌金融诈骗罪。二是爱达财富公司账上的好几千万,也被打到了四五个公司账户上,而这几个公司,据说与那三位也有密切关联。这应该叫做涉嫌职务侵占罪。三个老总被捕,重庆时报、爱达财富,以及所有关联公司的账户,全部被冻结。
如果没有这些失败的转型,2018年本来不该是重庆时报的卒年。

编辑:杨琦钜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634790 ... 6634887271835862535





4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9:4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又一纸媒将停刊,读者问“明年我该订哪种报纸”
《京郊日报》原名北京日报郊区版,始创于1980年10月3日,是北京日报社主办的、在首都郊区发行量最大的一张综合性报纸。

作者|丁鳗
来源|媒通研究院




近日,北京报业改革传来新动态,有媒体称《京郊日报》将于元旦起停刊。北京本地的媒体人告诉媒通社,停刊传闻应该为真。

“它发行到北京郊区的各级部门和村子,一般人看不到。”

知情人士表示,作为一家区域性报纸,《京郊日报》在行业的影响力没有当初的《京华时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那么大,其退出报业江湖的消息自然也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公开资料显示,《京郊日报》原名北京日报郊区版,始创于1980年10月3日,是北京日报社主办的、在首都郊区发行量最大的一张综合性报纸,也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立足郊区、沟通城乡的媒体。其订阅者遍布京郊,受众达50万,内容涵盖了北京城乡的各个领域。

该报已有38年发展历史,据悉,创刊早期作为北京日报的郊区版,主要面向京郊地区的广大干部农民。由于广受好评,1993年,为满足读者需要,北京日报郊区版改扩为《京郊日报》,独立出版发行。

原北京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惟诚曾回忆起创办北京日报郊区版时拟定的一个目标:当年对郊区版的要求很简单,一个月出版九期,老百姓订报花两毛七分钱,可以得到两块七的好处,就算这个报纸办好了。

“言外之意,就是报纸要有用。”

《京郊日报》专栏作者孟春明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缩短与模糊,即使是京郊,也早就不是用传统的郊区可以衡量的地区。

换句话说,《京郊日报》正在丧失其发行的边界和基础,“京郊”这个说法仅在地理意义上就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目前,《京郊日报》的官微仍有动态,微信公众号自7月后未再更新。一位自费订阅《京郊日报》和《北京晨报》多年的报人感慨:

没想到,这两份报纸都再也不见了。明年,我该订哪种报纸呢?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报纸读者而言,明年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报纸的确少了一些。就在本月初,同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北京文摘》也宣布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停刊。

自2015年开始,纸媒集中选择在元旦停刊成为一大现象。其中,15年元旦停了4家,16年为10家,17年为6家,18年高达19家。去年以天津报业报纸居多,今年则轮到了北京报业。

而据不完全统计,自下半年以来,已有以下报纸公开宣布了停刊或休刊消息。

6月30日,《新疆都市报》在它的第5869期发布停刊致读者信,宣布从7月1日起停刊,正式与读者告别;

8月27日,北京晨报在一张北京地区的邮局征订通知上预告了停刊的消息:根据报社通知,2019年度《北京晨报》报纸停刊,不再向读者征订;

9月28日,《地铁时报》在2版上发布了休刊公告,内容简短扼要:地铁时报自2018年9月29日休刊;

10月24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宣布决定,《黑龙江晨报》将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

11月21日,上海地区传来知名报刊“告别”的消息:《申江服务导报》即将于2018年11月28日起休刊;

11月30日,《羊城地铁报》A2版刊发《休刊启事》称,因全面转型升级工作的需要,羊城地铁报自2018年12月起休刊;

12月1日,《法制晚报》发布休刊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整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采编团队将与上级单位北京青年报社的采编团队整合,打造“北京头条”客户端;

12月13日,《北京文摘》致读者,宣布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停刊,部分内容将在北京日报客户端上呈现;

12月18日,上海老牌纸媒《生活周刊》发布休刊公告:为深化青年报社的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生活周刊》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内容并入《青年报》周日刊出版。


变化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点在近几年的传媒市场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动作频仍,其进程和成效也备受外界期待。至于《京郊日报》,它在转型期以一种离场的方式促进着整体的发展,这最终也算是不违背“有用”的原则。

或许也正如孟春明在一篇文章中所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已经描绘出未来北京的发展蓝图,我们从中已经很难看出传统意义的城区和郊区的概念,因此,京郊已经成为或很快成为历史,那么,面向京郊的报纸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说,《京郊日报》未忘初心,不辱使命,可以算作寿终正寝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FFs0EA_QXEdsojfjrlIIQ
编辑:付莎莎
4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20:25: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青年作家报》今日创刊





本报北京12月2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宛霏)放飞青春梦想,实现文学理想。一份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文学新报——《中国青年作家报》12月25日正式创刊,中国青年作家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同时启动。

《中国青年作家报》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点燃青年创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学素养,坚定青年文化自信”为办报宗旨,帮助青年深入体验生活、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将见识、智慧与品质融入学习成长全过程,抒写多彩、进步、和谐的中国。

《中国青年作家报》为周报,每期16版。除了生产文字、图片等平面媒体内容外,还将依托中国青年报社“融媒小厨”生产全媒体产品,推动青年创作者与著名作家互动成长平台和传播平台建设,并将其生产的内容接入“融媒小厨”,推动青年创作者纸质和数字化作品出版,同时为相关青年作品转换孵化成影视作品提供支持和支撑。

关注现实生活,关心国家命运,记录时代伟大变迁,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一直是青年创作者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追求。《中国青年作家报》将秉承中国青年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这一理念,陪伴更多青年创作者不断发现更好的自我,陪伴强国一代不断培养塑造人文写作的素养,帮助青年从这里成长为作家、大作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中国青年作家报》设有对话名家、文艺评论、一封来信、志愿文学、我的亲朋、大好河山等版块。欢迎青年创作者以来稿、来图和音视频等方式与我们一起办好《中国青年作家报》,投稿邮箱:cyw@cyd.net.cn

网址链接: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1812/25/toutiao167285.html?tt_from=weixin&tt_group_id=6638709619793330701




编辑:臧博
4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22:3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原美国驻华联络处一等秘书、建交后担任美国驻华使馆新闻与文化参赞的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中文名唐占晞)负责两国的文化交流工作。

        我国新时期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

1979年初在送走和迎来中美双方第一批留学人员后,汤姆森还要落实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即每年选几十个中国人到美国访问,包括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人士。第一批,他邀请了北京5家颇有影响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辑。
他当时想,“媒体很重要,访问美国后,可以写文章报道,传播信息。”出发前,汤姆森和美国使馆的几个官员请这几位编辑吃饭,跟他们确定访问路线,并安排在各个地点的访问内容。

在汤姆森看来,媒体人士一定要访问纽约,因为那里是美国的媒体中心。他介绍完纽约的情况后,问眼前的编辑:“你们到纽约想看什么?”编辑们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确定由一位稍微年长者发言。他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到纽约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33年后的2011年11月15日,汤姆森这位前外交官以美国加州大学北京中心主任身份接受了中青报记者王波的采访,他回忆说:“我当时告诉他们,美国有两大党,但《纽约时报》不属于任何一个党,跟政府没有关系。但他们不相信,一脸疑虑。”

这段现在看似荒诞可笑的旧闻,却真实地反映出经历长期闭塞之后的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无知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其实,相似的旧闻还有不少,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中国政府派遣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留学的部分中国学生,由于出国前长期受到的政治教育是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出国后的见闻立即使他们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结果相当多数的中国留学生学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滞留不归。
然而,这段旧闻让我想到的主要是,就在北京5家有影响的媒体编辑访美之前的十多年间,《纽约时报》恰好经历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两次诉讼都涉及到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护问题。

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也是宪法修正案的重要促成者,他在1804年的一封信件中指出:“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

《纽约时报》公司诉沙利文案

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是1964年“《纽约时报》公司诉沙利文案”。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声援马丁·路德·金和南方争取自由委员会的名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广告,广告描述了南部地区肆虐的种族歧视现象,不点名地批评了当地警方打压民权人士与示威学生的行为。

由于审查者把关不严,广告部分细节失实。事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在当地法院起诉了《纽约时报》,初审最终判处《纽约时报》和四名牧师赔偿沙利文50万美元。

1962年8月30日,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驳回《纽约时报》的上诉,指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保护诽谤言论”,维持原判。两审失利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几乎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复审此案。1963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同意复审该案。
1964年3月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以9票对0票,撤销了下级法院的裁判。这是在联邦法庭上首次将宪法第一修正案原则应用于州诽谤法。

由布伦南大法官主笔的判决指出:在美国,参与公共讨论是一项政治义务,“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热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本案中的那则广告,抗议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公共议题,它显然有权得到宪法保护。”

这段话成为日后被频繁引用的经典判词。判决宣布了在美国,针对政府官员的诽谤言论,同样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美国不存在诽谤政府罪;强调批评政府和批评官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个判决也改造了普通法中诽谤诉讼程序。此后,原告必须证明被告明知所言不实,存在重大过错,或者罔顾真相,明显不负责任。
关于该案始末,曾担任过《纽约时报》编辑和记者的安东尼• 刘易斯所写的《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值得一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译本)。

该判决显然受到美国哲学家米克尔·约翰的影响,他在1948年出版的《言论自由与人民自治之关系》里提出,人民讨论公共事务的言论应当享有绝对的自由,不受限制,公共言论是人民自治的基础,政府不应干预。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设人权事务委员会,在2011年7月的第34号一般性意见中也指出:“在涉及政治领域和公共机构公众人物的公开辩论情况下,《公约》尤其高度重视不受限制的言论。”对政府或其官员的批评,即政治批评的自由正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纽约时报》公司诉合众国案

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宪法诉讼是1971年“《纽约时报》公司诉合众国案”(俗称“五角大楼文件案”)。

1967年,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检讨陷入泥潭的越南战争的教训,命人组织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收集了几十年来的各种资料,1969年汇集成7000多页的研究报告并被列为绝密文件,这就是后来被称的“五角大楼文件”。
1971年3月中旬,《纽约时报》获得了这些文件的复印件。为了揭露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对美国人民的欺骗行为,《纽约时报》决定自1969年6月13日起以连载形式公布“五角大楼文件”的主要内容。
6月16日尼克松政府以触犯联邦反间谍法为由,将《纽约时报》告到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根据政府要求下达了禁止进一步发表文件的临时禁令。同日《纽约时报》在原来计划连载文件的地方换上了这条新闻:“应美国政府申请,法官下令《纽约时报》停止刊登越战文件,等待听证。”
在《纽约时报》停止刊登越战文件期间,也获得“五角大楼文件”的《华盛顿邮报》6月18日又接着连载文件。尼克松政府又把《华盛顿邮报》也告到华盛顿的联邦地区法院。之后其他一些报纸如《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太阳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相继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6月25日,《纽约时报》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败诉后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在这个案件中担任《纽约时报》辩护律师的弗洛伊德·艾布拉姆斯所著《第一修正案辩护记》也有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1971年6月30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支持《纽约时报》。“五角大楼文件案”最常被引用的经典内容是由布莱克大法官执笔、道格拉斯大法官加入的法律意见。其中指出:“报刊是服务于被管理者的,而不是服务于管理者或统治者们的。政府审查报刊的权力已被废除,所以报刊将永远保持对政府进行谴责的自由。‘安全’这个词是广泛而含糊的概念,不应被用来废除体现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法。以牺牲信息自由的代议制政府为代价保守军事和外交秘密,并不能为我们的共和国提供真正的安全。”

“五角大楼文件案”后,十分恼火的尼克松总统建立了一个调查泄密的专门机构,“管子工小组”,这个小组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调查为上述报刊提供“五角大楼文件”的艾尔斯伯格。艾尔斯伯格是原兰德公司雇员、曾参与过文件制作。这些不正当行为在后来的“水门事件”中曝光。
在1972年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暴露后,尼克松总统有无直接责任问题成了焦点。尼克松的亲信用一切手段对付调查。《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穷追不舍,通过与代号为“深喉”的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事件33年后公开身份)的秘密接头,找到一些重要线索,并通过调查式报道曝光出来,最终对促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起到关键作用。

《华盛顿邮报》这两位记者的成就开创了美国新闻报道的新时代,因为他们摧毁了新闻业的一项潜规则:对“敏感”信息保持沉默,比如肯尼迪总统的不检点行为和约翰逊总统的不道德交易。

在“水门事件”两年后的1974年7月24日“合众国诉尼克松案”中,联邦最高法院以8比0的全体一致投票结果(伦奎斯特大法官因曾在尼克松政府任职回避),裁决命令尼克松总统交出有关窃听的录音磁带,从而促使面临弹劾的尼克松被迫辞职。
当时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4名是尼克松总统在任期间任命的,但在宪法原则问题上没有一位大法官对总统报恩。美国联邦法院法官为终身制——没有任期和法定退休年龄,因此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中高龄者居多。这个案件经典地体现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独立和权威:没有一兵一卒、手无缚鸡之力的9位老人竟有权对美国总统——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总司令下达命令!

记得1995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时,著名国际法和宪法学者路易斯•亨金教授就多次以这个例子来说明美国有尊重宪法和服从法院决定的“宪法文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美国也不例外,总统及其政府滥用权力的例子屡见不鲜。不过,在遏制总统及其政府滥用权力上,美国新闻出版自由和司法独立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址链接:http://www.sohu.com/a/213751287_744206

编辑:臧博

4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1:04: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31载话别转身,中国市场监管报再出发……


6478期见字如面,

31圈年轮旋转...

创刊于1987年7月3日

今天,《中国工商报》出完最后一期

光荣谢幕

明天,新的《中国市场监管报》整装重发


左图为《中国工商报》创刊号 右图为最后一期《中国工商报》


左图为《中国工商报》logo 右图为《中国市场监管报》 logo

31年来,我们既是见证者

也是记录者

香港回归

申奥成功

中国加入WTO

抗击非典

......

重大事件报道中总有我们的身影





31年来,我们立足于

经济、法治、社会、民生视角

为工商和市场监管改革服务

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






31年来,我们报道基层

宣传先进

用新闻纸镌刻下几代工商人的欢笑与汗水









翻过这一页

开启新征程

是告别的时刻

亦是奋进的开始

崭新的《中国市场监管报》即将扬帆起航

面向未来,我们将和大家一起:

建好用好市场监管主舆论阵地

聚焦市场监管全领域

政策、法治、资讯、文化、话题

与您一起看新的风景 写新的故事


网址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840041654409805&wfr=spider&for=pc


编辑:臧博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0:18: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8年12月26日,《华商晨报》停刊




  






《华商晨报》是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一份综合类都市
生活报,本月底,宣告停刊。


编辑:臧博
4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8:49: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杀死报纸 | 锌式

    “我从没有想过一张报纸的记者会失业,也许,命中注定我们都该有新的开始。谢谢朋友们心心念念的关注,寒冬里的任何一点光亮胜过所有的釜底抽薪。”
5天后,中国再无《法制晚报》。
    这一份曾在北京发行量排前三的报纸,深度报道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但从2019新年开始,一切将结束。2004.5.18——2018.12.31,《法制晚报》的生命时长为5342天,约14.5年。
    在北京,随同《法制晚报》停刊的还有《北京晨报》《京郊日报》《北京文摘》,加上一年前停刊的《京华时报》,北京城饶有影响力的报纸在陆续走下历史舞台。
    2018年,北京只是报纸走向没落的缩影。放眼全国,停刊报纸犹如潮水滚滚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渤海早报》《台州商报》《湘潭晚报》等10多家报纸休刊;今年下半年,又有《新疆都市报》《淮南晚报》《西部商报》等近20家报纸相继停刊。
    时代在向前发展,曾经无限辉煌的报纸,大多已无力向前。曾经执念于新闻梦想、为此坚持奋斗多年的报人,最后,不得不放手。

寒冬光亮

    北京冬日的黄昏,记者刘路搭上一趟回家的公交车,本想坐在靠窗的位置,放空一下沮丧的心情。
    但是电话不断,问的都是关于他所就职的报纸《法制晚报》停刊一事。
    121日,《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在当天的报纸上宣布,将于201911日起休刊。
    刘路告诉锌财经,虽然他和同事们都早有耳闻,且有所准备,但当这个消息公诸于报时,他们的内心仍不免失落。
    自创刊就工作于此,伴随法晚走过了近15个春夏秋冬,刘路从一个稚嫩青年走进了“不惑之年”。
    大部分时间,刘路都在法晚跑滚动的社会新闻,俗称“跑突发”:24小时电话不关机,哪里有火灾、水灾、跳楼、车祸、凶案,他就去哪里,而且得“第一时间”。
    “跑突发”很辛苦,但他从不放弃。
    他只是没法理解,一家比《北京青年报》影响力大的报纸,竟然“死”在后者前面。“法晚的微博粉丝量已过了2000万,比母报《北京青年报》的微博粉丝量多1倍。法晚停刊来得如此迅猛,我们一时无法接受。”

法晚为《北京青年报》旗下报纸

    中年失业,刘路没时间感叹生活的现实,他在想下一步应该去哪儿,才能继续扛住一个家庭的重责。一时间无所适从。
    法晚宣布休刊后,刘路和部门同事一起吃个散伙饭。夜,是流动的一切,也带动着人们的情感。
    报社记者多是知识分子,对于新闻有执着的信念,其中不乏性情中人。酒至浓处,不免有人会为这个仓皇的结局伤感。刘路在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写道:
    “我从没有想过一张报纸的记者会失业,也许,命中注定我们都该有新的开始。谢谢朋友们心心念念的关注,寒冬里的任何一点光亮胜过所有的釜底抽薪。”
对于休刊后记者们该何去何从,法晚官方回应:现有采编团队将与上级单位——北京青年报社(以下简称北青)的采编团队整合,集中精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
    刘路告诉锌财经,他们他对于这样的决定有些迷茫。他理解为“上级要求全部进北青”,但一个多月之前,北青进行了内部的第一次招聘,他却没有报名,因为“拿不准”。
    很多老记者也没有报名。
    朱顺忠,屡被裁撤的法制晚报深度部主任,锌财经就法晚停刊一事联系他,他说:“我支持你,但目前上级不允许接受采访,我目前也在等上级的安排。”

朱顺忠朋友圈截图

    另外一名法晚财经部的记者陈霖告诉锌财经,不会去法晚融媒体平台。最近她回了趟老家,想陪陪家人和孩子。
    锌财经问及她在法晚的过往,她以带孩子很忙为由把话题转开。
    记者总是在为他人发声,但很少有人为他们发声,有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愿意发声。

最后的辉煌

    法晚经历过辉煌时代。尤其在社会法制新闻的赛道里,多年来一直在奔跑。
    2013年,法晚让朱顺忠组建法制晚报深度部并担任主编。在这期间,法晚成为行业内深度报道的翘楚之一,影响力辐射全国,著名的“呼格吉勒图案”就是此期间诞生。


    刘路就是那时候成长起来的记者。
    10多年来,法晚有京城独一无二的夜班组,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夜新闻。
    他说,每一个热线记者都曾经在夜里出现于数不清的火灾现场、车祸现场,甚至凶杀现场。“我曾为一个夜线现场,跑坏了单位租借的奥迪的车轮。”
    法晚在报纸的发行和营销上也不示弱,创刊近一年就日发行量已达25万份,零售市场份额20053月份达到14.18%,随后长时间居北京报刊发行量前三。
    法晚的辉煌年代,更是报纸整体的辉煌年代。
    同样宣布在2019年停刊的《北京晨报》,曾在创刊之初就在广告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经过两年的迅猛发展,2000年《北京晨报》广告收入破亿,3年后这一数据接近两亿。

《北京晨报》,2019年起停刊

    资料显示,2006年之前,新闻出版业的平均工资一直排在全国94个行业中的前10位,之后就跌出了排行榜前列,从业者包括采编团队、营销人员、发行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

停刊潮滚滚来

    “用尽全力的”的报纸最终没能抵挡“大江东去”的命运,尤其在2018年。
    今年下半年,全国已有近20家报纸宣布休刊、停刊。
    622日,《西部商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宣布休刊转型;71日,《新疆都市报》宣布与读者告别;813日出版的《广西日报》二版,刊登了广西少年报社和金色年华杂志社注销公告;
    827日,《北京晨报》预告了明年停刊的消息;黑龙江日报同期宣布,《黑龙江晨报》将从201911日起停刊;江西商报社发出公告:《江西商报》从201811月到20194月休刊……

网传沈阳《华商晨报》自明年起停刊

    而上半年,已经有《渤海早报》《北京娱乐信报》《台州商报》《皖南晨刊》《无锡商报》《西凉晚刊》《北部湾晨报》等10多家大型纸媒宣布停刊或改版。
    以上罗列的报纸,有些你可能曾读到过,或者你多少听过它们的名字。
    在纸媒休刊停刊的讨论中,除了感叹和惋惜之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纸媒消亡是大势所趋。
    他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杀死”报纸的主要“凶手”。
    2010年微博开场,2011年微信推出,随后诸如“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类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始涌现。技术的变革,让读者不再依赖纸媒;读者用户的流失, 让维系纸媒生存的广告发行模式土崩瓦解,使一大批报纸宣布休刊。
    市场作出了反应,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互联网媒体广告收入,首次超过电视、报纸、电台和杂志四类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之和。分水岭自此开启。
    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不仅是中国的报纸,它在席卷全球。比如,2016326日,英国著名日报《独立报》宣告停刊。《独立报》创刊于1986年,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停刊的英国《独立报》

    多年来,有关报纸停刊的消息总是很短,很多时候就一句话新闻。
    但每家停刊报纸的背后,都会伴随很长的、大量的记者失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像刘路这样的失业老记者,也有很多的年轻记者。
    他们曾是时代的脊梁。
    刘路总是觉得,年龄大一点了,还是坚守在法晚更好。然而一边坚守一边焦虑:
    前几年法晚开了一次年会,法晚总编辑谈到南方一家报纸停刊,说他们的媒体记者和编辑拥抱在一起痛哭。总编辑说,他希望永远不要看到那个场面。
    “但我们开完那次年会之后就再也不开了。然后很快就得知了《京华时报》停刊的消息,唇亡齿寒,我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新闻不死

    报纸会“死”,新闻会吗?
    3年前,时尚刊物《iLOOK》宣布停刊后,出版人洪晃撰文写道:我们进入数码时代,连惆怅的时间都没有,双11剁手已经用分钟计算,以“亿”为单位的销售额。
    洪晃说,我们没死,只是换了个活法。
    2011年年底,《纽约时报》CEO珍妮特·罗宾森宣布离职,这对于当时已处在传统纸媒困境下的这家老牌媒体来说,又多了一层阴影。
    结果现在,《纽约时报》不但活得很好,依然健康。新媒体成了主打产品和发展方向,数字媒体用户不断增加,到2017年初,数字媒体订阅用户达到150万,数字媒体获得5亿美元的营收。
    就算是法晚新闻,也不能说它完全“死”了,它在以另一种形式存活。


法晚倾力打造的“北京头条”客户端

    法晚团队致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法晚的微博粉丝量有2000多万,巨大的流量导入给新平台注入新的力量。
    “北京头条”最新的回应是,原法晚普通编辑和记者们已经转到这边,领导层也在等待下一步的安排。
    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认为,报纸不等于新闻。新闻不会“死”,它们只会以新的形式重生。
    以“锌财经”为例,更多是新的“打法”:关注8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群体,他们稀少但可能是中国第一代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家。
    这个时代最好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依旧是来自纸媒的一群高手。
    30多岁的陶魏斌,原在报社做记者,2015年注册了自媒体“财经无忌”,自建立起来就不断有广告收入,后来开始公司化运营了。
    另外,虎嗅、钛媒体、咪蒙都是曾经的报人创办。他们每一条文章发出,都能有极高阅读量,凭借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赢得资本的垂青。
    今天(1226日),传闻已久的“北京头条”正式上线,新闻没有“死”,只会离我们更近。

他们的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刘路终于决心去找新工作。
    “在报社最需要人的时候,我在,不负这一场青春的精彩;重头再来,这个时代,不一样,却又没有什么不一样。”
    他说自己未来还是做社会新闻报道,有可能去尚存的《北京青年报》,也有可能去澎湃新闻或者其他新媒体去应聘,但不会离开北京。
    这是刘路们的选择:不管还有没有报纸,总有人在坚守新闻。
    法晚朱顺忠不缺工作,除了资深媒体人的身份,他还是圈内知名学者,目前还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冤假错案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在多家高校任教。

祝贺“北京头条”上线。朱顺忠朋友圈截图

    他最近的朋友圈,都是各路明星、企业家为“北京头条”开始运营的祝贺视频。他本人还没有去“北京头条”,在等安排,但大概率不会离开。
    陈霖打算去一家新媒体做新闻。她最近一条朋友圈写道:“你有多美好,镜子里的你就有多美好。不辜负身边每一个真正爱我们的人,就更好。”
    她用心地照顾着孩子,感知着这段“空闲”时光如此珍贵。
    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过去,报纸被“杀死”。狼藉满地的战场会重新打扫,而生活的本质,从来都是温柔。
(应受访者要求,刘路、陈霖为化名)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g2r7WTyoLH1iiOSs-yXQw


编辑:马晓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