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梦瑶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09:01:57 | 只看该作者
整理讲座内容,看课程海德格尔(十一)(十二)
海德格尔哲学(十一)
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这个场所和
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之中。这种黑暗或许在任
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人无法摆脱掉它。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
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缺失。此黑暗确是光
明的隐藏之处,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
的纯洁和清澈。
《老子》(28章,斯特劳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
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
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知其白:通过知其白的方式去接近和保存黑暗。通过知其白的方式去
守其黑。
一个人是否能站到另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叔本华受佛教的思想。
西方哲学强调逻各斯,现实化之后才是真理,潜在的东西最后成为现实,现实的东
西才能称之为真理,强调逻辑。绝对精神要通过人类精神体现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原来的东西不能现代化,人工雕琢之后的结果是生命死了。
“世界”和“大地” 隐秘的事情是拒绝显现的,大地的隐秘和开显之间形成了张力,在
显与隐之间艺术作品得以形成。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者的家,语言不是人们因为相互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
语言是存在给人的馈赠。人是有逻各斯的动物,海德格尔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给
万物命名,把万物带入显现状态,语言是揭示同时也是隐藏。
海德格尔哲学(十二)
存在亲自遍测自己的畿域。它现身在言词中,于是这畿域得以划分成畿域,语言是
存在的畿域即,存在的家。……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能够随时随刻从这
家宅穿来穿去,以这种方式达乎存在者我们走向井台,我们穿过树林,我们也就穿
过了'井这个词,'树林,这个词,哪怕我们没有说出这些词哪怕我们想也没有去想
语言这样的东西。-《诗人何为》
天籁通过人来发声,给万物命名,“语词破碎处,无物存在”“语词崩解处,一个
存在出现”没有揭示、没有显现、没有命名。需要有语言但是也要打破语言的枷
锁,让语言脱颖而出。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海德格尔
柏拉图 洞穴隐喻 由现象转向本质的世界,从黑暗转向光明
海德格尔通过知其白的方式去守其黑,西方技术异化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不能一
味地去追求光明,要去守护自己的家园。庄子说知和不知也是一种知。庄子强调
原始世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
相濡以沫:苟延残喘,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切都运转起来了,这恰恰是令人不得安宁的事,运转起来并且这个运转起来总是
进一步推动一个进一步的运转起来,而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
拔起。我不知道您是不是惊惶失措了,总之,当我而今看过从月球向地球的照片之
后,我是惊惶失措了。我们根本不需要原子弹现在人已经被连根拔起。我们现在只
还有纯粹的技术关系这已经不再是人今天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现代化成为了目
的而不是手段),老庄思想反现代化。
4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海德格尔 座驾,群山聚集在一起成为座驾,技术的本性是座驾,遮蔽其他一切可能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50:56 | 只看该作者
20241111-20241117
本周在看史料写论文,已经完成了论文的1/3,下周要记得写学术日志,可以督促自己,“留痕”好让每一天不白过。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2:04:16 | 只看该作者
11月24日——12月1日学术日志

11月25日 星期一
完成论文全部内容

11月26日 星期二
将整合完成的论文全部内容发送给导师,导数反馈了很多参考意见,特别是格式问题,惭愧! 甚至如语病、标点符号这样的不该出现的问题!!!
下午上了《中外新闻史》,提到论文需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

11月27日 星期三
起了个大早一杯茶提神,7:30到达教室开始根据导师修改的意见进行修改。晚上进行了新媒体课程的pre,张老师提出了例如题目方向过于分散等问题,下一步将根据建议修改综合研究方向,继续对实况使用者进行访谈。

11月28日 星期四
休息一上午,下午参加党员学习会议。晚上继续修改论文

11月29日 星期五
看史料、修改论文。

11月30日 星期六
看史料,修改论文,15:00出发飞往上海。

11月30日 星期日
在上海,看淮海中路(大美晚报·记者座谈原址)


2025114日星期二
【人机传播与人机关系】
l 真实的情感?无利益、无责任、无条件的正向情感反馈能够缓解和弥合人们在虚实空间的自我人同危机与差异
l 对抗人际社交倦怠、重新确认自我归属感(逃避的空间,逃避现实的空间)
l 人际情感的理想化投射和替代、虚幻性、欺骗性与脆弱性
l “众我”的凝视
l 刻板印象和偏见
l 削弱人的自主判断与行动力
l 功能导向和娱乐导向(仅供娱乐还是工具化)
【算法研究】:新媒体不是大众媒介,算法生成由多元决定(责任归属),“产品经理驱动“逻辑而非“工程师驱动”逻辑,商业媒体的人工调控更多是迎合流量至上对内容"合规性"的一种审查,大众媒体常将热搜描绘为民意的代名词,成为算法合法性建构的主体算法所扮演的角色是在它所嵌入的“认知装配“中形成的,【热搜】→民意,每个人都在建构算法。
【用户的算法想象】
l 通过捕捉操纵”“掌握"“隐藏监视。感知算法权力的线索短视频生产者感知到算法控制强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利用式模仿创新,而非探索式灵韵创新算法对农村中老年女性的影响
【算法权力与用户参与】
l 归纳算法确定劳动规范,通过审计对算法发出质疑与反思。[算法补足网络
【算法抵抗】
l 采取加密、挪用、接力、拼装等战术对算法权力进行盗猎和抵抗,从而获得一种“游牧式”的抵抗。
【平台劳动与数字游牧】
过渡劳动:时空,网约车司机形成的以空间表达效率的时空秩序,短视频平台建构的“希望劳动”,创作者努力成为“自己人”,瓜分工人干预的流量(平台权力)。
(网约车司机按照自己的路走还是相信平台,平台逻辑凌驾于人的逻辑之上,)
“技术升级”下的“劳动降级”】
人成为了系统的布丁,数据发给平台,人成为了平台的中端。“人类工蜂”与“机器工蜂”。数据标记员的偏见成为人工智能的偏见。
【乡村的平台劳动者】
推动乡村精英与普通村民在既定结构与位置中发展出行动策略并进行身份转化。
【平台劳动的新性别气质】
平台为弱势群体创造了很多可能性,性别关系,社区团购,改变原有的角色结构。强化关系或改变原有角色关系。
【数字交往】
媒介与文本(微信,共享文档、表情符号、聊天截图、互文性的群聚空间,哀悼文本)
【情绪与身份】
“感受共同体”,愤怒学习与“情绪共同体”,情绪效价对网络议程的影响。
【媒介记忆与数字怀旧】
记忆的链接转向,新的情感结构,对过去的想象和对当下的对比,与当下和解的情感慰藉。
【回忆的时空结构】
互联网的怀旧记忆的地方脉络(西祠胡同)代际,特定的数字时代与数字媒介相联系
连接线记忆与诸众记忆(QQ空间)
胶片相机,
【数字时代的乡村治理】
进入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只能摄像头将治理平台化逻辑带入乡村与家庭
媒介技术对乡村社会的拓展嵌于社会情境与文化结构
媒介技术的“在场”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初交流方式的缺席
媒介技术发展虽下沉了传播权,但受制于乡村社会稳固的传统观念,赋权论调恐难直接移植至此
【养育实践和老龄化】
感官代偿,以声音为主的新媒体技术能够为视障玩家实现视觉补偿并建构出独特的游戏时空
【媒介物质性:本体论与本土化】
物质性的角度,屏幕的影响,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界面的变化,人类的身体作为界面,悠久的历史。
姿态与生活方式(付航的passion、郑州的夜骑)
2025115日星期三
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
十个话题: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1.jpg
01.新闻创新(结构制约、多元行动者与技术悖论):面对新闻业冲击的主动的反应,社会结构与主观意志之间的关系。
探索式创新、事实核查(试图凭借垂类专业生产优势重塑新闻业话语生态寻求认知特权)、Chat-gpt的技术悖论。
新闻采编权,
02.新闻从业者研究(技术共生时代的观念和行动)
人工智能弥漫进行业的共生者或背景性的存在:好新闻与自动化(人工智能导致“好新闻”的评价标准模糊、行业规范失效)、流量数据迷思(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分析技术)、重建主观评价标准(在数据好稿之外另设质量好稿,从独家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及时性等方面),
【流量锦标赛】
新闻职业观念的稳定性(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什么样的事实可以被描述,建立在职业上的认识论没有改变(作家转为非虚构,对公共意义的追求、新闻鼻、敏感))
社交开源情报(社交媒体的公开信息改写了“记者在现场”的生产传统,媒体与从业者不得不建立新的常规来确认这些遥远来源的真实可靠,新闻权威的构建)
03.新闻业务与叙事(历时考察、创新实践与反思)
党报对表的媒介仪式、典型报道案例的反腐调用、开源编辑工具(澎湃美数课编辑部分享稿件制作流程、编辑自制的可视化工具)、AI时评的技术判断(套路化、缺乏逻辑衔接、观点中庸和独断)、新闻图像叙事的价值倾向、游戏化新闻叙事(交互式)
身体作为沉浸新闻的信息源(可穿戴设备,通过设备与VR技术沉浸入新闻的场景中)
04.新闻用户(多维参与者)
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参与新闻生态文化中的自由行动者和参与协作者;直接与新闻的本体概念发生互动甚至和新闻媒体带来负面冲击的用户群体
作为接受者的受众 ②作为自主选择的用户
用户的新闻消费是否被娱乐化
作为“愤青”的新闻用户:数字媒介批评
05.新闻与社会性别
围绕女性社会性别的反思与重建,女性记者
06.媒体融合(十年发展经验与本土化理论探索)
中国式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政策规制、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2014年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弥合分歧、构建共识
加速时间制度(永不停息的交稿需求)
对时间加速的抗争(主动放弃以流量数据作为考核标准)
超越阐释社群、即时通讯组、人机协作整合
暗知识正在挑战新闻呢作为知识文化的权威
09.新闻理论研究
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
2025117日星期五
file:///C:/Users/zgsd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368/wps2.jpg
主体性的两个襄都
外向度: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人
外向度:将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反身建构自己的主体意识
【生成性社会】
互联网基础设施将数字化、通信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态,
凭借二进制计算和各种软硬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成为最强大的解域力量。它带来了几乎一切社会元素的运动、重组、耦合和破界,社会因而始终处于不确定性的生成状态。互联网基础设施让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媒介是人存在的前提生成性社会就在这样强大的媒介平台上形成了这导致速度、权力、关系、价值观等建立在时间、空间和秩序之上的人类重要的存在维度和认识维度发生剧变。
胡翼青.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生成性社会的来临青年记者,2024,(03)
03 人机关系的深化和再思考
社交机器人的性别偏见
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不仅映射了社会对新闻从业者在职业、年龄、性别上的刻板印象,同时展现了新闻的专业性
“机器镜子”对个体的误导
“他者”在既往研究中的三重属性
差异性 建构性  从属性
【人机对齐中的逆转】
人机耦合与人机共同体——认知装配
04 人机跨界交往与新情感实践
当下的人机交往是一种由AI支持并与AI共同演化的社会交往方式,其中,人工生命石行为主体而不是心灵主体,AI主体交往中的主体普遍具有“跨主体性”,AI时代的数字交往则是一种跨生命交往
杜俊飞 AI交往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多项式生命理论:
其一,在非人类一端,那种具有智能、生长性、能动性的人工生命,与自然生命一样值得尊重;其二,在人类一端,数字基因综合了“模因”“技因”“思维因子”,参与复制、繁衍和演化“新人”;其三,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多项式生命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生命集,亦即人与拟人、人与非人、现实与虚拟、生与死相互交织的生命;其四,对于人类群体而言,多项式生命观的意义是“见众生”一尊重任何形态的生命,并崇尚生命间的互利共生;其五,多项式生命观是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生命纲领,它致力于扩展人,也致力于团结生命。
杜骏飞.多项式生命:一个交往哲学命题
重新理解“人是目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康德的人是目的是什么意思?人性不等于人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核心:通过地理位置自由来实现地理套利,流动性

34#
 楼主| 发表于 2025-1-26 21:34:04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专访许纪霖:90后和00后,已经完全不相信宏大叙事了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OVDb8LXDPqpbP7F9p89jw
  • 亚里士多德甚至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为城邦生活、为一些抽象的价值而活着。但到了希腊晚期,城邦开始衰落,出现了伊壁鸠鲁主义、犬儒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强调城邦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为自我的快乐幸福而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开始去城邦化,和城邦脱钩。犬儒主义甚至直接强调要大隐隐于市,用今天的话说则是一种“躺平”的生活方式。
  • 情绪和情感是不一样的,情感是持续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无论是对城邦,还是对你爱的人,而情绪是情景化的、瞬间的、稍纵即逝的、快速转换的。我发现,年轻一代已经去情感化了,他们不再对城邦、国家等宏大叙事感兴趣,他们所理解的政治是微观政治,比如女性主义运动MeToo,或是农民工、自然生态保护等等具体的社会运动,他们不再关心那些过于宏大的、个人触碰不到也无法改变的话题,也不再对爱情等深度情感绑定有所期待,正如他们所说的“智者不入爱河”。
  • 我一直记得罗翔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观察到,大部分人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一旦觉得你说的话不符合他们内心的想法,他们就会立刻反水,从粉丝变成攻击你的人。我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成年人往往很难改变,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知道更多的资讯,只愿意听到自己内心想听到的声音,或是因为自己无法表达而由你替他们表达,或是因为自己能够表达但不敢表达而由你替他们发声。但真正有出息的人会希望听到一些与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这样人才会有长进。
  • 今天已经没有真正的公共领域了。过去20年里,曾经有过公共领域的存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差不多30年的时间,中国是有公共领域的。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公共领域的特点是,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可以在其中公开化地讨论,比如90年代有场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战,持续了差不多4年时间,几乎中国所有重大问题都摆上台面来讨论。但现在,公共领域已经消解了,其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已经荡然无存,各种声音现在都进入了私人领域,我称之为私域。今天公域在衰落,私域在繁荣。你可以看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私域存在,比如各种兴趣俱乐部、读书会、独立书店、学术酒吧、群聊等。
  • 【伊壁鸠鲁学派】思考自身,思考作为个体,如何在社会系统中获得最令人满意的个人生活。观念对生活的控制作用,人类最重要的是获得快乐。快乐是善的标准。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6tOXkHsX0TCj9ZZPkhI2g
  • 手机的普及使独处变得比以往更加拥挤,而群体变得更加孤独。“过去,独处和置身于人群之间有清晰的界线,”《超级绽放:连接技术如何让我们分裂》(Superbloom: How Technologies of Connection Tear Us Apart)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告诉我。“界限对我们有益。你可以在与朋友相处时专注,当独处时反思。”而现在,我们的社交时间总是被“别处可能发生更有趣的事情”的可能性所困扰;而我们的独处时间则被大量朋友、同事、敌友、陌生人的动态、帖子和短信所污染。
  • 2020年,哲学家兼作家安德鲁·塔格特(Andrew Taggart)在宗教杂志《首要之事》(First Thing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10],观察到一种新的男性气质正在形成:强壮、热衷于个人优化,并且以独身为荣。男性和女性都在推迟家庭的建立;男性初婚的中位年龄首次超过了30岁。塔格特写道,他认识的男性似乎都乐于放弃婚姻和为人父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30多岁和40多岁的生活专注于锻炼身体、积累财富和通过冥想提升心智。
  • 以家庭为基础、以手机为中心的文化加深了我们与家人和亲密朋友(通过血缘和亲密关系连接的内圈)以及与兴趣相投的群体(通过共同爱好连接的外圈)的联系。然而,它正在破坏中间圈层,即与住在我们周围的人之间“熟悉但不亲密”的关系,邓克尔曼称之为“村庄”。“他们是你的邻居,是与你同住一城的人,”他说。我们曾经很了解他们,而现在我们不了解了。(项飙 附近)
  • 【数字增强 数字切割】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谈到技术时曾说,每一次增强也是一次切割。我们选择了一个数字增强的世界,却未意识到被切割的东西的重要性。


  • 【汉娜 阿伦特“平庸之恶”】 恶不一定是源于某种特殊的目的,也可能是源于一种思想上的空白和平庸,以及无条件的追随和盲从。
  • (平庸之恶的适用范围: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平庸的恶绝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过错,或者是平常人可能犯下的小奸小恶。这个概念只适用于艾希曼这种犯下了极端之恶的作恶者,是在这种新型的极端之恶中,他们才体现出了恶的平庸性这个特征。)
  • 平庸的恶并不能用来形容大众的盲从行为,普通大众可能构成的恶并不能与真正的极端之恶相提并论。与其质问一颗螺丝或一只齿轮为什么存在,不如关注是谁在操纵机器?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葛兰西:我讨厌新年》(〔意〕葛兰西,1916年1月1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tan3gLUiO_uNEkFDNpt7Q
  • 每天早上,当我在阴暗的天空下再次醒来时,我都会觉得对我来说是新年。这就是为什么我讨厌这些新年,像固定的日期一样,它把生命和人类的精神变成了一种商业问题,它是未偿还的金钱,它是新管理的预算。它使我们失去了生命和精神的连续性。你最终会认真地认为在这一年和下一年之间会有一段决口,那是(意味着)新的历史正在开始;你下定决心,并为自己的不决而后悔,如此等等。这通常是日期的问题。
  • 没有精神上的时间。我希望我生命中的每一个小时都是新的,尽管它与它已逝的时光相连。没有强制性的集体节奏的庆祝日,没有与我所有我不关心的陌生人分享的日子。

【案例】 《一万条骂机票的留言,试图打败大数据》https://mp.weixin.qq.com/s/4L_Kb_JiHidwrrv0iTHltw
【解构主义】德里达
现代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世界是优胜劣汰的——战争手段夺取民族霸权——原子弹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后现代认为只有小叙事才具有意义摆脱了宏大叙事
  • 解构主义:解构宏大叙事。
  • 解构的方法:延异,最终的意义没有被说明出来,真理可能存在不可能永远在场。二元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22:57:31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读《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第七章 对80篇文章的观察
  • 论文标题最根本的意图是告诉别人你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什么和结果是最重要的
  • 较常见的标题结构是将结论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然后才是所研究的问题。《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
  • 标题中仅仅提出研究问题也可以《批判性思维与新馆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
  • 比起标题的前三个要素来说,立论的重要性要弱一些。
  • 摒弃过于宏大的视角,如“在……的视域下”,“基于……的视角”。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主标题以20字左右为宜,防止概念不清、误用概念、生造概念、逻辑失当
二、摘要
  • 自明性。摘要自身可以反映整个论文的研究概貌,尤其是论文的创新价值所在。研究问题、结论、方法甚至研究目的等都应该有。
  • 人称。国标要求使用第三人称。
  • 篇幅≤300
三、引言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注:引言虽然引出了问题,但是问题本身的质量不高,没有学术价值。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常见的写作习惯,即喜欢从一些宏大但表面的事实开始研究,与研究的问题距离过于遥远,思维方式比较套路化。完全可以运用更加直接和有针对性的背景来引出问题,研究者却停留在浅表思维层面而没有努力去思考和寻找。
【包含内容芜杂】文献梳理、研究方法、预研究当以单列一部分为宜,不宜放置在引言部分
【没有引出问题】要引出实质探讨的根本问题,不能够半路折返。
四、文献梳理
文献梳理部分的作用
  • 回归研究动态,发现研究空白或不足,从而提出研究问题并表明其价值;
  • 为概念操作化提供依据,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将抽象的研究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性概念,甚至借鉴别人的操作工具比如量表等;
  • 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量化研究中进一步体现为提出研究假设。
文献梳理部分的常见问题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提出问题不佳的三种情形
  • 论证逻辑牵强
  • 没有综合分析,罗列一大堆文献之后就生硬地“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下面的研究问题”
  • 提出的问题不具有研究价值,而是重复研究或者是经验性、常识性的问题
【文献范围泛化】文献从范畴而言上溯地太远了
【没有提出问题】在引言引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动态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并阐明其价值。
《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全球伦理与技术伦理——百年新闻伦理研究的不同视域及其超越》
链接:http://47.106.15.148/portal.php?mod=view&aid=18296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13:09:48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五、理论工具理论工具的提出既可以在引言中,也可以在文献梳理部分,而在以引言部分提出来较好,因为他是统摄全文的。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结论与讨论)






37#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10:01:31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2月15日 周六
读评论 曹林 《"AI"播报0失误很好,下次就别播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AuBYkNPCY0oDWKx065gg
谁在意“播报是否有失误”呢?这不是用户视角,而可能是一种上位凝视视角,一种自我把玩、自娱自乐的审美视角,一种“形式压倒内容”的低阶专业视角。这种技术审美倾向,隐藏着电视新闻传播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美学,上视凝视的形式美学,而不是用户凝视的内容美学。
0失误很好,但真正的媒体用户并不关心这个,他们关心的是播报了什么新闻,是不是贴近民生,突发事件中记者是否在现场,热点上有没有提供独家。
一看到“AI播报0失误”就吓得更换考研方向,好像这个专业所有的核心素养、培养技能、职业追求就是围绕“0失误”,这是对一个专业的矮化认知。
当下人工智能在新闻融合的上应用,多集中在用户无感的花哨形式层面,而在新闻生产的核心功能上,突发事件中的突破,灾难现场的突进,新闻调查中的深度挖掘,毫无助益。我们的媒介融合,不要在工具化、技术化、机械化的低端层面炫技了。
这种“人的痕迹”也让人感受到了播报新闻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一样,有压力,说话太快可能会秃噜,这个播报新闻的人带着与新闻匹配的情感、情性与情怀。

2025年2月16日 周日彭兰  《智能传播技术驱动的“认知连接”》 2025年1月
【推荐算法造成的人与人的链接】社会化媒体,推荐算法  带来的人与人的连接,可能会超越人们自己感知到  的社交网络,连接链条也可能更长,作用也更持久。算法带来的关系连接,不仅影响着人们的,  也影响着人 们 的 信 息 获 取、环 境 认 知 乃 至 观 点、态  度,它也是一种认知连接。(也就是说算法通过内容推送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对于事情的观点和态度,使这部分人思想上越来越相同?)
流量普惠:在视频  平台,流量普惠性算法使得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等地  区的人群被更多人看见,而被看见的,不只是他们的  面孔及其生活环境,还有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结论:算法带来的人与人的连接,虽然不一定直接改 变每一个体的社会网络,但会影响人们获取内容的 偏向,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算法 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兴趣与算法推荐之间 的简单循环,而是会经过各种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  的作用环节。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出发点的算法,实  际上并非想象的那么个性化,反而可能是群体或社  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人们获得的看上去个  性化的内容,实质上可能是群体性的选择,是去个性  的。而人们的取向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内容的生产,  如此循环往复。算法在加强连接的同时,也有可能加深不同人  群之间的区隔,人们可能难以感知异质人群的存在,  也更难感受异质人群的观点与立场。当然,如果调  整算法的思路,也可以利用算法来连接异质人群,减少群体间的割裂。
算法造成的群体割裂(男权、女权,年龄代沟,推送的是不一样的内容,信息茧房)
【算法的文本间性】算法形成的文本间性,是在文本传播过程中产  生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主要取决于算法模型及  计算结果。阿妮姬娜(A.Anikina)认为,今天 Tiktok正让我们经历着算法]蒙太奇形式,使电影影像之间呈现  一种诗意的链接方式。视频之间的算法关联被完美地  排列起来;每一个连续的标签都是一种诗意的组织形  式。它们展开为一个新的故事,形成一种只存在于此时此刻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标签中,都可以找到并激  活一个新的标签。
(也就是说算法的议程设置也通过相互关联的文本融合产生的新的理解和内容体现)
算法通过文本的组合,将文本生产者的认知进 行连接,这往往是生产者自身难以预料的连接,有些  连接会对内容产生增强效应,有些则会出现相互削  弱、消解、冲突、对抗等效果。
相关新闻链接🔗:
驱动这一庞大应用的引擎是 TikTok 的推荐算法,该算法可以找出用户喜欢的内容,并填充定制的令人上瘾的视频推送。它被称为 For You Page 或 FYP。它不像 Facebo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那样,是为了将人们与朋友联系起来而创建的。它是为了娱乐而创建的。
【当短视频成为日常新闻来源】
相关论文:《Algorithmic Displacement of Social Trust》  Emilie Flamme
链接:https://knightcolumbia.org/conte ... ent-of-social-trust
【算法放大】??
算法放大涵盖有害、恶毒和卑鄙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导致偏执、激进、仇恨、性别歧视和观点、意见的两极分化。
内容审核和删除就像街机游戏“打地鼠”,是西西弗斯式的:公司雇佣大批员工来检测、识别和清除有问题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快就会再次出现。为什么?我们认为,答案在于底层算法过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确保了这些内容的死灰复燃。我们所知道的或声称知道的几乎所有东西都不是来自直接经验,而是来自他人的证词,包括我们从家庭、社区、学校、书籍、报纸、电视等地方学到的东西。被算法上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信任、算法上呼唤我们的承诺、行动和参与的信息淹没,我们常常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相信谁,以及为什么。



38#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21:49:05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2月17日 周一 文章📖:《海德格尔曾经对世界的警告,今天都变成了现实!》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q2o9_AS0x9c3G37q7408g
  • [backcolor=rgba(205,178,250,0.7)]【人工智能】1946年,在《形而上学之克服》里,海德格尔提出,人类的计算和规划战胜了所有的动物性,人成为最重要的原料,终有一天,我们将建造期人类繁殖工厂,按需要有计划地控制男人和女人的生育。(可以用于人工智能)
  • 1953年,海德格尔说,人制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时代,马上到来了。同年,在《科学与沉思》中他写道,科学已经发展出一种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权力,并且正在把这种权力最终覆盖于整个地球上……现在我们要的太多,已经忘记了“不要”对人类同样重要。
  • 他警告说:现代人“要”得太多,已经不会“不要”了——需要唤起一种“不要”的能力。他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哪里有危险,哪里也生救渡。”我们愈是邻近于危险,进入救渡的道路便愈明亮的开始闪烁。

2025年2月23日 【自省】《礼记·中庸》中,就有记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羞耻感】羞耻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察觉到自己的裸露或无能时所引发的情感。
(媒体名称公开发表是一种告知大众的他律和自我鞭策的自律,如果背离媒体名称,则会产生羞耻感。)p17
【羞愧,愧疚】
羞愧,羞愧之心,愧疚,愧疚之心。如“恥,惭也。”(《广韵·止韵》)“其心愧恥,若挞于市。”(《尚书·说命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论语·公冶长》)“人不可以无恥。”(《孟子·尽心上》)“臣闻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变,痛之何益?”(《吕氏春秋·贵直论》)“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恥之。”(《韩非子·八经》)“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恥之,三日不朝。”(《韩非子·难二》)王维《老将行》作:“愿得燕弓射大将,恥令越甲鸣吾君。”
汉语中,“羞”常与“愧”连用。一般来说,“羞愧”“愧疚”指的是同一种情感,两者都属“愧”,因而都有“惭愧”之义,在关乎道德问题时,都具有引导个体想要采取措施以弥补自身的不当行为给他人所造成的负面性后果的功能。p31
【羞愧的情感是善的】
羞耻正如怜悯一样,虽不是一种德性,但就其表示一个人因具有羞耻之情,而会产生过高尚生活的愿望而言,亦可说是善的……因此,一个人对于他感到的羞耻,虽在他是一种痛苦,但比起那些毫无过高尚生活的愿望的无耻之人,终究是圆满多了。p31


“羞愧”与“愧疚”的情感并不一定与伦理道德有关。还有一种可能是与当事者的行为不当或过失有关,且一半涉及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与行为后果。特别是当主体能力与行为后果与他人期望反差太大时的情感体验。
【荣】
“荣”又有了“飞檐,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的解释,由此便有引申之意:扬起者,也就是高于他者为荣。当“荣”用作指称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或才能等方面取得高于周围人的成就后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即“荣誉感”时,“荣”才真正具有了道德意蕴。p37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2:52:20 | 只看该作者
2025年2月24日【知荣明耻与群的关系】知荣明耻作为社会价值观的意义。伦理关系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个体与所处的那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耻感而言,知耻的现实依据在于个体及其行为是否与所处的社会整体的本质性和要求相统一。可以说,知耻、羞耻感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以社会整体价值为评级啊标准的,个体的行为合乎社会伦理要求,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就是荣。个体及其行为与其所处的整体的普遍伦理价值观相悖时,便会产生耻感。
[backcolor=rgba(205,178,250,0.7)](网络媒体名称应成为其道德荣誉的象征。通过传播正能量、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可以赢得公众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实现“荣”的道德目标。)
【道德荣誉的追求】
p34 在耻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古代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君子人格与道德追求。
p40【羞耻感有外人在场】
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在场。([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 154 页。)
【罪感】
罪感来自啊道德主体意识到自己对“绝对的道德标准”的违背。无论这种违背是否被他人发现,道德主体均会有负罪感。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p40 东方是耻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耻感文化产生于儒学盛行的古代东方,罪感文化产生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儒学是现世的,在意为人处事的中道,在意他人评价、讲面子、重人情;基督教文化是来世的,是彼岸世界的,是信奉者心中的终极道德戒律。
耻感和罪感,前者是他律,后者是自律。
p42 耻感文化的形成是因为身处东方的民族千百年来收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不仅从外在看喜好面子,注重颜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自省”形成的中国独具特色的自省慎独精神。
(媒介的自省)
p54 舍勒认为,人类的耻感源自应然状态与现实存在的落差、理想目的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道德完满与世俗世界的冲突,由于这种种不和谐为个体主管机关意识所感知,羞耻油然而生。(「21」)
p55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拥有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资格,舅自然被赋予各种特定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任何个体所无法逃避与改变的。
社会角色所赋予个体必须履行的职责和规定就是义务,他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个体对义务的履行成为荣耻的判断依据,完成履行义务称为荣,义务的未完成称为耻。


第二章 耻的相关概念之辨
读文章《“新闻传播学领域有很多人喜欢关注突发和热点,但最缺乏的是于庸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backcolor=rgba(255,246,122,0.8)]选题首先要好,应该是真问题
提出好问题,对问题敏感的方法
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
2025年2月25日【义务的履行-美德伦理】荣耻评价更多是涉及美德伦理的义务,义务履行得当即为善为荣,反之则为恶为耻。
【良心】
p60 对义务的自觉履行和内化成就了良心

(新闻媒体的道德底线,专业底线即为良心,这是内化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内心的道德法则,网络媒体的名称是一种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良心的作用过程】p62 一般认为良心通常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理智的。良心的直觉作用是指良心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甚至是下意识的本能,或是瞬间的顿悟,或是朦胧的幻觉,或是模糊的感知,使个体的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尽管这种体验是突入其来的,但它与个体过去在道德环境中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和自身所形成的道德信念、习惯等密切相关,因为长期的道德实践、道德经验的积累,在其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固的知识经验和直觉走势。在良心的直觉作用下,主体的情感体验起到了主导作用。良心的理智作用是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作出深思熟虑的合乎理性的选择,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是个体在道德选择时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性和主体性的音乐声音。
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西塞罗
【荣与耻】与内化的道德准则相符时,产生欣慰、自豪、平静、自恰等肯定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即荣;与内化的道德准则相悖时,感到不安、愧疚、鄙夷轻蔑、耻辱等否定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即耻。
2025年2月27日 周四《耻的道德意蕴》第三章 作为德目的耻及其心理机制
p77 有知耻之心、有耻辱之感表明对善的肯定、认同和追求。
p87 任何人都十分鼠疫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只须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13)
p88 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的法则,以至在别人看来处于不利的地位。个人的价值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是内在于每个人的灵魂的,而是外塑的,从外部获得的。(费正清)
p90 本尼迪克特等学者认为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东亚文化是耻感文化,其道德机制建立在外在他律制约的基础上。且不论东亚其他国家文化特点,将中国文化简单归纳为耻感文化的观点失之偏颇。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并非仅靠外界规约作用,而特别强调自我修养,是一种典型的自律文化。
p92 内省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是“求诸己”、反躬自问、自责。其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善意的行为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从自身方面去找原因。
p93 内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慎独就是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不为非、不越轨,做到表里如一。
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
p121 人的可贵之处,即人的价值体现,在于有义,在于人有伦理道德。

2025年2月28日 周五《媒体道德原理》
【媒体伦理的名称】:纳尔逊· 安特宁· 克劳福特(Nelson Antrim Crawford) 给出了媒体伦理的第一个名字: 《新闻伦理学》 ; 紧接着,利昂· 纳尔逊· 弗林特(Leon Nelson Flint) 给媒体伦理另一个名字: 《报纸的良知》 。
[美]卡尔· 豪斯曼: 《良心危机: 新闻伦理学的多元观点》 , 胡幼伟 译,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5年版, 《译者序》 , 第 iv 页。
https://mp.weixin.qq.com/s/nmPBz1rYkk3tLeCN6dasuw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7:19:57 | 只看该作者
20250303p6 媒体实践的“道德风水说” 不是靠媒体创办时自我标榜的道德追求, 而是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 通过媒体机构业者的共同努力, 在媒体(业者) 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道德信任关系, 即媒体相信自己的叙事包含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公众也愿意将媒体作为“社会的良心” 和道德机构, 这样的道德互惠, 将媒体实践和良好社会建设联系在一起, 使整个社会从媒体实践中受益, 实现客观事物和道德风尚的互构, 这是媒体实践的最高境界。(媒体名称是媒体自身的自我标榜,更多的会是自律的需求么?类似于座右铭或者网名??)
p7【模仿律】当媒体机构的道德实践为其带来更高的公信力时, 同样会有媒体机构尝试以道德的方式进行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当个体的媒体道德意识变成普遍性的道德共识, 便为媒体职业道德规约的问世奠定了认识基础和舆论基础。(遵循模模仿律,那么,名称的第一个产生转换的网络媒体究竟是哪个媒体呢?是否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探讨。可以看一下模仿律的相关文章,应该会用到)
p13 【道德作为意向】, 促使人们通过主动追求一种道德目标而获得最高的价值。“道德意向是与直接通过法则对意志进行规定的意识必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德]康德: 《康德著作全集(第 5 卷) · 实践理性批判》 , 张荣、 李秋零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24 页。)
p37 媒体业者为什么要有职业道德?——业者为什么愿意接受媒体道德规范,
2025年3月4日【道德崩溃】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溃败”说,易中天教授的“道德沙尘暴”说,郑永年教授的“道德解体”说,以及凤凰卫视举办的关于“道德崩溃”的讨论访谈节目
毛泽东《伦理学原理》德国
2025年3月5日p39 本性中的善恶概念涉及欲求或厌恶能力的必然对象,在媒体实践中,这个必然的对象的内容与业者感官的满意与否相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