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11#
发表于 2024-6-25 17:05: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村支书给大学生打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乡村思政课”结课
近日,来自荣昌区直升镇的党委委员叶松生和道观村党总支书记陈善荣走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传媒工作坊》课程考核现场,两位村镇干部与专任教师一道对学生创作的24部短片进行评分。
作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与荣昌区直升镇共同打造的“乡村思政课”,这学期的《传媒工作坊》课程按照“村镇出题—学生拍摄—联合评分—应用乡村”的思路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视频拍摄的形式进行乡村调研完成课程考核。今年5月中旬,学生们接到了来自荣昌镇道观村、万宝村和燕儿村的拍摄任务。在进行了详细的选题策划和准备工作后,80余名学生于6月1日前往这三个村庄开展实地拍摄工作,经过后期剪辑制作出24部短片。
这些短片包括新闻报道、专题片和电视散文等多种体裁,内容涉及直升镇乡村产业的调研,如花椒集约化种植、三角梅花卉与旅游开发等,也包括了乡村文化宣传的作品,例如推广“小院+”数字治理App的视频、反诈骗警示片、燕儿村民宿宣传片等。此外,还有学生现场发掘的荣昌猪瘟防控、基层村官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展现了学生们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同学们亲历了农村实践,感悟了三农情况,认为“田间地头,沾满露珠,最有真味;深入农户,体验生活,最有真情。”   
《青果送新“香”:数字化下的新乡村新图景》《留学生眼中的重庆道观村》《“小院+”:乡村“智”治新风光》.....大学生制作的短视频名称耳目一新,格外别致,让荣昌区两位参加评审的村镇干部眼前一亮,喜色颜开。与此同时,部分创作小组的同学代表也来到评分现场,与来自拍摄地的干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思路阐述。21级广电专业莫云迪同学说“‘乡村思政课’的实践,让我们在思考如何赋能乡村方面新增了串联的思路,博采众长,受益匪浅。”   
两位村镇干部与专任教师共同制定了评分标准,从内容深度、画面质量、创意亮点等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综合评定,并选出了一部分优秀作品,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和科普中。评审结束后叶松生委员说:“从学生作品来看,这种接地气的‘乡村思政课’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倾听农民的心声,用脚步来丈量田野大地,洞悉乡村民情和乡土情怀,收获了课堂中不曾有的感知,得到了基层中火热的社情体验。”
在随后的“乡村思政课”总结交流中,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表示,“请村支书来对学生作品的评分既是对学生作品的直接检验,基层干部的点评给了学生们作品另一个角度的诊断与剖析,也是校地共建‘乡村思政课’,有效推进人才培养的新尝试。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现实生活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拓展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来源:重大新闻学院(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12#
发表于 2024-6-25 17:2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澎湃评论员复旦哲学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我也是有这种资格的人吗?

本文系澎湃新闻评论员沈彬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我是九七哲学本科的沈彬,是澎湃新闻的一名评论员。

当哲学学院邀请我来这个重要的场合发言时,首先我是自我怀疑的:我也是有这种资格的人吗?难道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不是需要在复旦捐一幢楼的那种人吗?

非常感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作为“母校妈院”,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这么一个普通的毕业生有这个发言的机会。这是我几十年以来接到的最大的单子。这是无上的荣光,感恩!感谢!

毕业意味着离开,我们都是戴着复旦的冠冕进入这所高校的。而毕业之后,我们将进入“后复旦”生活。对于很多人——比如我,会进入普通人的“后复旦”生活。

和诸位聊一下普通人的“后复旦”生活。这是我最可以说的。我是一名媒体的评论员,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就,因为工作的原因,可能曝光率比其他同学各位高一些,仅此而已。

像很多复旦的毕业生那样,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日三餐,碎银几两,“甲方爸爸”的教训,老板的PUA,每日的打卡,格子间里的PPT……在我所在的单位里面,可能一个饮水机,有7个复旦的在喝水。你有时有一种落差,难道曾经这么优秀的自己,就被困在这个地方了?

作为一个平凡的新闻工作者,今天的我,没有豪情万丈的底气来重复当年那句“今天我为复旦自豪,明天复旦为我骄傲”。但我依然认为,我守住了复旦赋予我的价值观,相信自由的力量,拥有思考的勇气,不随波逐流,不丧失良心,不屈服、不盲从,在普通的岗位为复旦守住一盏灯。

在很多无奈的关口、内心煎熬的时刻,我会坦率地说出一句,“这事我做不出来,因为我是复旦的,我是学哲学的,你不要骗我。”

毕业后,我们进入“后复旦时代”,复旦不应该是我们的包袱,而是我们的底线,复旦不只是荣誉,更是我们的价值观体现。我从哲学系出走半生,可能是行囊空空,头脑却有坚守。

23年前——一个遥远的时代,我毕业的时候,当时吴晓明教授给我们念过杜甫的“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我曾经以为那个“儿女忽成行”的日子会很远。想不到真的很近。上周六我参加了我儿子的小学毕业典礼。其实,杜甫的这首诗里还有一句叫“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毕业23年之后,我又回到了相辉堂,有了“重上君子堂”的机会。

首先,我想说,哲学可以是我们一生的慰藉,你可以放弃哲学,但哲学没有放弃你。

最近,我在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是在我们学习的哲学史上不怎么重要的哲学家。一天,我突然翻到了一页,他是这么说的:“在你青年时期以后的那一段里,你明白不能像一个哲学家那样生活下去,这种想法使你断了追求名誉的妄念,你可以明白地看出,许多人也可以明白看出,你与哲学相隔甚远,所以你的生活无法去赢得哲学家的美名。”

我和很多院友一样,“与哲学相隔甚远”。但是哲学依然是我们的底色,依然从中得到慰藉,得到启发,在面对困难时保有信心,在内心焦虑时得到安宁。

在这个学院里,我们一起仰望过康德仰望过的星空,一起精神徜徉过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一起探索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王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让我们在有限的几年时光里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者有了奇妙的交集,这是其他人没有享受过的本体论的塑造。

今年春节,我去了贵阳修文县,那还有一个有名的名字,叫“龙场驿”,就是当年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在王阳明悟道的“玩易窝”的岩洞里,只有我和我的儿子两个游客,卤素灯把洞里照得特别亮。我闭上眼睛,万籁俱寂,闻着岩洞里泥土和沙石的味道,慢慢地感受和王阳明重复在同一个空间里的体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句话突然就跳到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泪流满面,一个哲学学院“流浪儿”感受到了罕有的熟悉和慰藉。

最近,我一直用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安慰自己——按照自己的努力评价自己,而不是按照事情的结果。

你看,你可以放弃哲学,但哲学没有放弃你,你读过的《巴门尼德篇》或者《传习录》,总会很偶然地安慰到你,请大家珍惜。

第二,哲学不应该成为嘲笑的对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附和这样的嘲笑,否则只会让你的处境越来越糟。

世界越来越艰难,社会越来越陡峭,当下就业的压力很大。他们说“文科就是舔的”,他们说“哲学就是无用的”,我们看到了有哲学专业的硕士去当了外卖员,这两天有一张网上传播的图片显示,一位女生拿着纸板求职,自称“精通欧洲哲学,分析哲学、女性主义”,却找不到工作。

但是,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要附和这样的嘲笑,因为哲学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可能离开了这个专业,可能今生再也不会接触那些晦涩的著作,但年轻的时候的梦想不应该被嘲笑,哲学更不应该被嘲笑。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句刻薄的话:“既然一样是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不读一个自己想学的专业呢?”这话当然很刻薄。今天来复旦之前,我的一个澎湃新闻同事,也是复旦新闻学院的校友,特别提醒我跟诸位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提示一句:“哲学学院再不要看不起隔壁新闻学院!”

乐观地说,当下坚硬的世界,对哲学学院也是个“利好”,并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地反观“哲学之用”“文科之用”的机会。可能,之前不是你学的专业行,而是社会行;可能现在不是你学的专业不行,而是“社会不行”。丰盈的日子来了,就慢慢享受,粗粝的日子来了,不必妄自菲薄。

当社会的民粹合唱,把嘲笑文科当成段子,那么恰恰证明了哲学的意义。哲学不应该成为嘲笑的对象,文科也不是讽刺的宾语。

第三,我们有“爱智慧”的本领,而不是迁就愚蠢的市侩。

当下借着互联网的传播霸权,舆论场声音正在不断地下沉,反智主义、民粹思潮盛行,有人把刻薄当成清醒,把偏执当成率真,各种愚蠢被花里胡哨的理论包装成了智慧,占据了思想的主赛道。

在很多时候,这就是客观现实,我们无力反抗。但是在这个“爱智慧”的院系,今天我可以直白地说,应该警惕这样的思潮和感染。因为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坠落的幸福不是幸福,投降的权利不是权利,媚俗的智慧不是智慧。

专业的哲学教育让我们有了爱智慧的本领,而不是向下迁就愚蠢的市侩和妥协。在将来的很多年里,我们会面临着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极端愚蠢之间的落差,这是“后复旦时代”所难免的。

我们是光明的种子,智慧的蒲公英,我们要在人生当中捍卫复旦给予我们的价值。相信那些我们应该相信的,坚守那些我们应该坚守的。人生不长,时间是万物的吞噬者,不要用“正确”代替喜爱,不要把“算计”当成智慧。

第四,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我所在的97哲学本科班的同学们。我们这个班毕业23年以来保持着超级的团结,我们每年都有一次聚会,在这个群里我们彼此鼓励、帮扶,共同感受向上向善的力量,走过漫长的四分之一个世纪。我诚挚地希望各位在毕业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同学之间紧密的联系。复旦难得,哲学更难得。

凤凰花开,骊歌唱起,大家要走很久的路。毕业了,我们都进入了“后复旦时代”。复旦是起点,不是终点,复旦是荣耀,不是包袱,复旦是底线,而不是天花板。愿有一天,你遇到那个少年时的自己:不感伤,不后悔,不忧愁。人间枝头,各自乘流,愿诸位行有渡口,返有归舟。哲学给我们慰藉,而我们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13#
发表于 2024-6-26 17:11: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是否建议填报新闻传播专业?资深媒体人胡锡进这样看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随之启动。对于专业选择,作为媒体人的你,是否建议他们填报新闻学?对此,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在其个人微博分享了他的见解。
胡锡进认为,尽管目前新闻媒体在影响力和收入方面可能处于低谷,但社会对传播的总需求并未减少。从长远视角来看,传播领域的竞争只会越来越大,这方面的创新不断由技术的更新驱动,需要大量新型人才参与探索,媒体也一定会跟着社会的需求嬗变。
他坚信,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会不断以变应变,做出调整,向社会输送适应传播新形势的各种急需人才。光是这几年突然就出现了一大批搞直播的,过几年还说不定会出什么样的传播风。
目前,无论是企业还是机构,对于信息传播和公关的需求都在增加。随着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大型机构对于懂传播的综合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对于年轻人而言,深入学习传播学将为他们打开广阔的就业空间。胡锡进称,除了传统的媒体领域,他们还可以选择公务员、企业或机构的公关岗位,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多个分支。尤其在媒体行业,新媒体的崛起使得这一领域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
胡锡进强调,传播作为一个广泛且新潮的领域,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当前注意力经济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肩负着服务社会新业态和驾驭传播新形势的重要使命。他期望各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能够持续创新,引领学生们紧跟时代潮流。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14#
发表于 2024-6-28 23:3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要不要学新闻?又一记者公开发表看法
来源丨记者韩鹏风闻号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
高考出分了,新闻专业还能报吗?我说点大实话。
1、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大,非常快,以至于仅抱着“学一门手艺以后饿不死”的想法来读新闻专业,毕业后确实可能“饿死”。
以前新闻姑且算“手艺”,至少一些工种是。比如我举个得罪人的例子:灯爷。
电视台里有个工种是灯光师,负责在演播室给主持人打光的,人称“灯爷”——咱稍微拍过几张美照的网友都知道,拍照时,美不美不只取决于你的颜值,还取决于光:灯光从头上45度斜着打,会显瘦;打太正了,会显鼻子瘪;打歪了,会显脸黑;从下往上打,完了,直接成鬼片了!
所以,很多大牌主持人,也跟灯光师尤其客气,喊他们叫“灯爷”,因为主持人在观众眼中的形象,除了业务本身,可能一小半取决于领导让你出镜的频率,一大半取决于“灯爷”打光是否走心。
但如今,一台手机、一个网红灯、一点美颜滤镜,就足够把自己拍的美美哒,而且现在的AI,早已迭代到不是仅仅把人美白、美瘦、长腿、瘦腰了,还可以按照内容的需求,一键把人变成“精英范”“专业范”“冷静感”“健身感”之类的
也就是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只要会用手机,不去高大上的演播室,不跟灯爷的“手艺”配合,也能把自己拍出主持人的范。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威力。好的人工智能,一定比差的灯光师靠谱。灯光师这个“手艺”,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2、我举“灯爷”的例子,不是针对这工种本身,而是说“好的人工智能,一定比不走心的人靠谱”。其实灯光师如此,主持人又何尝不是?记者又何尝不是?编辑又何尝不是?
——过去的主持人,天天在电视上出现,最后大家都忘了他们说过什么,只记得他们天天在高大上的节目里,说着高大上的事,所以人也一定高大上呗。
——过去的记者,发的东西动不动就成了大江南北的街谈巷议,大家最后也忘了记者本人是什么水平,只记得他们在影响力这么强的平台发出了影响力这么强的内容,所以人也一定影响力强呗。
——过去的编辑,虽然在幕后,但人家掌握着审核权发稿权啊,主持人和记者本事再大,编辑那不给你通过,也白搭,最后大家虽然记不住编辑是谁,但都觉得他们有那么大的话语权,所以人也一定有话语权呗。
——至于灯光师、化妆师、摄像师、音频师、视频剪辑师、甚至推提词器的老师,都是同理。
只是,提词器有APP了,摄像有手机了,剪辑有傻瓜软件了,灯光化妆有美颜滤镜人工智能了,这些新闻专业教的“手艺”,都被科技取代了至少90%以上。而主持人、记者、编辑的“手艺”,还无法被科技彻底取代,但是:
——主持人能被人们看到几次,不再是每天黄金档栏目说了算,而是算法推荐说了算;
——记者发的东西有没有影响力,不再是媒体想发那些内容说了算,而是网友买不买账说了算;
——编辑话语权的大小,也不再是他们手里的审核发稿权说了算,而是他们回应汹涌舆情的水平说了算。
所以,看到了吧:新闻专业的老师们教你的“手艺”,没法当饭吃,也没法给你带来天然的高大上、影响力、话语权。
但是,如果你做的新闻,算法能推荐、网友能买账、舆情能认可(包括但不限于这几个因素,仅举几例),那么你依然是高大上、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新闻人——饿不死,而且会发展得很好。收入达到小康没有问题。
如果你确信是自己强而不是平台强,那么你从新闻机构跳出去,到风险更大的市场上去创业赚钱,是低资金成本、高智商情商的,成功的话,也是高回报的。即使创业没成功,也回不到老东家了,也可以去公关、互联网等。
所以,关键是专业+走心。因为人工智能再厉害,它们走不了心。
3、“灯爷”都被饿死了吗?没有。他们两极分化了!
因为人工智能的美颜,毕竟廉价,毕竟失真,人的手在脸上动一下,脸的胖瘦就变一下。真正专业的灯光师,他们给真正专业的主持人、真有故事的采访对象、真在一线的现场环境布置出来的灯光,烘托出来的氛围,既不失真,又符合特定的情绪,每次布光都是一次艺术创作,不是“手艺”:
——这些好的灯光师,有的仍在新闻机构的重要节目里做灯光师,不然你猜人民大会堂里外国政要访华时的灯光是谁布的?有的出去了,到电影、MCN、娱乐圈之类的地方赚大钱去了,他们靠着走心、专业、不可替代,变成了真正受人尊重的“灯爷”;
——那些靠“手艺”给主持人看人下菜碟的灯光师,有的在新闻机构里被边缘化,做一些不疼不痒项目的灯光师,以后万一节目砍了他们饭碗也难保,有的干脆去婚庆公司之类赚辛苦钱,一般的小婚庆公司收入肯定也不及以前在电视台了。
其实主持人、编辑、记者也是同理:两极分化。
张雪峰说“报新闻就把孩子打晕”(当然,他是对特定孩子、特定分数、特定情况说的,不针对专业或行业整体),指的是两极分化下的下限,是一种避坑思维。毕竟,咱不想让优秀的孩子去985辛苦学成后,到小婚庆公司打工对吧?
但现在卷到这个份上,哪个专业、行业都有坑要避——新能源车行业够火了吧,可万一你去的车企被现在这波价格战卷死了,不也照样裁员吗;却不是哪个行业都有很高的上限——新能源车、计算机之类,上限肯定够高,关键是你要能力强、踩对点,新闻行业上限也还行,关键是你要能力强、够走心。
踩点反而没那么重要,因为互联网下,算法给大家的机会相对均等,你去了哪个媒体,只要收入尚可、且你能玩转互联网传播规律,都有两极分化里向上分化的机会。
4、莫靠“手艺”做灯爷!要靠专业做大佬。
如果你都看到这里了,肯定不会觉得我是在码字diss“灯爷”了吧。我说的是新闻行业的任何工种,都不能抱着“靠手艺吃饭”的思维,否则一定饿死!
在新媒体卷到今天的市场上,居然还想拿个新闻专业的大学文凭“靠手艺吃饭”?那八成连“靠颜值吃饭”的黑丝跳舞小姐姐都卷不过。
我有很多灯光师同事同行,我谁也不diss,因为人家的专业我不懂,无权评价;相反,我有一些不靠谱的记者同行,我每天都在diss他们!是的,跟网友们时不时会在不靠谱的新闻帖子下回复“张雪峰说的没错”一样,我看到这样的帖子,也恨不的把背后的记者揪出来骂一顿,指着他们鼻子说Fake News。不仅是某些国内记者,你再看看某些美媒的记者,那个造谣抹黑发展中国家的吃相,真难看!
恰好,我做驻美记者的一部分职责,就是驳斥他们,我揪住一个,往死里打脸一个,有些打脸内容,甚至直接被外国网友自发贴到了CNN、VOA等媒体的评论区打脸他们,我只能说网友们干得漂亮。
这个工作,人工智能干得了吗?互联网大厂天天做PPT讲故事,说要取代这个取代那个,我倒盼着你们赶紧开发个程序,把我这个活给做了,给取代了,也省得我天天像打地鼠一样挨个假新闻驳斥,永无尽头。
但这是不可能的,否则那画面太魔幻了,如果某些外媒用AI做假新闻,然后我们的AI自动驳斥,然后假新闻又自动抹黑我们,我们又自动驳斥回去,那互联网就失去了灵魂,成了一堆僵尸账号按照程序设定来回说话、却没有人该有的温度和情绪,那时,人们就会转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新闻了。
因此,澄清谣言、打脸抹黑、发布实情、实现有针对性有人情味的沟通,是人的工作,无法取代,AI充其量帮点忙——这就是新闻专业的一部分意义,但这需要非常非常专业且走心的人来做,因为本质上说,这是一项服务业。
5、本想给高考生介绍点报志愿的经验,却吐槽了一堆有的没的行业内情,最后还是说点稍微有用的吧,以免大家也在我的评论区说“张雪峰说的没错”。
第一,新闻专业里,有些大学教授,自己一个帖子都没发过,一次汹涌舆情网暴都没处理好过,竟还在课堂上,拿90年代的教学大纲,教抱着4G手机成长起来的10后孩子做新闻。
要知道,新闻专业教的那些基础,比如写新闻要写全五个W(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发稿要快、要真、要客观之类,都没有变。但老师不能只教这些,学生也不能只学这些,否则真要饿死了——这些是原则,不是方法。
原则不能丢,但不能把原则当成方法用!你写的新闻,要有人看,才是有用的。否则,一个新闻帖子跑断腿、写秃头、层层审,才发出去,结果92阅读、3点赞、0评论,还不如你自己发个宠物狗的朋友圈互动量大、传播力强呢。
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有传播力,而且是正面积极的有效传播,不是猎奇炒作的黑粉流量,这才是大学新闻专业该教的。或者准确点说,才是大学里该探讨的——因为这问题目前在全世界都没有教科书式的答案,美国被“后真相时代”的信息过载搞的舆论撕裂远比我们还严重,而大学的目的,本来也不是给出答案或操作手册,操作手册永远是落后于市场变化的。
大学的目的,就是指导聪明的孩子,按照市场的变化,去研究新的方法。孩子们如果读了新闻专业,也千万不要从教材里寻章摘句找答案,而是基于教材、自己探索方法,然后拿到课上,跟教授和同学们去讨论、去争论、去吵架、去颠覆、去成长。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把专业当成了“手艺”。
第二,新闻行业里,也不能停留在以前做新闻的逻辑中,否则所有工种都是不入流不走心的“灯爷”。现在新闻到底该怎么做,我真的给不出答案,毕竟大学里这么多聪明的脑袋一起讨论争论,也没得出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
但我知道,肯定不是完全沿用以前的做法!从我有限的工作实操中,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以后的新闻,要区分出两种形态。一是严谨记录,二是互联网传播,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
1、记录呢,就是严谨、准确、全面地记录历史,毕竟“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杨利伟2003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20年前是“新闻头条”,现在则是“历史事件”,已经写进中学历史课本了。
你猜课本编写者是靠什么整理的素材?央视的太空直播画面,新华社文字通稿,人民日报的社评,一定是其中重要的来源。
几百年后,几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会学到从苏轼问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到“我们派杨利伟等人上天去看看了”这个中国人时隔1000年的对话,只要史料都保存好了,他们还会看到央视的画面,新华社的通稿,人民日报的社评,这样的记录,马虎不得!容不得半点差错!
播发时传播力弱一点,没事,但务必要严谨准确全面,因为你作为记者,也成了中国人、甚至全人类千年对话的一部分。
2、传播呢,就是要贴近热点、有流量、有针对性。这不是写给1000年后的人看的,是写给这一天、这几小时的人看的,过一会儿热点变了,大家就去看别的了。
比如我这篇破文章,最多最多一星期后,就不会再有人看了,那时志愿都报完了。但这几天,在这一刻,哪怕能帮到一个在犹豫报不报新闻专业的家庭,就没白发,哪怕没给他们带来什么信息,只是陪伴他聊聊天、吐吐槽,也算个情绪价值,服务业嘛。
还有很多碎片化的搬运、短视频的驳斥谣言、长音频的时事分析等,都是同理。但要注意:传播效果不等于流量,传播效果=流量+网友反馈是否与传播预期一致,否则你发了个东西,流量贼高,结果都骂你,质疑你,反驳你,打脸你,甚至网暴你,那不叫“传播效果好”,那叫“流量高、都骂你”。
不能用“记录”的要求,来框住“传播”的工作,更也不能用“传播”对流量的追求,来扭曲“记录”的严谨准确全面。所以,我的不成熟建议,就是要把新闻的“记录”和“传播”功能分开,提出不同要求:
——记者在“记录”时,就要以严谨准确全面的要求,去审发,哪怕流量低一点,因为我们这“流量”,是要持续几千年的;
——记者在“传播”时,就要以贴近热点、有流量、有针对性,哪怕部分信息要素缺了一点,在这几个小时、几天之内,还会有更多人参与讨论,信息会在舆论场的一次次沟通中被补齐。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两项工作,否则记者就会学成个四不像。
记录历史的记者,别用流量去要求他,否则他可能就净去整那些没用的花边新闻,乱追小视频热点;在搞传播的记者,别求全责备,可以为他配备“网红工作室”,要求他对传播效果负责。注意,我上面定义了,传播效果不等于流量,传播效果=流量+网友反馈是否与传播预期一致。
上面我说的这些内容,是完全的抛砖引玉,算是给新闻专业和行业一个“砖家”水平的靶子,供专业人士和网友们攻击、拍砖用。
如果能让你一直看到这里,那就算个陪伴;如果能因此引发一些对新闻专业和行业的争论和吵架,那似乎也达到了“抛砖”的目的;如果能对想报新闻专业又听说张雪峰说“别报新闻”(再说一遍:他是对特定孩子、特定分数、特定情况说的,不针对专业或行业整体)的家庭提供一些新角度,那就太好了。
图为我在中东做战地记者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15#
发表于 2024-6-29 21:02: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校区选址选定!
2024年6月12日,继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后,中国传媒大学也发布了《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资格预审公告》,公布了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校区的选址。
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地块1:东至城市道路NA2,南至城市道路EB3,西至城市道路NA1,北至城市道路EB2。地块2:东至城市道路NA2,南至城市道路1-EC5,西至城市道路1-ND104,北至城市道路EB3。
公告中的位置与网传规划图不谋而合:
具体项目概况如下:
1.1项目名称: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
1.2项目位置: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地块1:东至城市道路NA2,南至城市道路EB3,西至城市道路NA1,北至城市道路EB2。地块2:东至城市道路NA2,南至城市道路1-EC5,西至城市道路1-ND104,北至城市道路EB3。
1.3 项目规模:56.65公顷/850亩(以最终土地供应文件为准),地上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以最终土地供应文件为准)。其中,高等教育用地43.03公顷/645亩,二类综合用地5.64公顷/85亩,公园绿地(含排涝通道)7.98公顷/120亩。
1.4 项目性质:创意征集。
1.5 设计任务: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
1.6 征集方式:公开征集。
1.7 征集设计周期:约50天。

来源:新传学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16#
发表于 2024-7-1 21:21: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贵州传媒职业学院揭牌


来源丨综合自贵州传媒职业学院、贵州省广播电视局、贵州日报

2024年6月28日,贵州传媒职业学院揭牌仪式如期举行。



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云江,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委员、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天仪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贵州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付颖纯、清镇职教城管委会主任熊希、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泳波、贵州职通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瑶,以及贵州省广播电视局、贵州省广播电视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



揭牌仪式由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李德建主持。






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云江对学院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进一步把牢办学方向。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



二要进一步把准办学定位。要依托行业优势,加强学科建设,走出一条真正适用于传媒职业教育、具有现代化水平、传媒人才培养结构的办学之路,办一所扎根贵州,深耕传媒,特色鲜明的传媒类职业院校。紧扣传媒特色,围绕广电传媒产业链,依托广电系统资源,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打造传媒学院办学品牌,增强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要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要加快推进校区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守牢安全底线,不碰纪律红线,夯实办学基础,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何云江强调,在新征程上,希望大家立足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开办新起点,充分发挥广电系统优势,帮助学院不断促进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传媒职业教育影响力,为我省广电传媒行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希望学院在新征程上逐梦而行,扬帆远航,开启新视界,展现新风采,续写新辉煌。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天仪对学院提出要求,


一是要找准办学定位,发挥传媒特色。立足传媒产业,服务贵州发展大局,加强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我省宣传战线培育新时代传媒工匠。



二是要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后发赶超。要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深化“三全育人”。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确保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四是要优化专业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是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六是要强化社会服务,扩大对外交流。要充分发挥传媒特色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创业就业,同时进一步打开格局,置身开放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不断输出优质传统文化,促进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杨天仪强调,作为一所新成立的传媒类高职学院,贵州传媒职业学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学院党委班子要带领全体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镜头记录大好河山。相信,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办学特色鲜明的传媒类高水平职业院校即将大放异彩。






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蒋刘恩在致辞中指出,贵传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充满艰辛和汗水的奋斗史。



组建贵州传媒职业学院,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善贵州教育体系,提高贵州传媒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是学院顺应国家媒体融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学院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新时代传媒工匠的精神和贵州民族特色推广人的时代要求。



蒋刘恩表示,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做好学科规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致力培养阳光自信、勇立潮头的新时代传媒工匠,用他们的所学所思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扎根贵州、深耕传媒、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传媒类高校。



同时将继承优良传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襟,海纳百川;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贵州传媒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李德建表示,学院的成立,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省教育厅、省广播电视局等上级部门的关怀指导,一代代广电人的砥砺奋进,铸就了漫漫征途上的坚实底气,汇聚起奋发图强的磅礴力量。



今天贵州传媒职业学院正式揭牌,标志着在躬耕传媒之路上我们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标志着贵州唯一一所传媒类公办高职院校正式诞生。






据介绍,贵州传媒职业学院2023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隶属贵州省广播电视局,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传媒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乡愁大道50号,占地362亩,建筑面积为17.8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176人,其中教授、博士(含在读)3人,双师型教师98人。



2024年首届招生专业为播音与主持、融媒体技术与运营、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5个专业。近60年来,学院(前身为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立足广电、面向传媒,长期深耕广电传媒领域,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广电传媒类管理干部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被行业誉为贵州传媒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相关阅读: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正式设立贵州传媒职业学院

近日,省人民政府对省教育厅《关于正式设立贵州传媒职业学院的请示》作出批复,主要内容如下。

一、同意正式设立贵州传媒职业学院。贵州传媒职业学院主管部门为省广播电视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办学经费按照省属高职院校经费保障相关规定予以保障。

二、该学院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以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按有关规定报批,在校生规模暂定为5000人。

三、省广播电视局要加强对该学院的领导和管理,切实解决学院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学院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持续提升办学水平。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学院的业务指导,帮助学院做好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学管理等方面规划建设。

四、贵州传媒职业学院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又一所叫“传媒”的新大学,揭牌!
来源:传媒头条(公众号)
编辑:李佳


417#
发表于 2024-7-3 09:56: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418#
发表于 2024-7-7 21:2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郑保卫:光荣在党五十年 初心不改永向前——在人大新闻学院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发言

很高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参加今天的仪式。很感谢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同志为我佩戴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今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50年前加入党组织,60年前考上人大新闻系,可以说我的“光荣在党五十年”与“追梦新闻六十年”是交织在一起的。“为党工作、为国尽力、为追梦新闻奋斗”,是我80年人生经历中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
  我是1974年在大连五十六中入的党,人大新闻系毕业生怎么当了中学老师?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一)
  1945年我生在山东,但我的中小学时代是在福建度过的。我追梦新闻的理想扬帆是在这里,也正因为此,福建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记忆。
  1964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从福建漳平一中高中毕业,如愿以偿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人大新闻系,从此开始跨进新闻专业大门,踏上了长达六十年的追梦新闻之路。
  大学生活紧张而又愉快,我和同学们都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大家都在努力学习。细心听课、广览书报,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成了我们每日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1965年,新华社投资20万元与人民大学共同创办新闻摄影专业,经过报名和审批,我们20名同学成为人大新闻系历史上第一届新闻摄影专业学生。当时除了课堂学习外,课余时间我们总喜欢挎着相机四处拍照,那时人大校园里常常能见到我们的身影。正当我们憧憬着成为新华社摄影记者的美好未来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忽然间脱离了原先的正常轨道,同学们稀里糊涂地就被卷入了“革命”之中。
  在闹哄哄的“大革命”中,我们送走了一年又一年,转眼间到了该毕业的1969年。我们盼着早日离校参加工作。没想到上面又让我们这届学生推迟一年毕业,留校继续搞“斗、批、改”。
  总算熬到了1970年,可令我们失望的是,这时毕业分配已经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根据那时的规定,中央直属单位不接收大学毕业生。留北京,进新华社或其他新闻单位是不可能了,同学们都分到了外地,我被分到了辽宁大连。原本想到大连能从事新闻工作也可以,但当我兴冲冲地来到大连报到时,却再次失望。按照当时辽宁省“文理科毕业生都须当教师”的规定,我被分配到大连五十六中当了中学教师。没想到,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虽然这期间,也曾有过几次离开学校到党政部门和新闻宣传单位工作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未能如愿。
  在大连五十六中工作的八年,虽然不能专业对口搞新闻,心里有些失落,但出于对学生和家长的责任感,我的工作很投入。那些年,我教过语文、政治,当过共青团书记,最后还做了副校长,被评为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期间,1974年夏天,我还受市里委派担任带队干部,带领大连五十六中王冬梅等知识青年到辽宁省昭乌达盟(即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银查干公社红旗大队插队,在那里同牧民和知识青年们一起放牧、收草、种菜、打井、捡牛粪,经历了一年草原牧区生活的艰苦锻炼,留下了我一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但即使这样,我内心深处对新闻的热爱与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当时我经常在校内外拍一些照片,还在学校举办过摄影作品展览。另外,有时我也为新闻媒体写些稿件,有的稿件还被《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刊发和播出。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有机会重新实现我的新闻理想。
  (二)
  机会终于了!1978年春天,母校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1973年人大停办后,新闻系成建制地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建立的新闻专业要招收研究生。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我好几夜没睡好觉。我想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报考研究生。
  当时我已经被任命为副校长,工作很忙,因此只能尽量安排好工作,抽空学习。在仓促准备的情况下,我匆匆参加了考试,然而没想到竟然顺利通过了初试。6月底,我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复试通知。
  幸运的是,那年正赶上人大复校,北大中文系新闻学专业要回归人大新闻系,而复校后的人民大学决定扩招研究生。这样,1978年10月我荣幸地成为人大复校后招收的首届研究生,由此开始了我筑梦北京,为实现新闻理想而继续奋斗的新阶段。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十分艰苦。我们几个研究生都已过而立之年,年龄最大的已经40岁。大家都是不分平时和假日,尽可能地多读书,多学习,总想把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总想为将来从事新闻工作多做些知识和能力储备。“为国追科学,春风正有时”,是那时我们这些研究生学习报国的一种理念和境界。
  入学后,甘惜分老师给我确定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新闻理论与实践”。他安排我的任务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新莱茵报》。这不但使我对马恩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有了全面把握和了解,学到了知识,增强了理论修养,而且也使我领略到了他们的道德品行,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思想上有很大收获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我的研究兴趣,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成为我后来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
  1981年10月,我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辨。在毕业分配时,我虽然很想当记者,但最后还是接受甘老师的建议选择留在高校,走上了新闻教育讲台。当时我想,当记者只是自己去实现新闻理想,当教师则可以帮助成百上千的学生去圆“新闻梦”。
  研究生毕业后我先后在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和中国新闻学院任教。 在中国新闻学院工作的16年,对我的理论和业务素养提高帮助很大。特别是这期间我被安排到新华社国内部政治新闻编辑室当记者,使我对如何从宏观上认识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如何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如何实现新闻宣传工作改革与创新,有了许多实际感受和切身体会,增长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1992年,我担任了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从此投入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由于有着良好的师资和充足的生源,加上平时的严格管理,中国新闻学院的学生质量很好,许多学生被分配到新华社或社外新闻媒体的学生许多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中央和省市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负责人。个别突出的毕业生,还被选为全国党代会代表,评为“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长江韬奋奖”和“中国新闻奖”。作为老师和研究生部管理人员,我真为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正处在发展高峰期,在国内已经很有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学校,1998年却决定停办。
  当时一些领导希望我留在中国新闻学院转制后的新华社教育培训中心,或是转入新华社其他部门工作,并为我安排了局级领导职务,但是出于20多年来与新闻教育所结下的那份情缘,我最终还是毅然选择离开新华社。
  (三)
  正在我面临新的选择的时候,母校又一次向我敞开了大门。2002年春天,在被作为引进人才从新华社调入人大,由此开始了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校聘我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地”)主任,为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科研平台,使我登上了全国新闻学术高地。
  自此,借助基地这个学术机构,我积极搭建学术平台,策划科研项目,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新闻学术研究如何为促进学科建设、传媒改革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学术支持这一中心任务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还以基地主任身份创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举办各种学术会议,为扩大新闻学学术影响,提升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些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学界同行的认可。
  那些年我先后承担了《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研究》《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先后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内容涉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等多个领域,一些论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主编的《当代新闻理论》《新闻理论新编》《新闻法制学概论》等教材,被多所新闻院校选定为教学用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讲的新闻理论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程。
  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方面,作为中央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编写专家组成员,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工程新闻传播学科首席专家,我主编和参编了多部教材,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等著作。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2004年出版)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全面总结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我又受聘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首席专家,并承担了主编全国马新观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任务,该书正式出版后成为全国马新观教育的一部重要教材。
  那些年,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我就如何促进新闻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推动传媒改革、新闻法制与伦理规范,以及加强新闻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受到有关部门和学界的关注与认可。例如针对学术界有人散布“新闻无学论”,贬低和排斥新闻学,并提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等观点,我认为“新闻无学论”的要害是否认中国新闻学的科学性,呼吁要正确评价和积极维护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发展,防止出现传播学冲击和取代新闻学的情况,由此被学界称为“保卫新闻学学者”。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新闻学科理论建设,促进我国新闻学科繁荣发展,2008年我牵头组建了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并连续十几年主办中国新闻学年会和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论坛,吸纳全国新闻学研究力量共同研讨中国新闻学的未来发展,推动中国新闻学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0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国政府、媒体、NGO在国际领域的气候变化传播能力,我代表基地联合乐施会共同创建了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以下简称“项目中心”),正式亮出了“气候传播”的旗帜,开启了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的进程。
  十多年来,项目中心从跟踪研究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政府、媒体、NGO的传播效果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NGO在国际谈判平台上做好新闻与信息传播提供了咨询服务。同时,项目中心始终秉持国内与国际“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理念,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共治,推进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世界真正“形成气候”,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会推广,特别是国际传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气候传播领域从“参与者”到“贡献者”,再到“引领者”,展现了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与尊重。
  2009年在时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的倡导和引领下,我以基地主任身份和新闻学院领导,联合全国十几个民族地区新闻院校的老师,发起组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作为论坛负责人,这些年跟论坛理事会的老师们一起,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等校举办了十四届论坛年会,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编撰了《中国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在我国民族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组建我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团队,和形成我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进行了积极探索。
  这些年出于工作需要,我先后出访过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参加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合作,积累了一些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经验,也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例如我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当时已年逾80的老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就成了忘年交。我们与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共同发起创建的“21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论坛”,自2005年起连续在莫斯科和北京举办了10届学术研讨会,在中俄两国新闻学术界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促进中俄两国新闻学术界友好交往做了一些工作。
  2015年在我70岁那年,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到此,从1964年读本科,1978年重返校园读研究生,再到2002年调回母校工作,我前后“三进人大”,在此学习、工作累计有二十多年,从启梦到筑梦、圆梦,在追梦新闻的路上别无旁骛,一路奔走,坚持了半个世纪,想到年轻时所确立的新闻理想已圆满实现,我的心中无限欣慰和愉悦。
  (四)
  原本想退休后好好调整休息一下,然而没想到2017年广西大学又聘请我担任特聘君武荣誉教授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我想如果能够再为振兴民族地区新闻教育做些工作,也算是我追梦新闻几十年的一个延续吧。
  2017年12月27日,广西大学为我举行了隆重的聘任仪式。当我手捧赵跃宇校长颁给我的院长聘书时,觉得沉甸甸的。我非常感谢广西大学为我提供了一个发挥余光余热的工作平台,我想这是学校对我的信任和期待。
  我想,我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已近40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资源,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做些谋划,在推进学院发展、学科建设、队伍打造和学术攻关等方面,尽我所能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为此我提出了设立“一院四中心”的学科建设思路,即建立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院,下设四个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将老师们都整合其中,与相应的教学机构尽可能实现对接与联通,使老师们可以把研究成果用来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服务。
  从几十年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闻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培养用马新观武装的,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人才,应该是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与最终目标。
  基于这一认识,我把坚持和加强马新观教育和研究,作为广西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及重要特色,希望通过马新观教育和研究来帮助全院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为此,我反复强调要做强做大马新观教育和研究,使之成为新闻学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中心环节”与“核心内容”,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课程及研究方向,而且要实现贯穿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和实现老师、学生的全覆盖以及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
  我提出要毫不动摇地用马新观来统率新闻教学与科研,并希望能够利用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个平台,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为了营造良好的马新观学习和研究环境,学院组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书屋”,在学生中创建了马新观原著阅读小组,牵头举办了全区新闻院校马新观知识竞赛,申报了我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此外,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委托,我还到全区12家设有新闻学专业的高校新闻院系,给老师学生巡回作马新观讲座。总之,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努力把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马新观研究宣传教育的重镇,为培养牢固树立马新观的优秀新闻人才多做贡献。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2021年5月我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的身份,联系了人民大学、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 60余所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共同在南宁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把“传颂百年伟业,书写时代辉煌”作为主题词,是想表达这样一个理念: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来在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和守望公平正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身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处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要继续努力,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开始之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次研讨会办得很成功,了却了我40多年来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一桩心愿,我心里由衷地高兴。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组织大家尽快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的任务。
  我把重大项目作为为党的新闻事业书史,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立学,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的“重大工程”,同时也作为自己40多年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收官之作”,要求课题组成员一定要认真负责,力求出精品。由于对项目的定位和要求高,这些年我投入了很大精力用于项目研究,以保证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2021年底我的院长聘期届满。2022年1月4日学院为我卸任院长和从事新闻教育40周年组织了一次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唐兴在会上传达了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教授在我聘期届满述职报告批示中的一段话:“郑保卫先生四年中践行初心承诺,以院为家,不顾年岁之高,率先垂范,勤勉耕耘,不仅将自身深厚的学术积累毫无保留地以新的丰硕的学术成果方式迸发贡献出来,夯实了我校新闻学科的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而且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学院学科的影响力上特别注重凸显‘西大人’角色和身份,在学术指导和学生培养上特别体现了‘大先生’风范,为推进学院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学校引进杰出学者的优秀代表。”
  唐兴书记在讲话中谈到我在广西大学的四年中作为首席专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双立项”,实现了广西大学乃至全广西新闻院系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同时发表了80余篇论文,带领学院老师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十多项,提升了学院新闻学科的整体水平,使其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广西大学工作的这四年正好遇到了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纪念日:中国新闻学诞生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等。从1978年重返人大新闻系读研究生,师从甘惜分老师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的40多年时间里,我一直在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和成果,这些时间节点和纪念日,正好为我提供了总结和展示这些研究成果的难得机会。
  于是,我充分利用这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将自己从1981年研究生毕业以来所发表的20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中,精选出58篇文章,总共90余万字,编辑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23年10月出版)。在学院和出版社组织的出版座谈会上,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称此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我想这是对我几十年持之以恒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思想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同时,我又把2004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修订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史》请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还把读研期间与同学合作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重新整理后,联系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组织编写了《列宁报刊活动年表》和《毛泽东报刊活动年表》(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尽了微薄之力。
  此外,我还利用几个重要纪念日联合一些兄弟新闻院校,共同举办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新闻学术研讨会、中国新闻学百年暨新闻业改革四十周年研讨会、列宁诞辰150周年新闻思想研究网上笔会、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新闻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并且都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我总在想,作为一个学者如果能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追求融入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之中,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庆幸自己能够目睹我们的党历经百年风雨,领导国家和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壮举。而自己能够置身这一盛世之中,并且能够贡献一份力量,真是太幸运了!
  六十年追梦新闻,一路充满艰辛和汗水,也饱含幸福和喜悦!虽然这期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学业被迫中断,耽误了十年大好时光,但我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有幸重返母校读研,并由此走上了新闻讲台,登上了学术高地,开始义无反顾地沿着新闻追梦之路迅跑,因此我算得上是一个幸运者!
  在回顾自己“光荣在党五十年”与“追梦新闻六十年”的经历时,我感觉历史总是那么偏爱和眷顾我,给我的启梦、筑梦、圆梦,包括后来的续梦提供了难得的平台与机会,让我能够别无他顾,甩开膀子,为实现新闻理想矢志不移,不懈奋斗!
  为此,我要真诚表达对党组织的感谢!我之所以能够做成一些事,归功于党的培养教育和组织的指导帮助。我个人只是很好地利用了组织给我提供的平台做了一些该做的事。今后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党和人民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大都是青年党员,我也真诚希望你们能够传承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为党的新闻事业和学校学院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郑保卫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2024年7月2日

来源:中国理论网
编辑:李佳


419#
发表于 2024-7-31 21:14: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锐内容创作者计划”第四期开讲,在这里读懂新闻

7月28日,由“传媒特训营”创办的公益活动“新锐内容创作者计划”第四期在京开讲。


第一节课由红星新闻国内新闻主编、红星新闻创始成员蓝婧老师主讲。

蓝婧是红星新闻创始成员之一,多年来致力于调查报道,代表作包括《香港奶粉限购第一案》《起底“神医”胡万林》《还原毕福剑饭局真相》《释永信“私生子”户口调查》《广东官员跨省盗尸案》等。

本次授课,蓝婧老师带来的主题是《从市场化媒体看深度报道的变化、现状和策略》。

“红星新闻前身——新闻马赛克成立时,创立这一账号的深度报道部门只有不到十人,彼时大家对新媒体发展方向并不明确。”据蓝婧回忆,初期这一新媒体还是通过个人账号在运营。

此后,在做出《毕姥爷饭局独家揭秘》《马赛克君:大和尚到了赛点》等调查报道后,深度报道部门逐渐摸索出新媒体内容创作特点和方向。

2015年,央视主持人毕福剑一段酒桌上的即兴唱评视频流出,引发关注。

新闻马赛克凭借《毕姥爷饭局独家揭秘》一文,收获了第一个“40W+”。

2017年,新闻马赛克全新升级为红星新闻。当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同父异母兄长金正男在马来西亚遇害。红星新闻是国内唯一派记者去马来西亚直播、采访的新媒体。

红星新闻从创始到发展壮大,一直秉承作为新媒体,坚守态度、深度、温度三个方面十分重要。

对于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蓝婧介绍了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三个特点,即“新闻战线后移”、“团队化写作”及“年轻记者快速进入深度调查领域”。

从左往右依次为:《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资深媒体人韩福东,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雪峰,“传媒特训营”联合创始人刘万永

7月28日下午,资深媒体人韩福东以《报道的陷阱》为题,揭开了第二课的帷幕。

韩福东是电影《不止不休》的原型,原南方都市报报社首席记者、bilibili公共事务总监,专栏作家,著有《大宋病人》等历史著作。


“你们认为姜萍事件是真是假?”刚上课,韩福东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与学员在课堂上讨论该新闻事件背后的“投喂陷阱”。

课堂上,韩福东引用了“磨稿子”的一段评语,“姜萍事件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污点——一群前媒体人转行为马爸爸服务后扔给现媒体人的‘嗟来之食’。”

随着课程展开,韩福东逐一介绍了七个深度报道写作陷阱:投喂陷阱、“上帝”陷阱、讲故事陷阱、“权威”陷阱、“偏听偏信”陷阱、“智识”陷阱及“问题”陷阱。

针对每一个“陷阱”,韩福东都以典型稿件举例讲解。

通过“李钟飞案”,韩福东老师揭示了媒体报道直接代替法院把检察院起诉的事实给认定了的“上帝”陷阱。在采写《老兵重生》特稿时,韩福东老师发现了讲故事陷阱;在写书评时,感受到“偏听偏信”陷阱等。

两位老师授课后,都和学员进行了热烈互动。大家就采访实战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探讨。


“新锐内容创作者”计划是一个面向包括年轻记者在内的内容创造者,着力提高新闻报道专业性的公益性培训项目。


2021年,“传媒特训营”启动了年轻媒体人培训计划。三期课程培训中,“新锐内容创作者计划”不断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升级,培训对象也从最初的机构媒体编辑记者扩大到更广泛的内容创造者。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fLfaK2nNEY3_gd_mNaC1g
编辑:李梦瑶



420#
发表于 2024-8-2 06:38: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传播学(含出版)12个新增博士授权单位和12个硕士授权单位进入公示

昨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月31日-8月13日。

根据公示文件,新闻传播学进入公示的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2个(含出版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同样为12个(含出版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7个)。如果公示通过,全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将由原来的34个增加至46个。‍‍‍




  来源:传播学龙门阵(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pj1nAnPbvIcEErmtuQxZQ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