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奖项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31#
发表于 2025-6-19 20:02: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祝贺!红网第10届“评论之星”榜单正式揭晓


6月17日,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评选结果正式出炉。本次决赛由9位专家参与评审,共评选出49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此外还设有10件优秀奖。
中南民族大学崔夏瑜凭借文评作品《哈利·波特重映:我们真的变成无趣的大人了吗?》摘得本届“评论之星”;四川外国语大学刘德川小组、华中科技大学袁泉,分别凭借视评《重庆“骑手友好街区”开启城市治理新篇章》、文评《正视老年霸总短剧,我想为“爸妈”们说两句》获一等奖二、三名。
中国传媒大学汤艳君、中国人民大学李斯宇、重庆大学杨沁等16人(组)的作品获二等奖;郑州大学王佳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赖世伟、黑龙江大学李盈莹、复旦大学李怡璇等30人(组)的作品获三等奖;山东大学葛嵘、山西大学姬玉雪、西南大学辛玥等10人(组)的作品获优秀奖。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己见、发出最强音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独立思考,打造全国高校新闻评论教学的线上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崔夏瑜

哈利·波特重映:我们真的变成无趣的大人了吗?》一文,关注到时隔二十多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映的消息。文章通过对比人们不同时期观看《哈利·波特》电影的不同心态,探讨了成长带来的视角转变与初心守护的主题。小时候“我们为哈利、赫敏和罗恩的冒险而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魔法世界,与他们一起经历各种或激动或惊险的事件。”但如今,我们“开始用一种批评的态度去看待主角们的行为”。
作者指出,这种变化源于社会阅历的增长和现实的规训。但文章强调,这种转变是成长的证明,我们不应否定成熟的价值,而应学会在保有现实判断力的同时,在复杂世界中为童真保留空间,让魔法情怀成为平衡现实压力的精神栖息地,实现初心与成长的辩证统一。
这一作品得到众多评委认可,如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评价文章,“细腻剖析了成年观众从‘代入’到‘审视’的心态转变,既有对成长必然性的理性认知,又饱含对童真的诗意呼唤。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楚新在肯定作品的同时,还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文章部分段落如第三、四段的论述略有重复和拖沓之感,建议可适当压缩,使语言更为凝练、节奏更为紧凑。结尾部分虽然温暖治愈,但稍显常规,若能结合现实场景会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最终,经评委打分与复议,该作品综合排名第一。

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嘉莘洲、葛浩文、刘德川、易幽洛

四川外国语大学刘德川小组的视评《重庆“骑手友好街区”开启城市治理新篇章》,将目光投向了重庆市沙坪坝区创新建设的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祝华新评委认为,该作品“抓住现代街区出现的新问题,主持人有松弛感,融入社区,没有端着”。曹林评委表示,视频“自然,有专业感”。

华中科技大学袁泉

华中科技大学袁泉的文字评论《正视老年霸总短剧,我想为“爸妈”们说两句》认为,年轻人反对父母沉迷霸总短剧,这种“我能看但你不能看”的心理,与当年父母限制子女娱乐的行为如出一辙。文章呼吁年轻人应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以平等包容代替指责,用现实关怀填补父母的情感空虚。高明勇评委表示,“表面上看是如何看待娱乐,实际上是代际之间的沟通态度问题,不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如何通过有效沟通表达关爱”。

附: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文字类
崔夏瑜
中南民族大学
视频类
刘德川 易幽洛  王嘉莘洲  葛浩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文字类
华中科技大学
二等奖
文字类
汤艳君
中国传媒大学
李斯宇
中国人民大学
重庆大学
任展欣
陕西师范大学
陈依灵
湖南师范大学
李慧慧
郑州大学
夏佳欣
安徽大学
许张楚
南京师范大学
刘奕君
湖南师范大学
井冈山大学
视频类
  婧  刘佩萱  张洲广  王妮西
山西传媒学院
黎傲然 韩嘉威
长沙理工大学
许立想 张暄然
河西学院
漫画类
廉嘉乐 张  丽
山西大学
郑薏琳 谢  佳  杨新怡
重庆大学
商喾文 郑雅文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三等奖
王佳倪
郑州大学
  赖世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李盈萱  
黑龙江大学
马书宇
重庆大学
赵茹意
华中科技大学
陈怡清
中国传媒大学
郑斯苒
西京学院
李怡璇
复旦大学
梁宇飞
河西学院
徐艺晴
西南大学
徐可娈
复旦大学
魏喆 童永佳
  河西学院
时晓倩
安徽大学
王雨萱
黑龙江大学
魏喆 童永佳  王好鸿
河西学院
陈自强
南京师范大学
柳徐耀 张涛
安庆师范大学
曹雪枫
华东师范大学
董芳宁
宁夏大学
汪静雯
  江西师范大学
郑瑾儿
郑州大学
重庆大学
李文华
青岛大学
阿丽亚·木马尔
西南民族大学
贾亦寒
西南大学
张旭良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李柯漩 李逸  安子炫
陕西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郑州大学
兰佳琛
湖南师范大学
优秀奖
[tr][/tr]
姬玉雪
山西大学
西南大学
柳徐耀 徐梓豪  张涛  汪艺涵
安庆师范大学
张浩楠
长沙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廉美茹
长沙理工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张正婷 赵蕾蕾  范 蕾
河西学院
孙继政
山西传媒学院
王义文
西京学院


来源:红辣椒评论(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432#
发表于 2025-6-22 19:36: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四届重庆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图)
张红梅事迹简介
张红梅,女,36岁,中共党员,重庆日报经济二部主任。1992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重庆日报,开始了“用笔说话、用心为大众鼓与呼”的新闻生涯。
14年的时间里,采写了诸如《静静的流水,无声的控诉》、《三峡工程带来的地震忧思》、《路桥收费改革,谁是赢家?》、《会展,重庆还缺什么?》、《总部经济引领CBD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等有份量的新闻,在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全市好新闻评选中屡屡获奖。
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张红梅组织、策划并参与了一系列重点报道的采写和报道,为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力量。如她组织策划的系列报道《打造美食之都,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市委书记汪洋和副市长谢小军都作了批示;她组织策划的《在重庆打拼的浙江人》系列报道,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新闻协调会的充分肯定。
今年夏天,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根据日报编委会的安排,她所在的部门抽派了精兵强将分赴各区县报道抗旱救灾。她一手抓抗旱的报道,一手抓民营经济的宣传,她亲自参与采写的《民营经济系列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市委书记汪洋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动员会上对报道内容进行了引用;她组织策划的两组反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内参,也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市委书记汪洋和市委副书记邢元敏都作了批示。
陶卫红事迹简介
陶卫红,女35岁,中共党员,大学毕业,主任记者。曾任重庆日报特别报道部主任,现为《时代信报》副总编辑。
她敬业爱岗,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在1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很好地履行了党和人民“喉舌”的职责。
2000年,怀上小孩的她坚持工作直到临产前两个星期。期间,她第一个报道了恶魔张君落网的消息,并发出大量的追踪报道。小孩降生才40多天,她就返回工作岗位。2004年,右脚骨折尚未痊愈的她带领记者千里奔波,采访报道“感受川渝黔”。
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她的特点。她多次参与重庆日报的重大报道策划并出色完成采访任务。她采写的綦江虹桥事故、恶魔张君落网系列、三峡蓄水、开县井喷事故等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今年,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她主导完成了5个整版的稿件;三峡大坝封顶,她采写的独家新闻被全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在贯彻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中,她深入库区采访,库区就业问题报道受到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在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中,她及时组织并编发了大量抗旱救灾的稿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迄今,陶卫红共获得全国省市区好新闻、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等5个,重庆市好新闻一等奖11个。荣获重庆市第七届五四青年奖章,被推荐为“五个一批”人才。
王影事迹简介
王影,男,43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于90年代初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994年进入重庆电视台国际部从事栏目摄影记者和编辑工作。1998年起专职从事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和纪录片的创作,逐渐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员,担负起文字、摄影、编导等多种门类的工作。
他深入到城口大巴山区,创作出反映巴渝本土文化和宣传政府扶贫举措和希望工程的《漆》和《出山》等长篇纪录片,《漆》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奖”。同年创作的重庆城市题材的纪录片《火锅母女》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电视彩虹奖”。此后,在一系列大型节目中担任导演和摄影工作,《追逐太阳》获得同年度“中国电视金鹰奖”。执导了纪录片《巴人之谜》、《武士》、《下江人》等片,《巴人之谜》一片在央视一套等5个频道连续播出,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二等奖。专题片《人文周庄》获得中国视协电视散文佳作奖,《武士》获得由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技影协颁发的科技影视纪录片一等奖。在中央电视台年度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中担任三分之一比重片集的撰稿、导演和主摄影,该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获得观众好评。其中,由他执导的《再说长江》开篇片集《大江巨变》于今年8月分别获得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学术奖“最佳特别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撰稿奖”。
罗彬事迹简介
罗彬,男,35岁,199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98年到重庆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先后在《第九直播室》、《今日视点》、《看了再说》、《直通现场》等栏目担任记者,最近6年来该同志主要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坚守在舆论监督的第一线,有大局观念,富有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该同志连续三个月奋战在医院、检查站、车站等“抗非”前线,制作了《暗访非典检查站》、《公路筑防线》等一大批优秀节目,获得了国家级奖励。
“12·23”开县井喷事故中,该同志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连续一周每天休息不到3小时,播发了三集十分钟的新闻专题和十六条新闻,及时深入地报道了事故的处理情况。
多年来该同志制作的新闻评论节目达两百多集,从不同的角度传达了党的声音和政策。他在节目中,反映了老百姓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促进了很多问题的解决。制作的节目多次触动了黑恶势力的利益,在遭到人身威胁时,也毫不退缩。在打击非法煤矿行动中,他不为非法矿主的重金所动,多方位报道了整顿小煤矿情况,制作的《政令是如何执行的》新闻评论节目获国家级大奖。
他先后被评为重庆电视台最佳新闻记者、先进工作者。其新闻作品获国家级奖励4次,市级奖励12次。
卢明亮事迹简介
卢明亮,男,42岁,中共党员,于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后被分配到重庆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先后在电台科教部、社教部和新闻部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至今。
2000年获得新闻系列副高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被重庆电台聘任主任编辑。先后担任电台新闻部采访科、编辑科和新闻热线科科长。2000年9月至今先后担任重庆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新闻频道总编、广电集团广播新闻频道总编。其间,曾多次被评为市、局、台的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全市国防教育宣传先进个人;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严打斗争先进个人,2003年,获得全市新闻界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在2003年以他为主任的新闻中心,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广电系统先进集体。
多年来,卢明亮同志采写了大量反映重庆市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闻稿件。特别是2003年3月担任新闻中心主任以来,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重点报道:《重庆重点工程建设巡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在重庆》、《党旗高扬》、《高峡出平湖》、《来自淹没线下的故事》、《来自重点工程工地的报道》、《党风廉正看巴渝》、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大型系列报道“邓小平在重庆”、《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报道》等专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重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
胥悦事迹简介
胥悦,男,30岁,中共党员,1999年至今担任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其制作的大型报道《直击135》荣获中国新闻二等奖,7年来采访报道各类新闻1600多条。
他报道的题材范围广,又能突出重点,深入现场。对扶贫和移民题材情有独钟,不畏艰苦,几乎踏遍我市库区所有移民乡镇,多次在移民家留宿,拍摄到许多可以见证历史的珍贵镜头。
在重大时政报道中,胥悦同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去年为了做好市长峰会的报道,拍摄制作大型新闻节目《对话峰会》,先后前往外省兄弟城市,采访市容风貌和发展经验。
在三峡蓄水前后五天中,胥悦进行了15次现场直播报道,全方位反映了水位变化,水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后期扶持等方面状况,引起强烈反映。
他扛着摄像机跑遍本市贫困区县,以鲜活的镜头记录了山区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有时深入工地采访,不但要克服生活上许多困难,甚至要冒生命危险。
在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中,他采访报道了很多抗旱救灾的感人事迹,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在一次跟随市委书记汪洋的调研中,他突发胆囊炎,但因为当时采访已经开始,无法换人,他忍着强烈的疼痛,汗流满面地认真拍摄下每一个生动的镜头。他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努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群众的欢迎。他的作品获全国新闻二等奖两次,市级各类好新闻奖十余次,被评为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先进个人、优秀党员、最佳新闻摄像。
王印毅事迹简介
王印毅,男,29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1998年加入新闻工作行业后,就投身到体育新闻报道第一线,凭着对新闻工作和体育事业的热爱,8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写好每篇文章,做好每次报道,不懈努力进取,在我市体育报道领域中出类拔萃,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在国内同行中也是佼佼者。该同志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体育报道刻板模式,克服新闻同质化倾向,强化体育报道人性化,细节化以及清新的散文式写作风格,加强了体育报道的文化意味和趣味性,吸引了众多非体育迷的阅读兴趣,深得广大读者的欣赏和认可。
他是我市体育报道领域中具有国内外大型采访经验最多的一线从业者,多年来,采访报道足迹不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而且还多次作为国际足联,亚足联,英足总等国际或区域体育组织在本市邀请的唯一代表,先后赴德国,荷兰,葡萄牙,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卡塔尔,新加坡等国采访男足世界杯,世青赛,欧锦赛,英超,意甲以及亚洲杯,东亚四强赛等大型赛事,刊发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和诸多的奖励。
他在多年体育报道中视质量为生命,增强精品意识,《中超“借壳还魂”基本搞定,力帆红塔只等双方签字》曾获得了全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哈曼:重庆满分》等五篇文章先后获得市好新闻奖。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优秀员工和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成为重庆晚报首席记者第一人,2006年继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贺斌事迹简介
贺斌,男,39岁,1999年进入重庆晨报以来,历任政治经济部记者、编辑,社会新闻部编辑、副主任,现任本地新闻编辑部主任及编辑中心副主任。
在采访部门工作期间,贺斌以细腻的作风,与记者密切合作,大胆探索,确立了对每日重大焦点新闻的组合报道样式,在重庆都市报中率先开设了教育新闻和法治新闻专版,并将这两个特色新闻版面打造成了名牌。
在非典横行的2003年,贺斌不惧危险,与一线记者一起,前往重医一院的非典隔离病房采访,与非典疑似患者仅一“门”之隔,采写了感动人心的报道《隔离病房的娘子军》。还与记者配合,策划、采写了专家访谈《非典不会在重庆流行》,对克服市民“谈非色变”的恐惧感大有帮助。
2005年9月,贺斌被调入刚刚成立的编辑中心任副主任。贺斌与同事们一起,将本地、财经、中国、国际新闻的编辑,纳入统一管理,打通了各新闻版块间的藩篱,使重庆晨报的编辑整合能力得以加强。并与同事们一起摸索出一套更活泼、更具冲击力的编辑手法,陆续推出“国庆全消费”、“市长峰会”、“春节全家福”特刊,同行和读者交口赞誉。
2006年,百年一遇的干旱高温肆虐山城,贺斌和同事们一起,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特大干旱的专题报道,而且自始至终奋战在编辑一线,力主记者深入抗旱一线,刊发了一系列带有滚烫温度的现场特写以及人物通讯,弘扬了山城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
钟志兵事迹简介
钟志兵,男,36岁,大专文化,现为重庆商报版式中心摄影记者。
1999年投身新闻工作以来,经过刻苦努力,逐步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新闻业务骨干,其工作态度和采访作风口碑甚佳。其作品先后获市好新闻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7次,多次获全国好新闻一、二、三等奖。2003年,他是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非典”病房拍摄的记者,其摄影作品引起全国反响。
他充分认识到摄影报道在现代传媒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抢抓抢拍有新闻价值的镜头,往往冒着严寒酷暑长时间守侯,不顾疲劳、危险,往返奔波,被同仁戏称“钟亡命”。
钟志兵曾6次奔赴三峡坝区和库区,不畏艰险,早出晚归,寻找战机,拍到了一些精彩的独家照片。他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富于同情心,大量报道起到良好效果,改善了当事人的处境。几年中,他个人为弱势群体捐助近万元。他在该报每月发照片100幅左右,每月都是发稿第一名、好稿第一名。
在今年的抗旱救灾报道中,钟志兵跑农村、赴火场,拍下100多幅感人的照片。采访中,与消防战士并肩战斗,中暑还坚持到发稿后才去输液。他的作品不但真实生动地报道了旱情,还推动了抗旱斗争。他拍的图片《重庆公交驾驶员用矿泉水冰棒降温》的大幅照片,被中央电视台摘播后,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为此,市政府拨100万元专款购买冰块为公交车降温。
蒋从容事迹简介
蒋从容,女,37岁,巴渝都市报社编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
她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她在群众中有较好的口碑,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积极参与报道,推出特刊并撰文引导读者增强抗击“非典”的决心;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二点,在办公室泡方便面解决晚餐。因工作繁忙,没有多少节假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无暇照顾家庭,陪家人过一个星期六星期天成了奢望;2004年奥运会期间,为及时报道最新赛况,通宵达旦地积极参与特刊的编辑工作,以致落下腿病的毛病;去年,她70多岁的父亲癌症复发到重庆住院,从化疗到放疗,整整几个月,仅匆匆看望父亲两次。今年,为搞好抗旱救灾宣传工作,在其父三次病危的情况下,仍坚守岗位。在父亲去世前一天晚上,她才匆匆请假赶回丰都老家。
她所编搞件质量高,《<九妹>好哄人》、《悲喜三峡》、《另一种完美》、《涪陵剪刀梁成功爆破》、《涪陵,和谐与梦想同在》、《美国朋友来涪陵当保姆》以及参与写作的《在“非典”面前……》等多篇稿件在重庆市和全国获奖。
十多年来她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涪陵:法律援助在行动》等在重庆市和本单位获奖。她还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新闻工作者。


来源:新浪新闻

编辑:张家乐

433#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35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今起公示!
35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公告
35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于2025630日至74日在中国记协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公示。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并通过电话、传真、信函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反映有关情况。
评奖办公室将认真受理、核查举报意见,并将评议意见提交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评选委员会参考。
本届评选工作结束后,评奖办公室还将在中国记协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公示评选结果,接受监督、评议。
电话:010-61002846传真:010-61002726电子邮箱:5826@vip.163.com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7号邮编:100062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2025630
长按扫描二维码,进入公示界面
↓↓↓
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