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11#
发表于 2023-11-28 23:2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冷冰冰、毫无人味的情况通报,仿佛消失的是11棵没有生命的枯草,没有悲悯,没有慰问,没有道歉,没有反思。。。

编辑:潘洁

412#
发表于 2023-12-15 01:3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大雪,联想集团总部门口的标识被雪覆盖,有人在上面写上“Huawei”字样。






编辑:秦克峰


413#
发表于 2023-12-16 00:26: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央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公布,较去年新增22位!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年招待会,并发布《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4年新闻发言人名录》。

与2023年名录相比,2024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发言人达到180位,较2023年增加了22位。

其中,在“中央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名录中,大多数新闻发言人由副部级官员担任。

对于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新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也正式确定了发言人,例如,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加挂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数据局等。

其中,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新闻发言人由副部长赵世堂担任,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发言人是办公室副主任夏先德,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则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周霁领衔。

中共中央宣传部(加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牌子)新闻发言人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新闻发布机构设在对外新闻局,成员分别为局长陈文俊,副局长谢应君、寿小丽、邢慧娜。新闻发布机构电话为010-65592311(发布会联络电话、传真);010-66087009(记者问询电话、传真)。

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中,大多为宣传部门或办公厅负责人担任。

其中,新成立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新闻发言人在新设立的中央国家机关中人数最多,共有4人,分别是办公厅主任向东、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法规司司长綦相,以及统计与风险监测司一级巡视员刘志清。

另一新组建机构——国家数据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其首任新闻发言人为王旭东,且是专职新闻发言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为办公厅主任戈晨,电话010-86096801,86093460(传真)。

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言人为办公厅主任张永新,副主任张旭霞,新闻发布机构电话为010-59881469(兼传真)。








来源:传媒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qLqxefwiqMBys8kRzYR0A
编辑:秦克峰




414#
发表于 2023-12-26 10:16: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澄清甘肃、青海地震应急支援活动中有关违法和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编辑:程博


415#
发表于 2024-1-24 20:00:04 | 只看该作者
无主语,无内疚
2024-01-24 09:14:12 来源: 城市的地得



  北京时间凌晨1点,云南举行山体滑坡灾害的发布会,新华社进行了直播。
  很多记者守候到这个时候,他们很失望,因为没什么内容,也没有提问环节。当然,这个时间段选择的很好,因为很少有人看,也就不会上热搜引起议论了。
  几个小时后看到方城火灾的通报,更诧异。还是忍不住说几句吧。
  我看了新京报和广州日报专访的,没有任何采访,很明显是当地的通报——财新、中青报和三联周刊自己采访写了稿,也都没了。
  这时候通报就是最后的、唯一的信息通道了,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诚意。
  建议大家都去搜一下看看。我这里就不转发原文了。截个图感受一下。
  说一下感受:
  整篇通报,都没有使用人称代词——没有一点人味儿。看不出来是谁主持的通报,没有一个我们
  因为没有人称代词,甚至看不出来是方城、南阳还是省里在管这事。
  黑龙江的体育场垮塌,当地官员还道歉了。方城没有歉意,可能大家都认为这事和自己无关。13个孩子死了,7名责任人也抓了,接下来就按程序办。
  道歉是奢望。但是一个句子要有主语,意味着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一种责任意识
       “检查显示,是谁做的检查?当然是医生了。我不认为这个环节有什么问题,但是哪个医院的什么级别的医生,提一下会更可信。
  关于事故责任人,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被动句……
  这样的文风极其冷静客观,没有任何一丝主观或者情感的东西。同时它也意味着,在13个孩子遇难死去后,河南没有一个成年人站出来
  如果你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写文章,你马上会谨慎起来,因为所有的意思都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使用我们,则是诉诸抽象的集体,虽然正义凛然,但自己的责任也就少了几分。
  而方城的通报,不要说,连一个我们都没有。这比河南的天气还冰冷。

  来源:城市的地得(公众号)
  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P74SN6Q0553U3AK.html
  编辑:李梦瑶

416#
发表于 2024-1-26 20:33:20 | 只看该作者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最大悲剧是不发言 [color=#999999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复制链接]
马亮 该用户已被删除


电梯直达[url=][/url]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20:48: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只有管理员或有管理权限的成员可见

2009年08月25日09:2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专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都是从官员提拔上来的,缺乏新闻传播素养,内部面对“少说不说为佳”的潜规则,外面面临媒体和公众的压力,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到中国也没有办法做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北京报道

  近期,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出版了新书---《为了公开》,卸任一年,这算是他对新闻发言人生涯的全面思考和总结。

  “当新闻发言人最大的悲剧是不发言,最害怕的是没人搭理你。选择了新闻发言人就要发言,还要发好言。”王旭明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卸任后的王旭明,现在语文出版社任职。“一年来,我在熟悉了解出版工作,出版社的效益保持在过去的水平上,队伍不乱,人心不散,效益不减。”他简单概括在新岗位上的体会。

  不过,王旭明仍表现出对新闻发言人事业的热衷。除了写书,他还开博客,做电视讨论节目《问教》,有人说他“不再是教育部的发言人了,但成了中国教育新闻的发言人。”

  把好话说好,把不好的话好好说

  “希望中国能取消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这将是中国最大的进步。”王旭明在一篇博客中这样写道。

  汶川地震后,尚在新闻发言人位置上的王旭明曾对“范跑跑”说出“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如今,对教育的热点话题,他依旧“大嘴巴”,频频亮出自己的观点。

  “你要是还继续信口开河的话,我告诉你,你离免职就不远了。”在他博客上有一条这样的留言,王旭明说,“已经习惯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否考虑过有些话题应该回避?

  王旭明:许多事情在社会上形成热点后,却缺乏权威部门和人士出来发表看法,我就是在这个方面稍稍往前迈了一步。

  抗震救灾中,某老师提出来,不救学生自己先跑,这个在美国也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在我国不仅有市场,还能上电视讨论,政府官员都不讲话,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政府部门应该发表的观点,现在很缺乏这样的动作。

  《瞭望东方周刊》: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说错了,遭到舆论反对,或违背了上级意志,怎么办?

  王旭明:教育部的官员们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把好话说好,把不好的话好好说。

  我们相当多的新闻发言人自己不具备新闻传播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简单地理解为管、卡、压。这种局面应该改变,一方面要慢慢普及新闻传播知识,另一方面总要有一些牺牲者或者带头人,我在这方面愿意做一个尝试者。

  陈至立副委员长这样鼓励我:我们需要有风格的新闻发言人,他们才能使新闻发布会开得精彩、有穿透力和有影响力。现在的新闻发布会不少,有多少达到了这个程度?我自己主持的发布会有几百场,真正达到这个目标的也很少。

  所以我觉得要允许有个过程,中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不过几十年,很多新闻发言人更需要学习。

  在几百场新闻发布会中我没有撒过谎

  “同志们特别是40岁左右的同志们,将来要做官,要获得提拔,就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王旭明在广东给高校的宣传部长培训时,如此说道。

  “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这句出自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话,是王旭明的座右铭。

  他的朋友、日本留学生加藤嘉一在谈到王旭明时说:“谈及敏感问题,比如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贫困与教育、四川地震校舍倒塌、师生死亡人数等问题,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表态往往十分谨慎,即使在私人场合,一般也不超越政府立场,不轻易谈个人观点。”

  《中国青年报》一位记者回忆,因为该报某篇报道让教育部领导不悦,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王旭明捏着一份该报,面对发布会现场几十位记者说,“《中国青年报》的破报道”。

  他的那些饱受争议的言论,被总结为“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等。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次你要求《新京报》更换跑口记者,是怎么回事?

  王旭明:我并不否定那时候做出这种行为的荒唐和可笑。我在教育部做新闻工作的11年,是我不断地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自己跟媒体打交道能力的过程。现在让我反观以前的某一点的行为,感到很可笑,很粗暴,你说的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在今天,我不会这样做。

  我了解到在国外,制裁记者的办法也有,如果违反了管理,比如不实报道啊、渲染啊、夸张啊,又没有违法违规,那么,下次有什么活动新闻官不请你,我学了这招,你越想知道的内容,我越不通知你,挠你痒痒。

  还比如说有一些内部的“通气会”、“吹风会”,国外的记者都知道“吹风会”的意思,它不是发布会和招待会,不能报道,但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的事情也会发生。这里要说,新闻发言人水平要提高,记者的水平也要提高。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原则是“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如果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政府的立场之间有矛盾和冲突,是不是难免言不由衷?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的发布台不是自己观点的演讲台。很多人问我,你说的话都是心里话吗?你说话是不是言不由衷啊?所有这些问者,我都建议好好进行一下新闻理论的学习。新闻发言人的所有行为都是职务行为,立场永远是政府的或者那个部门的。但是有一点,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切记,可以不说话,但是不能撒谎。我可以说,在几百场新闻发布会中没有撒过谎。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有人说你“台上台下两重天”,作新闻发言人的时候是一种说法,在博客中是另外一种说法。

  王旭明:这个说法我是根本不同意的,这种比较就不太科学,博客是私人空间,新闻发布是公共空间,这个对比很荒唐。

  现在,因为工作环境、职务、氛围发生了变化,我代表的是我个人,当然不一样了,毫不讳言,讲话更加轻松自如了。不过,我大体的思路和判断基本上没有变,我在博客上说的话,至少90%以上都可以在发言人的位置上说。

  不能苛求中国的新闻发言人

  《瞭望东方周刊》:就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来说,你要做个性化的表达,要冒很大的风险,比如说错一句话,可能整个仕途都完了。

  王旭明:很多人有误解,一提王旭明,就说个性化十足。我在教育部11年的新闻发布工作,决不仅仅是个性化表达,观点独特,怪论迭出。

  这些年,我健全和完善了新闻发布制度,这个制度包括组织记者团采访、到电视台做节目、组织几百场新闻发布会,等等,发布会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应该说属于超前的。此外,还有教育部网站的健全和发展。你可以对比一下我卸任时的(教育部)网站和5年前有多么的不同。这一点恰恰对信息公开起到很大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曾说,新闻发言人成为一种形象工程,甚至成了某些政府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盾牌,垄断信息,使媒体原本很困难的采访更加困难。

  王旭明:由保密到公开,由结果的公开到过程的公开,由信息公开到观点的公开,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倡导政务公开,应该看到在某些方面还是有进展,比如有些政策征求民意,有听证会等,尽管还不完善或者做做样子,但起码迈出了这一步。

  我也非常赞同这位领导的话,现在有些新闻发言人缺乏对这块工作的认识,成为一个壁垒,这样的新闻发言人无胜于有。

  现在有些发言人还有本末倒置现象,特别注重外在形象,笑容和眉毛都要一点一点地细细审查,但对自己发言的内容和信息倒不在意。

  《瞭望东方周刊》:有些发言人生怕传达错了上级意志,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都是照本宣科,战战兢兢,最后却仍然让人找出不少漏洞。

  王旭明:不能苛求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发达国家的新闻发言人几乎都由媒体人来担任,我国的新闻发言人是官员提拔上来的,都缺乏新闻传播专业训练。

  反过来讲,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一支队伍,没有媒体经验,坚决听党的话,党让干啥就干啥。

  我国发言人面临的困境要大得多。内部,官员中相当多的人信奉“少说、不说为佳”的潜规则;外部,媒体和公众又给了过多的压力,说错一点不行。我说他们了不起,不是他们做得好,是因为在这种背景和困境下,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到中国也没有办法做。-





417#
发表于 2024-1-26 21:3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唐山玉田县一派出所工作人员当街捅伤一男子?医院:ICU接诊一患者与其同姓名

编辑:李梦瑶

418#
发表于 2024-2-27 10:57: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水城区政府回应中国经营报报道:均不属实#”的几点粗浅看法及建议


编辑:李梦瑶
419#
发表于 2024-3-4 10:55: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荷兰记者在成都采访时遭自称是警察的人阻挠?外交部回应

法新社记者:近期,几名荷兰记者在成都采访报道时,受到自称是警察的当地人阻挠。“驻华外国记者协会”今日发表声明表示“极为不安”。外交部对近期荷兰记者在成都的经历有何评论?对今日发表的声明有何回应? 
AFP: There was an incident recently in Chengdu involving some journalists from the Netherlands who faced some obstruction from local individuals claiming to be police officers during their report activities.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China has issued a statement today, saying it’s extremely disturbed. Does the Foreign Ministry have any comments either on this recent incident in Chengdu involving the Dutch journalists or response to today’s statement?

毛宁:我不了解你提到的具体情况。作为原则,中方一贯依法保障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提供便利。外国驻华记者也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Mao Ning: I’m not aware of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More broadly, let me say that China protects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rmanent offices of foreign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foreign journalis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facilitates their news coverage and reporting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Foreign journalists working in China also need to abide by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来源: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编辑:王晨雅


420#
发表于 2024-3-4 21:15: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988年,遍佈「敏感詞」的第一次總理記者會
在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舉行總理記者會,始於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那一年是換屆年,李鵬當選國務院總理。這也是1987年全國人大新聞局成立之後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88-04-13,李鵬在記者會上答問。
網絡圖片
這次記者會有文字和音像記錄。對比發現,不同的記錄各有刪減。文字留存的問答條數更多,語言精練。音像記錄則是保留更多口語化的表達,還可以聽見語氣。以下是新華社發佈、人民日報刊載的版本。括號中為「舊時今日」編者註,中間穿插簡短背景: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姚依林、田紀雲、吳學謙今天下午出席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曾濤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回答了記者們提出的問題。
這是李鵬和三位副總理就職後首次會見記者。400多名中外記者出席了這次記者招待會。
——這就是中國總理記者會歷史上,第一位提問的記者。
——這是中國總理記者會歷史上,第一位提問的外國記者。
——《遠東經濟評論》在2009年底停刊。
——丁關根1985年任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以下是他在任期間發生的重大事故(維基百科數據):
——1988年貴昆線脫軌事故後,丁關根引咎辭職。但當年3月24日和7月1日,上海和河南又先後發生火車正面相撞和火災事故,分別導致28人和6人死亡。
——物價是當年的熱點問題,在這場記者會尾聲,《北京日報》記者又問了相關問題。


——所以香港《文匯報》在這場記者會上有兩次提問。


——音像記錄顯示,《北京日報》記者提問後,現場響起掌聲。
第二天,香港《經濟日報》的文章說:
在不少國外傳媒描述中,李鵬的形象是保守而嚴肅木訥的。不過在昨日李鵬首次以總理身份會見數百名中外記者,卻異乎平常地談笑風生,又少有地公開自己的個人身世。看來,他似乎有意為自己塑造一個新的總理形象。
記者招待會長達兩個多小時。大部分問題由李鵬親自回答。他似乎有備而來,對於一些熱門問題,如關於他個人與趙..的路線分歧問題和當前的經濟政策等,他都表現得應付自如,言談流暢,笑容可掬。
由於是攝記的焦點,故此,他亦好象有意鼓勵閃個不停的鎂光燈,動作頗多。他還趁工作人員翻譯問題時,與前排記者打眼色,表示他對那記者尚未有機會發問「實在沒有辦法」時,顯得親切調皮。最後他特許記者多發問三條問題,更贏得國內記者一片掌聲。他更一度被記者逗得仰首大笑。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的,可惜當晚中央電視台只播出他一派嚴肅的片段,以上精彩部分均與觀眾無緣。
不過,對於一些他似乎沒有準備的問題,他就顯得一派嚴肅,語調強硬和決絕。例如有記者代一位冤案受害人發問問題時,他回答:「我不知道你在什麼位置可代表他發問?」,又例如記者指有位「台灣要人」表示台灣有興趣參與中國沿海地區發展後,李鵬一開首便說:「我不知你指那個台灣要人是誰。」又有一位內地記者問及如何處理人大代表的意見時,李鵬說這是人大常委的職責,「我沒有必要回答。」雖然他在回答後通常都報上微笑,但台下記者對這些答案不無微詞。
一位美國記者在會後表示,她也感到李鵬試圖在傳播媒介心目中建立一個較新形象。他成功地回答了一些難度甚高的問題。不過,她強調形象建立不在於一個記者招待會,而在於政績。
當時還有報導記錄下人大閉幕式前後,大會主席團休息室內,中央領導們互動的情景:
——如今,中央媒體的時政記者不能再進入領導休息室,也就沒有這樣的報導了。
這就是1988年,中國的第一次總理記者會。從那時起至今,除了1992年以外,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都舉行總理記者會。
後來的幾任總理,在1988年是這樣:
1988年,上海市市長候選人朱.鎔.基發表講話。上海電視台資料畫面
1988年,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出席廣交會,順道考察佛山照明公司。佛山檔案局資料 佛山電視台畫面
1988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和大學同學陶景洲合影。網絡圖片

来源:舊時今日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