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1:2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太阳报高层花钱买消息被捕
  2012年02月13日02:34  新京报

  英国警方当地时间11日逮捕5名《太阳报》员工和3名公职人员,指认他们涉嫌行贿或受贿。这家英国小报近来受腐败丑闻困扰,上月底已有4名员工遭捕。默多克计划本周飞往伦敦处理此事。

  警方调查不断升级

  传媒大亨默多克名下新闻集团当天发布声明,证实旗下《太阳报》5名员工遭捕。警方说,遭捕《太阳报》员工涉嫌向警方和政府官员付钱买消息。

  新闻集团和警方没有披露遭捕员工身份。

  媒体消息人士说,这5人分别是副主编杰夫·韦伯斯特、首席记者约翰·凯、图片编辑约翰·爱德华兹、首席国际新闻记者尼克·帕克和记者约翰·斯特吉斯,他们的年龄在45至68岁之间。

  按照警方披露的消息,除《太阳报》员工外,英国警方当天还逮捕了一名39岁的国防部女职员、一名36岁的武装部队男性成员和一名39岁的萨里郡警察局警官。

  11日的抓捕行动表明警方对新闻集团的调查不断升级。警方上月28日逮捕4名《太阳报》现任或前任员工,至11日,这一涉及媒体腐败的调查已致21人遭捕,包括3名警官。

  新闻集团忙“自查”

  警方的线索来自新闻集团设立的“管理和标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在《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后成立的,由一名律师牵头,自查新闻集团旗下的《太阳报》、《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等报纸,以挽回新闻集团被《世界新闻报》事件所拖累的声誉。

  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去年爆出非法窃听案后,警方起初关注媒体非法窃听电话和窃取电子邮件行为,随后着眼于记者是否向警方非法买消息。如今,警方把调查目标扩大至其他公共部门。

  媒体窃听丑闻始于13岁失踪女童米莉·道勒手机遭窃听事件的曝光。随后,该事态逐步升级,致使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十多名记者和编辑被捕,数名上级管理人员辞职,数名伦敦高级警官辞职。

  (钟合)

http://news.sina.com.cn/m/2012-02-13/023423921873.shtml
4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0:30: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外新闻机构规范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

2012年02月16日16:16  新华网
  美联社“推特事件”说明了什么

  ——看国外新闻机构如何规范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

  日前,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

  以管理温和著称的美联社也下“重手”规范员工使用推特,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使用社会化媒体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另一方面,舆论对美联社在这一事件中的理解和支持态度也表明,以自律规范的方式治理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社会共识。这同2009年CNN因微博政治言论不当开除一名高级编辑所引发的广泛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在开放的社会化媒体上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对新闻机构的心理期待。

  这起事件中,美联社执行总编辑卢·费拉拉写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措辞相当严厉:“你们的首要任务是为美联社工作,而不是推特。”在管理素来温和的美联社,此般语气殊为罕见,其间透露出的无奈与焦虑也溢于言表。如今,推特、脸谱、Youtube、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全面渗透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频频引发管理问题。这种无奈与焦虑,成为国内外众多新闻机构的共同心态。

  前景:网络行为须有规范

  这起事件中,美联社执行总编辑卢·费拉拉写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措辞相当严厉:“你们的首要任务是为美联社工作,而不是推特。”在管理素来温和的美联社,此般语气殊为罕见,其间透露出的无奈与焦虑也溢于言表。如今,推特、脸谱、youtube、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全面渗透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频频引发管理问题。这种无奈与焦虑,成为国内外众多新闻机构的共同心态。

  美联社“震怒”的另一个原因,是该社此前不久刚刚更新了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有关规则。不得在推特上发布美联社尚未发布的新闻,即为其中重要内容。早在2009年,美联社就出台了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指导规范。相较旧版,2011版的规定更加细致,对员工应该如何保护隐私、发表观点、发帖与跟帖、加关注与加好友、识别消息源等问题都有详细具体的指导。

  同美联社一样,法新社也在2011年更新了社会化媒体使用规范,对记者编辑在虚拟空间的行为约束更加严格。事实上,用内部法规的方式管理员工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国外媒体的共同做法。截至目前,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网、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国际一流媒体机构都先后出台了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管理规范。其中,《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最为国内媒体所熟知(详见《中国记者》杂志2010年第7期),目前许多国内媒体的相关管理规范中都能找到路透的影子。

http://news.sina.com.cn/m/news/roll/2012-02-16/161623944313.shtml
4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俄反对派炮制“普京受审”短片(图)
2012-02-17 04:01: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有403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6)


核心提示:近日,互联网上出现“普京受审”视频。视频中“普京”被关在铁笼中神色黯然,他被指控犯有巨额盗窃、金融诈骗和策划恐怖行动等“罪行”。据称视频是俄著名反对派人士阿列克谢·纳瓦利内通过自己的博客主页上传的。



所谓普京“受审”的视频(左)据信是从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受审(右)的画面炮制而来的。

所谓普京“受审”的视频(左)据信是从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受审(右)的画面炮制而来的。

本报讯 3月4日举行俄罗斯总统大选投票日将近,候选人之间的选战也愈演愈烈。作为最主要候选人的总理普京,在受到支持者拥戴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反对派的批评。有反对派更炮制“普京受审”的视频,希望以此破坏其形象、降低其支持率。

据报道,2月13日,互联网上惊现“普京受审”视频。“巧合”的是,片中的主审法官是曾判决俄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的主审。



短片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报道了莫斯科哈莫夫尼切斯基法院审理一桩“非常有趣的”案件的消息。短片中的“被告”被关在铁笼中,而其相貌与普京极其相似。“解说员”在介绍“案情”时,称被告是“前总理普京”,他被指控犯有巨额盗窃、金融诈骗和策划恐怖行动等“罪行”。视频中还录制了“普京”与法官的对话,从中可以清晰听到普京的声音。

据报道,“普京受审”视频是俄著名反对派人士阿列克谢·纳瓦利内通过自己的博客主页上传的。

“普京受审”短片在俄罗斯网民中引起广泛反响,很多网友留言替普京辩护,批评那些炮制该段视频的人。



http://news.163.com/12/0217/04/7QEH0ETN00014AED.html
4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10:37: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视频:美电视台开除针对林书豪制作辱华标题雇员

2012年02月20日09:42 CCTV新闻频道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71539975_1_OBrjSSU4XDTK+l1lHz2stqkM7KQNt6nknynt71+iJAheVQqKYIrfO4kK5yjTA8ZL9mk/s.swf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2:3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1名高级警官涉窃听案接受调查

2012年02月25日09:34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2月24日电(记者 白旭)英国警方24日说,伦敦警察局一名高级警官因涉嫌卷入窃听丑闻正在接受调查。

  英国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怀疑,这名警官曾把不该泄露的信息透露给《世界新闻报》。然而,委员会目前尚未发现任何证据显示这名警官接受贿赂。这名警官主要负责反恐和皇家安保。

  英国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副主席德博拉·格拉斯表示,有关指控严重影响了公众对警方的信心。

  另据报道,曾因窃听入狱的私家侦探格伦·马凯尔在过去5年内窃听电话达2226次,并把相关信息提供给《世界新闻报》记者。马凯尔2007年因窃听英国王室成员电话入狱6个月,同他一起入狱的还有《世界新闻报》前王室新闻编辑克莱夫·古德曼。

  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去年7月最先被曝卷入窃听丑闻并被关闭。此后,该集团所拥有的多家报纸相继被指控存在窃听和有偿购买敏感信息行为。有英国媒体报道说,“窃听门”的受害者可能多达4000人。

http://news.sina.com.cn/w/2012-02-25/093423994397.shtml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3:21: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战地记者为新闻丧命引争论 专家称要会保护自己2012年02月29日 09: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0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然而在今年2月22日,又有两名战地记者因为“离得太近”而失去了生命。
  对于这些战地记者的罹难,很多人表示尊敬和同情,然而,更多人表现出不理解。认为战地记者为了报道新闻,值得牺牲自己的生命吗?为获得战场上的新闻,非要穿越死亡之门,才能找寻到光明和正义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认为,不主张他们去冒险。他说,衡量好的战地记者的标准是:越是优秀的战地记者,越会想方设法在现场如何保护自己,要避免自己因为新闻而丧命,这不仅是对于生命本身的保护,也是对这个职业能够继续坚持、发展的前提。好的战地记者就特别需要规避风险,尤其是对生命有伤害的风险。
  “阿拉伯之春”中有20余名记者死于炮火
  本月22日,美国记者玛丽·科尔文在叙利亚霍姆斯一个临时媒体中心被叙利亚政府军的炮火炸死。和她一起丧命于新闻一线的还有28岁的法籍摄影记者奥奇力克。


  现年55岁的科尔文供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是英国报纸驻当地的唯一一位记者。该报25日透露,科尔文与其他记者进入叙利亚反对派设立的这个临时新闻中心时,他们按中东风俗,在大堂入口处脱下鞋子。该中心遭到炮火袭击时,科尔文并未受伤,只是全身布满灰尘,但她认为这个建筑物已经成为一个攻击目标,所以决定撤离。但当科尔文跑到入口处准备捡回鞋子时,一枚火箭弹在建筑物前爆炸,把她和法国摄影记者奥奇力克炸死。新闻中心的其他记者也有受伤。
  科尔文生前三十年一直在战争的最前线报道新闻。在供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25个年头中,她穿梭于世界各地最危险的地段。她眼上戴着一个黑色眼罩的形象为世界的读者和观众所熟知。
  自去年“阿拉伯之春”在西亚北非蔓延以来,已有20余名记者为了报道新闻,像科尔文一样死于炮火之中。与科尔文一起遇难的《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记者奥奇力克,支持他继续走在战地采访之路的力量,则来源于继续着他朋友的工作。他的好友在去年突尼斯采访街头骚乱时被袭身亡。这位凭借《为利比亚而战》,在上月刚获得了第55届荷赛奖普通新闻类(组照)一等奖的年轻摄影师,《卫报》评论称:他的墓碑上会刻着:1983—2012。太年轻了,看到的人恐怕都会叹息。
  西方在叙利亚发起舆论战争
  根据黎巴嫩情报人员截获的叙利亚军官间的通讯显示,叙利亚士兵接到指令以科尔文当时所在的临时媒体中心作为袭击目标。据一份拦截叙利亚军官的情报显示,军方轰炸媒体中心前收到命令:对入叙记者格杀勿论。
  但叙新闻部长马哈茂德22日发表声明说,两名当天在中部省份霍姆斯遭炮袭身亡的西方记者是在未获新闻部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叙利亚的。马哈茂德称,叙新闻部对美国记者科尔文和法国摄影师奥奇力克及其他国外记者在叙利亚的采访活动毫不知情。他呼吁外国记者赴移民局登记,依法获得许可。张志安认为,叙利亚官方发布的规则有争议,本身是对言论自由和采访权利的伤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沈雅梅称,这两位记者在叙利亚工作期间身亡,确实有殉职的色彩。从声明上看,外国记者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进入叙利亚进行采访。一方面来讲,在叙利亚局势比较乱的情况下,这套程序是否健全和完善,会让人产生质疑。另一方面,身亡的战地记者是否遵守了这套程序也很难说,毕竟西方对待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政治倾向是不一样的。
  叙利亚领导人巴沙尔日前称,西方已经在叙利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战争,他坚信,叙利亚本地媒体能够赢得这场舆论战。
  一般来讲,很多国家对外国记者都有很严格的管控制度。据沈雅梅介绍,以色列对外国记者的管控就非常严格,以色列总理府办公室负责登记记者采访区域和时间等情况。他们会掌握每一个记者的手机号,通过发短信的方式提醒记者。像以色列这么严密的新闻监控制度,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
  沈雅梅认为,西方媒体在对叙利亚危机进行报道时确实有明显倾向性,他们往往喜欢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唱衰巴沙尔,说他已经不能控制国内情况;另一方面,在一些不利于反对派的问题上,会选择性“失明”,不去报道。西方这种宣传方法,其实并不是今天才有,只不过在叙利亚局势这个放大镜下面,让人们看得更加清楚。
  学者解读生命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众多战地记者为了更加接近新闻真相,而将生命和安全抛之脑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认为,对于像科尔文这样为了展示真相,而在采访中失去生命的战地记者是很值得尊重的。但是生命换取新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在新闻界或者新闻职业里,从来不会说“用生命换新闻”,没有什么新闻是值得拿生命换的。所以不应该有“拿命换新闻”这种理念,更不能倡导。
  他认为,战地记者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在新闻现场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报道,使读者知道战争中的真实情况,战争给人的残害,也让人知道战争背后的原因。不仅满足一个国家的知情权,更多是让全世界了解新闻事件的现场。战地记者是记者中最受尊敬的群体,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面临危险,因为现场是最能吸引记者的,有生命危险的现场,但恰恰又是离现实最近的地方,相信这就是这个职业的魅力吧。就像登山,也存在很多危险,但依然很多人选择去攀登,如果问他他会说因为山就在那里。“对于战地记者来说也是新闻就在那儿”。(驻京记者 魏香镜 记者 杨美峰 实习生 邵亦晴)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2-29/3706702.shtml
427#
发表于 2012-3-13 11:57: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发酵 英新闻投诉委员会解散

2012年03月10日09:51  国际在线

  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8日宣布,着手解散这一媒体自我监督机构并筹建新机构,以挽回因窃听丑闻受损的社会形象。

  新闻投诉委员会当天在一场会议后宣布,正加紧制订计划解散机构,同时筹划组建新机构。委员会没有公布时间表。

  新闻投诉委员会1991年成立,是英国媒体行业自我监督机构。机构没有强制约束力,可要求媒体就错误登报道歉,但无权“开罚单”。

  英国周日小报《世界新闻报》去年曝出窃听丑闻后,不少人指责新闻投诉委员会监管不力,要求解散这一机构。主持调查这一丑闻的法官布莱恩·莱韦森今年1月表态,应当彻底整改新闻自律机构。

  莱韦森认为,媒体自律机构应保持独立性,迎合公众需求。新闻投诉委员会主席戴维·亨特呼吁赋予新机构更多实权。

  媒体业法律专家安德鲁·特里披露,各方还没有敲定新媒体监督机构的具体职能和权力。“亨特承诺集思广益……(新机构将)既保持公信力,又能让媒体接受。”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0/095124092090.shtml
428#
发表于 2012-3-13 12:35: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德国《图片报》取消在头版刊登裸女照片传统

2012年03月12日04:14  信息时报 微博

《图片报》3月9日的头版,成为“裸女绝唱”。


英国《太阳报》的“三版女郎”同样出名。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据英国媒体11日报道,德国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图片报》近日结束了长达28年的在首页刊登裸体女孩照片的传统。
  3月10日起取消刊登
  在3月9日的《图片报》头版上出现的波兰女孩爱娃的裸体照片,成为该报最后一张刊登在头版上的裸女照片。该报表示:“《图片报》取消了头版的裸女图片!从女性的角度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图片报》和德国所有的男性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据悉,为了表达对女性的敬意,《图片报》的男性员工于3月8日作出了这一历史性的决定,当时他们的300多名女同事正在享受国际妇女节假期。
  裸女图片将移到内页
  《图片报》还表示,此后该报还将像过去一样“性感”,但是此类图片只会出现在报纸内页中。
  据悉,《图片报》创刊于1952年,是德国第一大报。从1984年以来,该报头版一共刊登过5000多名女子的裸体照片。中新

429#
发表于 2012-3-16 11:4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国家媒体散步谣言
朝鲜《劳动新闻》刊发未证实消息称李明博暴毙

2012年03月14日13:42  新闻晚报
  晚报综合报道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朝鲜报纸《劳动新闻》似乎已经从资本家那里学到了一课:八卦有市场!最近,这家报纸刊发了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称,韩国总统李明博“暴毙”,引发朝鲜民众击掌相庆。

  无法证实消息真实性

  3月11日,朝鲜国内最大的报纸《劳动新闻》报道说,平壤城内热议的话题是韩国总统李明博“暴毙”。 《劳动新闻》说,朝鲜人民在地铁站、公交车站和国内许多村庄击掌跳舞,以示庆贺。

  《劳动新闻》同时写道,我们编辑部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他们显然希望我们能证实这一消息。我们无法确定消息的来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明博的下场是热爱正义、厌恶不公正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这是他应该受到的严厉判决。

  《劳动新闻》的报道有一些不敬言语,报道最后承认它无法证实李明博暴毙的消息。但报道利用这一机会宣称李明博“事实上已经死亡”,并说韩国人甚至抗议李明博继续担任总统。

  同时出现在该报朝鲜语网站上的这则报道周一被部分韩国媒体转载。朝鲜中央通信社没有将这篇报道翻译成英文,也没有对报道进行压缩和转发。朝中社还刊发短消息,描述朝鲜民众对《劳动新闻》这篇报道的反应。文中说,这则传闻让朝鲜人民欣喜若狂。

  李明博脑容量太小?

  上周六,朝中社刊发了经过改写的《劳动新闻》的另一篇报道,说的是李明博在韩国的政治对手自其2008年上台以来一直用来取笑他的绰号。

  李明博的绰号2MB可以看作是其英文名首字母缩写LMB的变体,因为朝鲜文中的“李”这个字看上去就像罗马数字里的2。李明博的政治对手称其为2MB是想暗示外界,李明博并不聪明。因为在今天看来,无论电脑的处理器主频还是存储容量,2MB(2兆字节)都太小了。

  虽然对该绰号的反应晚了,但《劳动新闻》却认为这一叫法实在高明。从朝中社翻译的英文稿来看,该报说,2兆字节的内存容量实在太小,只能存储两分钟的MP3格式的歌曲或10秒钟左右的视频。李明博因为他不正常的思维能力赢得了这一不光彩的绰号。

  加大对李明博攻势

  朝鲜针对韩国政府、特别是李明博的宣传攻势,本月以来尤其显得咄咄逼人。这些宣传也富有创意和娱乐性。朝鲜媒体已经开始引用老百姓骂人的下流话。本月早些时候的一篇报道引用平安南道平城市一名妇女的话说,作为一个女人,我擅长杀狗;但愿我能到首尔去杀了那条叫明博的狗。

  3月4日,朝鲜政府在平壤举行大规模集会。军人们在会上举着对李明博发出死亡威胁的标语。而针对有韩国士兵拿金正日画像打靶的报道,朝鲜媒体一连几天都在抨击。然后朝鲜媒体又公布照片和视频,显示朝鲜部队朝着据称为李明博的画像开枪。

  一些分析人士猜测,朝鲜这是要在韩国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从而对下个月举行的韩国议会选举施加一定影响。如果李明博领导的保守联盟失利,那么开明的执政党派就有可能允许援助物资和资金重新流向朝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韩国和美国正在举行一年两次的联合军事演习,在此期间,朝鲜常常会加强语言上的火力。

  李明博没有直接回应朝鲜的宣传攻势。但在周一会见韩国报纸总编时,针对有人说他的对朝政策削弱了首尔在平壤前面的地位这一指责,李明博反驳说,朝鲜已经不再寻求极大地增加开城工业园的收费,并且已经认识到它未能离间美国和韩国的关系。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14/134224114259.shtml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9:30: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鸿海:美媒承认新闻造假属商誉平反


更新时间 2012年3月18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06

Facebook
Twitter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




鸿海/富士康企业集团表示,美国媒体承认新闻造假是对企业商誉的平反。

鸿海企业集团发言人刑治平称,美国媒体承认误报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工厂劳动条件恶劣并收回报道是对企业商誉的平反,但造成伤害已无法挽回。

刑治平还表示,希望其他美国媒体以及美国公平劳工协会(FLA)在未来报道和报告时,不要再次发生类似误报或引述。

富士康集团系台湾鸿海集团投资大陆发展而来,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讯、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组件与系统产品。在中国大陆多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

富士康为包括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在内的一些美国大型国际电脑业巨头生产产品。

美媒新闻造假

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PRI)16日宣布,其麾下的《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栏目年初播出的一集所谓“揭露”富士康“血汗工厂”的报道中存在多处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因此决定撤回整集报道。

上述这集节目中报道了一些诸如富士康工厂工人中毒、童工关节变形等“揭露”劳动环境与条件恶劣的内容。

《美国生活》节目制作方称,调查后发现节目中有造假内容: 比如新闻制作人麦克·戴西(Mike Daisey)在报道中声称到深圳富士康采访制造苹果产品而被烧伤的工人,并让工人用伤手抚摸苹果产品,而这场面并没发生。

调查人员询问了戴西采访时使用的翻译人员,翻译人员也否认发生过戴西讲的情况。

此外,戴西在节目中称,他见到了一组工人,他们在深圳工厂的iPhone组装线工作时受到一种化学品的毒害。

虽然对苹果供应商的调查证实的确在中国一个工厂发生过类似的事,但事情并不是在戴西访问过的深圳的工厂,而是发生在苏州的富士康工厂。

戴西推罪女翻译

另据美国媒体报道,面对巨大公众压力,被指造假的新闻制作人戴西如今将事件主要责任推罪给协助他在2010年前往中国采访的女翻译。

戴西因攻击苹果公司“借着中国血汗工厂发财”而一举成名,他还专门在纽约百老汇推出了一台名为“史蒂夫·乔布斯的痛苦与狂喜”的独角戏。

已故的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前任总裁。

在戴西的新闻报道被撤回同时,他的百老汇独角戏也被迫收场。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 ... nn_fake_story.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