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71#
发表于 2023-11-7 17:34: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事记】全国新闻传播学院“10月大事记”

【全文共9084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编者按:镜鉴工作室【大事记】栏目推出后,受到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同仁广泛关注。大事记栏目内容由公众号运营团队从各学院、学会官网和媒体公开报道等渠道收集,难免挂一漏万。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覆盖面,编辑部将在每月初向各位读者征集上一月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会议、活动,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竭诚为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服务!

01

北师大举行“大规模传播生态创新论坛暨第二期大模型媒体应用工作坊”

10月8日,“大模型传播生态创新论坛暨第二期大模型媒体应用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虚拟演播厅举行,专家学者、青年师生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大模型的传播应用发展。活动分为上午场:第二期大模型媒体应用工作坊和下午场:大模型传播生态创新论坛两大部分。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谱AI、中文信息学会SMP专委会、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

02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双年会暨第九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论坛于武汉大学举办

10月13日至1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2-2023学术“双年会”暨第九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论坛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双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科学传播研究所、健康传播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发展与反思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思潮的生产和再生产”。

03

2023年媒介文化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

10月14日,“新趋势·新目标·新使命:技术迭代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研究”学术论坛暨2023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专家学者齐聚同济,探讨媒介技术图景,共议人机社会未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十余家学术支持单位,解放日报、澎湃新闻、广州日报等媒体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于同济大学,围绕全球数字技术变革下人与技术关系的新面貌以及媒介文化新现象和新问题分享高见、热烈讨论。

04

第二届“中国-东盟传媒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大学举办

10月14日,第二届“中国-东盟传媒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西大学主办,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大学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协办。来自东盟7个国家和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探讨中国—东盟国际传播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共商中国与东盟国家媒体传播发展与策略,共议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前景与路径。

05

“智媒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

10月14日,“智媒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此次学术会议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成都大学主办,中广联合会西部学术研究基地、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70多所院校的23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学者、业界从业人员及在校学生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设置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对新时代国际传播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在进行学术对话的同时增进学术交流,促进了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搭建。

06

2023年湖北新闻与传播教育学会年会暨“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业未来”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10月14日,2023湖北新闻与传播教育学会年会暨“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业未来”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该活动由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南民族大学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主任邓辉,湖北新闻与传播教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陶喜红出席会议并致辞。

07

“多学科融合的社会计算”跨学科博学论坛成功举办

10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智能与计算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多学科融合的社会计算”跨学科博学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仁厚里美育基地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享各自在计算领域的成果,共同探讨计算社会科学的多学科融合问题。

08

第七届网络空间治理与传媒法治建设论坛暨“何微新闻奖”学术论坛、首届中国企业健康发展论坛在延安举行

10月14日上午,第七届网络空间治理与传媒法治建设论坛暨“何微新闻奖”学术论坛、首届中国企业健康发展论坛开幕式在延安举行。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延安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制新闻理论专业委员会、北京健康产业协会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30余所著名院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相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

09

“学界与业界的对话: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延安大学(新校区)召开

10月14日下午,“学界与业界的对话: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延安大学(新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12会议室召开,25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围绕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开展热烈讨论。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琦主持。当今时代,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的重要趋势。与会专家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围绕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展开深入的探讨,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10

首届“使命与责任:数字革命背景下的全球企业传播”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10月14日,首届“使命与责任:数字革命背景下的全球企业传播”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线上、线下来自各地的专家在论坛中共析数字时代全球企业传播与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企业传播研究长远发展做出规划,为讲好在地国企业的全球传播故事、讲好中国企业的海外故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开展了深入研讨。本次会议由全球企业传播学会(The Glob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简称GCCA)主办,由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与推进机制研究”课题组承办。在本次会议上,全球企业传播学会正式宣布成立,全球企业传播联盟(GCC)&中国全球企业传播高级智库(CTGC)学术共同体同时宣布成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泓洋教授受聘担任该联盟和智库主席,上海大学包国强教授担任首任会长。

11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验班研学“百年口岸”

10月14-15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实验班师生赴“百年口岸”城市绥芬河,开展以“重走红色之路,体会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紧邻俄罗斯。在绥芬河国门景区,实验班姜德德锋和李翯老师带领学生寻访三代国门,回忆黑龙江省沿边对外开放的过程,体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富民强;在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和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大家体会95年前中共六大代表不畏艰险,万里赴会,相聚莫斯科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

12

第二届成渝双层科幻研究工作坊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办

10月15日,第二届成渝双城科幻研究工作坊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包括文学、符号学、语言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电影学在内不同学科的30余位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与会研讨。

13

河北经贸大学校友论坛暨新闻与文化传播“产学研”融合发展研讨会顺利举办

10月15日,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在学校第二会议室举办校友论坛暨新闻与文化传播“产学研”融合发展研讨会,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蔡金续、院长景义新出席,校友代表、系主任、教师代表等40余人参会。校友代表围绕“校媒/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育人模式创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协同育人运行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等内容展开研讨。

14

中国传媒大学在京举办全球记者沙龙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全球记者沙龙。本次沙龙旨在以实际行动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汇聚力量。“一带一路”11个沿线国家的记者组织负责人和青年记者出席会议。

15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科技传播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创新论坛在媒体与传播学院顺利召开

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科技传播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创新论坛在媒体与传播学院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金凤教授担任论坛点评嘉宾,双方学术骨干代表参加。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牟怡主持。

16

2023中国行业媒体短视频创作与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

10月20日,由中国记协指导,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中国行业报协会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以融合十年,“新时代 新成就”为主题的2023中国行业媒体短视频创作与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线下+线上”的方式进行,20余家主流媒体新媒体账号和平台同步全程直播。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兢,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段玉萍,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行业报协会秘书长化中强主持论坛。来自近百家行业媒体社长、总编辑、新媒体负责人以及高校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17

第九届中国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在成都顺利召开

10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在成都举办。本次论坛以“识旧如新:媒介史研究的新元素、新面向与新思想”为主题。

18

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暨第一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成功召开

10月21日,“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暨第一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成功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华日报传媒集团、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观察》编辑部、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课程组承办。

19

10月21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十周年纪念丛书编撰会议在郑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围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十周年纪念丛书的编撰工作展开了热烈且富有深度的探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主任张昆教授在会上强调《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在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进步和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指出年鉴的编撰是一种学术公益,为学术研究、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十周年纪念丛书的编撰和出版进程,以更高的质量、更丰富的内涵,更好地发挥年鉴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重要使命。

20

10月21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拉开帷幕。本次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健康传播”为主题,探讨健康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怎样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主办。年会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年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教授主持。

21

智能传播与西游记地图学科交叉研讨会成功举行

10月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峰教授主持的“智能传播与西游记地图学科交叉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此次会议受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数字人文与文学计算”协同创新团队、身体美学中心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的联合支持。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薛霄教授、佰旗信息公司总经理王凯先生、新华三公司资深架构师李富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唐曦教授、张红副教授、张玥老师,以及技术相关的工程师团队和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出席此次会议。

22

新疆大学新闻传播教育40周年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活动成功举行

10月21日上午,“新疆大学新闻传播教育40周年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在新疆大学红湖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庆典活动由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吐尔逊托合提·阿塔吾拉主持。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正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领导、全体教师、退休教师代表、学院校友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庆典活动。

23

复旦大学举办“长三角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闻史研究”研讨会

10月21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重访江南:长三角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闻史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莅会并分享研究报告。

10月21日,以“AI开启新未来”为主题的2023(GIAC)智能视听大会在青岛高新区开幕, “国际传播:融合与创新”论坛作为智能视听大会的重要板块之一举办。来自中央、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智能视听行业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推动国际传播的融合与创新建言献策。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刘碧伟,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唐维红出席论坛并致辞。

25

“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暨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首届论坛在沪举办

10月23日,“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暨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首届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与IP 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文汇智库共同主办,旨在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回应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邀请亚太地区顶尖高校的城市传播领域著名专家,立足数字媒介技术建构亚太地区城市传播新型网络以及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变革的新经验,聚焦“数字生活与城市形象”,探索数字时代城市形象塑造的新路径。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的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26

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10月27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主旨发言。

27

“新形势、新课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23年国际传播沙龙在京举行

10月27日,由国际在线和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3年国际传播沙龙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新形势、新课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自政府、学界、媒体及出海企业的近70位嘉宾与会。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在致辞中表示,受国际局势与新兴传播技术发展影响,当今国际舆论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但“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局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仍然任重道远。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多年来立足“网络国际传播主力军”定位,通过“好感传播”“锐感斗争”两手抓,“线上栏目”“线下活动”齐发力,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上努力发出中国声音。

28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辑部举行工作会议

10月27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辑部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工作会议。会议就第四届年鉴编撰贡献奖推选、2023年学术年会暨常务理事会、年鉴编委会换届等事项进行了研讨。

29

2023时尚传播国际研讨会暨首届时尚传播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10月27日-10月28日,北京服装学院第十九届“科学·艺术·时尚”节系列活动之一:2023时尚传播国际研讨会暨首届时尚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樱花园校区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指导,《艺术设计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艺术设计研究》专业期刊学术支持,由北京服装学院学院时尚传播学院主办,时尚传播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校的四十余位时尚传播研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30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梁评论班赴渤海大学交流学习

10月28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梁新闻评论班成员在李群老师与张世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新闻评论以及学科建设问题的研学探讨。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安平、副院长高昕及部分教师与黑龙江大学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双方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出席会议。这是老梁新闻评论班成立八年来首次赴省外进行参观交流,是贯彻落实新闻学院以人才培养“融合模式”改革和“课赛一体化”为基础的新文科建设的一次有效实践。

31

第五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

10月28日,由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与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行,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宏伟蓝图,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本次论坛得到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文化与出版业界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

32

北京印刷学院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科技成果推介会成功举办

10月28日,继《北京印刷学院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发布后,科研处、校产办主办的“北京印刷学院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科技成果推介会”在北京印刷学院新创大厦学术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部长刘发贤、大兴区科协主席肖翠玲、大兴区科委副主任董旭应邀出席推介会。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刘杰民为推介会致辞,科研处、对外合作交流处、校产管理办公室、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各地校友及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参会。

33

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论坛

10月28日,以“十年回眸: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论坛(2023)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研讨。在开幕式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陈先红教授发布了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指数报告(2022-2023)。据校宣传部介绍,目前已经有生命学院党支部等各单位预约参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华中大实践正在持续不断地高质量发展中。

34

“大湾区国际传播系列圆桌论坛”首期成功举办

10月28日,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策划组织的“大湾区国际传播系列圆桌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成功举办。系列圆桌论坛首期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话语创新”为主题,汇聚业界和学界专家分享湾区国际传播话语创新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交流研讨湾区国际传播话语创新路径和方式。

35

第六届中国品牌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国际传播与品牌学科:中国品牌传播进入新时代”成功举办

10月28日,第六届中国品牌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上外虹口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以“国际传播与品牌学科:中国品牌传播进入新时代”为主题,邀请了各高校和期刊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形式、数智化背景下品牌传播的观念革新与路径突破。

36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
成立40周年活动成功举办
10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0周年院庆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来自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记协的相关领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百余家院校的专家,人民日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新媒体机构的代表以及数百名新闻学院院友参加本次大会。作为全国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创办的新闻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自建系以来就始终贯彻学校“应用为主、文理渗透”的办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宗旨,为祖国新闻传播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人才力量。

37

智媒时代的媒介秩序与公民隐私权利保护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10月29日,智媒时代的媒介秩序与公民隐私权利保护学术研讨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舆情中心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与众多高校的一众教授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媒时代公民隐私保护问题研究”项目组承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邹举教授主持此次会议,50余位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

38

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第四届岳麓传媒与文化发展论坛在湖南大学举行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第四届岳麓传媒与文化发展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湖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新闻传播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与实践”的论坛主题,就“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新媒体 新发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一流专业建设”等议题开展学术研讨。

来源:镜鉴工作室(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LjwcBbM6_lmTSh1rxgPpA
编辑:秦克峰
372#
发表于 2023-11-12 00:33: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花城冬日,温暖如煦。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本次大会以“时代主题·未来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研究”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人汇聚一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指引下,共思共享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新问题新机遇新发展。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朝阳致辞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朝阳代表省委宣传部对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广大嘉宾莅临羊城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广东新闻舆论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部署安排,分享了广东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水平、构建大宣传格局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他相信大会将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创新等方面作出新推动,对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产生积极影响。他表示广东新闻战线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充分吸收大会各项成果,助推广东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致辞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代表暨南大学对莅临会议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中国新闻史学会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历史发展和特色定位。他提出,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科建设的平台,在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下,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问题,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新闻传播新理念、新路径,离不开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大会的召开必将在汇聚智力、凝聚共识、推动创新上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致辞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阐释,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得新闻传播学在推进实践和理论创新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气,也有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远的学术理想。

她指出,现在正值新闻传播学科知识更新的窗口期,新闻传播学科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传统媒体的实践和理论带有工业文明的底层逻辑,互联网技术诞生,5G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工业文明的逻辑正在被信息文明的逻辑渗透和更新。中国本土的大量实践,为创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为发展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这都需要新闻学界及时回应,创新解答。

她提出,新闻不仅仅是“关于最新和当下发生事实的报道”,更是“人类构建新闻世界的主体性实践,在这个实践中不仅构建了某个群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构建了新闻和记者本身”,因此,应该跳出文本的新闻传播,以实践的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将新闻传播学引入到人文科学的层次。

她指出,“新闻世界”勾连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建立群体间的沟通和共识上,发挥着独一无二和巨大深远的作用。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带来人类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媒介革命,交往革命和人的解放之间密切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一种媒介带来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她提出,构建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正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使命。期待大家能在此次学术盛会的交流中,也引发自己的交往革命和学术想象。

王润泽会长对暨南大学和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感谢,对各二级分会秘书处的辛苦付出表示诚挚谢意。她回顾了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历史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学会过去四年的情况,包括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和中宣部颁发的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学术社团一等资助、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对学会学术活动的立项资助、学会会刊《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报》(《新闻春秋》)进入南大核心期刊目录、与台湾地区花木兰出版社合作出版新闻史著作专辑、启动“中国新闻传播学公益讲座”、深度参与国家级博物馆建设等,尤其是学会策划的2022年春节期间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通过短视频向中国台湾新闻教育开拓者李瞻先生拜年的新闻,引起海内外学术界与媒体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次,获得中宣部的重视和褒奖。

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发起主办,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23个二级分会等协办。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主持大会开幕式,本次年会还设置了主题论坛、主编论坛等二十六场学术分论坛。会议期间还同时召开了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暨理事会议,大会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中国新闻史学会章程》(修订稿)。

(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处)



来源: 中国新闻史学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8-QxGdNtGWNC9bbWNIGmw
编辑:秦克峰
373#
发表于 2023-11-13 01:07: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十一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发 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发布

11月4日,第十一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

第十一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获奖者名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文龙,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获新闻教育良师奖。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李泓冰获新闻教育良友奖。浙江大学丁增尼达、南京大学付思涵、中山大学胡世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沐芸、中国传媒大学李玥、复旦大学卢奕财、南京师范大学陆地、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伊、清华大学张岳怡、兰州大学赵普庆、华中科技大学周雨萌等11人获新闻学子奖。南京师范大学黄颖哲、武汉大学黄煜等11人获新闻学子提名奖。

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发布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周庆安介绍,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收入中国特色新闻学、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智能传播与科技伦理、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经济传播与媒介管理、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乡村传播与乡村振兴等研究方向的文字、图片、视频案例,力争打造共享、共建、共赢的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交流平台。

关于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范敬宜先生是我国声誉卓著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建树的新闻教育家。范敬宜先生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总编辑,并一直关注和支持新闻教育事业发展,曾担任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新闻学客座教授,从2002年至2010年11月去世,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新闻教育上,他大力倡导“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导学生要心系人民、走进基层,重视新闻人的文化素养,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风华正茂的新闻后备军。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新闻人,他诲人不倦、用心耕耘,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为继承和发扬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教育思想,激励新闻人以范敬宜为楷模,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由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国家外文局、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发起倡议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基金设立还得到了范敬宜亲属和清华校友赵伟国先生的大力支持。

“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面向全国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奖励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成绩突出的学生(新闻学子奖)、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新闻教育良师奖)、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闻业界人士(新闻教育良友奖)。



来源:新媒体研究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6djUqDEhTwmV1Q19fbY2A
编辑:秦克峰
374#
发表于 2023-11-18 23:29:09 | 只看该作者
“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迎来第一站
还记得这篇稿子吗?
新华社记者张扬
为我们分享了她与王亚平的故事
但是
一篇稿子怎么讲得完呢?
11月16日
由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
“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
第一站
就在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赵屾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新华社记者张扬
受邀参与讲述
为我们分享
他们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精彩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殷陆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勇出席活动。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殷陆君:
人大新闻学院是新闻教育界的排头兵,培养了众多业内翘楚。人大新闻学子有责任、有义务将人大新闻学院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这块招牌不应仅仅挂在人大校园内,更应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不仅要从今天走向未来,还要从人大走向人民。
今天,让我们共同守望新闻理想之光,学好新闻知识,提高传播本领,共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
把中央对我们的要求、社会对我们的需求、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三者合一,求得最大公约数。为党的新闻事业担负新的使命,贡献精神力量,让明天更美好。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殷陆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希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全战全胜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是数以万计中国航天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故事,需要新闻报道的传递。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发展进程中,各新闻媒体为传播中国航天成就付出了许多,对推动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赵屾:
作为行业媒体的新闻人,能够长期在航天领域开展报道,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正处在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航天时代,成就了我们这群航天新闻人。
时代造就机会,而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并非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媒体,却在近几年来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与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是分不开的。
我曾在长征火箭发射基地待了37天,签下生死状,在距发射台仅150米处的场坪上记录火箭发射全过程。我仍记得,点火后,大地颤抖,天空燃烧……结束这次报道之后,我去到医院体检,发现体内有中毒迹象——距离太近,我吸入了太多发射残余气体。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我要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所以,新闻人无论随着时代如何发展改变,对我来说,始终坚守的,是新闻理想和航天梦想。
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赵屾
新华社记者张扬:
去年10月底,我前往海南文昌发射场报道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梦天入轨之后,天和、问天、梦天这三个最主要的舱段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任务就全面完成了,意义重大。
火箭升空的那一幕很震撼,在蓝天映衬下,火箭直冲云霄,像是一颗划破苍穹的白昼流星。
现场看发射,你才能切实感受到冲出地球表面的力量,感受到探索无垠宇宙的渴望,这种充满震撼力和魅力的生命体验,是新华社记者这个职业带给我的。
新华社记者张扬
四位嘉宾的分享引发了在场新闻学子的思考与共鸣,讲述完毕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四位嘉宾对此展开针对性的回答。
问题一:在未来的航天报道中,将如何彰显中国特色?
周建平院士答道:我想起当初张扬采访我的时候,一开始我要求的时间很短,但后来发现她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的采访兴趣,最终顺利完成了这次采访,时长也大大超出预期。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深度挖掘过这一事件背后的种种故事,并且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新闻采访依赖的不仅仅是采访对象,更强调记者的作用。
问题二:对于即将步入新闻事业的我们,该如何保持新闻理想,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赵屾说:“一直以来,我始终热爱着新闻事业,每每想到一个好的标题,写下一段好的文字,去到一个好的现场,都让我的心中涌现出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激励我不断在新闻事业上奋斗的动力。
殷陆君说:“新闻理想的初心如何去保持,取决于你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是否能将事业转变为终身的热爱。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敏锐,保持发现,敢于去写新东西,敢于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蕴含的真理真情,和人民同心共向,和时代同频共振。
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须靠人来创造价值,靠初心和信念来擦亮,理想是靠自己的坚持来点燃。路是一步步走的,你努力,你的新闻理想就在那边,你的前途就在前方召唤你。
四位嘉宾与人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本次“好记者高校行”活动,首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取得圆满成功。专场活动结束之后,四位嘉宾与在场师生、业界同行们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好记者高校行”
是中国记协主办
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
树立新闻理想
展现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接下来
“好记者高校行”
将陆续走进各大高校新闻系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大学
说不定下一次
和他们面对面的
就是你哦!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5mLo1yzIzRccD3Ny6Ks2g
编辑:程博

375#
发表于 2023-11-23 23:15: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武大新闻40年:“只要沿着河流走,就一定能找到大海”



刘道玉很久没见过吴高福了。

刘道玉,年逾九旬,居武汉。吴高福,八十有五,住北京。

从北京到武汉,坐高铁,不到4个小时就能跑一趟。穷山距海固不能限也,然则时光催人老,无情地阻隔了两人的谋面。

但打捞历史,时光也会展现出柔情的纹理。40年前,他俩可是干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吴高福还记得非常清晰:“有一天,刘道玉校长约我到他办公室去,对我说,学校决定要办新闻专业,让我来筹备,并嘱咐我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提出办学思路,拟定好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调集人员,抓紧筹备工作。”

那一天是1983年7月15日。

彼时,吴高福45岁,他20年前从武大中文系毕业后就留校任教。

吴高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刘道玉。“我当时也不是学新闻的,学校找我来问我行不行,我说国家需要,怎么不行?”

那年,刘道玉已担任武大校长有两个年头了。作为当时中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他在武大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我履任校长伊始,痛感武大学科陈旧,科学研究落后,缺少学科的带头人,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刘道玉多年后说。他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文、法、理、信、技、管的办学模式,陆续对武大的专业进行合并、新建和重建,先后恢复了法律系,新建了新闻学系、金融学系、统计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病毒学系、建筑学系、环境科学系等,一个新型的多学科的综合大学逐渐形成。

刘道玉的改革后被称作“珞珈山奇迹”,堪为教育史上的华章。

中国大学校长成千上万,但改革开放迄今,能作为教育家被铭记的惟有三人:丁石孙、刘道玉、朱九思。

丁石孙,1984年至1989年担任北大校长。季羡林曾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

刘道玉,1981至1988年担任武大校长。学生们称呼他是“永远的校长”。

朱九思,从1953年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建校伊始,就是主要领导,直至1984年。一言以蔽之,他乃“华工校父”。

说来也怪,这三段燃情岁月中的两段就发生在武汉。武汉还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呢。

刘道玉主导的“珞珈山奇迹”影响最大,是1980年代绕不开的重头戏。

这大戏中的一折就跟吴高福和武大新闻系有关。

2

尽管武大官方把本校的新闻教育追溯至1983年成立的新闻系,而实际上,应把时间前移7年,从1976年中文系新闻专业成立算起。

特殊年代里,武大建有两所分校,即1966年在湖北襄阳建立的襄阳分校和1970年在湖北荆州建立的沙洋分校。1977年两所分校停办。

武大中文系教师樊凡曾在沙洋分校“搞斗批改”。1976年6月,他被调回武大总校中文系,系教改小分队队长李希贤对他说:“我们从教改的角度出发,打算办一个新闻专业,你是系里唯一搞过新闻的老师,希望你来负这个责。”

那年樊凡43岁。他在本该大展拳脚的年纪遇上了“文革”,无端牵扯进李达“三家村”冤案,被打成“黑帮分子”,押送到乡下劳动。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自1953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直至1966年。饶是他在党内外德高望重,也难逃冲击,并祸连多多。

樊凡因此被“挂”了整整10年。基于对工作的渴望,他爽快地答应了李希贤。

说干就干,武大中文系不仅“自主”成立了新闻专业,把1975级工农兵学员中的49人调过来,作为学员来进行教育,还一口气凑了10多个老师。

“复课闹革命”虽已几年,但书店里没有一本新闻学教材。樊凡费了好大的劲,才从北大弄来一本《新闻理论讲话》,从复旦弄来一本《新闻写作》。

《新闻理论讲话》为北京朝阳区工农通讯员和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1973级工农兵学员编,全书主要是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和批林批孔,而不是构建新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新闻写作》为复旦新闻系老师和1975级工农兵学员所编,虽介绍了消息、通讯、小故事和广播稿等常用文体的写作,但不到全书的八分之一,目的也不是告知写作规律,而是如何使媒介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其余篇幅则是推荐范文,如何开展革命大批判。

用这样的教材,很难帮助学生建立新闻记者应有的知识结构。樊凡以前在报社工作时,曾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他就把这三本书揉合在一起,对学员进行讲授。

当时,“左”的风气笼罩学坛,否认教学规律,否认“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用 “典型产品学科”、“任务带学科”来取代。

樊凡及新闻专业的老师们在当时高压的空气下,不得不跟着潮流走。在“任务带学科”的思想指导下,把学员们带到工厂和农村去“开门办学”。

1976年秋,武大新闻专业又招了一个班。樊凡意识到“任务带学科”根本“带”不动,必须提高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建设。他向系里建议,派人到人大、复旦去进修,让没有新闻从业经历的老师到传媒挂职,还请了一批老记者编辑来兼课。

正当一切向好时,1978年年初,武大新闻专业骤然被叫停。

多年后,樊凡说:“新闻专业的宣布下马,事先没有与我们这些当事人打招呼,更没有征求我们意见,事后也没有人出来解释。当时刚刚结束是非颠倒的政治环境。领导说一不二,我没敢去问,更不敢去争“生存权”,只是十分痛惜。”

站在当时决策人的角度,事出亦有因。中文系是武大的根基之一,“文革”前,武大中文系发展到了鼎盛期,章(太炎)黄(侃)学派的谪传弟子在此,全校五个一级教授,有两个在中文系。经历一系列运动后,武大中文系元气大伤。到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当儿,武大要集中力量重建中文系,舍弃刚起步的新闻专业,倒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武大校领导如果目光长远,魄力更大,能从国家对新闻人才和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来考虑,在拨乱反正中不将“脏水同小孩一起泼掉”,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3

历史的走向也确实如此。

中国新闻教育真可谓跌宕起伏。没有一个行业像传媒这般,与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勾连如此之深,当挟时力时,一文能动天下,却又长期被裹挟,合理性被充分稀释。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中国新闻教育发轫之初,其理念就与世界同频。

1908年,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在密苏里大学创办。10年后,即1918年,蔡元培在北大创办新闻学研究会,这是是中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标志中国新闻教育的开始。

蔡元培邀请徐宝璜和邵飘萍担任导师,前者是中国新闻教育第一人,后者是中国报业的奠基人。

北大新闻研究会规定“校内外人均可入会为会员”。从1918年10月到1920年12月,共有一百多位学员参加学习。

据《北京大学日刊》报道,1919年10月16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蔡元培亲自向55人颁发了听课证书,分为听讲一年和听讲半年两种。

毛泽东名字出现在32名“听讲半年之证书”上,但他因母亲生病,早已返回湖南,没有到现场领取证书。

这半年的学习给毛泽东带来极大影响。他后来创办了《湘江评论》和《新湖南》。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回忆,在新闻学会里,“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斯诺就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密苏里大学成立新闻学院时,校长黑尔说:“如果报业只是印刷者的技术或买卖,或者只是在印刷工厂的管理,或是新闻的采集与传布,或是这些都加在一起,我们便不能承认这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1924年,燕京大学创办新闻系,秉持同样的理念, 提出“新闻教育对中国将来的发展有重大关系”,教育目的除了“职业训练外,还要注意人格培养”。

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社会教育,有赖报章……从事于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既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念;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规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这是建系之时,《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简章》对办学宗旨的阐述。

燕京大学新闻系第二任系主任梁士纯也认为,“若是新闻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顾其自身的生活,而在改革或倡导上无所贡献,那么中国新闻事业的前途就极其阴黯,那么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这种新闻机关,也就没有存在或发展的价值了”。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他在宋庆龄的帮助下,辗转来到陕甘宁边区访问。一年后,在英国出版《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引起轰动,向全世界第一次介绍了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二战期间,中国驻外记者中有90%是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包括著名记者、作家萧乾,二战时,他奔赴在欧洲战场采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燕京大学新闻系被并入北大中文系编辑专业(后改为新闻专业)。复旦新闻学系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的独立新闻教育院系。

1955年,人大新闻系成立。

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并入人大学新闻系。

“文革”前,国内只有复旦、人大、暨大等四五所院校还保留有新闻学专业。

“文革”后,新闻学教育更是成为了“重灾区中的重灾区”。到1970年,国内几乎已经没有新闻系,除老弱病残之外,新闻专业老师全部被下放到农村或“五七干校”。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新闻教育的恢复发展实际上是从负数开始的。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开设新闻系的大学只有3所,在校学生不超过100人。

1982年,教育部和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一线记者存在约10万人的缺口,而当时新闻专业在校生1500多人,人才需求和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1983年5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新闻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新闻教育的改革问题。

“这次会议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说。

重点大学纷纷增设新闻系或新闻专业。武大新闻系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

假若武大新闻专业没有在1978 年被贸然叫停,到1983年,肯定已颇有一番规模。

诚如樊凡所言:“我校当年成立新闻专业,本是顺应潮流的改革之举,却又浅尝辄止,退了回去,真是可惜。否则,我们在新闻教育上就多赢得了五年宝贵时间,前面的探索必会成为后面的镜子,工作会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一支十多人的教师队伍不致走散,后来成立新闻系时又从零开始到处寻人重组班子。”

4

吴高福受刘道玉之托筹建武大新闻系时果真就是从零开始。

1980年代初期,包括武大在内,整个中国,都像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实验场,热火朝天,就看创新者们怎样去利用条件,创造条件,任何徘徊和等待,就有可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当时,武大就给了吴高福两间房子,其它的就得他自己去想办法。

吴高福四处邀人。他先是找到了在武大中文系任教的刘家林和萧有成,问他们愿不愿意转到新闻系工作。

当时,刘家林和萧有成参编8年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汉语大字典》已杀青。经过考虑后,他俩就一口答应了。

“这样,我们仨实际上就成了武大新闻系的始作俑者。”多年后,已经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家林回忆说。

从武大中文系一同转入新闻系的老师还有樊凡、吴肇荣、秦志希、张金海、李敬一等人。

吴高福很快组成了九人队伍,又借了一辆板车,同几位同事一起到学校家具组拉回一些旧桌子旧椅子,就这样把武大新闻系的牌子挂出来了。

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担任名誉系主任,吴肇荣担任系主任,吴高福自己则担任系党委书记兼副主任。

武大新闻系的创业史开篇。

相较于中文、数学、化学等建校之初就存在的老牌学科,武大新闻系着实是一个新物种,但刘道玉给予了足够的扶植和关心。

开新闻摄影课需要设备,武大当时财政紧缺,最后是刘道玉亲自和学校设备处处长申报才得以解决。

当第一届新闻系学生找不到中央级媒体实习。刘道玉带着吴高福一起坐火车上北京,去《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广播电视电影等有关部门挨家拜访,希望对方能让学生实习,叩开这些中央媒体的大门后,学生们再去其他地方申请实习,也就容易了。

吴高福认为自己在武大改革中只是个小角色,办学遇到困境时,他往往找校长。“校长从未推诿,什么问题找他,都会给你回答、解决。“

5

刘道玉对武大新闻系另一个弥足珍贵的贡献是邀请何微出山。

何微,1916年生,是经历过南北征战的老抗大、老延安,曾在1950年代与吴玉章、徐特立等人共同执教于人大、北大和《中国青年报》新闻班,并在1960年代领导创办我国西部第一个新闻系——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

1980年代,在中国新闻学界,有“北甘、南王、西北何”的称谓,都是泰斗级人物。

“北甘”,人大新闻系的甘惜分;“南王”,复旦新闻系的王中;“西北何”,即何微。

1984年,吴高福手持刘道玉的亲笔信,三顾西安,终于把何微请到武大,创办了武大新闻研究所。

何微说:“我来武汉大学,一不为官,二不为名,三不为利,为的是把武汉大学新闻系办成全国第一流的新闻系,为的是把我们的学生个个都培养成合格的新闻人才!”

1984年9月,刘道玉主持召开学校党政联席特别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办好新闻教育”的问题。何微提出了六点意见,如下:

一是要把武大新闻系办成全国第一流的新闻系。

二是要创造条件开办微电子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和主持专业。

三是要建立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新闻系学生要实行“双学位”制,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四是要办好一个新闻学术期刊,并使之影响全国。

五是要面向未来,增加新学科,如新闻管理学、比较新闻学、尤其是要重视微电子新闻学。

六是要建立图书管理、资料管理、电脑数据、信息传播研究四结合的智据科学,运用电传及计算机进行信息储存、分析与检索。

今日回顾,何微的新闻教育思想是何等的超前。在他的指导下,武大新闻系迅速成为我国新闻教育与研究的重镇之一。

刘道玉后来回忆道:“1984年秋,何微先生以六十有八的高龄只身南下,领衔创办武大新闻系。由于他卓越的学术水平和领导才华,武大新闻系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迅速提升,从较晚起步的一个新闻系,一下进入全国大学新闻系的前三甲。过去,在我国新闻界有“北甘、南王、西北何”之说,后来就变成了“北甘、南王、华中何”的三足鼎立之势,至今这种地位依然保持不变。”

1988年,刘道玉因故去职,何微萌生退意,但还是不辱使命,在武大继续执教,直至1992年返回西安。

此后,每当忆起在武大工作光景,他总说:“这八年,我今生无悔!”

1999年,何微去世。

2009年3月,何微先生新闻思想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刘道玉致信说:“每当我回忆武大新闻系成长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何微先生的巨大功劳,他以精湛的学术、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忘我的奉献精神,给我们武大新闻系的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是他留给武汉大学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6

1984年9月,武大新闻系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共79人。

当时,系里只有总面积三五十平方米的几间房,冲洗照片的暗房由公共厕所改造而成。1000多元经费只够买来了5台“珠江”牌相机。处处捉襟见肘。

除了9名初创员工,吴高福还想办法从业界挖来三人。在湖北潜江广播站工作的罗以澄、在湖北咸宁日报工作的胡武、在湖北日报工作的苏承雪,都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吴高福通过湖北省委宣传部将他们都调入武大。

另外,吴高福还想尽办法,从复旦新闻系和本校其他院系的1984年毕业生中,选拔了夏琼(复旦新闻)、张昆(武大历史)、周光明(武大历史)、强月新(武大哲学)、冉华(武大文学)、姚曦(武大经济)等六位青年人充实教师队伍。

创业维艰。吴高福感慨地对1984级学生说:“你们这一届学生是我们的试验品。”

在人大新闻系和复旦新闻系的模式之外,武大新闻系决定依托本校人文底蕴,另辟蹊径,当时排了很多文学的课程。光是古代文学,每周上8课时,此外还上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写作等。

罗以澄是当时的副系主任,他外出开会,别人会嘲弄说,“罗以澄,你们武大要办第二个中文系。”

樊凡是另一名副系副主任,主持教政。他结合此前在中文系新闻专业的摸索,痛定思痛,不仅强调打好基础,强调严格的技能训练,还冲破 “就新闻论新闻”的框框,提倡用多角度、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新闻写作,建构了新闻写作的方法论。

他曾在课上,让学生以“李谷一放弃铁饭碗,自己办了一个歌唱团”为主题,从政治、经济学、给商界人看、给李谷一的粉丝看等不同视角写5条导语。如果写重复了,就打0分。

有人不同意,告到了北京,教育部有关领导半年内四次找樊凡谈话,谈的是同一话题:“你们办的是不是新闻系?”

樊凡耐心解释,并继续坚持。最后教育部也不再存疑,并当面对他说,要把武大新闻系当作“老三”来培养(老大老二分别指的是人大和复旦)。

武大新闻系无意中趟出一条跨学科的路径

如,吴肇荣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家型记者》【注:武大新闻学院官网写作《作家型记者》,有误】,开拓性地研究了新闻与文学的结合。

罗以澄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专业核心基础课“新闻采访学”,一门课讲了二十多年,成了国家教学名师。

多年后,罗以澄反思,武大新闻系算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弱势反而变成长处。“笔杆子的后面、技巧的后面,是文化底蕴的问题。特别是学新闻,你要去判断、去分析一些事情,这些都不看专业技巧,而是背后思想的问题。”

7

学者潘忠党在论文《成名的想象》中说, 1980年代初,新闻界最重要的几个事件和最著名的一批新闻工作者,无不凸显新闻从业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和未来的深切关注。他们受新闻职业理念影响,大胆进行新闻改革实践,也拓宽了新闻从业者构建专业形象和名望的话语空间。

1980年7月,《工人日报》刊发了通讯《“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说明了什么》,开启了改革开放时期“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信息公开、行政问责等的先河”。

这一切不仅诱惑着新闻从业者,还感召了一批新闻学者。

武大媒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就是误打误撞进入新闻行业。1985年,他从武大图书馆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本安心治图书馆学,但新闻改革的浪潮把他卷进了新闻行业。

1987年5月,大兴安岭林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火灾。《中国青年报》记者奔赴火场,经过30多天的采访,完成了中国新闻史上佳作——《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

1987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和《本溪市委、市政府的一封吁请信》,并在随后通过多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姓“社”、姓“资”的大讨论。

这些媒体事件展现新闻作为社会变迁的工具的魅力,单波忍不住“跨入热闹而又贫瘠、充满创造机会的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跟随樊凡攻读研究生。并在樊凡的引导下,走向中西新闻比较研究。

1990年代更是风起云涌。媒体在改革关头屡屡发挥重要作用。

1992年3月,《深圳特区报》头版推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篇文章被称为“历史关头的雄文”。

1993年3月,中央电视台决定将一套节目将开播时间调整到了7点,准备安排一档反映社会热点的节目。这个节目就是《东方时空》。

后来,《东方时空》又孵化出子栏目《焦点访谈》。美国《纽约时报》曾评价《焦点访谈》是“每天吸引三亿人”的电视栏目。

1994年5月,《四川日报》51岁的副总编辑席文举受命创办一张城市报纸不久,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破壳而出。

随后,《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三湘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大河报》、《华商报》等市场化媒体快速崛起,契合了经济高速发展下民众对资讯的渴求。

到1999年,全国已经有近30家有相当规模的都市报,广告收入过亿者比比皆是。

业界热火朝天,教育界不遑多让,全国高校陆陆续续在增办新闻专业,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到1999年,全国的新闻学教学点达到了124个。

8

方外别有洞天。但武大新闻系并没有急切地扩大规模,到1995年,武大新闻系改组为新闻学院时,也才三个专业。

除了1984年对外招生的新闻学专业,还有1987年增设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及1993年增设的广告学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武大广告学专业发展速度飞快,这离不开学术带头人张金海,他开创了珞珈广告学派。

1990年代初,广告学还是新兴专业,可用的教材比较少,张金海就组织力量,自编了一套广告学教材,经出版社和相关部门审评后认为质量不错,可是武大新闻系拿不出出版费,于是张金海就自己借了十万元把教材初版了,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课无教材的状况。

吴高福出任武大新闻学院首任院长。3年后,张昆接任院长。

张昆,毕业于武大历史系,就因曾在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过一个中国近代史讲座,武大校方认为他是个在广播电视方面有潜力的人才,将他分到新闻系当教师。

本科学的是历史,怎么教新闻呢?深思熟虑之后,张昆主动报考了人大新闻系研究生,1986后重回武大执教。

与张昆有同样经历的还有石义彬,他先后毕业于武大外文系和哲学系,1986年起,在武大新闻学系任教。为充实教学和科研水平,他于1987年到1989年远赴美国西东大学传播学系学习。

这就为武大新闻教育埋下了传播学的种子。

传播学引入中国,对中国新闻学有划时代的意义。原来的新闻学之所以在高校地位不高,就是因为新闻“无学”。但传播学是真正学理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传播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吸收了大量学科理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内便有一些传播学研究,但影响非常小。1982年5月,传播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来华访问讲学,并提出了向中国系统介绍传播学的设想。这成为了传播学正式进入中国的开端。当年的11月,全国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年底,《传播学(简介)》一书成为了大陆地区的第一本有关传播学的著作。

导入传播学后,中国新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从无学到有学,慢慢在高校站住脚。

1997年,教育部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9

2000年,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随之,武大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担任院长。

这一年 ,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始招收新闻学博士生,学院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继人大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北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复大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等之后,武大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也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俗称小基地)。

此外,继复旦之后,人大、武大、清华也获准设立国家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俗称大基地)。

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牢牢站稳了第一阵营。

科研是硬实力,但新闻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1983年的夏秋之交,吴高福去复旦新闻系取经,王中生病在家,吴高福登门拜访,并告知武大要办新闻系时,王中特别高兴,虽躺在躺椅上不停地咳嗽,却谈兴大发,接连跟吴高福谈了三个下午。

第三天,当吴高福告辞已走到门口,王中叫住他说:“小吴,你们武汉大学要教出几个敢说真话的记者来。”

“做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任的传媒人”是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训。

对照人大新闻的“京派”和复旦新闻的“海派”,武大新闻毕业生们有一股独特的气质,也许这和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有关。

位处华中,九省通衢,熏陶出开阔的胸怀和高远的眼界。同时码头文化浓厚,则造就出敢作敢为敢闯的勇猛风气。故此,美国史学大家罗威廉把汉口视作中国早期市民社会的样板。

从1984年迄今,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培养了16000多名学生。试举数人:

窦文涛(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薛晓峰(广东政协副主席、原《广州日报》总编辑)

任卫东(新华社副总编辑)

刘汉俊(“学习强国”总编辑)

王慧敏(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赵铁骑(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欧阳常林(原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总经理、湖南电视台台长)

陈菊红 (腾讯副总裁,前《南方周末》著名记者)

杨瑞春(腾讯网副总编、前《南方周末》著名记者)

万静波(前《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

王跃春(原《新京报》总编)

段功伟(原南方日报社编委,原《南方周末》总编)

从玉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

王景春(摄影家,原《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

赵青(摄影家,原《深圳晚报》编委、摄影部主任)

……

同门师兄弟,作别珞珈,既能北上进入央媒成就不凡事业,也能南下在市场化媒体搅皱一池春水。看似泾渭分明,却又源出一脉,唯独武大新闻一家。

10

不可否认的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传媒行业到底是走向了歧路。

在学术史层面,2023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25周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等人做了一项专门的研究。

从1998到2022年,9种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共刊发论文47593篇,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2881篇)、中国人民大学(1835篇)、复旦大学(1819篇)、武汉大学(1003篇)和南京大学(924篇)。

不过,本土真正有原创能力的新闻传播学者屈指可数,目力所及,也只有:尹韵公(新闻史)、喻国明(媒介经营),陈力丹(马恩新闻观)、黄旦(新闻传播理论)、单波(中西新闻比较及跨文化传播)、陆晔(新闻传播理论)、何道宽(传媒翻译)。

豆瓣上,8分以上的新闻传播学专著也是寥寥无几。主要有:

单波:跨文化传播 (武大)

胡百精:公共关系 (中传)

黄旦:新闻理论  (复旦)

陈力丹:新闻理论 (人大)

陈昌凤:新闻史 (清华)

吕新雨:纪录片 (复旦)

张志安:媒体人访谈录 (复旦)

侧面印证,中国的新闻传媒学术研究前路依旧漫漫啊。

更揪心的事还不止如此。

2006年,转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后,张昆更多扮演的是新闻教育家。他在专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中发出呐喊,“如果越来越多的公民不再去阅读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调查、认证和职业处理程序而确认的信息(我们称为‘新闻’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价值,那么新闻职业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功能。相应地,新闻业也就失去了它的‘品牌’,它的特殊地位。”

遗憾的是,这一现象正在发生。而高校并未拿出有效的应对举措,还在一味扩招。

截至2022年底,全国719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共有1391个专业教学点,共计29万余名学生。而据2022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中国持有记者证人数19.4万余人。

更为严重的是,国内新闻院系 “千校一面,千院一面,千系一面”,缺乏属于自身的特色与风格。

一方面是新闻学教育规模狂飙突进,一方面是整个传媒生态在急剧恶化。

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时代需要改革家。此时此刻,不由得分外思念刘道玉。

由于身体每况愈下以及其他原因,2008年3月22日,刘道玉做了最后一场公开演讲《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

演讲结束后,他宣布:今后不再为校内外的学生作演讲;不再参加社会重大活动;不再担任任何社会兼职。

那晚,学生们热烈的掌声长达半小时,所有人都不退场,刘道玉只得缓慢穿过人群,但未料到千余名学生尾随出来。他不停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11

当我们纪念武大新闻40年时,我们其实在纪念那段改革往事。

1984年作为青年才俊留校的毛头小子强月新现已两鬓飞霜,他执掌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有6年了。樊凡和秦志希已经去世,吴高福、罗以澄、张金海、石义彬等均荣休。就连与他同届的夏琼也退休了。

去年四月,秦志希去世后引发诸多缅怀。他讲授的沈从文作品赏析曾是几代武大新闻学子的记忆。

沈从文说,“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新闻何尝不是一条河。

1994年,为拓宽单波的学术视野,樊凡把他引荐给武大哲学系教授郭齐勇(原武大国学院院长),攻读博士,研习中国哲学。

单波读博时,樊凡专门送他一本《辞源》,助其解惑,并在扉页上写着:“只要沿着河流走,就一定能找到大海。”

参考资料:

1,《刘道玉:没时间驻足回望》,南方人物周刊

2,《“这八年,我今生无悔!”——记何微教授在武汉大学锐意进取、创新的峥嵘岁月》,车英

3,《新闻院的那些旧闻》,吴高福

4,《屐齿印痕诉当年——我校新闻教育发展历程回顾》,樊凡

5,《激情澎湃的岁月——忆1983年“人大”新闻系教师进修班》,刘家林

6,《回到1984年的新闻院》,罗以澄

7,《缅怀恩师樊凡:清泉心上流》,单波

8,《罗以澄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刘建明

9.《吴高福与初创期的武汉大学新闻教育》,刘建明

10,《立德树人“新闻老兵”——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武》,刘思维

11,《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历史与展望》,赵玉明

12,《讲述70年高校传播学变迁史》,李良荣

13,《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光明日报

14,《百年奠基:论徐宝璜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贡献和遗产》,出版参考

15,《学科30年嬗变之新闻学:从“分枝”成长为“大树”》,科学时报

16,《《冰点》主编从玉华:那张业务桌子让我们对抗着流量焦虑》,青年记者

17,《武大新闻系主任辞职信走红网络 称只想安静教书》,新京报

18,《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张昆

19,《成名的想象》,潘忠党、陆晔

20,《传媒变迁40年:那些改变的和被改变的》,新京报传媒研究

21,《何以自主?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1998―2022年)——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理论的内容分析》,廖圣清等

22,“Journalists Sense Turmoil in Their Industry Amid Continued Passion for Their Work”

来源:猛哥(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MrnXnfcf_KDUt1pMJoU6w
编辑:郑程程

376#
发表于 2023-11-30 12:10:36 | 只看该作者
98岁新闻史泰斗方汉奇,关门弟子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23年1122日下午,一场寻常又有些特殊的博士论文答辩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举行,寻常的是人大每年都举行数百场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特殊的是这次论文指导老师是年届98岁的人大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



而方先生指导的最后一名博士生周航屹研究的对象,是担任过人大新闻系首任系主任的安岗。安岗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的“三八式”新闻干部,解放后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改革开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和《经济日报》总编辑,是少见的在新闻实务、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三方面都担任过领导并卓有成就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
答辩委员会由五人构成,其中来自新闻学界的李彬、李秀云、王润泽、邓绍根四位教授都是资深的新闻史专家,还有来自业界的《经济日报》高级编辑丁士,他们就论文所关注的安岗新闻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辨析,答辩委员会宣布全票通过答辩,同意建议授予周航屹博士学位。
论文指导老师方汉奇先生从教至今已整70年,被视作新闻史领域泰斗,从当年全国范围内新闻史教学队伍仅有两人,到今天新闻史人才队伍威武雄壮,他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
建国初期的新闻史教学主要参考的是民国新闻史学家戈公振编写的《中国报学史》,而这本书只写到1927年,在这之后的历史几乎没有涉及,相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共产党人的办报历史更是完全空白。因此,要上好课,方先生只能自己“找米下锅”,跑遍北京城的各大文化场所,搜集书籍资料超过两千份。
1978年,临近中国人民大学建校30周年,方汉奇想写一本《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小册子”向学校献礼,原本计划篇幅为七八万字,在一年之内完成写作,可这个话题却在写作中逐渐延展开来,直到两年后,这部5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才完成,书中论及报刊超过五百种,报人超过一千五百人,纠正前人著述失误二百余处,是继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中国新闻史又一权威著作。
此外,方汉奇还耗时13年、拉起一支超过五十人的队伍,组织编撰了三卷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这是新中国新闻学科第一个有外文译本的专著,随后又组织编撰了《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前后历时超过20年,这两部著作后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里程碑”。方汉奇先生围绕《进奏院状》、满文《京报》、邵飘萍的共产党员身份、《大公报》与共产党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议题“打深井,做个案研究”,身体力行地为学界后辈展现了其扎实、严谨、深刻的学术品格与学人风骨。
与此同时,方汉奇先生还始终致力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工作。他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首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后,带领诸多学者将新闻学从原来文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为新闻传播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他和宁树藩发起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并担任第一、二任会长。如今,中国新闻史学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传播学学术团体,是新闻传播学界重要的沟通平台和联系纽带。
在教材建设方面,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是迄今国内外流传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新闻史方面的教材,先后发行三版,勾勒出了先秦两汉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全貌,在全景式反映中又注重求新求精,注重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规律的审视,先后获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累计发行超过四十万册。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方汉奇先生的学术生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自发贯彻,这从其指导博士论文选题上也可见一斑。以周航屹的博士论文为例,《安岗新闻思想研究》聚焦于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安岗的新闻思想,旨在从新闻战线杰出人才的角度,映照党和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历时过程和共时维度,总结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有机组成和专业遗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闻业和新闻学梳理参照资源、明确未来进路。
据了解,近年来以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如吴玉章、陈望道、张友渔、穆青、郭超人、范敬宜等为重要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层见叠出,这彰显了新闻史研究中一种立足中国实践的本土期许和回应中国问题的自觉意识,有利于党领导下新闻媒体政治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的深化,从而催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方汉奇教授被称作“百年中国新闻史守望者”,也是新闻传播学界的一面旗帜。周航屹博士论文答辩的顺利通过,也为方先生70年的新闻教育生涯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点,方汉奇教授的学术生命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其学术精神和治学理念将在受其影响的广大学者、业界人士及新闻传播学子身上得到赓续,这一代新闻人亦将高举从先辈手中接过的火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及学术事业之中,继承并发扬其优良工作传统,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将新闻工作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做到群众心里,做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BY2jZgyT2sx5dAZ2CMkyA
编辑:潘洁


377#
发表于 2023-12-3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在深圳大学举办,获奖名单发布

12月2日,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暨“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在深圳大学隆重举办。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主持大赛开幕式


作为备受学界广泛认可、更在社会层面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赛事品牌,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来到了“创新之城”深圳,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校与媒体1300余支队伍参赛,报名人数高达6000余人,复赛投票网络总热度近300万。经过决赛的激烈角逐,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13个优秀数据新闻作品获得一等奖。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


开幕式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提到,数据新闻是未来新闻发展的方向之一,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长、壮大,成为一项贯通学界与业界、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业界新闻生态数字化转型的全国性赛事,融合了当下的跨学科思维逻辑,培养了具有创新合作精神的新时代文科卓越人才。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发言


深圳大学李永华副校长在致辞中提到,人工智能和信息传播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挑战,而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在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理事长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勇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理事长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勇院长提到,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积极响应了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和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提供了多元包容的交流平台,对国内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本届大赛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一次全面展示,是对新闻价值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对新闻发展的一次大胆想象。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前院长黄煜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前院长黄煜教授指出,从“小众”走到“大众”,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整体数据新闻产业蓬勃的趋势恰相契合。作为学术盛事,大赛已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标记性赛事,书写着历史,创造着历史,推动了整个中国新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方向的模式转型,成功影响更多高校开设数据新闻相关课程,为培养优秀的融媒体内容制作者不断蓄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信训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信训教授提到,自中国数据新闻大赛2015年创办以来,他亲眼见证了赛事规模和影响力的逐年扩大,他相信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是新时代中国新闻教育实践创新的开拓者,赛事的开展能够帮助广大新闻学子在实践中培养数据素养和跨媒体叙事能力,提升广大新闻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实践型新闻人才。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往届优秀指导老师代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倩教授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往届优秀指导老师代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倩教授表示,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启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数据新闻人才,大赛作品聚焦国际热点、社会民生、文化文物等议题,参赛队伍用交叉学科的视角思考问题、深入探讨,展现了对时代的敏锐嗅觉与人文关怀。

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开幕式现场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350余所海内外高校,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联社、南方周末、大众日报、中铁五局华南公司等数十家单位共1300余支队伍参赛。最终,共有130支队伍突出重围在深圳大学参与决赛。
经过一天激烈精彩的答辩,《电影里的中国故事出海之路:如何用影像“源代码”解读电影模式?》《“城”与“村”:夹缝之间的栖身地》等13个作品获得一等奖;《“老漂族”:徘徊在他乡与故乡间的他们》《AI诈骗越来越“全民化”,它到底离我们有多近?》等26个作品获二等奖;《漂洋过海的我——最萌外交官出差史》《数说童年创伤:与自己的“内在孩童”和解》等40个作品获三等奖。大赛还评选出优秀奖、最佳数据驱动奖、最佳可视化奖、最具传播力奖、AIGC创作优胜奖、最佳个人奖、最佳组织奖,以及突出贡献奖、优秀指导教师奖、最佳评委奖、优秀会务工作者等奖项。

第九届数据新闻大赛交接仪式

据悉,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创立于2015年,由西安交通大学陈积银教授发起,现已成功举办八届。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闭幕式的现场,大赛创始人陈积银教授宣布第九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将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

- 获奖名单 -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单项奖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潘洁




378#
发表于 2023-12-4 23:5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转型中的守正与创新:红星新闻典型案例解析》出版
近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合作编纂的《转型中的守正与创新:红星新闻典型案例解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四川大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案例课程建设项目新闻采写实践与讨论案例库及主编出版的媒体融合案例丛书第三册,是继县级融媒体优秀传播案例评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号运营实例解析后,又一例促进业界与学界教学互动、有效拓展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研习成果。
全书共七章,分别以主题策划”“重大新闻”“深度调查”“社会民生”“特别聚焦”“公共服务”“海报设计类别呈现24个典型案例,红星新闻参编团队51位新闻从业者分享了他们的报道经历与见闻,29位学界相关学者参与案例评析工作。每个案例设置案例简介”“创作札记”“专业评析”“延伸案例板块,旨在详细展现报道及策划的来由。书中案例分析配有相应的报道图片和相关案例页面图片,案例末尾附有延伸案例二维码,读者只需一扫即可快速获取更多内容。
2017年脱胎于地区主流报纸《成都商报》以来,红星新闻深耕本地、辐射全国、放眼全球,以大时政”“大财经为主带动内容建设,逐渐探索出从区域主流传统媒体到新型移动融合媒体的转型路径。背靠成都传媒集团的传媒布局,借力传统纸媒背景与移动互联网络的技术红利,红星新闻投身日益丰富的新闻实践,为新时代下传统区域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地区经验与案例参考。
本书将红星新闻发展六年来的报道范例与专家学者的解析梳理集结成册,既为主流媒体总结自身提供经验沉淀与学理参照,更为新闻传播学的学子们及新闻爱好者、相关研究者的研读,提供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经验材料。
来源:红星新闻
链接: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appid=wxf6e7ec782ef2649d&redirect_uri=https%3A%2F%2Fapp.cdsb.com%2Fcdsb_app%2FapiW%2Fget_wx_openid%3Forig_url%3Dhttps%3A%2F%2Fstatic.cdsb.com%2Fmicropub%2FArticles%2F202312%2F81b5e91284a58eddc4c54a837a30de26.html%3Fwxopenid%3DoBCTzjsNVrfdpt1rhTRq6UQNth_4&response_type=code&scope=snsapi_base&state=STATE
编辑:洪韵

379#
发表于 2023-12-11 21:34: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第10所传媒院校来了!


202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转设更名为昆明传媒学院。

转设更名完成后,昆明传媒学院将成为我国第10所传媒院校。中国“十大传媒院校”都有哪些呢?

01
中国传媒大学


校史沿革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1959年2月13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给中央广播事业局局党组的书面汇报中,由倪正义正式提出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问题;同年4月2日,教育部计财计(16)第183号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广播学院。

1961年6月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

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国文办字3 67号文件),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

1965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决定将福庄北京石油学校作为学院新校址。

1970年5月,学院被江青反革命集团指为“黑基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再次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得以恢复重办。

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02
浙江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78年的中国,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

初创时期是一所培养新闻与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中专学校,由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校址位于余杭和临安交界一个叫万市的山村。

1982年11月,学校搬迁到杭州市拱墅区时称“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

2000年,学校成为一所具备一定规模、办学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4月,国家广电部下达《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学校事》,以正式文件批复浙江广播电视厅同意扩建、合办一所广播电视新闻学校。同年10月,国家广电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

1994年,学校经国家广电部同意、报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转型

2000年5月,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广电学校与已经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广电高专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待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定时,再向教育部正式申报成立。

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

快速发展

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新校区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顺利建成。

03
山西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83年,建立华北广播电视学校。

1990年,在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基础上成立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仅有的独立设置的广播影视类成人高等院校。

2000年9月,按照国务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划转山西省,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管。

2010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在学院基础上“筹建山西传媒艺术学院”。

2013年,在全国高校设置会议上,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顺利通过,成立山西传媒学院。

2013年7月15日,山西传媒学院正式揭牌,成为继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后独立设置的中国第三所公立传媒本科院校。

04
南京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4年9月16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举行,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传媒大学申办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正式宣布成立建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性质属非赢利性的本科教学层次的独立学院。

2020年2月26日,教育部公示了《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拟同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学校南京传媒学院。

2020年3月18日,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规定及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结果,经教育部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同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

2020年4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的通知》。

05
河北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0年,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成立。

2001年,学校艺术体育系创建。

2005年3月,教育部批准筹建本科层次的河北影视艺术学院。

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北传媒学院,成为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

06
四川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97年,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成立。

2001年,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成立。成都理工学院更名成都理工大学,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2013年,教育部批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改建为四川传媒学院。

07
武汉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4年6月,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

2007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2016年1月26日,教育部拟批准设置武汉传媒学院。

2016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转设为:武汉传媒学院(教发函[2016]91号),学校标识码为4142013686,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0000人。

2016年6月6日上午10时,武汉传媒学院转设揭牌仪式在凤凰演艺厅隆重举行。正式转设更名为武汉传媒学院。

08
辽宁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91年,辽宁欧美艺术专修学院创建。

2005年,辽宁欧美艺术专修学院升格为辽宁美术职业学院。

2008年,学校搬迁至如今辽宁传媒学院沈北路校区,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30号。

2014年,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升格为辽宁传媒学院。

2014年7月起正式开设本科专业。

09
天津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2021年2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天津传媒学院。


10
昆明传媒学院(新转设更名)


2002年,创办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

202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转设更名为昆明传媒学院。


来源:广电业内(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1Sp6B6mlXgPIRGaDx4nLQ
编辑:秦克峰



380#
发表于 2023-12-17 23:57: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3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

12月16日,2023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暨“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新民晚报》“老外讲故事”短视频、“四川观察”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九派新闻平台矩阵号运营、福建三明尤溪融媒体中心、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人物》公众号入选“2023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本年度十大案例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连续第七年发布,反映了各类媒体在融合传播、技术应用和舆论引导中的前沿探索,具有显著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2023年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及推荐语

(排名不分先后)

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

推荐语: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一部部冷门著作变身“热典”。节目两季收获全网超400个热搜热榜,主话题#典籍里的中国#阅读量累计超30亿,两年内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多次行业荣誉,被广大网友赞为“总台神仙综艺”。

案例: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

推荐语:近年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的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如该报《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掀起巨大的舆论冲击波,该省“隐性首富”因“非法采煤”被判刑,副省长主动投案,另有16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被调查,为祁连山青海片区生态乱象彻底治理做了直接的舆论推动。十八大以来,《经济参考报》共有7篇舆论监督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记者王文志荣获第17届长江韬奋奖。

案例:《新民晚报》“老外讲故事”短视频

推荐语:近年来,新民晚报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其中“老外讲故事”系列连续三年均达10亿流量级别。从2021年4月第一季《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平地起惊雷,到2022年第二季《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的现象级爆款,到2023年年初第三季《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的守正创新,再到10月第四季《“一带一路”促共赢》,《老外讲故事》系列产品在迭代与革新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这项融媒体产品已获多项荣誉,用实际行动和传播效果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案例:“四川观察”全链路服务平台

推荐语:四川广播电视台于2017年起逐步构建起以“四川观察”等新媒体旗舰产品,发挥广电媒体在视频、直播方面的优势,差异化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经过6年多的持续发展,“四川观察”已搭建起涵盖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微博、B站、视频号等的新媒体矩阵,全网粉丝超1.35亿。从一个出圈账号开始,“四川观察”已成功打造出具备互联网传播运营、整合资源、联接用户、产业服务等能力的新型全链路服务平台,实现了省级广电主流媒体自我造血式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组织创新和整合资源,协助更多主流媒体携手向“品牌型新媒体”转型之路。

案例:《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

推荐语: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大型综合性晚报,《深圳晚报》坚定推进都市媒体转型,积极拥抱新技术、营造新场景、重组新业态、布局新经济,持续打造以创意为驱动、以“特种战队”为骨架、以超级协同为运行机制、以“全闭环融媒体”为生态平台、以大传播为内容生产格局的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近年来,深晚文化创意综合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优化、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新赛道和新业态不断涌现,2022年文化创意综合服务营收体量较3年前增长近4倍,趟出了一条新型都市传媒的创新转型之路。

案例:“九派新闻”平台矩阵号运营

推荐语:一个后发媒体如何快速发展?九派新闻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积极参考。长江日报社2020年10月以全新主体、全新机制运营九派新闻,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网5400万粉丝、触达人次超5亿的新兴互联网媒体。九派新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团队一线采编人员占比达90%,推出了一系列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叫好又叫座报道产品。此外,九派新闻还在媒体技术赋能下建立起高效的全网分发系统,建立了内容自动匹配及审核机制,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实现日均千万级传播,实现一次生产最广传播的效果。

案例:福建三明尤溪融媒体中心

推荐语: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8年9月,下设融媒资讯中心、品牌传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筑牢基层主流宣传舆论阵地,深入推进媒体内容供给端改革,形成策划创意、内容生产、传播体系等系统性建设,创作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精品佳作。同时,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取得实效,有效促进信息传播、产业拓展及服务优化。中心探索的机制创活、技术创新、内容创优、产业创效“四创四融”模式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广泛影响。

案例: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

推荐语:这两年,腾讯新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新闻客户端的改革。效率感、获得感和共鸣感,是被重点提及的三个词,沿着这个方向,腾讯新闻开始重构和持续迭代在内容标准、产品和分发上的策略:在内容比例的优化上,高效清理低质内容,新增大量优质内容,优化产品体验,通过早晚报、夜读、秒懂、7X24快讯、精选频道,让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有效内容。今年,腾讯新闻强化了问答功能,目前平台上,已有1800多位答主就3000+热点事件为用户进行解读;在算法角度上,腾讯新闻也进行了在价值导向基础上的有价值和体验约束的算法升级。

案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

推荐语:在自媒体大为兴盛的新环境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秉持严肃写作的宗旨,记录普通人的悲欢故事。以真实的人物故事,留存历史底稿。力图在信息丛林中,为严肃阅读的人群提供选项。同时,在碎片化阅读占据主流的当下,为提升大学生写作水平,加深同学们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023年还推出“极昼大学生写作课”,将更多课程带进高校。

案例:《人物》公众号

推荐语:《人物》公众号致力于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人,是中文互联网领域优秀的非虚构报道提供者。该公众号以真实,深入为第一要义,擅长人物内心和故事的挖掘,讲究文本之美。同时又对社会现象有着独特的洞察和感知,善于剖析和把握社会情绪,和年轻人有深度链接。人物公号有600万粉丝,几乎稿件篇篇十万加,多篇报道达到百万加,多次登上热搜。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平原上的娜拉》等作品产生广泛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以长文著称的公众号,达到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传播效果。

区块链一周盘点‖信通院发布《区块链白皮书(2023年)》(附报告全文)

谢幕的世纪红玫瑰——革命家、艺术家、科普社会活动家苏菲逝世

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汤晓鸥去世


来源:新媒体研究杂志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tWAfV4u3K1qPTcaEy5jgg
编辑:秦克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