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独家丨美国新闻发布制度及实践
陈孟统 美国新闻发布制度脱胎于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机制,当时的新闻发言人在行政职能上不属于政府机构,而是以总统私人秘书的身份工作。[1]随着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成型。其间,伴随着西方大众传媒的兴起,两者交互影响,使得西方国家的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宣传政府主张成为常态,其中以美国为典型。对美国新闻发布制度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国新闻媒体从业者和理论界更好地做好国际新闻的报道和研究工作。
自2018年以来,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新闻采编工作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驻美新闻记者的工作不确定性大幅增加,这使更新对美国新闻发布方式、信息公开运作机制等“地面情况”的认知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同时也成为驻美新闻记者开展报道工作的迫切需要。
美国政府新闻发布方式与分类
1966年,美国制定了关于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行政法规《信息自由法》,就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和不公开制定标准。同时建立了公众有权向联邦政府机构索取任何材料的制度。但“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在美国则要出现得更早。20世纪30年代,胡佛总统时期就已设立白宫新闻发言人,他的本来身份是美国总统的私人助理。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政府或政府机关、团体的立场,他必须传播有利于政府的观点。[2]
随着新闻媒体业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美国大到联邦政府,小到民间社团组织,都形成了一套信息公开化的发布机制或者新闻发布流程。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各大联邦政府机构为例,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方式大致形成了“一会三通路”的模式。“一会”指例行记者会,“三通路”指新闻通稿、媒体通联和邮件推送。
(一)例行记者会
美国各大联邦政府机构大多围绕“新闻发言人”或“新闻秘书”,建立起了例行或不定期的记者会制度(Press Briefing)。记者会的频率随着历届政府以及政府机构负责人的办事风格而各有差异。以拜登政府为例,白宫、国务院目前基本保持着每日例行记者会的传统,国防部、司法部、财政部等部门的记者会则是不定期举行。
除了由新闻发言人主持的记者会,当然还有总统、国会两党领袖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的新闻发布会(News Conference)。美国总统在任内通常会不定期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专门就近期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但总统记者会的数量则是因人而异,没有一定之规。据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美国总统项目”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8月,拜登只举行了12场由他单人出席的新闻发布会,而特朗普在任内举行同规格新闻发布会的数量为44场。[3]此外,国会两党领袖一般会举行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这其中,以美国政府三号人物——众议长的每周例行新闻发布会最具看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该机构设有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公共关系事务办公室,通常由美联储主席在月度货币政策会议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政策信息。
在例行记者会之外,美国政府官员还会通过电话背景吹风会(Background Press Call)、新闻通气(Press Gaggle)以及突发事件当中的临时记者会或新闻通报等形式,在必要时向媒体发声,回应外界关切。
(二)新闻通稿
这里以“新闻通稿”作为美国政府机构对外发布新闻事实、各类政策信息的总称。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新闻通稿,常见的形式包括媒体新闻稿(Press Release)、事实文件(Fact Sheet)、声明(Readout/Statement)、媒体摘要等。从整体上看,上述新闻通稿中,以媒体新闻稿和声明新闻性和时效性最强。相较而言,媒体新闻稿涵盖的新闻信息量更大。声明一般更为简短,在双边活动、官方行程信息公布等情况下较为常见。
(三)媒体通联(Press Pool)
媒体通联是指经美国政府机构确认的“跑口”记者团机制。特别是在内政、外事、军事以及一些重大场合的新闻事件中,由于场地或人员限制,在无法满足所有媒体派员参加现场报道的情况下,美国主要新闻媒体机构通常以媒体形态为类别,组成文字/广播、摄影、摄像等小范围的记者团,记者团成员获准进入现场报道,同时向各大媒体提供通联的共享新闻素材。以白宫记者团为例,除文字/广播、摄影和摄像记者团外,还设有外国媒体记者团。在白宫有双边会见日程安排时,美方通常会安排一名外国媒体记者的代表参与现场报道。
(四)媒体邮件订阅服务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电子邮件依然是美国社会人际沟通、工作交流最为普及和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和信息工具。无论是美国主流媒体还是政府机构,都建立有免费向读者或新闻媒体(包括具有一定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电子邮件订阅服务的项目,并定期向订阅用户推送新闻信息和采访报道线索。上述提到的各类新闻信息发布、媒体报道线索、采访报名通知、官员讲话实录等大量信息,均可以通过媒体邮件订阅服务发送至订阅者邮箱。因此,驻美新闻记者的日常报道工作是无法离开这项媒体邮件订阅服务的。区别于美国媒体的新闻订阅服务,美国政府机构对于媒体从业者订阅其媒体邮件会设置一些申请要求。 美国政府对外国记者的管理
(一)外国记者管理中心登记制度
驻美外国记者主要由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外国记者管理中心(Foreign Press Center)负责对接,并统一注册、登记、发放外国记者证。该中心主要有媒体合作、新闻简报、采访组织、证件发放等四大职能。该中心将外国记者按驻地分为华盛顿、纽约以及美国其他地区三类按属地进行管理。外国记者可根据自己的居住地,向上述三个地区的外国记者管理中心分支机构申请采访证件。
由美国外国记者管理中心颁发的记者证(FPC Credential),是驻美记者到任后首先要去注册申请的采访证件。该证官方认可度略低于美国驾照,但可以说是受到政府和绝大多数组织广泛认可的媒体证件,特别是在华盛顿和纽约以外地区,可为记者采访工作提供大量便利。该记者证有效期取决于申请人的签证状态、在美国工作的资格期限,以及媒体机构所在国的互惠关系。
(二)联邦政府机构的记者管理制度
除针对外国记者的登记管理制度外,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通常都建立有相应且独立的跑口记者管理机制,并对跑口记者建立“Hard Pass”记者证制度。所谓“Hard Pass”记者证,可以理解为无需每次单独审核安全资质的部委常备记者名单,通常具有一年有效期,须根据媒体人员的在美工作资格期限等因素进行定期年度更新。目前,美国白宫、国防部、司法部等均采取“Hard Pass”记者证管理制度,美国务院认可外国记者中心的记者证作为“Hard Pass”记者证来使用。
美国每个政府机构都对“Hard Pass”记者证申请者设置了不同的申请和审核要求。其中,以白宫的“Hard Pass”记者证申请条件最为苛刻、且不确定性也最高。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白宫与媒体机构关系恶化,白宫新闻办公室对“Hard Pass”记者证申请者设置了180天内须考勤“打卡”90天的硬性要求。拜登政府则把“Hard Pass”申请者考勤次数降为每月达到个位数,但同时增加了年审制度。
除了行政分支,作为美国的立法分支,国会有相对独立的记者管理制度。美国众议院设有专门的文字、广播、摄像记者管理机构,摄影记者则由参议院的相应机构统一管理。国会记者证实行年审制度,通常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统一更新。
美国最高法院的日常工作一般不对媒体开放,也不允许媒体进入最高法院内部拍摄。在笔者驻美的5年时间里,只有前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时的悼念活动,最高法院新闻办对外组织了媒体采访安排。
在方便跑口记者出入政府机构的“Hard Pass”记者管理制度外,新闻媒体记者也可以“访客”身份申请单次有效的采访申请。对于外国记者而言,这类单次有效的采访申请,除了采访事由外,还需要提供签证、护照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安全审查。不仅如此,还需要由专门的联系人对接才能进入美国联邦机构,开展采访活动。因此,采访的时间和沟通成本较高。 美国政府新闻发布的特点及采访建议
(一)立场极化,党派优先
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也是一种“政治行为”[4],体现了政党和政府的主体意志和愿望。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取向,不能把它看成一个纯粹的传播现象,它还有自己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文化的、政治的背景。[5]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生态近些年来持续“极化”,美国政府机构新闻发布的党派性特点也愈发难以掩盖,并且受到政府机构领导者个人风格的显著影响。这种趋势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移民、控枪、种族等美国选民关注的核心议题上,白宫和国会往往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行政分支和立法分支的新闻发布会时常成为两党争执不休的“战场”。
在此过程中,主导新闻发布会的美国政府机构,通常对事实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褒则用之,贬则避之”。作为我驻美新闻媒体记者,应时刻警惕防止采访报道陷入美国党派话语的“陷阱”之中,同时始终保有和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立场,客观、平实报道发生在美国的新闻事实,避免被夹杂其中的党派性“一家之言”带偏、走样。
如在2023年上半年围绕美国债务上限问题的府院之争,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在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于2023年1月19日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后,白宫与国会共和党就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一直僵持不下。共和党人主张“先减政府预算,后提债务上限”,白宫则坚持国会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在长达近5个月的僵局中,不论是白宫记者会还是众议长本人接受媒体采访,双方对外信息释放均陷于相互指责甚至彼此“甩锅”的局面。围绕这一对国际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的新闻事件,中国媒体就需要在报道美国党争困局的同时,对事件可能产生的国际政治、经济溢出效应有所延展。
(二)设置议程,注重口径
从白宫新闻发言人到美联储主席,美国政府官员抱着厚厚一摞口径文件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场景十分常见。新闻发布会通常被分为两个环节:先是主动发布政府信息,其次才是被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在一些特殊新闻场合,如突发事件、宣布重大消息时,美国政府也会选择只发表讲话或书面声明,不回答记者提问的形式,来达到间接掌控信息公开程度的目的。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方式带有显著的议程设置功能,而且对于核心信息的发布口径有着严格的把控。这种做法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政治议程设置[6],同时也可以有效弥补双边场合、对外交流等对外信息输出的不足。
虽然新闻发布者可以决定“怎么说”,但作为信息采集方的新闻媒体记者也应具备“怎么问”的技巧和能力。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新闻媒体也具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设置议程的功能。以美联储2023年6月货币政策会议后的记者会为例,此次记者会的背景是美联储在连续10次加息后宣布暂停加息。当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小心用“Skip”来形容暂停加息,他随即加以纠正,表示自己“不应该这么说”。由于当时美国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将在7月继续加息步骤,“Skip”一词就暗含有这一政策倾向,由此可见,美国官员对于新闻发布过程中议程设置功能的敏感度以及对外表述的严谨性。我驻美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美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活动时,还应紧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线,同时对我国经济、民间交流、华侨华人等与我国受众息息相关的议题予以重点关注。通过长期跟踪研究,美国政府对于一些涉华议题口径上的变化,也应予以格外关注。
(三)虚实掺杂,信息冗余
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联邦政府部门重复性发布、罗列过往政策立场,并为当下议程设置所用的现象颇为普遍。因此,在报道和处理美国政府的官方信息时,经常会出现需要处理大量冗余信息的情况,考验记者去伪存真和挖掘核心新闻事实的能力。比如在控枪议题上,其实在美国近三十年来历届政府均未能在立法层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每当大规模恶性枪击案件发生,美国官方重申性的政策表态和罗列现有的政策法规的回应方式几乎成为常规操作。
我国新闻媒体机构驻美人员数量并不充裕,不像国内可以做到一人一口或多人一口的配置。在一人跑多口的现实面前,驻美新闻记者很容易被大量的官方信息、新闻推送所淹没,需要学会“以我为主”,挖掘我国受众关注且真正有国际传播价值的新闻信息。海量的文件信息所制造的信息冗余,考验驻美新闻记者更强的新闻敏感和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性的碎片化信息,需要化零为整,如就业数据、货币政策等,应通过长期跟踪和数据化的分析,加强深度解读和深入分析的报道。
结 语
美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美国政治生态的不断演变,在运作机制上有其常态化、可预期的成熟一面,同时也夹杂着影响选民、党派利益的政治诉求。我驻美新闻媒体机构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观察其中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在充分利用常态化的新闻发布制度获取采访线索和新闻选题的同时,应坚持自身的“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客观真实地报道涉美新闻,在国际舆论场中展现中国媒体和中国记者的专业操作和职业水准。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jJe0-MSvgBrsrY9lkc_Rg 编辑: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