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马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实核查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22-3-7 20:43: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基辅市长克里琴科拿起机枪上战场?乌克兰蛇岛13勇士牺牲?俄乌冲突实时较真更新中







2022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诸多乌克兰相关地区状况的传言,有文字、有图片、也有视频,这些传言是真是假?针对它们,较真团队进行了查证。



1、基辅市长克里琴科拿起机枪上战场?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图片,显示基辅市长克里琴科身着战斗服,单膝跪地,手持机关枪。有人声称,“克里琴科选择扛起机枪跳入战壕与乌克兰所有热血勇士保卫自己家园,痛打俄罗斯入侵者。”





                              
经查证,该说法不实。这张图的原图是克里琴科于2021年3月13日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的,当时他正在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地区参加了一场战斗训练。

很明显,这张旧图与最近俄乌局势并无关联。



不过,在俄罗斯2月24日对乌克兰多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克里琴科接受了英国独立电视台专访,他确实表示了将“拿起装备、捍卫国家”。








27日,克里琴科更是在基辅的一个防御工事处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他身着头盔和防弹背心,对入侵的俄军发表“回家”宣言,态度强硬。不过尽管如此,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他已经拿起机枪上了战场。



据环球
时报报道,克里琴科的父亲为苏联空军将领,曾在东德担任武官职务。受当时环境影响,克里琴科和弟弟弗拉基米尔自幼尚武,少年时代就开始练习拳击、空手道等项目。成年后,克里琴科走上了职业拳击手的道路
,并多次赢得重量级赛事金腰带,曾是与阿里、霍利菲尔德等拳王齐名的体坛风云人物。





2、乌克兰蛇岛13勇士壮烈牺牲?
2月24日,即俄乌冲突首日,俄罗斯海军舰艇袭击了乌克兰南部海岸外的蛇岛。此后,一段音频热传于社交媒体,音频显示,当俄罗斯军舰表明身份并指示驻扎在岛上的乌克兰士兵投降时,他们的反应是“俄罗斯军舰,去你X的”。

此后,乌克兰官方表示,由于遭到导弹和火炮打击,蛇岛上13名乌克兰士兵英勇牺牲。乌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将追授所有十三名士兵乌克兰最高军事荣誉称号——乌克兰英雄。他们由此被称为“蛇岛13勇士”。



不过,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25日却表示,“蛇岛区域有82名乌克兰士兵放下武器,自愿向俄罗斯军队投降。目前,他们被要求签署一份不参加战斗行动的承诺书。这些乌克兰士兵将很快被送回到他们的家人身边。”





一方说都死了,数量是13人;一方说有82个人投降。双方各执一词,支持者也均称对方的说法是“宣传”。“蛇岛13勇士”疑云引发不少讨论,真相究竟如何?





这一事件,最近几天陆续有了进展。





先是26日俄方发布了“82名乌军士兵在蛇岛投降的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有远超13人的乌方士兵排队领取食物和饮用水。不过此时网上仍有不少人怀疑这些士兵可能是“演员”。







但乌克兰国家边防警卫队,即乌方声称的13名乌克兰边防警卫(Border Guard )所隶属的部队,同日也向媒体表示,蛇岛的这些守兵“可能”还活着。





27日,俄方更是公布了一段据称是一位被俘蛇岛乌军士兵的采访视频。采访中这位士兵指责乌方“活埋”了他们。他还表示自己是海军陆战队成员,并指责泽连斯基不知道蛇岛上有一支海军陆战队。





28日,乌克兰海军的脸书主页,最终提供了明确的说法。其发布的帖文表示,已得知“被俄罗斯占领者俘虏的海军陆战队和边防警卫都活着”。之所以此前发布了错误的消息,是因为“俄军已经完全摧毁了岛上的基础设施,与蛇岛的沟通被中断”。





换言之,乌克兰方面承认了蛇岛守军没有牺牲,而且不止此前声称13名乌克兰边防警卫活着,此前没有公布的岛上海军陆战队成员也活着。但乌方仍没有给出蛇岛守军的总数字。从俄方给出的视频画面来看,蛇岛有82个乌方守军投降可能更接近真相。

3、乌克兰拍人道主义灾难大片时“死尸复活”?



近日,有微博博主发布了俄乌冲突的相关视频,称“一部正在波兰加急拍摄的乌克兰人道主义灾难大片翻车了”,在视频中,尸体袋中的“死尸”竟然自己动了起来。





有网友对这种作假很愤怒,称“去弄点商场的人偶模特也好啊。反正都是套袋子,用真人,太下血本了吧?!”也有大V传播类似视频,称“据说这是乌克兰电视台的报道”。





据查证,这段视频既不是所谓的“人道灾难大片”,也不是“乌克兰报道”,而是奥地利媒体《OE24.TV》在报道环保团体的抗议示威。





他们用躺尸体袋的行为艺术表达对政府气候政策的不满。报道时间为2022年2月4日,此时俄乌冲突尚未爆发。





这个2分钟的视频,被一名自称“斯克博兹博士”的人截取了17秒,“贴心地”剪掉了原视频中的标题,并配文称“德国记者在基辅的街道上报道了令人震惊的尸体袋场景。”







在留言中,他还补充道,“虽然这场战争令人遗憾,但俄罗斯似乎在努力避免一般民众伤亡……”





而国内这位博主则添油加醋,直接改成“在波兰拍摄的乌克兰人道灾难大片”。其实因为视频和配文不搭,无论是对“斯克博兹博士”还是国内博主,都有人提出质疑,还有人告诫博主不要传播假消息,少造点谣。





4、乌克兰女网红在路边捡到俄军装甲车并开走?



今天,国内外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视频,称“一名乌克兰女性发布了一则视频,她表示自己捡到一辆被遗弃的俄军BTR装甲车,并示范如何操作这辆战车。”也有自媒体称“乌克兰网红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在村外捡到的俄军大家伙。”





经查,该视频的原始视频是由一名叫NastyaTuman(@nastyatyman)的乌克兰女网红上传。而这个《如何驾驶俄制装甲车》的视频,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拍摄和上传,不过因近日的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内出现许多被遗弃的军武,她才将视频重新上传,并说“如果遇到被丢弃的装甲车,请记得要如何启动”。





由此可见,这辆装甲车并非俄军丢弃的,也跟此次俄乌冲突没有直接联系。





据悉,这位乌克兰网红是一位著名的视频作者,她出生于乌克兰,目前居住在俄罗斯。她对各式车辆相当有研究,其YouTube有184万人订阅,TikTok粉丝更有超过400万人。最近几天,她一直在 TikTok 上发布视频,介绍什么是在战争中逃离和安全的最佳交通工具。




5、这位微胖的男歌手是现任乌克兰总统?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综艺视频,视频中的微胖男歌手与女伴的互动很吸引人。有人称,视频中的男子为现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经查证,该说法不实。据乌克兰媒体“24TV”的说法,视频画面为乌克兰综艺“欢笑联盟”的现场表演片段,而视频中的男子是一名喜剧演员,名叫瓦西里·古梅纽克(Vasily Gumenyuk)。






古梅纽克与泽连斯基一样,都从喜剧演员转向从政。在2019年的总统选举中,古梅纽克积极支持泽连斯基,甚至代表泽连斯基所在的人民公仆党在第192选区竞选人民代表。2020年2月,泽连斯基任命古梅纽克为乌克兰一个地区的行政当局负责人。








来源:全民较真-腾讯新闻






编辑:王奕
392#
发表于 2022-3-20 19:0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核查|泽连斯基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进入第24天。

中文网络流传说法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经核查,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截止日期是1月31日欧洲中部时间午夜12点。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已经宣布,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有343名候选人,其中个人251人,组织92人。

3月11日,一批欧洲政治家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发出公开信,希望委员会重新考虑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程序,并延长申请截止日期至3月31日,以便有时间将泽连斯基添加到候选人名单中。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尚未对此作出回应。历史上还没有延长候选人提交期限的先例。

截至目前,泽连斯基尚未获得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中文网络流传说法称,一批欧洲政治家提名泽连斯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进展如何?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信息,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截止日期为1月31日欧洲中部时间午夜12点。不符合截止日期的提名通常包括在下一年的评估中。诺贝尔委员会成员有权在截止日期后的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自己的提名。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已经宣布,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有343名候选人,其中个人251人,组织92人。

343 名的候选人比2021年(329名)多,是有史以来第二高的候选人。2016年曾创造了376名候选人的纪录。

2,欧洲政治家的公开信是什么?

36名现任或前任欧洲国家领导人、欧洲议会议员在一个名为“乌克兰获得诺贝尔奖”(nobelprizeforukraine)的网站上发表了一封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公开信,信的署名日期是3月11日。

信中写道:“尊敬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鉴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我们恭敬地呼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重新开放并重新考虑 2022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程序。

公开信称:“我们认为,现在是向乌克兰人民展示世界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时候了。因此,我们谦卑地呼吁委员会考虑:延长并重新开放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程序至2022年3月31日,以允许泽连斯基总统和乌克兰人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信中还称,“尽管我们知道这是对程序的打破,但我们确实认为,这种打破在当前前所未有的情况下是合理的。”

签署公开信的包括比利时前总理盖伊·佛霍夫斯塔德和爱沙尼亚前总理安德鲁斯·安西普等。

3,诺贝尔和平奖遴选程序是怎样的?

诺贝尔和平奖有着世界上最受审视却又最保密的提名和甄选程序。

候选人的身份保密,实际上颁发奖项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不允许在50年内透露任何有关其审议的消息,即便50年后,也只能用于学术研究,并且要由它来决定。不过,提名者可以选择透露他们的选择。

很多人有资格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包括:

1,主权国家的议会和国家政府成员(内阁成员/部长)以及现任国家元首

2,海牙国际法院和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成员

3,比利时根特国际法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Law)成员

4,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Women’s International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国际委员会成员

5,大学的历史、社会科学、法律、哲学、神学和宗教教授、荣誉教授和副教授;大学领导人;和平研究机构和外交政策机构的负责人

6,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7,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组织的委员会或同等机构的成员

8,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现任和前任成员(委员会现任成员的提案最迟在2月1日之后的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

9,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前顾问

以上人选都有资格提名他们属意的候选人,除此之外,自己的提名将不予考虑。

提名不需先接受邀请,只要在和平奖提名截止日期之前提出,提名就会被接受。

提名截止日期为1月31日欧洲中部时间午夜12点。不符合截止日期的提名通常包括在下一年的评估中。诺贝尔委员会成员有权在截止日期后的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自己的提名。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遴选过程是:

9月,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准备接受提名。 这些提名将由上述有资格提名者提出。

2月,提交截止日期。为了考虑年度奖项,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应在同年2月1日前送交位于奥斯陆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此日期之后加盖邮戳和收到的提名将包含在下一年的讨论中。近年来,委员会收到了近200个不同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提名信的数量要高得多,因为许多是针对同一候选人的。

2月至3月,短名单。委员会评估候选人的工作并准备一份短名单。在提名截止日期2月1日之后的第一次诺贝尔委员会会议上,委员会常任秘书会介绍当年的候选人名单。届时,委员会可能会在名单中添加更多人名,之后提名程序结束,并开始对特定候选人进行讨论。根据第一次审查,委员会将拟定所谓的短名单——即选出的候选人名单,以进行更彻底的审议。短名单通常包含 20 到 30 名候选人。

3月至8月,顾问审核。入围名单上的候选人随后由诺贝尔研究所的常任顾问考虑。除研究所所长和研究主任外,顾问机构通常由挪威大学教授组成,他们在与和平奖有关的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顾问们通常有几个月的时间来起草他们的报告。有时也会要求其他挪威和外国专家提供报告。

当顾问的报告提交后,诺贝尔委员会开始对最有可能的候选人进行彻底的讨论。在此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其他专家(通常是外国专家)那里获得有关候选人的更多信息和更新。通常,委员会仅在10月初宣布该奖项之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做出决定。

10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选中。委员会力求在遴选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时取得一致意见,虽然在极少数情况下出现分歧。10月初,诺贝尔委员会通过多数票选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该决定为最终决定,不得上诉。然后宣布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名字。

12月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于12月10日在挪威奥斯陆举行,获奖者将在那里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奖章和证书,以及确认奖金数额的文件。

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截止日期是1月31日欧洲中部时间午夜12点。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已经宣布,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有343名候选人,其中个人251人,组织92人。

3月11日,一批欧洲政治家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发出公开信,希望委员会重新考虑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程序,并延长申请截止日期至3月31日,以便有时间将泽连斯基添加到候选人名单中。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尚未对此作出回应。历史上还没有延长候选人提交期限的先例。

截至目前,泽连斯基尚未获得202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来源:有据核查

编辑:蒋可心

393#
发表于 2022-4-8 15:31: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核查|乌克兰布查市的尸体会举手?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进入第40天。
乌克兰方面称在首都基辅周边包括布查市(Bucha)在内的多个城镇发现多具平民尸体,指责是俄军杀害了这些平民;俄罗斯方面对此坚决否认,指相关报道是假新闻,平民死亡的视频及照片都是导演的,是乌克兰政府的又一次挑衅行为。联合国秘书长则呼吁开展独立调查并由此进行有效问责。
中文网络流传说法称,一段在基辅附近的布查市拍摄的视频其实是乌克兰“摆拍”的,理由是视频中同时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误”:“首先,看到一具尸体举起手,然后在后视镜中,看到另一具尸体在扮演角色后立即起身。”
经核查,在广泛传播的布查市视频中,截取视频的局部并经过慢镜头回放可以发现,所谓的“尸体举起手”是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滴和污渍造成的视觉效果;“尸体站起来”是汽车后视镜(凸面镜)边缘的曲率造成的变形效果。
有关视频中受害者的身份、死亡原因、俄罗斯和乌克兰对这一事件的各自指控以及其他真相尚需国际社会全面、深入的独立调查。
(注:本文包含可能让人产生不适的照片)
                              


背景


中文网络广泛流传一段乌克兰军队重新控制基辅西北部的布查市(Bucha)后拍摄的视频,视频中可见街道上有大量尸体。同时,也有质疑这段视频真实性的说法。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还有说法比较了同一场景下尸体数量不同的两张照片,称“临时演员加塞”。




核查


1,布查市的尸体到底怎么了?


截取流传视频的局部,放慢速度,可以看到所谓的“尸体举起手”是挡风玻璃上的雨滴和污渍。下图视频中的滤镜效果,可以看得更清晰(@AuroraIntel)。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截取视频的局部,放慢速度,可以看到所谓“尸体站起来”其实是汽车后视镜(凸面镜)边缘的曲率造成的变形效果(@SPITFIREVA)。


,时长00:03

从街道旁边的人行道、被毁坏的汽车、尸体的姿态判断,这两段视频中被指为“演员”的两具尸体,同时也被法新社摄影师SergeiSupinsky近距离拍摄过,可以更清楚看到他们的状态。


图片说明是:2022年4月3日,在离乌克兰首都基辅不远的布查镇,一名男子走过一具平民尸体。
图片说明是:2022年4月3日,在离乌克兰首都基辅不远的布查镇,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准备一个装尸袋,以搬运一名受害者。
2,“临时演员”真的加塞了吗?
对于所谓“临时演员加塞”的说法,从在现场的法新社摄影师RonaldoSchemidt和SergeiSupinsky拍摄的完整画面来看,这一处现场有3具尸体(4月2日拍摄),当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陆续的清理作业(4月3日拍摄),因此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中,尸体数量不同。


4月2日拍摄的照片:

4月3日拍摄的照片:

3,俄乌双方有何反应?
当地时间4月3日,乌克兰媒体公布了一系列据称是布查市平民死亡的图片和视频,乌克兰政府指责是俄军杀害了这些平民。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联合国安理会将审议他所说的在布查和其他城镇犯下的战争罪行,并指出,在布查和乌克兰其他城镇有数百名平民丧生。
环球网引述俄罗斯卫星网的消息报道称,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4月4日表示:“我们明确拒绝任何指控。此外,我们认为应该在允许范围内的最高层级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主动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这个问题的倡议。(但)我们知道这个倡议被阻止了”。佩斯科夫强调,事实和布查事件的发生次序也与乌方声称的可靠性背道而驰。“情况肯定很严重。事实上,在这里,我们可能会要求许多国际领导人,尤其是,不要急于发表声明,不要急于进行全面指控,而是他们要求从各种来源获取信息,至少听听我们的论点。”佩斯科夫说。


此前,环球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引述俄罗斯国防部的声明报道称,“当地时间4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称,所谓在布查市的’犯罪证据’在4月3日俄军撤离的第四天,乌军和乌克兰媒体抵达以后出现了。这些来自布查市的照片和视频都是乌克兰政府为西方媒体导演的,是乌克兰政府的又一次挑衅行为。”
据联合国官方网站,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通过发言人办公室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我对在乌克兰布查遇害的平民照片深感震惊。至关重要的是开展独立调查并由此进行有效问责。”

结论

在广泛传播的乌克兰基辅州布查市的视频中,截取视频的局部并经过慢镜头回放可以发现,所谓的“尸体举起手”是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滴和污渍造成的视觉效果;“尸体站起来”是汽车后视镜(凸面镜)边缘的曲率造成的变形效果。
有关视频中受害者的身份、死亡原因、俄罗斯和乌克兰对这一事件的各自指控以及其他真相尚需国际社会全面、深入的独立调查。



核  查  员:有据 资料来源
https://weibo.com/3197759105/LmMjICUnB
https://weibo.com/1277212622/LmLJGrbxJ
https://weibo.com/7188247797/LmKRbeF30
https://weibo.com/2150758415/LmRfNduqR
https://weibo.com/5721376081/LmLOe4FWP
https://twitter.com/SPITFIREVA/status/1510612213500985346
https://twitter.com/AuroraIntel/status/1510641101643919368
https://twitter.com/Shayan86/status/1510708484320509952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graphic-content-topshot-a-man-walks-past-a-body-of-civilian-news-photo/1239715474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graphic-content-topshot-a-communal-worker-prepares-a-body-news-photo/1239715724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graphic-content-topshot-the-body-of-a-man-with-his-wrists-news-photo/1239719906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graphic-content-topshot-dead-bodies-lie-on-a-street-in-news-photo/1239688545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graphic-content-topshot-a-communal-worker-releases-the-news-photo/1239719380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body-of-a-civilian-man-with-hands-tied-behind-his-back-lies-news-photo/1239715118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graphic-content-topshot-communal-workers-carry-the-body-of-news-photo/1239714796?adppopup=true
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communal-worker-cuts-the-rope-of-the-corpse-of-a-man-with-news-photo/1239714952?adppopup=true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7Soy4MZyyT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7SuDKb3dCP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2/04/1101402

来源:有据核查(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394#
发表于 2022-4-8 18:1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核查|北约司令被俄军困在马里乌波尔?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进入第42天。
中文网络流传消息称,俄罗斯军队在战斗最激烈的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围困了一条“大鱼”——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司令罗杰·克劳蒂埃中将(Lieutenant General Roger L. Cloutier Jr.)。还有说法称他已经被俄军俘虏。
经核查,罗杰·克劳蒂埃没有被俄军围困在马里乌波尔,也没有被捕。他目前仍在土耳其伊兹密尔的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总部。
                             

背景

4月初开始,中文网络流传消息称:俄军在马里乌波尔围困了一条“大鱼”,是“北约欧洲司令部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位可是北约欧洲司令部的陆军司令,还是美国人,美国军人。”
“乌克兰方面多次派遣军用直升机前往捞人,均被俄军导弹击落。”


“北约司令被俘!欧美颜面尽失!普京:暂时不会放人!”


核查

1,有关消息源自何处?

在社交网络上检索罗杰·克劳蒂埃(RogerCloutier)的名字,可以发现所谓他被围困在马里乌波尔的说法,较早出现在4月2日的一则中文推文中。推特用户@lh9983称:“据传这伙计被围困在马里乌波尔了。他是: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艾。”同时还附有一张克劳蒂埃的军装照片。

随后这一说法被一些英文推特用户翻译,但传播量不大。4月5日起,推特出现大量英文内容,指克劳蒂埃在马里乌波尔被俄军俘虏。
根据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Allied Land Command)官网的介绍,克劳蒂埃1988年从圣地亚哥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美国陆军步兵军官,拥有政治学学士学位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他参加过在巴拿马、波黑、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担任过多个参谋和指挥任务,于2020年8月出任总部在土耳其伊兹密尔的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司令。在此之前,他曾担任美国陆军非洲/南欧特遣部队司令。

2021年7月,克劳蒂埃曾到访乌克兰,主持北约和乌克兰陆军参谋部会谈。

2,这位北约司令现在何处?
就中文网络流传的有关说法,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的副公共事务官员布莱恩·安德里斯少校(MajorBrian Andries)北京时间4月6日回复有据查询称:
“这些传言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指挥官目前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指挥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自从2021年7月与乌克兰举行陆军参谋部会谈以来,他没有去过乌克兰。虽然北约国家正在向乌克兰提供财政和军事援助,但没有向该国部署北约士兵或指挥官。
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找到我们的最新帖子,显示我们的指挥官在2022年4月4日(星期一)在土耳其伊兹密尔举行的陆上作战工作组会议上发表了开幕词。”
检索可见,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的官方推特在北京时间4月5日晚11点07分发布了一则题为“第46届陆上作战工作组”的推文。
推文称:“24个盟国、4个伙伴国的代表以及北约指挥和部队体系的成员,目前正在土耳其伊兹密尔通过为北约陆军部队制定一套军事学说来应对陆上战争的挑战。”

推文还附有4张会议的照片,其中一张合影照片显示,克劳蒂埃(前排中)出现在会议上。

克劳蒂埃本人的LinkedIn账号也在4月4日发布了相关信息和照片:“很荣幸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再次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主办陆上作战工作组(LOWG)会议。24个盟国、4个伙伴国以及北约指挥和部队体系成员的代表目前正在通过讨论、合作和发展陆地军事学说来应对未来的陆战挑战。我们制定的计划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年轻部队。”


结论

北约盟国陆军司令部司令罗杰·克劳蒂埃没有被俄军围困在乌克兰的马里乌波尔,也没有被捕。他目前在土耳其伊兹密尔的北约盟军陆军司令部总部。

核  查  员:有据
资料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JdLkzJ3HxgLu1PQPo0Nmbghttps://weibo.com/2323731761/Ln3pqoaTx
https://c.m.163.com/news/a/H418F43405527124.html?from=wap_redirect&spss=wap_refluxdl_2018&referFrom=&spssid=a4863d624e438607a1d0e245cd294fb8&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7722641180/1cc4e271c001010xjz
https://twitter.com/LANDCMD/status/1511359889750298629/photo/4
https://twitter.com/LANDCMD
https://twitter.com/LANDCMD/status/1511359889750298629
https://twitter.com/DeptofDefense/status/1501649095269703687
https://twitter.com/lh9983/status/1510255546904952834
https://lc.nato.int/media-center/news/2020/lieutenant-general-roger-l-cloutier-jr-takes-over-natos-allied-land-command
https://lc.nato.int/about-us/biographies/commander
https://twitter.com/alistaircoleman/status/1511364848881385476
https://www.linkedin.com/in/ltg-roger-cloutier-752bb891/
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6917110594433146880/?updateEntityUrn=urn%3Ali%3Afs_updateV2%3A%28urn%3Ali%3Aactivity%3A6917110594433146880%2CFEED_DETAIL%2CEMPTY%2CDEFAULT%2Cfalse%29
https://twitter.com/LANDCMD/status/1412645049721143300

来源:有据核查(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395#
发表于 2022-7-18 19:10:40 | 只看该作者
让陈春花们沉默的假大学,当年何以收割教授、职场精英?是上海的他?
当写下这个标题,多少还是有一点沉思。仿佛来到了陈春花教授假博士之谜的尽头。
一边是陈春花拥有的学商界地位、担任的学界要职、拥有的社会名誉,一边是假到不能再假、顶了20多年的“爱尔兰欧洲大学”假博士头衔,这原本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如何可以集中在一个大牌教授身上?
在爱尔兰本土早就被曝光的假货,一个并不高明的假货,何以在中国,就可以轻松收割高校教师、职场精英?
这个谜题驱使本号仍在深挖。
学校是育人树人之重器,中国人特别注重教育,也特别关注教育。教育造假,动摇根基。
瞎编乱造,亏德亏心,本号没这个胆。
但是,如果有确凿的资料,本号就有资格用事实说话。
今天的文章,就是抽丝剥茧,拨开缠绕的历史藤曼,考证一个又一个资料拼图,试图还原“爱尔兰欧洲大学”当年的运作之谜。
关键拼图一:陈春花自述的“读博”经历
2021年6月16日,陈春花教授在自己的公众号发文《陈春花:悼念恩师苏东水先生》。
根据媒体报道,苏东水先生是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苏东水教授2021年6月13日辞世,享年91岁。
陈春花的发文,描述了苏东水成为自己恩师的渊源。
主要过程如下:
陈春花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结识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曾在本老师,曾在本把她引荐给苏东水。
于是,陈春花作为晚辈,前往上海拜见已经是泰斗级的苏东水。
苏东水在家接待了陈春花。
这是陈春花第一次见到苏东水,谈的很好,苏东水很高兴,不但让太太留饭招待,而且主动提出,陈春花是否愿意当他学生?
陈春花虽然没有思想准备,但更喜出望外,求之不得。
接着,就是本文标题涉及的重点情节了。
苏东水说,刚好有一个论文博士的项目适合她,于是陈春花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个推荐,去读了。她继续写到:
倾听苏老师和复旦其他几位老教授的课程,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中国企业的管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陈春花有可能就是这样“读博”拿到“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假DBA博士吗?
咋一看,这也太不可思议。
陈春花是读的德高望重老前辈苏东水教授推荐的“论文博士”课程,听课也是苏老师和其他复旦老教授的课,怎么会和“爱尔兰欧洲大学”假博士有关系呢?
陈春花的“读博”自述,看上去和“爱尔兰欧洲大学”不应扯上关系啊?
她只字不提拜师时间,和“读博”时间。时间上无法直接对证。
她更没说,自己通过这个“论文博士”课程拿到了“博士”。结果上无法直接对证。
她既讲明白了自己读过苏东水的“论文博士”课程,是真弟子。同时又避免了外界把这个“论文博士”课程和她假博士证产生联想。
语言管理大师。
但,语言技巧再高明,陈春花也无法否认师从苏东水的“读博”,和假博士证有大背景的高度吻合。
首先,《陈春花:悼念恩师苏东水先生》,是她对外唯一正面讲述“读博”经历,可视为其唯一“读博”经历,而她只有一个“博士”头衔。经历和结果的唯一性吻合。
其次,时间背景高度吻合。她第一次见到苏老师,苏老师就向她推荐了“论文博士”课程项目。当时“苏老师还讲到了他从教40多年的心得”。
根据复旦大学官网新闻,苏东水是1956年9月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任教。1972年1月进入复旦大学工作。
故陈春花第一次见苏东水,对应时间是1997年(从教41年)-2005年(从教49年)。
她还写到:当时的苏老师已经是复旦大学的首席教授,自己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年轻老师。她2000-2003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职称也是副教授/教授,已非普通老师。
故她第一次见苏东水,时间在1997-2000年。
陈春花读苏东水“论文博士”又是何时?
1999-2000年读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她不可能先读“论文博士”,再读EMBA,因而“读博”时间不会早于1999年。
既然苏东水第一次见面就推荐她读“论文博士”课程,故她“读博”时间很接近,可以推断为1999-2001年。
这和她读“爱尔兰欧洲大学”完全吻合。而她可能同时攻读两个“博士”吗?
第三,苏东水推荐的“论文博士”课程是复旦大学的博士课程吗?很简单,如果是复旦大学的博士课程,那陈春花应该有2001年前后复旦大学的“论文博士”课程结业证书,或者复旦颁发的博士证,对吧。显然她没有。
以上是根据已知事实,用排除法,证明陈春花师从复旦名师苏东水读“论文博士”课程,和其假博士学历高度吻合。
那么,有没有直接的事实依据,可直接证明苏东水当时推荐的“论文博士”课程,就是“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博士”课程?
这太疯狂了吧?这是在想证明,复旦名师、德高望重老前辈苏东水教授,竟然和“爱尔兰欧洲大学”有了瓜葛?
关键拼图二:爱尔兰欧洲大学招生简章和课程表
很不幸,根据网友提示的线索,竟然真地查到了本来早就湮没在互联网海洋里的沉渣往事。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官网上“www.hxrc.com”,至今还挂着“爱尔兰欧洲大学”2001年和2003年的工商管理博士班招生简章。
以上2003年招生简章截图网址是:“http://app.hxrc.com/services/news/wap/NewsDetail_26356.html
再看2001年招生简章:
以上2001年招生简章截图网址是:“http://app.hxrc.com/services/news/wap/NewsDetail_18251.html
这还没完,还有2001年的“爱尔兰欧洲大学”DBA博士课程表。
能找到这3个事实性材料,本号确实惊呆了。
万万没想到,“爱尔兰欧洲大学”“博士”课程资料,居然能在浩如烟海、早已沉寂、无人问津的互联网角落里,默默存活了20多年。
3份事实性材料,完整地反映了“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收费标准和发“博士证”。
招生简章原文就不搬运了。
简言之,这揭示了“爱尔兰欧洲大学”在国内运作的关键事实:
无需入学考试,申请就行,在国内上课。福州“博士班”在福州上课。
2年学完,复旦和上海交大7个教授和博导到福州每月面授一次,还有2个“爱尔兰欧洲大学”“教授”。
凭博士论文通过答辩毕业,“爱尔兰欧洲大学”授予“博士证”。学费6万。
而且2003年招生简章还透露了,2001年的博士班一共有19人在读。
3份事实性资料,发布来源靠谱权威。
根据发布网站官网介绍: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人事部于1998年1月在福建人才智力开发服务公司(1988年6月成立)基础上共同组建的国家级人才市场,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综合性大型人才服务机构。是一家事业单位。
发布网站:www.hxrc.com”也确实是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的官网,有正式的备案号。
具体的发布者是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下属的事业单位“福建省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推荐中心”。
这个单位名字这么长,是干嘛的?
根据官网介绍,这是2000年1月由福建省委编办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社会化考试、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技能人才评价、人才背景调查以及研修培训等服务的专业机构。
至此可以总结,福建省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推荐中心只有人才服务职能,不可能和什么外国大学联合办学,对吧?
那它实际是在福州推销“爱尔兰欧洲大学”“博士”课程项目,也就是卖课。2001年还成功举办了1期,帮助19个学员在2003年拿到“博士证”。
“爱尔兰欧洲大学”福州博士班的课程表信息量也很大。
先看那两个来自“爱尔兰欧洲大学”的教授,果然“如假包换”!
请注意看,Victor John Walden,恰是V.J. Walden。
这人干嘛的?他自称是音乐家,牧师,公司董事长,本硕博在“爱尔兰欧洲大学”连读!他介绍自己的专长是服务招待行业,比如旅店、酒吧、音乐节等等,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全职或兼职工作。
就是这位在英国从事服务招待的绅士,2001年作为“教授”,和复旦、上海交大的教授博导一起,给中国学生上财务会计课!
如果有“爱尔兰欧洲大学”的毕业生看到此文,不妨仔细看下照片,还记否他当年模样?
而《华为怒批的北大陈春花教授,其爱尔兰欧洲大学博士竟是假文凭?》里,已经扒过Vale“教授”,此人就是“爱尔兰欧洲大学”的老板之一!
所以这份2001年DBA课程表,不是操盘者,如何编的出?
再看国内的教授,6个复旦大学的教授、博导,1个上海交大的教授、博导,阵容豪华!
管理经济学 孟宪忠教授、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银行管理与货币政策 甘当善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市场营销 薛求知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组织行为与管理文化 勇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张文贤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策略与政策 胡建绩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东方管理专题讲座
1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 芮明杰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2 企业创新 孟宪忠教授、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有这个以复旦大学教授为主体的授课团队,难怪会有人写自己是“爱尔兰欧洲大学复旦大学分校”MBA毕业。
上面这个截图的网址是:http://qccdata.qichacha.com/Repo ... 04139759091524d.pdf”,是一家企业的董事换届公告
那么问题来了,谁能张罗起这样的豪华阵容,参加“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博士”授课?
还有,授课老师里并没有苏东水,为什么招生简历强调有苏东水?
苏东水和这个“爱尔兰欧洲大学”博士班有什么关系?
这个课程表的信息量大不大?
第三块关键拼图:国内是谁和“爱尔兰欧洲大学”合作?
说了这么长时间的“爱尔兰欧洲大学”,国内一定得有某个机构合作,才能“办学”,对吧?
相关线索也查到了。
“淘课网”“www.taoke.com”上,有一个“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2006年发布了6个课程,分别是:
复旦大学职业经理人卓越领导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2000元。
国际商务与跨国经营(3月份公开课程),2400元。
东方精英大讲堂――合作与竞争,价格待定。
爱尔兰欧洲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45800元。
工商管理硕士对接班,32000元。
爱尔兰欧洲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66000元。
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自我简介是:
以上截图网址:https://www.taoke.com/company/1462.htm
亮点来了:学院从1999年开始与爱尔兰欧洲大学(简称EUI)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课程班。
原来如此,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从1999年起就和“爱尔兰欧洲大学”合作“办学”。
这个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是什么机构?
简单说,它是培训机构。但地位特殊,因为它是苏东水1991年创立并担任院长,某种程度可以把它比作苏东水的化身。
1997年开始,由世界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中国委员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中心、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上海管理教育学会、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等机构组织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管理论坛及东方管理论坛”,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河海大学、法国国立艺术及文理学院、国立华侨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东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举办了23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
以上内容出自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简介:http://www.omforum.cn/portal/Page/index?id=3
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可以和众多一流大学、官方机构一起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它的地位可见一斑。
难道,真是苏东水和“爱尔兰欧洲大学”合作办学?
当然不是这样。
虽然苏东水担任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院长,但1998-2007年期间,苏东水的儿子苏宗伟,担任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执行院长。
这个苏宗伟就是《(更新)陈春花教授都有哪些“爱尔兰欧洲大学”校友?上海教授,职场精英,还有一个假民校?》里第一位校友,上海外国语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东方管理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也就是说,执行院长苏宗伟才是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实际操盘者。
1998年10月担任执行院长,而1999年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就和“爱尔兰欧洲大学”就开始合作。
如果这就是最终谜底,那么,“爱尔兰欧洲大学”所有事情都可以完美解释了。
虽然没有资料可以看出,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和“爱尔兰欧洲大学”是如何在1999年走到一起的。但闭着眼睛也可以料想执行院长苏宗伟独一无二的优势。毕竟父亲苏东水会信任和帮助儿子的,对吧。
借着苏东水的旗号和影响力,一般人办不了的事不再是难事,包括轻松组织起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豪华“授课”团队,找到福建省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推荐中心卖课。苏东水是泉州人,1987年牵头发起了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在福建和泉州的影响力也非常大。
DBA课程表名单里的7位教授,有确切资料可查的,其中3位教授是苏东水的学生,1位教授是他的好友。
上海交大孟宪忠教授、博导,1995年-1997年在复旦大学师从苏东水教授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以上截图网址:https://www.sohu.com/a/253292137_488818
复旦教授甘当善,是苏东水好友。
复旦苏勇教授,1991年考取苏东水的博士生。
复旦芮明杰教授,是苏东水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第四块拼图:淘课网上的“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可能被冒名吗?
和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网发布的“爱尔兰欧洲大学”招生简章、课程表不同,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与“爱尔兰欧洲大学”合作办学的信息,并非发布于这个学院的官网,而是发表于“淘课网”。
在淘课网上,任何培训机构都可以发布培训课程信息。
有可能是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被人冒名顶替,发布了假大学的课程?
理论上可能被冒名,但大量课程细节证据显示不太可能被人冒用,它应当就是本尊。
淘课网上,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2006年发布了6个课程,除了2个“爱尔兰欧洲大学”课程,还有4个其他课程。
复旦大学职业经理人卓越领导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2000元。
东方精英大讲堂――合作与竞争,价格待定。
国际商务与跨国经营(3月份公开课程),2400元。
工商管理硕士对接班,32000元。
这些课程与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实际日常活动完全吻合。
首先看“东方精英大讲堂”课程。
根据课程描述,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自2006年3月至12月,每月举办一期“东方精英大讲堂”系列活动,可以给报名企业提供冠名机会,和一定数量入场券,相关活动在“三报两台”报道。活动结束后,复旦大学出版社会结集出书。
根据百度百科,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确在2006年11月,对“东方精英大讲堂”活动出版《东方精英大讲堂:领先与创新专题》,编著者正是苏宗伟。
《东方精英大讲堂:领先与创新专题》一书的内容,正是来源于“东方精英大讲堂”组织的学术报告记录,付诸出版之前,演讲者对记录稿做了较大修改补充。
再看“复旦大学职业经理人卓越领导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课程。
这个课程指出,可以通过“东方管理论坛”、“东水同学会”等资源,为学员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而前面的资料拼图里已经讲过,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地位特殊,可以和一流大学以及官方机构合办“东方管理论坛”;“东水同学会”也是依托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运转的苏东水学生群体。
“东方精英大讲堂”和“复旦大学职业经理人卓越领导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这两个课程具体内容,和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日常活动完全一致,足证在淘课网里发布这些课程的是其本尊。
而且,在一个标注为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网站上,其课程栏目也列出了“东方精英大讲堂”和“复旦大学职业经理人卓越领导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
再仔细看,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在“淘课网”的自我简介,甚至有更多彩蛋。
以上截图网址:https://www.taoke.com/company/1462.htm
彩蛋两处。首先独家透露了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和“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合作始于1999年,这个时间节点是全网独一份的信息。
第二处彩蛋,就是透露了“第二届DBA课程是与福建省组织部所属单位联合举办”。这个信息,恰好完全吻合前面所列的2003年招生简章内容。
根据2003年招生简章,“爱尔兰欧洲大学”DBA“博士”课程为期2年。1999年-2001年是第一届(陈春花和苏宗伟读的就是这第一届);2001-2003年,是第二届。这第二届就是福建省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推荐中心卖出的福州课程班,一共19人参加。
试问,除了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真身本尊,谁还能编出这些真实准确的课程详情呢?
我们还可以从反面假设:有人2006年“冒用”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名义在淘课网上发布虚假课程,想诈骗钱财。按照淘客网上的数据显示,这些课程的人气值(大概率是浏览量)都是好几千,如果真有人被这些“冒牌”课程骗去财物,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受害者早就举报了,这些“冒牌”课程也早就应该被网站封禁下架了,对吧?
这些课程从2006年发布至今已经16年了,仍然完好地存在,也从侧面说明这些课程是真实有效,对吧?
第五块拼图: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有关网站
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成立于1991年,2001年10月办理工商登记,登记名称为上海东华国际人才研修学院。官网是“www.donghua.org
实际上,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和上海东华国际人才研修学院,这两个名字平时都是混着用。苏宗伟在个人简历上就写的是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执行院长。
很凑巧,它官网www.donghua.org”最近不能访问了,在本号7月13日发出《(更新)陈春花教授都有哪些“爱尔兰欧洲大学”校友?上海教授,职场精英,还有一个假民校?》,当时还能正常访问。
不过除了这个官网,还有两个网站可以参考。www.donghuaxueyuan.org”,“www.dhiti.org”,都写着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
以上截图是www.donghuaxueyuan.org




以上截图是www.dhiti.org
这两个网站一模一样。
按照这些网站对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介绍,它“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课程班”。
这个和“国外院校合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课程”是不是很熟悉?这个国外院校又是哪个国外院校?
按照工商管理登记,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只能从事非学历教育,它如何可以开展所谓的学位课程班?
www.donghuaxueyuan.org”,“www.dhiti.org”,两个网站都有备案号:沪ICP备06003293。但这个备案号是2006年的备案号,现在已经失效,没有备案数据可查。
这两个网站和官网www.donghua.org”是什么关系?
由于官网www.donghua.org”暂时不能访问,暂时无法对比。
但初步分析,www.donghuaxueyuan.org”,“www.dhiti.org”两个网站,可能是“www.donghua.org”的备份网站。
如果有什么不轨之徒想要冒充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发布课程,假冒网站,诈骗钱财,按照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的特殊地位,那些山寨版的不轨之徒一经查实,早就会被有关部门依法查办了,对吧。
第六块拼图:上海东亚管理学院
苏东水还曾经创办过一个“上海东亚管理学院”,工商注册时间为2001年4月,后来注销了。从注册信息看,这个东亚管理学院是民办大学,主管单位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而这个上海东亚管理学院,也有一个网站:http://www.sheac.org/index.html
在这个上海东亚管理学院网站上,也介绍自己是全日制民办大学。
就在这个介绍里,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那个外国大学。
上海东亚管理学院的学生“在本院可继续申请报读爱尔兰欧洲大学等国外院校的工商管理学士(BBA)和工商管理硕士(MBA)”。
按照这个介绍,东亚管理学院和“爱尔兰欧洲大学”也有某种合作关系,对吧?
当然,这一点本号无法完全确认。
因为暂时不能确认这个网站www.sheac.org”就是上海东亚管理学院的官网。
但是本号可以提出的问题是,怎么会有这么多巧合呢?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上海东亚管理学院,这两所原本都是苏东水创办(具体运转未必是苏东水亲自过问)的机构,都可以报读“爱尔兰欧洲大学”的课程呢?
但是,可以确认的事实是,上海东亚管理学院后来在2009年终止办学了。

在上海大学的官网上只有这个终止办学的标题,没有具体文件内容。
为何是上海大学发出民办东亚管理学院的终止办学公告?东亚管理学院是依托上海大学办学吗?
上海东亚管理学院为何终止办学?
而这个终止办学,有可能会和“爱尔兰欧洲大学”这个假大学有关系吗?
这些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总结

根据以上六块拼图的资料,可以确认无可辩驳的事实有:
“爱尔兰欧洲大学”的MBA硕士班、DBA博士班,当时都是在国内开班。
DBA博士班,是组织了以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为主的授课队伍。(实际上课情况是否按照课程表开展,这个无从考证)
DBA博士班,学期2年。1999年-2001年是第1批,毕业生代表有陈春花和苏宗伟;2001-2003年是第2批,在福州开课,有19人;2003-2005年是第3批,是否办成,不得而知。
可以有较大理由认为成立的事实有:
“爱尔兰欧洲大学”在国内的合作方有上海东华国际人才学院。具体操盘是它的执行院长苏宗伟(苏东水之子)。这才能解释“爱尔兰欧洲大学”那时的组织“办学”能力,和收割能量。
陈春花的“读博”经历,也完全吻合了以上这些事实,和有较大理由可以成立的事实。
那么接下来,大家显然可以提出的问题是:所有这些曾经的参与者,授课教师,学员教师,职场精英,从头到尾没有怀疑过,“爱尔兰欧洲大学”的真实性吗?这些所谓硕博学位课程授予硕博学位,真地合法合规吗?
一群以研究企业管理、商业管理为业的一流大学专家授,最后竟然是参与了一个并不高明的假大学的课程,这是何等巨大的讽刺和伤疤。
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是何时发现“爱尔兰欧洲大学”假大学、假文凭?发现这个问题后,他们又是如何纠正这个问题的呢?
从今天的局面看,“爱尔兰欧洲大学”假文凭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被正视和纠正过!否则陈春花的假博士头衔怎么一直挂在大学官网呢,直到最近才删掉。
被骗并不一定是耻辱,任正非先生早年也被骗过巨款,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今天,没有人会嘲讽任正非先生上当受骗。
“爱尔兰欧洲大学”这一段荒谬的往事,显然在今天仍然伤害着大学教育。装作它不存在,装作它已经消失了,并不能让假文凭的危害消失。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是民心所向,是最正确的道路!

来源:公众号“咱们事实有力量”
编辑:吴漫

396#
发表于 2022-8-27 18:30: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42℃高温实际上不热”
“重庆普遍42℃高温实际上不热,是空调让人变娇贵了,人们皮肤耐热度也越来越差,是人的感觉出了错。”近日天气热得难受,朋友圈也被这句话刷屏,说这话的人也成了网红。
重庆晚报记者采访发现,朋友圈说这句话的人,附有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照片。网上称,刘德是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的这话,配图隐约能看到新华网背景。
重庆晚报记者翻看评论,极端两边倒。多数人认为,这话是瞎说,是坐在空调屋里说话不腰疼。“这位台长最好是办公室里没有安空调,否则半点说服力都没。”
作为跑了多年气象的重庆晚报记者很清楚,最近刘德台长不可能接受这样大规模的采访,因为他不再担任重庆市气象台台长。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刘德先生。“哈哈哈!移花接木!”对于网上热传的话,刘德并不吃惊,“你先百度奇葩专家,就会有你刚才说的那段奇葩话。”
图中照片为什么是他在新华网接受采访时的新闻照片?刘德称,20138月他就当年夏天重庆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高温天气问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重庆晚报记者查阅公开报道,没找到让刘德变网红这句回答。“对了嘛,找遍网络,这话没出处是不是?”刘德说,每年最热时候,这段话和自己的照片都会被网友翻出来炒作一次。“好几年了,习惯了。”退居二线的刘德依然尽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为啥不辟谣?刘德表示,如果越演越烈,影响重庆市气象台形象以及自己生活,估计会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重庆晚报
链接:https://m.focus.cn/cq/zixun/426aeba4a1b9ade3.html
编辑:屈妍君





397#
发表于 2022-11-24 20:45: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德国之声事实核查:卡塔尔有新闻自由吗?
作者 Joscha Weber, Sonya Angelica Diehn | 1小时 前
作为2022年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当局一再宣称该国是一个现代而开放的国家,媒体可以"自由且不受干预地"进行新闻报道。德国之声的事实核查显示,官方的说辞并不符合事实。
(德国之声中文网)丹麦电视台TV2的摄制组正在拍摄,突然一辆海滩车疾驰而至,几个身着阿拉伯白袍的男子开始遮挡摄像机镜头,阻挠摄制人员。当时正在做现场直播的记者坦特胡尔特(Rasmus Tantholdt )对着镜头质问卡塔尔安全人员:"既然你们请全世界来卡塔尔做客,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这里拍摄呢?这里难道不是公共场所吗?"他一边向向安全人员出示证件,一边说:"我们是有拍摄许可的,你们不要破坏我们的拍摄设备。"稍后,丹麦摄制团队在推特上发表了这段视频材料。
体育 | 19.11.2022
事实核查:卡塔尔收买世界杯球迷发“五毛帖”?
坦特霍尔特稍后表示,卡塔尔有关当局已经向他表达了歉意。这起发生在世界杯开幕前几天的事件,令人不禁要问:世界杯东道主确实想保障新闻自由吗?
声称:卡塔尔多次重申该国会保障自由的新闻报道。但有人对卡塔尔当局限制拍摄许可的发放提出批评时,世界杯组委会发布推特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记者在卡塔尔进行新闻报道,他们从未受到过任何干预。"
德国之声事实核查的结果:同事实不符
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卡塔尔不可能开展不受官方干预的、自由的新闻报道。新闻自由受到一系列限制,比如记者会被告知,哪些画面不得展示。记者无疆界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批评到:"当局禁止记者对住宅楼、店铺以及商业区进行摄像或拍照,尤其同外籍劳工人权状况有关的建筑,这类限制更为严格。"该组织发布的全球新闻自由排行榜中,卡塔尔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119位。
记者无疆界组织中东分部负责人达戈尔( Jonathan Dagher)表示:"在卡塔尔,新闻自由得不到保障。在我们的新闻自由国别排行榜中,卡塔尔排名当然比该地区其他国家要好得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卡塔尔的新闻自由就真的好。"
政治 | 19.11.2022
事实核查:有多少人为了卡塔尔世界杯而死于非命?
国际记者协会IFJ也证实了卡塔尔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如当局会采取措施,限制媒体对人权破坏等公共利益事件进行报道。2021年,两名挪威籍记者被逮捕,因为此前他们报道了世界杯比赛场馆工地上外籍劳工的工作条件。
逮捕关押和14小时的车轮审讯
德国电视一台记者鲍尔(Florian Bauer )也对这一切有过亲身体验。他曾多次前往卡塔尔,报道当地建筑工地上外籍劳工的生活工作状况。鲍尔回忆到,2015年,他们对外籍劳工集体宿舍的拍摄工作被突然叫停,"卡塔尔秘密警察逮捕了我们的拍摄团队,对我们进行了连续14个小时的轮番审讯,还被带去见检察官。直到五天之后,我们才获准离境。"
鲍尔表示,卡塔尔后来在有些方面也有所进步。但按照鲍尔本人的说法,今年九月底,他再次去卡塔尔采访,每当靠近外籍劳工的宿舍,都会受到卡塔尔秘密警察的暗中监视。总而言之,他认为接近外籍劳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作为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图为卡塔尔世界杯的开幕式。
鲍尔表示,如果要拍摄外籍劳工居住情况,或者同外籍劳工进行交谈,事先都需申请拍摄和采访许可。"但当局几乎不再发放这类采访许可了,除非你是参加由世界杯组委会或卡塔尔政府组织的集体采访活动。也就是说,你如果采取单独行动,探访外籍劳工宿舍,肯定会有人暗中盯梢。如果你贸然进行采访,有时也会有人出来打断。"
"假新闻法"和诸多的问题
那么,世界杯期间,各国记者报道敏感话题时是否也会受到阻挠呢?事实上,这也正是国际记者协会发言人莫里尼尔( Pamela Morinière)最为担心的。她表示,不能要求各国记者到卡塔尔后,只报道和世界杯相关的话题。"记者们关注的焦点当然不只局限于世界杯本身,他们也会关心卡塔尔发生的事情,以及当地外籍劳工的处境。"莫里尼尔对记者遭到拘捕的事件表示"极为担忧"。
莫里尼尔表示,另外一个问题则是:"我们也对卡塔尔出台的一部新法表示担忧,根据这部法律,任何散布'假新闻'或谣言的行为,都会被课以重金罚款或至多五年的监禁。"2020年,卡塔尔颁布了新版刑法,规定散布"假新闻"会受到刑法处置。人权观察也对该法提出批评,认为这部法律并没有规定谁以及如何来界定新闻的真伪,也没有说明界定的标准是什么。人权观察还指出,根据卡塔尔刑法,批评国王和表达对宗教的不满也都属于犯罪行为。
丹麦记者坦特霍尔特接受天空新闻采访时表示,即便世界杯期间,上述法规或限制被暂时停止执行,那么世界杯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他说:我们在卡塔尔看到的情况是当地的真实情况吗?我们收拾好采访设备打道回府后,这里的情况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也许正是许多人所担心的。
编辑:屈妍君

398#
发表于 2022-12-11 18:3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事实查核 | 希特勒曾因为"反共"获得《时代》年度人物的"殊荣"?


结论标签:虚假

一分钟完读:

时值年末,各大媒体都在盘点年度新闻和年度新闻人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因其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受到各媒体关注,先后被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人物。12月5日,微博大V"军武季"发布配图帖文称,类似的评选都是"政治利益",并举例称,即使是像希特勒这样的历史罪人,都能够因为其反对共产主义立场,获得美国《时代》周刊将1938"年度人物"的"殊荣"。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查证后发现,这是虚假信息。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度人物确实是希特勒,但他入选的原因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因为他反共。事实上, 媒体评选年度人物并非“荣誉”, 而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人,包括正面影响力和负面影响力,所以争议巨大的人物有时也会上榜。

深度分析:

在年末媒体盘点中,泽连斯基的面孔再次被各大国际媒体聚焦,他作为乌克兰总统,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受到各媒体关注,被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人物。《金融时报》称,泽连斯基展现了乌克兰人民的韧性,美国《时代》周刊则称将泽连斯基和“乌克兰精神”并列选为“年度人物”。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被分别评选为英国《金融时报》、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

12月5日,拥有481.8万粉丝的微博大V“军武季”发文评论此事时,配上了一张图片,内容为希特勒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 其贴文称:“泽连斯基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2022年‘年度人物’,并称其是自由民主的旗手。西方报刊的年度人物都是基于政治利益考量,1938年,希特勒统治世界的野心已经暴露无疑,而且开始进行种族灭绝将1.2万犹太人从德国驱逐出去,仅仅因为他坚决的反共产主义立场,可以祸水东引,美国《时代周刊》就授予其‘年度人物’殊荣。”

贴文之后,还有三张图片,分别是泽连斯基、有希特勒肖像的《时代》杂志封面,和一张有希特勒反共立场的内容的文字截图。


新浪微博账号“军武季”称,希特勒曾因“坚决地反共产主义立场”,获得《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查证,发现该杂志1938年度人物确实是当时的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但这并不是一项“殊荣”。

希特勒为什么被选为1938年的年度人物?《时代》杂志这样解释:“1938年,希特勒成为热爱自由的民主世界所面临的最大威胁(Hitler became in 1938 the greatest threatening force that the democratic, freedom-loving world faces today)。”

在内文里,《时代》详细列举了希特勒在1938年做出的几桩震惊世界的事件,尤其是纳粹德国在3月份吞并奥地利,以及在9月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些做法直接将确立“一战”之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变成了历史文件,将世界重新拉入战争状态。而将德国吞并苏台德合法化的《慕尼黑协议》(Munich Agreement)反映了英国、法国等欧美强国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客观上鼓励了希特勒继续毁约、继续扩张的疯狂举动,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称号并不是一个“殊荣”,它的衡量标准是“影响力”,包括正面影响力和负面影响力。用《时代》创始人亨利·卢斯(Henry Luce)的说法,年度人物评选不是制造光荣榜,而是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人,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人,无论此人让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除了希特勒以外,还有多名人物因其争议巨大获选《时代》年度人物,包括苏联独裁者斯大林(1939和1942)和赫鲁晓夫(1957),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79)和美国前总统川普(2016)。

至于希勒特是因为“反共”立场而当选年度人物,更是无中生有。《时代》当年的文章里并没有提到共产主义、反共或苏联之类的内容,更没有希特勒可以将“祸水东引”的暗示。

另外,希特勒在1938年并未登上《时代》封面。希特勒当选1938年年度人物的那期《时代》封面并不是希特勒肖像,而是一张奥地利画家Rudolph von Ripper的黑白图画,标题是《不敬神的风琴师,演奏一首仇恨的歌》。


1938年希特勒当选《时代》年度人物时,并未出现在封面上。

而“军武季”微博配图是1941年4月14日的《时代》周刊封面。二战期间,希特勒曾多次登上时代封面,其中包括1945年5月那期,那年4月底希特勒兵败自杀,盟军胜利在望。


1945年,希特勒兵败,《时代》周刊封面在其头像上打上红叉。

结论: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查阅了《时代》周刊历史文档之后确认,“军武季”宣称“《时代》因希特勒反共而授予其1938年度人物殊荣”,是错误的说法。

希特勒确实被《时代》周刊选为1938年度人物,但不是因为他反共,而是因为其对世界局势的巨大负面影响。《时代》年度人物的评选标准是影响力,正面和负面人物都可能上榜。

微博大V“军武季”刻意编造希特勒因反共而得到西方媒体的褒奖的消息,意在证明西方媒体会为政治目的而吹捧战争罪人,并将泽连斯基受到的肯定和赞扬归于西方媒体基于政治利益的偏见。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链接:https://www.rfa.org/mandarin/ytb ... 12092022161122.html

编辑:张铭麟

399#
发表于 2023-2-27 11:55: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事实查核│面对记者质问,白宫发言人默认监控40国?
日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则短片,内容为一名记者在美国国务院记者会上质疑美国是否通过“监控”其他国家,才得知中国无人飞艇飞过40个国家领空。华春莹同时写下注解,对记者的推论十分赞赏。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查阅记者会全文和完整录影,发现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对此做出了答:“资讯来自公开报导和外交管道”,只是该名记者不接受,并不断提问相同问题。而在华春莹所分享的影片中,发言人回答问题的部分已被删去,让发言人看起来像是被问得手足无措。但完整情况并非如此。华春莹的观点,并没有事实支持。
本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平台Twitter上发布一则推文,为一部长约一分半钟、带有“澎湃新闻”水印的短片,影片内容是一名美国记者在29日美国国务院记者会上的提问。他质疑美国是否透过“监控”其他国家,才得知中国无人飞艇侵犯(breach40个国家的领空。
华春莹在推文上写下:“Good point! Unless the US itself has beenspying on other countries all along, it's another made-up story.(说得好!除非美国本身一直在监视其他国家,否则这又是一个编造的故事。)”截至21日,影片已获得48.5万次观看数。
这部影片内容是美国记者马修·李(Mattew Lee)与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的问答过程。影片后段更加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妄称,中国的无人飞艇足迹遍布全球40个国家,美联社记者随即质问数据何来,并表示这意味着美国在监视其他国家”的字卡。
华春莹推荐的影片漏了什么?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搜索影片来源,发现这是一部来自澎湃新闻,经过剪辑的短片。影片来自美国国务院例行记者会的一段实录,但将发言人的回答已经被删去。
根据完整纪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在29日美国国务院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透过无人飞艇在全世界进行大规模的监视活动,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约40个国家,并认为中国政府的行为不仅侵犯了美国的主权,更对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美联社记者李就此提出疑问,询问发言人美国政府是如何得知其他 39 个国家也受到中国无人飞艇入侵的影响,以及能否提供其余39国家的名字。发言人回复这些资讯可以在公开报导及图片、影片看到,但不愿公布国家名单。 Lee认为这样代表美国政府正在对这些国家进行监视,就如同他们指责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一样,并继续追问:“你们究竟是如何得知中国气球飞越其他国家上空?”
普莱斯接着回答,美国政府持续与其他国家保持对话,并且透过各种外交手段及公开报告获得这些资讯。也强调美国政府过去几天已与世界各地的盟友就中国带来的各种挑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对话,其中也包括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间谍与监视行动。 “我们认为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尽可能分享这些资讯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唯一受到这些活动影响的国家。”
但在华春莹发布的短片中,上述普莱斯的解释与回答已经被剪辑删去,造成发言人无法辩驳的印象。该剪辑片段也在网上以“美记者质疑美国在全球40国实施监视:不然怎么知道它们上空有气球?”为标题广为流传。
中国外交部如何跟进论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3日的记者会上,也应和了华春莹推文中的论述,直称“美国才是全球最大的监控侦查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间谍网路”,并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的对象包括德国、法国、挪威、瑞典、荷兰等欧洲多国政要的简讯和通话内容,美国在其100个驻外使领馆内暗自安装监听设备,对驻在国进行窃密。
结论:
华春莹发布的国务院记者会问答影片,是将发言人普赖斯完整回答剪辑过后的版本。普赖斯的说法是否能昭公信,可以有不同解读。但华春莹发布的影片剪去了关键段落,造成的印象实属误导。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编辑:陶鹏辉

400#
发表于 2023-4-17 09:4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事实核查:专业新闻生产者可为的创新实践―― 一项在线实验的启示

事实核查是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新闻创新项目之一。有别于欧美国家通常由专业新闻机构或人员从事事实核查,由平台发起、用户参与的信息纠偏成为我国本土的一种核查创新。本研究通过一项三因素混合设计在线实验(N = 508),检验了不同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组合作用于真假新闻核查时,对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新闻真实性判断和转发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触事实核查能够显著降低人们对假新闻误以为真的判断,同时提升他们对真新闻的准确度感知。其中,新闻机构和专业人员完成的“识真”式事实核查具有尤为显著的正面效果;相反,两者在“辨伪”式事实核查中未显示出有别于辟谣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影响效果。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事实核查创新实践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将其纳入我国当下的虚假信息治理等问题做出了讨论。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事实核查及其创新
伴随数字新闻业的发展,社交媒体、聚合新闻源等网络平台纷纷涌现,极大丰富了新闻用户的信息来源,受到使用者青睐。这些新型网络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新闻业对新闻生产和分发的垄断(Hermida, 2012),使包括普通受众在内的非专业行动者可以参与信息的发布和扩散,进而模糊了信息生成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边界(Lewis & Westlund, 2015),也由此削弱了传统新闻生产与扩散过程中的专业机构把关机制,使得大量未经验证的信息得以在网上自由流通(Waruwu et al., 2021),其中不乏假新闻、失实报道等错误及误导性信息。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凭借个体分享可能在瞬间实现几何级数的传播(Vosoughi et al., 2018),再加上算法的加持,更为其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不少专业新闻媒体不惜以牺牲报道的准确性为代价以追求新闻发表速度(Stepp, 2009)和用户点击量(Scott, 2017)的倍增。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信息环境越发真假难辨,新闻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就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小心明辨与求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假新闻的泛滥正在无形中推动普通受众担当起较以往更为重大的裁定事实真相的责任(Tandoc Jr. et al., 2018)。
如何回应甚至消除公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质疑?事实核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通过对新闻中政治精英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公开声言展开真实性核验与报道,新闻工作者能够协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并在此基础上就涉及其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决策做出准确判断和知情的决定(Elizabeth, 2014)。在实践中,事实核查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最重要的创新项目之一(Graves et al., 2016)。美国专业新闻记者组成的三大事实核查机构——FactCheck.org、PolitiFact和Fact Checker相继成立,事实核查也受到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的重视(Kessler, 2014),一时间掀起全球范围的事实核查运动(Graves, 2018)。据粗略估测,美国几乎所有的全国性报纸和广播类新闻机构,以及数十家州或地方新闻媒体都在或多或少地从事某种形式的事实核查报道工作(Adair & Thakore, 2015;Moore, 2012;Spivak, 2011)。以《华盛顿邮报》的Fact Checker为例,从2007年创办至今,它始终围绕政治人物的公开声言展开核验,以此为公众提供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其标志性的“匹诺曹形象指数”作为新闻真实性程度的视觉呈现已深入人心。与海外新闻业相比,事实核查在中国起步稍晚。过去几年间,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媒体机构相继进入事实查证实践领域,或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或借助社会协作等形式向公众提供事实核查服务。作为一项新闻创新,事实核查及其在中国的萌发与形成具有其自身特点。
首先,作为一种创新的新闻形态,事实核查以新闻报道中可验证的事实为对象,以遵循新闻生产或社会科学逻辑的分析手段验证和表达事实,并依据“透明性”原则向读者完整呈现核查展开所依据的证据、论证过程及判定结果(郑佳雯,2020)。故而,与客观性规范限定下新闻记者力图避免针对事实性争议或相互竞争的政治宣称选边站队的惯有做法不同,事实核查报道需要对事实性宣称做出直接的准确性评估(Graves et al., 2016)。
其次,我们注意到在当下的中国,除去专业性的事实核查之外,辟谣是另一种更为社会公众所熟悉的信息纠偏形态,其中,尤以新浪微博的“微博辟谣”和腾讯新闻旗下的“全民较真”最广为人知。如果说可验证的声言或反声言、证据、论证过程和最终的事实性判断是支撑起一项完整的事实核查所必不可少的构成性要素(Coddington et al., 2014),那么相比之下,辟谣在内容构成和样貌呈现等维度上的要求都要松散得多。
再次,在差异化的新闻形态之下,“核查”和“辟谣”构成中国语境下事实核查新闻的两套实践方案和路径选择。与欧美新闻业通常由组织化、独立性的新闻机构发起并报道事实核查不同(周睿鸣,刘于思,2017),以辟谣样貌出现的中国式事实查证常常源自互联网商业平台的推动、依赖社交媒体等平台类媒体的发布,同时着手于核查工作的关键执行者亦由常见于事实核查报道中的职业记者扩展至平台管理者和普通新闻用户,后者或通过提供新闻线索,或直接发起谣言举报,卷入具体的查证行为。也就是说,不仅“核查”和“辟谣”所倚赖的媒体来源常常不同,而且从事这两类事实查证实践的主体也往往存在显见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辟谣视作事实核查在中国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独特变种,它同由新闻机构所主导的核查一起,构成现存于中国媒介系统内两种辨析事实真相的新闻实践路径和取向。
那么,在新闻机构或网络平台作为发布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以及专业核查者或普通用户作为执行事实核查的行动主体的情景下,事实核查报道在怎样的经验条件及其组合之下可能更为有效地纠正虚假信息对于公众的误导,进而遏制其在网络上进一步扩散?就此问题,已有实证研究尚未提供明确的经验证据。本文希望沿此方向迈出第一步,从效果研究的视角出发为这一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问题提供探索性解释。
具体而言,本文希望通过报告一项基于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样本的调查实验结果,探究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如何在中国公众接触核查报道后影响其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和转发趋向。通过提供来自非西方社会情境的经验证据,本文结果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阐明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意涵的新闻实践,事实核查进入中国之时以何种方式展开并展现于公众面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其探究真相、澄清事实的目标和初衷。
二、事实核查与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和分享
客观报道可验证的事实既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帮助他们规避由于报道新闻而招致的个人或组织风险(Tuchman, 1972),同时也构成新闻职业伦理的内核。在由传统媒体所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少数社会精英掌握公共传播渠道,并因此获得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权力,新闻受众依赖新闻媒体对公共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核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事实核验都只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基本工序(周睿鸣,刘于思,2017)。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在理论上令所有普通用户都可能从单纯的新闻消费者转变为自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形成以个体为信息网络中心的用户新闻生产机制(刘鹏,2019)。显然,“全世界都在说”在提升了新闻的开放性以及新闻生产过程的非结构化和去制度化等特点的同时(刘鹏,2020),也带来了数字新闻环境的泥沙俱下,令公共信息领域充斥着虽呈现出新闻样貌但实际上混杂了事实、宣传、谣言和怀疑的混合物(科瓦奇,罗森斯蒂尔,2011/2014)。
在中国,虚假新闻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议题领域均广泛存在。有政治学者指出,中国公众对于政治谣言的信任程度与其人格特征和意识形态立场存在着“匹配效应”:高威权人格者和左派群体更倾向于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更不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不一致或不利于政府的信息(马得勇,2018)。这与李艳红、刘佳诺(2022)对疫情期间国内媒体的新闻呈现及公众反馈的观察是一致的:一些宣扬“他国阴谋或破败”的假新闻更易被民族主义者相信,另一些鼓吹“他国先进性”的假新闻则更为自由主义者所偏爱;尽管作者认为,对当下中国而言,以上观念形态的分化仅存在于少数网民当中,但社会政治类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或将强化我国未来的社会观念分化,乃至加剧群体间对立。如何提升中国公众对于假新闻的警惕意识和识别能力,进而防止由于误信误判而卷入对虚假信息的转发和扩散,对于中国在未来发展中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准确辨识假新闻比人们想象中的难度更大。美国皮尤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4%的美国公众相信自己具有识别假新闻的能力(Barthel et al.,2016),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未被明确告知新闻真伪之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接触了假新闻,不仅无法识别假新闻,甚至可能错误地信以为真(Silverman & Singer-Vine, 2016)。常人在展开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具有“真相默认”(truth default)的倾向(Levine, 2014),这不仅表现在,人们与他人交流时常常具有一种“真相偏向”(truth bias),对他人交流的真实性和真诚性予以信赖;同时在辨别信息真伪时往往表现出一种“真实性效应”(veracity effect),即正确判别真实信息为真的概率显著高于正确判别虚假信息为假的概率(Levine et al., 1999)。尽管有研究表明,随着外部情境从人际互动转而设定为对新闻可信性的评价,并从线下转入社交媒体场景,“真相默认”效应并不明显,但结果还显示,人们正确判别真实新闻为真的概率低于50%的随机水平(Luo et al.,2020)。这些研究结论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对人们为何并不擅长在日常社会互动中发现欺骗性信息和行为做出了部分性解释(Bond & DePaulo, 2006),另一方面似乎也暗示我们,网络环境下的情况也许会变得更为复杂。
如果是这样,事实核查或可通过提示人们所读新闻存在事实性争议乃至错误而起到警示作用。这几乎成为所有事实核查的倡导者所共享的一个基本假定,即通过提供验证信息,便可消除假新闻接触者的误解(Thorson, 2008)。已有研究显示,通过向社交媒体用户发出关于误导信息的一般性预警,或对具体新闻标题打上“有争议”或“评定为假”的标签,均可降低人们对假新闻的准确性评价;一般性预警甚至可能降低人们对真实新闻的准确性打分(Clayton et al., 2020)。虽然后者似乎在提示研究者,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如何在不扭曲真实信息感知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地打击虚假新闻的有效机制,但以上研究确也表明,警示信息可能吸引公众注意,进而降低他们被假新闻误导的可能。另有研究显示,接触事实核查不仅可能减少受众的错误认知(Bode & Vraga,2018),而且可能通过激发第三人感知而最终降低他们分享假新闻的意愿(Chung & Kim,2021),起到减少假新闻实际流转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第一组研究假设:
H1a:接触事实核查将降低人们对虚假新闻事实准确度的评价和分享意愿。
H1b:接触事实核查将提高人们对真实新闻事实准确度的评价和分享意愿。
三、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及其对核查效果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事实核查的实际效应不仅规模有限(Clayton et al., 2020),而且受到发布核查报道的媒体来源的影响。面对过载的网络信息,可靠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减轻个体在评估特定信息内容时的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常被人们用作评价信息内容可信性的启发式线索(heuristic cue)(Chen et al., 1999)。甚至在面临一条可信来源发出的错误信息时,后续纠正性的努力也效果甚微(Walter& Tukachinsky, 2019)。媒体是人们核实周遭信息准确性的重要机构来源(Metzger et al., 2003)。面对真实性可疑的新闻,除了通过个人关系等人际渠道加以核实之外,人们可能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不同媒体来源之间寻求交叉验证(Tandoc et al., 2018)。
具体到中国当下的事实核查,大体源自两类系统:一类是提供专业性新闻报道的机构媒体,另一类是商业导向的互联网平台。前者以澎湃新闻及其下属的致力于国际新闻查验的“澎湃明查”最为人所熟知,后者则常以辟谣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各主要社交媒体和新闻聚合平台,如“微博辟谣”、“腾讯较真”等。新闻机构的事实核查主要集中于国际新闻领域,核查报道突出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呈现,据此做出的新闻真实性判定有真有假。平台辟谣覆盖的话题则可能跨越时政、健康、社会等不同领域,内容展现上既可能基于对政府或权威公告的转发,也可能来自平台或第三方做出的辟谣,故而判定结果以驳斥假消息为主。
两类来源相比,新闻机构从事事实核查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行业规模,还是社会关注度或影响力均较有限,但它的出现在事实上打破了“辟谣”作为单一信息纠偏机制长期垄断中国公共话语空间的局面,为事实核查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或可为研究者就不同媒体来源如何作用于事实核查的有效性做出比较提供崭新契机。的确,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媒体来源的核查效果。一项基于新加坡受众的实验研究显示,尽管源自不同类型媒体的事实核查对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但在参与者有机会与他人进行在线讨论的情况下,相比当地的主流新闻媒体(如报纸网站),国营事实核查机构发布的核查信息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公众由于假新闻而产生的错误认知(Ho et al., 2022)。
中国公众身处迥异的媒介系统,媒体与外部体制环境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成为他们评价媒体的现实基础(闫文捷,2012)。中国公众对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评价,这往往植根于他们对政治体制的整体性信任(Pan et al., 2011)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特定媒体来源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媒体与权威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这种结构性关联即便在互联网深度普及、各种新型媒体频繁涌现的当下依旧存在。比如一项面向北京高校学生展开的、针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可信度比较的小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传统党媒的新闻网站比新浪、搜狐等商业新闻网站收获更高的可信度评价(Xie & Zhao, 2014)。另一项面向44名微信用户开展的深度访谈则显示,被访者对微信平台的辟谣服务表现出普遍的漠然甚至消极态度(Lu et al., 2020)。综合以上论证,我们从逻辑上推断,新闻机构相比商业平台在整体可信度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性方面享有更高的公众评价。我们进一步推断,媒体来源对人们就新闻真实性判断的影响同时受限于新闻自身的真实性。与新闻机构倾向于享有更高的可信性评价相一致,同样一条新闻在经过机构媒体“证实”或“证伪”后,可信度或许更高。基于以上论证,本文提出第二组研究假设:
H2a:相比辟谣平台,人们倾向于认为被新闻机构发布的事实核查验证为真的新闻事实准确度更高。
H2b:相比辟谣平台,人们倾向于认为被新闻机构发布的事实核查验证为假的新闻事实准确度更低。
人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信念可能构成其后续有关信息处置意愿的行动基础,进而影响他们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意愿(Van Bavel et al.,2021)。但这一论断似乎并未获得强有力的经验支持。心理学学者彭尼库克等人基于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认知信念和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实际分享的内容之间存在巨大的脱节,究其原因,并不是人们有意分享错误信息,而主要是由于社交媒体分散了使用者的注意力,以致人们转发信息之前未能足够留意(inattention)内容的准确性(Pennycook & Rand, 2021;Pennycook et al, 2021)。此外,我们也缺少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媒体来源直接作用于新闻分享意愿。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问题一:
RQ1: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对人们的新闻分享意愿具有怎样的影响?
四、事实核查的行动主体及其对核查效果的影响
事实核查的影响效果不仅有赖于发布核查的媒体来源,事实上,由谁完成核查同样很重要。伴随新闻生产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新闻机构和职业记者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已成为由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媒介生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内外研究者相继提出“参与式新闻”(Lawrence et al., 2018)、“液态新闻”(陆晔,周睿鸣,2016)和“用户新闻”(刘鹏,2019)等诸多能够体现更新中的新闻生产模式及文化的新概念,其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体现出对于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公众作为参与者身份的认可。
事实核查这一特定的新闻样式同样可能在专业的新闻传播主体和非专业的个人或组织传播主体之间实现资源和文本的“共享”和“共产”(杨保军,2013)。通过对参与式事实核查在国内外实践形态的梳理,我们观察到,公众可能以多种方式、在事实核查展开的多个阶段参与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参与形式包括,基于众包模式对新闻内容的准确性打分、评级和添加注释,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源,以及向专业核查人员建议核查选题等(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2022)。
将公众带入事实核查,一方面可以令核查过程与呈现都变得更为可见,增强核查新闻的透明度;同时,专业和非专业的核查者以合作的方式,就复杂问题中何为事实和非事实做出共同裁决,可以增强事实核查的协作性(Hermida, 2012)。这些都可能在理论上令事实核查的过程和结果在公众眼中更有效、可信(Brandtzaeg et al., 2018)。然而另一方面,机械地开放公众参与而罔顾其真实的关切,甚或由此引致参与的形式化乃至民粹化,均有可能在事实上对新闻活动的认知权威造成伤害(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2022)。
无论是由新闻机构主导的事实核查还是平台辟谣,都在其具体实践中为公众提供了参与的空间。在以“微博辟谣”为代表的平台辟谣模式中,平台用户多以“举报人”身份出现,对个人存疑的信息向平台发出举报,而用户在此过程中几乎无需承担关乎事实核查活动内核的举证与核验责任。与之相比,“澎湃明查”所代表的源自新闻媒体的事实核查为读者提供的参与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不同表现。读者可以向机构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核查证据,向编辑部发起求证,也可能以志愿群组的形式与专业团队展开协作生产。那么,公众的卷入是否令事实核查在纠正错误信念、抑制假新闻扩散等方面更为有效?我们只能基于有限的研究做出谨慎的推断。在前文述及的针对微信用户的深度访谈中(Lu et al., 2020),研究者观察到,相较而言,普通微信用户最相信政府或高校等权威机构做出的辟谣,其次是微信的官方辟谣,对第三方辟谣信息的可信性则心存疑虑,原因在于,这些第三方主体被认为“权威性”不足。这一观察结果与政治学研究中关于中国公众对政府和公共机构具有更高的信任度这一长久发现相一致(Ries et al., 2018)。不难想象,在中国的社会及新闻体制场景下,职业记者或平台团队作为专业性的事实核查主体,比普通用户更紧密地依附于并体现着背后机构的权威性,也就是常言所谓的“官宣”的权威性。公众对于专业核查者的信任是对其权威性身份的信任。在此基础上,与媒体来源影响新闻感知的效果受限于新闻自身真实性的逻辑相一致,核查者身份对人们就新闻准确性评价的影响同样可能受到新闻真实性的调节:经专业核查者判定为真或假的新闻,结论或许更具说服力。基于以上论证,本文提出最后一组研究假设:
H3a:相比网络用户,人们倾向于认为被专业人员完成的事实核查验证为真的新闻事实准确度更高。
H3b:相比网络用户,人们倾向于认为被专业人员完成的事实核查验证为假的新闻事实准确度更低。
基于和前文相似的逻辑,由于缺少经验证据以支持事实核查的行动主体影响新闻分享意愿的直接或间接效果,本文提出研究问题二:
RQ2:事实核查的行动主体对人们的新闻分享意愿具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出于贴近并反映现实境况的目的,本文尝试综合考量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对于核查效果的协同性影响。为此,我们提出最后一个研究问题:
RQ3: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们对新闻准确度的评价及分享意愿?
五、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实验物料和实验程序
我们委托调查公司于2022年3月4日至23日,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最新数据(CNNIC,2022年2月),在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上通过配额抽样,面向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样本(N = 508)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实验。实验采用2(媒体来源:新闻机构vs. 辟谣平台)× 2(行动主体:专业人员vs. 网络用户)× 2(新闻真实性:真vs.假)的混合设计。其中前两项为被试间因素,第三项为被试内因素。经过G*Power软件测算,在统计效力为0.95的情况下,该混合设计所需最小样本量为400,本研究达到了最低样本量的基本要求。
在同意参与研究后,被试者首先完成一份基准调查(baseline survey),测量他们的新闻使用偏好和国际政治知识水平。之后,被试者被告知,我们将向其展示一组网络新闻,并在每条新闻标题后询问其几个问题。此处,被试者被随机分入基于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与行动主体而形成的四个实验组之一。他们以随机的顺序先后阅读8条国际新闻标题。标题全部选自公开的中文事实核查报道,并以其惯有的问句形式出现,以凸显新闻内容的不确定性(如:“韩国成为日本公民流出主要目的地之一?”、“加拿大清查境外购房者资金来源?”)。8条新闻标题中4条为真、4条为假。三位作者在数字新闻领域较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闻机构和辟谣平台中各选4家作为实验刺激物中出现的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其中,新闻机构组的新闻标题分别源自《南风窗》、澎湃新闻、《新京报》和观察者网4家机构媒体;辟谣平台组的标题由腾讯较真辟谣、头条辟谣、微博辟谣和百度辟谣4家平台账号发布。每条新闻标题由三项元素组成:一个问句形式的标题,一张新闻配图以及顶部出现的相应媒体来源的标识。每条标题以截图的形式呈现给被试者。针对每条标题,被试者就其是否看到过这则消息,为消息点赞、转发和阅读全文的可能性,以及对新闻准确度的判断依次做出回答。
接下来,被试被告知我们将向其展示针对这则新闻的准确性所做的核查,他们需要在阅读事实核查后再次回答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每则事实核查长约180字,内容选编自已被权威来源验证并报道的新闻,包括事实性证据和据此做出的“真”或“假”的验证结论。“专业人员”组的核查显示由相应新闻机构的记者或平台官方团队执行完成,“网络用户”组的核查则显示由该媒体来源的某位网友提供。四个实验组的被试者所接触的事实核查的内容完全一致,差别仅在于发布核查的媒体来源和具体从事核查工作的执行者身份。事实核查阅读完毕后,被试者需要就其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和转发意愿再次做出报告。调查同时包括被试者的社会人口特征、知识水平、思维模式以及对事实核查的使用和态度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
新闻真实性判断。被试者在阅读每条新闻标题后被要求对其事实准确度打分:“据您所知,这则消息在事实上有多准确?”(1 = 完全不准确,10 = 十分准确)。被试在阅读过核查信息后使用相同的量表,根据核查信息,对新闻的准确度再次打分。重复测量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对被试阅读事实核查前后就新闻准确度的主观评价做出比较。完成第二次打分后,被试被要求对原始报道的真实性做出总体判断(1 = 真实,0 = 不真实)。 如果被试者判定真新闻“真实”或者假新闻“不真实”,表明他们的判断准确。我们依据每位被试做出准确判断的百分比,计算了他们识别新闻真伪的准确率。
新闻分享意愿。同样,在接触事实核查前后,被试者采用7点量表(1 = 完全不可能,7 = 极其可能),回答下列问题:“如果在网上(再次)遇到这则新闻,您在多大程度上会把它转发给他人?”
2. 控制变量
新闻熟悉程度。阅读过每条新闻标题后,被试者对其是否“在此前看到过或听说过这则消息”(1 = 有,2 = 没有,3 = 不确定)做出回答。
认知反思测试(CRT)。我们使用了Frederick(2005)和Oppenheimer(2016)两个版本共7项的CRT测试题目。每个问题的答案被编码为1(正确)或0(错误)。正确答案求和汇总成一个总指数,分值越高,表明被试者展开分析性思考的倾向越大(M = 3.85,SD = 1.92, α = .69)。
事实核查观。被试者完成所有的实验测试后,首先回答3个有关其事实核查使用与态度的问题。其中,熟悉度的测量问题是:“您对事实核查有多熟悉?”(1 = 非常不熟悉,7 = 非常熟悉);使用频率的问题为:“您多久访问一次事实核查网站(如澎湃明查、腾讯较真等),以了解关心的新闻消息是否准确?”(0 = 从不,6 = 经常);好感度通过如下问题测量:“您认为我国新闻界目前开展的事实核查的数量如何?”(1 = 数量过多, 2 = 数量合适,3= 数量较少,9 = 不知道)。
社会人口变量。除去以上变量,我们在分析中还控制了以下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
(三)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本文就人们接触事实核查前后对新闻的真实性判断和分享意愿展开描述性分析,以此对事实核查在多大程度上有望改变人们基于假新闻形成的错误观念做出整体呈现。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初步检验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对新闻真实性判断和分享意愿的影响效果。
在本文的主体分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重复测量设计和多变量控制的统计功效,通过估测一组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models)将分析的重点转向横跨新闻标题和个体层面的诸多因素,考察其如何构成事实核查产生效果的经验条件,如何共同作用于人们对于新闻的准确度判断及转发分享的行为趋向。
六、研究结果
在正式检验研究假设之前,我们先进行了随机化和操纵检验。首先,4个条件组的被试者在社会人口特征以及国际政治知识和新闻使用偏好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随机化成功。其次,操纵检验结果显示,与辟谣平台作为核查的媒体来源相比,新闻机构组的被试者更倾向于指认其接触的核查新闻不是由微博、微信、百度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客户端所发布(χ2(1, N = 484) = 8.92, p < .01);专业人员组的被试者更倾向于认定事实核查由记者或专业团队所完成(χ2(1, N = 484) = 8.84, p < .01)。综合以上检测结果,两项实验要素的操控有效。
(一)对于事实核查影响效果的初步分析
在对被试接触事实核查前后就新闻准确度给出的评分加以比较后,我们观察到,事实核查显著降低了人们对假新闻误以为真的判断(M前 = 5.41, SD = 1.88, M后 = 5.12, SD =2.04, t(507) = 4.27,p < .001,Cohen’s d = .10),同时也显著提升了他们对真实报道的真实度判断(M前 = 5.68, SD = 1.94, M后 = 6.14, SD =1.82, t(507) = -7.92, p < .001,Cohen’s d = -.19)。H1a和H1b得到初步支持。
新闻真实性判断可能进一步转化为分享意愿。被试者接触事实核查后表现出更高的新闻转发意愿(M前 = 3.50, SD = 1.48, M后 = 3.66,SD = 1.36, t(507) = -3.94, p < .001, Cohen’sd = .18),尤其是针对真实新闻的转发意愿显著提升(M前= 3.54, SD = 1.51, M后 = 3.93,SD = 1.45,t(507) = -8.20, p <.001, Cohen’s d = .36),H1b得到进一步验证。虽然人们对假新闻的转发意愿在事实核查后略有降低,但没有达到统计显著的水平(M前 = 3.47, SD = 1.56, M后 = 3.40, SD =1.53, t(507) = 1.33,ns),H1a仅得到部分支持。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而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对新闻真实性判断和分享意愿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媒体来源对新闻真实性判断的准确率具有显著的主效应(F(1, 508) = 3.94, p < .05, η2 = .01):新闻机构发布的事实核查(M = 63.62%,SD = 21.10%)比平台辟谣(M = 60.02%,SD = 17.12% )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人们判断新闻真伪的准确率。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无论对于被试者的新闻准确度评价还是分享意愿,均未显示出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效应。
(二)预测新闻准确度评价和分享意愿的多层线性模型
本文主体部分的分析重点在于考察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如何与一些新闻内部特征,如新闻自身的真实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们的新闻感知和分享意愿。表1报告了针对这两个结果变量的线性混合效果模型结果。在每个模型中,我们控制了被试者的分析性思维倾向、事实核查观的不同面向和社会人口特征,以及新闻标题层面的接触经验。重点关注的预测变量即实验因素包括新闻标题层面的新闻真实性,以及个体触及的事实核查在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上的差异。在主效应之外,我们在模型中纳入了三组二阶交互项,以评估新闻真实性对媒体来源和核查主体,以及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被试者对每条标题的准确度评分进而作为自变量被纳入模型二,以此反映个体的新闻真实性信念构成其新闻使用行为的基础这一逻辑(Van Bavel et al, 2021)。
首先来看模型一的结果,个体的事实核查观以及新闻自身的真实性具有最为稳定的预测力。其中,对事实核查越熟悉(B = .15, SE = .05, p< .01)、使用越频繁(B = .10, SE =.05, p < .05)、好感度越高(B = 2.1, SE = .19, p < .001)的被试,越倾向于在阅读事实核查后给予新闻内容以更高的准确度评价。其次,印证描述性分析的结论,事实核查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真实新闻的准确度评价,同时降低他们误判虚假新闻为真的可能(B = .71, SE = .10, p< .001)。最后,虽然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对新闻准确度评分的影响效果未达到统计显著的水平,两者之间似乎也不存在交互作用(RQ3),但它们对准确度评价的影响效果均受到新闻真实性的调节。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新闻机构和辟谣平台发布的事实核查在影响公众对于假新闻的准确度评价方面效果相当(H2b),两者间的效果差异主要体现在,源自新闻机构的事实核查对提升真实新闻的准确度评判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效果(B = .25, SE = .13, p< .05)(H2a)。与之相应,作为行动主体的专业核查者与普通用户相比,在降低人们误信假新闻方面并不具有明显优势(H3b),前者更显见的影响在于显著提升了人们对于真实新闻的准确度评判(B = .38, SE = .12, p < .001)(H3a,图2)。
接下来,我们转向有关新闻分享意愿的估测模型。如表1中模型二所示,人们更愿意分享他们曾经听说过(B = .13, SE = .04, p < .01)或者自认为准确的新闻(B = .32, SE= .01, p< .001)。对事实核查的熟悉度(B = .30,SE = .03, p < .01)、使用频率(B =.19, SE = .03, p < .001)和好感度(B = .55, SE = .13, p< .001)同样有助于提高人们转发新闻的意愿。针对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我们仍未观察到任何统计显著的主效应(RQ1和RQ2)或交互效应(RQ3),但它们对于新闻分享的影响效果再次受到新闻真实性的调节(B = .13, .15, SE =.06, p < .05):和二者对新闻准确度评价的影响趋势相一致,媒体来源与核查主体对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新闻媒体发布、专业人员完成的事实核查能够更为显著地提升人们转发真实新闻的意愿(见图3、4)。
七、结论与讨论
不同于欧美国家以新闻媒体和职业记者等专业核查机构与核查人员为主的运作机制,辟谣平台和网络用户在中国的事实核查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事实核查视为一种新闻创新,聚焦它进入中国发展后在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化特点,通过一项在线调查实验,检验这些多元的因素如何共同构成事实核查有效运行的经验条件,以最终改变公众对虚假新闻的错误判断和分享意愿。
我们首先观察到,如研究者与实践者所期待的那样,事实核查具有“辨伪”、“识真”的可能:接触事实核查能够显著降低人们对假新闻误以为真的判断(H1a),同时提升他们对真新闻的准确度感知(H1b)。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新闻机构发布的事实核查可能提升人们辨别新闻真伪的准确率。与其对新闻的真实性判断相呼应,人们在接触事实核查后表现出更高的新闻转发意愿,对真新闻尤为如此(H1b)。尽管有研究显示,纠错信息难以完全消除虚假信息对人们的影响,进而令信息接触者的态度和观念恢复到未接触假消息之前的水平(Ecker et al., 2014;Walter& Tukachinsky, 2019),但本研究结果则表明,事实核查至少呈现出纠正错误观念、夯实准确认知的短期效果,可能成为新闻业帮助公众应对信息污染的干预措施。如何将这些认知层面的短期效应转化为长期效果,乃至进一步推动公众转变其由于接触假新闻而形成的深层态度,值得后续研究予以关注。
其次,媒体来源或行动主体不足以单独构成转变公众判断和行为意愿的事实核查要件,两者之间也未呈现出任何可观察到的相互影响(RQ3)。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种“无效果”的出现是源自实验假象,抑或反映了现实中的无效果,但一种可能性的推断是,事实核查在中国属于新生现象,公众对它尚未形成稳定的认知和态度。这从我们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单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对于事实核查无论在熟悉程度(M = 4.06, SD = 1.55, t(507) = .89, ns)还是使用频率(M= 4.09, SD = 1.54, t(507) = 1.36, ns)上的得分均未显著有别于量表的中点。对中国公众而言,官方或者平台辟谣是一种更为常见的公共信息“纠错”方式,辟谣的特点在于重结论而轻论证过程。习惯于辟谣的受众对新闻真伪的判定结论也许比对验证由谁发布以及结论由谁做出更为敏感。这可能部分地解释了为何事实核查的媒体来源或行动主体是谁似乎并不影响人们对新闻的事实准确度判断和分享意愿。当然在缺少直接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这种解释仍然只是一种猜测,有待未来研究加以检验。
然而我们观察到,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的影响效果受到新闻自身真实性的制约。通过事实核查“辨伪识真”,尤其在开展“识真”式核查的情况下,新闻机构和专业核查者的“官宣”拥有较辟谣平台和普通用户而言更佳的核查效果,能够更为显著地提升公众对真实新闻的准确度感知(H2a和H3a)和转发意愿(RQ1和RQ2)。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面对嘈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新闻机构与专业核查者在负责向公众确证新闻真实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事实核查有望成为当下专业新闻媒体一种可为的创新实践,为媒体凭借自身独特的体制内资源创造公共性回报提供可能。这一研究结论更是呼唤我们正视新闻业当以何种姿态投入创新实验——尊重事实、讲求证据,基于开放、透明的逻辑论证为公众揭示真相,提供高品质的核查报道,是专业新闻组织及个人不仅发起并参与事实核查,并且使其创新实践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对于我国大多数尚未步入事实核查领域的新闻媒体和职业新闻工作者来说,既发出一份沉甸甸的警示,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机遇。一个延伸的观察是,与既有研究多集中于探究事实核查的“纠偏”效果相比,以上有关“识真”效果的观察显示出基于中国语境的核查创新有可能对现有的事实核查研究进行内容填补,甚至予以边界拓展的地方。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为了聚焦媒体来源与行动主体的核查效果,本文控制了核查信息的内容与文本形式。这样的处理方式以丧失部分实验现实性为代价,实现了对于核心变量的操纵。举例来说,现实中公众参与事实查证多通过举报或举证的方式实现,鲜以本研究设计中采用的论证形式出现。语言风格及文本形式上的不同,也许恰恰构成了用户与专业核查者从事事实核查活动的一项重要差异。当然,现实中少有的实践形式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出现,也不表明公众不可能以论证—说理的风格参与事实核查。至少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以网络平台为来源、以普通用户为主体完成的“辨伪”式事实核查,在纠正公众的错误观念及降低其分享假新闻的意愿等方面并不逊色于职业新闻组织和从业者。事实上,本文认为,平台的直接卷入和广泛的公众参与都是令事实核查在当下中国具有创新意义的元素,它们和新闻媒体及职业核查者所主导的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中国事实核查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推动专业新闻机构以更大规模采纳事实核查的同时,将平台辟谣的“辨伪”功能充分纳入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空间?网络平台如何可能借助专业核查者的力量以提升自身在“识真”领域的潜能?这些问题关系到如何通过丰富事实核查创新的多元性和理性程度,以更好地实现其服务公共利益的价值与使命。它们均有待未来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加以确认。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为事实核查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一具有创新意涵的新闻实践的可能视角,不仅有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以何种形态样貌出现才可能更为有效地实现其探寻真相、呈现事实的目标和初衷,同时也为我们深入探究并着手从事事实核查拓宽了一些想象的空间。
来源:新闻记者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