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3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3:40 | 只看该作者
二三六、垂事养民,拊循之,唲呕之,冬日则为之饘粥,夏日则与之瓜麮,以偷取少顷之誉焉,是偷道也;可以少顷得奸民之誉,然而非长久之道也;事必不就,功必不立,是奸治者也。傮然要时务民,进事长功,轻非誉而恬失民,事进矣而百姓疾之,是又不可偷偏者也;徙坏堕落,必反无功。故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

陆注:  放下生产不管而搞些小恩小惠去养育民众,抚慰他们,疼爱他们,冬天给他们熬煮稀饭,夏天给他们供应瓜果、大麦粥,以此来苟且骗取一时的名誉,这是一种只求眼前的苟且做法;它可以暂时得到奸邪之人的赞誉,但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其结果,事业必定不能成就,功绩必定不能建立,这是用奸诈的办法来治国的人。急急忙忙地抢时节而使民众卖力从事劳动,要求生产快速发展、功效迅速增长,不顾民众是非议还是赞誉,不在乎丧失民心,结果生产发展了而百姓却怨恨他,这又是一种不可苟且偏激的人;这种人将趋于毁坏衰败,必定会反而一事无成。所以放下事业而沽名钓誉,不行;因为要成就功业而不顾民众,也不行:这些都是奸邪不正的办法。

1、垂:挂。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事,职也。——《说文》

垂事养民:挂着公职供养民众。

2、拊,揗也。——《说文》。段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

拊循之:抚摸他们。

3、《玉篇》唲嘔,小兒語也。

唲呕之:对他们奶声奶气。
.重解:

1、垂:挂。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事,职也。——《说文》

垂事养民:不干公事供养民众。
后文,进事长功:(追求)催促公事捞政绩。
.4、偷:不厚道。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是偷道也:是耍小心眼(不厚道的做法)。

5、是又不可偷偏者也

陆注:这又是一种不可苟且偏激的人

耶,你这个解释,持汉语者看不懂哦。

你这个荀含泪是啥子表达方式哦。

偷:不厚道。
偏:不正派。

偷偏:耍小心眼。

不可偷偏:耍不来小心眼,即没得头脑。

是又不可偷偏者也:这又是一点没得脑花儿的做法。

你以为我弄不出来你?
.6、徙坏堕落

陆注:趋于毁坏衰败。

病毒多得很哪。

徙,移也。——《广雅》
坏古同“培”,指屋的后墙。

堕,败城阜曰堕。——《说文》
落,《博雅》居也。

徙坏堕落:拆墙毁屋。

咔咔,我不怪你们,主要是小资情调很恼火。
.
3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4:11 | 只看该作者
二三七、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 ;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向,虽欲无明达,得乎哉?《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

陆注:古代的人做事就不是这样。古代的君主役使民众时,夏天不让他们闷热中暑,冬天不让他们挨寒受冻,紧急时不伤害体力,放松时不耽误农时,结果事业成就、功绩建立,君主和臣民都富裕,而老百姓都爱戴他们的君主,人们归附他就像水流入海,亲近他高兴得就像亲近父母,为了他出生入死也心甘,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君主极其忠信、调和、公平。所以统治国家领导人民的君主,要想争取时间成就功业,那么调和无为,能比急切从事收效更快;忠信公平,能比赏赐表扬更付人喜欢;一定先纠正那些在自己身上的缺点,然后慢慢地去责备那些在别人身上的缺点,这比使用刑罚更有威力。调和无为、忠信公平、正人先正己这三种德行如果真正存在于君主身上,那么臣民响应他就会像影子紧随物形、回响紧随声音一样,即使想不显赫通达,可能吗?《尚书》上说:“君主十分英明地来制服民众,民众就会尽力劳动,协调而又迅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夏不宛暍

陆注:宛:通“蕴”、“煴”,闷热。暍(h8 赫):中暑。

你这个啷个通起来的?

宛:隆。宛中宛丘。——《尔雅•小宛》。

夏不宛暍:夏天不在酷暑中(劳作)
.2、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

陆注:辨:通“平”。均辨:均平,公平一律。
你这些人实在太不负责任了。

先解后文: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

陆注:所以统治国家领导人民的君主,要想争取时间成就功业,那么调和无为,能比急切从事收效更快;忠信公平,能比赏赐表扬更付人喜欢;

A、趋时遂功:按时成功。
B、和调累解
陆注:累(l8i 类):祸害,指妨害道德的主观因素。即《庄子•庚桑楚》所说的“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动色理气意六者”、“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去就取与知能六者”。解:解除,除去。累解:排除一切妨害道德的主观因素。《庄子•庚桑楚》说:“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可见,“累解”也就是排除主观因素而虚静无为的意思,与此文“和调”的意义相似。

根据忠信、调和、均辨的结构来看,它们都是同义复合词。

忠就是信,调就是和,均就是辨,要表义为上对下,就是使动用法了。
那么,忠信:使人民忠信。
调和:使人民和睦(《玉篇》和合也。)

辨,辩,治也。——《说文》,均,平也。——《说文》,平也是治。
均辨之至也:使人民太平的结果。

现在就是 累解,有点麻烦了。
累,一曰大索也。——《说文》

累解:自由、没有压力和束缚。

这就出来了噻,和调累解,速乎急疾:让人民和睦、自由,比使他们紧张匆忙更快(达成目标)。
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使人民忠信、太平,比奖赏他们更有说服力(说:劝说、劝服)。
.
36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4:44 | 只看该作者
二三八、《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

陆注:《尚书》上说:“君主十分英明地来制服民众,民众就会尽力劳动,协调而又迅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引文见《尚书•康诰》。荀子引用时断章取义,与《尚书》的句读、意义均不合。)

我们来看一看原文: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

荀含泪改了一个字,就是 若 变 而。

我们来看郑玄童鞋的断句: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叹政教有次叙,是乃治理大明,则民服。)惟民其敕懋和。(民既服化,乃其自敕正勉为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化恶为善,如欲去疾,治之以理,则惟民其尽弃恶修善。○咎,其九反。)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爱养纫宴安孩儿赤子,不失其欲,惟民其皆安治。○孩,亥才反。)非汝封刑人杀人,(言得刑杀罪人。)无或刑人杀人。(无以得刑杀人,而有妄刑杀非辜者。)非汝封又曰劓刵人,(劓,截鼻。刵,截耳。刑之轻者,亦言所得行。○劓,鱼器反。刵,如志反。)无或劓刵人。”(所以举轻以戒,为人轻行之。)
咔咔,几个版本,不过我喜欢,不然没劲。
.神童,你的解释飞得老远了。
《康诰》在前文已经说过了,康叔在上任卫国老大的时候,周成王给他的留言,当然是周公代言。封,就是康叔的名儿。
我先弄后文,因为太简单,我就不要出据了,直接整。
惟民其敕懋和:希望人民正直、昌盛、和睦。
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像厌恶疾病那样,希望人们全部厌恶罪过。
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像保护宝宝那样,希望人民安定美满。
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不是你封叔要惩人杀人,是国法难容(是国家惩人杀人)。(或,《說文》邦也。)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文的:乃大明服
乃,你可以不理它,就是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以之大、为首、首先。
明,解释过多次了,与仁、德、智等通用。
服:治也。《詩•周南》服之無斁。
乃大明服:就是以德(治)为首(首先以德服人)。
.再斟究断句,是 有叙,还是  有叙时。
很明显,应该是 有叙时。
很明显,这个 叙,明显不是 序,应该是 述。
时,已经解释过多次了,他们那年代,可表 是、善、好等。
有叙时:有句话说得好啊-----
你说,中华民族又高错了啊?怎么那么多错啊?
我能怎么着?你给我条出路。
.
3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5:17 | 只看该作者
二三九、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是何邪?则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故曰:“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辟之若屮木,枝叶必类本。”此之谓也。
陆注: 不加教育就进行惩罚,那么刑罚用得很多,而邪恶仍然不能克服;教育而不进行惩罚,那么邪恶的人就不会吸取教训而警戒不干;只进行惩罚而不实行奖赏,那么勤奋的人就不能受到鼓励;惩罚奖赏如果不符合法律,那么民众就会疑虑、社会风气就会险恶而百姓就不会行动一致。所以古代的圣王彰明礼制道义来统一民众的言行;努力做到忠信来爱护民众;尊崇贤人、任用能人来安排各级职位;用爵位、服饰、表扬、赏赐去反复激励他们;根据时节安排他们的劳动、减轻他们的负担来调剂他们;广泛普遍地庇护他们,抚养他们,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像这样,那么奸诈邪恶的人就不会产主,盗贼就不会出现,而归依善道的人就受到鼓励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古代圣王引导人们为善的政治原则平易可行,他对为非作歹的堵塞禁止强固有力,他的政策法令稳定一致,他的制度准则明白清楚,古语说:“上面一心一意,下面就一心一意;上面三心两意,下面也就三心两意;比方像草木一样,什么根长出什么枝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 俗俭。
这个  俭 ,字典上也是通  险,这个出据已经是西汉年代的事儿了,战国时代,就不一定了。
前文,罚赏没有相应的制度,下属就不知道该怎样执行、俗俭而百姓就会不满意。
《釋名》俗,欲也。俭:约。
俗俭:想简单了事(因而百姓就不满意了)
.2、致忠信以爱之
陆注:努力做到忠信来爱护民众;
忠信,是下对上,你这个解释怎么过关?
忠,《玉篇》直也,信,诚也。——《说文》
译文:竭尽真诚地仁爱他们。
3、申:重。《書•堯典》申命義叔。
申重:使-----贵重、受人尊敬。
4、 时其事、轻其任
时和轻有什么区别?
时:善、好。
时其事: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
.5、 潢然
陆注:潢(hu3ng 晃):通“滉”,流水大量涌来的样子,这里形容君主恩泽的广大。
这个字儿,确实有点扯,康熙字典最早的出据,都是西汉年代了,沃只能追其本意,潢,积水池也。——《说文》
潢然兼覆之:集中、一齐庇护他们。
6、 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其教化平和,其国防(边疆)稳固,其政令完善,其主次明确。(防:堤。表:堤桩。前文已解释过了,表主次、轻重、大小)
.7、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辟之若屮木,枝叶必类本。
陆注:上面一心一意,下面就一心一意;上面三心两意,下面也就三心两意;比方像草木一样,什么根长出什么枝叶。
你确实绕惨了。
辟,从这儿就看得出,我前文的辟之就解错了,真通 譬。
类,《爾雅•釋詁》善也。
叶,《博雅》聚也
译文:上好下就好,上长下也跟着长,就如山中的草木,枝茂必然根就盛。
.
36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6:11 | 只看该作者
二四一、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
陆注:  不使民众得利而从他们身上取利,不如使他们得利以后再从他们身上取利来得有利。不爱护民众而使用他们,不如爱护他们以后再使用他们更有成效。使民众得利以后再从他们身上取利,不如使他们得利而不从他们身上取利来得有利。爱护民众以后再使用他们,不如爱护他们而不使用他们更有成效。使民众得利而不从民众身上取利、爱护民众页不使用民众的国君,就能得到天下了。使民众得利以后再从民众身上取利、爱护民众以后再使用民众的国君,能够保住国家。不使民众得利而从民众身上取利、不爱护民众而使用民众的国君,只能使国家危险。
咔咔,你这个含泪,又在绕口令了。
你的这个解释,在字面上找不出毛病,但是,逻辑上有问题,那就是,荀含泪的这个 之,你如果认为是代指百姓,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悖论,就是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作为一个国家,不可能不收税、没有公民义务,这是其一;其二,荀含泪另提一段,迄今为止,都要提点他要说的对象,像这样,一律用 之,而不明说是 百姓 的情况还没有,表明,他想表达的的内容不是针对百姓,这个 之,应该是泛称,同时也表明,他的 利、用,不能按出据来整了。
.利、用,就是搁现在,那也是可以表大千世界之种种。比如说:那样有利么、有用么?
这个利、用就可以表收获、有益,也可以表 损失、有害。陆川可以用它表爱国你们别在我面前装孙子(没用)、徐静蕾可以用它表你们怎么老是问结婚的问题呀它比吃饭重要吗(利)、范冰冰可以用它表我就是豪门嫁我吧(利)小三挺伟大的(用)、金二可以用它表权力、原子弹、美国的媚眼和粮食、六方会谈,北京人可以表操,河南人可以表拷,重庆人可以表幺台同时也表幺不倒台-------
我这个人比较厚道,只想用它表:收获、付出、回报。
.我这个人比较厚道,只想用它表:收获、付出、回报。
利:收获、付出。
惠,爱也。——《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爱:给予、施恩。用:回报。
译文:不付出就收获,不如付出之后再收获有意义。不给予就求回报,不如给予之后再要回报伟大。付出后收获,不如付出之后不需要收获有意义。给予之后要回报,不如给予之后不要回报伟大。付出不求获取、施恩不图报,可以夺天下------
.新加坡有三孩子上了两堂汉语课之后,跳楼了,就是说他们情愿面对死亡,也不情愿面对汉语。我估计,强迫人类学诗经、尚书等五经,以及荀含泪的文字,全人类会崩溃。
事实上,荀含泪并不绕,他在绕的时候,怕人看不懂,会作不停的提示。而五经,他们那个时代就是那阅读水平,他没认为很刻意,不必赘言。因此,我情愿解读荀含泪,也不愿解读五经。所以,你别以为人类进步了,估计可能刚好相反。
.
36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6:36 | 只看该作者
二四二、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其候徼支缭,其竟关之政尽察:是乱国已。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观其朝廷,则其贵者不贤;观其官职,则其治者不能;观其便嬖,则其信者不悫:是暗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其于货财取与计数也,须孰尽察;其礼义节奏也,芒轫僈楛:是辱国已。
陆注:观察一个国家的治乱好坏,来到它的边界,那苗头就已经露出来了。如果那国家的哨兵来回分散巡逻,那边境关卡的管理措施极其苛察:这就是个混乱的国家了。进入那国境,它的田地荒芜,城镇破败:这就是个贪婪的君主了。观察他的朝廷,那地位高贵的人并不贤明;考察他的官员,那处理政事的人并无才能;看看他左右的亲信,那被信任的人并不诚实:这就是个昏君了。凡是君主、宰相、大臣和各种官吏这一类人,他们对于货物钱财的收取和支出的计算,谨慎仔细极其苛察;他们对于礼义制度,茫然无知、怠情疲沓、漫不经心:这就是个可耻的国家了。
1、治乱臧否:治理得好不好。
2、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
陆注:露:破败,指没有城墙。
你恰恰搞反了,田地荒芜,是重劳役所致。人力用来修筑他的都城,所以,都邑露:都城繁华。
再找出据,露,《說文》潤澤也。
.3、俗
陆注:俗:当作“属”,声近而误。
我没弄得懂你是啥子思维,之俗,就是好俗哦、唉呀。
4、其于货财取与计数也,须孰尽察
陆注:须:当为“顺”字之误。“顺”:通“慎”,小心。孰:同“熟”,仔细,周详
须,面毛也。——《说文》,就是毛毛须须,即点点、很小很小。
须孰:斤斤计较。
尽察:苛差、苛刻、刻薄、吝啬。
其于货财取与计数也:其对于钱财得失的计算,(锱铢必较)。
.5、其礼义节奏也,芒轫僈楛
陆注:芒:通“茫”,混沌暗昧,模糊不清。轫:后世作“韧”,柔软而坚固,引申指怠情而疲沓。
礼义节奏:礼节法度、待人接物、为人处事。
芒,草耑也。——《说文》。即尖刻。
轫:固执。
僈:轻视、傲慢。
楛:粗劣、粗俗。
译文:其为人处事,尖刻、固执、傲慢、粗鲁。
.
3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7:01 | 只看该作者
二四三、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观其朝廷,则其贵者贤;观其官职,则其治者能;观其便嬖,则其信者悫:是明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属,其于货财取与计数也,宽饶简易;其于礼义节奏也,陵谨尽察:是荣国已。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其臣下百吏,污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愿,躁者皆化而悫:是明主之功已。
陆注:那农民乐意种田,那战士不避危难,那百官热衷于法制,那朝廷崇尚礼义,那卿相能协调地商议:这就是个治理得好的国家了。观察他的朝廷,那地位高贵的人很贤明,考察他的官员,那处理政事的人很能干;看看他左右的亲信,那被信任的人很诚实:这就是个英明的君主了。凡是君主、宰相、大臣和各种官吏这一类人,他们对于货物钱财的收取和支出的计算,宽容大方简略便易;他们对于礼义法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就是个光彩的国家了。如果贤德相等,那么有亲戚关系的人先尊贵;如果能力相同,那么有旧关系的人先当官;他的臣下百官,思想行为肮脏的都变得善良美好,凶狠强暴的都变得朴实善良,狡猾奸诈的都变得忠厚老实:这就是英明君主的功劳了。
1、调议:平和议政。
2、之属,与前文的 之俗 对应,就是 好正确哦、好正派、好恭敬。
属:适。《左傳•成二年》韓厥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
3、陵谨尽察
陆注:陵:峻峭,严格。
我都没弄懂你是啷个弄起来的。
陵,大阜也。——《说文》,即大方(大土方),咔咔。
译文:大方、稳重、完美、细心。
.4、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
陆注:如果贤德相等,那么有亲戚关系的人先尊贵;如果能力相同,那么有旧关系的人先当官;
你这个解释一瞅就是错的噻,儒家思想怕比你学那些东东要高尚得多。认不认识任贤齐嘛,咔咔。
《集韻》齊齊,恭慤貌
仁,亲也。——《说文》
贤齐,则其亲者先贵:尊重善良,所以,仁者先提拔。
《廣韻》事也
能齐,则其故者先官:尊重才华,所以会干事的人先上任。
5、躁者皆化而悫
陆注:躁:通“劋”,狡猾
我发现你越来越坏了,用得着通么?
好变动民曰躁。——《周书•谥法》
译文:骄躁的全变得稳重了。
.修改一下

1、治乱臧否
根据后文的,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看出:
太平不太平、好不好。
.
3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7:32 | 只看该作者
二四四、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
陆注:观察一个国家的强弱贫富有一定的征兆:君主不崇尚礼义,那兵力就衰弱;君主不爱护民众,那兵力就衰弱;禁止与许诺都不讲信用,那兵力就衰弱;奖赏不厚重,那兵力就衰弱;将帅无能,那兵力就衰弱。君主好大喜功,那国家就贫穷;君主喜欢财利,那国家就贫穷;官吏众多,那国家就贫穷;工人商人众多,那国家就贫穷;没有规章制度,那国家就贫穷。民众贫穷,那君主就贫穷;民众富裕,那君主就富裕。郊外的田野乡村,是财物的根本;粮囤地窖谷仓米仓,是财物的末梢。百姓不失农时和谐安定、生产有条不紊,这是钱财的源头;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和国库,是钱财的支流。

1、已诺不信
陆注:已:止,禁止,不准许。
唉,你们是些啥子人啊?
已:以。《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
诺,应也。——《说文》。按,应词也。缓应曰诺,疾应曰唯。
信,诚也。——《说文》
已诺不信:说OK是骗人的。咔咔。
.2、无制数度量
陆注:制、数、度、量:布帛的幅面叫“制”,一二三四叫“数”,尺、寸等长度单位叫“度”,斗、石等容量单位叫“量”,这里都是法度的意思。

制:制定(明文规定)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易•节》
數,计也。——《说文》
无制数度量:长度、重量的计算没得明文规定。
.3、垣窌仓廪者
陆注:垣(yu2n 元):矮墙,此引申指粮囤。
《釋名》援也。人所依阻,以爲援衞也
垣:防御工事。
3、百姓时和:百姓善良和睦。
4、等赋府库者
陆注: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和国库。
猜么,等:各种。
译文:各种税收、库存。
.
36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8:09 | 只看该作者
二四五、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贪,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陆注:  所以英明的君主必定谨慎地保养那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节流,开源,而对钱财的收支时常加以调节,使天下的财富一定像大水涌来一样绰绰有余,而君主也就不再担忧财物不够了。像这样,那么君主和民众都富足,双方都没有地方来储藏财物,这是懂得国计民生达到了顶点。所以夏禹时碰上了十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了七年旱灾,但天下并没有面有菜色的人;十年以后,谷物又丰收了,而旧有的储备粮还有剩余。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可以说是因为他们懂得了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啊。所以,田野荒芜而国家的粮仓充实,百姓家里空空荡荡而国家的仓库满满的,这可以说是国家垮了。砍断了根本,枯竭了源头,把财物都归并到国库中,然而君主、宰相还不知道这是坏事,那么他们的垮台灭亡就可以立刻等到了。拿整个国家来扶持供养他,还是不能够容纳他这个人,这叫做极其贪婪,这是昏君的顶点了。想要求得富裕反而丧失了自己的国家,想要求得利益反而危害了他本身,古时候有上万个国家,现在只有十几个了,这没有其他的缘故,他们丧失国家的原因是一样的。统治人民的君主,也可以醒悟了。百里见方的小国,是完全能够独立存在的。
1、而时斟酌焉
陆注:斟酌:原指筛酒,酒筛浸少叫斟,筛得多叫酌。这里指税收与赈济要随着年成的好坏或多一些、或少一些,也就是调节的意思。
节其流,开其源:减少赋税、多垦田地。
斟酌,是倒酒,意会是,鼓励、奖赏。
译文:并且经常奖励(百姓)
.2、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
陆注:使天下的财富一定像大水涌来一样绰绰有余
这个问题已经斟究过了,潢,积水池也。——《说文》
译文:像积水池那样(越积越多)让百姓一定有富余。
3、 是知国计之极也
陆注:这是懂得国计民生达到了顶点。
译文:这是治理国家最好的计谋。
.4、 而天下无菜色者
这个菜色,还有点考人呢,到底是白菜、青菜,还是黄菜叶?
管你啥子色,译文:天下没得黄皮寡瘦的人儿。
所以,这个色,不是指颜色,是指整体形象,即筋叶分明,饿得筋显皮薄的那状态。
5、夫是之谓国蹶
陆注:这可以说是国家垮了。
百姓穷、国家富,国家不一定跨,只能说是失策。
蹶,《廣韻》失脚。
译文:这叫国家失重了。
.6、而并之其末
陆注:把财物都归并到国库中,
你这个解释是属于画外音。
所以,这个 之,不是助词,一定有名堂。
之,适也。——《广雅》
译文:都在乎(去赶)那末尾。
.7、 不知恶也
恶,过也。——《说文》
译文:不知道错了。
8、 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
陆注:古时候有上万个国家,现在只有十几个了。
猜么,古,也是过去、以前。
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9、 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陆注:百里见方的小国,是完全能够独立存在的。
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是啥意思啊?
很明显是下一个话题的。
.
37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08:33 | 只看该作者
二四六、
1、 凡攻人者,非以为名,则案以为利也;不然,则忿之也。

陆注:凡是进攻别国的,不是因为追求惩除暴虐的美名,就是因为要谋取利益;否则,就是因为怨恨他们。

案,陆注:案:语助词。
我也没有确切的出据,《史记》中可表次第、依次。
我不要出据,在前文我说了,案,表预先、预设,那么也可以表将来。
译文:大凡攻击别人,不是求名,就是将求利;都不是,就是恨了。
注意,前文应该有: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看似也没联系,实际上是有联系的,荀含泪将论证百里之国怎样独立自主。
.2、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布衣紃屦之士诚是,则虽在穷阎漏屋,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以国载之,则天下莫之能隐匿也。若是,则为名者不攻也。

陆注:讲究仁德的人在国内当权,将提高志向思想,端正立身行事,达到崇高的政治境界,做到忠厚有信用,使礼仪制度极其完善。身穿布衣、脚穿麻鞋的读书人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虽然住在偏僻的里巷与狭小简陋的房屋之中,而天子诸侯也没有能力和他竞争名望;如果把国家委任给他,那么天下就没有谁能遮掩他的崇高德行。像这样,那么追求美名的就不会来攻打了。
  
A、 隆高:品德。前文已释。
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美善心灵、端正举止、高尚品德、竭尽真诚。
B、 期文理。
期:通“綦”。
你这个神经病。
猜么,与前文的伉、致也差不离儿,表程度。
期:限、极。征敛无期。——《吕氏春秋•怀宠》
译文:完善礼法。
.C、 虽,你居然解释为虽然,即使噻。
D、 以国载之,则天下莫之能隐匿也。若是,则为名者不攻也。
陆注:如果把国家委任给他,那么天下就没有谁能遮掩他的崇高德行。像这样,那么追求美名的就不会来攻打了。

你这个解释啷个造得出因果嘛。
你说,我用的假设语气。
载:担任。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韩非子》
隐:熄灭。隐武事,行文道。——《国语•齐语》
匿:恶、坏。常令不审,则百匿胜。——《管子•七法》
译文:把国家交给他负责,那么天下就没得谁会打(他的)主意,如此,求名者就不攻击了噻。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