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有毒
杨璧如
太过偏僻的深山是没人住的。
听闻这乌江左畔的树林里总有些窸窸窣窣的声音,看网图里生活过的痕迹应该不是什么非人的危险物种。但山旁垄滩镇的叔叔嬢嬢也都表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作为猎奇博主里的领军人物,这究竟必须要我亲身来探一下。
经过几天几夜的坚持蹲点,终于是在一座没人的小土房里寻见了一个影儿。但那影儿神出鬼没,绝大多数时间出现在深夜,所以比“犹抱琵琶半遮面”难看清多了——根本看不到面。每次回头都在露出一点马脚之前快速闪回,一丝不挂地收起全部线索。
尽管那物种分不清雌雄、看不清样貌,但直立行走的,应该是个人。
是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我尝试着接近他。
他的生活规律很简单,只不过是白天黑夜颠倒过来,只在晚上出门。但据我观察,白天小土房里也有动静,看来白天他也不是完全在睡觉。
我决定某一天的清晨趁他还没休息,上门拜访一下。
“谁在那?”“走走走!”
信任哪能那么快建立起来?
但我是堂堂千万粉丝级博主,视频都发了,不出后续恐怕会严重掉粉。
我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
一天,一周,一个月...
...
那人眉头紧锁,把这几年的经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一股脑地全部秃噜出来。如此伤痛的记忆让我这个五大三粗的钢铁直男都为之动容,但他好像已经看破红尘,一点悲伤的表情都没出现。
“想哭就哭出来吧。”
“我不能哭,”“眼泪有毒。”
“眼泪有毒?”
“我的眼泪见不得光。它会灼伤我的皮肤。”
“从前的居住环境海拔太高,热量和热度偏偏成了正比,靠近太阳绝不是什么好事。我们这类人的眼泪天生不能暴露在光明下,可这个世界的闪光太多了,流泪呵,奢侈罢了。”
“可流泪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啊。”
“不,当黑暗想要吞噬光明时,它可以一步步挪进,但当光明想要反噬黑暗时,黑暗必须全部毁灭。”
因为他是被闪光灯毁掉的弱势群体。
他只能住在偏僻的深山。
狗日的公鸡
王嘉林
在历史的长河中,公鸡曾以其独特的嗓音和形象,被赋予了诸多象征意义。从“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豪迈诗句,到《韩诗外传》中“鸡有五德”的赞誉,公鸡似乎成了勇敢、智慧、仁爱和信义的化身。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赞誉背后,却隐藏着公鸡被人为扭曲的天性和命运。
在自然的天地里,原鸡和野鸡的生活充满了竞争与挑战。雌雄比例基本平衡,雄性需要通过智慧和活力来赢得雌性的青睐。这种自然的竞争法则确保了物种的优胜劣汰,也塑造了野鸡们自然、真诚的生活态度。然而,当人类将鸡驯化为家禽后,这一切开始发生改变。
公鸡的德行,在人类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逐渐被惯出了腐败、虚伪的习性。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鸡蛋和鸡肉,开始强化公鸡的性别优势,使其原有的天性被扭曲变形。在人为的干预下,公鸡的智力无法理解其被控制的命运,反而因特权和享受而陶醉其中。它们的精神世界因过度受用而扭曲,君临天下的“雄样”背后,是严重退化了的孬种形象。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被人为制造的习性和感觉,还被当作一种原本固有的生物性天性来宣扬。人们常说:“这东西,天生就这样!”却忽略了背后人为干预的痕迹。这种对自然天性的误解和扭曲,不仅体现在公鸡身上,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无知与傲慢。
黎明公权批评家曾以犀利的笔触,直指身边的腐败恶势力,其中包括那些被人为扭曲的公鸡形象。他揭示了公鸡在人为控制下的悲惨命运,以及这种扭曲对自然天性的破坏。他的声音,是对人类无知和傲慢的警示,也是对自然和生命尊重的呼唤。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天性和权利,避免人为的扭曲和破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自由歌唱。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是否也在无形中扭曲了自然和生命的本真。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傲慢时,才能开始走向真正的智慧和善良。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去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金鱼
李怡 20222159
周末偶得一闲心在花鸟市场闲逛,一家豪华的金鱼店铺映入眼帘,我走进去一探究竟,不由得被水缸中的金鱼吸引得停住了脚步——它们一旦受了惊扰便四处乱窜,掀起阵阵水花,似乎充满了激情和勇气。然而,那水花散去后,它们又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中,悠然自得地摆尾巡游,仿佛一切从未发生。它们的记忆只有几秒钟长,每一次的“抗议”都只不过是一场瞬间热闹。浮夸的水花再怎么腾起,也只是短暂的喧嚣,真正改变不了什么。
这些鱼儿们游来游去,偶尔吐出一串气泡,仿佛每一个气泡都带着宣言。可它们并不明白自己在追逐什么,只是浮于水面,对那水缸外的真正风浪不闻不问。它们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问题,也不需要真正的答案。金鱼们只需要些外界的激励,好让自己偶尔兴奋地游动几圈,假装参与了某种“潮流”,假装自己成了主角。
遥想那些真正在暗流中游动的巨鱼,确实会掀起滔天的水浪,那些强壮的鱼鳍划过腐朽之物,是真正在劈开那深厚的障碍,捍卫自己与同类生存的权力,仿若是自我与良知的觉醒。而眼前这些金鱼呢?不过是对着模糊的影子乱扑腾几下,就好像完成了什么壮举;一面吐着反抗的气泡,一面满足于水缸里短暂的掌声。它们错把水缸当作大海,把随波逐流当作自我主张。
水花的腾起看似动人,可这水缸终究浅薄,无法容下真正的波涛。浮在缸中的鱼们,嘴里虽满是“反抗”的气泡,然而当大浪真正拍岸而来,水缸破裂时,它们的泡沫随即消散,只剩下迷茫地四处逃窜。
用好嗅觉
徐珺琢
狗的鼻子向来以敏锐著称,狗鼻子”也不算是骂人的话。你看,警犬不就是凭借卓越的嗅觉搜查毒品屡屡立功,哪怕是编制外最不起眼的看家犬,不也是靠着嗅觉向主人报信,赶走“危险分子”。这种天赋若用的好,那可真不得了。
但总有一些狗,别人给了一点肉,就摇着尾巴紧随其后等,怎么甩都甩不到。早上看看你起床没,中午闻闻你煮了什么好吃的,晚上又等着你出门遛弯,等着再给他施舍一点“料“,寸步不离地盯着你家门口,外面的大事却毫不关心。这样一看,蹲点的“狗仔记者”说法再形象不过。
既然拥有如此敏锐的嗅觉,何不将其用于探寻深藏于地底的真相?而非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
冬天的雾
徐致贤
小时候去乡上上学,每天都要特早起床。在冬天的时候,天亮得晚,雾还特别大。同学们到了教室,都喜欢谈论些在路上看到的恐怖怪像。
那雾可真是个混蛋玩意儿,就像个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它仗着自己有本事把世界变得模糊不清,就肆意地捣乱。你瞧,它把路边那棵老槐树变成了张牙舞爪的怪物,树杈在雾里就像是怪物的爪子,准备随时把人抓走。其实那不过是棵天天路过的再熟悉不过的树,可这雾就爱干这种歪曲事实的勾当。
这雾还像个虚荣的表演者,拼命展示自己的威力。它大摇大摆地铺满整个道路,让我们这些赶路的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好像在炫耀它能掌控我们的恐惧。它把早起劳作的农民伯伯的身影变得阴森恐怖,那缓慢移动的轮廓在雾里成了鬼鬼祟祟的模样,可人家只是在辛勤干活儿呢。这雾就像专门来破坏我们心中美好的景象,把温馨的乡村早晨变成了它表演恐怖剧的舞台,让我们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端承受它带来的惊吓,真是个该死的家伙。
伪装的墨鱼
成慧
墨鱼、章鱼、鱿鱼一类大家应该都比较熟知,无论是被送上我们餐桌的,还是看动物世界了解到的,它们的伪装性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小知识:当雄性墨鱼求偶遇到竞争对手时,它会游到求偶对象和竞争者之间,向雌性发出求偶信号的同时伪装成雌性墨鱼的体态,让竞争者放下戒备,从而增加自己的求偶机会。
作为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应该深有感触,必要的工作量或业务目标摆在眼前,实际上反而写不出什么东西。有谓之“灵感”一词,是对于原创性作者而言的。对于“信息的搬运工”,他们要容易些,依赖于现实具体的事件。今天有新鲜猎奇的大一点的事件发生,便采来写;倘若今天没有,亦可以拓展其他栏目如评论、讣告、随笔等,征集来自四面八方的稿件,再不济可以插入更多的广告来“霸屏”。实在没办法了,各地的媒体单位就如相互竞争求偶的墨鱼一样,为了争夺吸引雌性“群众”的眼球,自身能力不突出又恰不逢好的时机时,便不得已伪装创造一个“新的相貌”。然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惰性,竞争雄性着急求偶往往会为之迷惑,雌性就更不用说啦,况且种群数量庞大,跟风、盲从已是司空见惯,伪装者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
这种行为算不上多高明的手段,不过是故作小聪明罢了,然则懒得思考的墨鱼更容易为之魅惑。为了正常的繁衍生息,请伪装的墨鱼做回真实的自己。
贪婪灼烧灵魂
陈佳佳
明暗交织,总有那一抹光照亮我们来时路,可如今那光却也变得荆棘丛生罢了。原是以为蜡烛那微弱温暖的光,会抚平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伤,在最无助的时候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可现在那蜡烛也变得破碎不堪,烫得人生疼。
说是那蜡烛奉献自己,照亮他人,追得是社会的理想,是全人类的未来。可在无数贪婪的吞噬下,也只剩个残光掠影,再也照不亮黑暗的未来,灼烧着自己的灵魂。金钱、欲望,一个又一个加持着蜡烛的残影,使它驶向无知、破碎的未来。
从前的蜡烛,敢于发声,敢于做事,只是向上走。做人民所希冀的事,发人民所希冀的声。而如今的蜡烛何呵,喉咙被紧紧扼住,再也发不出任何声响!手亦被紧紧捆住,再写不出任何东西!
物欲横流的社会呵!你究竟要如何才能留住蜡烛的正义,燃烧属于他的光明。
眼盲耳塞的蜡烛呵!你究竟要怎样的烛火?是光明?正义?还是贪婪、堕落呵!
自欺欺人的只有你自己罢了,贪婪只会将你推入深渊。援手?你的正义原心罢了。
爱吃肉的和尚
李万里
一开始,小和尚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信仰,恪守清规戒律,守身如玉。觉得在寺庙里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开心快乐的,这里与世隔绝,能够全身心的追求理想。念经打坐是小和尚每天最喜欢的活动,并且乐此不疲。
小和尚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到一天,小和尚被叫去帮忙寺庙采购食物。从没有出去过的小和尚,感觉非常紧张,局促不安同时又非常好奇。小和尚随着采购队伍一同进入了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小和尚不知所以。在这里,小和尚发现了一种在寺庙里从来没见过的食物——肉。这种食物一下就吸引了小和尚,但在他询问过后,才知道出家人是万万碰不得这种东西的。小和尚失望的随着队伍返回了寺庙。
回到寺庙后的小和尚每天魂不守舍,心里总是念着肉。面对这样规律的生活,想吃肉的想法很快在小和尚心中长成了苍天大树。经过了几个月的心理斗争,小和尚最终还是选择下山,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初品尝肉之美,便使小和尚流连忘返,沉迷其中。这虽违背道德,违背信仰,但这样的诱惑在小和尚心里远远大于心目中所谓的信仰。
有了第一次,就有无数次,小和尚变得很爱吃肉。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
“网红”之思
翁源俪
当下,网红之风盛行。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人们捧着手机刷着各类网红的视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不计其数,吸引了广泛的受众观众。
网红们或靠颜值,或凭才艺,亦或是凭借一些奇葩言行博眼球。诚然,有些网红确实传播了正能量,如科普知识、展现传统技艺等,值得点赞。但也不乏一些为了流量毫无底线之人,虚假炒作、低俗恶搞,带坏了社会风气。
大众似乎也陷入一种怪圈,盲目追捧那些无营养的网红,浪费了大把时间。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网红只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现象,切不可让其主宰我们的生活与价值观。要学会甄别,从那些优质网红身上汲取积极的东西,摒弃低俗无聊的内容,让网络世界能多些真正有意义的存在,而非被乌烟瘴气的不良网红充斥。
扫帚与面子
杨子贤
倘若有人问及,扫帚与面子,究竟哪个是更重要的存在?
想必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高声呼喊:那还用说,当然是面子!扫帚?哼,那不过是个卑微到尘埃里的玩意儿,随处可见,与污秽为伍,不仅外表丑陋不堪,还总爱给人添堵,让人一身狼狈。反观面子,那可是金光闪闪、万众瞩目的焦点,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无尽的财富,“赏个面子”“这面子可真不小”,人们在各种场合争相炫耀,仿佛拥有了面子,便拥有了全世界。
面子啊面子,你是何等的“高贵”!你让人们在虚荣的海洋中沉沦,却忘了何为真实与质朴。而那些扫帚,他们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默默承受着世人的冷眼与忽视。他们似乎只是为了衬托出那些“有面子”之人的光鲜亮丽,真是“可歌可泣”的“壮举”。
然而,让我们来好好审视一下这“尊贵”的面子吧。它不过是一层薄薄的、脆弱的纸老虎,一旦撕去,便只剩下空洞与虚伪。那些面子,真的有那些扫帚厚重吗?当垃圾四散时,扫帚可以收拾,还一个干净的环境,而面子能做什么呢?当就业困难时,扫帚可以赋予使用者清洁工的岗位,而面子能做什么呢?
所以,这个社会,面子和扫帚,究竟哪个更重要?
一株毒草
秋竹
有偿新闻,犹如新闻界的一株毒草,悄无声息地在信息的田野上蔓延。它是权利和金钱进行的一场非法交易,正侵害着新闻的真实与公正。
在这片本应充满真实与客观的土壤中,这株毒草内含的毒素无声蔓延着,毒害着公众的信任与媒体的良知。它让新闻成了金钱的附庸,让新闻不再是揭示真相的明灯,而成了掩盖事实的阴霾。
这株毒草的存在,不仅污染了新闻的环境,更让人们对媒体产生了怀疑与不信任。长期如此,新闻将失去其力量与价值,表面看着华丽,但内在实则虚伪。
必须坚决铲除这株毒草,让新闻回归其真实与公正的本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片信息的田野上,收获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让公众在真相的照耀下前行。
象牙塔在天上,流量战在地下
邢宇鑫
新闻学学者们向来乐于创造理论:“媒介素养”“新媒体转型”“新闻伦理”之类的新概念一波接一波。开个研讨会,写几篇论文,然后静待期刊发表,便是学术生活的日常。至于这些理论对新闻实践究竟有何指导意义?那倒不重要,毕竟学术界自有学术界的考核体系,“引领”新闻行业倒成了次要问题。著名的论文量产机喻国明教授笔下每三天全球就会爆发一次颠覆性AI革命,每五天传播学就会定期嬗变,2024年,截至11月他就已发表了44篇学术论文,而这些论文起到的实际价值到底有没有厕纸大,仍是一个尚待讨论的严肃问题。
所以学界在高谈“社会责任”“公民新闻”,却不见几个人走进报社,了解新闻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学术研究堂而皇之地抛出概念,但连业界人自己都未必理解这些“天书”。学者们的象牙塔越建越高,与业界的沟通反而越发遥远。至于他们的理论是不是能给新闻界带来什么启发?这好像成了纸上的风景,风一吹就散。
有趣的是,新闻业界也从不是什么无辜绵羊,它的日常,不过是每天盯着点击数,追着流量跑。为了抢热点,标题要火、要炸,内容可以拼凑,可以夸张,真相远没有先抓住眼球来得重要。这些“用新闻换点击”的方式,早已成了行规,而所谓的“伦理”,也不过是从业标准上的一行字罢了。有时候,为了流量,什么都可以成为“新闻”:明星绯闻要做,八卦小道要赶,“网红闹剧”要报,甚至流血现场也敢拿来直播——一切不过是为了让流量曲线再高一点。新闻人被裹挟在这场流量战争里,也乐得不去多想什么“新闻的责任”,毕竟生存更重要。有的记者甚至成为标题党、炒作先锋,仿佛点击量多才是真新闻。
天上的“新闻学”与地上的“新闻业”,好像谈的是同一个“新闻”,其实不过是各自心中装着自己的算盘。学者们可以在学术论文中高谈“赋权”与“社会责任”,觉得自己是在为“新闻理想”奔走呼号。而现实中的新闻人呢?他们不再讲“理想”,只认“数据”。读者的情绪、偏见,都是数据里能看得见的“指引”,管它真相如何,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再说——真相再重要,自己也是要养家糊口的嘛。学者们一厢情愿地以为,业界的记者们会从他们的理论中汲取智慧,会有一天摆脱流量和热点的漩涡。但他们忘了,那些在一线拼命的新闻人也有“生存的智慧”,谁会为了遥远的“理想”放弃自己手里的饭碗?
一个高谈理想、一个屈从现实。象牙塔中的学者们构建出崇高的新闻乌托邦,新闻业界的记者们则在为流量大开杀戒。学界说的是“赋权”,业界做的是“割韭菜”。双方究竟能不能再靠近一点,或许永远是个疑问。我们到底能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不重要,大家都是普通人,混混日子养家糊口就已十分艰难,那些大道理横竖不会影响手里的饭碗,倒不如相信后人的智慧来得方便。
一群狗拿着一群人的笔
胡涵柯
他以为新闻评论是针砭时弊的、是表达观点的、是抒发不满的,实则不然,一只名为“KPI”的狗、另一只名为“利益”的狗在追着他跑。追着他追热点、追流量,追着他放下了思考,追着他丢下了初心。他成功后,“他”变成了“他们”,于是一群人被狗追,变成了一群狗。一群狗拿着一群人的笔,活是“活”着了,这写出的评论却也“死”了。
一群狗为了一天中那屈指可数的“肥肉”,比谁跑得快,比谁套路高、比谁道路奇。这群文明的狗从不相互撕咬,只暗暗较劲儿,体能好的狗儿冲在第一咬下了“肥肉”的一大半,脑袋好的狗儿抄近路又咬下了三成,剩下的狗儿挑挑拣拣剩下的残渣,又懊悔又不满的,怪主人给的肉太少,自己只能饿着肚子,甚至被另外的“狗”追上。
一群狗是知道勤加训练的,为了“活”着嘛!强身健体、目光敏捷、另辟蹊径、拉帮结派,总有些不为人知的办法。文明的狗群里仍然是弱肉强食的,只是一个超过一个,另一个又超过了那一个。
一群狗“汪汪汪”地叫着,展现着自己的“腿子”、“脑子”、“路子”,让主人多留些肉,让竞争者望而生畏。可惜有“腿子”的没“脑子”,有“脑子”的缺“脑子”,有“路子”的,更不必多说。它们以为拿着一群人的笔就能写出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之类的良言,但不过是把这评论越写越“死”罢了!
一群狗听不懂人言,却拿着人的笔,评述人的事儿,还要给人看,渴望得到人的认可,实在荒谬。等到ChatGPT、文心一言之类的“翻译器”出世,机器和牲畜们的生产出“作品”便占据了这评论的半壁江山。
他一时分不清自己是一群狗里的那个,是即将变成一群狗里的那个,还是看着一群狗渴望变成一群狗的领头的那个。反正不管是狗还是人。都得被一只名为“KPI”的狗、另一只名为“利益”的狗追着跑,狗儿毕竟体能够好,约束还更少,只要能生产让自己“活”着的新闻评论,谁在意拿着笔的是什么东西呢?
白白赴审
杨皓迪
大约在油锅里炸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阎王终于肯点名见我了。那时我虽然名誉不保,起码还剩一层酥烂的骨头。恍惚间我被一张抹布包住身子,生生从热油里捞出来。两个鬼差都对我嘻嘻地笑,嘴里却不停嚷着“抱歉抱歉”。
到了殿上,或许是眼睛早被煮烂了,我看不清阎王的脸,只听见有文书翻阅的声音,仿佛细数我过去的罪过。他座下的钱币倒都映着绿光,这是不用看也明白的。我心想我究竟犯了什么错,连一个伸冤的机会都没有?我想是生前在街上抢钱那一次……只是那也并非是抢,那钱本就是我的,是佣人饿了我的儿子,把钱都拿去销金窟了。只是大家也都不清楚情形……我相信这也不是阎王大人的错,于是也不敢伸冤;何况伸冤又有人看么?冥界里靠的是判官写信传遍四方,我一具骷髅也要到处叫唤么?
大人终于发话了。他说希望我谅解,这里说到底也是有指标要完成的。这冥间难道只有一家阎王殿么?却也不是,也许还有二王殿、三王殿……他不抓住机会先审了我,这业绩就要让别的大人们抓了去;他不抓住机会揭发我,到时候先让别人找到我这样一个“败类”,送到玉帝那去看,最后不成了他的失职么?
我想这也是有理的,心里突然对阎王也有不少同情。好不容易成了玉帝下头的大官,却还要和一群杂七杂八的小厮抢生意,连派牛头马面仔细调查的时间都不愿等——想来也是俸禄给的不够吧?唉唉,说起来那些小厮也真不要脸,将我们大人逼得这样紧。只恨印刷术发明得太早,人人都能出书了……
我的腰杆也被什么东西顶直了。我当然明白:我一人的清白,与世俗的批驳相比,确实不算什么大事。如今仿佛沉冤得雪,我也终于有机会到奈何桥喝上一碗。到了桥头,我将为我昭雪的文书交在鬼差手里,人家却不愿接:每天的“罪人”有那么多,哪有人得空管了我呢?
这一下我的怒气又来了。可是转念一想,这阎王殿到奈何桥也有好几里路,我本就是市井小民,再坐不起那马车喽……干脆还是早点了却这桩事好。我和前面的人骨头碰着骨头,咯吱咯吱地响,直到有一碗汤递到我手里。我捧着这样一碗汤,倒是颇有些沉重的;终于鼓起勇气要喝,才想起喉咙早就不在了。
“催熟”的橘子
曹文馨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很“聪明”,与你相隔十万八千里,却能像“读心”一样窥探你的想法;他们很“养眼”,只是坐在那里,就有无数人为其“神魂颠倒”;他们很“忙碌”,嘴里念叨着什么,手在空中比划飞舞,有时还会带来一段精彩的才艺表演。
这些人游走在互联网中,动不动就坐拥着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粉丝,而你若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着他们”,那些“死忠粉”绝对会给你列举一大堆理由,什么“特殊”“好看”“提供情绪价值”或者说“我愿意,你管得着吗!”就是没有人能说出一个真正让人信服的理由。这些人巧舌如簧,能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吹嘘得天花乱坠,添油加醋地编造,误导大众,在他们的一声声“号召”下,真假难辨,虚实难分,为了更多的流量和曝光度,他们不择手段,最后伤害的,只有这些被蒙骗的“粉丝们”,他们所追捧的网红们,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可能是空洞的灵魂和虚假的人设。
好像每年都会出现,在街上用蓝色小车拉着的,那些还没入冬就拉出来售卖的被“催熟”的橘子,外表圆滚滚、亮堂堂,看着非常喜人,人们争先恐后购买,回到家一拆开,呵,全是坏果!这被“催熟”的橘子,终究是会被人扔到垃圾桶里。
树懒行者
卢阳雨佳
阳光穿透树叶,斑驳地洒在湿润的地面上,每一阵风都携带着故事的碎片。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中,有一种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着——它们被称为“树懒行者”。
树懒行者们从不急于在这片茂密的森林中留下它们的足迹,它们更愿意蜷缩在高高的枝头,以一种近乎慵懒的姿态,偶尔伸出那似乎永远伸不直的臂膀,摘取几片近在咫尺的树叶,然后以一种慢条斯理的方式咀嚼,仿佛这狭小的世界便是它们的全部宇宙。它们对探索未知毫无兴趣,更不屑于涉足那些需要付出丝毫努力才能触及的领域。
一棵巨大的老树下,聚集了一群树懒行者。它们或坐,或躺,有的正对着手中的“通讯石”低语,有的则闭目养神,正在聆听着从石头中传来的声音。每当有“新叶子”飘入它们的视线,它们便匆匆地记录下来,然后迫不及待地通过喇叭分享给整个森林。
这些“新叶子”,有的来自遥远的山谷,有的则近在咫尺,但树懒行者们从未想过要亲自去验证它们的来源。它们只是盲目地相信,这些飘来的“新叶子”,从“通讯石”中传来的信息,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于是,它们开始用各自的方式,将这些未经核实的“新叶子”编织成一篇篇“新闻”,传播给森林中的每一个生物。
然而,在这些“叶子”中,充满了夸大其词的渲染,还有无中生有的谣言。但树懒行者们却从不在意,因为它们只关心能否快速地获取并分享这些信息,以便有更多的“新叶子”成为它们的养分,至于真相,似乎与它们无关。
狐假who威
李嘉诚
在一片热闹的丛林之中,动物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善于利用各种技巧,甚至编造故事来吸引其他动物的注意力。有一天,狐狸决定通过创办属于自己的新闻专栏《丛林新闻》它想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想借此控制丛林舆论,成为真正的“丛林大王”。
狐狸的第一个“丛林新闻”是关于大象族长的谣言。它宣称大象族长在夜间变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这让整个丛林陷入了震惊。这个故事迅速通过猴子的树枝通讯和松鼠的树洞广播传遍了每个角落。尽管大象族长对此感到非常困惑,但许多动物却信以为真,开始对大象族长产生怀疑。
接着,狐狸又发布了一条关于狮子王的“假新闻”,说它不再是丛林的霸主,而是被一只小小的田鼠打败。这个消息就像一阵飓风,席卷了整个丛林,狮子王的威望一落千丈,动物们开始质疑它的领导能力。尽管狮子王竭力澄清,但这则假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让真相变得无关紧要。
狐狸的假新闻犹如丛林中的瘟疫,感染了每一个听众,动物们的情绪被它操控,道德与理智在假新闻面前变得脆弱。《丛林新闻》的每一次传播,都像一只无形的爪子,撕扯着丛林的和谐与平衡。
“太好了,是狐狸先生最新报道的新闻,我就知道平时表面斯斯文文的羚羊王子背地里不简单,没想到他私下玩的这么花……”一只松鼠迫不及待地朝她的闺蜜喊道。
“学新闻学的”
周子涵
在很久之前,原始人只能和身边的人说话,听见周围的声音。那他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呢?有一些原始人自愿经历种种磨难,化身为鸟,凭借着可以自由飞翔的特点,去看不同的风景和故事,并转告给其他人。这些鸟们需要接受专业的飞行技巧训练,还要锻炼出一副火眼金睛,这样在遇到大雾弥漫时,才能清楚地看见到底发生什么了。它们有时还需要在火海里穿梭,忍受瓢泼的大雨,甚至还要躲避不怀好意的暗箭,但它们始终在飞翔,在寻找,在坚持。正是因为有了这群可爱的鸟们,原始人知道了地球是个圆的,海洋一望无际,草原上还栖息着各类其他的生物,所以大家都喜欢这些鸟儿,给这些勇敢的鸟儿带上桂冠。
但是有些人嫉妒这些鸟儿能享受这么多的尊敬,所以它们收集鸟儿掉落的羽毛,制成一件羽毛衣,穿上之后便能冒充鸟儿了。它们为了让人们信服,还会编造假故事,让人们相信它的见识。比如七彩花可以治百病,跳进海里会自动漂回岸边,吹口哨就不会被狮子攻击。有些人听信了这些“假鸟”的话,吃了七彩花却中毒了,跳进海里就不见了,吹着口哨吸引了狮子。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假鸟”的“假话”受伤害,所以他们不再相信鸟儿了。假鸟羡慕鸟的名声,试图冒充它,但是鸟的声望却因为这些冒充者而变得一塌涂地,最终人们听到假消息,便只会说一句,“鸟儿说的吧”。
新叶公好龙
刘效国
中国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叶公好龙。这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故事里的叶公向大家宣扬自己喜欢龙,在自己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效法龙。可是有一天真龙在他面前显现的时候,他却吓得面如土色、不省人事。这个故事历代以来广为流传,主角叶公历来为人不齿、受到大家的耻笑。
但是,自西汉以来,已经有两千年过去了,叶公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绝迹了么?我看未必。倒不如说,两千年后的今天,叶公反而随处可见。
就说说我的一位老师吧。这位“人民教师”当真是位胸怀天下、包藏宇宙的“真豪杰”。每次上课,这位老师都要“怒斥”现在的学生,脱离社会、脱离群众,不能体察底层人民的“痛点”、“难点”,没有人文关怀。每每听到这番高谈阔论、肺腑之言,我们都以为,这位老师果真是一位心系社会、关心群众的好老师。
然而,当我们讨论到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骑手、年轻人背负沉重的房贷等等底层群众的困难,这位老师却瞪大了眼睛,“还有这样的事情么?”“并没有这样吧?”“我身边的人都有两三套房子。”原来这位经常嘴上说着要关心社会底层的老师,自己却根本不了解所谓“社会底层”的真实情况。
像这样叶公好龙式的“关心群众”,能够实在地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么?我想是存疑的。
点击潮过后
刘恋
网上一向有点击潮。爱点击的都知道,在网上看新闻就像吃精心包装的糖果,有的“点击新闻”外表光鲜诱人,点进去却空洞无物,挂羊头卖狗肉,甚至藏着有害的添加剂。
做标题党有门道。既要加粗加大字体去挥舞着夸张与虚假的旗帜,还要时时刻刻盯着网上的风向,也算是“弄潮儿”了。事件再怎么反转,他们也自有说辞,管你是什么姜萍蒜萍,拿了奖那就是“天才少女”,挨了批那就是“资本傀儡”,论证、来源一概不知,只管打哑谜就点击量大增。
在标题党好兄弟的掩护下,虚假新闻这不速之客也登堂入室。只需跟着潮头,再扯件“真相”的外衣,就能收获无数点击。这个公众人物爆了什么丑闻、惹了观众的不快,遑论什么同行评价,就是犄角旮旯的远亲、同学,说的话也是值得写上一写、播上一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呀。
只是信息虽泛滥,却也有法律完善的大风大浪,不知道没有求真的帆,“弄潮儿”们会不会阴沟里翻船呢?
猫鼠同眠
吴怀钰
所有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动物里,我最讨厌的就是猫和老鼠。猫的眼睛泛着绿光,老鼠永远在阴沟里。
猫站在离黑暗最近处,耳朵竖得老高,做贼似的绿眼睛直直地盯着更暗处,一动不动,终于让它等到“猎物”。好几只老鼠斜眼瞅着外面,以为“安全无恙”,大摇大摆地走出来。狭路相逢,谁也不惯着谁。猫双脚往后一蹬,做蓄势待发状,眼看着祸到临头,领头的老鼠眼睛呲溜溜地转,心下有了主意,昂首阔步到猫旁,示意猫把头低下来。
这可真是个稀奇事,居然有老鼠不怕猫?猫有点好奇,面上却不显,高傲地把耳朵侧下来,老鼠只留下来一句“跟我来”。小老鼠就什么可怕,在它的地盘上,没有什么东西能逃过它的五指山,猫跟着老鼠走了。到老鼠洞前,猫看到了老鼠收刮到的各种“粮食”,老鼠给了猫很多“粮食”,并承诺给它也建一个洞来安置。
“就算我吃了这一只老鼠,可难保我下次还能抓到,这些东西确实也稀有,倒不如就这样罢。”狡猾的眼睛转了转,猫接受了老鼠的“馈赠”,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过着。
独家秘诀
张培钰
于狭径偶逢两位名记,其交谈之音不慎飘入耳畔,竟意外拾得报道独家新闻之秘法。
“‘读’人‘家’的东西写出来的‘新闻’,自称是独家新闻,聪明!”
“好说!哪有你‘独’自在‘家’写的‘新闻’棒,标准的名副其实。”
好一个独家新闻!不似记者,简直是一位善于“借鉴”的学者,不,甚至可比拟为医术高超的回春圣手。只需一番拼接改装,便能将陈词滥调化为炙手可热之作,再冠以“独家”之名,便能令其起死回生,重获新生。真乃相互成就之美事,令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独家新闻!另一位更是技艺超群,犹如一位隐居山林却洞悉天下的工匠,颇有诸葛卧龙之风范。独守自家一亩三分地,却能描绘天下大事,其技艺之精湛,当代毕加索也难形容其高超笔触!
如此看来,新闻创新之路,真可谓是康庄大道,充满了无限可能啊!
此一遭,真是让我这个刚入行的小记者得了道!
牵线红娘
魏子怡
现在讲究一个自由恋爱,“媒婆”出现得少了,但也还是有。以前人们管两个互不熟悉的人从认识到结亲叫“相亲”,牵线的就是媒婆,也叫红娘。
怎么让两个不认识的人看对眼呢?除了他俩自己原本从亲朋好友那儿得知的碎片消息以外,负责的媒婆得完全熟悉双方的家庭情况、性格性情,于介绍之时,犹如丹青妙手,既要勾勒对方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得讲些“好话”,毕竟人都喜欢靠近完美的;又需轻描淡写地点染几点“微瑕”,毕竟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真实才是情感最坚实的基础。说完这些,媒婆这“牵线”任务也完成一大半儿了。
也有些媒婆很特别,尽挑些自己觉得男男女女会喜欢、会想知道的,但深究起来却没啥意思,只会让在场人尴尬的问题去调侃,这技术就不行了。偶尔一次犯傻可能还不会坏自己的招牌,次数多了,也就干不了这一行了,还会落下个“没职业道德”的臭名。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真正的牵线艺术,不是挖掘多少奇闻异事,而是如何让两颗心产生真正的共鸣,仅仅是尴尬的问答,绝非“艺术”。
(注:反例媒婆指代爱问不合适、没水平问题的记者。)
编辑: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