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01#
发表于 2023-9-13 15:02: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吃一个金融圈的大瓜!
大家好,我是海榕。
行情不好,先吃一个金融圈的新瓜。世界500强企业广新集团,最近发布了一份债券半年度报告,其中子公司的名称竟然是“那要不住哥哥家里吧”。
估计是某券商实习生妹子,边做债券报告边聊天,不小心把聊天内容复制到了报告里。
后来群里又传了一份聊天记录,这份报告来自于大名鼎鼎的中金公司,然后负责这事的人,把任务交给了实习生。
这个实习生妹子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每年的学费高达6万美元。我实在想不通,这么高大上的学校和机构,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这么离谱的错误,本来有一万种方法可以检查出来,结果这份报告竟然一路畅通,真的就交了上去,一秒脑补所有剧情。
基金行业也一样,很多基金经理顶着名校的光环,收着高额管理费,拿着百万高薪,投资收益竟然跑不过普通的散户。卖方分析师也一样,卖方的报告值得看的不多,很多一看就是实习生复制粘贴出来的,但仍然洋洋洒洒几万字,我就想问,能不能敬业一点?
市场也在用脚投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入被动基金ETF投资。
再说说其他的:1. 马斯克: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来自AI和机器人,马斯克9月11日在推特发帖称:“特斯拉几乎所有的长期价值都将来自AI和机器人,包括汽车和人形机器人。” 新能源车和机器人都指向了 汽车零部件行业,一个是成长,一个是主题炒作。特斯拉昨天大涨10.09%, 主要是市场又给特斯拉创造一个新逻辑,特斯拉还是一个超级计算机公司。2. 周杰伦在天津连开4天演唱会,天津旅游局公布了最新数据,现场观众18.5万人次 ,累计综合消费带动超30亿元。天津整体旅游订单数量环比前一周增长11.7%,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77.4%;酒店预定金额环比前一周增长91%,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318.8%。3. 布伦特原油上涨至91.46美元/桶, 又破了前期几个月的平台新高,影响美元指数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原油价格,原油价格越高,越加重美元继续加息的担忧 。4.碧桂园6支境内债展期通过。5.房地产数据不太好啊,我看到两个数据源都是显示,“认房不认贷”政策公布两周后,一线和二线的新房成交面积在环比下降。确实不符合常理,难道很多人开始观望了吗?数据的准确性不能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关注。6. 减肥药持续领涨医药,消息面上,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减肥药物持续火爆,预计到2030年减肥药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原来专门写过一篇减肥药的文章:医药行业的新财富故事
顺便多说一句减肥话题,减肥最核心的办法就是少吃,最难对抗的是饥饿感, 司美格鲁肽的减肥原理主要是让人产生饱腹感,如果有毅力对抗饥饿感,也没必要吃减肥药。
今天两市有2044个公司上涨,2925个下跌,中位数下跌0.19%,成交7083亿, 交易量继续萎缩,北向流出19.8亿。
A股现在徘徊在技术面看图和周期复苏之间,如果走周期复苏,需要人民币升值和外资流入,或者是国内房地产销售数据转好,国家希望的是一线起来,也能带带其他城市。现在看,市场还是侧重于前者,这么小的交易量,想拉白马也拉不动啊,继续躺吧。
来源:海榕财富风险研投
编辑:洪韵

402#
发表于 2023-10-2 01:05: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方称中国花数十亿美元“操弄全球信息”,中方回应

原标题:美方称中国花数十亿美元“操弄全球信息”,中方回应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国务院发表涉华报告答记者问。

问:美国国务院28日发布报告称,中国正斥资数十亿美元在全球散布虚假信息。中国“操弄全球信息”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外交问题,而是对全球信息空间完整性的挑战。如不加管束,未来恐将导致全球言论自由的急剧缩减。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报告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本身就是虚假信息。事实上,将舆论场武器化正是美国的“首创”。炮制上述报告的美国国务院有关机构以“全球接触”为名,行“宣传渗透”之实,是虚假信息的策源地和“认知作战”的指挥所。从冷战时期发起“知更鸟计划”收买媒体操纵舆论,到新世纪借“洗衣粉”“白头盔”对伊拉克、叙利亚发动侵略战争,再到编造“世纪谎言”污蔑中国治疆政策,事实一再证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谎言帝国”,就连美国联邦参议员兰德·保罗等也承认美国政府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虚假信息散布者。

也许美方一些人认为,只要制造足够多的谣言,就可以赢得信息战。然而,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美国如何竭力将“散布假消息”的帽子扣到他国头上,也无法改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识破美国依靠谎言来编织“皇帝新装”、通过抹黑别人来维系霸权的丑陋行径。

编辑 辛婧 来源:外交部网站

来源:新京报
链接:https://www.sohu.com/a/724896869 ... 3064941xo8zvN3_1090
编辑:秦克峰
403#
发表于 2023-10-6 21:57:34 | 只看该作者
青记独家丨美国新闻发布制度及实践

陈孟统
美国新闻发布制度脱胎于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机制,当时的新闻发言人在行政职能上不属于政府机构,而是以总统私人秘书的身份工作。[1]随着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成型。其间,伴随着西方大众传媒的兴起,两者交互影响,使得西方国家的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宣传政府主张成为常态,其中以美国为典型。对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国新闻媒体从业者和理论界更好地做好国际新闻的报道和研究工作。

2018年以来,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新闻采编工作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驻美新闻记者的工作不确定性大幅增加,这使更新对美国新闻发布方式、信息公开运作机制等“地面情况”的认知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同时也成为驻美新闻记者开展报道工作的迫切需要。

美国政府新闻发布方式与分类

1966年,美国制定了关于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行政法规《信息自由法》,就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和不公开制定标准。同时建立了公众有权向联邦政府机构索取任何材料的制度。但“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在美国则要出现得更早。20世纪30年代,胡佛总统时期就已设立白宫新闻发言人,他的本来身份是美国总统的私人助理。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政府或政府机关、团体的立场,他必须传播有利于政府的观点。[2]

随着新闻媒体业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美国大到联邦政府,小到民间社团组织,都形成了一套信息公开化的发布机制或者新闻发布流程。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各大联邦政府机构为例,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方式大致形成了“一会三通路”的模式。“一会”指例行记者会,“三通路”指新闻通稿、媒体通联和邮件推送。

(一)例行记者会

美国各大联邦政府机构大多围绕“新闻发言人”或“新闻秘书”,建立起了例行或不定期的记者会制度(Press Briefing)。记者会的频率随着历届政府以及政府机构负责人的办事风格而各有差异。以拜登政府为例,白宫、国务院目前基本保持着每日例行记者会的传统,国防部、司法部、财政部等部门的记者会则是不定期举行。

除了由新闻发言人主持的记者会,当然还有总统、国会两党领袖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的新闻发布会(News Conference)。美国总统在任内通常会不定期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专门就近期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但总统记者会的数量则是因人而异,没有一定之规。据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美国总统项目”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8月,拜登只举行了12场由他单人出席的新闻发布会,而特朗普在任内举行同规格新闻发布会的数量为44场。[3]此外,国会两党领袖一般会举行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这其中,以美国政府三号人物——众议长的每周例行新闻发布会最具看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该机构设有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公共关系事务办公室,通常由美联储主席在月度货币政策会议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政策信息。

在例行记者会之外,美国政府官员还会通过电话背景吹风会(Background Press Call)、新闻通气(Press Gaggle)以及突发事件当中的临时记者会或新闻通报等形式,在必要时向媒体发声,回应外界关切。

(二)新闻通稿

这里以“新闻通稿”作为美国政府机构对外发布新闻事实、各类政策信息的总称。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新闻通稿,常见的形式包括媒体新闻稿(Press Release)、事实文件(Fact Sheet)、声明(Readout/Statement)、媒体摘要等。从整体上看,上述新闻通稿中,以媒体新闻稿和声明新闻性和时效性最强。相较而言,媒体新闻稿涵盖的新闻信息量更大。声明一般更为简短,在双边活动、官方行程信息公布等情况下较为常见。

(三)媒体通联(Press Pool)

媒体通联是指经美国政府机构确认的“跑口”记者团机制。特别是在内政、外事、军事以及一些重大场合的新闻事件中,由于场地或人员限制,在无法满足所有媒体派员参加现场报道的情况下,美国主要新闻媒体机构通常以媒体形态为类别,组成文字/广播、摄影、摄像等小范围的记者团,记者团成员获准进入现场报道,同时向各大媒体提供通联的共享新闻素材。以白宫记者团为例,除文字/广播、摄影和摄像记者团外,还设有外国媒体记者团。在白宫有双边会见日程安排时,美方通常会安排一名外国媒体记者的代表参与现场报道。

(四)媒体邮件订阅服务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电子邮件依然是美国社会人际沟通、工作交流最为普及和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和信息工具。无论是美国主流媒体还是政府机构,都建立有免费向读者或新闻媒体(包括具有一定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电子邮件订阅服务的项目,并定期向订阅用户推送新闻信息和采访报道线索。上述提到的各类新闻信息发布、媒体报道线索、采访报名通知、官员讲话实录等大量信息,均可以通过媒体邮件订阅服务发送至订阅者邮箱。因此,驻美新闻记者的日常报道工作是无法离开这项媒体邮件订阅服务的。区别于美国媒体的新闻订阅服务,美国政府机构对于媒体从业者订阅其媒体邮件会设置一些申请要求。
美国政府对外国记者的管理

(一)外国记者管理中心登记制度

驻美外国记者主要由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外国记者管理中心(Foreign Press Center)负责对接,并统一注册、登记、发放外国记者证。该中心主要有媒体合作、新闻简报、采访组织、证件发放等四大职能。该中心将外国记者按驻地分为华盛顿、纽约以及美国其他地区三类按属地进行管理。外国记者可根据自己的居住地,向上述三个地区的外国记者管理中心分支机构申请采访证件。

由美国外国记者管理中心颁发的记者证(FPC Credential),是驻美记者到任后首先要去注册申请的采访证件。该证官方认可度略低于美国驾照,但可以说是受到政府和绝大多数组织广泛认可的媒体证件,特别是在华盛顿和纽约以外地区,可为记者采访工作提供大量便利。该记者证有效期取决于申请人的签证状态、在美国工作的资格期限,以及媒体机构所在国的互惠关系。

(二)联邦政府机构的记者管理制度

除针对外国记者的登记管理制度外,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通常都建立有相应且独立的跑口记者管理机制,并对跑口记者建立“Hard Pass”记者证制度。所谓“Hard Pass”记者证,可以理解为无需每次单独审核安全资质的部委常备记者名单,通常具有一年有效期,须根据媒体人员的在美工作资格期限等因素进行定期年度更新。目前,美国白宫、国防部、司法部等均采取“Hard Pass”记者证管理制度,美国务院认可外国记者中心的记者证作为“Hard Pass”记者证来使用。

美国每个政府机构都对“Hard Pass”记者证申请者设置了不同的申请和审核要求。其中,以白宫的“Hard Pass”记者证申请条件最为苛刻、且不确定性也最高。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白宫与媒体机构关系恶化,白宫新闻办公室对“Hard Pass”记者证申请者设置了180天内须考勤“打卡”90天的硬性要求。拜登政府则把“Hard Pass”申请者考勤次数降为每月达到个位数,但同时增加了年审制度。

除了行政分支,作为美国的立法分支,国会有相对独立的记者管理制度。美国众议院设有专门的文字、广播、摄像记者管理机构,摄影记者则由参议院的相应机构统一管理。国会记者证实行年审制度,通常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统一更新。

美国最高法院的日常工作一般不对媒体开放,也不允许媒体进入最高法院内部拍摄。在笔者驻美的5年时间里,只有前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时的悼念活动,最高法院新闻办对外组织了媒体采访安排。

在方便跑口记者出入政府机构的“Hard Pass”记者管理制度外,新闻媒体记者也可以“访客”身份申请单次有效的采访申请。对于外国记者而言,这类单次有效的采访申请,除了采访事由外,还需要提供签证、护照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安全审查。不仅如此,还需要由专门的联系人对接才能进入美国联邦机构,开展采访活动。因此,采访的时间和沟通成本较高。
美国政府新闻发布的特点及采访建议

(一)立场极化,党派优先

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也是一种“政治行为”[4],体现了政党和政府的主体意志和愿望。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取向,不能把它看成一个纯粹的传播现象,它还有自己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文化的、政治的背景。[5]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生态近些年来持续“极化”,美国政府机构新闻发布的党派性特点也愈发难以掩盖,并且受到政府机构领导者个人风格的显著影响。这种趋势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移民、控枪、种族等美国选民关注的核心议题上,白宫和国会往往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行政分支和立法分支的新闻发布会时常成为两党争执不休的“战场”。

在此过程中,主导新闻发布会的美国政府机构,通常对事实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褒则用之,贬则避之”。作为我驻美新闻媒体记者,应时刻警惕防止采访报道陷入美国党派话语的“陷阱”之中,同时始终保有和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立场,客观、平实报道发生在美国的新闻事实,避免被夹杂其中的党派性“一家之言”带偏、走样。

如在2023年上半年围绕美国债务上限问题的府院之争,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在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于2023年1月19日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后,白宫与国会共和党就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一直僵持不下。共和党人主张“先减政府预算,后提债务上限”,白宫则坚持国会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在长达近5个月的僵局中,不论是白宫记者会还是众议长本人接受媒体采访,双方对外信息释放均陷于相互指责甚至彼此“甩锅”的局面。围绕这一对国际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的新闻事件,中国媒体就需要在报道美国党争困局的同时,对事件可能产生的国际政治、经济溢出效应有所延展。

(二)设置议程,注重口径

从白宫新闻发言人到美联储主席,美国政府官员抱着厚厚一摞口径文件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场景十分常见。新闻发布会通常被分为两个环节:先是主动发布政府信息,其次才是被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在一些特殊新闻场合,如突发事件、宣布重大消息时,美国政府也会选择只发表讲话或书面声明,不回答记者提问的形式,来达到间接掌控信息公开程度的目的。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方式带有显著的议程设置功能,而且对于核心信息的发布口径有着严格的把控。这种做法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政治议程设置[6],同时也可以有效弥补双边场合、对外交流等对外信息输出的不足。

虽然新闻发布者可以决定“怎么说”,但作为信息采集方的新闻媒体记者也应具备“怎么问”的技巧和能力。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新闻媒体也具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设置议程的功能。以美联储2023年6月货币政策会议后的记者会为例,此次记者会的背景是美联储在连续10次加息后宣布暂停加息。当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小心用“Skip”来形容暂停加息,他随即加以纠正,表示自己“不应该这么说”。由于当时美国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将在7月继续加息步骤,“Skip”一词就暗含有这一政策倾向,由此可见,美国官员对于新闻发布过程中议程设置功能的敏感度以及对外表述的严谨性。我驻美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活动时,还应紧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线,同时对我国经济、民间交流、华侨华人等与我国受众息息相关的议题予以重点关注。通过长期跟踪研究,美国政府对于一些涉华议题口径上的变化,也应予以格外关注。

(三)虚实掺杂,信息冗余

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联邦政府部门重复性发布、罗列过往政策立场,并为当下议程设置所用的现象颇为普遍。因此,在报道和处理美国政府的官方信息时,经常会出现需要处理大量冗余信息的情况,考验记者去伪存真和挖掘核心新闻事实的能力。比如在控枪议题上,其实在美国近三十年来历届政府均未能在立法层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每当大规模恶性枪击案件发生,美国官方重申性的政策表态和罗列现有的政策法规的回应方式几乎成为常规操作。

我国新闻媒体机构驻美人员数量并不充裕,不像国内可以做到一人一口或多人一口的配置。在一人跑多口的现实面前,驻美新闻记者很容易被大量的官方信息、新闻推送所淹没,需要学会“以我为主”,挖掘我国受众关注且真正有国际传播价值的新闻信息。海量的文件信息所制造的信息冗余,考验驻美新闻记者更强的新闻敏感和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性的碎片化信息,需要化零为整,如就业数据、货币政策等,应通过长期跟踪和数据化的分析,加强深度解读和深入分析的报道。


  

美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美国政治生态的不断演变,在运作机制上有其常态化、可预期的成熟一面,同时也夹杂着影响选民、党派利益的政治诉求。我驻美新闻媒体机构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观察其中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在充分利用常态化的新闻发布制度获取采访线索和新闻选题的同时,应坚持自身的“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客观真实地报道涉美新闻,在国际舆论场中展现中国媒体和中国记者的专业操作和职业水准。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jJe0-MSvgBrsrY9lkc_Rg
编辑:程博

404#
发表于 2023-10-10 22:02: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郑程程

405#
发表于 2023-10-15 16:18: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上刊发的作品系抄袭:致歉,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经查,本报“大青山”文艺副刊2023年8月7日刊发作品《刘有福的小康》(作者吕铎),系抄袭。原作者为韩峰,被抄袭的作品为《康有福的小康》。《乌兰察布日报》在此严正声明,已第一时间下架相关作品,并对抄袭者提出严肃批评。《乌兰察布日报》对抄袭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审稿力度,谨慎选稿,抄袭作品一经发现,永不刊用该作者作品。在此,向原作者韩峰先生表达诚挚的歉意,向“大青山”文艺副刊的忠实读者致歉。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指正。

保护原创,人人有责,《乌兰察布日报》在此呼吁广大文学爱好者,珍惜手中笔,勿作文抄公。

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

2023年10月13日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郑程程

406#
发表于 2023-10-17 21:33: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战地记者应受到保护

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We call on all sides to remember that journalists are civilians and should not be targeted. Accurate reporting is critical during times of crisis and the media has a vital role to play in bringing news from Gaza and Israel to the world.”“我们呼吁各方记住,记者是平民,不应成为攻击目标。在危机时期,准确的报道至关重要,媒体在向全世界传递来自加沙和以色列的消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
——非政府组织保护记者委员会中东地区项目协调员谢里夫·曼苏尔近日在一份声明中称,记者与所有平民一样,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战地记者不仅面临真实存在的人身危险,还要应对超出报道任务本身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据报道,自10月7日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至少有8名新闻从业者在冲突中死亡。(何娟 编译)


来源:参考消息网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988185206471886&wfr=spider&for=pc
编辑:潘洁


407#
发表于 2023-10-26 09:48: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情绪爆发的德国驻华大使馆官微 VS “早叫的洋公鸡”格里希
偏偏每一次机会的出现都极为艰难,
有时,她出现了,却在刹那间失去踪影
file:///C:/Users/hongy/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924/wps2.png
20231024日德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微博,是一个节点事件。这则微博对“那些头像里处心积虑地将国旗与纳粹符号相结合的人”,使用了“无知的蠢货”“无耻的混蛋”这样的词汇,并使用了“永久屏蔽”这样的措施。一个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的忍耐接近极限,一种新的社会气候正在诞生。它很不寻常。
一个月前,918日,德国驻华大使馆还发布了一条微博,为删除一条评论而认真解释,并试图和网友讲道理:“如果大家不写这样的评论就更好了。” 那时,网友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不安。这次爆发的背后,是一种长期累积的情绪。一段时间以来,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评论区充斥着各种极端字眼,其中最恶劣的言论是,责怪当年希特勒没有把犹太人*光。评论区里,暴力、仇恨言论令人诧愕。在1023日,或许是为了自我鼓励,德国大使馆详细引用了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两段话:
“我未曾想过会不得不经历我们所处的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没有它,书籍的世界就不会存在——受到反动、专制、民粹、煽动、一知半解、自恋和漠不关心的声音的全方位攻击。在这个时代,教育机构和图书馆面临审查和敌对,极端主义宗教和偏执意识形态开始侵入生活中不该侵入的领域。”
“而当言论自由以如此多的方式被滥用,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当以全新的热情继续去做我们一直以来必须做的事:用更好的言论回击糟糕的言论;用更佳的叙事对抗错误的叙事;用爱回应仇恨;即便在谎言横行的时代,也不要放弃真相终将获胜的希望。我们必须坚决捍卫言论自由并尽可能广义地定义它。这当然也意味着,我们要捍卫自由的言论,哪怕它冒犯到我们,因为否则根本就谈不上捍卫言论自由。”
但这段两段话似乎并未治愈德国驻华大使馆的运营者,次日,他们还是情绪爆发了。萨尔曼·拉什迪在1989年出版了《撒旦诗篇》,随后,**国大佬****·霍**呼吁对拉什迪执行谋杀。拉什迪在警方保护下继续写作,2022年八月,他在一次演讲中遇袭,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时间往前推,推到8年前,局面截然相反。
20159月,我的一位同事采访了德国驻华大使馆的社交媒体运营团队。使馆新闻和公共传播处副处长巴德(Nikolas Bader)对我的同事说:“我们分析了媒体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声,需要和人们更好地互动。”“粉丝的忠诚度、文章的阅读率、互动频率等等都是我们的目标。”当时,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在1年内获得9万人关注。“论一群德国人的自我修养”、“东德和西德如何相互吐槽”;“一部《食品法》两公斤,德国食品安全重几何?”“800万德国人口,130万消防队员”……虽然是讲德国的事,但从他们所发的内容里,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大使馆迫切想和中国普通人建立联系。那次访问,同事提问时提到了极端言论。对此,巴德回答时很有些感叹:“我们挺幸运的”。“和其他国家相比,挑剔的中国网民对德国的好感度可以说相当之高。德国驻华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很少会遇到一边倒的批评或极端言论。”同事继续追问:对于恶意的或者极端的评论,会删除吗?“当然不会,我们很乐于听到不同意见。”巴德说,他们不会删帖或者删除评论。“如果是批评性的或者提出问题,我们会回复;但如果是一些极端的、恶意的评论,我们不会去理会,忽略就好了。”德国大使馆德国信息中心主任骆安生也回答说:“即使有批评和骂声,我也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我觉得,与网友进行互动已经是一种成功。你不能指望所有的评论都是喝彩。我们会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对待评论,和我们的粉丝联系,提供更多的事实帮助消除误解。” 时间来到2023年,沧海桑田,最初的畅想已然崩塌。回看那次采访中的自如与从容,我们更能理解他们今天在微博上写出“永远屏蔽”四个字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那时德国驻华大使馆的社交媒体上很少有极端评论,如今评论区的极端言论却多如牛毛?为什么那时已经挑剔的中国网民对德国的好感度相当高,如今却是字字挑剔,处处针对?
这个问题,信息含量很大。在1024日这个微博之后,事情的走向将会如何演变?我很有些担忧。想起另一位德国人,威尔纳·格里希。我大学生活是在武汉度过的,当时听说过他的故事。1984年,65岁的格里希来到武汉柴油机厂当技术顾问,他是一位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且有过多年厂长经验。据说,眼前的现状令这位完美主义者很受折磨: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 、浪费严重。“德国人生产的柴油机可以放在办公室红地毯上工作,不影响隔壁房间人办公,而武柴制造的柴油机,噪声远播,油迹溅洒数米外。”他用半个月时间,调查每道生产工序,写下了十多万字的咨询意见,提了上百条合理化建议,但并未引起厂领导重视。“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他很是激动。当时的武汉市领导听说后,果断地说:何不请格里希先生当厂长?于是,中国国有企业第一位“洋厂长”出现了。格里希的任期是两年,他大幅提升了柴油机厂的管理水准,到第二年,产品废品率、整机清洁度大幅下降,产品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8000小时,出口创汇超过百万美元。“我不愿把我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坟墓里去,希望它们能对中国有所贡献,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
格里希的贡献不止于改造一个国企,而是冲击了社会思想观念。他一度成为国际社会观望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1986年,格里希先生获得绿卡,成为中国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曾经五次接见格里希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说,“我们不是把你当普通的厂长,而是把你当成西方文明的使者来对待。”
正在检查部件质量的格里希(新华社记者刘澄清摄)我注意到,当年有资料说:格里希建立了一丝不苟的质量管理制度,经常巡视,但却无法得到一些的工人理解,有人在车间门口放哨,格里希一来,就喊“鬼子进村了。"如果1984年有社交媒体,评论区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我想请朋友们注意的是,格里希先生并非凭空跳出的,而是有漫长的铺垫。最先是1978年,德国克虏伯工业技术公司等公司组成一个财团,在武汉投建了一个冷轧钢厂。建厂需要一批德国工程师,为了安顿这些工程师的家眷,德方获准在武汉办了一所德国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克劳斯发现,这些工程师大部分来自德国钢城杜伊斯堡,而杜伊斯堡与武汉有诸多相似之处,便写信给时任武汉市长黎智,建议两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随后又回国促成。于是,1982年,武汉和杜伊斯堡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各个领域合作密切展开,这之后,1984年,杜伊斯堡向武汉派出一批技术专家。这一批专家里,包括格里希。因此,如果没有之前6年无猜疑合作所建立的友好气氛,不可能有1984年的大批专家到来,也不可能出现“第一个洋厂长”格里希。如果这6年里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了中断,趋势都可能转向。在格里希到来之后,没有上层的保驾护航,他也难以坚持。2022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额达到115亿欧元,在整个欧洲对华直接投资中,德国所占份额从前年的46%提升至52%。简言之,德国是中国在欧洲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重要的投资目的地。这来之不易。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2023921日报道说:尽管德国政府和布鲁塞尔方面一直向德国企业巨头施压,要求他们减少对中国的所谓风险敞口,但像西门子、巴斯夫、大众、奔驰、宝马等诸多德企巨头顶住了政府不断增大的压力,争相继续增加在华投资,尽全力保护中国市场份额不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对于国际合作而言,社会气候一直很重要——人们需要由此判断未来,而这个时候,此时此刻,尤其重要。在一波波极端言论冲击下,本来可能到来的新的那位“格里希”,还会不会来?今天的武汉市,还有格里希的塑像,但如果格里希再来中国担任专家,是否仍然会有支持他大刀阔斧的友好氛围?即便是格里希带来的改变,也是脆弱的。在格里希离任回德国之后,武汉柴油机厂又逐步退回原样,他打破铁饭碗的结构工资制被取消,他最重视的质检人员团队,虽然依然穿着格里希发的红衣服,却变得有名无实——不仅不再拥有否决权,质检意见更被斥为“不听话”,于是,不合格产品又大量出现。
1993年,73岁的格里希又来武柴探望,他拿出磁头检查棒伸进缸体孔道探测,发现未清除干净的铁粉,用放大镜检查齿轮上的光洁度,发现波纹 ……这个一度点燃希望之火、聚焦全国目光的国企大厂走向亏损,并在2004年最终消散。
格里希塑像,在武汉改变、提升,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偏偏每一次机会的出现都极为艰难,有时,她出现了,却在刹那间失去踪影。所以,至今,武汉依然有“愧对格里希”的声音。他们说格里希提出的方案都是对的,但太超前而不被现实接纳:
“格里希是一只早叫的洋公鸡”。
那么,有没有可能,今天也有一只洋公鸡在叫呢?
在如今局势下,中德之间加大经贸和社会联系,对我们国家上上下下,都有重大利好。网友大多是年轻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外贸与投资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力强弱与就业岗位多少。对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环球时报》前总编、现退休干部、千万粉丝级微博大V胡锡进展开评论:
“德国驻华使馆很可能是第一个在中国土地上对中国人如此爆粗口的外国大使馆。”“德国使馆这样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撒泼,骂部分中国网民‘蠢货’‘混蛋’,表现出的是该使馆一种集体不文明,缺教养,他们这样做拉低的是德国的国格。”
胡总编起了头之后,后面许多大V也迅速跟进了。我从来不评价胡总编,但今天我破例要说:这个评论不合适。从公共表达规范来说,胡总编的评论将原博中到评论区发表极端言论的人替换为“中国人”,然后将微博言论替换为“使馆集体”,进而上升到国家高度,指责对方“集体不文明、缺教养,拉低国格”——这是一种传播上的概念替换,社会底层情绪很容易因此被挑动,但于国于民,并无助益。如果我们倾向于理性,就很难赞同动不动就绑架全体中国人的做法。比如,抗日战争中,任何对汉奸汪伪的抨击,都会得到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赞同,抨击他们不等于抨击中国人全体,反而是在帮助中国。二战之后,德国经历了彻底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对华友好,许多格里希这样的德国人来到中国,帮助中国追赶世界的脚步。即便是二战期间,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众多中国难民的拉贝先生,也是一位德国人。拉贝先生、格里希先生,以及许许多多这样的德国人,值得我们永远感谢。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没有国家间的理由,去仇恨今天的德国。相反,作为长期忍受网络暴力言论的人,我能理解德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运营团队的情绪波动与爆发。这是一种反弹,那则微博中最重要的是这句话:“德国很不幸经历过纳粹主义肆虐的年代,我们深知那意味着什么。”只有真正反思过,才会真正在乎。经受了长期的极端言论冲击之后,这个运营团队的心理健康很令人担忧。如果他们最后不堪重负退出中文互联网圈,我也可以理解。毕竟,对于使馆而言,如果苦心经营的社交媒体不能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又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呢?毕竟,在一个现代世界,有哪个国家的外交团队,会以促进两国国民间的仇恨为己任呢?写这篇文章,有些犹豫,因为一定会引来批量攻击言论,但我想,在一种新的社会气候形成过程中,相比平静,更为重要的是保持诚实。我们离诚实越近,就离仇恨越远。愿国泰民安。
来源:哟哟鹿鸣
编辑:洪韵

408#
发表于 2023-10-26 20:27: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409#
发表于 2023-11-13 00:3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发言人亮相!

今天(13日)上午,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任发言人陈斌华首次亮相并主持发布会。

陈斌华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台办新任发言人陈斌华首亮相,用闽南语带来问候
陈斌华: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各位亲爱的台湾乡亲序大(意为长辈)、兄弟姊妹,大家早安、大家好!(闽南语)我叫陈斌华,现任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副局长。今天的发布会由我来主持。在到台办工作前,我有20多年的媒体工作经历,也曾多年在台湾驻点采访,与在座的一些记者都是老朋友。希望今后能在发言人的岗位上,与大家共同努力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陈斌华简历:
1971年9月出生,福建省诏安县人。
1989年至199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班(在职)。
1993年至2016年在新华社总社工作,主要从事两岸新闻、中央时政新闻报道,亲历澳门回归、“胡连会”、“习马会”等重大事件,系大陆首批赴台驻点记者,数十次带队赴台采访,任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获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
2016年4月调国务院台办工作,历任海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局副局长、经济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现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著有《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亲历台湾“大选”》《自在台湾一一一个大陆人的十年行旅》。



来源:环球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ohrObO_abXalmDySEr9yQ
编辑:秦克峰
410#
发表于 2023-11-27 22:5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云南旅游再现不接待记者事件 当地有旅社曾被曝拒接“敏感职业”

 近期,有市民反映云南旅游整改近半年后再现“不方便接待记者”情况。今年7月中旬,媒体报道称“云南部分旅行社禁记者、律师参团”。当月下旬,云南围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召开大会。

  据“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官方微博@百姓关注,11月25日,市民苏女士反映云南旅游整改近半年后再现“不方便接待记者”。苏女士提供的对话截图显示,不方便接待记者的相关字样被写入了旅行社的预定须知。旅行社客服表示,此举是为避免景区内的推销人员带来的困扰。


 11月27日上午,记者以游客的身份向两家云南当地旅行社咨询记者能否参团出游。一家旅行社称“稍等”,记者再次询问后,客服表示“还没有结果”,另一家旅行社则表示“是真诚过来游玩的话,咱们都是欢迎的”。

  此前,今年7月,云南被曝当地旅行社不接待记者等职业人员引发舆论关注。据上游新闻7月18日报道,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爆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记者随后调查采访时也被相关旅行社明确告知“没办法接待记者,也没有旅行社愿意接待记者”。客服表示,云南导游负面较多,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待记者,担心给旅行社“招黑”。

  此前媒体报道也指出,旅游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未对旅游者或消费者的群体予以限制,设置条件限制记者参团等行为限制了特殊群体的权利,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剥夺了特殊群体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属于违法行为。

来源:南方日报

链接: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31e20c6c12.shtml

编辑:潘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