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没想到三联生活周刊也如此三观不正,海底捞涨个价又怎么了?
群里传进一个公号文章链接。 点开一看,三联生活周刊,邢海洋的一篇神作《邢海洋曾经排长队候餐的年轻人,还吃得起海底捞么?》 光看标题,我就愣了。 吃不起就吃不起吧。 这世间,我们吃不起的多了。我还天天在家蒸馍呢,连外面的馍我都买不起。黄世仁赞助我几袋面粉不? 点开一开,三观不是一般不的不正。 第一,不是根据市场说话,而是开篇就胡乱猜测别人的动机:“为什么餐饮企业急吼吼地抢食?其实,他们自己也没底,只不过想试探试探你兜里的钱包罢了。” 简直了,典型的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所有的服务行业,不是服务,而是抢我的钱。 看来这种文人是天生的左翼,不管你是不是真正的土财主,但凡你开个业,你就是铁定的黄世仁,剥削人民群众了。 以这种文化气质来写新闻评论。那不就是无产阶级一声吼,财主全部抖三抖么? 第二,不是让市场自我调节,而是把海底捞当作赈灾粥棚:“冰冷的调查失业率背后,是很多令人心碎的个体。他们或许就曾排在海底捞门外候餐吧。但愿他们又排到海底捞外面,元气满满。” 我想说的是,失业了都,还想去海底捞蹭饭呀,在家里自己煮个面条卧个蛋,会噎死么? 是我见得少,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海底捞涨个价,最后居然道歉。并且,自己拉出去的,自己再吞回来。 话说,涨价这个事,不是个市场自由么? 在我的认知里,涨价,无非是成本(原料成本与服务成本)上去了,或者说市场稀缺了(好多店没开业,人家率先开业,还不让涨个价呀)。再不济,是政府印得新钞多了,通涨了。一句话,爱吃不吃。 没想到,舆论间一片社会主义大锅饭的热情。以至于连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媒体头牌都陷入并且带动这种高潮。 我们群里的波叔说:我就涨价,爱吃不吃,没人吃倒闭了还不是算我的。市场经济,有三种定价: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海底捞是哪一种?一份生菜58,跟一个包包20万一样,我都不知道啥材料,我无法理解。但是我尊重人家定价。我买不起,就自己光看看,最多咽个口水,哈哈。海底捞又不是刚需。现在网络言论被带偏了。诸多三观不正。 我们群里的惠格格说:就是,都失业了,买张油饼(买斤馒头更顶饿)就个黄瓜西红柿不也挺好? 俺们群里的雪公主说:海底捞某种程度上走的是明星路线,你说明星换个发型整个容关粉丝什么事?然鹅他就得不得不道歉……粉圈完全是另一种文化。当他把所有重心都放在讨好消费者上面,还将这变成了一个旗号一种文化,就没法回头了……选择海底捞,消费者想要的不就是面子不是里子么?不能低估海底捞、茶颜悦色这种国内顶级网红品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能让他们得到的心理满足感。很久之前不是有句“我奋斗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能和你一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么?你说星巴克代表什么,它什么也代表不了,它就是一个某些人群心里的坎,有些人非得不断跨过去不可。在粉圈文化中,不理智消费是长期存在也是被上层刻意引导的,它的目的就在于长久引导你付出远高过正常商品价值的东西。走这条路线是走钢丝,你必须遵循这里的隐形规则。这里的隐形规则就是:你不能引多数人不高兴。 大家说得都对,特别是雪公主。雪公主也是媒体界的新秀,小白领,所以她更懂海底捞文化背后的底蕴。 不过让我不服的是,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头牌,也会如此的三观不正,陷入并且带动了,劣装杨白劳的狂欢。 为什么我称之为劣装杨白劳呢?就是,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杨白劳,他们明明是职场白领,平时吃海底捞,跟农民工在工地吃碗捞面条一样的。别说疫后了,实际上真正的杨白劳就是在疫情前,也没吃过海底捞。 说话,海底捞有那么好吃么?论好吃,还不如我们安阳的重庆巴奴火锅,特别是它的菌汤,安阳的火锅、北京的火锅,甚至成都的火锅,我都算尝过了,但没有一家能有安阳重庆巴奴家那么好喝的菌汤——事实上我和闺蜜去重庆巴奴家,每次都是喝了一肚子的菌汤,其它不知道吃的啥,跟一般火锅区别也不大吧。 在我的概念里,海底捞就是个文化吧,具体讲叫服务文化。大家去那儿吃,确实是吃面子的。 好说,它涨价了,你以后再去吃,不是更有面儿么? 至于吃不起了,咱不要这面儿了行不? 结果雪公主语出惊人:这不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大家还可以去充胖子么! 一句话,还不是吃起与吃不起。而是,这个面儿能多挂会儿,就挂会儿吧。 于是,海底捞停止了涨价,大家继续挂。 我怎么就想起了印度的挂人火车呢? 这要挂不上去,多跌面儿呀! 不说了,我这就给自己煮碗捞面条去。而且我还要郑重其事地向你们炫个富:面条下面,我会卧个蛋——不对,我得把这个蛋卧面条上面,这才能露富!
作者:端木赐香 来源:微信公众号:端木沉香
编辑:冯梦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