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董仕玲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5-12-29 19:01:31 | 只看该作者
今年4月2日迎来了第八个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这三个字又一次走入大众的视线中.自闭症成为中国头号精神残疾,受到广泛关注
    早在2013年4月3日就有这样一条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消息称:“自闭症儿童数量快速增长,已占中国精神残疾首位”。更有一份数据显示:自闭症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大约为100:1,全球7200万名自闭症患者中,中国所占人数就高达1300万。不仅如此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张雁华就曾透露,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
    随着自闭症发病率的升高,自闭症人群也因此受到大众很高的关注。其中也包括众多明星的参与,近日,周迅工作室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一项关爱自闭症儿童从微笑开始的“微笑接力”活动,至今已受到陈奕迅、张震、范冰冰、大S等众多明星积极响应。该活动是周公子工作室主办的“敢爱敢行ONE NIGHT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晚会”的一部分,“微笑传递”的目的也是通过名人效应更大范围的引起公众对自闭症人群的关注。

32#
发表于 2015-12-29 19:01:53 | 只看该作者
自闭症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其实,人们似乎对精神病这个更大的可怕名词更为关注。近日,一则来自网易新闻的消息,走进人们的视野:周至县马召镇郭家寨村一名男子疑因精神病发作用棍子打死父母。该名男子于11月16日晚,疑似精神病发作,用棍子打死亲生父母,一场悲剧就此发生。华商报也报道过这样的新闻:29岁男子患精神病被父母勒死 曾将母亲腿打断。即将而立之年的殷某某患有精神疾病,经常在家打闹,甚至将母亲的腿打断。最终,在一次冲突后,他被亲生父母勒死,殷某某的父母殷某、姚某分别被西安中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12年。类似这样的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精神病距离我们并不远。
    在我国精神病一直是被妖魔化了的词汇,当谈及精神病人时人们常常是谈色剧变。在精神病这个词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散开来,弄的人心惶惶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病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著名精神科专家张冠峰在采访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恐惧症、自闭症、痴呆症、人格障碍等。医学上对精神病也有了一个更为详细的定义:精神病是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态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病。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认识、思维、感情、动作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同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33#
发表于 2015-12-29 19:02:14 | 只看该作者
被妖魔化了的精神病患者难言其痛。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精神病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有着多重身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会主席、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和《精神卫生法(草案)》的重要参与者杨甫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时说“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患者人数在一亿以上,我国重度精神病患者以超1600万,换句话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病障碍者,不到100人中就有1人患重度精神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还只是2.7%,短短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数字上升到17.5%,精神病患者数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然而社会对这个庞大的精神病患群体的歧视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问题,这种歧视从最早的对精神病的记录中就能看出来,早期精神病患者就是愚蠢、危险、耻辱、生来具有、不可救药,甚至是魔鬼附体、魔鬼化身的象征,在古代中国,严重的精神患者会被视为家族的耻辱而被囚禁或流放。尽管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对精神病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但传统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大众对精神病的看法,不得不承认,精神病人是受到歧视的,他们相比正常人缺少了更好的受教育、就业等机会。国内研究显示,社区居民对精神病人有很大的排斥性,39.6%的市民认为精神病人应与社区的其他人隔离开,他们认为精神病人对居民威胁太大。在一些落后的地区,有的精神病人被铁链拴着、关在笼子里、被殴打和虐待,被当做耻辱,因此,他们只能接受无用甚至有害的初级医院治疗。
34#
发表于 2015-12-29 19:02:35 | 只看该作者
是精神病,还是被精神病
2015-12-29 18:40

徐武事件曾被闹得沸沸扬扬,2003年因不满“同工不同酬”问题,徐武将工作单位武钢炼铁厂告上法庭,败诉后上访多年,曾被强制接受精神病治疗4年多。2011年4月,在逃脱8天后,被原单位人员强行带走再度进行精神病收押治疗。对于此事,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锡锌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关注徐武事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病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群体,所以一方面要让那些真正需要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另一方面,特别要防止某些人基于其他目的,而强行地去诊断和收治所谓的精神病患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被精神病’。”事实上“被精神病”的例子并不少见,恶母为财绑架亲女,归国华侨“被精神病”,恶母将朱金红的病史描述促成了朱金红的精神病历史,并且有被确诊,被服药,被治疗,被称精神病患者。湖北十堰的一名“被精神病者”彭宝泉对于自己的“被精神病”经历这样调侃道:“看守所你可以喊冤,能够申诉,精神病院你说自己没病,他们说你病得不轻。”

精神病的鉴定一直都是执法者的心病,如何破解“被精神病”?这是司法和医学的交叉难题。我国力图破解这个难题,就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的有关规定,专门从事精神卫生法律研究的公益律师黄雪涛,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中应注意三个法律中存在的三个“空白点”。一是送至人不是在警方介入的情况下,将患者送至医疗机构实施住院治疗的。二是医院在决定剥夺患者的自主权,设置监护关系的过程中,缺乏法律审查的环节和机制。三是精神卫生法对于近亲属送至患者的情况中,没有给予患者寻求帮助的机制。她在最后表示,对这部法律还是很有信心的。
35#
发表于 2015-12-29 19:02:59 | 只看该作者
周报 夹缝中求生存
2015-12-29 18:4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创办以来,都市报就凭借着它自身的实力,成功赢取了市场竞争活力,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并迅速占领了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与其相比,周报的情况似乎就不太乐观了,周报虽然作为中国最早的刊物之一,然而似乎正在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之中。

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报纸专刊迅速再度崛起,但是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的优势逐渐被网络媒体代替,为了充分发挥纸媒体的分析优势,这就迫使许多报纸开始朝着专刊化的方向发展,纸媒在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情况下,于是所谓的周报越来越多。周报正如按其字面的意思解释一样就是按周出版的报纸,出版的内容以汇集每周精选的内容为主,向读者选取推送本周星期内发生的新闻精华。作为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报纸,一直以来是人们获得信息的第一媒介,而周报作为报纸的重要品种之一,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周报是大众化市场办报,在延续报纸做各行各业纯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强调深度分析报道。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不仅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旁观者、报道者的角色,也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在早期很快便走入人们的生活,像以《家报》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周报就坚守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坚持每周出版的内容都要尽可能贴近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为老百姓办报。
36#
发表于 2015-12-29 19:03:17 | 只看该作者
从2002年开始,我国报纸行业的增长势头趋缓,尤其是2005年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低谷,在这一背景下,而周报中的一份子—城市周报,(城市周报是以城市市民为发行对象,发行区域可能只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城市的报纸,更准确的说,城市周报指以生活服务为主题,以时尚消费为特色,以青年为众的一种周报。)城市周报作为一支越来越受瞩目的报业劲,却一路呈现“飘红”态势,发展状态十分好,因此,“周报”现象又一次成为传媒界的特别关注。2007年,我国城市周报虽然处于新媒体的冲击、都市综合类日报对市场的挤占、房地产及医疗行业整治等不利因素围攻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发展速度悄然加快,次级城市的周报市场更加活跃,中心成熟的城市周报则锐意探索新的发展领域。总体来说,城市周报不仅凭借着自身市场定位明确、读者粘合度高、以及商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创新、经营运作方式的创新的优势挤占了市场,并成功在内部管理、经营创新、品牌运作、集团化等方面迈进了一步。城市周报积极采用创新的媒体技术,将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纳入报社的经营范围,拓展了受众群众,增加了与读者互动频率,丰富了内容来源,也迎合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数字化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能够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局面。

然而周报中的其它份子似乎就没有城市周报那样的好运了,现在像《家报》这样的周报就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众所周知,与每日出版的强势报纸相比,周报在时间劣势上就不言而喻了。一方面,周报对国内及当地的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受限,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报纸资金不足,这也影响了新闻的获取,从而周报能给予读者的最新信息量十分少,在这个各方面竞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都只想获取简洁、最新信息,周报似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其次,有知名人士,就认为周报当前发行方式存在不足,他认为当前周报的发行重点基本上是“广撒网”的状态,过分追求多铺点,却造成了缺乏对实际的市场和广告效应的思考。除去周报自身原因,周报的衰落也受很大的社会原因的影响,针对它的社会原因,一部分业内专家给出了我们这样的答案: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他们习惯于操纵和使用数字介质对像周报为代表的传统纸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由此,人们对手机网络等的依赖和选择便决定了他们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些数字原住民们抛弃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必然使得读报这种阅读方式的减少。人们读报的时间,人数减少了,周报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必然受到重创。
37#
发表于 2015-12-29 19:03:40 | 只看该作者
就在周报衰落之时,都市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锐代表,现在这支潜力股,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迅速发展成为城市报纸的主力军。与周报的定位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的是,都市报是一种定位普通市民阶层,被称作“市民生活报”的都市报市场化程度高,突出新闻时效性,信息的综合性,生活服务性的报纸,它既包括传统的早报和晚报,也包括新兴的大型综合报纸。其中,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在我国报纸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它力求让普通市民走上媒介舞台,让市民参与新闻传播,纵观当下的都市报纸,可以说大部分内容都是集中在当地城市,市井新闻成为报道主角。都市报成为市民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看清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的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人们关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捕捉和发掘到了他们身上的动情事、有趣事。而从形式上看,都市报突破了传统的“新华体”,运用更加具有交往力、亲和力的报道方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它突破了语言上的文绉绉、呆板,运用口语化、地方话、通俗化的语言使内容更加接近大众。都市报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与都市报相比,其实会惊奇地发现,都市报与周报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周报办报宗旨也是服务百姓,目的是让老百姓乐意接受。它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在服务性上周报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越是范围越小的周报,它的针对性就越强。像《家报》它是针对家庭生活的,就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刊发她们关心的新闻事件和相关信息。尽管如此,周报还是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低谷期,为此,周报还是做出了各种尝试,2007年4月12日,杭州日报报业正式推出《都市周报》,该报前身是《E时代周报》《都市消费》,几度转身成为一份定位于本土差异化特色的“杭州优质生活读本,广受大众好评,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夹缝中求生存的周报,如何增强服务性,成为对读者有用的报纸,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更好的周报的出现。
38#
发表于 2015-12-29 19:04:02 | 只看该作者
她 与新闻学相伴的一生
2015-12-29 18:31

她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一路向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这句话来形容张羽萱再适合不过了,当身边的人都觉得,为别人伸张正义,是一种天方夜谭的时候,她树立了成为记者为社会宣扬正能量的理想;在身边大多数人都为了金钱,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梦想的时候,她依然执着于当初的梦想,如今,她终于成为了自己当初最想成为的人了。

张羽萱,曾是西北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2013年的她像大多数的大学生一样,结束了四年的大学时光,她没有考研,而是选择直接就业,现在的她是云南省楚雄州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普通记者。

披肩的微卷长发,一套紧身的黑白相间的职业装,她说她的朋友们都觉得这身装扮既显得她很干练又不失优雅。采访时,与她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张羽萱出生在云南省楚雄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性格开朗活泼的她,从小就对记者传媒这一行业很感兴趣,她认为记者、主持人可以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很是风光。尤其是看到2003年柴静对非典的报道,镜头中的柴静面对非典坚强镇静,令这个女孩深深地佩服,于是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一颗志愿当记者、主持人的种子悄悄洒落在张羽萱的心中。“我也想成为姐姐那样的人”张羽萱有些不好意思的回忆道。

中学时期,这颗小小的种子慢慢发了芽。凭着伶俐的口齿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她取得了楚雄中学举办的学生记者杯第二名,这次取得的小小的成绩越发激励了她成为记者的决心,面对荣誉,她向我们说到:“当时也没刻意的去准备这个比赛,就只是纯粹的喜欢当记者罢了。”2009年,张羽萱以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被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录取。

大学时期,张羽萱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心中那颗励志成为新闻工作者的种子,也渐渐长成了一棵小树苗。如果说起初吸引张羽萱的是记者这一行业光鲜亮丽的虚幻外表,那么真正令她着迷的便是记者这一行业所带有的使命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十个字是张羽萱对新闻工作者的理解。在进入大学前,她认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揭露社会黑暗,宣扬社会正能量。最初的她带着这样的雄心壮志走进大学,然而,现实似乎总会与理想有那么一些差距,在深层次接触新闻后,她了解到,即使毕业以后从事新闻行业,也并不一定能实现这个伸张正义的理想。“记者报道并不是自己想报道什么就能报道什么的,它得有一个价值的判断,你看到的、你认为的并不一定就接近事实的真相。”张羽萱严肃的对我们说道。

如今早已进入电视台工作,颇有新闻报道经验的她对我们这样说:“大学时期所学到的新闻知识,更主要的是偏向理论方面的,很难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但也不代表大学里学的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比起在接受专业的新闻记者知识前,工作之后的她对新闻记者工作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她认识到新闻记者应考虑社会所处的大环境,新闻报道是有选择的,一个记者工作者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也要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同时,她也向我们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她表示,她大学放假期间都会到报社、电视台实习,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技巧对她后来参加工作十分有用。凭着自己的能力,如今,这个才刚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已经是楚雄州电视台一名出色的出镜记者。

大学班上的54个同学面对记者行业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有很多同学都选择考取公务员、进入银行工作或自主创业,而选择从事记者行业的同学不到1/3。她告诉我们她选择坚持当记者的原因,还是当初那个简单的理由:“希望别人能在电视上看到我。”说到这,她似乎有些难为情,冲我们笑了笑。“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实现帮助别人。”这是她现在最大的新闻理想。当被问及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选择职业,还会选择当记者吗?“还是会当记者,这或许就是我对记者行业真真正正纯粹的爱了吧!”她回答道。
39#
发表于 2016-1-2 15:01:54 | 只看该作者
从未想过,自己会来这读大学,离家这么近……从未想过自己,会变得这么感性,爱哭……从未想过,自己会遇到这么多人,从陌生人逐渐变成朋友,从朋友变成陌生人……得到了,失去了,错过了,遗失了,不见了,不再见了……2015一半属于高中,一半是大学。那些,假装不在意,偷看你的时光,再也会不去了,一南一北,隔的够远啊……真的很想回去高中时代,不辜负自己……8月份来的大理吧,开学在同伴们中算早的,由于自己的二缺,交到不少朋友。无论你们怎么样,四年就要和你们一起过了,我不好,慢慢的变坏了,不过,真的谢谢与你们遇见!谢谢
40#
发表于 2016-1-2 15:22:50 | 只看该作者
到邮局的一天
前些日子,收到了高三同桌的一张明信片,所以今天,我决定给她寄一盒西科大手绘明信片作为回报,像这样的小件物品,选择用快递寄,总是觉得太贵,也容易透出几分寒酸,所以我决定去邮局寄信,毕竟是第一次寄信,没什么经验。一进到邮局门口,发现寄东西的人十分多,他们大都寄的是行李,而只有少部分人寄了几箱零食。想到上次陪室友寄信的时候,那时的邮局,人不多,很冷清。如今,真是另一番景象了,由于人很多,在邮局工作的阿姨们也开始不耐烦了,皱着眉忙来忙去,对顾客的态度差了很多不说,做起事来也马马虎虎的。看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而寄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无奈的我,只好随便买了个信封,没等贴上邮票就走了,诶,真是不太开心的一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