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44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7:39: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案例】
陈秋雨
官博如此厉害,他自己知道吗?

@阅读报
东莞市的官博厉害啊!佩服!简单图文意味深长:1、东莞真的下雨了。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依然有雨。2、黄色的桔子被雨浇了,暗示最近上头扫黄了。3、双向车道,显示有来有去,暗示不久还是会回来的。4、远处红灯挂树,显示红灯区是有大树依靠的,下雨也没事。。。。!转!@袁裕来律师
@于建嵘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001)|
轉發(3374)
|
評論(689)

今天 07:26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44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22:15: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联合国
[抗击艾滋病]《艾滋病相关用词使用指南》指出,“暗娼”、“小姐”、“失足妇女”等叫法都带有歧视或者价值判断的含义,并且会导致对于性工作者更严重的歧视和排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认为,性工作者和所有人一样应当享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不应当因为工作选择而受到歧视和侮辱性的对待。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8)|
轉發(277)
|
評論(192)

42分鐘前來自联合国


|
轉發(5)|
收藏|
評論(3)

20分鐘前
來自UC浏览器


443#
发表于 2014-2-18 18:03: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赵继成
//@潘采夫: 第二条之情真意切神似。 //@梁树新:+2:胡总风之国际视野篇:《联合国对朝鲜的偏见让他的“人权报告”黯然失色》,胡总风之友邦真情篇:《朝鲜还会更好吗?给我们的邻居一点时间吧》。 //@徐昕:
//@作家-天佑:
//@丁来峰:

//@叶匡政:


@潘采夫
还好奇是环球时报的评论会怎么写,拟了几个题目,看能不能押中:《人权问题是朝鲜内部事务,外人不应说三道四》《应让朝鲜人民决定自己的命运》《空谈误国,援助兴邦——粮食比指责更来得珍贵》《朝鲜推动改革的契机已经到来》《联合国应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在前进的荆棘路上坚持道路自信》

(32)|
轉發(476)
|
評論(140)

5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还有8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潘采夫
回复@凯风1989:神标题,都比我的好。 //@凯风1989:补充一个:《想吃饱饭的朝鲜人民,等一等你的祖国》
|
轉發(12)|
收藏|
評論(4)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潘采夫
第二条之情真意切神似。 //@梁树新:+2:胡总风之国际视野篇:《联合国对朝鲜的偏见让他的“人权报告”黯然失色》,胡总风之友邦真情篇:《朝鲜还会更好吗?给我们的邻居一点时间吧》。 //@徐昕:
//@作家-天佑:

//@丁来峰:

//@叶匡政:

(2)|
轉發(6)|
收藏|
評論(1)

2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潘采夫
回复@桃花潭主:膜拜了。 //@桃花潭主:我觉得应该是:「给正恩一点时间,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2)|
轉發(41)|
收藏|
評論(11)

2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444#
发表于 2014-2-23 19:0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电视眼

从今往后,请不要随便自称"笔者"了。毕竟大家现在已经不用笔在写了。以后自称什么?如果你用键盘,请自称"键人",如果你用触摸屏,请自称"触生",如果用手打字,可称"打手",如果用鼠标,也可泛称"鼠辈",  用手机叫“手韧 ”, 用微信的可以叫“微臣”。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3)[/url]
| [url=]轉發(11)[/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1)[/url]

3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445#
发表于 2014-3-5 12:17: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恐怖分子为何加引号

在报道文章中,一些英美媒体给昆明袭击中的“恐怖分子”加上了引号,居心不良?免除责任?坚守规则?


【财新网】(驻伦敦记者 倪伟峰 记者 张翃)昆明火车站袭击事件,举国沉痛。几十条无辜生命的消逝、上百人的鲜血,任何心存人道者都不可能漠视。就在中国人沉痛之际,小小的引号似乎又从大洋彼岸带来了伤害。  袭击事件发生后,中国读者很快发现,英语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将犯案的“恐怖分子”(terrorist)一词打上了引号。《人民日报》在3月3日发表文章《十足的虚伪与冷酷》,痛批CNN、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的报道“阴阳怪气、逻辑混乱,甚至别有用心地挑拨离间”。
  这些报道被认为“阴阳怪气”的一个原因,大概是觉得使用引号表示并不真心认可事件是“恐怖主义袭击”。连这样凶残地滥杀无辜平民都不承认是恐怖主义,你们到底在想什么呢?——会这么想的人可能不在少数。
  那么,美英媒体是不是专门避谈中国遭受的“恐怖主义”呢?
  “别扭”的《纽约时报》
  2月24日,伊拉克发生一起爆炸事件,38人丧生,50多人受伤,《纽约时报》报道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恐怖主义”或“恐怖分子”,只有“自杀性投弹者”(suicide bomber)、“武装分子”(militant)。
  2月19日,黎巴嫩贝鲁特发生爆炸袭击。该报报道亦通篇未用“恐怖分子”相称,而是说“袭击者”(attacker)。
  2月11日,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家电影院发生手榴弹爆炸,11人丧生,25人死亡。仍然,报道未使用“恐怖”或“恐怖分子”一词。
  这么说来,是不是美国媒体对发生在别国的恐怖活动都刻意地淡化呢?我们来找找美国国内的例子。
  2012年9月11日,美国在班加西的大使馆遭袭,导致美国大使和另一名外交官丧生。但直到9月20日,美国政府才正式用“恐怖主义袭击”来描述这件事。
  于是,直到20日前,《纽约时报》报道都不能用“恐怖袭击”这个词,只好反复地使用 “致命袭击”(deadly attack)这个缺乏感情色彩的短语。
  而直到两年后,美国国务院才决定正式对与该事件有关的两个利比亚组织和个人,定性为“恐怖分子”。
  要让《纽约时报》放心大胆使用“恐怖分子”一词来报道某事,必须满足两种条件中的一种:有组织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而该组织已经被官方定性为恐怖组织;要么是它信任的官方机构定性。否则这个词在文章中只能出自别人之口——也就是加上引号。
  2013年4月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大家可能还仍记忆犹新。4月15日爆炸当天,《纽约时报》也在通篇报道中避免直接使用“恐怖主义”一词,并特别指出,总统奥巴马在演讲中没有用“恐怖主义”一词。
  恐怖分子的定性可不是一句话的事。一旦定性,美国就可以采取法律行动,包括冻结被定性为恐怖主义的个人和组织的资产,以及禁止美国公民与这些组织或个人开展商业活动。
  此次昆明遭袭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发布的第一份声明中,只好用了这么别扭的说法:“可怕且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起草声明的人真是辛苦。
  在3月3日的记者会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Jen Psaki)也是在中国记者的追问下,才勉强挤出了“恐怖主义”一词,还加了不少限定: “基于中国媒体报道的信息”,“表现为恐怖主义行动”。
  即便是发言人认可,这也并不是美国的官方定性,因为如上所说,定性意味着法律后果。  
  “学术”的BBC
  以报道公正、不偏不倚自居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针对类似“恐怖分子”(terrorist)和“恐怖主义”(terrorism)术语的使用做过专门解释:
  “关于怎样才是‘恐怖分子’或‘恐怖行动’,并没有共识。对于这个词的使用往往包含价值判断。”
  “因此,我们在引用别人所说的话时,不应该更换‘恐怖分子’这个词,但我们自己应该避免使用这个词。”
  “这不意味着我们要避免传达现实或是某一行为的恐怖实质,但是,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措辞将如何影响我们做客观新闻的声誉。”
  也就是说,BBC的记者不会在看到类似的袭击后,发稿直接说“恐怖分子干了什么滔天罪行”,而是描述发生了什么,并避免主动对作案人员定性。“因为‘恐怖分子’这个词本身就会成为理解的一种障碍,而非帮助。”BBC的新闻报道手册上写道,“我们应通过描述发生了什么,向观众传递该举动的全部后果。”
  BBC因此也准备了一个词汇表,供记者们在报道此类案件时使用: 爆炸者(bomber),袭击者(attacker),枪手(gunman),绑匪(kidnapper),叛乱者(insurgent),武装分子(militant)。“应当使用具体描述肇事者的词语。”《编辑指南》中说。
  这份编辑指南,不仅是BBC记者的学习材料,也被放在“BBC新闻学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网站上,供全球媒体人参考。
  检索一下BBC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咦,也有引号:《奥巴马谴责“恐怖主义行为”》(Boston bombings: Obama condemns 'act of terrorism' )。文中用了个不痛不痒的说法“波士顿袭击案”。
  倒不是所有英语媒体或西方媒体都像《纽约时报》和BBC一样“矫情”。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美国的《时代》周刊等都直截了当地写上了恐怖袭击。
  而《纽约时报》自己在报道去年底的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爆炸案时,也在报道第一句就不加引号地写下“恐怖袭击”,不过并非是在第一时间的稿件中,而是在随后补充的深度报道里。
  引号争议是不是小题大做?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判断。对全球媒体的读者来说,做出判断最有用的可能是两种态度:一种是“多讲道理,少挟愤怒”,另一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4-03-04/100646712.html


446#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2:52: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龙荻D
嗯,有些媒体人基本用法拼法都老搞错, 还到处秀英文。呵呵//@五道口奥萨玛:27 dead, 109 injured in Kunming railway station violence: authorities。//@陈韶旭:第一条新华社英文稿怎么写的? //@金维一:内心排斥又渴望获得人家认可,好纠结。 //

@五道口奥萨玛
Terrorist attack是定性式的(definitive),而millitant, knife-stabbing是描述性的(discriptive)。国际传播中充满了解读与误读,因此国际媒体在事件爆发初期谨慎地采用事实描述性的词汇进行报道应该是合理的。与其抱怨外媒不和自己同仇敌忾,不如问问自己的国际传播做的好不好。

[url=]
(3)[/url]
| 轉發(37) | 評論(6)

今天 10:31來自iPhone客户端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8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url=]檢舉[/url]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五道口奥萨玛
27 dead, 109 injured in Kunming railway station violence: authorities。//@陈韶旭:第一条新华社英文稿怎么写的? //@金维一:内心排斥,又渴望获得人家认可,好纠结的心路历程。 //@李佳佳Audrey:媒体机构和从业者都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方是好心态。
[url=]
[/url]
| [url=]轉發(2)[/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1)[/url]

1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李佳佳Audrey


媒体机构和从业者都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方是好心态。
[url=]
(7)[/url]
| [url=]轉發(13)[/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2)[/url]

2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447#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1:09: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美媒:美防部研究普京肢体语言预测其行动(图)
2014-03-08 03:09:00 来源: 现代快报 有74人参与

分享到




俄罗斯总统普京

据《今日美国报》网站3月6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的文件显示,国防部正在支持一支研究团队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肢体语言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和指导美国的外交政策。

研究团队展开的“肢体线索”项目由国防部网络评估办公室提供支持,其任务就是利用动作模式分析原理来预测世界领导人未来如何行动。美国当局试图利用这一项目预测普京未来采取的行动,而在“角力”中获得优势。报道称,过去一周,普京下令俄罗斯军队进入邻国乌克兰,占领克里米亚半岛。随之而来的危机不但迫使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大量的武器和飞机也被运往东欧诸国,大有冷战高峰时紧张局势再现之势。


文件显示,自1996年起,网络评估办公室就一直支持“肢体线索”项目,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研究员康纳斯任该项目主任。自2009年以来,网络评估办公室向那些和康纳斯共事的外部专家支付工资达30万美元。2008年,康纳斯曾向网络评估办公室递交过一份关于研究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动作、大脑和决策的文件。

康纳斯承认“肢体线索”的任务就是研究普京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肢体语言。而五角大楼官员则拒绝公开置评这一项目。


http://world.163.com/14/0308/03/9MPJKLH700014Q4P.html



44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44: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湛江晚报左言交(292899136)  10:42:52
写出以下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1.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2. 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3. 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4.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5.两种人容易被甩: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6.想和某个人在一起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喜欢上人家,另一种是喜欢上人家。7.女孩约的男孩迟到了有两个原因:1、睡过了。2、睡过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2:29: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国生记者
我的火大,尼玛某媒体竟然用了“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陈词滥调。根据宪法规定,人大除了选举和罢免之外,主要是审查和批准一府两院报告和国家预算报告;中央也早将两会定义为人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大会。再说了,两会有哪些超越三中全会的“精神”?
(2)|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45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3:4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佳微博
右边补充的到位......//@文三娃:切,怎么能不提新华社评论名篇“美国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大恶棍”。“才是” 用得多出神入化。

@王佳微博
新华社“多党轮流执政照样腐败”中的“照样”,与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还有人说花4.8万就可以投资移民台湾,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中的“好事”,都充分展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92)| 轉發(3349) | 評論(294)
今天 01:1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1分鐘前 來自WeicoPro |  檢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