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12月1日学术日志
11月25日 星期一
完成论文全部内容
11月26日 星期二
将整合完成的论文全部内容发送给导师,导数反馈了很多参考意见,特别是格式问题,惭愧! 甚至如语病、标点符号这样的不该出现的问题!!!
下午上了《中外新闻史》,提到论文需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
11月27日 星期三
起了个大早一杯茶提神,7:30到达教室开始根据导师修改的意见进行修改。晚上进行了新媒体课程的pre,张老师提出了例如题目方向过于分散等问题,下一步将根据建议修改综合研究方向,继续对实况使用者进行访谈。
11月28日 星期四
休息一上午,下午参加党员学习会议。晚上继续修改论文
11月29日 星期五
看史料、修改论文。
11月30日 星期六
看史料,修改论文,15:00出发飞往上海。
11月30日 星期日
在上海,看淮海中路(大美晚报·记者座谈原址)
2025年1月14日星期二【人机传播与人机关系】 l 真实的情感?无利益、无责任、无条件的正向情感反馈能够缓解和弥合人们在虚实空间的自我人同危机与差异 l 对抗人际社交倦怠、重新确认自我归属感(逃避的空间,逃避现实的空间) l 人际情感的理想化投射和替代、虚幻性、欺骗性与脆弱性 l “众我”的凝视 l 刻板印象和偏见 l 削弱人的自主判断与行动力 l 功能导向和娱乐导向(仅供娱乐还是工具化) 【算法研究】:新媒体不是大众媒介,算法生成由多元决定(责任归属),“产品经理驱动“逻辑而非“工程师驱动”逻辑,商业媒体的人工调控更多是迎合流量至上对内容"合规性"的一种审查,大众媒体常将热搜描绘为民意的代名词,成为算法合法性建构的主体算法所扮演的角色是在它所嵌入的“认知装配“中形成的,【热搜】→民意,每个人都在建构算法。 【用户的算法想象】 l 通过捕捉“操纵”“掌握"“隐藏”与“监视”。感知算法权力的线索。短视频生产者感知到算法控制强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利用式模仿创新,而非探索式灵韵创新,算法对农村中老年女性的影响。 【算法权力与用户参与】 l 归纳算法确定劳动规范,通过审计对算法发出质疑与反思。[算法补足网络 【算法抵抗】 l 采取加密、挪用、接力、拼装等战术对算法权力进行盗猎和抵抗,从而获得一种“游牧式”的抵抗。 【平台劳动与数字游牧】 过渡劳动:时空,网约车司机形成的以空间表达效率的时空秩序,短视频平台建构的“希望劳动”,创作者努力成为“自己人”,瓜分工人干预的流量(平台权力)。 (网约车司机按照自己的路走还是相信平台,平台逻辑凌驾于人的逻辑之上,) 【“技术升级”下的“劳动降级”】 人成为了系统的布丁,数据发给平台,人成为了平台的中端。“人类工蜂”与“机器工蜂”。数据标记员的偏见成为人工智能的偏见。 【乡村的平台劳动者】 推动乡村精英与普通村民在既定结构与位置中发展出行动策略并进行身份转化。 【平台劳动的新性别气质】 平台为弱势群体创造了很多可能性,性别关系,社区团购,改变原有的角色结构。强化关系或改变原有角色关系。 【数字交往】 媒介与文本(微信,共享文档、表情符号、聊天截图、互文性的群聚空间,哀悼文本) 【情绪与身份】 “感受共同体”,愤怒学习与“情绪共同体”,情绪效价对网络议程的影响。 【媒介记忆与数字怀旧】 记忆的链接转向,新的情感结构,对过去的想象和对当下的对比,与当下和解的情感慰藉。 【回忆的时空结构】 互联网的怀旧记忆的地方脉络(西祠胡同)代际,特定的数字时代与数字媒介相联系 连接线记忆与诸众记忆(QQ空间) 胶片相机, 【数字时代的乡村治理】 进入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只能摄像头将治理平台化逻辑带入乡村与家庭 媒介技术对乡村社会的拓展嵌于社会情境与文化结构 媒介技术的“在场”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初交流方式的缺席 媒介技术发展虽下沉了传播权,但受制于乡村社会稳固的传统观念,赋权论调恐难直接移植至此 【养育实践和老龄化】 感官代偿,以声音为主的新媒体技术能够为视障玩家实现视觉补偿并建构出独特的游戏时空 【媒介物质性:本体论与本土化】 物质性的角度,屏幕的影响,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界面的变化,人类的身体作为界面,悠久的历史。 姿态与生活方式(付航的passion、郑州的夜骑) 2025年1月15日星期三 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 十个话题: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1.jpg 01.新闻创新(结构制约、多元行动者与技术悖论):面对新闻业冲击的主动的反应,社会结构与主观意志之间的关系。 探索式创新、事实核查(试图凭借垂类专业生产优势重塑新闻业话语生态寻求认知特权)、Chat-gpt的技术悖论。 新闻采编权, 02.新闻从业者研究(技术共生时代的观念和行动) 人工智能弥漫进行业的共生者或背景性的存在:好新闻与自动化(人工智能导致“好新闻”的评价标准模糊、行业规范失效)、流量数据迷思(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分析技术)、重建主观评价标准(在数据好稿之外另设质量好稿,从独家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及时性等方面), 【流量锦标赛】 新闻职业观念的稳定性(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什么样的事实可以被描述,建立在职业上的认识论没有改变(作家转为非虚构,对公共意义的追求、新闻鼻、敏感)) 社交开源情报(社交媒体的公开信息改写了“记者在现场”的生产传统,媒体与从业者不得不建立新的常规来确认这些遥远来源的真实可靠,新闻权威的构建) 03.新闻业务与叙事(历时考察、创新实践与反思) 党报对表的媒介仪式、典型报道案例的反腐调用、开源编辑工具(澎湃美数课编辑部分享稿件制作流程、编辑自制的可视化工具)、AI时评的技术判断(套路化、缺乏逻辑衔接、观点中庸和独断)、新闻图像叙事的价值倾向、游戏化新闻叙事(交互式) 身体作为沉浸新闻的信息源(可穿戴设备,通过设备与VR技术沉浸入新闻的场景中) 04.新闻用户(多维参与者) 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参与新闻生态文化中的自由行动者和参与协作者;直接与新闻的本体概念发生互动甚至和新闻媒体带来负面冲击的用户群体 ① 作为接受者的受众 ②作为自主选择的用户 用户的新闻消费是否被娱乐化 作为“愤青”的新闻用户:数字媒介批评 05.新闻与社会性别 围绕女性社会性别的反思与重建,女性记者 06.媒体融合(十年发展经验与本土化理论探索) 中国式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政策规制、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2014年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弥合分歧、构建共识 加速时间制度(永不停息的交稿需求) 对时间加速的抗争(主动放弃以流量数据作为考核标准) 超越阐释社群、即时通讯组、人机协作整合 暗知识正在挑战新闻呢作为知识文化的权威 09.新闻理论研究 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 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2.jpg 主体性的两个襄都 外向度: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人 外向度:将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反身建构自己的主体意识 【生成性社会】 互联网基础设施将数字化、通信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态, 凭借二进制计算和各种软硬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成为最强大的解域力量。它带来了几乎一切社会元素的运动、重组、耦合和破界,社会因而始终处于不确定性的生成状态。互联网基础设施让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媒介是人存在的前提生成性社会就在这样强大的媒介平台上形成了这导致速度、权力、关系、价值观等建立在时间、空间和秩序之上的人类重要的存在维度和认识维度发生剧变。 胡翼青.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生成性社会的来临青年记者,2024,(03) 03 人机关系的深化和再思考 社交机器人的性别偏见 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不仅映射了社会对新闻从业者在职业、年龄、性别上的刻板印象,同时展现了新闻的专业性 “机器镜子”对个体的误导 “他者”在既往研究中的三重属性 差异性 建构性 从属性 【人机对齐中的逆转】 人机耦合与人机共同体——认知装配 04 人机跨界交往与新情感实践 当下的人机交往是一种由AI支持并与AI共同演化的社会交往方式,其中,人工生命石行为主体而不是心灵主体,AI主体交往中的主体普遍具有“跨主体性”,AI时代的数字交往则是一种跨生命交往 杜俊飞 论AI交往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多项式生命理论: 其一,在非人类一端,那种具有智能、生长性、能动性的人工生命,与自然生命一样值得尊重;其二,在人类一端,数字基因综合了“模因”“技因”“思维因子”,参与复制、繁衍和演化“新人”;其三,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多项式生命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生命集,亦即人与拟人、人与非人、现实与虚拟、生与死相互交织的生命;其四,对于人类群体而言,多项式生命观的意义是“见众生”一尊重任何形态的生命,并崇尚生命间的互利共生;其五,多项式生命观是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生命纲领,它致力于扩展人,也致力于团结生命。 杜骏飞.多项式生命:一个交往哲学命题 重新理解“人是目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康德的人是目的是什么意思?人性不等于人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核心:通过地理位置自由来实现地理套利,流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