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徐思凡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18:35:42 | 只看该作者
         整个12月及1月上旬一直忙碌于辩论、视频、期末考试和结课论文,忽视了日常的阅读和学术记录。于是在放假第一周匆匆补上,艰难地读完了《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这本书,如果我们刨除副题,单单只看"理解媒这几个字的话,我们会发现书名相当浅显,简直像是写给大众看的。但这个标题其实充满欺骗性,"理解"从来不是容易的。麦克卢汉在书名里其实想表达的是:你们都在使用媒介,有些人还拥有媒介或投资媒介,所有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介,但其实你们都根本不理解媒介,也不明白媒介究竟会给我们的人类行为以及人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副题﹣﹣论人的延伸。我认为,这个非常浅显的书名,显示了麦克卢汉极大的野心,而他实际上也实现了自己的野心:从此以后,只要讨论媒介,就不能不在麦克卢汉的语境下讨论。

麦克卢汉对媒介进行了彻底的重新定义。如果我们单纯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我们会说一个学英语文学的人杀进了传播学界,把此处搅得翻天覆地。但是,如果你把麦克卢汉的定义放在媒介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这样更大的范畴来看,那你可能就会认可汤姆·沃尔夫的想法﹣﹣沃尔夫将麦克卢汉说成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在学科中扮演着带有范式转变性质的颠覆者角色。而颠覆者和颠覆者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巴甫洛夫作为一个颠覆者,他的那套东西就很难真正流行,但是弗洛伊德则不一样,人的潜意识、无意识、梦、各种情结等,每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共情的东西。所以弗洛伊德很容易成为一个流行的文化英雄。达尔文也是如此。而麦克卢汉恰好具有弗洛伊德和达尔文的学科属性,其理论很容易在社会当中引起共鸣,因为每个人受到的媒介影响都太大了。

此外,麦克卢汉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用一种先知式的语言来阐释,有点像希腊德尔斐神庙里的三言两语,比如有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种特别短促的警句,每个人看到以后都会产生很多复杂的联想,但是每个人又并不真的懂。麦克卢汉非常擅长此道。比如:"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由于不断拥抱各种技术,我们成了技术的伺服机制"。他的这些"金句"特别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又似乎拥有无尽的阐释空间,所以他想不成为大众媒介的宠儿亦不可得。

当然,大众媒介是大众媒介,学界是学界。一直以来学界对麦克卢汉的争议从未断过。最有名的挑战者是美国社会学泰斗罗伯特·默顿。他在一次会上与麦克卢汉狭路相逢。拿着麦克卢汉的论文,他气得脸色发紫:"你的论文的每一处都经不起推敲!"对这种发难,麦克卢汉忍俊不禁:"哦,你不喜欢这些想法?那么,我还有些别的……"不管麦克卢汉是否预测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个回答还是蛮有互联网精神的。

他自述,《理解媒介》有一个自始至终的主题:一切技术都是身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对人体通过延伸而增加的力量和速度所做的反应,又产生新的延伸。新的需要和新的技术回应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的并非传统的外爆,而是一场空前的内爆。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一旦序列性让位于同步性,人就进入了外形和结构的世界……对专门片断的注意转移到了对整体场的注意。""今天的电子时代,资料分类让位于模式识别……不是一个分割肢解的世界,而是一个整合模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整个星球缩小为看重当下的单一社区,人的相互依存意识增强。时间对于一个全球社会不再重要,因为没有什么会停止,也没有人会停止。空间上,人们被卷入村落生活的凝聚形态,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我们生活在与部落之鼓共鸣的独有压缩空间中"。人类由此发生了从个人主义和碎片化向集体认同的转移,以部落为基地。麦克卢汉为这种新的社会组织造了一个词:地球村(global village)。正如近两天的“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一样。

麦克卢汉再部落化的地球村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和平且和谐的社区,其实,如果仔细阅读麦克卢汉,我们会发现他的幽暗意识。麦克卢汉说,他从来没有认为,统一和宁静是地球村的特性。地球村实际确保了所有议题的最大分歧,因为村庄条件的增加创造了更多的不连续性、分裂性和多样性。人人互联使得很多人感觉不堪重负,失去了个人认同。对此的回应是暴力。战争、酷刑、恐怖主义和其他暴力行为都是在地球村里对认同的寻求,导致屠宰对方成为最常见的部落游戏。

了解地球村生活的积极潜力和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当今日益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的迫切挑战之一。虽然麦克卢汉一度被吸引到戏剧性的希望当中,但在宇宙意识的视野里,看到古罗马代表时间的神祗双面神 (Janus) 式的互补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时代既是巅峰的时代(人类可臻至高成就和希望),也是深渊的时代(世界也可能走向暴力和崩溃)。

然而,麦克卢汉最终强调,事实上有一样东西比电子媒介的速度还快:那就是思考。麦克卢汉敦促我们提前思考。他提醒我们:"控制变化不是要和变化同步前进,而是要走在变化的前面。预见赋予人转移和控制力量的能力。"放弃抵抗,但要让我们的思考领先于即将到来的变化,这就是麦克卢汉告诉我们的出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拯救我们的人性;或者,在造成最大震荡的革新中还能够向持久目标前进,并保持平稳。

3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00:11:15 | 只看该作者
赶在2月的最后一天阅读完了彼得斯的《奇云:媒介即存有》。

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核心思想一致,彼得斯在《奇云:媒介即存有》一书中也认为“媒介不仅仅是各种信息终端,同时也是各种代理物,代表着各种秩序。”这些媒介传送的讯息既体现了人类的各种行为,也体现人类与生态体系以及各种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更大范围的媒介概念上,媒介也是生态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构成部分。因此,这本书主要重新审视了媒介和自然的关系,全书都渗透着一种“深层的生态意识”。

当然,《奇云》关注自然,也是顺着美国超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的路子“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指出,超验主义和实用主义都不害怕以丰富而复杂的方式谈论自然,如果我们要让媒介研究具有环境意识,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一直存在的对“谈论自然”的禁止。“自然”应该是人文主义研究的核心。

彼得斯显然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待“意义”,主张采取一种超越人类中学主义的“后人类主义”视角来研究媒介。他指出:“传播理论不应该害怕偏离人类的尺度。一个未经检验的人文主义可能会阻碍理论想象……自然主义能给我们人文主义已经做过了一切,也能让我们在运行有序的万事万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又不会让我们充满傲慢和自满。”

在这本书中,彼得斯提出了“元素型媒介哲学”,并特别关注我们所处的这个数字媒介时代。这些“元素型媒介”在我们的惯习和栖居之地中处于基础地位,然而我们却对它们的这种基础地位不以为然。

彼得潘的思想深受基特勒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基特勒认为机器是人类的境况和命运,媒介不是被动接受内容的容器,而是就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撼动者,是世界的基础设施,虽然不显眼但能带来巨大的历史性后果。基特勒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海德格尔说:“技术是揭示是在的一种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揭示”不是简单地挖掘,而是将一种此前被隐含地东西以一种不同地方式释放出来,而这种释放又会带来各种未知地后果。

更重要的是,彼得潘在《奇云》中所展示的“学术想象力”极为丰富,对跨学科知识的旁征博引令人震撼。从鲸类到船舶,从火到天空,脸和书写,上帝和谷歌,“我所涉及的内容做到尽可能地紧缺和全面,但同时又不排除对隐喻的使用,将其视为通向洞见的途径。”因为“想象力的枯竭要比自然的枯竭来得更快”,所以,这本书中的思维亮点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然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有“云里雾里”甚至“不知所云”之感,也许恰恰时因为他在践行本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和我们孜孜以求的“传播内容的精确”(认识论价值)一样,“云”所象征的“变幻莫测、模糊不清和稍纵即逝”具有本体论价值,因而也更加重要。他的媒介哲学是个性化、片段式、札记式和反体系化的,也许根本就不适合以书的形式,甚至以文字的形式来传达。





3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1 18:14:47 | 只看该作者
2025.3.3-3.9这一周主要撰写了两篇有关两会的新闻评论,但未录用,所以下周会回归到《新闻评论》的网课,系统学习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查缺补漏。

其次,阅读完了《拆论文:从精读中领悟学术写作》。作为一本方法论性质的读物,其中有很多经典学术论文的拆解分析,不难读,所以没有耗费很长时间,其中有些方法还是十分值得借鉴的。以下是阅读时制作的思维导图,供日后实践考量。













例如在文献综述的写法方面,要学会找”GAP",一方面研究者要和既有研究“对话”,另一方面,研究者要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推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思路:曾经是什么,现在是什么?彼岸是什么,此地是什么?正向是什么,反向是什么?


印象很深刻的是,小董在这本书里的前言说:“在我理想中,如果这本讲义可以大致给读者带来三样东西,我便心满意足了:一是从读到写的勇气,二是字里行间的技巧,三是批判论文的审美,如果我们做得还不赖,没准还会给读者带来第四样东西——在我的理想中,那应该是对研究的热爱。”这本书在观念上启发我要学会积极阅读,不是片面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而是要将书中的观点化为己用。如果你读不懂,那说明和这本书的缘分尚未达到,不如暂时放到一边,修炼自己。当你在一个领域中建立起基础知识体系后,就可以开始追求主动的批判性阅读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7:53:24 | 只看该作者
3.10-3.15这一周完成了《新闻评论》慕课的学习,同时阅读了《悉达多》这本书。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哲学理论的书籍,翻阅序言时才发现是一本小说,想必其中应该有很多隐喻。《悉达多》并不仅仅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我的生活确实古怪,他想,走过了奇怪的弯路。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行,探索婆罗门,崇拜阿特曼之中的永恒。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了活佛以及他那伟大的真知。我走了,去向卡玛拉学习爱之欢乐,跟卡马斯瓦密学做买卖,积攒金钱,挥霍金钱,学着娇惯自己的肠胃,学着迎合自己的感官。我就是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又荒疏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就好像我慢慢绕了个大弯,从一个男子汉又变成了孩子,从一个思索者又变成了孩子般的俗人,不正是这样吗?”

殊不知,我们的大脑与意识总是活在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冲突里:过去与未来的冲突真实与虚幻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出世与入世的冲突生与死的冲突以及民族之间、性别之间、地位之间,种种数不清的冲突,制造了无数的烦恼与争执。

所以我们享受不了宁静,我们只是用冲突的一端,代替了另一端。活着,就是不断平衡自我与整体的过程。没有执着某个法门,某种概念,只是在引导,引导你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走向灵魂的大自在,引导你向存在敞开,向无限的真相敞开。用最通俗的话来讲,敞亮到极致,就是随时可以拿得起,又放得下。所谓的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你是你接触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迷失过的痛苦,闻过的烟火气等等所有的体验,才有此刻的你。所有的万物与灵魂,都是圆融统一的。永恒存在于当下,完美存在于残缺。活在当下,去爱这个世界,去爱身边的人,与自己和世界和谐相处,在自己的心中修炼爱。就像悉达多说的,懂得用爱、赞赏和尊敬来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自己,对待所有的生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我们在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好好生活就是修行。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时间这条长河中独一无二又永恒的存在。

书中的一段话使我印象深刻:“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这与“伦理”的性质类似,真正的伦理是无法通过课堂教授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体悟的。

所以,请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劳作,而不只是一位旁观者。

从新传领域入手,一方面可以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的河流是一个重要的 “媒介”。它不仅是悉达多物理上的渡河工具,更是他精神上的媒介。河流的流淌、声音和变化,不断地向悉达多传递着信息,启发着他的思考。从青年时期看到河流中瞬息万变的倒影,到中年时听见万千声音交织的和声,再到暮年在永恒流动中触摸到不变的本质,河流作为一种自然媒介,对悉达多的精神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分析,例如,悉达多的三次渡河就是一组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符号。青年渡河是地理空间的跨越,象征着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传统生活的告别;中年渡河是精神境界的升华,代表着他从世俗的迷茫中走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真理;暮年渡河则是生死界限的超越,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一种圆融的境界,超越了生死和世俗的束缚。此外,伽摩拉的美丽和性感是世俗欲望的符号,她让悉达多体验到了爱与欲望的力量;而船夫维稣德瓦则是智慧和宁静的符号,他引导悉达多从河流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这些符号在悉达多的人生旅程中不断地出现和变化,他通过与这些符号的互动,逐渐认识自己和世界,构建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35#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3.17 学习《媒体道德原理》第三章,并整理成了思维导图,对“技术依赖"的论文产生了一定启发。
3.18 完成了英语作业,在媒介伦理课程上收获颇多,”讲好中国故事“比赛开始投票,顺便学习观摩了其他参赛作品。
3.19 重新梳理了有关”技术依赖“的论文提纲。
3.20 上课、开会、组会
3.21  师门团建,休息一天
3.22-3.23 用可灵AI软件制作了一条一分钟的视频新闻,AIGC图生视频,文生视频的功能还是不太好用,可能是我还没有找到方法,而且门槛较高,需要付费。
3.24 学习《媒体道德原理》第四章,并整理了有关正义论的相关内容。
3.25 极限撰写了一篇有关AI报纸的新闻评论,有思路有动力,写作的速度明显有所提高,”讲好中国故事“大赛获奖了,很高兴,感谢团队。
3.26 上课,听讲座,晚上线下旁听了国际课程,主要将社交媒体使用心理的,感觉香港那边的研究也并没有比我们先进很多,很多观点都是听说过的,并没有茅塞顿开之感,可能是我的英语水平不太行。
3.27 将整理后的”技术依赖“论文提纲交给了老师,老师提出了一些意见,包括紧密围绕着三大准则来写,阅读了一些顶刊的相关话题论文,学习了框架思路。
3.28 学习了《媒体道德原理》第五章,并针对”技术依赖“论文扩展了一些思考。
3.29 去封面新闻和记者老师交流了媒体行业的一些内部情况,他们刚刚禁用了AI,他们在日常实践中也不是很常用AI,不知是自我遮蔽,还是技术依赖可能是一种过度焦虑。
3.30 学习了《媒体道德原理》第六章,并针对”技术依赖“论文扩展了一些思考。
3.31 上课,放松,前两周读书不多,本周要抓紧起来了。
36#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4.1-4.5 主要学习了契约主义伦理学派的相关内容,并阅读了甘绍平老师《伦理学的当代建构》中的相关内容。
一.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特征
1. 从政治契约主义到伦理契约主义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契约主义思想道德的霍布斯,其核心思想是:国家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们在一种严格对等的条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自主的、理性的自我限制,因而国家起源于民众的共同意愿。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的冲突是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冲突,使个体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包括自由与财产)得以维护和保障,构成了政治统治与国家暴力存在的理由。因此,人民与政府之间存有一种信托关系,正是这种信托关系造就了政治统治之合法性的共识基础。反之,当作为契约者的一方的政府未履行其维护民众的基本权利的职责,未服务于自然法则的贯彻,未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甚至滥用自身的权力,则人民有权废止与政府的这项契约,彻底终结统治者的统治权力。保障个体的基本权利是洛克的一项绝对标准。
       卢梭也不认可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他认为契约所保护的与其说是人的自然权利,不如说是人的基本自由,自由不仅是法律与政治秩序的源泉,而且是其尺度与目的。任何不以自由为内容的签约,任何并非保障自由的协定,都无法维持其合法性的地位。

2.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基础:利益
    每位理性的行为个体均具有的利益需求,能够为道德奠定一种比人的其他品性稳固得多的根基。如果道德以理性的自我利益为本原,则人们就拥有一种清晰而强烈地、令人信服的动机,来认可道德要求并遵守道德规范。
      哲学--伦理学意义上的利益概念不等同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利益概念,而是“理性个体的启蒙了的自我利益”,它包括保障生命的需求、对身心完整性的需求和自由的需求,既是指个体的现实利益,也包括每个人的长远利益。
       在休谟看来,人们无须被迫去遵守道德规则,道德在社会上的通行,也无须预设一个高高在上奠定起制裁作用的外在主管行使监督保障;仅靠行为主体自利的明智,就足以对作为利益间合作的一种形式的道德予以把握认定并付诸实施。
       哥梯尔认为道德是行为主体为了利益总体的最大化而对极端利益的一种有益的限制。哥梯尔看到了道德与利益之间某种微妙的关系:道德与利益相关,但不是与极端的自利相关,对自利的无限制的追逐恰恰只能导致最大可能的恶果。道德毋宁说是一种通过合作(契约)而实现道德理性限制的系统,该系统为我们对利益的有效追逐和偏好的最大满足提供保障。

3.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魅力:理性
    虚拟的构造之所以能够指导现实的行为,完全是契约主义所拥有的必然的理性的逻辑力量使然。

4. 契约主义伦理学本身的道德意蕴:维护平等、保持公正和尊重自主
      君权并非神授,法意并非天赋,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自主创设与认同的结果,是他们为了使自由获得最大实现而对部分自由及极端自利予以一定限制的结果。

第二节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发展
1. 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困惑
      契约的签订仅是在拥有相互伤害的能力、因而也拥有签订之能力的理性自利者之间才会发生,他们站在同等的起跑线上,智慧认同对自身有利的行为规则。即是一种强者的道德。

2. 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诘难(思想实验、理想化、虚拟场)
       一方面无法将纯利他排除在道德视域之外,另一方面又无法对纯利他的立场做出有效的解释,于是契约主义者很容易就背上“缺乏对他人、特别是脆弱者、需援助者应有的道德敏感性”的罪名。
     霍布斯去除了行为规则上的偶然因素,通过自利的契约为行为道德的合法性做出最坚实的论证,但却排除了超越自利之局限性的人类其他道德要素,如利他的情感、公正正义的道德直觉等。这使契约主义陷入一种片面性但是泥潭之中。

3. 休谟、罗尔斯对契约主义伦理学的充实
       休谟区分了两种德性:人工的德性(在理性的个体利益的保障所达到的合作的规则,即契约道德,其价值在于限制人的自然本性,特别是限制仅为自己和近亲占有财富的自然偏好,从而使共同的社会生活得以维系,使理性个体持续的长远利益得到维护)与自然的德性(是对人工德性所体现的个体自利立场的一种超越,其内容就体现在对善举的爱好、对恶行的厌恶、人性、忠诚、仁慈、大方、关爱他人等)
    罗尔斯正义论的目标在于,将理论上得到论证的原则与基本的直觉(临时确定的点)总是重置于一种反思的平衡考量之中。
    二者都在不放弃契约主义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之下,将早期契约主义遗忘或抛弃掉的人类固有的利他动机、公正的直觉重新找回,肯定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将其视为日常道德思维前理解的基本要素。

4. 从理性—个体主义的契约论到普遍主义的契约论
       罗尔斯提出了“无知之幕”的概念,即是一种绝对平等的状态:出于无知之幕背后的行为主体,尽管都是理性的且以自利为导向、拥有语言交流与论辩的能力、基于对善好的不同理解身怀着各自独特的生活规划,并且作为行为主体他们均拥有抉择的自由。但行为主体在对共同的行为规范进行选择时,并非是基于自身独特的情境,因为无知之幕已将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处时代、年龄性别、人际关系、个人禀赋、行为能力等信息完全屏蔽,就杜绝了行为主体在寻求社会规范性基本规则时在有利于自身的独特利益上进行操纵的可能性。(可随意置换)
     罗尔斯还提出了两个不偏不倚的正义原则。第一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对尽可能最大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第二原则由差异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构成。差异原则是指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最少受贿者获得明显益处的前提下才是允许的,既满足了人们追求平等的心理,也满足了人们防范风险的心理。
     由于无知之幕的设置,人类道德的许多基本要素都可以经过理性的不偏不倚立场的严格审视,而被纳入到契约主义伦理学的体系中来,不仅包括自由、公正的原则,也包括仁爱、利他的立场。从根本上克服了理性—个体主义契约论排斥非自利的道德要素的弊端,从而推动契约主义成为一种完备色道德理论的进程。

第三节 总结与余论
1. “道德是维护利益的契约”
2. 契约的作用在于对利益的维护和保障
3. 利益的概念也经历了从个体利益到个体长远利益及最大利益直至整体利益扩展深化的嬗变(可持续发展)
4. 贡献:道德一定是可普遍化的,它是否真的拥有普遍适用的能力,就要看他是否不偏不倚视角下的理性契约的结果,或者看他是否经得住理性契约的严格审视,排除了一切神秘的、偶然的、非理性的因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