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41#
发表于 2019-1-30 22:3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寒门状元”没有死,某些自媒体是该管管了[url=]中国之声[/url] [color=rgba(0, 0, 0, 0.298039)]今天

“2019年1月8号,我接到了高中同学周有择胃癌去世的消息。他去世的时候,身份是国内某企业的一名财务会计师,银行卡里还有3700.6块钱。但是身上却穿着一件100块的廉价羽绒服。他去世的时候,还差4个月满25岁。”

不知你是否在昨夜今晨阅读过以上这些文字,这段文字出自由著名自媒体人咪蒙旗下某微信公众号炮制的题为《一个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文章中大概讲述了一个寒门子弟逆袭成为高考状元,最终又被厄运击倒并去世的悲情故事。


而文章作者据文中描述是死者的高中同学——一个25岁工作两年就小有成就(住10000一个月房租的一居室)、出入上流社会(40多岁的投资人会单独跟她吃饭),而且显然还很有外貌资本的女生,一个物质社会成功样本——从寒门弟子的死亡中获得醒悟,重新审视和批判自己以及世俗社会。


这篇一眼假的文章在因被举报过多而封禁前已经收获了至少3.4万“好看”标签,按照业界的一般标准来推断,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大概已经达到了300至500万,又一次真正意义上刷爆了朋友圈。

当这篇信口雌黄、矫揉造作的贩卖焦虑之作刷屏的同时,大批稍有常识的读者和媒体业者从该文章的细节入手,发现诸多前后矛盾、低级错误、胡编滥造、不符史实的编造内容(相关批判文章已经很多,我们再此不再赘述)。

惨遭媒体群嘲

不过,创作团队今天中午回应,该文章内容属实,对细节有修改。不过创作团队也应该明白,改编不是乱编。

且不提真假,仅是文章的内容也引起了社交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又一次让网友们回忆起被某些自媒体制造焦虑所支配的恐惧。


为了流量炮制爆文,《寒门状元之死》并非首例

众所周知,商业自媒体行业视流量为真金白银。部分商业自媒体撰文绝非是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宗旨,而是以“花式蹭热点”为主,以达到提升流量的目的。

而炮制爆款文章,则是他们通过流量变现的手段之一。即便不纠结这篇文章的真假,即便这篇文章真的是在编故事,这位“匿名作者”(而后被扒出是咪蒙团队成员杨乐多)也是别有用心。

据称是《一个寒门状元之死》作者

昨晚这篇《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同众多爆文的套路如出一辙,但内容更加辛辣:“寒门”、“状元”、“死”……标题几个高对比度的沉重字眼,无论内容是真是假,都足以令一批自认为感同身受的读者深信不疑。杜撰一个优秀学子死亡的极端案例,吃相太难看了。一个良知未泯的人如果身边真的出现这种事情,你忍心把它添油加醋做成一道流量大餐?

文章中间还用作者编造的精致生活有意无意地和“死者”的贫寒生活对比,更是进一步扩大现实中这两类人的分裂和对立,人为制造阶级差异,制造焦虑、恐慌、甚至是读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快感。

给年轻人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很可能让读者不仅滋生“仇富”心理,更有可能产生“仇穷”心理,社会影响极坏。

这样的撰文思路在本就很焦虑的都市青年群体中很容易引起反响,因此在文章刚发布时,收获的评论基本都是这样的:

“看哭了!每个人都用力地活着,然而,人间不值得……”
“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这个社会@#¥%……”
“这个男孩真的太惨了!好人为什么都不长命?真希望这个故事是假的……”

某些自媒体有一百种方式可以蛊惑人心

某些已经掌握很大话语权的自媒体团队,不仅没能担负起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反倒将忠实于自己广大的粉丝、读者、当做韭菜一样收割流量。他们通过爆款文章,倾销毒鸡汤、煽动错误价值观、制造阶级对立、破坏公序良俗。炮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鼓吹消费主义:

贩卖现实焦虑:




恶意夸大事实:

下笔极狠,影响极坏。

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希望有关部门能管管

虽然乍看之下,这些自媒体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暴力、淫秽、危害社会安全等触及底线的内容,但某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抓住一点社会现状或者社会负面新闻,反复地炒作、无休止地添油加醋,炮制出这样的文字,对于人们心理层面的扭曲,同样不可小觑。
在试想一下,当你工作一天一身疲惫地回到家时,刷一刷手机,朋友圈被诸如“XX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超过你”“我25岁在北京有七套房”“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这样制造恐慌和价值观扭曲的文章和标题党填满。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焦虑、疲惫、欺骗、压力、恐慌的网络空间中生活,将会在人心里形成怎样的价值观?

自媒体靠流量吸金,这无可厚非,撰文合理地针砭时弊我们也会欢迎,但某些已经很有体量的自媒体团队,更应该正视自己的地位,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言论自由不能胡言乱语,更不能蛊惑人心。

早有媒体高屋建瓴地指出,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江湖从来不是“丛林世界”。
编辑:邢海波

34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0:03: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特朗普支持者袭击BBC记者 英国急眼了
2019年02月13日 08:07 海外网


  原标题:特朗普支持者袭击BBC记者 英国急眼了

戴红帽子袭击者(路透社)戴红帽子袭击者(路透社)
  海外网2月13日电 一名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摄影记者11日遭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者的袭击,事件引起英美两国新闻界的舆论风波,英国外交大臣也严词谴责。

  综合路透社等外媒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名摄影记者,周一(11日)在埃尔帕索拍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集会时,遭到一名特朗普支持者的袭击。英国广播公司称事件“不可接受”,并要求白宫审查保安安排。


  事发时,特朗普在集会上推销其美墨“围墙”方案,期间谈到“假新闻”,指媒体对他的新闻没有如实报道。随后,一名戴着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字样帽子的男子,突然推撞BBC摄影记者斯凯恩斯(Ron Skeans)至少两次,企图破坏其摄影机,口中咒骂不止。随后涉事男子被拉离记者席。

  这起冲突引起了英国方面的愤怒,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12日谴责了袭击事件。他表示,记者和摄影师因为本职工作受到攻击,是不可接受的。

  路透社称,特朗普上任以来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紧张,指责主流媒体是“人民公敌”,经常制造“假新闻”。纽约时报出版商索尔兹伯格认为,特朗普的言论可能会增加记者面临暴力的危险。

  白宫发言人桑德斯则在一份声明中说,特朗普“谴责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一切暴力行为,包括新闻界成员。”

  这类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7月,白宫首席记者吉姆·艾科斯塔也曾遭到特朗普支持者们的围攻。支持者们冲他大喊:“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烂透了!”早前,特朗普曾拒绝回答艾科斯塔的提问,还说道,“CNN报的是假新闻,我不回答CNN的问题。”(海外网 杨佳)

https://news.sina.com.cn/w/2019-02-13/doc-ihrfqzka5324708.shtml
343#
发表于 2019-2-20 23:48: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杨琦钜


34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2 12:41: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NYT时报出版人:新闻媒体不是“人民公敌”
特朗普对新闻媒体的攻击由来已久。本周,在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他是如何破坏联邦调查的重磅报道后,这种攻击再次升级:特朗普称时报是“真正的人民公敌”。对此,时报出版人A.G.苏兹伯格做出回应。
苏兹伯格呼吁特朗普尊重新闻自由,秉承历任美国总统的做法,无论政见与党派如何,均认同新闻自由的重要性。“仅仅因媒体提出棘手问题、将令人不安的信息公之于众,特朗普总统就把新闻自由妖魔化为敌人,是在背离一项明确的美国原则。”他说。
特朗普对媒体的敌意并不仅限于《纽约时报》。他最近赞扬了针对《华盛顿邮报》的诽谤诉讼,并呼吁惩罚一档脱口秀对他的讽刺行为。苏兹伯格表示:“正如我一再当面告诉特朗普总统的那样,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种煽动性的言论正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对记者的威胁和暴力行为。”
时报出版人:新闻媒体不是“人民公敌”
特朗普对新闻媒体的攻击由来已久。本周,在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他是如何破坏联邦调查的重磅报道后,这种攻击再次升级:特朗普称时报是“真正的人民公敌”。对此,时报出版人A.G.苏兹伯格做出回应。
苏兹伯格呼吁特朗普尊重新闻自由,秉承历任美国总统的做法,无论政见与党派如何,均认同新闻自由的重要性。“仅仅因媒体提出棘手问题、将令人不安的信息公之于众,特朗普总统就把新闻自由妖魔化为敌人,是在背离一项明确的美国原则。”他说。
特朗普对媒体的敌意并不仅限于《纽约时报》。他最近赞扬了针对《华盛顿邮报》的诽谤诉讼,并呼吁惩罚一档脱口秀对他的讽刺行为。苏兹伯格表示:“正如我一再当面告诉特朗普总统的那样,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种煽动性的言论正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对记者的威胁和暴力行为。”


345#
发表于 2019-2-23 20:28: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认罪该成为历史了

文|凤凰网评论员 熊志

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不久即被安排在电视上认罪、悔罪,这一现象在近来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中不时上演,屡引争议。针对这一问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全国律协副会长朱征夫就此提案,他强调,让犯罪嫌疑人在电视上认罪,不利于法院的独立审判,应减少甚至取消让犯罪嫌疑人上电视认罪的做法。

这不是朱征夫第一次谈及此问题。去年同样是“两会”期间,朱征夫即表示,现在全社会缺少“无罪推定“意识,当天抓人,第二天就面对电视镜头认罪了;嫌犯一招供,好像就算破案了,办案机关就忙着开表彰大会、搞立功授奖了……

作为相关法律专业的人士,朱征夫此言切中时弊。《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现如今已耳熟能详。以往让犯罪嫌疑人在电视上悔过,往往是在法院审理完成之前,侦查环节刚完成,甚至侦查取证可能都没有彻底结束,犯罪嫌疑人就衣着囚服、剪着光头,上电视悔过。

值得警惕的是,电视认罪的潜在危害绝非个案层面。公检法本该是相互制衡的一套体系,尤其庭审一环,能对前期的证据链,进行法律层面的检验,进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未经审判而让在押嫌疑人在媒体自诉其罪,等于用侦查的证据给案件在社会层面盖棺定论,说到底还是侦查中心主义的旧思路。之所以强调审判的独立以及无罪推定,正是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公检法之间的制衡时失效,让三者的分工制衡变成了相互配合,一条龙办案,存在把冤案办成铁案的风险。

有声音认为,电视认罪的案件多为社会高度关切,部分甚至是敏感案件,让嫌犯走进电视等媒体诉罪,也是脱敏过程。道理上讲,对于这类社会关注度高的敏感案件,公众的确有知情权,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嫌疑人基本权利。

更何况,电视认罪也达不到回应舆情的效果,因为嫌犯电视供述的所有信息,在未经法院审理之前,谁都不能说就等于事实真相。认罪在客观上反而会强化嫌犯有罪的社会观感,诱导宣传的意义大于脱敏效果,还给后期法院的公正审理制造了压力。

以法治方式来审理案件,已逐渐深入人心,所以,在让嫌犯上电视认罪前必须考虑到其反效果。2014年12月,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在受审时,曾拒穿囚服受审,并当庭自行脱下“黄马甲”。周文斌此举一度引发热议,不少法律人士为之叫好。从整个社会司法观念的更新来讲,它揭示的趋势确凿无疑——一切审判都是建立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前提上的。不是说周文斌蒙冤,而是这种渗透在细节的有罪推定逻辑,危害远甚于个案本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悔罪的那些案件。

敏感化的案件要脱敏,司法机构当然也该通过媒体引导大众,警示后者,媒体无疑也有责任正面引导舆论。但司法改革走到今天,我们不能继续把所谓敏感案件政治化,忽视异质的声音;更不能把媒体工具化,当作定罪的工具来使用。给所有犯罪嫌疑人一个公正、透明的裁决,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普法方式之一。

原文链接:http://inews.ifeng.com/47658390/news.shtml

编辑:杨琦钜
346#
发表于 2019-2-23 20:48: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杨琦钜


347#
发表于 2019-3-8 22:11: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头条刊文:电视综艺,转型提质正当时
守正为本,融合为先,原创为要,规范为重。我们相信,2019年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会在守正创新中,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37日,《人民日报》在副刊头条位置刊发《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总经理、「广电独家」主编江耀进署名文章《电视综艺,转型提质正当时》,人民网首页也将该文章列入“特别推荐”。

适逢两会,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讲话了重要讲话。而这篇文章针对电视综艺,提出应当“守正为本,融合为先,原创为要,规范为重”,遥相呼应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下为全文:
电视综艺,转型提质正当时
江耀进
  
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节目数量呈现井喷之势,各种题材类型不断涌现,整体结构开始全面优化。在经历“引进”“模仿”外来模式的阶段后,电视综艺从业者清醒地意识到:在原创能力上下功夫,推出既能体现文化内涵又能折射现实生活的原创综艺节目,刻不容缓。
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综艺快速发展带来的创作和市场双重压力,2019年电视综艺节目必须转型提质。
▍找准发展方位,创作内核正、品相好的优质节目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电视综艺节目创新首先要了解自身定位,找准发展方位。
近几年,一些备受好评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北京卫视的《传承者》、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这些节目积极创新综艺形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了受众多元文化需求。
从综艺节目发展角度来看,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内容必须满足正能量、精品化、差异化的条件。
如湖南卫视音乐综艺节目《幻乐之城》将表演和音乐有机结合,让观众享受“可以看到的音乐”;由东方卫视打造的相声竞演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着力展现当下年轻人对相声艺术的探索与创新,成为垂直类喜剧综艺的一种重要尝试。

(图片分别为节目《幻乐之城》《传承者》《国家宝藏》剧照)
未来,电视综艺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网络综艺井喷式的覆盖受众,电视综艺节目恰恰需要“守正创新”。既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也不能墨守成规不进取。
在发展定位上,不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电视综艺要基于自身品牌优势和长期积淀的资源,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路径,创作内核正、品相好、能传播的好节目,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综艺节目精品。另一方面,坚持融合发展,抓住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等特点,树立“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的意识,力争在移动传播时代推出“刷屏产品”。
▍用创新内容吸引观众,以融合之形留住观众
2018年电视综艺的创新既有模式的“升级再造”,又有新模式的“推陈出新”。这些创新节目,既善于观察社会热点,探索电视表达与观众共振的平衡点;又适应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和受众需求变化,在创作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手段、终端载体等方面都有新突破。
一要注重创新语态,打造更适合网络传播的表达方式。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创拍秀节目《快乐哆唻咪》,在电视综艺节目中首次将短视频作为创意表达的主要载体,呈现出一种接地气又承载人文气息的表达,在特色城市中发掘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
二要注重创新形态,打造更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节目模式。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调动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电视同步答题,网友在其节目微博评论区接力对诗;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创造文化创意衍生品;山东卫视《美丽中国》致力于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是公益节目的新探索。
(图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剧照)
三要注重创新样态,强化以“互联网+”思维提升台网互动水平。创作者未来应在策划阶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征求网民意见以完善节目创作,还可借助社交网络展开话题讨论,使节目实现精准传播。
▍坚持原创,将拓展题材类型和细化受众需求相结合
原创展现的是综合竞争力。2018年电视综艺原创节目大量涌现,尤其是垂直细分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一些文化类、科技类、生活类等类型的综艺节目精耕细作,各美其美。
坚持“文化公开课”的精准定位,浙江卫视《同一堂课》邀请22 位演员与文化人开展为期三天的语文课。借助戏剧表演,“代课老师”们对课堂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令国学之美、汉字之美生动鲜活地呈现于“课堂”之上。江苏卫视《阅读·阅美》以“美文推荐+美文朗读+人物访谈”的结构,吸引观众从不同角度领略“故事之美”,节目中的家书、纪事是平凡人笔下的不凡经历,传递真挚情怀,呈现时代变迁。
但必须看到,近年来不少以“综N代”为名的已有综艺模式,因观众审美需求提高、创新动力日渐枯竭,关注度明显下降。要拓展蓝海、再塑口碑,需尊重观众的审美变化,大胆尝试,进行突破性的创新。
2019年节目原创的主打方向和关键突破点,应着力于垂直细分类综艺节目的探索,将拓展题材类型和细化受众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从分众、聚众到大众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原创音乐故事秀节目,四川卫视推出的《围炉音乐会》以“温暖”为核心理念,以近300首经典歌曲为观众打造了40余场纯粹而暖心的音乐会,内容精细、形式多元。江苏卫视的《金曲捞》,同样为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传统模式小众化再到大众化的发展经验和启示。浙江卫视与英皇娱乐共同打造的《十二道锋味》将美食、真人秀与线下实体产业结合。湖南卫视推出的节目《一年级·大学季》,将镜头对准大学生,记录了上海戏剧学院一年级艺术学院新生的成长故事。
这些以“真人剧”的特殊节目形态嫁接综艺垂直内容的方向延展,也是电视综艺节目的“破壁”探索。
▍节目监管重在辨证施治,意在久久为功
守正、融合、原创,都离不开规范。从2018年视听内容监管看,电视综艺节目的调控也体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与趋势,一是更加科学精细;二是更加注重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长效监管、短时治理与中期引导相结合,重在辨证施治,意在久久为功。如20181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抵制“泛娱乐化”、控制嘉宾片酬、打击数据造假等,既抓住了当下痛点,又关注长期调控。
多方联动规制,监管主体扩大,政府管理和行业自治“双轮驱动”。如2018年针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问题,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税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电影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各种乱象进行治理。多部门联合的趋势,让电视综艺节目在“一盘棋”管理思维下凸显规范性、实效性。
视听媒体建设主流文化,社会效益和公益特色得到重点强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重申,“各节目制作和传播机构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唯有走上规范化的发展之路,才能使电视综艺创作与产业拥有长久生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节目《传承者》剧照)
守正为本,融合为先,原创为要,规范为重。我们相信,2019年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会在守正创新中,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从“高原”走向“高峰”,值得期待。

编辑:陈茗

348#
发表于 2019-3-9 20:41: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白岩松批“假媒体融合”:用网红语言是内容不自信
谈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认为,现在很多传统媒体爱用网红语言,这是内容不自信的表现。他表示,必须牢牢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去探讨融合和转型。他建议,一方面要追求融合的方向,在机制体制上创新;一方面要查体,解决媒体自身的问题。(工人日报记者曲欣悦 赵航)
编辑:陈茗

349#
发表于 2019-3-9 20:46: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联播制造假新闻不择手段





编辑:陈茗

350#
发表于 2019-3-23 17:10: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冉玲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