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61#
发表于 2023-9-13 17:2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年鉴品读 | 学人自述:甘惜分
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
1916年4月17日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一个穷困家庭。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1946年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1998年离休。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一个新闻学者的自白》《甘惜分自选集》和《甘惜分文集》(共3册)等,主编有《新闻学大辞典》,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新闻理论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作用等问题的专著。
治学自述
Artical
记得小的时候,天天盼长大。到了老年,却总想让时光倒流,返老还青,想多做一点工作,以弥补前半生的懈怠。可是日历一页一页翻过,一年过去,又是一个新年,屈指一算,今年我已活到99岁了。已经过去这99年,我到底干了些什么,说起来惭愧。我已经过去的这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段。前半段不到40年,经过了在穷困中挣扎的童年时代、朦胧的少年时代,到了战与火的青年时代,才勉强算作半个知识分子,拿起笔写点东西。那都是服从当时政治任务。经过动乱十多年,我的笔迹差不多片纸无存。那些应时之作,不是自己的独立思想,很少保存价值,由他去吧。
1954年以后,是我生命史的后一段,是命运的分界线和转折点。那年我奉调到北京大学工作,以后又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我的学术生涯。这些年,人称我“桃李满天下”,这其实是不确切的。教出来的学生,都不是任何个人之力,而是党和政府及几十位教师的培养。至于科学研究,我无非写了一本书,编了一本文集,主编了一部《新闻学大辞典》,写了上百篇大小文章,如此区区之劳,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由于新闻学是政治性极其强烈的科学,党把新闻工作视为党的喉舌,所以新闻学研究必须服从党的需要。但还有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以研究科学规律为出发点,研究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政治性、党性、群众性,研究新闻的社会监督作用和信息传播作用等等。这两种思维方式,如果搞得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有利于国,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造成对立。
就我自己来说,由于长期受党的教育,又在新华社工作过10年,我的新闻思维方式开始是完全正统的,也可以说是官方的思维方式。我那些年之所以被不少朋友和学生称为“正统派”,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长期研究,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探索新闻的规律,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移,这令我自己吃惊,也使一些朋友和学生惊异: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几十年的一个老干部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思想转折?
回答是清楚的:认识真理是逐步的,有一个发展过程。我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一步步向真理靠拢。我在《新闻论争三十年》一书的扉页上引用的马克思的话:“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今天我仍然恪守这句名言。但我并不全都否定我的学术思想历程的前半段历史。一切正确的思想该肯定的就应当肯定。党的历史,党的新闻史,曾有缺陷,有错误,但全部否定它,那是背叛。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新闻大国了,报刊、广播、电视之多,均在世界前列。在一个经济上尚属发展中的国家,何以必需这么多新闻媒介,这件事大可研究。问题是这么庞大的新闻媒介群,其质量如何?一切有识之士都难免扼腕叹息。任何新闻媒介,评价其质量都离不开这样几条:第一,信息量如何?第二,言论如何?第三,对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又如何?第四,是否反映了国内外大事的真相?第五,是否生动活泼,令人爱不释手?以这几条衡量我国当前新闻媒介的质量,则很难令人乐观。何以我堂堂十多亿人口之大国,却不能以我之新闻传播媒介的高质量、高效能而震动世界?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5)》
新媒体编辑:汪文
— 刊物基本信息 —
Basic Information
刊名:《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ISBN:978-7-5203-4769-3
主编:胡正荣
执行主编:朱鸿军
编辑部主任:沙垚
编辑部副主任:张萌
责任编辑:张满丽、刘瑞生、韩博、肖重斌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编辑:洪韵

362#
发表于 2023-9-14 23:09: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播放量15亿+近百条热搜上榜 “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重庆大学第二届实习生交出亮眼成绩单
主流媒体联手高校联合培养青年传媒人才再创佳绩,在9月14日举行的“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第二届实习生总结交流会上,来自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29名同学交出了漂亮答卷:三个月实习期间,同学参与作品全网总播放量15亿,热搜上榜近百条。
29名同学全流程实践内容生产
作为第二届参与“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的重庆大学实习生,此次29名同学从今年7月开始,全方位全流程参与了上游新闻的各个内容生产环节,其中主要包括短视频内容编辑岗、热点新闻记者岗和时政、民生记者岗等,他们在岗位上认真学习,积极实践,配合指导老师完成了一篇又一篇内容作品。其中不仅有新闻消息和通讯等图文作品,还包括短视频、中视频和H5等新媒体作品,实习期间参与制作的《感谢雨中奋不顾身的逆行者》《男护士跳上担架争分夺秒救人》等稿件都收获了数百万流量。
沈玉茗同学参与制作了河北涿州水灾、大运会等题材报道,编辑制作的短视频流量数千万,点赞1万以上的就有21条,点赞10万以上的也有4条,点赞最高的作品达到68万。王柳儿同学在实习中不仅参与了账号定位搭建等运营工作,还亲自参与了多个短视频专题策划拍摄和剪辑,全流程实践新媒体产品生产。参与记者采访工作的同学也收获良多,彭湃同学参与了多条的文体题材采访报道和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的稿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经过实践,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把书本上的知识落实到了实践中。”沈玉茗等三名同学在现场回顾3个月的实践工作,分别进行了总结汇报,一条条作品让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
未来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对同学们在实习中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赞赏:“这些经历不仅让你们收获了网络流量和工作经验,也在你们的人生经历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这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凌晓明对同学们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大家能以此次实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能力,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表示,学生们的成长肉眼可见,“我们希望继续与上游新闻深化合作,让更多同学能参与新闻生产实践之中。”郭小安表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将与上游新闻持续深化开展“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的各项合作,为同学们搭建好从学校到新闻生产一线的桥梁。
上游新闻总编辑陈旭表示,作为“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的发起单位,上游新闻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青年传媒人才,更是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发掘和培养新人,为新闻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年轻面孔的加入,也给上游新闻带来了年轻的活力。”上游新闻编委冯飞表示,感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作为主流媒体,上游新闻也将继续坚持自己的职责使命,培养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上游新闻会不断探索业界与学界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与成长平台。”
参会的还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娜、副院长龙伟、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负责人等。
“重庆青年传媒人成长计划”自2022年启动,由上游新闻与重庆大学等7所高校新闻传媒院系及部门联合发起。
来源:上游新闻
编辑:洪韵

363#
发表于 2023-9-14 23:2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大学重庆日报签订合作协议 加强新闻评论人才联合培养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彭湃/摄
9月14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冯业栋率队到访重庆日报。重庆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张永才向重庆大学一行介绍了重庆日报的发展历程、媒体融合、媒体产品生产流程等相关情况。
随后,双方召开座谈会,就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基地等展开了交流。张永才总编辑代表重庆日报致辞并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表示,重庆日报现在拥有报纸、网站、客户端及若干个性化传播平台,将根据时代要求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力争早日构建起一个完整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接下来,重庆日报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在做好内容的同时,持续围绕党报主题宣传、深度报道等进行改版,将重庆日报打造成一张思想纸、观点纸、态度纸。新形势下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希望以后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大学的合作。
冯业栋副书记代表重庆大学致辞。他代表重庆大学向重庆日报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此行收获良多,希望与日报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继续携手,进一步提升重庆大学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并在新闻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会上,重庆大学与重庆日报签订了共建新闻评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就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合作展开长期合作,并通过合理配置媒体和高校的有效资源等方式,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媒体与高校合作培养新闻评论人才的新路径,共同开辟新闻事业发展新空间。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新涯、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院长郭小安等参加走访交流。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编辑:洪韵

364#
发表于 2023-9-17 17:27: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不必把专业看扁了,也不要把就业走窄了
正值开学季,2023级新闻学子纷纷步入大学,开启求学之旅。
今年夏天,针对“新闻学是否值得报考”的争论此起彼伏,高校学者、网红大V、媒体记者、各路网友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
新闻学到底还值不值得学?新时代的新闻学子又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与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在2023级学生迎新大会上寄语新生,以下为全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寄语新生
各位同学、老师:下午好!
首先,欢迎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来复旦的各位新同学,祝贺你们!从今往后,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新闻人!
欢迎你们进入复旦,感谢选择新闻传播专业。你们带着超重的期待来到复旦,也会带着失重的困惑进入新闻传播专业,在你们的期待或困惑中,有纯粹个人想象的成分,也掺杂了不少社会杂念,这也很正常。关键是如何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如何通过专业导航,找到通往理想的最佳路径?如何建立自己与世界的有效连接?如何在价值液态化、知识流量化的时代重构专业护城河?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要我们去打开。
快速迭代的传播技术革命深度改写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传播被置于人类生活的中心。在这万物皆流的流量时代,新闻传播专业被前所未有地推向了激流的中心地带。

你们选择新闻传播专业,机遇是空前的,挑战也是对等的,关键看如何把握。既然传播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不担心未来的出路,不必从“当下主义”的门缝中把这个专业看扁了,也不要把专业前途看窄了。
有人把21世纪定义为“当下主义”时代,这里的“当下主义”是指:人们会将重心转到当下这个时刻、现场体验以及当下最值得关注的东西上来。我们的文化就变成了人人都在试图抓住流逝瞬间的嘈杂状态。人们关注眼皮底下的瞬间风景,不会关心明天的云起云舒。造成这种当下主义困局的主因,与传播技术革命不无关系。
海尔斯曾说,信息技术催生人们的“超级注意力”,他认为 ,超级注意力的特征是在不同作业中迅速转换焦点,偏爱多样化信息流,寻找高度刺激性的东西,对单调状态的容忍度较低。超级注意力是当下和自己,罔顾他人的存在,对公共问题失去兴趣。韩炳哲认为,数字化的全联网和全社交并未使人们更容易遇见他者,相反,它恰恰更便于人们从陌生者和他者身边经过,无视他们的存在,寻找志同道合者,从而导致我们的经验视野日渐狭窄。从而造成 “他者的消失”。
现在不少的大学生,他们把很多精力损耗在短线利益的精打细算上,内卷、内耗,在长线问题上茫然、短视,不少头部大学盛产卷王,学生扎堆追求漂亮的指标、体面的成功。其实,真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所谓成功学意义上的人生赢家,而是培养有利于增进国家、社会、新闻传播业长线福祉的人才。
当下的传播格局和行业生态还处在极不确定的状态,已知远远小于未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极为繁重。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格局和襟怀,付出更加深广的艰辛努力,这场旷世传播革命将我们的专业作业面延展到无边的海域,而我们的能力半径还没有匹配地延长。
各位选择新闻传播专业,当下以及未来的使命,就是要在宏观面上作出建设性的贡献,把新闻传播专业打造成与众多专业形成强关联的枢纽专业,把新闻传播业建设成为社会系统的中枢系统。
你们在这个关键节点进场,可谓重任在肩,这就需要你们超越短线目标、从个人的围城中抽身而出,真正从国家、社会、新闻传播业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长线目标出发,以持久、坚韧的努力,莫为浮云遮望眼,放胆追梦,笃志求新。
各位同学要主动从当下主义和超级注意力中摆脱出来,以专业自觉和专业智慧,凝聚共同体的力量,破解传播社会化、流量化带来的专业化浓度被重度稀释、专业护城河破防的问题,推动深度媒介化社会向善、向好。
在时代和社会大格局里寻找自身的定位,你们会发现,事业线有千万条,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大家没必要拥堵在狭窄的人生巷道里,把自己围困在世俗的泥淖中,应该解开捆绑思想和思维的绳索,放眼长周期,在专业水域和公海深处大胆探索。

这里我有几点浅见,分享给各位,用7个关键词来概括,供你们参考、批评。
一是信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越是在社会大的基本面上信心走低的时候,越是考验我们的信念和信心。信心既是驱动我们前行的引擎,也是防止下沉和后退的防滑链。新闻理想以及专业信心,即便遭遇各种蹉跎,也得昂起不屈的头颅。关键时刻,不进则退。唯有前行,才能抵达。
二是好奇。对知识和世界保持永不枯竭的好奇。新闻传播专业注定是对未知的问题、领域和世界充满好奇的。在好奇心驱动下,去解密遮蔽的真相,打开未知的世界,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
三是专注。在这个超级注意力沧海横流的当下,“专注”成了奢侈品。乱花迷眼的信息释放了海量的噪音和杂音,严重干扰了我们的专注,而且各种“知心”的算法推荐无孔不入,让我们难以专注。进入新闻传播专业,须锻造强大的意志和心智,将全时、全息的干扰拒之门外。
四是入世。学习新闻传播这个专业,注定是入世的 ,须直面你眼前的世界,且用专业的智慧和力量去影响你所面对的热气腾腾的世界。只不过,今天你们所面对的世界超级复杂,复杂到我们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弄明白。整个超复杂的世界除了实体世界,还有虚拟世界,虚虚实实之间,暧昧幽微,致使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难度骤然升级,这对我们专业能力提出了超高的要求,这就逼着我们加倍努力,快速提升入世、济世本领。
五是好学。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读书是超度不确定性的方舟。青春作伴好读书。“好学力行”是我们的院训,“博学而笃志”也写在我们的校训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界面超大,知识海岸线超长,因为我们关心的是整个世界,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关怀,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困守在知识孤岛上,需要将知识链打造得足够长,足够结实。
六是践行。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脱实向虚的问题比较突出,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务虚成了专业偏头疼。这种问题我们已采取猛力的措施纠偏止损,但还不够彻底。马克思说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知行合一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刚需,知识与行动是强连接。新闻传播学是实践之学,行动之学,我们最大的实验室就是无边无际、深不见底的全真社会。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中,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这里有无数的机遇,也有无限的挑战,关键看我们的行动。
七是有趣。“卓越而有趣”。淡化焦灼的功利之心,享受深度学习过程,保持内心的丰盈,拥有有趣的灵魂,舒展的性情,阳光的心态,给生活多一些空镜头,在求真、向善过程中,领略美的韵味和风情。
最后,祝你们不虚此行,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洪韵

365#
发表于 2023-9-19 20:49: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清新,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在2023级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9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顺利举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代表学院,对来自五湖四海2023级研究生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小清新”们深度理解学科内涵,深入拥抱时代,能够更加包容、勤奋、沉稳地走向未来,认识新闻传播,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下是周庆安院长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全文。




在清新,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新同学,大家早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136名2023级研究生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巴基斯坦、巴西、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阿根廷、蒙古等14个国家。中国同学一共112人,来自28个省份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籍贯山东的有14人,数量最多。全体同学中有32名男生,104名女生。博士和硕士出生年份从1978年到2001年。最年长的同学和我同龄,欢迎你同龄人,你让我觉得我们都还很年轻。有23人出生于2000年,52人出生于2001年,是标准的00后,Z世代。他们的前置学位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泰国马希隆大学、印尼总统大学等46所高校。

这组大数据显示,2023级的小清新们,代表着全球化的未来,也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还与学院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高度吻合。在这个阳光灿烂的金秋时节,你们加入了学院大家庭,为这个金色的时代,增加了一抹清新。后天就要开课了,我想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再和大家再说几句开学的话。

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对于身处社交媒体时代的每一个移动端拥有者来说,学习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今天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系统吸收,而且是对于自身局限性的一次再认识。社交媒体环境中,我们很容易证明自己的正确,却越来越难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常常满足于自身获取的信息,形成了特殊的个人主义。

无论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部分国家出现的民粹主义,还是遍布移动端社交平台的算法陷阱,都一再证明了认识自己是一件何其艰难的事情。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的七句名言之一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不是言必称希腊,而是在一个众声喧哗时代的自视。在清华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带货的自己、直播的自己、评论区的自己、游戏里的自己,都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只有不断地意识到自己并不完整,才能真正走进新的媒介研究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未来几年各位更加重要的学习,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全力融入“清新”。清新是一个亮丽的名字,她不但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简称,更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性格。《说文解字》里说“清”是澄而後明,澄水之貌,这像是学院的学术性格,走正道、上主流,激浊扬清。那么“新”当然就可以引申为创新,求新,建新,这说的是追求学术发展的方式,敢于探索,勇于质疑,勤于创新,善于回答。在过去21年时间中,学院培养了超过2100名毕业生,其中大很多人进入了新闻传播的重点单位,践行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人才培养理念。清新人从未停止思考,所以个个学术活跃、人人驻“颜”有术。

其次,深度理解学科。在两个百年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功能的新型基础学科。在人文精神的环境中,新闻传播与社会科学直接相关;在社会科学的语境中,新闻传播又更显人文。在大文科中,新闻传播又高度结合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因此,学院在十四五确立的五个主要学科方向,都带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新闻传播学科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建设之后,未来必然要通过深度的学科交叉,逐渐完成基础学科化的历史进程,一方面继续完成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完成基础知识化的建构,与多个学科密切渗透,真正践行新闻传播作为基础社会功能的作用。

最后,深入拥抱时代。新闻传播是一个和时代密切相关的学科。今天我们很难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我们所处的大时代。这个全球大时代中,冲突和发展同在、进步与倒退博弈、欢乐与痛苦交织、振奋和焦虑并存,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甜酸苦辣,也不可避免会进退失据。因此,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借助这个学科最重要的特点,深入了解社会,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开启前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当前,学院通过全球胜任力、大篷车课堂、清影工作坊、国情调研、从乡村到全球等五种课程体系,全面建设了清新全球实践体系。希望通过这样的培养,更进一步帮助每一位同学认识所处的时代方位,认识全球面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师生共同用阅读、行走、沉浸、参与来完成新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师生共同用知识、行动、故事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在清华园这块沃土里,我们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聆听、交流、想象,而不必短期焦虑于外界的喧哗。但我们仍然应该意识到,即便在这里,我们也是不完整的。那么就让我们更加包容、更加勤奋、更加沉稳地走向属于自己、也属于清新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uL4v_OGDt44g_r8VYeqrQ
编辑:覃韵琪

366#
发表于 2023-9-22 00:17: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傅谨教授被网络实名举报性侵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青年女教师徐晨未遂后,长期对徐晨进行学术打压!建议有关部门彻查!如果属实,应当对傅院长予以严惩;如果不属实,当还傅院长清白,并追究诬告者责任。 #青年女教师举报遭山东师范博导侵害#



来源:张新年律师(微博号)
链接:https://m.weibo.cn/status/4948473017799510?wm=3333_2001&from=10D92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2611415173_4948473017799510&s_channel=4&jumpfrom=weibocom

编辑:覃韵琪

367#
发表于 2023-9-29 23:09: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

2023年9月12日,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最新发布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学科排名、2023中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榜单显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名列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10强。

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









来源:新媒体研究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HvxpSR1bvyBYc33ZFCgPw
编辑:秦克峰



368#
发表于 2023-10-18 23:16: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曹淑敏来中传考察调研并指导工作
10月18日上午,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来到中国传媒大学考察调研。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戈晨、科技司司长余英、宣传司副司长刘梅茹等陪同调研。

曹淑敏一行在中传学术中心召开座谈会。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汇报学校工作,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主持座谈。

座谈会上,廖祥忠表示,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之际,曹局长一行莅临学校调研指导,学校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从创业奠基、跨越发展、升级腾飞、高质量发展四个时期梳理了中国传媒大学近70年的办学历程,深情回忆了中国传媒大学和国家广电总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血脉情感,回顾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创建学校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的光荣岁月,并对广电总局长期以来对学校成长发展给予的殷切关怀、倾力付出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廖祥忠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应对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变化,努力实现从“站在广电看传媒”到“立足传媒看世界”的跃升,提出了“三个跨越”战略任务,完成了面向未来的系统性、结构性大布局。廖祥忠重点从立德树人、办学治校、大学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学校事业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服务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舆情与社会治理、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标志性成果。廖祥忠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是在广电总局的关心关怀、支持帮助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具有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真诚希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能够继续得到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强办学治校能力,服务于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和国家传媒事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蓬勃力量!

张树庭在主持时表示,曹局长一行来学校调研指导,是国家广电总局对中传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极大鼓励,充分体现了广电总局对中传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浓厚情谊和血脉情感。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继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以更扎实的举措、更显著的改革成效、更丰硕的成果,更好地为广电总局做好服务,为国家广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中传智慧和中传力量!

听取汇报后,曹淑敏在讲话中用“传承历史、特色鲜明、实力雄厚”高度评价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学成绩和水平,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对学校在广电传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媒体融合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赞赏。曹淑敏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是广电事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贡献者,广电总局与中传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血脉情感。长期以来,学校为广电总局提供了各方面支持,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传媒人才,为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布局,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前瞻性的改革理念和创新措施,为蓬勃发展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作了大量务实的储备、谋划工作,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曹淑敏指出,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广电总局正在全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围绕壮大主流舆论、深耕精品创作、强化科技赋能、深化行业治理、增强安全保障、加强国际传播等工作,系统研究谋划和推进行业工作。未来希望中传能够更紧密、更深入、更有针对地参与进来,为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曹淑敏强调,从广电事业光辉的历史来看,广播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播好党的声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国传媒大学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中,切实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和责任。广电总局将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努力为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发展创造条件,助力学校为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座谈会前,曹淑敏一行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前往电视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图书馆、传媒博物馆、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等地考察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曹淑敏称赞中传校园环境优美精致、人文气息浓郁,师生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守训、王晖、柴剑平,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红梅、统战部部长张绍华,校务委员会执行主任张根兴等参加相关活动。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dHZdVuAqspjC2p8KhUUQg
编辑:潘洁



369#
发表于 2023-11-5 22:58: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雄记者杜鹏程》出版 我们要向杜记者学什么

24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新华出版社策划推出了《英雄记者杜鹏程》。该书甫一面世,即在新闻行业和青少年中引起关注。杜鹏程是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也是当代文坛大家,以前的中学语文课本曾选过他的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那是一篇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工人埋头苦干、奉献社会的优秀作品,同时也让灵官峡成为“一个感动中国几代人的地方”。
杜鹏程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延安,在延安大学学习,后边学边干、边用边学,学用相长,成为新华社一名优秀新闻记者。
我们今天看杜鹏程的新闻作品,依然会被感动。如《四评练兵后斗志惊人高涨 壶梯山上某旅顽强杀敌》(新华社1947年9月11日以《前线记者反映火线见闻》为题发稿),用事实展示战士们时刻铭记“为人民事业立功”,负伤不下火线,“战场上发挥高度的顽强自动”,“十一团二连一个小组被炮弹震得七窍流血,大家都说他们被炸死,但他们从烟雾中爬起又冲了”……这些表现我军战士英勇无敌、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情节,若不是长时间深入战地前线采访,是难以写出来的。而且我们能感觉到,记者的表达自始至终都是饱蘸感情的,其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解放军战士的热爱是刻骨铭心的。
杜鹏程手中有两支笔,一支是记者的笔,一支是作家的笔,两支笔相互滋养,共同筑就事业高峰,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即是其代表作。《保卫延安》反映的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精神气质与“壶梯山”一文一脉相承——为人民解放事业,为保卫延安、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敢于战斗、善于战斗、不怕任何困难和牺牲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彭德怀同志关于人民战士要做供人民使用的扫帚的格言,团政委李诚关于政治工作者神圣使命的剖析,连长周大勇在埋葬烈士时的内心独白,都是激情与诗意的有机结合——正是这种激情和诗意,为作品增强了掳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英雄记者杜鹏程》的作者边江,也是新华社高级记者(现已退休),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他以记者和学者的双重眼光,理解杜鹏程、研究杜鹏程、传播杜鹏程,角度和深度自然是有独特价值的。《英雄记者杜鹏程》一书,包含史、传、论,还有作品精选,是一本学习了解名记者杜鹏程的“百科全书”。
所谓史,主要指我们党的新闻史,涉及早期新华社、边区群众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各地分社的历史;传,系统介绍了杜鹏程同志生平事迹和成长经历、重大事件;论,是对杜鹏程作品(包括新闻和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包括杜鹏程亲人的回忆与纪念、本书作者边江自己的研究等;还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杜鹏程同志的新闻原作,包括早期发表在《边区群众报》《晋绥日报》《解放日报》的作品,也包括大家不太熟悉的战地日记。
今天我们学习杜鹏程,一是要学习他对人民事业的热爱,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奋斗精神;二是学习他实事求是、坚持把真实性看作新闻生命线的专业精神;三是学习他注重采访,脚踏实地的新闻工作精神。
杜鹏程的一生,无论是战争年代在延安、在晋绥前线,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在新疆、在铁路战线、在陕西省作协,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翻身解放、为新中国建设鼓与呼。
杜鹏程的新闻作品坚持实事求是,如代表作《四评练兵后斗志惊人高涨 壶梯山上某旅顽强杀敌》成功地传播了我军指战员顽强战斗、不怕牺牲、战之必胜的英雄形象,但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始队形密集,伤亡大,追击不够及时,有些干部的指挥还赶不上战士的自动自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杜鹏程在新闻工作中把采访放在第一位,更是值得我们新闻人学习的好作风、好方法。
杜鹏程在1952年写的一篇介绍新闻业务的文章《喀什葛尔采访随笔》中提到,“好的写作决定于深入采访”,记者写不出好稿子“不是行动不深入,就是思想不深入”。曾在新疆采访时为杜鹏程翻译的同志也十分感慨地说:“老杜采访太细了”。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杜鹏程就是我们新闻史上一个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俱佳的“英雄记者”,是我们新闻界学习的好榜样。
(郝建国)
【作者简介:郝建国,《华商报》主任记者,著有新闻作品集《好望》(新华出版社,2021年11月)】


来源:新华社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37489?d=134b371
编辑:覃韵琪

370#
发表于 2023-11-5 23:0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首家!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华龙网讯(记者 秦思思)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达了《关于批准新设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等5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决定新设立8个“新闻传播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功获批,这也是重庆首家获批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悉,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始于1999年招收首届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2004年获批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2013年,依托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新闻法学”学科方向。2018年,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学科方向。2019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历经20余年发展,已建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将进一步助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往更高层次发展。

名单截图。



来源:华龙网
链接:https://news.cqnews.net/1/detail/1170737346150604800/app/content_1170737346150604800.html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